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的中医辨证治疗
脑血栓的中医辨证治疗
脑血栓归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中风是中医四大难证之首,四季皆可发病,且多留后遗症。中风的理论源于《内经》,成形于《金匮要略》,历代医家认为多由风、火、痰、瘀、虚所致。脑血栓急性期以风、火、痰、瘀、毒之标实为主,瘀阻脑络、诸邪内生化毒损伤脑髓为急性期病理关键,而恢复期以肾虚(气虚、阴虚),脑髓虚损之本虚为主,后遗症期多为死血顽痰深留脑络,髓海空虚所致。故临证治疗以分期论治,辨病辨证结合,急性期在活血化瘀、祛邪解毒、补肾护脑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恢复期则在补肾填精、养髓荣脑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后遗症期则在逐瘀涤痰,通经透络,补肾养髓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
肝阳上亢型脑血栓治疗
证侯: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多有高血压病史。治法:平肝潜阳,补肾填精生髓,活血化痰开窍。自拟中风Ⅰ号方:天麻20g,钩藤15g,石决明30g,栀子15g,黄芩10g,杜仲20g,何首乌 20g,女贞子15g,淮牛膝15g,白芍30g,益母草15g,茯苓15g,丹参20g,地龙10g,川芎10g,甘草6g。
痰瘀阻络型脑血栓治疗
证侯: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多见形体肥胖,咳嗽痰多。舌暗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治法:补肾健脾,化痰活血开窍。自拟中风Ⅱ号方:方法半夏15g,天麻10g,茯苓15g,陈皮10g,枳实10g,竹茹10g,石菖蒲10g,远志10g,胆南星 5g,丹参20g,地龙10g,赤芍15g,川芎15g,何首乌20g,女贞子15g,淮牛膝20g,杜仲10g,甘草6g。
气虚血瘀型脑血栓治疗
证侯: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治法:益气活血通络,补肾填精生髓。自拟中风Ⅲ号方:黄芪30g,川芎10g,丹参20,地龙10g,红花10g,茯苓20g,菖蒲10g,何首乌20g,女贞子 15g,山茱萸15g,仙灵脾10g,淮牛膝20g,杜仲10g。
阴虚血瘀型脑血栓治疗
证侯: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细弦数。治法:补肾养阴,填精生髓,活血通络。自拟中风Ⅳ号方:生地15g,何首乌20g,女贞子15g,山茱萸15g,麦冬10g,仙灵脾10g,淮牛膝20g,杜仲10g,丹参 20g,地龙10g,川芎10g,茯苓10g,菖蒲10g,远志10g,甘草6g。
各证型脑血栓如伴有兼证(症)则随证(症)适当加减或随兼证合方加减。夹痰加半夏、胆星、天竺黄;夹湿热重,苔黄腻加薏仁、佩兰、黄连;失眠加酸枣仁、夜交滕;上肢瘫重加桂枝、桑枝,下肢肢瘫重加淮牛膝、杜仲、桑寄生;舌强言蹇或失语加菖蒲、远志、郁金;抑郁寡欢加郁金、合欢皮、柴胡舒肝解郁、悦心安神;肢体拘急、痉挛、肌张力高加白芍、伸筋草、木瓜、葛根柔肝舒筋解痉,甚则加全蝎、蜈蚣通络解痉;肢体浮肿沉重者加麻黄、茯苓、薏仁、桂枝、路路通通络利水;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泻热通腑;纳呆加山楂、神曲、麦健开胃。后遗症久瘫不愈加水蛭、全蝎、蜈蚣、僵蚕、壁虎等虫类药及鹿角胶、龟板胶等血肉有情之品。
脑溢血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脑溢血的措施:
1、痰热内闭心窍
证候:起病急骤,神昏不语,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握固,二便闭,半身不遂,肢体拘急,频频抽搐,面赤身热,气粗口臭,鼻痰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开窍化痰,泻热熄风。
主方:礞石滚痰丸加减
加减:肢体抽搐者加天麻12g,钩藤30g,羚羊粉1g冲;神昏烦躁者,加清开灵注射液。
2、风火上扰清窍
证候:突然昏倒,神识恍惚,迷蒙、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舌苔黄厚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镇肝熄风开窍。
主方:羚羊钩藤汤加减
加减:神昏者予安宫牛黄丸1付鼻饲;便秘者加川军6g;痰多加竹沥水20ml,每日3次;抽加全蝎6g,僵蚕10g。
3、元气败脱,心神散乱
证候:深度昏迷,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出如油,二便失禁,肢体软瘫,舌痿,脉细欲绝,苔白腻。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
主方:参附汤配合生脉散加减
加减:汗多不止加黄芪20g,生龙牡20g,山萸肉15g。
4、痰湿蒙闭心神
证候:卒然昏仆,神志昏迷,半 身不遂,四肢逆冷,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口噤不开,痰涎壅盛,面白唇黯,二便闭,舌质黯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沉滑。
治法:辛温开窍,化痰熄风。
主方:涤痰汤加减
加减:肢体不温加黄芪30g,桂枝9g,络石藤15g;神昏不醒者加用苏合香丸1付温开水灌服,鼻饲。
脑溢血的中医辨证治疗
1、痰热内闭心窍
