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肾阳虚针灸什么穴位
脾肾阳虚针灸什么穴位
可以艾灸脾俞、胃俞、肝俞、肾俞、命门、中脘、足三里、天枢、太溪、照海、阴陵泉。
针对湿气重的可艾灸,丰隆、阴陵泉;艾灸的时间要根据灸量来定,时间一般在15到20分钟就可以了。如果有热证表现的可暂停使用,多喝水,等热证表现消退后再灸。3天一次。
可以选取涌泉、足三里、关元、内关(取内关穴的原因是因为你还有失眠健忘的症状)四个穴位,每天艾灸30到4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坚持一段时间,效果当会显着。
艾灸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也不会影响药效,脾肾阳虚证以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为特征。神阙穴,即肚脐,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能温肌散寒、活络。
老年小脑萎缩的针灸疗法
针灸是通过在选定的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同时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采用 恰当的补泻手法,以达到调节患者的机体的阴阳平衡,疏通经络,开通脑窍,促进脑萎缩患者康复的目的。
①肾精不足型以补益肾气、益精填髓为主要治法。 针灸选穴:主穴--百会(或四神聪)、太溪、命门、肾俞 配穴--关元、脾俞、复溜、阴陵泉 针刺方法:百会平刺,勿提插,多捻针、留针;关元可用灸补法;余穴均用补法。
②气血亏虚型以补益气血、养血健脑为主要治法。 针灸选穴:主穴--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脾俞 配穴--肾俞、胃俞、关元 针刺方法:关元可用灸法或温针灸,余穴以补法为主。
③痰蒙脑窍型以健脾化痰、益脑开窍为主要治法。 针灸选穴:主穴--丰隆、脾俞、神门 配穴--曲池、百会、阴陵泉、风池 针刺方法:脾俞用补法;百会只捻转,不提插;其余穴位用泻法。
④瘀阻脑络型以活血化瘀、通络开窍为主要治法。 针灸选穴:主穴--风池、太冲、血海 配穴--百会、神门、足三里、三阴交 针刺方法:神门、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百会只捻转,不提插;其余穴位用泻 法。 上述针灸选穴是临床选穴的基本指导原则,在实际施治过程中,可根据患者 的临床表现,坚持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灵活选用,以达最佳治疗 效果。针灸治疗,每天1 次,每周治疗6 次,休息1 天,病人身体有其他发热、 感染、血液病、软组织损伤等不宜针灸者可暂停针灸。
月经不调防治方法
针灸的功效是非常多的,适合人群也比较广,对于女性来说,针灸还可以治疗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下面,我们就详细的来了解下针灸如何治疗女性月经不调的吧。
(1)经早
治法清热调经。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土穴关元三阴交血海,配穴:实热证者,加太冲或行间;虚热证者,加太溪;气虚证者,加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者,加隐白;腰骶疼痛者,加肾俞、次髎。操作关元、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血海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气虚者针后加灸或者用温针灸。方义本方主要作用是清热和血,调理冲任。关元属任脉穴,为调理冲任的要穴。血海清泻血分之热。三阴交调理肝脾肾,为调经之要穴。
(2)经迟
治法温经散寒,和血调经。以任脉及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气海三阴交归来,配穴寒实证者,加子宫;虚寒证者,加命门、腰阳关。操作气海、三阴交用毫针补法,可用灸法。归来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可用灸法或温针灸。方义气海可益气温阳,温灸更可温经散寒。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可调补三阴而和血调经。归来为足阳明经穴,可调理气血而调经。
(3)经乱
治法疏肝益肾,调理冲任。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三阴交肝俞,配穴肝郁者,加期门、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太溪;胸胁胀痛者,加膻中、内关。操作肝俞用毫针泻法,其余主穴用补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方义关元补肾培元,通调冲任。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肝俞乃肝之背俞穴,有疏肝理气之作用。
