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怖症起于青少年期
社交恐怖症起于青少年期
■溺爱孩子也会导致不良心理产生
患者表现:自闭 自卑 怕见人
病例介绍:王女士的儿子今年20岁,正读大二,但性格内向、自尊心特强、处事谨小慎微。以前,大家都夸他是个乖孩子。现在,他总以为别人时刻都在注意他、评价他,担心自己会出什么差错,让人瞧不起,而且还很自卑,经常自责。父母想跟其沟通,他表现得又很自闭,不愿与家长交流。一次,亲戚说他跟女孩一样,怎么不爱说话。此后,他见人就躲闪,有人与他聊天,他就面红耳赤、语无伦次,最后发展成见人就害怕。
专家解析:社交恐怖症通常起病于青少年期,男女都可能出现。青少年渴望友谊,希望广交朋友,但有些青少年一到具体交往时,如找人交谈、或者别人与自己打交道,就会出现恐惧反应。表现为不敢见人,遇生人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这就是社交恐怖症。它往往会泛化,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孤立起来,会给日常工作学习造成极大障碍。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佛洛伊德也强调,童年对于人心理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过分关注和溺爱孩子,也会造成孩子不良心理的形成。因此,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关乎着他们的未来。而作为家长,应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并积极针对他们出现的心理疾患给予开导或排遣,必要时还要走进心理门诊,配合医生的治疗。
■释放压力学会交友和沟通
患者表现:疑心 自卑 不敢和陌生人说话
病例介绍:刘先生今年快40岁了,因小的时候其父母经常吵架,所以他自小总感觉街坊邻居都在嘲笑他,于是非常自卑,也没有好朋友。现在的他,尽管已人到中年,但仍不敢与陌生人说话。多年来,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毛病”,却一直突破不了自己的这个心理障碍。另外,他感觉自己从来都是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人,可是总觉得别人会误解自己,因此身边始终没有一个能真正谈心的朋友。
专家解析:刘先生的表现是比较典型的社交恐怖症,而这一阴影又是在其幼年时埋下的,时间较久,治疗也更不易。社交恐怖症患者总是担心会在别人面前出丑,在参加任何社交聚会之前,他们都会感到极度焦虑,还会想象自己如何在别人面前出丑。当他们真的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更加不自然,甚至说不出一句话。当聚会结束以后,他们会一遍一遍地在脑子里重温所有尴尬的镜头,回顾自己的行为或想象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正确。
在现代的处世态度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几乎成了社交领域中不成文的信条――这虽然与现在社会信任危机的存在有关,但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要敢于和陌生人说话,广交朋友,才是对人心理健康有益的举动。因此,为了我们的心理健康,从小就应广交朋友,待交往深入后彼此还可以袒露心声,这也是释放心理压力的最好途径。
■成长途中男人哭吧不是罪
患者表现:忧郁 伤感 时常想哭
病例介绍:今年35岁的马先生,在高新一家合资企业工作,工作也很出色,但他总是感到压力很大,一个人独处时,时常有一种想哭的忧伤。虽然他觉得男人应该坚强,而且他在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但那种莫名的伤感总是如影随形、难以排遣。
专家解析: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让很多都市白领都感到身边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往往无处排遣,特别是男性,在面对压力时,只能默默承受,世俗的观念甚至“剥夺”了男人哭的权利。事实上,这种久压于心底的压力和困惑也总有一天会让一个钢铁般的躯体变得不堪一击。因此作为男性,面对各种压力以及情感上的挫折,当你有“想哭的冲动”时,不妨学学刘德华歌中所唱:“男人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尝尝阔别已久眼泪的滋味……”或许随着泪水的释放,内心的苦闷也会随之流走。而作为家长,在男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不应太强调“男儿有泪不轻弹”等思想观念,并学会疏导和释放孩子的心理压力,以免使其日后产生心理障碍。分享:
青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情绪行为障碍
情绪行为障碍是儿童青少年时期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分离焦虑障碍,广泛焦虑障碍,恐怖症,学校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强迫症,癔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选择性缄默等。
发育障碍
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言语、认知、运动和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上述任一方面出现问题,均会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或者精神障碍。如精神发育迟滞,言语发育障碍,孤独症,学习障碍,语音障碍,口吃等。
睡眠和进食障碍
儿童青少年易于出现睡眠及饮食方面的问题,如:失眠,夜惊,梦魇,睡行症,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等。
个性发展问题
良好的个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如果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孩子容易形成个性发展的异常,如:自信心不足、自私、缺乏合作能力等。
其他心理障碍
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也可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时期,对患儿的社会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远离儿童社交敏感症
儿童社交敏感症如不能及时控制,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社交恐怖症。儿童社交敏感症的发生大多与家庭环境有关。在这类家庭中,孩子从幼年起就不断遭受各种不良精神刺激的侵袭,或经常受到家庭成员的惊吓,或经常被父母打骂,这些不良刺激会严重阻碍儿童对正常社会交往的学习,破坏孩子的适应能力,使孩子逐渐形成自卑、敏感、退缩、逃避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特点很容易遭受社交挫折,而社交挫折又进一步加重了逃避行为,最终形成社交敏感或社交恐怖症状。
家教过严引发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见人恐怖症,是恐怖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恐怖症病人的一半左右。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
不敢和陌生人说话,不敢和别人目光对视,不能在他人的注视下工作,在公共厕所小便更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技术员小赵的“内向”似乎有点过了头。其实,这不是简单的性格问题,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病症——社交恐惧症。是什么让人如此“怕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有一位严厉、缺乏温情和理解的父亲是导致社交恐惧最主要因素的之一。
对此,北京青少年成长基地研究中心的陶然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父亲的心理暴力”确实是引起孩子恐惧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暴力指对孩子宣泄不良情绪、粗暴干涉孩子心灵自由发展。”陶然说,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需要五大自由:看、听、感受、幻想以及情绪的释放,但许多父亲总喜欢用自己的判断去取代孩子的判断,不给孩子们思考和决定的自由,也不允许孩子表达自然的情绪,比如看到毛毛虫害怕、挨打了会哭泣等等。 “被管得太多太严了,孩子的心理防御系统开始启动,他们觉得自己总是犯错、不如别人,慢慢变得自卑、怯于尝试,进而脱离社会生活,形成社交恐惧。”陶然说。
“如果把自由都给了孩子,父亲的威信岂不难以树立?”陶然对此回答说,“其实威信不是源于严厉的管教。在美国,只要不影响身体健康的事情,父亲都会鼓励孩子去听、去看、去感受,然后再从成年人的角度去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更能发现孩子的天赋,帮助其成长。
社交恐惧症症状
社交恐惧症的症状
