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10大护理误区
产后10大护理误区
误区1:“恶风。”
不少人都以为产妇怕风,认为风是“产后风”(指产褥热)的祸首。因而将房舍门窗紧闭,床头挂帘,产妇则裹头扎腿,严防风袭,自然界的风何罪之有?其实,产褥热的原因乃是藏在产妇生殖器官里的致病菌,多源于消毒不严格的产前检查,或产妇不注意产褥卫生等。实际上,如果室内卫生环境差、空气混浊,易使产妇、婴儿患呼吸道感染;夏日里门窗紧闭、裹头扎腿,还会引起产妇中暑,实不可取。
误区2:“越晚下床越好。”
不少人以为产妇体质虚弱更需补养,就让其长期静卧,饭菜都端到床上吃,这种做法弊多利少。因产后较长时间不起床活动,容易使本来就处于高凝状态下的产妇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同时,产后盆腔底部的肌肉组织缺乏锻炼,会托不住子宫、直肠和膀胱,容易引起子宫脱垂、直肠或膀胱膨出。产后及早下床活动不仅有利于下肢血流增快和恶露排出,也能使腹部肌肉得到锻炼,早日恢复原来的收缩力,从而保护了子宫、直肠和膀胱等器官。一般来说,产后24小时就可在床上靠着坐起来,第三天便可下床行走。
误区3:“不能洗头洗澡。”
产妇分娩时要出大汗,产后也常出汗,加上恶露不断排出和乳汁分泌,身体比一般人更容易脏,更易让病原体侵入。因此,产后更应该讲究个人卫生。常洗头常洗澡,但要注意采用淋浴,不宜洗盆浴。炎夏,更应每天用温开水洗涤一次。
误区4:“应忌口。”
许多地方都有让产妇忌口的习惯,诸如牛羊肉、鱼虾类和其它腥膻之物都不准吃。产后需要充足而丰富的营养素,主副食都应多样化,仅吃一二样不能满足产妇身体的需要,也不利于乳腺的分泌。
误区5:“菜越淡越好。”
不少地方不让产妇吃盐,菜里一点盐也不放,这也是不对的。由于产后出汗多,乳腺分泌旺盛,产妇体内容易缺水和钠盐;因此,产后不应少吃盐,但也不宜吃盐过多。
误区6:“不能刷牙。”
好多产妇在月子里不刷牙,这也是不对的。其实,产妇要比一般人应注意口腔卫生。因产妇进餐次数多,食物残渣存留在牙齿表面和牙缝里的机会增多,而口腔感染还是产褥感染的来源之一。因此,产后应该每天早、晚各刷一次牙,每次进餐后都要漱口。
误区7:“汤比肉有营养。”
产褥后应该常喝些鸡汤、排骨汤、鱼汤和猪蹄汤,以利于泌乳,但同时也要吃肉。
误区8:“吃鸡蛋越多越好。”
鸡蛋营养丰富也容易消化,适合产妇食用,但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有许多产妇一天吃一二十个,不但吸收不了,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误区9:“产后24小时后开奶。”
一些地区有产后24小时后才开始给新生儿响其它种类食物的摄取,认为开奶早不好。其实正相反,开奶越早越好。因婴儿吸吮乳头可以促进乳腺分泌乳汁,又有利于子宫收缩,使子宫早日复归。同时,新生儿又能及早得到营养丰富的初乳,可谓“一举三得”。
误区10:“满月即可恢复性生活。”
由于人们都习惯于把满月作为产妇身体完全复原的标准。所以,有些夫妻刚满月时就恢复了性生活,这样做为时太早。因为分娩是对子宫内膜和阴道壁所造成的损失,在4周内是不能完全愈合的。我认为,产后6~8周恢复性生活才是安全的。
油性皮肤的护理要点5个误区要当心
※油性皮肤怎么护理误区1
使用紧肤水就可以起到收缩毛孔的作用了。
仅仅使用紧肤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从毛孔粗大的成因入手,从根源上抑制油脂分泌,疏通毛囊通道,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油性皮肤怎么护理误区2
