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发上皮瘤可以做哪些检查
毛发上皮瘤可以做哪些检查
多发型和单发型毛发上皮瘤病理结构相同。位于真皮的肿瘤由许多基底样细胞团索组成,在周边的基底样细胞排成栅栏状,中央排列为网状为筛状结构。团块外围有明显的纤维性间质包绕。肿瘤内含多个角囊肿,中心充满完全角化物质。囊肿周围可有钙沉积,染色深蓝,如角囊肿破裂,间质内可出现异物巨细胞反应。
组织病理,多发性毛发上皮瘤皮损的界限鲜明。角囊肿为组织学上最特殊的特征。由完全角化的中心及其周围嗜碱性粒细胞组成。后者的形态与基底细胞上皮瘤中的细胞一样。
角化骤然,完全不像鳞状细胞癌角化珠中逐渐和不完全角化。一个或数层具有嗜酸性胞浆和大而卵圆形的淡水疱状核的细胞,常见于嗜碱性粒细胞和角质囊肿之间。
此瘤的第2个主要成分为瘤岛,由与基底样细胞瘤一样的嗜碱性粒细胞构成,常排列成花边样或腺样网状结构。偶或聚集成实性团块。这些瘤岛周围细胞排列成栅状,并由含有中等量成纤维细胞的间质细胞包绕。
单发性毛发上皮瘤,只用于显示向毛发结构高度分化的损害。向毛发结构分化相当低的单发性损害,最好归类于角化性基底细胞癌。因此够条件诊断为单发性毛发上皮瘤的皮损,应既有很多角质囊肿,也有顿挫性毛乳头,并见仅在少数区域出现基底细胞癌。
毛发上皮瘤要跟哪些疾病区分
毛发上皮瘤,又名囊性腺样上皮瘤、多发性良性囊性上皮瘤、多发性丘疹性毛发上皮瘤可分为单发及多发两型,多发型病例与遗传有关,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单发型者则未见家族史。多发性毛发上皮瘤通常多发于20岁以前,女性多见。面部最常见。直径在2~5 mm,少数较大损害可发生于头皮及背部。通常为正常皮色、硬固的丘疹,呈半球形或圆锥形,质地坚实,有时有透明感,有时尚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偶可形成斑块,极少破溃。肿瘤发生后数年内可渐渐长大,但以后停止增长。个别病例小损害可融合成较大的结节,甚至如皮肤黑热病之狮面状。面部损害特点为沿鼻唇沟对称分布的多数丘疹,但有些发生在额部、眼睑、上唇、颈部也较常见,有时甚至发生在外耳部。儿童期开始发病的患者到青春期仍可出现许多新疹,通常无自觉症状,但有时有轻度烧灼感或痒感。本病例有毛发上皮瘤的临床改变及病理改变等特点,遗传史及家族史无异常,还需继续跟踪访查,但诊断基本成立。
临床上需要与结节性硬化病、汗管瘤、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相鉴别。毛发上皮瘤与结节性硬化病的皮疹有时候较难区别,但发亮半透明而红的皮疹仍为结节性硬化病的特征,且其还具有癫痫、智力缺陷及其他系统病变,皮疹病理改变也不相同。与汗管瘤的皮疹有时也难区别,但汗管瘤多在眼睑,主要在下睑,瘤体小、软、不融合,病理改变不同。毛发上皮瘤与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同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在儿童或青少年起病,广泛散发于颈、面、头皮、腹部、背部等处,群集多发丘疹和小结节,大小不一致,晚期可形成溃疡,面部病变处色素较深,常伴发牙源性囊肿、骨骼异常,面部也可因溃疡而破坏及残缺,甚至病变侵袭,累及脑、肺,皮疹病理改变也大不相同。
本病治疗手段不多,单发型者可手术治疗,但多发者尚无满意治疗方法。较少损害可试用电干燥或电凝治疗。本例考虑到患者皮疹较多发密集,且病理提示皮疹深达真皮,患者现年14岁,皮肤较嫩,不宜行激光手术治疗,临床跟综观察。
外阴长了个肉疙瘩突出是什么 毛发上皮瘤
毛发上皮瘤系起源于毛发的良性肿瘤,单发未见家族史,多发一般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面部常见,直径2~5mm之间,通常表现为正常皮色、较硬的丘疹,半球形或圆锥形,质地坚实,有时有透明感,表面毛细血管扩张。偶可形成斑块。
肿瘤发生后数年可逐渐长大,但以后停止生长。患者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表现:由基底样细胞组成,再现毛囊分化,可形成乳头状间叶性小体(成纤维细胞集聚,类似于发育不良的毛乳头)和类似于毛囊漏斗的角囊肿。
