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房扑应与其他规则的心动过速进行鉴别 心室率150次/min左右的房扑需与窦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仔细寻找心房活动的波形、及其与QRS波群的关系,辅以减慢房室传导以暴露扑动波的措施,不难作出鉴别。房扑与心房率在250次/min左右且伴有2∶1房室传导阻滞的房速有时难以鉴别。
(二)房颤应与其他不规则的心律失常鉴别 如频发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或房扑伴有不规则房室传导阻滞等。心电图检查可以作出诊断。房颤伴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或预激综合征时,心电图表现酷似心室性心动过速。仔细辨认房颤波、以及R-R间距的明显不规则性,有利于确诊房颤。
(三)房颤伴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与室性异位搏动的鉴别 个别QRS波群畸形有时难以作出鉴别。下列各点有利于室性异位搏动的诊断:畸形的QRS波群与前一次心搏有固定配对间距,其后且有较长间歇;V1单相或双相型QRS(非rSR′型)波群,V5S或rS型QRS波群。以下各点有利于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的诊断:心室率偏快,畸形的QRS波群与前一次心搏无固定间距,大多为一个较长的R-R间距后第一个提早的QRS波群,其后无长间歇;V1rSR′型QRS波群,V6中有小Q波;同一导联上可见不同程度的 QRS波群增宽。
心房颤动应该做哪些检查
主要依靠心电图诊断。心电图特点如下:
1.心房颤动典型心电图特点
(1)各导联上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各异、大小不同、间隔不等的心房颤动波(f波),频率为350~600次/min(图1)。
(2)QRS波形态、振幅与窦性心律基本相同,或伴有室内差异传导,但振幅变化较大,彼此不等。
(3)R-R间期绝对不匀齐。
2.阵发性心房颤动心电图特点
(1)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为几秒到几分钟,长时可达几小时。
(2)多次心房颤动发作之前,常有多个或单个房性期前收缩。有时心房颤动发作前无房性期前收缩,可能属于局灶节律点隐匿性放电,其放电需经心内电图证实。
(3)病人可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总数常>700个/24h。
(4)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常与孤立性房性期前收缩的形态相似,偶有形态迥然不同的孤立性房性期前收缩,可能属于旁观者,与心房颤动的诱发无关。
(5)单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以及触发心房颤动的第一个异位P波,常重叠在前一个QRS波后的T波中,形成P-on-T现象(图2)。
(6)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患者体表心电图中,Ⅱ、Ⅲ、aVF导联中一个或多个导联P波呈负正双相时,提示局灶位于下肺静脉。
(7)患者心电图可能有普通形式的心房扑动发生,此时局灶发放的冲动可能侵入心房扑动,使心房扑动突然终止,或使心房扑动演变为心房颤动。
(8)短阵的心房颤动停止后,可间隔一个正常窦性P波后心房颤动再次发作(图3)。
(9)仅仅一个局灶发放的电活动,就可形成不同类型的房性心律失常。单次放电可表现为孤立性房性期前收缩,频率较慢的反复放电可表现为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快速连续的放电可表现为原发性单形性房性心动过速或局灶性心房扑动。这些特点使动态心电图记录时,同一个病人可以发生多变的、反复无常的自发性房性心律失常。
总之,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征表现为多种形式的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的交替发生。房性期前收缩常触发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f波频率相对慢而规整,需与房性心动过速鉴别。
3.心房颤动的心电图分型
(1)根据心电图f波粗细的分型:
①粗波型心房颤动:指f波的振幅>0.1mV。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心房扑动转为心房颤动的过程中。此型对药物、电击复律术的反应好,疗效佳,复发率低。
②细波型心房颤动:指f波的振幅≤0.1mV。多见于病程较长的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患者。此型对药物、电击复律反应差、疗效差。复发率高。
③扑动性心房颤动:或称不纯性扑动(图4)。
(2)根据心室率快慢分型:
①慢率性心房颤动:心室率≤100次/min。见于:A.心房颤动患者病情稳定时,或经洋地黄或β受体阻滞药对病情基本控制时,心室率可波动在70~90次/min;B.年轻健康人的良性心房颤动;C.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多见于老年人;D.晚期心力衰竭患者,尽管心力衰竭在加重,但心率较慢;E.伴洋地黄中毒或低血钾所致房室传导阻滞。
②快速型心房颤动:心室率为100~180次/min。可产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见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新近发生的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者较多见。