年纪大了以后,油脂分泌就会减少,这样毛孔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毛孔结构本身没有伸缩性,当毛囊通道内长期有过多油脂堆积,会造成毛囊通道长期膨胀。这个时候,即使油脂分泌减少了,毛囊通道也不会恢复原样。同时,随着年龄增加,真皮层的纤维结构逐渐失去弹性,导致毛囊通道外部压力骤减,更会加剧毛孔粗大的问题。因此,油性/混合性皮肤的毛孔粗大问题是不可忽视的。
※油性皮肤怎么护理误区3
晚霜通常都很油腻,不适合油性/混合性皮肤使用。
这是一种误解,研究发现,皮脂腺在夜晚更活跃。因此,油性/混合性皮肤尤其需要使用夜晚专用护肤产品,以便更有效地抑制油脂分泌,以减少白天的皮肤表面油光,有效缓解痘痘、油光、毛孔粗大等皮肤问题。
※油性皮肤怎么护理误区4
白天的皮肤油光更严重,所以我更注重白天的皮肤控油护理。
白天皮肤表面的油光,都是皮脂腺在夜晚分泌的。因此,只有在夜晚进行针对性护理,才能更有效地控制白天皮肤表面的油光。
※油性皮肤怎么护理误区5
有了油脂调护的晚霜,白天只要使用无油配方的面霜就可以了。
根据皮脂腺的特点,油性/混合性皮肤需要在夜晚和白天分别使用不同的面霜,达到改善皮肤问题的目的:
夜晚,抑制皮脂腺活性,减少油脂分泌,减少第二天出现在皮肤表面的油光。
白天,控制皮肤表面油光、使皮肤呈现理想的哑光色泽。
脸上长脓包型痘痘 认清三大护理误区
脓包型痘痘护理误区一
当我们发现脸上长了脓包型痘痘的时候,不要马上就使用祛痘膏来擦脸。因为,大部分的祛痘药物其实都是具有刺激性的,普遍使用不仅没有祛痘效果,反而会让皮肤的过敏反应更严重,使得脸上的痘痘发炎的更厉害。
脓包型痘痘护理误区二
切勿祛痘心切,反而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脸上长脓包性痘痘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不同的人身体差异也很大,可能这个人使用这种祛痘产品效果很好,但是另一个人使用就没有效果了。这与产品的好坏无关,而是我们自己没有对症下药,所以也不会有效果。
脓包型痘痘护理误区三
脸上长脓包型痘痘了一定不能使用白醋过食盐洗脸。醋本来就会对我们的肌肤产生较大的刺激,使用越久,皮肤就会变得更加敏感,很容易对皮肤造成伤害。而盐,我们的皮肤表面有一层酸性的保护膜,最怕盐和碱,这层保护膜如果被破坏了,肌肤就会变得敏感,出现红血丝等。盐虽然具有杀菌、控油的效果,但是对皮肤表皮的伤害还是非常大的。
如何预防小孩咳嗽、流鼻涕
1咳嗽起因与护理误区1.进入秋冬季,宝宝很多都开始咳嗽。怎么引起的?
这个季节宝宝皮肤干燥,汗液蒸发较快,较容易上火,大便干硬,这就是“燥邪”,容易伤肺。
冬季要多让宝宝参与室外活动。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咳嗽护理误区一:
小儿一咳嗽,即用止咳药物。不少家长以为,咳嗽无非是喝点止咳糖浆,宝宝也喜欢喝。这种不见效就换一种,再不行就加点抗生素。结果,咳嗽久治不愈,越来越严重。 ×
其实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分子,不能盲目止咳。
咳嗽护理误区二:
小儿咳嗽不忌口,担心咳嗽不吃有营养的食物,孩子营养跟不上×
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萝卜保平安!一些寒凉水果,咳嗽期间服用会加重咳嗽,诸如葡萄,西瓜,橘子等;奶类不可多喝,牛奶,酸奶容易生痰,咳嗽期间要停用
咳嗽护理误区三:
