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病诊断与治疗
儿科常见病诊断与治疗
肺炎喘嗽(小儿肺炎)是最常见的儿科疾病,也是儿童死亡的第一原因。临床以发热、咳嗽、咯痰、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症;
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的疾病,占儿科门诊量的70%~80%。由于小儿先天禀赋薄弱,易感受风邪,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6个月到3岁为发病高峰,而90%以上以致病微生物为病毒,一般会反复发热3天左右,多以夜间明显,患儿不但服药困难,输液又加重痛苦,家长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泄泻(腹泻病)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它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由于儿童营养状况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已使该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其发病率仍然较高,尤其在条件较差的地区,为此,腹泻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期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为主的症状,它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患者一般症状不多,就是长期不思饮食,厌恶摄食,食量显著少于同龄正常儿童,有嗳气、泛恶、脘痞、大便不调等症,或伴面色少华、形体偏瘦、口干喜饮等症,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少数患儿由于某些慢性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肝炎、结核病、长期便秘、锌缺乏等引起,大多数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饮食制度、不佳的进食环境及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因素造成的;
什么症状需要妇科内分泌检查
当出血异常
正常月经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系统调节控制,呈现规律性的子宫出血。因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导致性激素分泌异常引发的子宫异常出血,称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
功血主要表现为无周期性不规则阴道出血,断续出血,出血量时多时少,亦可能持续出血,长达1至2个月,严重者引起贫血。一般通过妇科激素水平测定,可以进行辅助诊断与治疗。对于育龄女性,功血是一种常见病,其早期也比较容易被忽视。
盲肠炎的诊断与治疗
大概5个世纪前, 右下腹部疼痛意谓着死亡的来临,直到16世纪人们才确认这种痛为盲肠炎。
许多家长常对孩子说,吃完饭不要乱蹦乱跳,不然会得盲肠炎的。事实上这种说法也不见得正确,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好方法预防盲肠炎产生。
盲肠炎发病的原因是阻塞而导致发炎,有65%是由于黏膜下淋巴的滤泡增生过盛而导致阻塞发炎,小孩均属此型。另外35%是由于粪便滞留在盲肠,此型大都发生于老人,其他还有异物阻塞和黏膜肿瘤所引起。
右下腹疼痛被诊断为阑尾炎的误诊率很高,即使教学医院的误诊率标准也在50%以上,因此病史很重要,将疼痛的时间与过程正确地告诉医生可帮助诊断。正常阑尾炎的症状为胃部先痛一两个小时后,再下转至脐部周围不适,接着往右下腹部痛。在治疗方面,多采取切除手术,但是这种治疗过程伤口感染率也非常高,即使阑尾没破,并发症也高达70%,因此在4小时内确定诊断并接受手术治疗,可避免许多并发症。
也有许多患者,开刀后,觉得特别不适,主要的原因是手术的部位是切开腹斜肌,伤口会比其他部位的手术不适,这点应该特别注意。
阑尾炎是很少发生在婴儿身上,但随着年龄的成长,其发生率逐渐增高,但到30岁以后又逐渐会降低。
如果说能排除所有的鉴别诊断,在24小时内接受正确的治疗,阑尾炎并不是一种可怕的疾病。
失眠的介绍
常见病症是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时间减少,记忆力、注意力下降等。现在临床医学科学对失眠的认识存在局限性,但是,临床医学家们已经开始根据临床研究,给失眠进行定义,201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了《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其中失眠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荨麻疹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本病根据临床上出现风团样皮疹,即可确诊。诊断一般不困难,但引起荨麻疹的原因比较复杂,确定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常很困难,因此,必须通过详细采取病史,详细体格检查,以及有关的实验室检查,尽可能的明确荨麻疹的原因。
治疗
一、一般治疗
由于荨麻疹的原因各异,治疗效果也不一样。治疗具体措施如下:
1、去除病因
对每位患者都应力求找到引起发作的原因,并加以避免。如果是感染引起者,应积极治疗感染病灶。药物引起者应停用过敏药物;食物过敏引起者,找出过敏食物后,不要再吃这种食物。
2、避免诱发因素
如寒冷性荨麻疹应注意保暖,乙酰胆碱性荨麻疹减少运动、出汗及情绪波动,接触性荨麻疹减少接触的机会等。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类药物
(1)受体拮抗剂
具有较强的抗组胺和抗其他炎症介质的作用,治疗各型荨麻疹都有较好的效果。常用的H1受体拮抗剂有苯海拉明、赛庚啶、扑尔敏等,阿伐斯汀、西替利嗪、咪唑斯丁、氯雷他定、依巴斯汀、氮卓斯汀、地氯雷他定等;单独治疗无效时,可以选择两种不同类型的H1受体拮抗剂合用或与H2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用于急、慢性荨麻疹和寒冷性荨麻疹均有效。剂量因人而异。
(2)多塞平
是一种三环类抗抑郁剂,对慢性荨麻疹效果尤佳,且不良反应较小。对传统使用的抗组胺药物无效的荨麻疹患者,多塞平是较好的选用药物。