③极速型心房颤动:心室率在180次/min以上者。多见于:A.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B.奎尼丁在转复心房颤动过程中。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严重影响。易导致心力衰竭或使心力衰竭加重、心肌缺血及心室颤动。
心律失常并发症有哪些
心律失常通过心电图检查一般可以确诊,临床上最主要的是对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进行鉴别,颈动脉窦按摩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有助于鉴别诊断心律失常的性质。为避免发生低血压、心脏停搏等意外,应使患者在平卧位有心电图监测下进行,老年人慎用,有脑血管病变者禁用。每次按摩一侧颈动脉窦,一次按摩持续时间不超过5秒,可使心房扑动的室率成倍下降,还可使室上性心动过速立即转为窦性心律。
心律失常的并发症一般有心力衰竭、休克、晕厥以及脑栓塞等。心律失常的预后与心律失常的病因、诱因、演变趋势是否导致严重血流动力障碍有关。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心律失常包括过早搏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大多预后良好,但QT延长综合征患者发生室性过早搏动,易演变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预后不佳,预激综合征患者发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且心室率很快时,除易引起严重血流动力改变外,还有演变为心室颤动的可能,但大多可经直流电复律和药物治疗控制发作,因而预后尚好。
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和心率极度缓慢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自主节律、重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可迅速导致循环功能障碍而立即威胁病人的生命。房室结内阻滞与双束支(三分支)阻滞所致的房室传导阻滞的预后有显着差别,前者预后较好而后者预后恶劣。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心律失常,如本身不引起明显血流动力障碍,又不易演变为严重心律失常的,预后一般尚好,但如基础心脏病严重,尤其是伴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心肌缺血者,预后一般较差。
临床上如何诊断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常发生于原有心血管疾病者,常见于风心病、冠心病、高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如果您总是感到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容易感到疲劳,头晕眼花、胸部不适或气短,那您就需要去医院检查一下是否患了房颤。
(一)病史、症状:
临床症状取决于房扑、房颤发作的频率、发作时心室率的快慢及有否基础心脏病。轻者可无症状或轻度心慌气短,重者有明显心功能不全、心绞痛表现。病史应注意询问房扑、房颤发生的频率和已经发生的时间,每次发作时药物的应用,现在正应用的药物,有无血栓栓塞史。
(二)体检发现:
除原由基础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外,房扑者听诊心律可规整,亦可不规整(取决于心房与心室传导比率),房颤时心脏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脉搏次数明显少于心搏数。需检测血压以排除高血压,应观察有无眼球突出和双手细震颤以排除甲亢。
(三)辅助检查:
心电图除可以明确诊断外,还能了解房扑、房颤时心室率的快慢,对治疗有指导意义,房扑者P波消失,代之以锯齿样的心房扑动波(F波),房室传导比率可呈2:1、3:1或4:1,QRS呈室上性,房颤时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间距及振幅均绝对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f波),QRS间距绝对不规则。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对阵发性房扑、房颤的诊断有帮助,并能了解发作时最高和最低心室率。心脏超声检查除能发现心脏结构的变化外,还能了解心房内有无附壁血栓存在。
(四)鉴别诊断:
当房扑、房颤合并室内传导阻滞或冲动沿预激综合征旁道前传时应与室速及室颤相鉴别。
温馨提示:快速房颤时,心室率加快,有效心输出量减少,冠状动脉灌注量减少,可导致心脏骤停,房颤导致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有:房颤伴有预激综合征;肺动脉栓塞;急性心功能不全。神经,精神因素等。可以看出对人们造成的危害都是致命性,因此如发现有类似症状,就要及时送医诊治,房颤的诊断并不困难,发作时的心电图就是确诊的依据。发作时间短暂、频繁者,可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症状有哪些?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是发生于心房内的、冲动频率较房性心动过速更快的心律失常。当心房异位起搏点的频率达250-350次/分,心房收缩快而协调为心房扑动。若频率>350次/分且不规则时,则为心房颤动。那么,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症状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将会为你详细介绍。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症状有哪些?