小儿咳嗽和和成人咳嗽一个样,成人止咳药照样用×
一些家长不懂得用药之道,不了解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误以为小儿也可服用成人药物,只要将用药量减半或减少就行了,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有害的。小儿与成人不仅体重不一样,更有生理、病理方面的差别,如小儿由于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完善,酶系统发育不完全,对药物代谢能力差,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小儿不是成人的缩小版。
2治疗咳嗽小偏方萝卜蜂蜜饮 用料:白萝卜5片、生姜3片、大枣3枚、蜂蜜30克。 制法服法:将萝卜、生姜、大枣加水适量煮沸约30分钟,去渣,加蜂蜜,再煮沸即可。 温热服下。每日1~2次。
功效主治:萝卜味辛、甘,性凉,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等作用。生姜是散风寒、止呕下气的常用药,大枣多作和胃养血及调和药物使用。蜂蜜润燥止咳,本饮可起到敬寒宣肺,祛风止咳的作用。
注意事项:体弱屡易感冒咳嗽,久治不愈或反复迁延的婴儿,可试用。但风热咳嗽,见发热痰黄者,则不宜选用。
3推拿方法教学推脊:充分暴露脊背
以拇指螺纹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
自大椎推到尾骨尖端200—300次
动作迅速,注意力道,不能搓伤孩子的脊背
秋季宝宝皮肤护理当心3个误区
宝宝皮肤护理误区一:洗澡频率不对
入秋以后天气转凉,有些爸爸妈妈担心宝宝着凉,就缩减了给宝宝洗澡的次数,更有甚者,家中开着暖风空调还将孩子裹得严严实实。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让宝宝保持干净,还可能让孩子在凉爽或寒冷的季节捂出皮肤问题。
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做法:有些妈妈为求“干净”,每天给未满月的宝宝洗两次澡,沐浴露要用两遍。结果孩子的皮肤变得越来越干燥,宝宝忍不住就经常用手抓挠皮肤并哭闹。
其实,婴幼儿在秋季,保持每天洗澡一次的频率即可,并且尽量使用清水帮宝宝洗澡,沐浴露等清洁用品可一周使用一次。
干燥秋季 宝宝皮肤护理误区要当心!
宝宝皮肤护理误区二:用母乳护肤
有一些老一辈的人会教新手妈妈给宝宝的脸上涂抹母乳,说这样会让宝宝皮肤又白又光滑。这种做法妈妈要慎重,母乳的营养成分丰富,但是未经处理的母乳也容易腐坏,将母乳涂抹在宝宝的小脸上,就会滋生细菌,这些无孔不入的细菌就可能会从宝宝的毛孔侵入体内。轻则让宝宝皮肤红痒不适,重则导致溃烂形成疤痕,破坏宝宝的容貌。所以宝宝皮肤的保养清洁也很重要。不能随便给孩子使用护肤品,而要选用不含刺激的婴儿专用护肤品。
宝宝皮肤保护误区三:错误的晒太阳方式
妈妈们都知道,宝宝晒太阳好处多多,能帮助宝宝体内合成维生素D,进而促进宝宝对钙质的吸收。夏季带宝宝晒太阳,妈妈会选好时段,并帮宝宝做好防晒,而宝宝秋季晒太阳也需要做好护肤工作。宝宝秋季晒太阳,也最好不要直晒,晒的时间也要注意控制,秋天气候干燥,户外晒太阳之前,要给宝宝使用护肤霜,这样才能既晒好了太阳,又不至于晒伤皮肤,或者让秋风干燥了孩子的脸。
宝宝发烧护理误区
倒忙一:过分关注温度
孩子发烧了,体温处在一个较高的温度,很多家长希望孩子的体温马上降下来。其实,打个比方,发烧就好比孩子在山坡顶上一样,让体温快速下降,就好比把孩子从山坡顶上推下来一样,孩子能不受伤吗?
