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早产儿呕吐性疾病
如何判断早产儿呕吐性疾病
判断早产儿呕吐性疾病,父母首先要仔细观察呕吐情况,如呕吐发生的时间、呕吐物的性状和特点,根据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呕吐,协助医生尽早找出病因。
1.呕吐发生时间:一般来讲,如果早产儿出生后尚未进食就出现呕吐,多为吞入过多的羊水,经过洗胃,可以缓解;出生后3~5天内出现呕吐,可能是溢奶等喂养问题,体重、胎龄较小的孩子,有喂养不耐受的可能;较大的孩子出现呕吐,也可能是喂养不当所致,改善喂养,可以缓解;早产儿消化道发育不全及先天性消化道梗阻,也是早产儿呕吐较为多见的原因,往往梗阻部位愈高,出现呕吐愈早。在出生5天后出现呕吐的,要考虑到合并症发生的可能性,如感染、坏死性结肠炎等。
2.呕吐表现:溢乳,一般发生在喂乳后即刻就有一两口奶水返流入口腔及口角边的,不属于真正的呕吐,不会影响生长发育。普通呕吐,常伴恶心,每次吐不重,吐出物多为胃内容物的,多见喂养不当,或胃肠道感染,有时可能是全身感染的伴随症状;反复呕吐,并且无规律,呕吐一般不含胆汁,主要见于胃食管返流症;呕吐量较大,并伴随月龄增加吐量,吐物可为奶样、乳酪样具酸败味,不含胆汁,主要见于大量空气吞入,胃扭转、幽门性梗阻等。化脓性脑膜炎、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喷射状的呕吐,可呕吐大量含胆汁样液。
3.呕吐物性状:根据呕吐物也可以了解病变部位,如果呕吐物是原奶,提示病变在食管;呕吐物有奶凝块,而无胆汁,提示病变部位在幽门或十二指肠上端;吐物为绿色,可能为较高位肠梗阻,包括麻痹性肠梗阻,但首先要考虑有无先天畸形;如呈均匀的碧绿色,应首先考虑是否有肠旋转不良;呕吐物为粪性,有臭味,多为低位梗阻,要结合腹部情况考虑是否是麻痹性梗阻,或是胎粪性腹膜炎;吐物带血,要考虑消化道黏膜出血。如出血量多,色鲜红多为活动性动脉出血,呈较深的紫褐色,则是静脉出血,咖啡色是陈旧性出血;吐泡沫样液体多为肺炎;羊水吞入过多所致的呕吐,呕吐物多为咖啡色泡沫样;严重感染、坏死性肠炎及新生儿出血症等疾病,常吐咖啡样或血样液体;呕吐同时伴有发热、拒奶、神萎等提示有感染的可能。
4.腹部表现:仅有上腹膨隆,而下腹萎瘪,表明有梗阻。如果位置较高,能看到胃蠕动波可能为幽门性梗阻;伴有肠型、蠕动波为空肠梗阻;腹部异常膨隆呈球型,皮肤肿亮,静脉曲张,则是低位梗阻。肠鸣音亢进或减弱、气过水音,梗阻多在回肠末端、结肠部位;肠鸣音消失,则是麻痹性肠梗阻的一种表现,但是要警惕肠鸣早期消失,它可能是严重肠梗阻、肠坏死的表现。
5.排便情况:呕吐同时伴有稀便、水样便、蛋花便等排出,为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肠炎等引起,在临床最为常见;伴血便,要考虑肠道感染、出血性疾病、应激性溃疡、过敏性肠炎等;大便呈果酱样,尤其要注意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排便逐渐减少到停止,腹部膨隆不减轻,则可能为完全性肠梗阻。有排便则为不完全性梗阻。肛诊时有气体出来,则为麻痹性肠梗阻。
早产宝宝呕吐护理5要点
早产宝宝呕吐也是常见的现象,一般的轻度呕吐可以在家适当处理,及时是不能立刻缓解呕吐的症状,也不会导致营养不良。而如果是呕吐比较严重的话,意味着病情比较严重,如果不及时的处理,可能会耽误病情,引发相关的并发症,所以不可以轻视。所以对待早产儿呕吐,新爸爸新妈妈要注意一下四个问题:
1、加强呼吸道管理
这是早产儿呕吐护理的重要环节。出现呕吐时,应使患儿保持侧卧位,以避免吸入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可防止引起窒息或呼吸暂停,并避免因此而诱发肺部感染;如遇到吸入物呛入气管时,可将患儿头脚倒置,拍打孩子的背部,以利于吸入物的排出。如果家长不敢处理,要立即送往医院。
2、注意喂养
喂奶后尽量使患儿保持安静,避免哭闹,从而防止腹压升高而诱发的呕吐。用奶瓶喂养时,奶头应充满奶液,以防止过量吸入空气;同时,奶液不应过凉,喂奶后,让孩子采取头高脚低的体位,并轻拍其背部,使胃内气体排出,对反复呕吐的孩子,为了保证营养供给,可少量多次喂哺。
3、注意观察
注意观察有无腹胀、皮肤颜色改变、是否有喷射性呕吐,呕吐物是否为胆汁样或大便样:若无上述情况,应估算呕吐量,重新喂入,若有则应停止喂奶。经鼻或口插管喂养的早产儿,首次喂养前都应检查胃管的位置,确定胃管在胃内,否则要重新插管。奶瓶喂养时,要避免吸入过多空气,给奶加温要适当。
4、看呕吐是否严重、持续
如果长期、严重呕吐,伴有腹胀、脱水、体重不升或降低,应及时上医院,由医生找出呕吐的原因,及时治疗。