温馨提示:以上这三种月经不调的情况,针灸都是可以解决的,所以女性们不要担心,如果自己有以上三种情况,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一下针灸治疗的选择,对您的身体肯定有所帮助的,不要觉得是常见现在就不去管,女性月经不调会导致很多情况的发生,一定要重视。
针灸治疗泄泻
泄泻的病位在肠,但关键病变脏腑在脾胃,此外尚与肝、肾有密切关系。不论是肠腑本身的原因还是由于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肠腑,均可导致大肠的传导功能和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失常而发生泄泻。由于“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以,泄泻的病机主要在子脾胃的功能障碍,脾虚湿盛是其关键。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说:“湿盛则濡泻”。常因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多反复发作。
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清稀甚至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多伴有腹痛、肠鸣等症状。中医分为六大症型:1、寒湿困脾 2、 肠腑湿热 3、食滞胃肠 4、 肝郁气滞 6、脾气虚弱 6、肾阳亏虚(五更泻)。西医检查: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可见脓细胞、致病菌等。纤维结肠镜及钡剂灌肠可见结肠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癌变、息肉等病变。
治则:寒湿困脾、脾气虚弱、肾阳亏虚者健脾益肾、温化寒湿,针灸并用,虚补实泻;肝郁气滞、食滞胃肠、肠腑湿热者行气化滞、通调腑气,只针不灸,泻法。
选穴:神阙 天枢 大肠俞 上巨虚 三阴交
配穴:寒湿困脾加脾俞、阴陵泉健脾化湿;肠腑湿热加合谷、下巨虚清利湿热;饮食停滞加中脘、建里消食导滞;肝郁气滞加期门、太冲疏肝理气;脾气亏虚加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脾气下陷加百会升阳举陷;肾阳亏虚加肾俞、命门、关元温肾固本。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神阙穴用隔盐灸或隔姜灸;寒湿困脾、脾气亏虚者可施隔姜灸、温和灸或温针灸;肾阳亏虚者可用隔附子饼灸。急性泄泻每日治疗1~2次,慢性泄泻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婴儿惊风可以艾灸吗
婴儿惊风可以艾灸。
小儿惊风多以外感时邪,内蕴痰热,或久吐久痢,脾虚肝盛为其主要发病因素,而艾灸具有补益脾胃,扶补阳气的功能,通过正确的艾灸方法,可以有效扶补脾肾阳气,调理脾胃,并且能用开窍熄风,从而有效缓解惊风症状。具体艾灸方法如下:
治法:急惊风当立清热豁痰,开窍熄风之法;慢惊风应温补脾肾,育阴潜阳,以扶元固本为先。
艾灸取穴:
惊风发作时刻:水沟,十宣,百会,合谷,太冲。
间歇期:急惊风加大椎,中脘,丰隆;慢惊风加脾俞,胃俞,肾俞,肝俞,关元,神阙。
解析:
水沟醒神,十宣清热泻火,合谷,太冲合用开四关,调阴阳,百会益元神,复神明。
急惊风加大椎以泄热通阳止痉;丰隆,中脘,畅中豁痰降浊;慢惊风加脾俞,胃俞,肝俞,肾俞以温补脏气;关元补元气之根。诸穴固先天补后天,共用可复稚阴稚阳之平和。
操作方法
1.艾炷灸:选用1-2次,取麦粒大艾炷灸之,温热红润而痉止,即可取下,每穴3-5壮,一般每日治疗1次,必要时,当日可再次施灸;处方中首选穴是水沟,次是百会,此两穴临床亦可以前顶,印堂代替,作用相类似。
2.温针灸:每次选用2-3个穴位,消毒后以亳针刺法治疗,再于针柄上加艾炷施灸,每穴灸3-5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宜于急惊风缓解期。
3.艾条灸:每次选2-3个穴位,以细枝艾条直接点灸穴上,以背部及四肢穴位为主,艾灸后穴位可敷治疗烫伤的膏药,以润泽皮肤,防治烧伤。
4.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3-5分钟,每日2次,本法适宜慢惊风患儿。
月经不调针灸来调理
(1)经早
治法 清热调经。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土穴 关元三阴交血海
配穴
实热证者,加太冲或行间;虚热证者,加太溪;气虚证者,加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者,加隐白;腰骶疼痛者,加肾俞、次髎。
操作 关元、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血海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气虚者针后加灸或者用温针灸。