正确方法:
宝妈们不要过分关注温度,应该关注的是,孩子是什么病引起的发烧?孩子的精神状态如何?只要孩子精神好、呼吸正常,没有什么异常情况,宝妈们就无需过多担心。
倒忙二:发烧后不敢洗澡
孩子发烧了,家长们特别害怕孩子着凉,不敢给孩子洗澡。其实,孩子发烧后出汗较多,首先要给其喝添加橘子汁的白开水;其次就要用温水洗澡。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发烧后洗澡会使其再次着凉发烧,其实这是一种误区。用温水洗澡可以通过水分挥发的过程,降低孩子体表温度,并增加其全身舒适感,不但不会再次发烧反而对减退高烧有利。
正确方法:
让因发烧孩子洗个温水澡降温,水温一般要比体表温度低一点,冲2-3分钟就可以了;对于婴幼儿,家长最好让其坐在温水澡盆中洗。另外由于秋冬季节气温较低,给孩子洗澡时要注意关好门窗,并随时添加热水保证水温适中。
宝宝中暑的处理误区
夏日炎炎,酷热难当,体温调节中枢还没有发育完善的宝宝,容易发生体温快速升高而引起中暑。怎样才能让宝宝安然度夏,摆脱中暑的困扰呢?首先要知道宝宝中暑的处理误区有哪些?>>>>>预防流行性感冒的六个偏方
宝宝中暑的处理误区
宝宝中暑的处理误区:
误区1:过量饮用热水
虽然中暑后需要补充水分和盐分,但过量饮用热水,反而会使宝宝因为大量出汗造成体内水分和盐分进一步的流失,严重时还有可能引起抽风。
正确的做法是:给宝宝少量、多次饮水,以淡盐水和凉白开水为主。
误区2:过量进食
中暑后宝宝体质较弱,如果此时给宝宝吃得过多、过于油腻,反而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不仅营养物质不能被充分吸收,还会加重病情。
正确的做法是:尽量让宝宝吃一些清淡爽口的食物,以适应夏季的消化能力。
误区3:冷饮降温
也许你认为吃些冷饮可以给宝宝降降温,于是买来大量的冷饮和冰镇的瓜果类食物。但实际上,这样做对宝宝的身体有害无益,因为凉性食品会损伤宝宝的脾胃。
正确的做法是:可以给宝宝喝一些鲜果汁。
小编寄语,要有效预防小孩暑热症,家长们务必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居室内通风降温,让孩子睡足觉,但午睡时间不宜太长,尤其在空调房里待的时间不宜过长。同时注意营养,要少喝饮料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饮食不宜过于清淡和过凉,大汗后不宜冲冷水。
女性外阴护理三大误区要警惕
生活中,很多女性朋友对于外阴的护理都有着一定的方法,但有些朋友因为操作方法不对,而进入了护理误区,从而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女性外阴护理需要警惕的三大误区吧。
误区一:洗的越勤越好
阴部皮肤有尿、便残液存留,所以需要经常清洁去污,但并不是洗得越勤越好。过度的清洁会破坏皮肤表面上保护膜,从而使其变得干燥不适,乃至瘙痒,最好是每天清洗一次。
误区二:冲洗阴道更干净
绝大多数妇科医生认为,特定的炎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特定的冲洗液。错误使用冲洗液,不仅不能治疗炎症、改善症状,还有可能加重病情、延误治疗或使疾病变得复杂而迁延不愈。
误区三:药品洗剂更安全
有些女士经常用中药制剂清洗阴部,认为中药最安全。中草药虽有清热解毒、消炎的作用。但中药制剂也属医生处方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而且中草药保存期较短,容易变质发霉。
温馨提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外阴的护理一定要讲究科学,切勿盲目的频繁冲洗,以免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同时,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妇科疾病的发生。
孩子上火护理误区
1、拖延用药
很多妈妈会认为,宝宝上火很常见,并不要紧,身体自行调节一下,就自然会好的。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还有一些妈妈认为,"是药三分毒",对药敬而远之,不能宝宝一上火就吃药。
医院的众多数据显示,许多宝宝就是延误了对"上火"症状的治疗,导致了病情的恶化。专家指出,父母这种不重视治疗、拖延用药的做法,很容易导致宝宝抵抗力的下降,"上火"是体内潜伏的病因,容易造成体内炎症,容易引发感冒、扁桃体炎、腮腺炎等病症,宝宝"上火"问题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得到及时的治疗。
2、滥用成人药物