5、缓解方法
让孩子俯卧,脸朝下并轻轻拍背,有利于呕吐物流至口腔外;呕吐后再让孩子右侧卧位,并禁止喂奶,用热水洗脸,擦去口鼻腔周围残存呕吐物;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时,应取斜坡式卧位,吸吮较猛的婴儿要吸吸停停,每次喂奶后轻轻拍背。
如何判断早产儿脑瘫
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有以下几点: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
2.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名无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3.固定姿势,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4.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诊断为脑瘫。
5.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
6.头不稳定:如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7.斜视: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如何判断早产儿脑瘫
其实判断早产儿脑瘫和早期诊断早产儿脑瘫的症状其实没什么区别,主要还是从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和姿势异常、主动运动减少和/或出现异常运动和反射异常这四个方面入手。
其实早产儿脑瘫征象可延迟出现和复杂的发育性质使早期确诊脑瘫有一定的困难。脑瘫儿童在新生儿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和健康的。由于伸肌张力过高,可使婴儿在俯卧位能提早抬头,下肢张力过高,5~6月前,表现为拉孩子坐位时,髋和膝关节伸展而站立起来,这时期正常儿只能拉到坐位。脑瘫是一种运动功能异常,是一种残疾。作为脑瘫的运动功能异常没有定量标准,没有早期能确定诊断的征象、影像学或实验室试验。脑瘫总是一个探测性诊断,因为肯定的证据是间接的,只是按某时期的行为和发育为依据。所以若是想知早产儿是否脑瘫,可以常常观察婴儿的行为,因为早产儿脑瘫患者和正常婴儿在肢体上的表现还是大不同的。一般可以通过观察其行为来判断其是不是脑瘫儿。
如何诊断婴儿吐奶是否是疾病的表现
1.发病日龄
生后几小时内呕吐多见于咽下综合征,第一次喂奶后呕吐要注意有无食管闭锁,生后几天内呕吐多为先天性消化系统畸形和生产性颅脑损伤,晚期新生儿呕吐以喂养不当和感染性疾病多见。
2.呕吐性质
(1)溢乳:溢乳不属于真正的呕吐,不具有呕吐时神经肌肉参与的一系列兴奋反射过程。大多数表现为喂奶后即有1-2口乳水反流回口腔和口角边。
(2)典型呕吐:具备有上述呕吐动作的三个步骤,临床最多见。主要见于非梗阻性消化道疾病、消化道外感染性疾病等。
(3)喷射性呕吐:为剧烈的典型呕吐,大量胃内容物由口鼻喷涌出,见于各种颅内病变和消化道高位梗阻。
3.呕吐物内容
(1)呕吐物不含胃酸和乳凝块 应考虑食管梗阻性疾病。
(2)呕吐物含有胆汁 一般较轻的呕吐不含胆汁,呕吐量大且含有胆汁时,提示梗阻在十二指肠壶腹部以下。
(3)粪性呕吐物 见于低位器质性肠梗阻。
(4)血性呕吐物或呕血 见于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全身出血性疾病、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以及少见的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等。
4.呕吐与进食的关系
消化道的病变部位越高,呕吐距离进食后发生的时间越短。食管和贲门疾病,通常于进食过程中或进食后立即发生。消化道外疾病所致的呕吐与进食无明显关系。
新生儿呕吐和吐奶的差异 什么是新生儿呕吐
新生儿呕吐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症状,可以由生理解剖因素所造成,也可能是消化功能紊乱或消化道梗阻的主要表现。初生新生儿,尤其早产儿的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够成熟、胃容量小、排空时间延迟以及消化道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低下等特点都使其容易发生呕吐。呕吐物亦易导致小儿窒息、甚至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及时处理甚为重要。
