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 血栓后综合征
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 血栓后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肢体沉重不适,肿胀,久站或活动后加重。可伴有静脉性间歇性跛行、浅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增厚粗糙、瘙痒、湿疹样皮炎、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的溃疡等。
老年人腿部肿胀应警惕下肢静脉血栓
经常有人说自己腿肿,腿肿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站立、行走时间过长,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肾脏、心脏疾病,淋巴回流受阻等等。年纪大的人腿肿胀的话就要考虑到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是静脉血液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凝固,形成血块堵住血管造成。血栓可发生在身体各处,逐渐堵塞血管,如果发生在下肢,即可能出现腿部肿胀、发麻等不适。值得警惕的是,一旦血栓脱落或形成“漂浮血栓”,则可能随血流到达肺部,造成肺动脉栓塞,出现胸闷、胸疼、心慌、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猝死率很高。
如何区别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腿肿和其他疾病的腿肿呢?专家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腿肿”往往多见于一侧下肢,而像高血压、肾病、心脏病导致的“腿肿”更多见于双侧下肢。导致“腿肿”的常见原因还包括甲减或甲亢、肝硬化、长期服用钙拮抗剂类降压药、治疗前列腺的药物等。因此“腿肿”后不要自行处理,应第一时间就诊,排除严重疾病。
老年人常见的“腿肿”,还有可能是下肢静脉瓣功能退化引起的。这种腿肿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导致的腿肿在症状上非常类似,但可以通过下肢的彩超和血栓标记物的检查来加以区别。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佳的治疗时间是两周内,一旦错过这一阶段,血栓将难以彻底清除,并容易反复发作。陈旧性血栓留在下肢内会阻塞血流,影响静脉瓣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血栓后综合征,表现为腿肿、疼痛、走路受限等不良后果。
年纪大的人腿肿胀的情况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尽快早期发现或者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此外,腿脚明显肿胀时,不要随意用力按摩、拍打等,而要在医生指导下抚触下肢,以免发生意外。
静脉血栓有什么样的危险后果
静脉血栓症状不是个别明显,但后果不容忽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部分患者因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这是最严重的并发症。脱落的血栓会随着静脉血流回留到心脏,然后流入肺内,阻塞肺动脉,轻者无明显临床症状,重者可出现胸闷、胸痛、咯血、心悸、焦虑等,甚至晕厥、休克、猝死等。此时患者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个月后,临床称为陈旧性深静脉血栓形成。陈旧性静脉血栓患者若延误诊治,仍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多数栓患者不能幸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也称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患肢沉重不适、胀痛、下肢水肿、浅静脉扩张、皮肤变薄,汗毛稀疏、小腿内侧出现色素沉着、瘙痒、湿疹,甚至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会给患者造成长期的病痛折磨,因此而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严重者可以致残。
严重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大量的静脉血液滞留在下肢,组织会发生严重的水肿,并压迫动脉和神经。临床这类深静脉血栓形成尚未严重压迫动脉者主要表现为:下肢肤色青紫、麻木、肿胀严重;如果已经对动脉产生严重压迫则表现为:下肢肿胀、冰凉、苍白、麻木,二者病情都非常凶险,临床诊断或治疗不及时就会导致截肢或死亡的严重后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方法
本病在急性阶段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处理,一些血栓可能会脱落,造成患者的肺,脑等重要脏器的栓塞而导致死亡。那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何治疗呢?下面专家给大家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
1、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
腿部抬高和初期卧床休息可缓解伴有急性腿部肿胀的深静脉血栓病人的疼痛,建议严格卧床休息1~2周以防止肺栓塞的传统方法遭到了质疑;肺部扫描显示卧床并没有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此外,与卧床相比,早期下床活动可使患者的疼痛和肿胀改善得更快。
深静脉血栓患者穿用弹力袜可改善疼痛和肿胀长期穿用,可能会抑制血栓增长并减少血栓后综合征。
2、抗凝疗法
这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现代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正确地使用抗凝剂可降低肺栓塞并发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其作用在于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滋长和其他部位新血栓的形成,并促使血栓静脉较迅速地再管化。一般急性期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过渡到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由于华法林与药物或食物相关作用复杂,个体剂量差异大,有出血风险,需要监测。近年来,研制出许多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等。利伐沙班极少受药物或食物影响,一般无需检测,使用方便。