在生活中,上火是人们常见的病症之一。不少家长就认为,宝宝上火和大人一样,喝些凉茶就可以好了,或者将成人吃的"去火"药物减量,给到宝宝吃。这些方法其实都是有损宝宝健康的做法,对宝宝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
宝宝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各种器官、免疫系统发育不全,属于低免疫人群,成人药品中的部分成份不适合儿童,滥用成人药物会伤害儿童的肠胃、肝肾,儿童必须慎用。
3、自抓中药
有的妈妈会沿用老一辈的方法,自己抓些药煲给小孩喝,或者根据经验,去药房抓药煎。对此,专家就指出不准确定量给小孩煲凉茶喝是很不科学很危险的。
如果药量没有控制好可能会引起拉肚子长时间喝还可能会影响到小孩的正常发育。而且凉茶味道苦浓,小孩很难接受,强行喂灌容易使小孩挣扎,可能会使药锚进气管从而引起咳嗽,严重会造成呼吸道堵塞而窒息。
女性私处护理闯入5大误区
有许多成熟女性的阴部护理其实是存在误区的,但是这样的问题又很难启齿相问。其实任何女性在25岁之后都应该做定期的妇科检查,但是这样的检查恰恰是很多女性所忌讳的。下面就是女性最容易闯入的五个私处护理误区:
私处护理误区一:卫生巾和卫生护垫常备无害
病例:白女士是卫生护垫的拥护者,最近在超市购买了促销的大包装卫生巾和卫生护垫,用到最后发现皮肤发红,瘙痒。去医院检查才知道得了阴道真菌感染,医生判断是用了过期的卫生巾所制。
专家意见:卫生巾同样有保质期,任何储存过久的卫生巾和卫生护垫都不卫生,因为它们可能随储存环境的不良而变质。尤其如果储存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即使有外包装,细菌还是能够趁虚而入。用了过期变质的卫生巾是肯定要被感染的。卫生护垫是不宜经常使用的,因为即使它们的宣传词是透气干爽,仍不可能达到真正透气的作用,用久了不但会产生异味,还很容易破坏私处的弱酸环境。
自我护理处方:改变每天用卫生护垫的习惯,并勤换内裤,洗后的内裤最好不要阴干,如果没有条件,洗后的内裤用开水烫过再用电吹风热档吹三四分钟即可。不要购买便宜的杂牌卫生巾,要选用正规厂家的正规产品,而且即用即买比较好,买太多是会过期的,如果没用完,请把卫生巾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因为只有这样储存才能阻止霉菌滋生。
私处护理误区二:清洗一定要用清洗液
病例:李女士是一个十分重视个人生活质量的人,对私处的护理更是十分仔细,只要一听说有好的阴部护理洗液就买来用。但是没想到却出现了阴部瘙痒,她在十分纳闷的情况下去医院求疹。医生开出的药方竟然是:什么都别用,只用清水清洗阴部。她回去照做,半月后痊愈。
专家意见:其实李女士的阴部瘙痒纯粹是洗出来的“富贵病”,这是十分常见的错误。乱用清洗液和每天都用清洗液对阴部冲洗的程度越高,得细菌性阴道炎的风险就越高。正常情况下,健康女性的阴道内生存着以乳酸杆菌为主的正常菌种,它们占90%左右,主要是起着保护阴道的作用,它们像卫士一样将阴道的PH值维持在弱酸环境下防止有害菌的滋长。但是如果无事生非的每天用各种清洗液冲洗阴道,会杀死维持正常酸性环境的有益菌,这样反而助长了有害菌的滋生,很容易患细菌性阴道炎。
自我护理处方:出于安全起见,一般医生都会提醒只用清水清洗私处;其实医生也都知道清水只能去污,不杀菌,使用清水也是无奈的选择。在身体免疫力下降的时候,有害菌会随时趁虚而入。建议大家根据自身情况在妇科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清洗液,最好不要每天使用,两周一次或在每月生理期身体免疫力低下时使用是最佳方法。切忌不停更换各种牌子的药液。
私处护理误区三:红肿都是性病
病例:田女士一个月前突然感到私处微痛,仔细观察后才发现有一块红肿。她赶紧去看妇科医生,医生建议她去泌尿科,她心里很紧张,怕是性病,结果一套检查下来花了五百多元什么也没查出来。一周后,症状减轻,后来就痊愈了,她觉得很奇怪,难道那里也会长“青春痘”,可是她早过了长“青春痘”的年龄了。
专家意见:田女士其实很幸运,国内曾报道一位女士因为私处长了一个“小疥”,被误诊为性病花了九千多元治疗。私处长类似青春痘的小疥是很正常的事,因为那里被浓密的体毛遮盖,加上天气干燥或自己体内排毒不畅,容易红肿发炎,油性皮肤的女性更容易发生这类意外。另外现在十分风靡辛辣食品,有很多女性本身体质并不合适吃过多的发性食物,很容易造成自身的排毒紊乱,现在秋冬干燥时节多吃水果蔬菜才是最重要的。
自我护理处方:如果出现小的红肿发炎,不要惊慌,用碘酒每天早晚擦拭,能阻止炎症恶化,促使毒液进早排除。不要轻易去私人诊所检查,如果不放心一定要去正规的大医院就诊。
私处护理误区四:时髦性感的丁字裤
病例:秦小姐最近一直有尿急,尿频的现象,去医院看后说得了轻微的尿道感染。医生建议她不要再穿丁字裤,改穿普通的棉质内裤。秦小姐觉得很奇怪,同样是内裤有什么不一样呢?
