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检查涎石病
如何检查涎石病
一、实验室检查易血钙浓度较正常高。如并发感染,化验血象可见白细胞数增多。
二、X线检查用咬合片检查口底,在片上出现射线阻射区即可确诊。下颌下腺导管较前部的涎石应选摄下颌横断饸片,下颌下腺导管后部及腺体内的涎石应选摄下颌下腺侧位片。钙化程度较低的涎石,即所谓的阴性涎石,在X线片上难以显示。在急性炎症消退后,可做唾液腺造影检查,涎石所在处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或梭形充盈缺损。对已确诊的涎石病患者,不做唾液腺造影,以免将涎石推向导管后部或腺体内。
每天喝水,还是感觉口干舌燥怎么办
中医认为口渴多由肝肾阴虚、津不上承引起,或由热盛津伤、煎灼津液所致。肝肾阴虚的表现除了口燥咽干,还有头晕目眩、眼干、容易疲劳、失眠多梦、腰膝酸痛、手脚心热、耳鸣、舌红少苔等。口干,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唾液分泌减少的一种症状,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常见原因为:
1、精神因素:如紧张、激动、神经衰弱时引起唾液分泌减少而口干;
2、局部因素:如前牙畸形、鼻道阻塞、张口呼吸、长时间讲话、烟酒刺激等,引起口干;
3、唾液腺疾病:如炎症、发育异常、干燥综合症等。
口干患者,经临床检查可有三种情况:
1、患者有口干感觉,平时唾液减少,而用酸性物质刺激时,唾液分泌正常。见于紧张、激动、神经衰弱;
2、平时或刺激时,唾液分泌量均正常而口干者,见于局部因素引起;
3、如经刺激也不增加者,属于唾液分泌量绝对减少,见于慢性涎腺炎、涎石症、干燥综合症等。
治疗急性咽喉炎的偏方
1、风热证
主证:新病,咽部干燥,焮热、疼痛、异物感,吞咽不利﹑痰涎多。检查见咽黏膜潮红。或伴微热恶风,头痛鼻塞,咳嗽。舌质略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处方:荆芥10g 防风10g 牛子10g 桔梗10g 甘草6g 浙贝母10g 银花10g 连翘10g 黄芩10g 蝉蜕6g 僵蚕10g 玄参10g 射干6g
2、风寒证
主证:病初起,咽干微痛,异物感,吞咽不利,咽中痰涎增多。咽黏膜色淡红或带紫色,悬壅垂水肿。伴周身不适,微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涕清,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宣肺利咽
处方:桔梗10g 生甘草6g 薄荷6g 荆芥10g 僵蚕10g 防风10g 石菖蒲10g 藿香10g 法夏10g
慢性颌下腺炎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治疗措施
1.病原治疗(去除涎石、导管扩大术);
2.物理治疗;(理疗)
3.抗生素治疗;
4.对症支持治疗;
5.重者可作手术摘除颌下腺;
6.早期轻型病例以口服抗生素和其他辅助为主;
7.重型病例以静脉用药,注意支持疗效和防止并发症;
8.慢性病例应采用病因治疗,抗生素,支持对症等综合治疗;
9.累发病例应考虑外科切除。 预防 该病常与涎石并发,因此,预防的关键是注意口腔卫生,多饮磷化水,防止涎石形成。慢性颌下腺炎者,如反复发作,疗效不佳,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颌下腺炎概述
颌下腺炎(submandibular adenitls)因导管的阻塞和狭窄而导致颌下腺逆行性炎症,称为颌下腺炎,常与涎石并发。临床表现主要为颌下腺肿大,疼痛,有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溢处。本病成年人发病率高,大多系慢性表现。目前有较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治愈率较高。未及时接受治疗者,未经正规治疗者,疗效欠佳,因此,早治疗是关键。