3、溶栓治疗
包括系统溶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使用的药物多是尿激酶等。系统溶栓经静脉全身溶栓:通过浅静脉进行全身给药,使药物随血液循环在体内均匀分布,达到溶栓目的。介入溶栓多指保留导管接触性溶栓,又称为CDT。经近端深静脉置管逆行插入肢体远端深静脉,先利用导丝和导管对血管腔内的物理性开通部分解除流出道梗阻,再通过置入溶栓导管使药物与血栓直接接触,将急性期疏松新鲜的血栓溶解,主干静脉及时恢复通畅。有学者认为,导管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比单纯抗凝可改善生活质量。
4、深静脉血栓的长期治疗
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持续时间仍有争议,长期抗凝有助于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复发以及血栓后综合征。对于简单因素如手术或静止导致的深静脉血栓,抗凝时间需持续3个月,对于特发性深静脉血栓,建议抗凝时间需持续6~12个月。对于恶性肿瘤患者,低分子肝素由于华法林,用药时间为3~6个月。对于首次发作的深静脉血栓,但具有抗凝脂抗体或两项以上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建议抗凝时间需持续至少12个月,而对于有两次深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应终身抗凝治疗。
静脉曲张是怎么引起的
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原因很多,最多见的为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其主要病因为股隐静脉瓣膜的功能不全。另外一种重要病因见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因其往往合并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多表现出浅表静脉的迂曲扩张。另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因为深静脉回流不畅,发生浅静脉代偿性的迂曲扩张;下肢动静脉瘘、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也可有下肢浅静脉曲张表现;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如布加综合征,也可导致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深静脉血栓会致命
血栓,大家并不陌生。而在所有血栓性疾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发病率较高且危害较大的一种。下肢深静脉血栓指的是人体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非正常凝结。
人体静脉有深浅之分,深部静脉承担了90%以上的静脉血液回流,一旦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血液回流发生严重障碍,肢体肿胀疼痛,严重者导致肢体坏死而需要截肢。同时,血栓在形成早期,相对容易松动脱落,脱落的血块随着血液循环流至肺动脉里,形成肺动脉栓塞,这种情况异常凶险,一旦形成便可能导致人体呼吸循环衰竭,甚至猝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另一个严重危害是血栓后遗症。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如果没有进行规范治疗,很难被有效清除,这些血栓不仅会阻碍血液回流,引起肢体反复肿胀,还会破坏血管,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皮肤发黑溃烂,甚至出现老烂腿。
西方把下肢深静脉血栓称为“经济舱综合征”,其原因是因为飞机的经济舱的空间比较狭小,坐飞机长途飞行的人因肢体缺少活动,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除了血流缓慢之外,血栓的形成还和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有关,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往往是以上原因共同作用形成。因此,
在临床上,下肢深静脉血栓多见于大手术后的患者,尤其是骨科、妇科等术后患者。这些患者术后卧床导致血流缓慢,同时因为手术后人的应激反应,容易出现血液高凝状态,再加上外科手术的创伤,合并有血管壁损伤因素,三种因素同时出现,导致这些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非常高。有数据显示,髋、膝关节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达到50%。另外,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在药物的作用下血液会处于高凝的状态,也需要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表现主要是下肢肿痛,尤其是突发的单侧下肢肿胀疼痛的患者,应高度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及时到血管外科就诊,排除血栓形成的可能。而对于有高度怀疑血栓形成的患者,B 超是较好的辅助检查手段,可以发现极早期和很细微的血栓。
临床上根据血栓发病的时间分类为,发病两周以内的血栓为急性期,两周以上至一个月的为亚急性期,超过一个月的为慢性期,也就是进入了血栓后遗症期。对于患者的愈后来说,抓紧发病两周以内的时间治疗很关键。此外,对于怀疑可能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建议卧床休息,同时抬高下肢,严禁剧烈运动和挤压患侧肢体,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已经确诊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则应该立即到血管外科就诊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常见病,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凝结。此病可遗留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
