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的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炭疽病的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炭疽杆菌从损伤的皮肤、胃肠粘膜及呼吸道进入人体后,首先在局部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组织及脏器发生出血性浸润、坏死和高度水肿,形成原发性皮肤炭疽、肠炭疽的肺炭疽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致病菌即迅速沿淋巴管及血管向全身扩散,形成败血症和继发性脑膜炎。皮肤炭疽因缺血及毒素的作用,真皮的神经纤维发生变化,故病灶处常无明显的疼痛感。炭疽杆菌的毒素可直接损伤血管的内皮细胞,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导致有效血容量减少,微循环灌注量下降,血液呈高凝状态,出现DIC和感染性休克。
本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各脏器、组织的出血性浸润、坏死和水肿。皮肤炭疽呈痈样病灶,皮肤上可见界限分明的红色浸润,中央隆起呈炭样黑色痂皮,四周为凝固性坏死区。镜检可见上皮组织呈急性浆液性出血性炎症,间质水肿显著,组织结构离解,坏死区及病灶深处均可找到炭疽杆菌。
肠炭疽病变主要在小肠。肠壁呈局限性痈样病灶及弥漫出血性浸润。病变周围肠壁有高度水肿及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膜也有出血性渗出,腹腔内有浆液性含血的渗出液,内有大量致病菌。
肺炭疽呈出血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小叶性肺炎或梗死区。支气管及纵膈淋巴结肿大,均呈出血性浸润,胸膜与心包亦可受累。
脑膜炭疽的软脑膜及脑实质均极度充血、出血及坏死。大脑、桥脑和延髓等组织切面均见显著水肿及充血。蛛网膜下腔有炎性细胞浸润和大量菌体。
炭疽杆菌败血症患者,全身各组织及脏器均为广泛性出血性浸润、水肿及坏死,并有肝、肾浊肿和脾肿大。
什么是辣椒炭疽病
辣椒炭疽病
辣(甜)椒炭疽病主要为害果实和叶片,也可侵染茎部。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褪色绿斑,后逐渐变为褐色。病斑近圆形,中间灰白色,上有轮生黑色小点粒,病斑扩大后呈不规则形,有同心轮纹,叶片易脱落。果实染病,初呈水渍状黄褐色病斑,扩大后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凹陷,上有同心轮纹,边缘红褐色,中间灰褐色,轮生黑色点粒,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红色粘状物,干燥时呈膜状,易破裂。
辣(甜)椒炭疽病是因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借风雨、灌水、昆虫及农事活动传播,种子可以直接传播。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12-33℃,最适温度为27℃,空气相对湿度达95%以上时,最适宜发病和侵染,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下时,难以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过大、氮肥使用过多、虫害严重时都会加重病害的侵染与流行。
二、害虫生物学特性
病原:对辣椒炭疽病的病原菌,前人根据分生孢子盘上刚毛的有无记载了2个直孢组炭疽菌(Colletotrichum nigrum Ell. et Halst)和(Gloeosporium piperatum) Ell. et Ev.。Von Arx(1957,1970)系统研究了炭疽菌的分类学问题,提出刚毛的有无不是稳定的性状,不能作为分类的特征,Colletotrichum 是唯一合法的属名,称炭疽菌属,属于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真菌。将上述2个种作为辣椒炭疽病菌的2个分离系归入C.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