汗管瘤要与哪些疾病相区别
睑黄瘤:睑黄瘤是一种常见的黄瘤病,是代谢障碍性皮肤病。皮疹为浅黄至橘黄色、扁平柔软的斑片或稍隆起的斑块,针头到黄豆大,好发于眼睑内眦部,常对称分布,病程持久,可相互融合。中年人多见,尤其多见于患有肝胆疾患的妇女,常伴有其他型黄瘤病。汗管瘤皮损为皮色或棕褐色,表面有蜡样光泽的,半球形坚固丘疹,不相融合,可发于外阴。
皮肤纤维瘤:汗管瘤也易与皮肤纤维瘤混淆,尤其在男性,皮肤纤维瘤的皮疹为硬的结节,针帽至黄豆大小,高出皮面,呈扁球形或钮扣状,为褐红色或棕黄色至褐黄色。好发于四肢伸侧,无自觉症状。以上几种皮肤病各有临床特点,一般可以分辨清楚,但有些皮疹不典型时,一定要借助病理组织检查来诊断及治疗。
毛发上皮瘤:毛发上皮瘤的临床特点为多发、对称、正常肤色的小结节或丘疹,好发于面部的鼻唇沟,开始见于儿童或青年,有家族发病倾向。皮疹持续存在无变化,可慢慢发生新疹。汗管瘤主要发生于眼周围,可并发于颈部、胸背,通常皮损较少,大小一致,为肤色、淡棕黑色至棕黑色,皮损较毛发上皮瘤要小。有时这两种病可并发。
扁平疣:扁平疣多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表现为正常皮色或浅褐色的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境界明显。在初发病时,皮损发展及增多较快。因扁平疣的疣体中有大量活跃的病毒,当局部被搔抓时,疣体表面和正常皮肤可产生轻微的破损,这时病毒很容易被接种到正常皮肤上而产生新的疣体。扁平疣具有传染性,疣体在患处进行扩张当患者有意无意地搔抓患处,结果发现疣体越来越多,甚至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或密集成片。
患者知道毛发囊肿会不会死
毛发囊肿多在幼年时发病,皮疹沿鼻唇沟两侧分布,为半球形透明小结节,那么大家知道如果患了毛发囊肿会死吗?下面就为你介绍相关知识。
毛发上皮瘤病理组织学与基底细胞癌相似,几乎不能区别。须密切结合临床方可确诊。单发型毛发上皮瘤临床上需与色素痣、表皮囊肿、纤维瘤以及其他附件肿瘤区别。
一、电凝或激光疗法:多发性毛发囊肿中较小皮损者可行电凝或激光疗法。
二、手术切除:对上述病例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手术切除,对毛发囊肿中单个较大损害或单发性毛发囊肿可行手术切除。对较大皮损可应用磨削术,但易复发,如治疗过深易形成瘢痕。
三、中医治疗:多发型损害可试用五妙水仙膏或水晶膏点敷。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知“毛发囊肿经过治疗是不会死亡的,如果发现家中有以上类型的毛囊炎的话,请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汗管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汗管瘤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的汗管瘤往往在上睑近内眦处为黄色丘疹或斑块常对称分布,并且汗管瘤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常伴有高脂蛋白血症。扁平疣。主要见于青少年多发生在面部但下睑非好发部位除面部外也可见于手背为表面光滑质硬粉红淡黄浅褐或正常肤色的芝麻至黄豆大小的扁平丘疹散在或成群分布一般无症状偶有疼痛感可自行消失组织病理可以确诊。
汗管瘤症状1、幼年黑素瘤
皮损为单发的粉红色或红褐色坚实结节直径1~2cm表面光滑或疣状隆起外伤后易出血。硬斑病型基底细胞上皮瘤。皮损为扁平或略凹陷硬化淡黄色斑光滑表面有光泽边缘常不清楚组织病理完全不同。毛囊瘤。皮损为多发的小圆形坚实丘疹和小结节面部多见向中心性分布少数为单个发丘疹。
汗管瘤症状2、毛发上皮瘤
好发于鼻唇沟处丘疹较大往往呈半球形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组织病理可以确诊。疹性环状肉芽肿和丘疹性梅毒疹。发疹性汗管瘤应与其鉴别,前者活检呈渐进性坏死,后者梅毒血清反应阳性皮疹可自行消退。脂肪粒。是一种长在皮肤上的白色小疙瘩,约针头般大小,看起来像是一小个白芝麻,一般在脸上,特别是女性的眼周。