专家意见:新加坡有妇科专家认为,与其穿丁字裤,以防止露出内裤痕迹,不如不穿内裤。因为后者比前者更健康。现在市场上所出售的丁字裤大多是化纤面料,加之这种内裤与私处接触的面积十分小,很容易加剧摩擦,造成尿道感染,引起尿频尿急。后面的细带会影响血液流通,引起痔疮的形成。
自我护理处方:请穿棉质或纯丝质内裤,尽量避免穿尼龙、合成纤维的质料的内裤。这样才能保证通风、透气。其实纯天然的质料也有很性感的样式,另外建议不要养成穿丁字裤的习惯,这样的样式不是很利于健康。减少穿紧身牛仔裤和弹力裤,特别是丁字内裤配紧身牛仔裤这样的搭配基本上属于私处杀手了。
私处护理误区五:保护私密地带与他人无关
病例:吴太太和丈夫结婚已经8年,但是近日与丈夫同房后,总感觉外阴不适,有灼痛感。去医院检查后才发现得了阴道炎,但是经过治疗并不见什么起色,这使她觉得很奇怪。
专家意见:性生活中外源性细菌的侵入是导致妇科炎症的重要原因,建议男女双方在性生活前后一定要注意卫生,防止交叉感染,许多女性妇科感染的反复发作,主要成因是忽略了丈夫那一边的卫生,丈夫一定要配合治疗才能治愈。
自我护理处方:男性生殖器的包皮是最容易藏污纳垢的,在性生活前一定要让他清洗干净,其实你帮他清洗是最好的方法,这样做还能增进夫妻间的情欲发展,是不错的前戏的开始。你为自己购买清洗液的时候可以顺便购买伴侣套装,为他也购买同一个品牌的,帮助呵护他的私处其实也是在保护你自己的健康。
婴儿口腔护理误区
画蛇添足
很多妈妈会用新纱布蘸水给宝宝擦拭口腔黏膜,以为这样就可以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
专家指导:新生儿的口腔黏膜非常细嫩,稍不留意,纱布就会损伤宝宝稚嫩的口腔黏膜,而且是肉眼看不到的损伤。细菌、霉菌随着侵入繁殖,引起霉菌性口腔炎,俗称“雪口”,霉菌在受损的黏膜上繁殖生长,出现一片片的白斑,又称为“鹅口疮”。
正确做法:宝宝睡醒后,先让他喝些温开水,起到滋润和清洁口腔的作用。如果宝宝吃奶后睡着了,难以喂水,妈妈可用消毒棉签沾水,轻轻地给宝宝口腔清理一下。
去除脸部脂肪粒并不难 4招为你轻松解决
找出造成脸上长脂肪粒的“元凶”
肌肤脂肪代谢紊乱
身体内分泌失调,面部油脂分泌不均匀,同时缺水,代谢能力又差,以至于无法正常排除多余油脂导致毛孔堵塞就会出现很多脂肪粒。
保养品使用不适当
皮肤过于油腻,化妆残留堵塞,在我们使用的护肤品中或许有些是使用不当的,当护肤品无法被肌肤吸收的时候就会造成导致过多的油脂堆积,形成油脂粒。
皮肤微小创口
有些脂肪粒是由于皮肤上的微小伤口而引起的。当皮肤过于干燥或过度使用磨砂膏、去角质产品,都会出现肉眼看不到的细小伤口,在皮肤自行修补的过程中,便生成白色小囊肿。
去除脂肪粒小妙招
金霉素软膏是一种眼药:涂在脂肪粒上可以消脂肪粒。
橄榄油有滋养毛发的作用,且不易长脂肪粒。
但是对付一些比较顽固的脂肪粒,就要靠持续的正确保养小秘诀哦,下面来为你一一道来吧。
彻底清洁皮肤(卸妆+洁面)
定期去角质,用清洁面膜;加强保湿,让皮肤保持水油平衡。
选择正确的护肤品
诊断自己的皮肤类型,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皮肤类型的护肤品。特别是觉得皮肤干燥时,应确定是缺油还是缺水。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
吃了油腻的东西,别急于就寝,多次少量喝水,可稀释体液和皮脂分泌物,让肌肤通透呼吸顺畅。
走出三大眼部护理“误区”
眼部护理误区一:大家都知道防晒品不能维持一天,需每隔2小时补一次。可是要知道防晒品不是直接往脸上和身上补的喔,如果不将脸上残留的汗水、油脂、化妆品等先清洁干净,就直接覆上去的话,会降低皮肤的透气性,并且更油腻,会堵塞毛孔出现恐怖的脂肪粒喔!