早产儿智力低下吗
虽然在早产儿中发生智力低下或是脑瘫的现象较多,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作为父母,应该在早期就对孩子的智力发育进行干预,唯有如此,才能够预防早产儿智力低下。父母可以在早产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三天为新生儿做颅脑CT以及脑电图检查,并给与促进新生儿脑细胞新陈代谢的药物。
早产儿智力低下的表现:
1、肌张力异常:智力低下、脑瘫患儿比正常儿张力低或增高。
2、运动落后和主动运动减少:正常小儿3个月时俯卧位时会抬头,仰卧位时有踢腿动作,而智力低下、脑瘫患儿很少有这些动作。正常小儿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而智力低下、脑瘫患儿上肢活动很少。
3、反射异常:正常小儿头部位置忽然放低有拥抱反射(如惊吓一样表现),一般6个月以后消失,而智力低下、脑瘫患儿不消失。还有其他各种反射异常。
4、姿势异常:智力低下、脑瘫患儿经常有头向后仰,6个月坐位时后倒,两腿夹紧,把尿和更换尿布困难等等。
根据以上这些早产儿的异常表现,可以轻松判断早产儿是否患有智力低下、脑瘫等小儿疾病。
小儿呕吐的四种病因及对策
1、理性因素:食道括约肌是为了防止胃内容物返流,而早产儿食道的括约肌较短,小儿腹腔压力较大,超过胸腔的压力,胃内容物容易返流,出现呕吐。新生儿的食道运动和吞咽动作不协调,贲门括约肌较为松弛,幽门肌肉相对较紧张,所以发生胃食管返流率较高,多表现为呕吐、溢奶。
2、下综合症:早产儿容易发生宫内窒息,分娩时,可能是由于吞入过多羊水、胎粪、黏液,这些物质刺激胃黏膜会引起呕吐,呕吐常发生在出生后24小时之内,如尚未进食,呕吐物为淡黄色黏液样,开奶后会加重,但吐净羊水后即可缓解。严重时,用1%碳酸氢钠洗胃可缓解。
3、养不耐受:早产儿胃动力不成熟,胃蠕动能力较差,容易出现胃内容物潴留,导致呕吐、腹胀,轻者延长进食时间,或减少奶量可以缓解。
4、养不当:由于早产儿胃肠吸收能力差,吞咽反射弱,喂养过频、过多、过快,奶过凉或过热,喂养中吸入空气,喂奶前剧烈哭闹导致腹腔内压力升高,翻动过多等因素均可刺激早产儿呕吐。这些原因所致呕吐,一般发生在喂奶后不久,奶液会从口角溢出或大量呕吐。一般不是每次喂奶均有呕吐,呕吐物为乳汁、乳块,改进喂养方法,可以改善。
小儿呕吐时以下情况应立即去医院治疗
1、严重的呕吐或反复呕吐已超过六小时;孩子出现脱水症状时,如眼球下陷、嘴唇干燥、皮肤弹性减低、没小便等。
2、呕吐物呈黄绿色或其中带有血液时;呕吐的同时出现严重肚痛,尤其肚痛持续两小时以上时。
3、伴有严重腹泻时;呕吐前出现头部受伤、腹部撞伤时;怀疑有食物、植物、药物引起中毒的可能时。
4、呕吐的同时出现脖子痛、脖子发硬、神志不清或行为变异等症状时;怀疑呕吐物呛入气管,引起呼吸困难时。
如何判断早产儿是不是脑瘫
早产儿脑瘫症状表现有以下4大特点。
1、运动落后和主动运动减少:正常小儿3个月时俯卧位时会抬头,仰卧位时有踢腿动作,而脑瘫患儿很少有这些动作。正常小儿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而脑瘫患儿上肢活动很少。>>推荐阅读:早产儿应注重早期干预
2、肌张力异常:脑瘫患儿比正常儿张力低或增高。
3、姿势异常:脑瘫患儿经常有头向后仰,6个月坐位时后倒,两腿夹紧,把尿和更换尿布困难等等。
4、反射异常:正常小儿头部位置忽然放低有拥抱反射(如惊吓一样表现),一般6个月以后消失,而脑瘫患儿不消失。还有其他各种反射异常。
出生后的预防早产儿脑瘫
1、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1)实行住院分娩。
(2)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皮肤。
(3)保持新生儿脐部的干燥、清洁。
(4)密切观察黄疸的消长。
(5)注意观察前囟。
(6)实行母乳喂养。
2、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
3、正确对待腰椎穿刺:腰椎穿刺抽取少量脑积液用于检查,以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病情,为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从而减少颅内疾病后遗症的发生。为此家长应密切配合,共同为患儿的健康负责。