1、一般社交恐怖症:如果你患了一般社交恐怖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你都会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你会发现周围每个人都在看着你,观察你的每个小动作。你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场所进餐、喝饮料。你会尽可能回避去商场和进餐馆。你从不敢和老板、同事或任何人进行争论,捍卫你的权利。
2、特殊社交恐怖症:如果你患了特殊社交恐怖症,你会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特别恐惧。比如,你害怕当众发言,当众表演。尽管如此,你在别的社交场合,却并不感到恐怖。推销员、演员、教师、音乐演奏家,等等,经常都会有特殊社交恐怖症。他们在与别人的一般交往中,并没有什么异常,可是当他们需要上台表演,或者当众演讲时,他们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常常变得结结巴巴,甚至楞在当场。
社交恐惧症的危害
一、影响工作效率,很多恐惧症患者由于自己的过分担忧,他们就会出现心慌或者是头晕的症状,也有的患者会伴有恐惧感,他们会害怕自己失控,或者是死掉。他们是知道一般情况下,发生的事情是正常的,但是在他们的眼中看来是不正常的,所以,往往他们就会感到焦虑、注意力不可以集中,或者是工作效率下降。
二、机体免疫力下降:一些恐惧症患者在病情发作的时候,会经常出现头痛、心烦或者是恐惧的现象,很多时候也会伴有恶心、呕吐的现象。一般长时间的精神状态不好,会影响身体机能的,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其他疾病。
三、加重神经内科疾病:恐惧症的患者在病情发作的时候,会有一些其他的症状发生,患者本身是非常的介意的,也会极力的回避,而他们恐惧的心理是跟引起恐惧的对象是不符合的,或者是不合理的,但是他们又恐惧不了自己,这时候患者就会出现紧张、恐惧、或者感到不安。
以上的知识让朋友们了解到了社交恐惧症的症状表现是什么了,社交恐惧症会干扰到患者的生活,同时带给患者相当多的困扰,因此大家要多多去认识社交恐惧症,必须要将此病的表现了解透彻,还要注意做好社交恐惧症的预防工作。
社交恐惧症分为哪几类
(1)一般社交恐怖症:
如果你患了一般社交恐惧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你都会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你会发现周围每个人都在看着你,观察你的每个小动作。你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场所进餐、喝饮料。你会尽可能回避去商场和进餐馆。你从不敢和老板、同事或任何人进行争论,捍卫你的权利。
(2)特殊社交恐怖症:
如果你患了特殊社交恐怖症,你会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特别恐惧。比如,你害怕当众发言,当众表演。尽管如此,你在别的社交场合,却并不感到恐惧。推销员、演员、教师、音乐演奏家,等等,经常都会有特殊社交恐惧症。他们在与别人的一般交往中,并没有什么异常,可是当他们需要上台表演,或者当众演讲时,他们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常常变得结结巴巴,甚至楞在当场。
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担心会在别人面前出丑,在参加任何社会聚会之前,他们都会感到极度的焦虑。他们会想象自己如何在别人面前出丑。当他们真的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更加不自然,甚至说不出一句话。当聚会结束以后,他们会一遍一遍地在脑子里重温刚才的镜头,回顾自己是如何处理每一个细节的,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正确。
这两类社交恐怖症都有类似的躯体症状:口干、出汗、心跳剧烈、想上厕所。周围的人可能会看到的症状有:红脸、口吃结巴、轻微战抖。有时候,患者发现自己呼吸急促,手脚冰凉。最糟糕的结果是,患者会进入惊恐状态。
青少年社交恐怖症的种种表现
其一,对视恐怖症。主要表现就是在与人交往中,尤其是一对一的交往中,不敢看对方的眼睛,害怕和对方的视线相遇,恐惧和对方对视,始终回避他人的目光。
例如,上课低着头不敢看老师,怕和老师的目光碰撞。一对一的交谈时,躲避对方的目光。多数当事人是害怕别人通过他的眼睛看出他的低级的、不怀好意的或不道德的心理活动、或是感到对方的目光很凶而恐惧。常见的对视恐怖的对象多是较优秀的异性或较严厉的上司。
其二,红脸恐怖症。遇到羞涩的、难为情的或不好意思的情景时,不少年轻人会脸红或发生其他变化,这是很正常的。而红脸恐怖症患者则不然,他们不曾遇到那些情景,却非常担心自己在公共场合被人观注或谈论,会不由自主地出现不自然的表情动作,弄得自己尴尬难堪,因而恐惧社交。