眼部护理误区二:眼霜,用一粒大米大就足够,使用过多会造成眼周皮肤的负担,造成脂肪粒出现。
眼部护理误区三:不要过度清洁或卸妆、大力按摩和使用磨砂产品,这些都会让皮肤表面形成微小伤口,诱发脂肪粒生成。
婴儿踢被子的4个护理误区
妈妈护理误区一:让宝宝穿衣睡觉
“就算宝宝踢光被子,也还有衣服保护着,就不怕他着凉了。”大多数妈妈都有这样的想法。
宝宝心声:穿这么多衣服还要再盖一张被子睡觉,不仅热死,而且还感觉被捆住似的,难受死了。我踢我踢我踢踢踢。
专家指点:应该让宝宝脱衣睡觉。 穿厚衣、紧身衣、不合体的衣服睡觉,会影响血液循环,身体也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宝宝的发育。 除此之外,宝宝穿衣睡觉容易使皮肤的抵抗力减弱,增加感染皮肤病和感冒的机会,也不利于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妈妈护理误区二:被子盖太多
怕宝宝着凉,妈妈的心理状态总是宁可给孩子盖厚一点、盖暖一点。少盖会冒着凉的风险,妈妈不敢。一位儿保医生曾告诉我,最厉害的一位妈妈竟让宝宝穿3件毛衣睡觉。
宝宝心声:这还是被子吗?简直是石头呀,又沉又热。我踢我踢我踢踢踢。
专家指点:孩子晚上踢被子的主要原因是太热。被窝太热会导致宝宝出汗,如果这种情况长久下去,宝宝在冬天也会生痱子。正确做法是要按照宝宝生理特点来盖被子,如果夜晚妈妈摸到宝宝浑身是汗,证明宝宝特别怕热,应少盖被子。如果宝宝是怕冷的,应按照宝宝体温来加盖床被。妈妈护理误区三:将宝宝用被子紧紧裹住
因为害怕宝宝晚上乱动踢掉被子,一些妈妈用被子把宝宝裹得紧紧的。
宝宝心声:手怎么被裹住了,我不喜欢被子,它好重,还太热了。我踢我踢我踢踢踢。
专家指点:应根据季节变换被子的厚薄,选择柔软而保暖性好的被子,天气不是很冷,不要把宝宝裹得太紧,可以将手脚露在被子外面。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当宝宝的睡眠环境舒适时,他一定会美美睡上一大觉,自然就不想踢了!妈妈护理误区四:让宝宝睡前太兴奋
好不容易下班回到家看到可爱的宝宝,妈妈自然忍不住跟宝宝玩起亲子游戏来,三口之家度过了一个开心的夜晚。
宝宝心声:睡前跟妈妈玩的游戏好好玩啊,好想再玩玩那个玩具,我要翻过去抢……”(宝宝在梦中也在玩啊,所以一翻身被子就踢开了。)
专家指点:宝宝踢被子的原因可能就是白天玩得太疯了,太累了,或是睡前玩过于兴奋和激烈的游戏,入睡后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还没有消失,于是宝宝睡觉时容易做梦,容易翻身,导致踢被子。因此,睡觉前让宝宝安静下来,不要和宝宝玩容易使他兴奋的游戏,也不要在这时候批评宝宝,可以适当给宝宝听一些轻柔的睡前音乐,或是讲一些情节简单的故事,让宝宝在安宁的环境里入眠,提高睡眠质量。
骨髓炎护理误区
1、神性依赖药物。
在长期与结核菌斗争的过程中,临床上常有部分病人因其知道结核菌的顽固性和难治性,本来经避部透皮式治疗和全身抗结核药物的治疗后,已判定临床治愈,却总是表现出难以脱掉对药物的依赖性,经常怀疑自己的病未治愈,总是找借口和理由在局部用药和服用一些与本病有关或无关的药物。
目的只是求得精神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平衡。但如果经常对症自购一些药物服用,时间一久,药物的毒性会寻找和固守自己的靶位,导致药源性疾病的产生。
2、“老毛病”和“久病成良医”现象:
随着非处方药物更多地进入家庭。慢性骨髓炎病人的抗痨药物,辅助治疗药物随处可买到。有些患者常常认为是老毛病,自己也略知一二,不遵医嘱,只根据自己好恶或感觉,擅自停药、改药,从而出现某种药物重复使用,不但对细菌起不到正向作用,反而增加对机体的毒副作用甚至让细菌钻了耐药/赖药的空子,使治疗失败,导致病情难以控制。