1.黑色炭疽病: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 (C.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 异名:黑刺盘孢菌 (C. nigrum Ell. et Halst)。分生孢子盘周缘生暗褐色刚毛,具2~4个隔膜,大小74~128μm×3~5μm。分生孢子梗短圆柱形,无色,单孢,大小11~16μm×3~4μm。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单孢,14~25μm×3~5μm。
2.红色炭疽病: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异名:辣椒盘长孢菌(G. piperatum Ell. et EV.)。分生孢子盘无刚毛,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孢,大小12.5~15.7μm×3.8~5.8μm)。有性阶段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 Et Schrenk]。
3.黑点炭疽病:病原菌为辣椒炭疽菌(C. capsici, 异名:辣椒丛刺盘孢菌(Vermicularia capsici Syd.)。分生孢子盘周缘及内部均密生长而粗壮的刚毛,尤其内部刚毛更多。刚毛暗褐色或棕褐色,具隔膜,大小95~216μm×5~7.5μm。分生孢子新月形,无色,单孢,大小23.7~26μm×2.5~5μm。
防治措施
病害控制措施:辣椒炭疽病主要以越冬病残体和种子上携带的病菌为初侵染源。因此,搞好种子处理、彻底清除病残体、合理轮作是控制病害发生的有效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开发利用抗病资源,培育抗病高产的新品种。一般辣味强的品种较抗病,可因地制宜选用。
2.选用无菌种子及种子处理:从无病果实采收种子,作为播种材料。如种子有带菌嫌疑,可用55℃温水浸种10min,或用浓度为 1000mg/kg 的70%代森锰锌或50%多菌灵药液浸泡2h,进行种子处理。
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使辣椒封行后行间不郁蔽,果实不暴露;避免连作,发病严重地区应与瓜类和豆类蔬菜轮作2~3年;适当增施磷、钾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低湿地种植要做好开沟排水工作,防止田间积水,以减轻发病;及时采果,椒炭疽病菌为弱寄生菌,成熟衰老的、受伤的果实易发病,及时采果可避病。
4.清洁田园:果实采收后,清除田间遗留的病果及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并进行一次深耕,将表层带菌土壤翻至深层,促使病菌死亡。可减少初侵染源、控制病害的流行。
5.在化学防治上,定植前要搞好土壤消毒,结合翻耕,每667米2喷洒3000倍96%天达恶霉灵药液50千克,或撒施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2.5千克,或70%的甲霜灵锰锌2.5千克,杀灭土壤中残留病菌。
定植后,每10--15天喷洒一次1:1: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进行保护,防止发病(注意!不要喷洒开放的花蕾和生长点)。每2次 波尔多液之间,喷1次600—1000倍瓜茄果专业型天达—2116(或5000康凯、或5000倍芸苔素内酯),与波尔多液交替喷洒。
炭疽病的检查
1.周围血象
白细胞总数大多增高(10~20)×109/L,少数可高达(60~80)×109/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高。
2.涂片检查
取水疱内容物、病灶渗出物、分泌物、痰液、呕吐物、粪便、血液及脑脊液等作涂片,可发现病原菌,涂片中发现病原菌时可作革兰或荚膜染色,亦可作各种特异性荧光抗体(抗菌体,抗荚膜、抗芽胞、抗噬菌体等)染色检查。
3.培养
检材应分别接种于血琼脂平板、普通琼脂平板、碳酸氢钠平板。血标本应事先增菌培养。如见可疑菌落,则根据生物学特征及动物试验进行鉴定,如青霉素串珠和抑制试验、噬菌体裂解试验等。
4.动物接种
取患者的分泌物、组织液或所获得的纯培养物接种于小白鼠或豚鼠等动物的皮下组织,如注射局部处于24小时出现典型水肿,动物大多于36~48小时内死亡,在动物内脏和血液中有大量具有荚膜的炭疽杆菌存在。
5.鉴定试验
用以区别炭疽杆菌与各种类炭疽杆菌(枯草杆菌、蜡样杆菌、蕈状杆菌、嗜热杆菌等),主要有串珠湿片法、特异性荧光抗体(抗菌体、抗荚膜、抗芽胞、抗噬菌体等)染色法,W噬菌体裂解试验、碳酸氢钠琼脂平板CO2培养法、青霉素抑制试验、动物致病试验、荚膜肿胀试验、动力试验、溶血试验、水杨酸苷发酵试验等。
6.免疫学试验