其三,露丑恐怖症。害怕自己在他人面前作出一些幼稚的、可笑的、愚蠢的、滑稽的、不雅的举动或事情,如讲错话,讲话没水平,动作举止不自然,衣着打扮不整洁、不得体,从而影响自己的形象。这种人尤其害怕单独出现在众人面前被大家注视,若不得已上台演讲或从大家面前走过,则会讲话杂乱无章,走路同手同脚,腿发软,甚至有一脚高一脚低等过度紧张的感觉。重症者往往会当众晕倒。因此患者会极力避免出现在这种被他们认为可怕的场所中。例如迟到了,干脆就不进教室。
其四,被洞悉恐怖症。担心自己的想法或内心世界,尤其是“丑陋、肮脏”的一面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经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流露出来被人了解,而使自己外在的、伪装的良好名声受到不应有的影响。其五,交往恐怖症。这是比较常见的也是较典型的、较严重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类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产生强烈的恐惧、焦虑不安,心慌气短,颤抖出汗,甚至头晕、恶心、四肢发软、晕厥。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除亲属外)发生接触,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甚至无法上学和工作。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社交恐怖症,如被人欺负了,担心再遇到欺负自己的人而不敢出门;被老师批评了或被当众嘲笑了而觉得无脸见人,害怕再次遭遇类似情况而回避社交等都属于广义的社交恐怖症。
“亚社交恐怖症”常常被忽视,他们也属于“怕见人”一族,只是其严重程度不及社交恐怖症。其实质表现就是内心深处害怕与人交往,不愿主动或尽量避免主动与人交往,被动交往时也希望尽快结束。例如让其购物、借东西,或与人谈判、交涉什么事,他们总是找各种理由推辞,或是不做,或者让别人去做。他们回避当众讲话,上课很少发言,上课、开会不愿坐在前排,若是安排到了前排则拘谨、不自在,不敢轻易变换姿势。这种“恐怖症”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不大,但对今后的正常工作影响颇大,必须引起重视,及早纠正。患社交恐怖症的青少年普遍存在一些性格上的弱点,比如胆小,懦弱,害羞,内向,敏感,自信心不足,爱面子,争强好胜,过于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评价,对批评特别在乎、特别敏感等。但应注意同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人格障碍、智能低下等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加以区别。有些病人症状表现单一,则可能不是社交恐怖症。
社交恐惧的鉴别诊断
(1)大多数人都有“正常”的社交焦虑或回避的经历,如害怕在公共场所演讲,这种害怕如果没有妨碍其社会或职业功能则不应诊断为社交恐怖症。
(2)回避型人格障碍,通常有社交焦虑和回避,这种障碍与社交恐怖症之间的区别可能相当困难,两种障碍可能互相有重叠,有关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详细资料参见有关人格问题的章节。
(3)广场恐怖症可有对社交情境的回避,但这种回避常继发于害怕在公共场所出现惊恐发作。这不是对社交情境本身的害怕,而是害怕如果在这样的情境中出现惊恐发作无法逃避或得不到帮助。
(4)特定的恐怖症指对特定刺激的害怕,然而这种刺激通常不是社交场合,而是昆虫或动物。通常是对刺激本身感到害怕而不是害怕在公共场所感到窘迫或丢脸。
(5)精神分裂症可有被他人注意或审视的妄想,然而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及精神检查可作出正确的诊断。社交恐怖症没有思维障碍、情感淡漠或幻觉等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
(6)一些社交恐惧信念可能很坚定,如认为自己的体味或身体的某部分变形或丑陋会引起别人的注视或否定评价。如果存在这样的妄想(即不管相反和客观的事实,虚假的信念很坚定),那么可以附加妄想性障碍的诊断。
何为恐怖性焦虑障碍
恐怖性焦虑障碍是以对某种特定的事物或情境引起强烈的、持续的和不合理的恐惧为特征,常伴发回避行为。恐怖症的患病率缺乏确切的统计。据国外资料患病率约为6‰,多见于青少年,社交恐怖症男女相等,广场恐怖症和特殊恐怖症以女性多见。
恐怖性焦虑障碍的病因未明。可能是在焦虑的背景上恰巧出现了某一情景,因而对之发生恐怖并固定了下来。对特殊物休的恐怖可能与父母的教育或环境影响有关,也可能与亲身经历有关(如因被蛇咬伤过而怕蛇)。但具有同样经历考何以有人发展为恐怖症,有人则否,原因未明。
恐怖性障碍的分类:场所恐怖(广场恐怖)、社交恐怖(社交焦虑)、特殊恐怖。
