脚气病的病理
脚气病的病理
病理改变
硫胺素在体内先经磷酸化成焦磷酸硫胺素,后者作为辅酶参与糖代谢中丙酮酸、α酮戊二酸的氧化脱羧作用,亦参与磷酸戊糖旁路的酮基移换作用。硫胺素的缺乏不仅影响糖代谢,亦涉及脂肪酸及能量代谢,使组织中出现丙酮酸、乳酸的堆积。
此外脑细胞内丙氨酸产生过多而天冬氨酸、谷氨酸、γ-氨基丁酸生成减少皆为各系统导致功能障碍的生化基础。
病理病变可见多发性周围神经炎,有节段性变性和髓鞘脱失。下肢最长的神经如坐骨神经最先受累。有雪旺(schwann′s)细胞水肿、空泡变性甚至崩缩。颅神经(第ⅲ、ⅵ对)、迷走神经(喉返神经)也有变性。软脑膜有充血,小动脉周围有针尖样出血。
间脑、延脑附近有神经细胞消失,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心脏则因心功能不全扩张肥大,尤以右室更甚。显微镜下见心肌纤维细胞及间质水肿,重者细胞变性坏死。肺动脉、全身周围毛细胞血管和小动脉亦见扩张。
硫胺素缺乏时,增多的丙酮酸可抑制胆碱乙酰化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合成减少。又由于焦磷酸硫胺素生成减少,胆碱酯酶活性加强,乙酰胆碱的水解也加速,使神经传导受影响。因此胃肠疲乏蠕动变慢,消化液分泌减少。糖代谢的障碍又使细胞功能下降,乃出现各种消化道症状。
病理可见肠道充气扩张、粘膜出血,滤泡肿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此外,肝和肾脏有瘀血和脂肪变性。
日本人为什么要吃胚芽米
说到胚芽米一定会提到日本人,因为日本人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吃胚芽米,在政府的倡导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胚芽米在日本一度非常普及。后来胚芽米的营养价值逐渐被其他亚洲国家所认识,中国、韩国、新加坡、泰国也开始推广胚芽米。
是不是日本人的健康意识特别强,以致在二次世界大战前粮食还不足的时候就开始推广食用胚芽米呢?
日本的国民病
日本人重视胚芽米源于一场危及日本全国的疾病,当时称之为“国民病”,也叫“脚气病”。这个脚气病实际上是一种神经性炎症,其症状是全身无精打采,胃肠的状况不佳,心情焦虑而无法专心读书。在医师诊断时,若敲打膝关节部位,小腿无法立刻反弹。医师若再按压胫骨附近,会发现经按压而凹陷的部位,无法完全恢复。病情严重者危及心肺功能而死亡,日本人称之为“冲心脚气病”。这种病曾经在日本十分普遍,有资料显示,1916年~1926年间,日本每10万人中就有40~50人因此病而死亡。1926年,日本租屋赁居的大学生中,每50~60人的一个班中就有5~10人患脚气病。
此病从何而来?在日本的江户时代,出现了电动碾米机,对大米的加工更加精细,生产出去掉种皮和糠层的精米。当时精米是将军、武士、富商等上层人士的主食,一般平民百姓只能吃稗、小米等杂粮。但一段时间以后发生了怪事。吃精米的上层人士开始发生怪病,其症状是全身疲倦,腿脚浮肿,严重者会突发心脏病而死亡,吃杂粮的平民百姓却没有这个病,而且武士奉调去外地办公差一段时间后,这个病会自动痊愈,一回到江户又会发生。当时将这种病称为“江户病”。病因是什么?成为日本医学界的难题。
寻找病因的艰难过程
1882年,一个军国主义的军医为了找到海军士兵脚气病的原因做了一个大胆的实验。他让一艘远洋航海的练习舰上的士兵以精米为主食,这艘舰上有376名水兵,前后航行272天,在新西兰、智利、秘鲁、夏威夷等处航海。结果在376人当中,有169人罹患脚气病,其中25人因病情严重而死亡。
在下一次的军舰航行时,在另一艘练习舰上,该军医特别减少白米的分量,而准备了充分的鱼、肉类及蔬菜等,并且沿着前练习舰的同一条航线航行。经调查发现,大部分人均保持健康的状况回来,但当时由于许多士兵不习惯肉食,除始终无法习惯新菜单的14人之外,其余的士兵均未罹患脚气病而精神饱满地归来。
由此得知如果减少精米的摄入,增加肉、菜的供应就会避免患脚气病。至此,寻找脚气病病因似乎有了进展,但还没找到真正的原因。
1896年荷兰科学家伊克曼首先发现维生素B1,1910年东京大学铃木梅太郎从米糠中发现米糠素,同年波兰化学家丰克从米糠中提取出维生素B1,并提纯为晶体。它是白色粉末,易溶于水,遇碱易分解。它的生理功能是能增进食欲,维持神经正常活动等,缺少它会得脚气病、神经性皮炎等。成人每天需摄入2mg。它广泛存在于米糠、蛋黄、牛奶、番茄等食物中。脚气病的演化过程是:体虚——疲倦——烦躁、情绪低落——便秘——神经炎——心痛——心衰——水肿——死亡。1929年,日本从米糠素中提纯出维生素B1的结晶,至此祸害日本全国的脚气病的病因才算找到。