颌下腺炎常与涎石病并发,最常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病史短者数天,长者可达数年或更长。颌下腺炎多与涎石并发。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临床以慢性颌下腺炎多见。主要原因是由于涎石堵塞导管系统后产生的排唾障碍和继发感染的炎性反应,常见的主要症状是进食时颌下腺部位肿胀和疼痛。若涎石为不完全堵塞导管,餐后肿涨可很快消失。颌下腺炎,若经久不愈,反复发作,颌下腺呈退行性变,甚至纤维化,腺体呈硬结性肿块。
颌下腺结石的病因及症状
涎石形成有局部和全身因素,与局部有关的因素有:①涎液滞留:引起滞留的原因是导管炎症后管腔缩窄、肿瘤压迫,或异物阻塞等使涎液排出受阻,停滞于导管及腺泡内,逐渐浓缩,其中无机盐含量增加并沉积形成涎石。②细菌、异物:导管或腺体内有细菌感染或异物存在,可形成钙盐沉积的核心,围绕此核心无机盐成层状沉积,逐渐增大形成结石。全身因素如机体无机盐的新陈代谢和涎液的胶体状态对涎石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由于钙磷代谢失调,血清中的钙磷含量增加,涎液的钙磷增多即可导致无机盐沉淀形成结石。
临床表现
1.症状:①阻塞症状:进食时,尤其在进酸性食物,相关腺体肿大和剧烈胀痛;进食后,症状逐渐缓解;②可扪及结石;③常伴慢性炎症,有导管口充血,时有溢脓。
2.诊断:①典型的涎腺导管阻塞症状和病史;②可扪及导管结石;③并发炎症者,腺体肿痛,导管口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溢出;④X线检查可显示涎石的形状和部位。
3.并发症:涎石阻塞引起腺体激发感染,并反复发作。
原来颌下腺结石的病因和症状有这么多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发现有以上的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做一个全面的检查,这样可以让我们早发现早治疗,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我们才可以快速的走出这种疾病的困扰和折磨,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哦。
确定是牙痛需要做什么检查
1、颌面部检查
检查下颌和面部,观察有无肿块、畸形、瘘管和组织缺损等。此外,还需观察上下唇和唇红部的外形,前牙位置与唇的关系等。
2、颞下颌关节检查
通过受检者做开闭口运动、下颌前伸运动、侧颌运动来检查颞下颌关节的功能是否正常,有无骨关节疾病等。
3、牙龈检查
观察牙龈色泽、有无充血肿胀、溃疡、溢脓,牙龈有无增生或萎缩,有无牙根暴露、牙齿松动、牙周瘘管等。
4、牙齿检查
观察牙列有无异常,以及上、下牙列的咬合关系是否正常;牙齿的颜色、光泽、形态、大小、数目及缺损情况;牙齿残根及数目;有无牙石、有无叩痛及疼痛的程度等。
5、舌头检查
观察舌质、舌苔、舌的大小、舌的活动状态、伸舌是否居中,有无震颤;同时查看上腭、舌和舌下有无红肿、溃疡、肿块等。
6、涎腺检查
检查腮腺、颌下腺、舌下腺有无肿大与压痛,腮腺及颌下腺导管口处有无脓性分泌物等。
7、淋巴结检查
通过对颈部和头面部的浅表淋巴结检查,根据淋巴结所在的部位、大小、数目、硬度、活动度、有无压痛或波动感及有无粘连等情况,判断口腔内是否存在炎症或肿瘤。
小儿流口水诊断详述
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腔深度增加,婴儿能吞咽过多的唾液,流涎自然消失。
无论是长时期或短期流口水,都会使两侧口角发生糜烂,下颌部皮肤经常浸渍着口水,皮肤发红,形成湿疹或表皮破损溃烂,并可继发细菌感染。
如果宝宝到了2~3岁牙齿长齐后,口水仍流个不停,就要小心宝宝有罹患口腔、咽喉黏膜炎症等疾病的可能,需要去医院检查治疗了。