最后小编提醒,早产儿脑瘫的康复关键就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训练。家长是最早发现孩子异常的,也是孩子生活起居的照顾者。
如何判断早产儿脑瘫
脑瘫是一种高积习难改的大脑异常疾病,脑瘫的发病不仅会给患者本身带来很大的健康问题,而且可以说这也是一种终身疾病,对一个家来说都是会造成很大的困扰的,因此对于家里有脑瘫患儿的家庭来说一定要科学的治疗,只有治疗才能减少脑瘫患者及家庭的痛苦。
简单的说,脑瘫就是由于大脑受损而引起的类似瘫痪的症状,婴儿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时,如果受到了缺血、缺氧损伤,就会导致脑部受损,进而出现运动功能障碍。患上脑瘫的孩子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有的孩子浑身绵软,无法坐起或站立;有的孩子全身肌肉紧绷僵硬,无法行走。全身肌肉都紧绷僵硬的孩子,是脑瘫孩子最主要的一种症状。
传统的治疗方法就是把孩子送到神经外科 ,通过手术切除掌管孩子肢体运动功能的神经,一旦这些神经被切断,孩子的腿就能完全处于放松的状态,这种方式被称作为神经毁损手术。过去,毁损神经的手术方式,一度被认为是缓解肢体痉挛的经典方式。但这种方式有着很大的缺陷,第一,它第一孩子的损伤;第二,它是破坏性的,破坏是不可逆的,永久性的。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并且处理不好,掌握不好度,孩子的腿会像面条一样绵软,失去站立行走的可能。
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孕育生命,如果胎儿过早的脱离这样安全的环境,过早的接受外界的直接刺激,对胎儿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风险。他们在出生时,往往经历了缺氧的过程,又因为体重太轻,大脑得到的营养远远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胎儿的大脑就会出现损伤,进而引发脑瘫。
脑瘫的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这取决于大脑内处的一束神经,这束神经掌管着人类的运动功能,这束埋在大脑深处的神经束,对缺氧和缺血的反应最为敏感,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这束神经的功能就会逐渐丧失,这束神经的功能一旦丧失,孩子就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由于传统的神经损毁手术对婴儿的伤害很大,甚至会起反作用。
其实,早在神经毁损手术诞生之前,就出现了一种无创伤治疗脑瘫的方法。这种方法被成为——康复治疗。
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医生卡乐·博巴斯和贝达·博巴斯夫妇针对脑瘫的孩子制定了一套康复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博巴斯法。是脑瘫孩子治疗领域经典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内容是促进正常的反射,抑制异常的反射。通过按摩使高度紧张状态中的肌肉放松下来。
康复治疗的不足就是对于大龄儿童的帮助不够明显。虽然能使他们获得正常生活的能力,但是对于正常行走还是无能无力。
事实上,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孩子出现脑瘫症状,并立刻进行干预的话,脑瘫这种疾病是有可能被治愈的。
两三个月的时候会抬头,四个月的时候会翻身,六个月的时候会坐,八个月会爬,十个月会站立,十二个月会迈步走了。通过这些可以判断孩子是否有患上脑瘫的可能。如果能在出生六个月之内对脑瘫孩子进行康复治疗的话,可能会将脑瘫的影响减到最低。
在脑瘫治疗领域存在这巨大的缺陷,神经科的治疗和诊断是仔细的先进的,可是治疗却跟不上;而康复科是可以治疗的,却往往接手的太晚。
很多家长甚至认为我家的孩子到了该会爬的年龄不会爬是因为早产的体质弱造成的。
一些经验丰富的医生通过对孩子细心细微地观察是可以发现孩子可能患有脑瘫的蛛丝马迹的,比如,一个婴儿到六个月大时,在大人将他的双手拉起时,头部很身体不能处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这就可能是一个脑瘫的前兆。