胚芽米在日本的推广
此后,日本开始减少大米加工的精度,重新生产带胚芽的胚芽米。1927年,胚芽米首先成为东京大学附属医院及第一高等学校餐厅、宿舍的主食。后来也陆续成为陆军、海军的军粮,以势如破竹之势迅速普及。根据记录显示,1929年首次食用胚芽米的海军,在次年(1930年)中,脚气病的患者逐减为五分之一。每一年因脚气病死亡的人数如下:1924年,每10万人口中即有46.5人;两年之后,即1926年,有20.1人;1935年有14.6人;1940年时,便减少到10人,可以想见当时胚芽米普及的情况。
但胚芽米在日本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的。它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一是加工问题。胚芽和胚乳并不是紧紧连接的,在从谷子加工成糙米,再从糙米加工成胚芽米的过程中,胚芽很容易脱落而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胚芽米。为此日本人费尽苦心,改进加工机器,也只能生产出带着种皮的糙米,和去掉部分糠层和胚芽的七度米。因糙米口感差,七度米虽只有部分胚芽,但强过精米,所以日本得以推广的实际是七度米。第二是太平洋战争后,日本连连遭遇失败,国内粮米供应日渐短缺,被迫实行配给制度,顾不上生产胚芽米,配给的全是白米,胚芽米的供应中断。第三是战后日本被美国占领,西方吃面包的生活方式在日本流行,日本人开始减少大米的消费。胚芽米的推广受阻。
脚气病卷土重来
随着胚芽米在日本人餐桌上消失,日本的脚气病卷土重来。1976年,日本乌取大学的高桥和郎助教授,在日本营养食粮学会中发表报告,称在此3~4年之间,前往医院治疗的病人中,有人罹患原因不明的神经炎。其特征是四肢尤其是下肢末端麻痹,或力量减弱而无法行走,行走20~30米就需要花费2~3分钟。其中也有肌肉本身萎缩而变细者,也有人心脏肥大、心音中混有杂音,或者手肢、脸部浮肿,肌肉缺乏弹力,一旦按压,便不容易恢复原状。原先认为发生了新的疾病但经过各种检验后,却出乎意料地发现,此病便是已绝迹30年的脚气病。类似这样的报告不但在乌取大学、日本神经学会及日本循环器官学会等处成为热门话题,并且,在鹿儿岛大学、京都大学、熊本大学、九洲厚生年金医院、高知县立中央医院、三重大学、东邦大学及其他几所医院及大学也陆续提出,其中甚至有的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才诊断其为“脚气病”。
神奇的米糠里有神奇的维生素B1,缺了它,人们就开始生病,吃了它,人们就恢复健康。日本人就是在近百年与脚气病斗争的过程中,在付出成百上千生命的代价后,才认识到胚芽米的重要性。对于日本人来说,吃不吃胚芽米不是健不健康的问题,而是生与死的问题,不想死的就把主食改成胚芽米。
什么是脚气病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对于医学知识认知的缺乏,很多人会把脚气和脚气病混为一谈,冉伟这就是一种病。其实不然,脚气只是足癣的俗称,但是在现代医学临床上,脚气病却是因为人体缺乏维生素B(主要还是维生素B1)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跟由于一些真菌引起的常见皮肤病也就是脚气应有一定的区分。
其实很多人都觉得脚气病算不得什么大病,但是却是很烦人的一种毛病,而且脚气这种病一般是很顽固难以完全祛除的,所以很多脚气病患者都恨不得在脚气病发作的时候,把自己难受的地方给剁掉。因此我们更应该及早认识脚气病这种让人困扰不已的疾病,好早作预防。
那么,脚气病的发病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脚气病的发病原因之一:维生素B1排泄增加。因为维生素B1在尿中的排泄形式主要为硫胺素本身以及乙酰化衍生物,醋酸噻唑衍生物等等。我们在使用利尿剂时,可使维生素B1丧失过多。此外,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腹泻时也可致维生素B1丧失加快,导致引起脚气病。