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
治疗
1.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
腿部抬高和初期卧床休息可缓解伴有急性腿部肿胀的深静脉血栓病人的疼痛,建议严格卧床休息1~2周以防止肺栓塞的传统方法遭到了质疑,肺部扫描显示卧床并没有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此外,与卧床相比,早期下床活动可使患者的疼痛和肿胀改善得更快。
深静脉血栓患者穿用弹力袜可改善疼痛和肿胀长期穿用,可能会抑制血栓增长并减少血栓后综合征。
2.抗凝疗法
这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现代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正确地使用抗凝剂可降低肺栓塞并发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其作用在于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滋长和其他部位新血栓的形成,并促使血栓静脉较迅速地再管化。一般急性期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过渡到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由于华法林与药物或食物相关作用复杂,个体剂量差异大,有出血风险,需要监测,近年来,研制出许多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等。利伐沙班极少受药物或食物影响,一般无需检测,使用方便。
3.溶栓治疗
包括系统溶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使用的药物多是尿激酶等。系统溶栓经静脉全身溶栓:通过浅静脉进行全身给药,使药物随血液循环在体内均匀分布,达到溶栓目的。介入溶栓多指保留导管接触性溶栓:又称为CDT。经近端深静脉置管逆行插入肢体远端深静脉,先利用导丝和导管对血管腔内的物理性开通部分解除流出道梗阻,再通过置入溶栓导管使药物与血栓直接接触,将急性期疏松新鲜的血栓溶解,主干静脉及时恢复通畅。有学者认为,导管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比单纯抗凝可改善生活质量。
老年静脉血栓症的症状
本病临床表现取决于血栓部位,大小静脉阻塞程度,常见的老年易发的静脉血栓症如下:
1.浅静脉血栓症
多为血栓性静脉炎,炎症性质强,多见于四肢,常累及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及其分支,大多数可以找到病因,少数病因不明,静脉注射盐水,氯化钙,碘造影剂,高渗葡萄糖及其他药物均可于注射部位产生血栓,外伤,感染,静脉曲张,临时或永久心脏起搏器之静脉内导线均可造成静脉血栓症,凝血机制亢进者容易合并本症,症状为局部疼痛,发红,发热,肿胀,体温升高,皮下组织较薄的部位可触到索条状血栓,因血栓部位炎症显著所以常与管壁紧密附着,很少发生肺栓塞,如果静脉炎进一步发展,波及深静脉,则可因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症。
2.深静脉血栓症
发病初期静脉内形成血栓,随后在血栓部位继发炎症,所以炎症性质较轻。
3.小腿静脉血栓形成
大多数患者没有症状,少数感到小腿发胀,紧迫感,于立位,坐位及步行后症状加重,有的小腿和足部水肿,腓肠肌有压痛,侵犯静脉交通支时,可发生血栓后综合征,如果怀疑本病,可做静脉造影明确诊断。
4.髂静脉,股静脉血栓形成症状明显,髂窝,鼠蹊部及股三角处有触痛,屈足背时大腿后侧及腓肠肌肌腹有牵拉性疼痛,急性发作的炎症十分严重,下肢急剧肿胀,数小时肿胀达高峰,自觉有压迫感,炎症明显时可发生动脉痉挛,皮肤苍白,皮下静脉呈网状扩张,患肢压痛明显,触不到动脉搏动,称疼痛性股白肿,如果病变范围大,侵犯盆腔静脉髂静脉及其分支,则下肢高度水肿和发绀,称疼痛性股青肿,重症者可导致下肢静脉性坏疽,甚至发生休克。
5.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可原发于此或从髂股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发展而来,髂股静脉往往发生于左侧,随后波及下腔静脉,最后侵及右侧髂静脉,所以其体征为双侧性,其余与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相同。
6.上肢血栓性静脉炎较少见,常由浅静脉扩展到深静脉系统,常见于胸腔肿瘤及主动脉肿瘤压迫锁骨下静脉或继发于创伤后,其临床表现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相同。
7.血栓后综合征
下肢较大的静脉形成血栓以后,难以自然溶解和再疏通,造成血栓肌化和静脉管腔闭塞,静脉瓣处即使再疏通也常发生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症常常侵犯静脉交通支,上述三种情况造成下肢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扩张,管壁通透性改变,红细胞逸出,淋巴循环受阻,皮下组织水肿,肥厚,纤维化,皮肤含铁血黄素沉着,皮革样变,发生湿疹及溃疡,这种状态叫血栓后综合征,其症状是整个患肢水肿性肿胀,沉重感,甚至疼痛,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可使症状加重。
抗磷脂综合征 临床表现
APS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动脉、静脉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APS患者可出现某种表现,但并不一定出现APS的全部表现,如部分反复流产的妇女,临床上可无动、静脉血栓形成。
1.血栓形成APS血管性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血管的种类、部位和大小,可以表现为单一血管或多个血管受累
APS血管性血栓形成有以下特点:①所有大、中、小及微动、静脉均可出现血栓;②血栓可单一部位发生,也可多处同时发生;③反复血栓形成是APS的特征,血栓形成常呈间歇发作(sporadic),难以预测;④在绝大多数APS患者中,仅有部分动脉血栓或者静脉血栓,提示影响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可能不同;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静脉血栓复发时仍为静脉血栓,而动脉血栓复发时仍是动脉血栓,且常发生在同一部位;⑤需要指出的是,组织病理研究显示血管病变是血栓,而没有炎症现象,与血管炎明显不同。这一点对理解其发病机制和治疗都很重要;⑥部分病例受累血管可有内膜显著增生和管腔严重狭窄,称之为“APS血管病(APSvaseulopa-thy)”。