小儿流口水同时哭闹不安,拒食,进食时哭闹加重或伴有发热现象。这时应仔细检查一下口腔黏膜及舌尖部、颊部有无溃疡。溃疡可引起疼痛及唾液分泌增加以致流口水,应尽早治疗溃疡。
病理性流涎是指婴儿不正常地流口水,常有口腔炎、面神经麻痹,伴有小嘴歪斜、智力下降等。另外,唾液分泌功能亢进、脾胃功能失调、吞咽障碍、脑膜炎后遗症等均可引起病理性流涎。
怎么检查干燥综合征呢
1 干燥综合征在起病初期表现不明显,腺体的代偿功能尚可,患者的不适症状较轻,故儿不易被察觉,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可分为局部表现和系统表现。局部表现主要有口干燥症、干燥性角结膜炎等。
2 系统表现可出现全身症状,如疲倦乏力、低热等,少数病例可表现为高热,甚至高达39℃以上,约有三分之二患者出现其他外分泌腺体和系统损害。干燥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有:血尿常规及其它常规检查。
3 还有自身抗体,高球蛋白血症及其他一些检查:如泪腺功能检查(Schirmer试验、BUT试验、角膜染色实验)、涎腺功能检查(唾液流量、腮腺造影、涎腺放射性核素扫描)、舌腺活检。
涎石病怎么治疗
1.磁共振涎管造影(MRS)与磁共振仿真内镜
MRS利用重T2加权效果对含水器官显像的原理,流速慢的或停止的液体的高信号和实质性器官低信号对比,降低了高信号液体的背景信号,从而使管道系统得到很好地显示,还可以做出磁共振仿真内镜的图像。
2.涎腺内镜技术
涎腺内镜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初借鉴泌尿,肝胆外科等外科微创检查治疗基础上发展而来,能够直接观察导管内组织病变,诊断导管内的组织病变类型和严重程度。近年来涎腺镜的应用为涎石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对位于导管后段的结石和颌下腺阴性结石可以使用涎腺镜取石, 除可以保留腺体外, 术中还可进行充分的导管系统冲洗, 并保留导管长度和解剖位置, 有助于腺体功能的恢复。因此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介入学方法。在内镜引导下或者影像引导下,用取石篮或抓钳取石,主要可取出较小的和活动的涎石,影像学引导多在B超或数字减影下用取石篮或抓钳取石,器械工作端较内镜下灵活,但影像定位没有内镜下清晰。然而,涎腺镜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其只能观察腺体的主导管、叶间导管及部分小叶间导管, 不能进入更细小的分支导管及腺泡结构以观察其受累程度。
3.涎石的碎石治疗
涎石的碎石治疗包括体外碎石和导管腔内碎石。体外震波碎石:利用体外碎石机由超声引导聚焦,对于单发结石,直径小于7mm的效果较好,腮腺结石较颌下腺结石排石率高。涎腺导管腔内碎石:由内镜或影响引导碎石,碎石工作段为探针状,原理有液压和激光两种方法。通过碎石,可以将一部分以往需要手术取石的病例转化为保守治疗的病例,使结石自行排出。
什么是涎石病
涎石病是一种以磷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结石,可以发生在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和小涎腺导管和腺体内,通过引起唾液分泌受阻,激发炎症改变,造成一系列病症。涎石病是引起唾液腺炎症主要原因。[1]
涎石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多的可达十余个,大小不一,小的砂粒大小,大的可达枣核大小。外形不规则,可以是圆形、梭形、圆柱形或不规则外形。颜色多为黄色,也可以是浅黄色或者褐色。
颌下腺结石病例中, 无明显性别差异, 男性可略多于女性。左右两侧均可发病, 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好发年龄为20~ 60岁, 主要原因与颌下腺的增龄性变化致涎液流速下降有关。60岁以后颌下腺液的黏稠度明显下降, 涎液变得稀薄, 因此结石的发生率有所下降。多数颌下腺结石为单发, 约13%为多发。
