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早期症状
小儿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早期症状
(1)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不自主运动,颜面肌肉、发音和构音器官受累,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
(2)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至全身,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头部控制差、与躯干分离动作困难,难以实现以体轴为中心的正中位姿势运动模式。
(3)肌张力变化,主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协同肌收缩顺序、方向、力的大小不能协调,肌张力强度和性质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主动运动或姿势变化时肌张力突然增高,安静时变化不明显。婴儿期多见肌张力低下,年长儿多见肌阵挛、肌强直等。由于多关节出现过度活动,使姿势难以保持,因而平衡能力差。
(4)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并通常反应强烈,尤以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为显着特征,呈现非对称性、头及躯干背屈姿势。
(5)由于上肢的动摇不定,可使躯干和下肢失去平衡,容易摔倒。
(6)亦可见皱眉、眨眼、张口、颈部肌肉收缩,脸歪向一侧,独特的面部表情等。
(7)由于病变早期部分婴儿表现为松软,多数患儿症状不明显,因此早期确定病型较难。
(8)此型患儿一般智商较痉挛型患儿高,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多开朗、热情,但高度紧张、怕刺激。
(9)此型又可根据肌张力的变化程度,分为紧张性和非紧张性两种。
(10)本型可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等,也可同时具有上述几种表现,约占脑瘫的20%。
脑瘫患儿不一定都表现为智力低下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脑瘫是指出生前后一个月内由各种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孩子不会坐立行走或行动失衡无力。资料显示,脑瘫的发病率约为1.2~2.5 %。脑瘫儿童不仅给家庭带来心理痛苦和经济压力,更给孩子的人生蒙上了阴影。
脑瘫的病变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各异,主要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其他类型等。脑瘫患儿不一定就智力低下,常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与姿势异常,主要病因有早产、缺氧窒息、黄疸、中毒、产伤、新生儿外伤等。
每个脑瘫儿的症状都不同。轻度脑瘫的孩子,正常坐立行走都没问题,而中度或重度脑瘫的孩子,主要表现为肢体不灵活,严重的即便是靠助行器都无法行走。但即使是重度脑瘫也不该放弃恢复运动能力的希望,及早开始系统的康复治疗,就有可能实现生活自理,不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小儿脑瘫的症状表现有哪些呢
1、小儿脑瘫症状之小儿出生不久异常的安静,患儿很乖,少动、少哭并且哭声低微无力,当然有的患儿会出现多哭、多动的情况,并且容易烦躁,常受到惊吓而出现惊吓的症状。当小儿出现异常的状态时家长要提高警惕,要注意小儿是不是有小儿脑瘫的请况,要及早的带小儿去医院就医。
2、小儿脑瘫症状之小儿若生后吸吮无力,吞咽困难、家长对小儿不容易喂养,有的患儿还经常的口腔漏奶等,作为家长要引起注意。这些有可能是小儿脑瘫的症状表现。
3、小儿脑瘫症状之运动发育落后是小儿脑瘫的症状表现。脑瘫的患儿智力、身体等的发育低于同龄段的小儿,比如,一般3—4个月小儿俯卧位能竖头并且有的很稳,但患儿3-4个月这些动作不能做好。4个月后不能同正常小儿一样能用前臂支撑负重;患儿常常双手握拳,握力很低,并且不能将手伸入口中吸吮等。总之小儿的发育不及正常的小儿的水平。