一般,三个月内发现孩子有运动功能障碍的话称之为超早期,六个月之类称之为早期。检查时还可以用一些辅助工具来检验孩子是否患有脑瘫,比如利用核磁共振来观察孩子大脑发育的状况,发现其中异常的部分,甚至在新生儿期 就诊断出是否患上了脑瘫。
现在,在医学领域,最新治疗脑瘫的手段是注射肉毒素,肉毒素可以使痉挛肌肉进行解除,它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阻断神经和肌肉之间的连接,肉毒素阻断了乙酰胆碱跟肌肉之间的连接,同时不破坏前膜,也不影响乙酰胆碱的储存和释放,所以肉毒素对肌肉没有破坏作用,这是个可逆的作用。
肉毒素最早是用于美容的,肉毒素可以用来除皱,之所以能够帮助除皱是因为它缓解了皱纹肌肉紧张的程度,消除了肌肉之间的张力,所以能够使皱纹变得松弛,从而达到除皱的效果,但随着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这种药物的作用会在3个月之后消失。神经就会重新控制肌肉组织。
这三个月的时间也就成了治疗大龄儿童的脑瘫的重要时期,一般医学上会在这段期间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使孩子学会用正确的姿势行走,这样一来,就算3个月之后神经重新对肌肉恢复了控制权,使肌肉的张力重新增高,但孩子已经学会了正确的行走姿势,他们的大脑里面对于走路这样的概念已经有了习惯性的反射弧 ,也就不会回到之前的非正常状态。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脑组织缺氧、缺血、损伤、中毒是脑性瘫痪的基本原因,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脑组织软化、纤维化。
1.中枢性
脑性瘫痪是中枢性损害,也就是说指的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瘫痪,而且病变在脑部。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害所致的瘫痪都不属于中枢性损害,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脑性瘫痪的范畴。
2.发育性
脑性瘫痪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所以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如脑出血、脑梗塞等,虽然也可引起肢体运动障碍,但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因为它不是作用在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是成熟的脑组织上,不符合发育性的特点。从受孕到婴儿期内的胎儿和新生儿及婴儿的脑组织是处在发育中的脑组织,在这一时期任何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伤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而受孕以前及婴儿期以后的脑损伤不能称为脑性瘫痪,因为受孕之前的问题,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神经疾患,应与脑性瘫痪进行鉴别。婴儿期以后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应冠以某疾病的名称,如脑炎后遗症等,而不应该诊断为脑性瘫痪。
3.非进行性
脑性瘫痪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在向前发展为特点。此点可与脑炎、脑瘤等疾病相鉴别。但是对那些进行性不明显,或进展缓慢的脱髓鞘疾病,或先天性疾病,与脑性瘫痪也是难以区别的。此外,在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很多脑性瘫痪患儿,当确诊以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治疗或治疗不当,这些患儿的症状愈来愈明显。这是因为患儿异常姿势、异常运动的感觉传导形成恶性循环,使症状不断发展。所以英国学者Bobath博土认为脑性瘫痪的临床症状至少在青春期前是进行性的,临床表现随着成长在变化。但脑性瘫痪患儿颅内损伤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