专家表示,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病史、临床表现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房扑、房颤发作的频率、发作时心室率的快慢及有否基础心脏病。轻者可无症状或轻度心慌气短,重者有明显心功能不全、心绞痛表现。病史应注意询问房扑、房颤发生的频率和已经发生的时间,每次发作时药物的应用,现在正应用的药物,有无血栓栓塞史。
2、体检发现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症状有哪些?除原有基础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外,房扑者听诊心律可规整,也可不规整取决于心房与心室传导比率,房颤时心脏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脉搏次数明显少于心搏数。需检测血压以排除高血压,应观察有无眼球突出和双手细震颤以排除甲亢。
3、辅助检查
心电图除可以明确诊断外,还能了解房扑、房颤时心室率的快慢,对治疗有指导意义,房扑者P波消失,代之以锯齿样的心房扑动波F波,房室传导比率可呈2:1、 3:1或4:1,QRS呈室上性,房颤时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间距及振幅均绝对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f波,QRS间距绝对不规则。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对阵发性房扑、房颤的诊断有帮助,并能了解发作时最高和最低心室率。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饮食
饮食清淡,戒烟酒,忌浓茶,咖啡,宜以富含营养的,高蛋白饮食为主,辅以新鲜疏菜。
高蛋白质的食物,一类是奶、畜肉、禽肉、蛋类、鱼、虾等动物蛋白;另一类是大豆,黄豆、大青豆和黑豆等豆类,芝麻、瓜子、核桃、杏仁、松子等干果类的植物蛋白。由于动物蛋白质所含氨基酸的种类和比例较符合人体需要,所以动物性蛋白质比植物性蛋白质营养价值高。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正常值
1、窦性节律:正常人几乎总是窦性心律。窦性心动过速发生于运动、情绪激动时,窦性心动过缓出现于午休及夜间睡眠时,窦性心律不齐可出现于各个时间。
2、心律:成年人24h全部心搏数多在80000--140000个。夜间睡眠时,最低心率可慢至40bpm,偶有小于40bpm多因迷走神经增高所致。青年人剧烈运动心率可达180bpm以上。老年人运动时心率一般不超过160bpm。为此,以安静时心率在60--100bpm之间作为动态心电图的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
3、早搏:24小时房性早搏小于100次。室性早搏数目小于800次。多为单形室性早搏,少数有偶发多源室性早搏,室性QRS波群时间≤0.14S,无RonT现象。
4、房性心动过速:正常人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约为了10 --20 左右,多由3--7个房性QRS波群构成,心率100--250bmp,24h不超过3阵。
5、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发生率约为0.25 --2 。为短暂偶发,能自行终止。见于特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
6、房室传导阻滞:正常人偶有一度及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于睡眠时,多为一过性。
7、逸搏与逸搏心律:逸搏出现于窦性心动过缓,早搏的代偿间歇后,常见的逸搏有房性及交界性。逸搏连续出现3次,形成短暂逸搏心律,可与窦性心律形成不完全干扰房室脱节。
8、ST--T变化;剧烈运动ST段轻度上斜型下降≥0.75mv。不同状态下记录到的T波可直立低平,一般不出现深而倒置的T波。
9、Q--T间期;Q--T间期变动在0.40±0.04S之间。心率快时Q--T间期缩短,心率慢时Q--T间期相应延长,一般不超过480ms。
房颤的临床表现
1.临床特点:
(1)首次发作者的年龄在30~50岁,年龄范围为25~65岁。男女之比为4∶1。
(2)几乎只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3)多数患者常经过几年药物治疗,但疗效差,病情加重后才就诊,临床病史常为2~15年。
2.发作模式特点:
(1)发作多在夜间、休息时,很少或从不发生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兴奋时。
(2)发作常与进食相关,尤其在晚餐后,因早餐、午餐时交感神经活动较强。饮酒是促发因素。阵发性房颤主要在夜间发作,常在早晨恢复窦性心律。
(3)机械性或药物刺激兴奋迷走神经常可诱发心房颤动。
(4)几乎所有患者都随病程进展而发作趋向频繁:一般从每年发作几次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发作几次。发作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逐渐延长。均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没有或极少变为持续性心房颤动。
3.心电图特点:
(1)发作前可见窦性心律的减慢,呈窦性心动过缓(表明迷走神经活动增强),可持续数小时或数个心动周期,当达到一定临界程度时才发作,多数病例的临界心率在60次/min以下。
(2)除心率减慢外,发作前的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常可出现房性期前收缩或房性期前收缩二联律。
(3)发作过程中,常可见到心房颤动与Ⅰ型、心房扑动交替发生,或混合存在。
(4)多年随访不发展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5)迷走神经可使心房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不应期缩短,并伴房内兴奋传导的减弱,因此不十分提前的房性期前收缩也可诱发心房颤动。
动态心电图的正常值
动态心电图也有一个相对的正常值,但是,这个正常值也只是供大家参考,因为动态心电图的数值受情绪、饮食及睡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生理变化范围很大,很难制定出明确的正常值。
1、心律:成年人24h全部心搏数多在80000--140000个。但是,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又有所不同,静止和运动时的心率又有所不同。
2、早搏:24小时房性早搏小于100次。室性早搏数目小于800次。多为单形室性早搏,少数有偶发多源室性早搏,室性QRS波群时间≤0.14S,无RonT现象。
3、房性心动过速:正常人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约为了10 --20 左右,多由3--7个房性QRS波群构成,心率100--250bmp,24h不超过3阵。
4、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发生率约为0.25 --2 。
5、ST--T变化;剧烈运动ST段轻度上斜型下降≥0.75mv。不同状态下记录到的T波可直立低平,一般不出现深而倒置的T波。
6、Q--T间期;Q--T间期变动在0.40±0.04S之间。心率快时Q--T间期缩短,心率慢时Q--T间期相应延长,一般不超过48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