有间接血凝法,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酶标-SPA法、荧光免疫法等,用以检测血清中的各种抗体,特别是荚膜抗体及血清抗毒性抗体,一般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之用。阿斯可里沉淀试验,对已腐败或干涸的标本,作细菌培养有困难时可采用本试验。如患者、病畜的病灶痂皮、尸体组织及血液、染菌的皮毛及其制品等标本,加水经煮沸或高压提出抗原成分与炭疽沉淀素血清作环状沉淀试验,以间接证明有无炭疽杆菌感染,但本法常出现一些假阳性,对其结果判定应慎重。
皮肤炭疽传染病是什么病
皮肤炭疽传染病是什么病?皮肤炭疽病症状疫情治疗
正在排查病牛
据了解,炭疽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牛、羊、骆驼、骡等食草动物是其主要传染源。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病畜和染菌的皮、毛、肉等,会感染炭疽。因此,人们只要不接触、宰杀、食用病死和不明原因死亡的牛、羊等牲畜,就不会被感染发病。
皮肤炭疽病最为多见,约占95%,可分炭疽痈和恶性水肿两型。炭疽痈多见于面、颈、肩、手和脚等裸露部位皮肤。
少数病例局部无黑痂形成而呈现大块状水肿,累及部位大多为组织疏松的眼睑、颈、大腿等,患处肿胀透明而坚韧,扩展迅速,可致大片坏死。全身毒血症明显,病情危重,若延误治疗,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如病原菌进入血液,可产生败血症,并继发肺炎及脑膜炎。
苦瓜上有黑点是什麽虫害导致
苦瓜上有黑点,一般是由苦瓜炭疽病,疫病和斑点病所致。炭疽病用45%百菌清烟剂,每10天熏1次,也可喷洒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500倍液,连喷2~3次防治。疫病用72%杜邦克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
苦瓜生长后期易感染斑点病,发病初期喷洒5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5%百菌清烟剂防治。虫害为白粉虱和蚜虫,白粉虱用25%扑虱灵2000倍液,或20%灭扫利2000倍液,每5—7天喷1次,连喷2—3次,也可用灭蚜灵烟剂交替使用。蚜虫用一遍净4000倍液防治。
炭疽病患者有哪些发病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 -5日,也有短至12小时,长至2周。皮肤炭疽约占98%,病变多见于面、颈、肩、手和足 等裸露部位皮肤。初为斑瘆或丘瘆,次日出现水疱,内含淡黄色 液体,周围组织硬而肿胀。第3 -4日中心呈现出血性坏死稍下 陷,四周有成群小水泡,水肿区继续扩大。第5 -7日坏死区溃 破成浅溃疡,血样渗出物结成硬而黑似炭块状焦痂,痂下有肉芽 组织生成(即炭疽痈)。焦痂坏死区直径大小不等,其周围皮肤 浸润及水肿范围较大。由于局部末梢神经受压而疼痛不著,稍有 痒感,无脓肿形成,这是炭疽的特点。以后随水肿消退,黑痂在 1-2周内脱落,逐渐愈合成瘢痕。起病时出现发热(38-39丈) 头痛、关节痛、周身不适以及局部淋巴结和脾肿大等。肺炭疽多为原发性,也可继发于皮肤炭疽。可急性起 病,轻者有胸闷、胸痛、全身不适、发热、咳嗽、咳带血粘液 痰。重者以寒战、高热起病,纵隔淋巴结肿大、出血并压迫支气 管造成呼吸窘迫、气急喘鸣、咳嗽、发绀、血样痰等。肺部仅可 闻及散在的细小湿啰音或有胸膜炎体征。肺部体征与病情常不相 符。X线见纵隔增...
炭疽病的预防
美国著名的反生化恐怖主义专家阿利比克指出,可以在打开信件前用蒸汽熨斗杀死病菌。而且一定要保证有蒸汽,因为炭疽热孢子可以在干热的环境下生存。炭疽病菌没有传染性,不会由一个人传染给其它人,所以更容易控制和调查感染源。首先是注意可疑的包裹和信件,其次就是要多洗手,跟预防其它病菌没有什么两样。[3]
(一)管理传染源 病人应隔离至创口愈合,痂皮脱落或症状消失,分泌物或排泄物培养2次阴性(相隔5日)为止。 严格隔离病畜,不用其乳类。死畜严禁剥皮或煮食,应焚毁或加大量生石灰深埋在地面2m以下。
(二)切断传播途径 必要时封锁疫区。对病人的衣服 、用具、废敷料、分泌物、排泄物 等分别采取煮沸、漂白粉、环氧乙烷、过氧乙酸、高压蒸汽等消毒灭菌措施。用Ascoli沉淀试验检验皮毛、骨粉等样品,对染菌及可疑染菌者应予严格消毒。畜产品加工厂须改善劳动条件,加强防护设施,工作时要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
(三)保护易感者
1.加强卫生宣教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防止皮肤受伤,如有皮肤破损,立即涂搽3%~5%碘酒 ,以免感染。