父母按照一定方法在家中给孩子做按摩、体操?每日两次,每次5-15分钟和强化的主动运动训练,如按月龄增长做相应的抬头、拉坐、翻身、坐、爬、站和走等运动,促进运动张力 发展。 这样早产儿脑瘫可以减少2/3以上,即使发生脑瘫,也可明显减经。
强化的主动运动训练法
0-2个月
俯卧抬头。早产儿满4周开始俯卧练习,吃奶前1小时,空腹觉醒时,俯卧位用语言和玩具引导小儿抬头。每次训练10分钟,每日训练4-6次。
母子面对面训练法。小儿俯卧于母亲身上,母亲可与小儿对话鼓励小儿抬头。
侧卧对称性姿势。使小儿侧卧于床上,双上肢及双手保持在躯干的正中位,此姿势可控制异常性非对称性姿势及异常性的伸肌紧张。
3-4月
俯卧抬头训练。继续让小儿进行俯卧位抬头训练。
翻身。用玩具诱导小儿翻身,帮助小儿翻身时可一手握位小儿的手,另一手在其肩部轻轻地向对侧翻身,每日至少练习7-8次。
平衡训练。将小儿仰卧位放置在被单上,两位家长分别抓住被单两头进行左右摇荡。每日2-4次。
手口协调性训练。仰卧位,让小儿两手抓双足放至口,练习手口眼协调性动作。
抓握训练。将玩具放在中线的位置,诱发小儿的上肢向前伸出、手指分开进行抓握。每日进行7-8次。
5-6月
坐位训练。小儿双下肢分开、躯干前倾,双上肢前方支撑坐,也可练习靠坐。每日练习5-6次,每次10分钟。
俯爬。家长可在其前方用玩具逗引,后方抵住小儿足底帮助向前移动。每次5-10分钟,每日练习7-8次。
主动抓握训练。小儿坐位,将玩具放在身体前远近不同的位置,让小儿练习从远近、高低不同的地方够取玩具。每日练习5-6次。每次10分钟。
7-8月
手膝位爬。用手膝位支撑的姿势进行爬行训练。要求每日爬50-100米。
拾取动作训练。立位扶小儿的双膝防止膝屈曲,在小儿前面放上玩具,让其练习弯腰拾取。弯腰的幅度从高到低。从易到难。此动作每日练习2-4次,每次10-30个。
双手捏取的动作。到7个月左右小儿能够使用拇指,此时可以给他一些小的玩具,让其练习使用手指,让小儿从大把抓握到拇指与其他手指一起使用进行捏的精细动作。
9-12月
扶站、蹲起、独站和独行练习。
脑瘫对于一个人的危害无疑是致命的,而如果家里的孩子真的不幸得了脑瘫的话,那么其实做家长的也应该尽力去治疗,同时要加大治疗的信心,要多关于这些患儿让他们少一点疾病的痛苦,多一点笑声。
哪些疾病导致新生儿呕吐
(一)新生儿出生时所吞咽的羊水、产道血液等刺激胃粘膜可引起呕吐,呕吐常在未进食前即发生,呕吐出泡沫样或咖啡色液体。新生儿出血症、应激性溃疡也可致呕吐。新生儿出血症、应激性溃疡等所致胃内出血时也常以呕吐为首发症状。
(二)胃食管返流(GER) 是新生儿呕吐最常见的原因,上海曾报道54例新生儿检测出胃食管返流阳性者35例(64.8%),其中早产儿的阳性率为80.0%,足月儿为51.7%,主要与食管下端括约肌抗返流机制发育不成熟有关。新生儿GER的主要症状是呕吐,多数在生后一周内出现;当并发返流性食管炎时,呕吐物可带血;部分患儿可无呕吐表现而出现呼吸暂停、心动加速、反复吸入、发育迟缓等,甚至猝死。
(三)幽门痉挛 由于幽门神经、肌肉功能暂时性失调所致,不伴有解剖学异常。多在生后一周内发病;呕吐呈喷射性,但常表现为间歇性;呕吐物为水样,有少量乳块,不含胆汁。以1:1 000阿托品口服治疗有效。
(四)感染 胃肠道感染(如感染性腹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或其他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肝炎、上感、肺炎及尿路感染等)均可引起呕吐。这类患儿往往有食欲减退和其他症状,但呕吐也可是感染的惟一症状(如尿路感染)。
(五)先天性代谢缺陷 表现持续性呕吐,除此之外还有相应症状,如糖代谢障碍者有腹泻、黄疸、肝大,肾上腺皮质增生者有性征异常、色素沉着、失水等。
(六)外科疾病引起新生儿呕吐的外科疾病主要有食管闭锁、肥厚性幽门狭窄、肠闭锁、肠旋转不全、环状胰、胎粪性腹膜炎、先天性巨结肠和肛门直肠闭锁等。
(七)喂养不当如喂奶过多或不足,奶方多变、过早添加辅食、奶头不合适、喂奶姿势不正确,都可引起新生儿呕吐。
(八)贲门痉挛 可能与食管Anerbach丛神经节细胞缺如或退化变性有关,从而造成食管下端不能随吞咽而松弛的结果。
如何判断早产儿脑瘫
如何让脑瘫孩子过上正常人 的生活成为无数医学专家共通追求的目标。
脑性的病变导致的瘫痪,叫脑性瘫痪。
简单的说,脑瘫就是由于大脑受损而引起的类似瘫痪的症状,婴儿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时,如果受到了缺血、缺氧损伤,就会导致脑部受损,进而出现运动功能障碍。患上脑瘫的孩子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有的孩子浑身绵软,无法坐起或站立;有的孩子全身肌肉紧绷僵硬,无法行走。全身肌肉都紧绷僵硬的孩子,是脑瘫孩子最主要的一种症状。