证候:起病急骤,神昏不语,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握固,二便闭,半身不遂,肢体拘急,频频抽搐,面赤身热,气粗口臭,鼻痰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开窍化痰,泻热熄风。
主方:礞石滚痰丸加减
加减:肢体抽搐者加天麻12g,钩藤30g,羚羊粉1g冲;神昏烦躁者,加清开灵注射液。
2、风火上扰清窍
证候:突然昏倒,神识恍惚,迷蒙、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舌苔黄厚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镇肝熄风开窍。
主方:羚羊钩藤汤加减
加减:神昏者予安宫牛黄丸1付鼻饲;便秘者加川军6g;痰多加竹沥水20ml,每日3次;抽加全蝎6g,僵蚕10g。
3、元气败脱,心神散乱
证候:深度昏迷,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出如油,二便失禁,肢体软瘫,舌痿,脉细欲绝,苔白腻。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
主方:参附汤配合生脉散加减
加减:汗多不止加黄芪20g,生龙牡20g,山萸肉15g。
4、痰湿蒙闭心神
证候:卒然昏仆,神志昏迷,半 身不遂,四肢逆冷,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口噤不开,痰涎壅盛,面白唇黯,二便闭,舌质黯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沉滑。
治法:辛温开窍,化痰熄风。
主方:涤痰汤加减
加减:肢体不温加黄芪30g,桂枝9g,络石藤15g;神昏不醒者加用苏合香丸1付温开水灌服,鼻饲。
血热的中医辨证治疗
血热严重的人,可服用中药调理,或平时多喝点菊花水。必要时,可用生地10克、丹皮6克、槐花6克、菊花6克煎水喝,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表现选择牛黄解毒片、三黄片及知柏地黄丸等药物治疗。
清血热方代表方剂清营汤和犀角地黄汤。
清营汤
犀角生地黄麦冬玄参丹参竹叶心银花黄连连翘
主治:温热病,热邪入血引起的身热夜甚,心烦失眠,或有谵语,或口渴,或发斑疹,舌绛而干,脉细数等。
功用:养阴清热,解毒透疹。
犀角地黄汤
犀角生地黄丹皮赤芍
主治: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尿血,便血,斑疹颜色紫黑,或蓄血发狂,便色黑等。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犀角大青汤
犀角大青叶栀子淡豆豉
主治:热毒入血引起的高热神昏,斑疹颜色紫黑,舌绛起刺等。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透疹。
弱视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弱视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导致精气不能上承濡养于目,阴阳失调,目失所养,神光发越无能,视力低下。治疗采用辨证论治等综合疗法。
1、脾胃虚弱
视物不清或举睑无力,面色微黄无华,肌肉消瘦,食欲不振,身倦乏力,便糖,舌淡嫩苔薄白,脉缓弱。治以补气健脾和胃,方选参苓白术汤:党参、山药、白术、炙甘草、薏苡仁、砂仁、扁豆、焦三仙等。
2、气虚血瘀
视物不明,面色微白,身倦乏力,自汗,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治以补气活血通络,方选补阳还五汤:当归、川芎、白芍、党参、黄芪、地龙、红花、桃仁等。
弱视治疗时间长,患者应配合医生治疗。小儿肺脾肾多不足,心肝多有余,故保护肺脾肾将有积极作用;饮食应合理起居应有常。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
针灸是我国医学的瑰宝,中医针灸辨证治疗失眠具有良好的效果,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1、心脾两虚
【诊断要点】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多梦;心悸,健忘,头晕,肢倦乏力,腹胀,便溏,面白无华;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
【处方】心俞、脾俞、足三里。
2、阴虚火旺
【诊断要点】心烦不寐,或稍入睡即醒;头晕,耳鸣,腰酸膝软,遗精,健忘,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脉细数。
【处方】太溪、大陵、肾俞、心俞。
3、肝郁化火
【诊断要点】烦躁易怒,难以入睡;头晕头痛,胸胁胀痛,口苦,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处方】肝俞大陵行间。
4、胃腑失和
【诊断要点】睡眠不实;胸膈满闷,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苔厚腻,脉滑。
【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
5、心胆气虚
【诊断要点】失眠多梦,易惊醒,胆怯心悸;善惊易怒,气短倦怠;舌质淡,脉弦细。
【处方】心俞、胆俞、阳陵泉、丘墟。
面瘫的中医辨证治疗
面瘫是临床上比较难治的疾病之一,临床医生对面瘫的研究也较多。中医针灸在治疗面瘫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在取穴、手法和针法方面都有相应的治疗法则,正确应用能够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针灸的穴位有地仓、承泣、颊车、太阳、阳白、鱼腰、患侧合谷、风池,以及头针等,针刺可采取透穴疗法。一般在针刺过程中不用电针,当患者有酸麻胀痛等得气的表现后,留针大约20~30分钟。