恐怖性障碍共同的临床特征是强烈的恐惧体验,这种恐惧由特定的客体或情境所引起。恐惧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如心悸或心慌、出汗、震颤或发抖、头昏、恶心等。
预期焦虑:是在即将面对恐惧客体或进入恐惧的情境之前所出现的焦虑,主要表现为担心会头昏、心慌、及做的不好或出丑。
恐怖性障碍共同的临床特征是对恐惧客体或情境的极力回避,恐怖性障碍的病情加重主要是回避行为和预期焦虑恶性循环的结果。对病情都存在自知力,知道恐惧和担心不合理、不必要,但又无法自控。这种恐惧给患者带来了明显的痛苦,且妨碍其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
预防社交恐惧症
防治社交恐怖症,要从心理上去掉在社交中的自卑感。若带着消极的心理,常常会使自己不愿多说话、不愿多活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社交上不如别人,并不是什么都不如别人,要多想一想自己的长处。不习惯社交的人,尤其要去掉自卑感,树立一种自强、自信、自立的自我精神,只有这样,在心理上才能战胜消极,在待人接物中,变得主动、显得落落大方。
防治社交恐怖症,还要在心理上去掉“怕”字,正常的社交活动,并不带有什么神秘的色彩,只不过是社会间人与人的交往与应酬。因此过分注意自己社交中的言谈举止是多余的,随和、大方、自然、平时怎么说、怎么做,社交中也如此,时间长了,社交就习惯了。
防治社交恐怖症还要注意社交的形式,如社交前可带着明确的社交内容参加社交。心理上有了具体社交内容,就可以把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到事物上,不致于过分紧张。初次社交可以在社交活动比较老练的人陪伴下,由陪伴者唱“主角”,自己唱“配角”,这样既可以学到别人的社交方式,又可以借以训练自己的社交能力,防止社交中出现尴尬局面。
恐怖症如何防治
专业指导
防治社交恐怖症,要从心理上去掉在社交中的自卑感,若带着消极的心理,常常会使自己不愿多说话,不愿多活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社交上不如别人,并不是什么都不如别人,要多想一想自己的长处,不习惯社交的人,尤其要去掉自卑感,树立一种自强,自信,自立的自我精神,只有这样,在心理上才能战胜消极,在待人接物中,变得主动,显得落落大方。
防治社交恐怖症,还要在心理上去掉“怕”字,正常的社交活动,并不带有什么神秘的色彩,只不过是社会间人与人的交往与应酬,因此过分注意自己社交中的言谈举止是多余的,随和,大方,自然,平时怎么说,怎么做,社交中也如此,时间长了,社交就习惯了。
防治社交恐怖症还要注意社交的形式,如社交前可带着明确的社交内容参加社交,心理上有了具体社交内容,就可以把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到事物上,不致于过分紧张,初次社交可以在社交活动比较老练的人陪伴下,由陪伴者唱“主角”,自己唱“配角”,这样既可以学到别人的社交方式,又可以借以训练自己的社交能力,防止社交中出现尴尬局面。
社交恐怖症分类你了解吗
(1)一般社交恐怖症:如果你患了一般社交恐怖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你都会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你会发现周围每个人都在看着你,观察你的每个小动作。你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场所进餐、喝饮料。你会尽可能回避去商场和进餐馆。你从不敢和老板、同事或任何人进行争论,捍卫你的权利。
(2)特殊社交恐怖症:如果你患了特殊社交恐怖症,你会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特别恐惧。比如,你害怕当众发言,当众表演。
尽管如此,你在别的社交场合,却并不感到恐怖。推销员、演员、教师、音乐演奏家,等等,经常都会有特殊社交恐怖症。他们在与别人的一般交往中,并没有什么异常,可是当他们需要上台表演,或者当众演讲时,他们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常常变得结结巴巴,甚至楞在当场。
社交恐怖症患者总是担心会在别人面前出丑,在参加任何社会聚会之前,他们都会感到极度的焦虑。他们会想象自己如何在别人面前出丑。当他们真的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更加不自然,甚至说不出一句话。
当聚会结束以后,他们会一遍一遍地在脑子里重温刚才的镜头,回顾自己是如何处理每一个细节的,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正确。 这两类社交恐怖症都有类似的躯体症状:口干、出汗、心跳剧烈、想上厕所。周围的人可能会看到的症状有:红脸、口吃结巴、轻微战抖。
有时候,患者发现自己呼吸急促,手脚冰凉。最糟糕的结果是,患者会进入惊恐状态。 社交恐怖症是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