脚气病的发病原因之二:维生素B1分解增加。如果我们进食某些含硫胺素酶的食物,比如像是生鱼片,牡蛎,虾,咖啡,茶以及其他植物,可氧化维生素,使体内硫胺素水平下降。最后导致脚气病的出现。
脚气病的发病原因之三:维生素B1吸收障碍。维生素B1根据浓度高低不同,分别以被动扩散与主动运形式在人体的小肠吸收,体内储存量少。慢性腹泻,肠结核,肠伤寒等疾病可致维生素B1吸收障碍。酗酒,慢性营养不良及叶酸缺乏者亦可存在吸收障碍。酒精性肝病患者除了吸收障碍外,还伴有硫胺素转变为焦磷酸硫胺的中间代谢障碍等等
脚气病的发病原因之四:维生素B1需求量增加。在我们的生长发育旺盛期和妊娠哺乳期,强体力劳动与运动者,或以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低蛋白质饮食结构为主者,维生素B1需求量会增加。而发生一些疾病比如甲状腺毒症,长期发热,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时,维生素B1需求量也会增加。这样子也就容易导致脚气病的发生。
脚气病的发病原因之五:维生素B1摄入过少。正常量计算的话,我们男性和女性每天维生素B1需要摄入的正常量为1.2~1.5毫克和1.0~1.1毫克。维生素B1在碱性条件下不耐高温,因此蒸煮烹调不当可随米汤与菜汤流失或被破坏。此外,食欲减退,大量饮酒,长期静脉营养患者可致维生素B1摄入不足,然后导致脚气病的发生。
脚气病除了给我们带来相应的身体上的不适合侵害,还会有更多的心理上面的影响,甚至让脚气病患者因为自身疾病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社交互动,因此脚气病是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的,祝大家都能有一双健康的双脚走的更远。
宝宝为什么会得脚气病
哺乳期母亲不要长期食用精米精面
谷类食物是我国大多数地区居民膳食维生素B1的主要来源,而引起维生素B1缺乏病的主要原因就是长期食用研磨过分精细的精米精面。市面上的精米精面在加工时都去掉了大量的米皮米胚,而维生素B1恰恰在这些部分含量最多,可以达到80%。该病在我国南方发病率较高,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以精米为主食。摄入不足、机体吸收利用障碍,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引起需要量增加(如妊娠)等因素,均能引起机体维生素B1缺乏。另外,米淘洗过多,习惯吃捞饭(不喝米汤),蔬菜切后浸泡过久,在食物中加碱烧煮等,均可造成维生素B1的大量损失,导致缺乏。
维生素B1缺乏病以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症状为主,临床上根据年龄差异分为成人脚气病和婴儿脚气病。
脚气病孩子多出现食欲不振、呕吐、兴奋等情况
婴儿脚气病多发生于出生数月的婴儿。当乳母严重缺乏维生素B1时,如果此时用母乳喂养婴儿,2~5个月龄的孩子最易发生婴儿脚气病。病情急、发病突然,误诊时患儿可死亡。开始发病时,患儿面色苍白、急躁、哭闹不安,常被家长忽视。随后,患儿出现食欲不振、呕吐、兴奋、腹痛、便秘、水肿、心跳快、呼吸急促及困难,严重时出现嗜睡、呆视、眼睑下垂、声音微弱、惊厥等。当咽喉发生水肿时,婴儿失声,形成独特的喉鸣,这是婴儿维生素B1缺乏病特有的哭声。患病晚期时可发生发绀、心力衰竭、肺充血及肝淤血。严重者可出现脑充血、脑高压,可导致强直痉挛、昏迷而死亡。
婴儿脚气病的发病症状从开始至死亡往往只有一两天,治疗及时可使患儿迅速好转,但若延误治疗,病死率较高。所以,当宝宝有上述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治疗。当然,防患于未然是最重要的。
水泡型脚癣的症状
1.湿热脚气:湿脚气的症状表现主要有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瘙痒,或浸淫流黄水,或红肿溃烂蜕皮,甚至脚趾肿胀,舌红,苔黄,脉沉或无变化。其治当清热燥湿,温化止痒。
2.寒湿脚气:寒湿脚气的症状表现有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瘙痒,或浸淫黄水,或麻木冷痛,或溃烂蜕皮,手足不温,甚至脚趾肿胀,舌淡,苔白,脉沉。病变证机是寒湿浸淫,肆虐肌肤营卫,导致肌肤既不得气血所荣又被寒湿所肆虐,以此而变生为寒湿脚气病理病证。