2.健畜和病畜宜分开放牧,对接触病畜的畜群进行减毒活疫苗接种。
3.对从事畜牧业、畜产品收购、加工、屠宰业等工作人员和疫区人群,每年接种炭疽杆菌减毒活菌苗1次。目前采用皮上划痕法,每次用菌苗0.1ml,滴于上臂外侧皮肤,划一“井”字即可。四联菌苗(炭疽杆菌、土拉杆菌、鼠疫杆菌和布氏杆菌)也已证明有效。
国外采用保护性抗原作 预防接种 ,第一年肌注3次,各相隔3周,6个月后接种第4次,继每年加强注射1次,每次均为0.5ml。密切接触者应留验8日,必要时早期应用青霉素 、四环素等,对疑似患者可采取同一措施。
得了炭疽病应该怎么办呢
一、药物
轻型皮肤炭疽,青霉素G为首选药,每天240万~320万单位,分3~4次肌肉注射,共治疗7~10天。用药后2~3天,病灶中病菌即可消失。
重型炭疽如肺炭疽、胃肠道炭疽、脑膜炭疽及炭疽败血症时,青霉素剂量应用到2400万单位/每天。若病人对青霉素过敏,也可采用环丙沙星,每次0.4克,静脉滴注,每日2~3次,并加用链霉素,每日1~2克,肌肉注射。也可选用头孢三嗪(菌必治),每日2克,静脉滴注。
二、治疗原则:
1、病原治疗(首先青霉素)
2、一般治疗,要严格隔离
3、抗血清治疗
4、支持对症治疗:一般及对症治疗本病患者应严格隔离,对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按芽胞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处理。给高热量流质或半流质,必要时于静脉内补液,出血严重者应适当输血。皮肤恶性水肿患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控制局部水肿的发展及减轻毒血症有效,一般可用氢化可的松100~200mg/日短期静滴,但必须在青霉素G的掩护下采用。有DIC者,应及时应用肝素、潘生丁等。
三、用药原则:
1、皮肤炭疽与轻症肠炭疽,以青霉素治疗为主。
2、肺炭疽、重型肠炭疽与炭疽败血症,除用大量青霉素外,还加用庆大霉素或四环素、氯霉素治疗。
3、对重危病例,在用青霉素的同时,加用抗炭疽血清治疗。
4、对皮肤炭疽,局部用1:2000高锰酸钾湿敷和消毒纱布覆盖,或涂以1%的龙胆紫液。不宜切开引流,以免感染扩散。
5、对毒血症较重的病例给予地塞米松。
皮肤炭疽的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
(一)形态染色
炭疽杆菌菌体粗大,两端平截或凹陷,是致病菌中最大的细菌。排列似竹节状,无鞭毛,无动力,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在氧气充足,温度适宜(25~30℃)的条件下易形成芽胞。在活体或未经解剖的尸体内,则不能形成芽胞。芽胞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其宽度小于菌体的宽度。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形成荚膜,在含血清和碳酸氢钠的培养基中,孵育于CO2环境下,也能形成荚膜。形成荚膜是毒性特征。
炭疽杆菌受低浓度青霉素作用,菌体可肿大形成圆珠,称为“串珠反应”。这也是炭疽杆菌特有的反应。
(二)培养特性
本菌专性需氧,在普通培养基中易繁殖。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2~7.4,在琼脂平板培养24小时,长成直径2~4mm的粗糙菌落。菌落呈毛玻璃状,边缘不整齐,呈卷发状,有一个或数个小尾突起,这是本菌向外伸延繁殖所致。在5~10%绵羊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无明显的溶血环,但培养较久后可出现轻度溶血。菌落特征出现最佳时间为12~15小时。菌落有粘性,用接种针钩取可拉成丝,称为“拉丝”现象。在普通肉汤培养18~24小时,管底有絮状沉淀生长,无菌膜,菌液清亮。有毒株在碳酸氢钠平板,20%CO2培养下,形成粘液状菌落(有荚膜),而无毒株则为粗糙状。
(三)抵抗力
繁殖体抵抗力不强,易被一般消毒剂杀灭,而芽胞抵抗力强,在干燥的室温环境中可存活数十年,在皮毛中可存活数年。牧场一旦被污染,芽胞可存活数年至数十年。经直接日光曝晒100小时、煮沸40分钟、l40℃干热3小时、110℃高压蒸汽60分钟、以及浸泡于10%甲醛溶液15分钟、新配苯酚溶液 (5%)和20%含氯石灰溶液数日以上,才能将芽胞杀灭。炭疽芽胞对碘特别敏感,对青霉素、先锋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高度敏感。
(四)抗原结构
1.荚膜多肽抗原 由D-谷氨酸多肽组成,抗原性单一,若以高效价抗荚膜血清与具荚膜炭疽杆菌作用,在其周边外发生抗体的特异性沉淀反应,镜下可见荚膜肿胀。