4、小儿脑瘫症状之不能协调的运动,身体的平衡力与同龄的小儿的差别很大,不能随意的运动等,这些也是小儿脑瘫的症状表现之一。此外,小儿的肌张力或是小儿的姿势或是模仿的动作出现异常,也是小儿脑瘫的症状表现之一。
5、小儿脑瘫症状之智力低下,智力发育迟缓:脑瘫患者最明显的症状之一就是智力发展迟缓,比如本该会翻身的年龄却不知道翻身,本该会坐或者独立行走的年龄根本不会坐或者不会独立行走,出现明显的反应迟钝现象。
小儿脑瘫有哪些最新分型
小儿脑瘫会出现很多异常的姿势,屈曲痉挛、伸展痉挛、舞蹈样、击剑样、挎筐样、等等,这些运动障碍的特点,可分为许多类型。
1. 小儿脑瘫按临床表现分型:
(1) 痉挛型:这一类型最常见,主要损伤部位是椎体系,特点是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硬,被动运动时有“折刀”样改变。关节运动运动范围变窄,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由于屈肌张力升高,多数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收、内旋模式。可见上肢屈曲,手握拳,拇指内收,前臂内收旋前,肘关节屈曲。也有少数是上肢伸展痉挛。下肢紧夹交叉呈剪刀姿势,下肢内收内旋,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膝关节过伸,踝关节内翻,足内翻(少数外翻),神经系统检查可见椎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巴彬斯基仍阳性。
(2) 手足徐动型:这一类型主要损伤部位的是椎体外系,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动作不稳定,走路时摇晃不定,颈歪伸舌,手往后旋。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呈非对称性姿势,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展到全身,肌张力可变化,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恢复到运动前状况。
(3) 强制型:这一类型较为少见,由椎体外系损伤所致。肢体僵硬,活动减少。做被动运动时伸肌和屈肌都有持续抵抗,因此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
(4) 共济失调型:主要损伤部位为小脑,因此表现以平衡为主的小脑症状。可有步态不稳、不能调节步伐,醉酒步态。也可有轻度震颤。
(5) 震颤型:主要表现为身体的某部分,在一个平面内呈不随意的、节律性的摇动。
(6) 肌张力低下型:也叫软瘫型,这一类型自主运动减少,仰卧位时呈外展外旋位,状似仰翻的青蛙,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抱起身体时类似面条状。本型常为脑瘫儿早期症状,以后多转为其它型。
(7) 混合型:这一类型具有两种类型以上同时存在,以痉挛性和手足徐动型同时存在多见。
(8) 无法分类型:有少数患儿表现复杂,难以用上述分型来分型。
2. 按瘫痪部位分型,单瘫、偏瘫、三肢瘫、四肢瘫、双瘫、双重偏瘫、双下肢瘫。
脑瘫患儿不一定都表现为智力低下
脑瘫并不是什么绝症,其实脑瘫是可以治疗的只要我们治疗的早是可能让孩子恢复正常的,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脑瘫是指出生前后一个月内由各种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孩子不会坐立行走或行动失衡无力。资料显示,脑瘫的发病率约为1.2~2.5 %。脑瘫儿童不仅给家庭带来心理痛苦和经济压力,更给孩子的人生蒙上了阴影。
脑瘫的病变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各异,主要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其他类型等。脑瘫患儿不一定就智力低下,常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与姿势异常,主要病因有早产、缺氧窒息、黄疸、中毒、产伤、新生儿外伤等。
脑瘫可分为以下5种临床类型:
1. 痉挛型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60%~70%。主要以锥体系受损为主,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上肢常表现为屈肌张力增高,肩关节内收,肘关节、腕关节屈曲,手指屈曲呈紧握拳状,拇指内收,紧握于掌心中。下肢大腿内收肌张力增高,大腿外展困难,踝关节趾屈。坐位时双下肢向前伸直困难,站立时足尖着地,行走时呈剪刀腿。腱反射亢进或活跃,踝阵挛常呈阳性,2岁以后巴氏征仍阳性。
2.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不随意运动增多,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不全、震颤等;紧张时不自主运动增加,安静时减少,入睡后消失。单纯不随意运动型脑瘫腱反射不亢进,不表现为巴氏征阳性,肌张力呈齿轮状增高。
3.共济失调型主要以小脑受损为主,表现为步态不稳、摇晃,走路时两足间距加宽,四肢动作不协调,上肢有意向性震颤,肌张力低下,腱反射不亢进。
4.肌张力低下型往往是其他类型的过渡形式,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自主运动很少,关节活动范围增大,肢体瘫痪松软。
5.混合型是指以上某几种类型同时存在一个患儿身上,称为混合型。痉挛型与不随意运动型常同时存在。
每个脑瘫儿的症状都不同。轻度脑瘫的孩子,正常坐立行走都没问题,而中度或重度脑瘫的孩子,主要表现为肢体不灵活,严重的即便是靠助行器都无法行走。但即使是重度脑瘫也不该放弃恢复运动能力的希望,及早开始系统的康复治疗,就有可能实现生活自理,不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婴儿手足徐动型脑瘫怎么治疗
在临床上手足徐动型脑瘫是指由于脑基地区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或运动失调,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运动时,不自主、不协调就无效运动增加。患者四肢和躯干肌张力强度好性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不自主运动,部分患者表现为难以控制的四肢、躯干和颈部自发扭转。面部肌肉出现不规则的局部收缩,呈现“龇牙咧嘴”、“挤眉弄眼”等怪异表情。
生理反射引不出或反射正常,踝阵挛、髌阵挛及Babinski征阴性。多发生在手、指和嘴等部位,偶尔可在足趾见到,属于非自主性运动。一般没有关节挛缩,除非同时并存痉挛性瘫痪。
婴儿手足徐动型脑瘫症状对有某组肌肉张力增高、某组肌肉明显力弱或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孩子,要和纠正异常的推顺按摩同步进行,具体安排是每次先推顺按摩10-20分钟,接着用上述方法激发运动10-20分钟,每日3-6次。同时家长应该与孩子多沟通,和社会多接触,建立起家长康复医师的沟通平台,多带孩子出去接触社会,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这样可以训练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会。
如何诊断小儿脑瘫
俯卧位:正常儿俯卧位呈以上肢支撑身体姿势,头抬起。脑瘫患则会表现为无力的样子。
坐位:同龄儿能做到稳稳坐或稍帮助能坐,而脑瘫患儿不稳定和两上肢不随意运动。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检查者两手持小儿侧头部左右回旋头。如为脑瘫患儿则会出现颜面侧上肢伸展,反对侧上肢屈曲姿势。
4
抓握反射:检查者在小儿下肢方向,叫小儿握检查者两侧拇指。脑瘫患儿抓住拇指不放,抬起上身。正常儿则在上体抬起前放松拇指。
5
踢蹬反射:小儿仰卧位,检查者以一侧手掌来按压脑瘫患儿膝盖时,另一侧下肢会做踢蹬运动,而正常儿看不到这种运动。
6
下肢交叉反射:检查者使患儿侧卧。抬起一侧下肢,正常儿可见另侧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脑瘫患儿另侧下肢亦一起抬起。
婴儿脑瘫分型
强直型脑瘫
强直型脑瘫为锥体外系损伤,也称强刚型、固缩型脑瘫。目前临床中单纯的强直型脑瘫十分少见,多与痉挛型脑瘫混合存在,强直型脑瘫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运动有抵抗。因强直型脑瘫属锥体外系损伤,故与痉挛型脑瘫最大的区别就是:强直型脑瘫腱反射不亢进或正常或呈减弱状态,无踝阵挛及不随意运动。痉挛性脑瘫腱反射十分活跃,有踝阵挛,无不随意运动。
震颤型脑瘫
震颤型脑瘫多由锥体外系损伤及小脑损伤引起,临床上有两种类型:
一是静止性震颤,多为粗大的节律性震颤,3-5次/秒,随意运动时可以被控制而停止震颤,多见于上肢与手部,出现交替屈曲与伸展动作,也有拇指的外展与内收动作;
二是动作性震颤,多由小脑损伤所致,这种震颤是随意性震颤,表现为随意动作是出现震颤,随意运动停止时震颤消失,手指越接近目标,震颤越严重越显著,有的患儿有眼球震颤,临床上可用指鼻、跟膝胫等试验检查,有时伴有平衡功能障碍。
混合型脑瘫
同一患儿可出现上述2~3个型的症状,手足徐动与痉挛症状并存,部分部位或某些症状下,肌张力又明显降低。
如何区分不随意运动型和共济失调型脑瘫
了解不随意运动型和共济失调型脑瘫症状的不同点,便于进行准确诊断。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 本病以不随意动作增多为主要症状,常表现为手足徐动、肢体不自主震颤、舞蹈样动作等。这些行为在有意识动作时出现,安静状态时消失。如患者想把食物送到嘴里时,头却转到相反方向;异常姿势为本病常见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头部偏离正中位而扭向一侧、四肢姿势不对称,如仰卧过度伸展姿势等;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运动障碍,可表现为四肢瘫痪(上肢较下肢明显)、关节变形及肌肉萎缩,如脊柱侧弯、肘关节屈曲挛缩等;语言障碍,常表现为发音不清、语句不连贯、拉长声音说话等。共济失调型脑瘫 平衡功能障碍为本病常见症状之一,患者难以维持身体平衡,可表现为站立不稳而易跌倒、站立时足尖翘起等;不自主震颤为本病的特征性症状之一,患者肢体出现不自主颤抖,尤以固定于某一姿势时明显,如站立时双腿会不停抖动、拿东西时手不停颤抖等。眼球震颤明显,以节律性的水平往返摆动常见。运动不协调、运动发育迟缓、吞咽困难、智力低下等,也为本病症状。
强直型脑瘫患儿的四大特点
1、被动运动时抵抗均匀一致
当被动运动时有抵抗,此种抵抗的感觉似铅管状或齿轮状。肌紧张均匀地增高,被动运动所受的阻力与抵抗是均匀一致的,这种感觉与锥体系损伤时痉挛脑瘫所致肌紧张增强不同,痉挛型的特点是被动运动肢体时,开始时阻力抵抗很大,终了时抵抗明显减弱。
2、被动运动时抵抗是双向的
肌紧张增强的特点是,无论肢体是伸展还是屈曲时,肌紧张相同,换句话说,无论如何被动运动肢体时,受到的抵抗是相同的,表现了伸展与屈曲两个方向的抵抗。
3、被动运动的抵抗在缓慢运动时最大
其与痉挛型脑瘫在激烈运动时显示最大的抵抗不同。
4、腱反射不亢进
因强直型脑瘫属锥体外系损伤,所以,腱反射不亢进或正常或呈减弱状态,无踝阵挛及不随意运动。痉挛型脑瘫牵张反射亢进,腱反射极其活跃,有踝阵挛,无不随意运动。
脑瘫主要症状什么样
1、随意运动障碍:为椎体系损伤所致,这一表现有运动发育落后,运动不能或运动过缓。如抬头、翻身、坐、爬、跪、站、走等躯干和四肢发育落后。分离运动不充分,主动运动困难,动作缓慢、动作不协调、不对称及僵硬,出现了联合反应、不随意运动、共济失调等异常的运动模式。
2、动作异常,姿势障碍:因为原始反射的持续存在,肌张力异常、病理反射的出现,及正常姿势反射缺乏,造成了患儿不能随意运动和不能完成正常的活动。如患儿的头和四肢不能保持在中线位,四肢痉挛,呈角弓反张,不能保持姿势的协调与平衡等。
3、智力障碍:脑瘫患儿中约75%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其中以痉挛型脑瘫智力较差。
4、语言、吞咽障碍:约有30%~70%脑瘫患儿有语言障碍,表现吞咽困难、发音困难、构音器官功能障碍、构音困难、流涎、语言表达困难、书写困难等。
5、视力障碍:约有半数左右的脑瘫患儿有视力障碍,最多的是斜视。
6、听力障碍:脑瘫患儿约有13%出现听力异常,多出现在手足徐动型脑瘫。
7、情绪及行为障碍:一些脑瘫患儿当做事时心理脆弱,容易受挫折,容易放弃。不愿意尝试。
8、学习障碍:据统计7岁以上脑瘫患儿中85%有阅读困难,93%算数差,25%学习正常。脑瘫患儿多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差、易闹情绪等学习能力受到影响。
9、癫痫:脑瘫患儿中有少部分会出现癫痫有的表现不典型,仅有眼球呆滞、身体轻微抽动,有的严重则全身震颤、吐沫等。多见于痉挛型和四肢瘫的患儿。
脑瘫患者的症状比较多,这些症状多数是同时存在的,有的较轻微仅为单一的一种如语言障碍等。小儿脑瘫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它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而是整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