3.淤血寒毒脚气:主要症状表现有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瘙痒,疼痛,或浸淫流脓血水,脚趾颜色暗紫,或痒痛,或溃烂蜕皮,甚至脚趾肿胀,舌质暗,苔薄,脉沉。病变证机是淤血内阻,淤血与寒毒相结而浸淫肆虐,以此而变生为淤血寒毒病理病证
治疗脚气都有哪些常见的误区存在
只顾止痒,不找病根
脚气发作时,患者往往瘙痒难忍,恨不得将皮肤换了,因此很多人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已买药或用他人推荐的偏方进行止痒处理。不可否认,有些药物或偏方确实可以临时止痒。可是,在一时的痛快背后,这些药物或偏方往往可加重“脚气”或引起更严重的接触性皮炎。
诊断不清,就治疗脚气
千万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发生在足部的疾病都是脚气。其实发生在足部的疾病有多种多样,真菌感染引的“脚气”只是其中的1种。
滥用药物,导致脚气病情加重
治疗脚气都有哪些常见的误区存在?脚气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是我们应该要遵循医生的指导然后进行合理的治疗,希望脚气病病人对脚气病的脚气病应该如何进行治疗进行多一些的了解,尽早远离脚气病疾病困扰。
脚气症状缓解,就不再用药
引起“脚气”的真菌相当顽固,抗真菌治疗一定要合理、足量。针对不同类型的“脚气”,治疗的时间要求会有所不同,但有一原则是相同的,那就是症状完全缓解后,仍应坚持再涂药一周,以免“脚气”死灰复燃。
脚气是一种慢性感染,真菌寄生角质层中生长繁殖,需长期用药才能彻底去除,因此,脚气的症状缓解后,患者仍需坚持用药,皮肤的代谢周期为28天左右,用药时间一定要坚持四周以上,一般是进行真菌检查及培养,连续三星期都是阴性才算是治好了脚气。
脚气病的原因
1.维生素B1分解增加是引起脚气病的原因,进食某些含硫胺素酶的食物,如生鱼片,牡蛎,虾,咖啡,茶以及其他植物,可氧化维生素,使体内硫胺素水平下降。
2.维生素B1排泄增加也是引起脚气病的原因,维生素B1在尿中的排泄形式主要为硫胺素本身(由肾小管排泌)以及乙酰化衍生物,醋酸噻唑衍生物等。在使用利尿剂时,可使维生素B1丧失过多。此外, 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腹泻时也可致维生素B1丧失。
3.引起脚气病的原因还有维生素B1摄入过少。每天正常成人男性摄入需要量为1.2~1.5mg,女性1.0~1.1mg,与能量需求有关,一般不低于0.5mg/1000千卡。食欲减退,大量饮酒,长期静脉营养患者 可致维生素B1摄入不足。
4.维生素B1吸收障碍也是得脚气病的原因。维生素B1根据浓度高低不同,分别以被动扩散与主动转运形式在小肠吸收,体内储存量少。慢性腹泻,肠结核,肠伤寒等疾病可致维生素B1吸收障碍。酗酒 ,慢性营养不良及叶酸缺乏者亦可存在吸收障碍。酒精性肝病患者除了吸收障碍外,还伴有硫胺素转变为焦磷酸硫胺的中间代谢障碍。
5.在生理情况下,如生长发育旺盛期,妊娠哺乳期,强体力劳动与运动者,或以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低蛋白质饮食结构为主者,维生素B1需求量增加。在病理情况下,如甲状腺毒症,长期发热,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时,维生素B1需求量亦增加,这时候也会同意导致脚气的发生。
维生素b1的作用及功能 防治脚气病
维生素B1又称为抗脚气病维生素,人患脚气病的主要原因就是维生素B1的缺乏,表现为神经系统疾病的干性脚气病和心力衰竭的湿性脚气病,平时注意食用一些维生素B1含量高的食物能很好的防治脚气病。
不同脚气类型的食疗方法
依据脚气类型挑选医治脚气食物
想要彻底治愈脚气,首要要对脚气的病因、表现做出确诊,才好对症医治呀!脚气的确诊办法有哪些?很简单,看外形就行啦:
丘疹鳞屑型脚气
此种脚气的表现表现有小片的红斑,红斑的周围有丘疹,对比痒。这种脚气最常见,除了迟早用药一次,最好把脚洗洁净再用药,这么药物容易浸透。
引荐食材:鲤鱼
能利水、消肿、补虚,是一种高蛋白饮食。《本草纲目》中指出:“鲤,其功长于利小便,故能消肿胀、脚气之病。”特别适合脚气病浮肿之人服食。
溃烂型脚气
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初起趾间湿润,浸渍发白或起小水疱,干涸脱屑后,剥去皮屑为湿润、潮红的溃烂面,有奇痒,易继发感染。