方义 本方主要作用是清热和血,调理冲任。关元属任脉穴,为调理冲任的要穴。血海清泻血分之热。三阴交调理肝脾肾,为调经之要穴。
(2)经迟
治法 温经散寒,和血调经。以任脉及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气海 三阴交 归来
配穴 寒实证者,加子宫;虚寒证者,加命门、腰阳关。
操作 气海、三阴交用毫针补法,可用灸法。归来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可用灸法或温针灸。
方义 气海可益气温阳,温灸更可温经散寒。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可调补三阴而和血调经。归来为足阳明经穴,可调理气血而调经。
(3)经乱
治法 疏肝益肾,调理冲任。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肝俞
配穴 肝郁者,加期门、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太溪;胸胁胀痛者,加膻中、内关。
操作 肝俞用毫针泻法,其余主穴用补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 关元补肾培元,通调冲任。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肝俞乃肝之背俞穴,有疏肝理气之作用。
痿证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下肢取环跳、髀关、伏免、足三里、阳陵泉、悬钟等穴为主。上肢取肩髃、曲池、合谷、阳溪等穴为主。肺热者加尺泽、肺俞;胃热者加内庭、中脘;湿热者加阴陵泉、脾俞;肝肾阴虚者加肝俞、肾俞、悬钟、阳陵泉;脊柱外伤者加相应节段华佗夹脊穴。皮肤针:沿手足阳明经线和背部肺、胃、肝、脾等背俞穴轻叩。肌肤不仁者,可叩刺麻木区域至微出血。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1]
刺灸法
治则:利湿除热,培补牌胃,滋养肝肾
处方:
上肢—肩髃 曲池 合谷。
下肢—髀关 风市 阳陵泉 足三里。
肺热加尺泽,湿热加阴陵泉,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
方义:取“治痿独取阳明”之意:
本方取穴侧重阳明之经,阳明多血多气,“主润宗筋”,宗筋约束骨骼,利于关节运动,故治痿证重在调理阳明,补益气血,舒筋通络;
配筋之会穴阳陵泉加强疗效;
肺热加肺之合穴尺泽,宣肺清热;
湿热加阴陵泉健脾除湿;
脾胃虚弱,取其背俞健补脾胃;
肝肾不足取其背俞,滋养肝肾。
随证配穴:咽部麻痹—上廉泉,失语—水沟。
操作:毫针刺,实证泻法,虚证补法,施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耳针法
选穴 受累相应部位
肺、胃、肝、肾
方法 每次选取3~5穴,毫针刺,每次留针20min,每日1次,亦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头针法
选穴
顶旁1线
方法 28~30号长1.5寸毫针刺入头皮下,快速持续捻转2~3min,每次留针5~10min,反复操作2~3欢,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脑积水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脑积水中医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本病,在古代医学典籍尚未发现有关记载。不仅在穴位刺激方法上作了多方面的实践,如以针刺配合艾条温和灸、药线灼灸、中药外敷等,而且在临床证治规律上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已初步认为,从中医辨证分型看,以肾阳虚者疗效好,而脾肾阴虚者,针灸效果为差;而从西医分类看,发现针灸治疗交通性脑积水有效率高,远期疗效也较稳定;阻塞性脑积水疗效低,且预后亦差。
(一)取穴
主穴:百会透四神聪、三焦俞透肾俞、三阴交透复溜。
配穴:分型选取。
肾阳虚:患儿头大,颅缝开裂,前囟饱满,无呕吐及落日征,肢体活动尚好,纳食二便均正常。仅取主穴。
脾肾阳虚:患儿头大,颅缝裂开,前囟饱满,张力高,无呕吐,落日征不明显,腹胀便溏,神疲纳可,四肢活动尚好。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按中医辨证分型除肾阳虚外,余均据症选配穴。针刺采取短时间中等度刺激的方法,轻捻转慢提插,每穴捻转3次,紧插慢提1次,如此3遍后出针。每次针毕加捏脊3遍,即由尾骶部捏至背肩部作一遍,手势要轻而缓,或沿督脉和膀胱经用皮肤针轻度叩打3遍。每日1次,30天为一疗程,停针3~5天续治。三疗程无明显效果者,宜改用它法。
关于文章介绍的脑积水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患者应该都知道取哪些穴位可以治疗脑积水了吧,但是对于脑积水这种情况,我们一般在生活中最好是不要自己去治疗它,以免扎错穴位,最好是让医生帮助我们调整穴位去治疗它比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