涎石的发生率下颌下腺85% 腮腺14%,舌下腺和小涎腺的少见,偶有病例报告。
涎石多呈圆形或卵圆形, 少数为多角形的硬性团快, 表面灰白或为浅褐色, 剖面为同心圆样结构, 一个或多个核心, 核心中有时可见坏死的上皮细胞样和细菌样结构, 有时可见外界异物。颌下腺结石可被认为是磷酸钙的一种不纯形式,基质为唾液蛋白, 核心可以是有机物质或无机物质, 在结石形成过程中钙、磷、氧及少量氟元素以层状方式沉积多表现为过饱和的磷酸盐沉淀析出, 呈现泥沙样结构。无机质的沉淀和有机物的附丽相互促进形成涎石。
多数学者认为颌下腺结石是以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异物或细菌分解产物为核心,钙盐沉着而形成; 亦有学者认为, 存在作为核心的固定物质及炎症引起的涎液性质改变和钙盐沉淀是成石的重要条件。
引发涎石病的原因
涎石形成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有多种学说。涎石多发于下颌下腺于下列因素有关;下颌下腺为混合性腺体,分泌的涎液富含黏蛋白,较腮腺分泌也黏滞,钙的含量也高出2倍,钙盐容易沉积; 颌下腺导管自下向上走行,腺体分泌液逆重力方向流动,导管长,在口底后部有一弯曲部,导管全程较曲折,这些解剖结构均使涎液易于淤滞,导致涎石形成。
此外,下颌下腺结石可能与下列因素有一定关联: 全身因素:有研究证明在134个病例当中,下颌下腺结石症的临床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全身其他部位结石症者8例,占6%,这一比例显然高于一般人群结石症的发病率。其中胆结石6例,肾盂或输尿管结石2例,表明患者的体制状态,即全身的钙磷代谢异常可能参与下颌下腺结石症的发病;舌系带过短:3例患者伴有舌系带过短,附着靠前。舌系带过短影响舌体自如运动,不利于口腔清洁,又有可能使涎液流动状态改变,涎液中的矿物质易于沉积而发生结石;134例中有1例患者伴有下颌淋巴结上皮病。下颌下腺分泌能力降低,可导致腺内多量微结石形成,后者沉积扩大,可发展为涎石症。
总之,下颌下腺结石形成的原因很多,不同病例可能有不同的直接原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下颌下腺结石。
耳石症检查
临床上检查确诊耳石症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头位性眼震检查:令患者坐床上,先仰卧垂头位,观察10秒无眩晕及眼震后,令坐起再观察10秒,再令头侧向一方仰卧,观察10秒,再仰卧垂头向另一方,观察10秒,每次变动体位、坐起及躺倒均应在3秒钟内完成。
(1)如在某体位时出现眼震,应持续观察30秒,如眼震持续不消失即为试验阳性。
(2)如右耳向下时旋转眼震向右,眼向左侧凝视则出现垂直性眼震,反复试验均为阳性,称为非疲劳型;反之,反复测试不再出现眼震,称为疲劳型。
(3)在不同头位出现的眼震方向不变称为定向型;如出现不同方向的眼震则称为变向型。
(4)凡眼震在单向头位出现,持续时间较短,有潜伏期,定向型有疲劳反应者,多是周围性病变;反之多属中枢性病变。
(5)视跟踪及视动等其他试验一般均正常。
2、冷热变温等前庭功能试验正常。
3、纯音听力测试多正常。
另外,医生可以用诱发试验来检验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这个诱发试验叫Dix-Hallpike试验。该实验可能致使患者刚平静下来又恶心、呕吐,医生一般会提前告诉患者及家属,这没什么大的危险。这是因为第一,这样可以明确诊断,有助于下一步正确的治疗,避免走弯路,使用不必要的药物;第二,这种眩晕虽然痛苦,但绝大多数无大碍,坚持一两分钟也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