引荐食材:薏苡仁
能健脾,利湿。《食疗本草》早有记载,说它能“去干湿脚气”。《本草公理》亦云:“薏苡,味甘淡,能利关节,除脚气,治痿弱拘挛湿痹,消水胀痛苦。”《药品化义》还说:“用治脚气病胀痛,倍用无不效。”特别适合脚气水肿者服食。
水疱型脚气
好发于足缘部。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交融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自觉奇痒,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引荐食材:乌鱼
又称鳢鱼、蠡鱼。性寒,味甘,有补脾利水作用。唐·孟诜早就以为:“作脍与脚气人食之,效。”清·王孟英亦云:“蠡鱼,甘寒,行水,下大腹水肿、脚气。”所以,脚气病病人,特别是脚气浮肿之人,食之甚宜。
角化型脚气
好发于足跟。首要表现为肌肤粗厚而干燥,角化脱屑、搔痒,易发作皲裂。本型无水疱及化脓,病程缓慢,多年不愈。
引荐食材:淡菜
能补肝肾、益精血、消瘿瘤。据现代研讨,淡菜富含大量的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l、维生素B2、维生素B12等,所以,不光口角炎、舌炎、贫血者宜食,对缺少硫胺素的脚气病病人,常食颇宜。
心脏跳的快是什么原因 病理性因素
病理性的心动过速就需要引起患者的重视,及时去医院就诊,如全身性疾病:高热,贫血,缺氧,感染,甲状腺机能亢进,疼痛,急性风湿热,脚气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可引起心动过速。
脚气病理说明
(一)神经系统 脑及脊髓充血、水肿及变性,脊髓后柱、前后神经根内神经纤维膜有变性。周围神经中以坐骨神经及其分支的累及最为常见,且出现较早。臂神经、膈神经、喉返神经及颅神经,尤其是迷走神经亦常累及。髓鞘现变性及色素沉着,雪旺(schwann)细胞呈空泡变性,神经轴可现断裂、萎缩及变性。神经远端病变较严重且首先发生。
(二)心脏 在急性脚气病中心脏增大,右侧更明显。心肌纤维肥大有变性,以内柱及乳头状肌较显著。因循环突然衰竭而死亡的病例,心肌有变性、纤维断裂和水肿。
(三)水肿及浆液渗出 常见于急性脚气病,可局限于下肢或分布于全身,以足背踝部及小腿为多见,浆液渗出可见于心包、胸腔、腹腔等内。
(四)其他病理变化 有皮下、腹膜及心外膜脂肪消失,被累神经所支配的肌肉萎缩。显微镜下发现肌肉横纹消失、混浊肿胀和脂肪性变。肺、脾、肾、肠等有慢性阻性充血现象。
如何理解脚气与脚气病
生活中有很多人可能错误的理解脚气与脚气病就是同一种病。听上去二者确实差不多的,因此很多人都以为脚气就是脚气病。其实,为了要真正理解脚气和脚气病到底是不是同一种病可以从皮肤病方面入手。
据有关皮肤病专家指出,脚气和脚气病根本就不是同一种病,二者是有很大却别的。在治疗脚气和脚气病时的方法也是完全不一样。因此人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脚气和脚气病才行。
脚气是一种经常易见的真菌感染性的皮肤病。主要是发生在人体足部的霉菌性感染,可以出现水泡、糜烂、干裂、脱皮、瘙痒等症状。很多人因为患脚气了而变得懊恼不已,甚至害怕传染给家人。
脚气病是一种由于人体缺乏了维生素B1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有些人长期吃食大米,而缺少了其他副食补充的营养成分而导致脚气病。在患脚气病的人早期会出现胃部不舒服,还会出现便秘、容易激动、易疲劳、记忆力减退、失眠、甚至体重下降等症状。
如果脚气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进一步发展可以发生以肢端麻木、站立困难等为主要表现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炎,以及脚气性心脏病和脚气性精神病。
通过以上脚气和脚气病的介绍,我们就不难看出脚气和脚气病完全是不同的两种病症。并且可以看出脚气病的症状更为严重,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因此,正确认识脚气和脚气病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