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不得不错过许多有意义的活动。
社交恐怖症治疗
有3种技术:暴露、认知重建和社交技能训练可用于治疗社交恐怖症。社交技巧训练,为一种综合暴露措施,其中包括示范、行为演练、强化,以及练习言语和非言语性沟通等技术,可以用于沟通和情绪表露严重缺乏的患者。已有对照研究表明,对于害怕约会、怕见陌生人或参加集体聚会的患者,采用练习和实践如何约会等技术非常有效。当让患者暴露在一些会诱发焦虑的社交场合时,需要练习一些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技术,因为将暴露和社交技巧训练截然分开往往是不大可能的。
(1)暴露疗法:包括默想暴露和现场暴露两种方式。严重病例宜先从默想暴露开始。由治疗者用语言诱导患者,想象他进入恐惧的社交或表演场所。让患者的焦虑情绪逐渐减轻以后,再转为现场暴露;即鼓励患者重新进入他恐惧的场所,让他逐渐适应。
(2)认知重建:主要针对自我概念很差,害怕别人负面评价的患者,与暴露疗法合并使用效果较好。
(3)社交技能训练:采用模仿、扮演、角色表演和指定练习等方式,帮助患者学会适当的社交行为,减轻在社交场合的焦虑。
以上3种技术并非每例患者全都适用。慢性病例可先用现场暴露,然后选择适当时机进行认知重建。
(4)药物治疗:多种药物对社交恐怖症有效。
①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吗氯贝胺)可有长期疗效,但也有部分停药后复发,尤其是服用时需注意饮食及药物的相互作用。Liebowitg(1992)报告苯乙肼对2/3的社交恐怖症患者有效。剂量为45~90mg/d。对社交恐怖与广场恐怖混合状态,社交恐怖合并非典型抑郁症,以及惊恐发作均有效。可逆性单胺氧化酶A抑制剂吗氯贝胺用于治疗社交恐怖症也有良好效果,且不像前者,无需限制饮食,也无高血压危象发生的合并症。
②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近年来有对照研究提示,SSRI(特别是帕罗西汀)对社交恐惧有效。氟伏沙明(150mg/d)、舍曲林(50~200mg/d)、氟西汀(20~60mg/d)、帕罗西汀(20~60mg/d)均对社交恐怖症有效。合并抑郁症、惊恐障碍、强迫症的病例也可选用。
③苯二氮卓类:已在临床广泛使用。有人报告氯硝西泮0.5~3mg/d,对78%社交恐怖症患者有效。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罗拉)也有一定效果。
④丁螺环酮:对社交恐怖症合并广泛性焦虑者,可以选用。
⑤β受体阻滞剂:对减轻表演艺术家、演说家、教师的表演焦虑(performance anxiety)很有效。在上台表演或讲演前0.5~2h口服普萘洛尔20mg,可减轻心悸、震颤,因害怕而发抖等反应。对广泛社交恐怖症通常无效。有关药物治疗方面,抗焦虑药(苯二氮卓类)可短期缓解症状,如在参加重要社交场合时应用可减轻焦虑,但因有药物依赖不能长期使用。
社交恐怖症自我防治的方法
社交恐怖症主要是由一种“怕”心理引起,如怕见陌生人、怕难为情、怕表现自我等。本症是在多年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形成的,因此防治就需要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逐步培养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有意识地多接触周围的人和事。尽管起初会不太习惯,有时会出现失态的情景,会怕和难为情,可应该明白,任何人不是天生就具有那种良好的社交心理和手段的,人需要在后天的社交活动中培养,才能变得自如起来。
防治社交恐怖症,要从心理上去掉在社交中的自卑感。若带着消极的心理,常常会使自己不愿多说话、不愿多活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社交上不如别人,并不是什么都不如别人,要多想一想自己的长处。不习惯社交的人,尤其要去掉自卑感,树立一种自强、自信、自立的自我精神,只有这样,在心理上才能战胜消极,在待人接物中,变得主动、显得落落大方。
防治社交恐怖症,还要在心理上去掉“怕”字,正常的社交活动,并不带有什么神秘的色彩,只不过是社会间人与人的交往与应酬。因此过分注意自己社交中的言谈举止是多余的,随和、大方、自然、平时怎么说、怎么做,社交中也如此,时间长了,社交就习惯了。
防治社交恐怖症还要注意社交的形式,如社交前可带着明确的社交内容参加社交。心理上有了具体社交内容,就可以把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到事物上,不致于过分紧张。初次社交可以在社交活动比较老练的人陪伴下,由陪伴者唱“主角”,自己唱“配角”,这样既可以学到别人的社交方式,又可以借以训练自己的社交能力,防止社交中出现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