3、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当作补药使用。 因为医疗广告宣传的诱导和自己本身没能正确理解药物药理作用的内涵,片面地追求“药效”作用。本病病人往往把自己的病与这些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断章取义或将适应症对号入座,把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类药当作补药长期服用。
维生素一类虽然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身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是作为辅酶参与各种代谢功能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但它们在人体内含量甚微,如摄入过多,既不能为机体提供能量,也不作为机体构成成分。维生素或维生素前体广泛存在于肉类、蔬菜、瓜果、粮食等食物中。
平衡膳食,机体吸收能力正常,且无特殊需要,都可由饮食摄入满足,如把它作补品,不加限制地滥用,不但对身体无益,反而有害。许多骨结核病人喜欢服用维生素AD类药物,如维生素A摄入过量,可导致轻度、重度、严重中毒,甚至死亡。
慢性中毒可有骨关节疼痛、肿胀,皮肤搔痒,疲劳、软弱、全身不适,发热、头痛、呕吐、颅内压增高,肝毒性反应血液系统改变等。维生素中毒高钙血症,肾钙质沉淀导致肾功能衰竭等。
所以,慢性骨感染疾病患者,不可偏信或自以为是地随便吃“补药”,再补出与之相关的药源性疾病来! (4)随意增减主渠道治病的药物用量。
有些骨与关节结核病人,对药物的药理作用代谢过程不甚了解,只是感觉本药有较大的毒副作用,随意停药、换药,又在用药上不能定时、定量,疗程又不分长短,病情好转时,又出现忘服、漏服药物现象,这往往也是导致疾病迁延难愈治疗失败的原因。
5、模仿他人用药途径。
长期的病痛折磨,折磨,病友之间产生同病相怜之情。医治一样的疾病,不一样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是常事,但病人有时就把自己的治疗方案与病友作比较后,任意作废,仿效别的病人“高效”的治疗方法与药物使用,忽略了一个人会有多种疾病共存。
同一种疾病人有多种症状同时出现的可能性,即使疾病相同,用药时间长短也不一样,何况人与人之间还存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诱发、继发因素等,也没有考虑自己的临床症状、急缓程度,病菌抗菌谱的变化,病原菌的变异问题。所以还是要遵守医嘱用药,以免造成治疗失误。
6、多种相同族系里的药物并用。
这种用药方法,加大了相同药物在体内的毒性反应,搅乱了人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破坏了人体微生态相互制约的本能,产生菌群失调症而掩盖了病情的转归。对本病的治疗判断容易造成失误,延误对疾病的准确诊断与治疗的机会,从而带来了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
7、服用保健品或补品替代药品。
不管市场上能起强身健体作用或且有滋补效果的保健药物,宣传的力度与防病治病的效力有多大,都不能替代对本病的病原微生物具有针对性杀伤或杀灭作用的药物。更不应该把保健药物和治疗药品相提并论,或混为一谈,冲击了治疗性药品的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