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动脉血栓的最常见表现。APS的静脉血栓形成以深静脉血栓形成为主,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最常见。某些患者同时或短期内(数日至数周)进行性出现多部位(3个或3个以上)血栓形成,常受累及脑、肾、肝或心等重要器官,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称之为灾难性血管闭塞,即恶性APS(catastrophican-tiphospholipidsyndrome,CAPS)。
2.自发性流产或死胎习惯性流产或胎死宫内是APS的主要特征之一。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阶段,以妊娠第4~9个月最多。高滴度IgG型(尤其是IgG2亚型)APL抗体对妊娠的危险性极大。有报道高滴度IgG型APL抗体的SLE患者流产率达81%。在自发性流产患者中,APL抗体阳性率为10%~30%。胎死宫内或流产的危险性随着APL抗体滴度的增加而增加。死胎或流产的主要原因为胎盘滋养层变薄,绒毛血管明显减少,胎盘血管血栓形成和胎盘梗死,导致胎盘功能不全,胎儿生长发育迟缓。[1]
3.血细胞减少APS血液学表现包括血小板减少、Coombs试验阳性、溶血性贫血、Fisher-Evans综合征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深静脉血栓会导致哪些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会导致并发症对身体产生极大的伤害,而且是在五脏六腑相同的情况下并发的各种疾病,这回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期,也称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指深静脉血栓形成再通后。静脉瓣膜破坏。静脉血液发生逆流,引起远端静脉高压和瘀血等临床症状。患肢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沉重疲累感,活动后加重和朝轻暮重,下肢浅静脉曲张,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湿疹样皮炎。慢性溃疡等。
一是血栓形成局部的血管炎症反应和堵塞静脉管腔造成的相应肢体静脉回流障碍,这是患者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危害,因为在急性期病人常常会表现出患病的下肢疼痛、肿胀、体表的浅静脉扩张,而在几个月后患者进入后遗症期这些症状会略有改善,但随之会出现下肢浅静脉的曲张、下肢皮肤的色素沉着,以及站立时间稍长后会出现下肢的肿胀,这些症状是因为血栓部分再通后回流仍然有一些困难,同时由于血栓对静脉瓣膜的破坏使患者在站立时出现严重的静脉倒流。
二是危害则是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存在脱落的危险,一旦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栓子会随着静脉血流回流到右心房,又随之进入肺动脉,造成肺动脉栓塞,这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致命的危害,因为如果栓子比较小,只栓塞肺动脉的一个小分支,患者会出现胸痛、咳嗽等症状,但在栓子比较大,栓塞肺动脉的主干时,会造成肺动脉高压,右心栓塞,同时肺的通气和血流不匹配造成呼吸困难,可能导致患者在十几分钟内死亡。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呢
1、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
腿部抬高和初期卧床休息可缓解伴有急性腿部肿胀的深静脉血栓病人的疼痛,建议严格卧床休息1~2周以防止肺栓塞的传统方法遭到了质疑;肺部扫描显示卧床并没有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此外,与卧床相比,早期下床活动可使患者的疼痛和肿胀改善得更快。
深静脉血栓患者穿用弹力袜可改善疼痛和肿胀长期穿用,可能会抑制血栓增长并减少血栓后综合征。
2、抗凝疗法
这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现代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正确地使用抗凝剂可降低肺栓塞并发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其作用在于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滋长和其他部位新血栓的形成,并促使血栓静脉较迅速地再管化。一般急性期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过渡到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由于华法林与药物或食物相关作用复杂,个体剂量差异大,有出血风险,需要监测。近年来,研制出许多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等。利伐沙班极少受药物或食物影响,一般无需检测,使用方便。
3、溶栓治疗
包括系统溶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使用的药物多是尿激酶等。系统溶栓经静脉全身溶栓:通过浅静脉进行全身给药,使药物随血液循环在体内均匀分布,达到溶栓目的。介入溶栓多指保留导管接触性溶栓,又称为CDT。经近端深静脉置管逆行插入肢体远端深静脉,先利用导丝和导管对血管腔内的物理性开通部分解除流出道梗阻,再通过置入溶栓导管使药物与血栓直接接触,将急性期疏松新鲜的血栓溶解,主干静脉及时恢复通畅。有学者认为,导管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比单纯抗凝可改善生活质量。
4、深静脉血栓的长期治疗
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持续时间仍有争议,长期抗凝有助于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复发以及血栓后综合征。对于简单因素如手术或静止导致的深静脉血栓,抗凝时间需持续3个月,对于特发性深静脉血栓,建议抗凝时间需持续6~12个月。对于恶性肿瘤患者,低分子肝素由于华法林,用药时间为3~6个月。对于首次发作的深静脉血栓,但具有抗凝脂抗体或两项以上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建议抗凝时间需持续至少12个月,而对于有两次深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应终身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