2、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减少组胺释放的药物
(1)硫酸间羟异丁肾上腺素
为β2肾上腺受体促进剂,在体内能增加cAMP的浓度,从而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2)酮替酚
通过增加体内cAMP的浓度,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阻止炎症介质(如组胺、慢反应物质等)的释放。其抑制作用较色甘酸钠强而快,并可口服。
(3)色甘酸钠
能阻断抗原抗体的结合,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若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作用,可减少后者的用量,并增强疗效。
(4)曲尼司特
通过稳定肥大细胞膜而减少组胺的释放。
3、糖皮质激素
为治疗荨麻疹的二线用药,一般用于严重急性荨麻疹、荨麻疹性血管炎、压力性荨麻疹对抗组胺药无效时,或慢性荨麻疹严重激发时,静脉滴注或口服,应避免长期应用。常用药物如下:①泼尼松;②曲安西龙;③地塞米松;④得宝松。紧急情况下,采用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静脉滴注。
4、免疫抑制剂
当慢性荨麻疹患者具有自身免疫基础,病情反复,上述治疗不能取得满意疗效时,可应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具有较好的疗效,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及免疫球蛋白等均可试用,雷公藤也具有一定疗效。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副反应发生率高,一般不推荐用于荨麻疹的治疗。
另外,降低血管通透性的药物,如维生素C、维生素P、钙剂等,常与抗组胺药合用。由感染因素引起者,可以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荨麻疹的有效治疗方法有哪些
1、中医绿色熏蒸疗法:蒸疗法以全身皮肤为途径,用蒸汽热力作为传导媒介,方剂的渗透作用较强,能达全身各处。施恩中医院临床根据皮肤病各种证候、皮损特点,分别采用祛风止痒类、清热解毒类、活血化瘀类、温经通络类、止痒和润肤软皮类等方剂,对荨麻疹的治疗效果非常理想。
2、中医绿色制剂治疗:我院专家依据“绿色制剂,对症治疗”的原则,在病理、方剂配伍上,大胆创新,研制出对治疗各类过敏皮肤病有特效的纯中医制剂数十种,经临床使用效果显著,填补了我国在治疗过敏皮肤病领域的空白。
3、免疫脱敏渗透疗法:采用先进治疗仪器,检测出过敏原在进行脱敏治疗。德国BICOM2000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是过敏性疾病诊察与治疗的新选择,不仅能够免抽血、无创伤地进行迅速、正确的诊断过敏原,伴随能够检测出近500多种的过敏原,而且能够进行脱敏治疗,是集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国际通用的新型设备,解决了起因不明、治疗不彻底的湿疹、荨麻疹以及各类皮炎的治疗困难,是目前国内外检测过敏原的首选方法。
治疗儿科常见病的药方
1、小儿感冒(包括婴儿)
生姜5钱,水半碗煎开加入红塘服下,一日二次,2天可愈。
2、百日咳(及婴儿气喘)
大蒜一头,去皮捣烂加白糖3钱,过半小时后用开水一两冲,两天可治小儿咳嗽、婴幼儿气喘,有特效。
3、小儿遗尿
生葱白一根,捣烂,每晚睡前敷肚脐,用布包好,次日晨揭去,连用3-5天,可治愈。
4、夜啼
大人用一小撮绿茶放口内嚼碎,每晚睡前敷小儿肚脐,用布包好,次日晨揭去,连用3天。
5、婴幼儿腹泻、腹胀
大蒜一头,连皮烧焦,再与半碗水烧开,加适量白糖服汤,一日一次,一般两三天即可消食止泻。
神经内科常见病
神经内科是独立的2个学科,不属于内科的概念,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的神经系统。主要诊治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脑炎、脑膜炎)、脊髓炎、癫痫、痴呆、神经系统变性病、代谢病和遗传病、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病、周围神经病(四肢麻木、无力)及重症肌无力等,主要检查手段包括头颈部MRI,CT,ECT,PETCT,脑电图、TCD(经颅多普勒超声)肌电图,诱发电位及血流变学检查等。同时与心理科交叉进行神经衰弱、失眠等功能性疾患的诊治。
神经麻痹
面瘫
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面瘫","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致病病因
(1)感染性病变(约42.5%):感染性病变多是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带状疱疹(VZV)被激活引起。
(2)耳源性疾病。
(3)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
(4)肿瘤(约5.5%)。
(5)神经源性:约13.5%。
(6)创伤性。
(7)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
(8)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
(9)血管机能不全。
(10) 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分型介绍
面神经麻痹分为中枢型和周围型。
中枢型
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
周围型
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此外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
临床表现
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它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见面神经麻痹的分型)。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平常人们所常说的面瘫,在多数情况下是指面神经炎而言。因为面瘫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所以常被人们称为“毁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