手法也就是推拿,其取穴与针刺的穴位基本相同。手法上一般会在双侧面部轻柔地按摩与推拿,重点按摩的部位是患侧,推拿时手法不宜过重,同时还可向患侧施以牵正推拿,主要采取的手法为掌揉、拇指推拿及点揉穴位,包括上下眼眶等。
散光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眼与全身脏腑、经络联系密切,针灸通过激发机体反应机能而起作用。针刺与耳穴治疗作用,可使痉挛疲劳的睫状肌、眼外肌放松恢复,增强其调节能力和眼球壁弹性从而缓解散光。
治疗时选择球后、承泣、攒竹、四白、风池、翳明、睛明、合谷等穴位,每天针刺1次,留针30分子,每次4~5穴,交替使用。
疗程中配合耳穴疗法,选眼、目1、目2、肝、肾、神门耳穴点,每次选其中3~4穴,找到敏感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令患者每日早、中、晚自行按压耳穴3~4次,每次每穴50~100下。
针刺与耳穴治疗无毒副作用,能显著缓解肌群痉挛,能有效调整紊乱的神经体液调节,能改善眼组织的营养代谢,从而提高了视觉细胞的敏感性;提高了视神经传导功能和大脑视中枢视觉分辨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视力。
肝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肝病的中医治疗:
【辨证】湿热邪毒内蕴,肝郁血瘀,脾肾两亏,营卫失调。
【治法】清化解毒,活血祛瘀,健脾疏肝,益气湿肾。
【组成】
方1:黄芪30克,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露蜂房15克,半枝莲15克,仙鹤草15克,土茯苓15克,仙灵脾15克,鹿衔草15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当归12克,生鸡内金12克,桂枝9克,甘草3克。
方2:雄黄30克(色赤如鸡冠者为上品,效高毒性小),生白矾(即酸矾)15克,五灵脂60克,共研细末装胶囊。
【用法】
方1煎服,先将诸药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沸后再煎5分钟即可。
方2胶囊用汤药或温开水送服均可。每次吞服0.3克(2粒),每日2次。汤药、胶囊均6日一个疗程。
疥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疥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发病率非常高。老百姓俗称它为“疳疮”、“闹疮”。它是由于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皮肤病,本病传播迅速。现在也有很多人采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
1、内服方
(1)当归、生地、酒炒白芍、黄芪、生甘草各2克,水二盅,煎八分,饭后2时服,每日一剂,早晚煎服。
(2)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炒白芍、白术、黑山栀、酒蒸大黄、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每日二剂,水煎服。
2、外用方
(1)大枫子10克(去皮)、巴豆3克(去皮)、核桃仁七个、水银6克,共捣如泥状,外擦患处。
(2)硫磺20克,土槿皮20克,苦参30克,蛇床子30克,黄柏3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30克,土茯苓30克,苍耳子20克,白蒺藜30克。如果继发感染加金银花30克,野菊花20克,蒲公英30克,严重感染,并用青霉素。每日一剂,水煎2次混匀,分两次外用温洗。治疗前先用热水和肥皂洗澡,然后擦药,自颈部以下,先擦皮损,后擦全身,连续4天为一个疗程。
(3)苦参10克,白鲜皮10克,百部30克,川楝子10克,蛇床子10克,石榴皮10克,藜芦10克,皂角刺20克,羊蹄根30克,硫磺20克,白酒3斤。将上述各药锉粗末,浸于酒中,加盖密封1周,即可。每晚睡前用纱布蘸药酒擦全身,连用10天。
崩漏的中医辨证治疗
⑴ 实证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 中极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⑵ 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配穴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操作 毫刺补法,可加用灸法.
方义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
人流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人流患者后出现长期腹痛是由外因致胞宫气血受损,亏虚无法容养胞宫而导致的。对人流后腹痛的调理就要着重温养胞宫气血,由益母草、丹参、红花、当归、元胡等组成的方药可养血、调经止痛,对人流后腹痛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方药:益母草、丹参各30克,桃仁18克,红花、当归、元胡、白芍、五灵脂各12克,香附10克,黄芪24克,炙甘草6克,桂枝3克。
用法:加水适量,文火煎煮,去渣取汁,分3次服用,每日1剂。
功效:活血化淤、养血益气、调经止痛。主治人流后腹痛,症见人工流产后即闭经,伴周期性小腹剧痛、腰膝酸软,伴经色暗红、舌质暗、脉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