传统的治疗方法就是把孩子送到神经外科 ,通过手术切除掌管孩子肢体运动功能的神经,一旦这些神经被切断,孩子的腿就能完全处于放松的状态,这种方式被称作为神经毁损手术。过去,毁损神经的手术方式,一度被认为是缓解肢体痉挛的经典方式。但这种方式有着很大的缺陷,第一,它第一孩子的损伤;第二,它是破坏性的,破坏是不可逆的,永久性的。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并且处理不好,掌握不好度,孩子的腿会像面条一样绵软,失去站立行走的可能。
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孕育生命,如果胎儿过早的脱离这样安全的环境,过早的接受外界的直接刺激,对胎儿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风险。他们在出生时,往往经历了缺氧的过程,又因为体重太轻,大脑得到的营养远远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胎儿的大脑就会出现损伤,进而引发脑瘫。
脑瘫的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这取决于大脑内处的一束神经,这束神经掌管着人类的运动功能,这束埋在大脑深处的神经束,对缺氧和缺血的反应最为敏感,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这束神经的功能就会逐渐丧失,这束神经的功能一旦丧失,孩子就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由于传统的神经损毁手术对婴儿的伤害很大,甚至会起反作用。
其实,早在神经毁损手术诞生之前,就出现了一种无创伤治疗脑瘫的方法。这种方法被成为——康复治疗。
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医生卡乐·博巴斯和贝达·博巴斯夫妇针对脑瘫的孩子制定了一套康复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博巴斯法。是脑瘫孩子治疗领域经典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内容是促进正常的反射,抑制异常的反射。通过按摩使高度紧张状态中的肌肉放松下来。
康复治疗的不足就是对于大龄儿童的帮助不够明显。虽然能使他们获得正常生活的能力,但是对于正常行走还是无能无力。
事实上,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孩子出现脑瘫症状,并立刻进行干预的话,脑瘫这种疾病是有可能被治愈的。
两三个月的时候会抬头,四个月的时候会翻身,六个月的时候会坐,八个月会爬,十个月会站立,十二个月会迈步走了。通过这些可以判断孩子是否有患上脑瘫的可能。如果能在出生六个月之内对脑瘫孩子进行康复治疗的话,可能会将脑瘫的影响减到最低。
在脑瘫治疗领域存在这巨大的缺陷,神经科的治疗和诊断是仔细的先进的,可是治疗却跟不上;而康复科是可以治疗的,却往往接手的太晚。
很多家长甚至认为我家的孩子到了该会爬的年龄不会爬是因为早产的体质弱造成的。
一些经验丰富的医生通过对孩子细心细微地观察是可以发现孩子可能患有脑瘫的蛛丝马迹的,比如,一个婴儿到六个月大时,在大人将他的双手拉起时,头部很身体不能处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这就可能是一个脑瘫的前兆。
如何判断早产儿黄疸
早产儿黄疸一般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类型的。生理性黄疸,即是早产儿除黄疸外,其它各方面都表现正常,如吃奶、睡眠、哭声、大小便、体温等。而病理性黄疸则是指早产儿精神状态明显不是特别好,有时候还出现了双眼往一个方向凝视或者惊叫或者抽搐。那么,爸爸妈妈们如何判断早产儿黄疸呢?应该根据什么来判断早产儿黄疸的问题呢?
一般黄疸出现得早,宝宝出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而早产儿则是48小时出现。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公升。同时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或者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症状的出现,即为出现黄疸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