2.菌体多糖抗原 由等分子量的乙酰基葡萄糖胺和D-半乳糖组成,能耐热,与毒力无关。这种抗原没有特异性,能与其他需氧芽胞杆菌,肺炎球菌14型及人类A血型物质发生交叉反应。
3.外毒素复合物 炭疽杆菌具有外毒素,包含水肿因子,保护性抗原(因子)及致死因子。三种成份均具有抗原性,不耐热,是致病的物质基础之一。
炭疽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炭疽杆菌从损伤的皮肤、胃肠粘膜及呼吸道进人人体后,首 先在局部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组织及脏器发生出血性浸润、坏死 和高度水肿,形成原发性皮肤炭疽、肠炭疽及肺炭疽等。当机体 抵抗力降低时,致病菌即迅速沿淋巴管及血管向全身扩散,形成 败血症和继发性脑膜炎。皮肤炭疽因缺血及毒素的作用,真皮的 神经纤维发生变化,故病灶处常无明显的疼痛感。炭疽杆菌的毒 素可直接损伤血管的内皮细胞,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导致有 效血容量减少,微循环灌注量下降,血液呈高凝状态,出现DIC 和感染性休克。本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各脏器、组织的出血性浸润、坏死和水肿。
气性坏疽发病机理
气性坏疽的病原菌主要在伤口内生长繁殖,很少侵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产气夹膜杆菌产生α毒素、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血红蛋白尿、尿少、肾组织坏死、水肿、液化,肌肉大片坏死,使病变迅速扩散、恶化。糖类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使组织膨胀;蛋白质的分解和明胶的液化,产生硫化氢,使伤口发生恶臭。由于局部缺血,血浆渗出,及各种毒素的作用,伤口内的组织和肌肉,进一步坏死和腐化,更利于细菌的繁殖,使病变更为恶化。大量的组织坏死和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某些毒素可直接侵犯心、肝和肾,造成局灶性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减退。
炭疽病的病原是什么
炭疽杆菌是需氧或兼性厌氧、无鞭毛的粗大杆菌,革兰染色 阳性,有荚膜形成。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炭疽杆菌繁殖体 加热56度2小时或75度1分钟即可被杀灭。常用浓度的消毒剂也 可迅速杀灭。芽胞的抵抗力极强,在自然条件下长期生存。煮沸 40分钟才能将芽胞杀灭。
炭疽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动物炭疽病和植物炭疽病原不同,动物上的是一种细菌,植物上的是一种真菌。
动物或人上的症状: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偶尔引致肺、肠和脑膜的急性感染,并可伴发败血症。
植物上的症状:无论叶片上的还是果皮上的,多为黑色小圆斑,严重的可连成不规则形,病组织有苦味。
香蕉有斑点能吃吗 香蕉为什么会有黑点
香蕉皮长黑点其实是香蕉炭疽病的表现,因与人炭疽病症状相似而得名,病原菌是香蕉盘长孢,这种菌并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作用,所以有黑点也可以吃,而且这种成熟的香蕉鞣酸含量低,通肠润便的功效更加明显。
苦瓜炭疽病的发病条件
越冬后的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此外潜伏在种子上的菌丝体也可直接侵入子叶,引致苗期发病。病菌分生孢子通过雨水传播,孢子萌发适温22~27℃,病菌生长适温24℃,8℃以下,30℃以上即停止生长。10~30℃均可发病,其中24℃发病重。湿度是诱发本病重要因素,在适宜温度范围内,空气湿度93%以上,易发病,相对湿度97~98%,温度24℃潜育期3天,相对湿度低于54%则不能发病。早春塑料棚温度低,湿度高,叶面结有大量水珠,苦瓜吐水或叶面结露,发病的湿度条件经常处于满足状态,易流行。露地条件下发病不一,南方7~8月,北方8~9月,低温多雨条件下易发生,气温超过30℃,相对湿度低于60%,病势发展缓慢。此外,采用不放风栽培法及连作、氮肥过多、大水漫灌、通风不良,植株衰弱发病重。此病南方为害不重,但北方反季节栽植的苦瓜为害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