疣状痣皮损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为淡黄色或棕黑色疣状丘疹表面角化过度粗糙多呈线状分布组织病理检查为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棘层肥厚基底层黑素增多但无疣细胞。乳头状汗管囊腺瘤 多发于头皮皮损为单个乳头瘤状结节、斑块表面有渗出结痂组织病理检查为表皮不同程度的乳头瘤样增生并不规则地向真皮内陷形成乳头状囊腔。
这些长在上下眼睑皮肤表层的白色小颗粒并非所谓的“脂肪粒”,而是一种皮肤病,其多数情况下应该是粟丘疹,极少数有可能是汗管瘤,“脂肪粒”是非专业人士对这些细小颗粒不恰当、缺乏科学依据的说法。
汗管瘤初起皮肤侵害为针头至豌豆大的半球形丘疹,质地中等,少者皮疹几十个,多者可达百个以上。
毛发上皮瘤可以避免吗
毛发上皮瘤俗称“葡萄串”,是一种源于多潜能基底细胞向毛发结构方向分化的良性皮肤肿瘤,它始发于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多见于女性,其症状常见于面部,表现为正常皮肤颜色、半球形或圆锥形、质地坚硬有透明感的丘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少数病例可发生恶变,或并发圆柱瘤、粟丘瘤、基地细胞癌等其他皮肤肿瘤。
毛发上皮瘤的预防可以结合发病原因的。心理社会因素与毛发上皮瘤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不少疾病如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斑秃、牛皮癣、湿疹等,其病因、发病过程和疾病的演变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皮肤疾病又因瘙痒等症状常常困扰着患者,引起焦虑、烦燥不安等情绪症状。某些皮肤疾病也可因为影响了外貌而造成患者心理上很大的压力。因此在预防毛发上皮瘤疾病的时候,首要要保持好良好的心理心态、开朗乐观、更不要自卑,应避免情绪激动,急燥、易怒、焦虑,这些都可以预防毛发上皮瘤疾病的发生。
毛发上皮瘤预防需要做的方面有很多,患者需要从多处入手,免得遭受毛发上皮瘤带来的痛苦。
基底细胞癌可以做哪些检查
检查项目:一般摄片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MRI)
1.组织病理检查 可见癌细胞呈梭形,核大深染,无细胞间桥,呈浸润性生长。标本采集可有刮除、削除、针刺和切除方法等。
瘤细胞团位于真皮内与表皮相连。瘤细胞似表皮基底细胞,但细胞核大,卵形或长形,胞浆相对少,细胞境界不清,细胞间无细胞间桥,周边细胞呈栅状排列,境界清楚。瘤细胞的核大小、形态及染色均颇一致,无间变。瘤团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围绕瘤团排列成平行束,其中有许多幼稚成纤维细胞,并可见黏蛋白变性,由于黏蛋白在标本固定与脱水过程中发生收缩,因而瘤团周围出现裂隙,此虽为人工现象,但为本病的典型表现,而有助与其他肿瘤鉴别。
从组织学上基底细胞癌可分两类,即未分化类和分化类。分化性轻度向皮肤附属器即毛发、皮脂腺与大汗腺或小汗腺分化。但无明显界限,因很多未分化类也可在某些区域表现一些分化,而大多数分化类在某些区则缺乏分化。结合临床损害形态,结节溃疡性可示分化或未分化,而色素性、浅表性和纤维上皮瘤性,常示极低分化或未分化。结合临床和组织学分类,所谓结节溃疡性基底细胞癌和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线状单侧性基底细胞痣和Bazex综合征可示分化或不分化,而另外4种基底细胞癌,即色索性,硬皮病样性、表浅性和纤维上皮瘤性则常示极少分化或未分化。其组织学分类如下:
(1)实性基底细胞癌(solid basal cell carcinoma):又称原基性基底细胞癌。表现为嵌于真皮内的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瘤团,90%以上基底细胞癌可见瘤细胞团与表面表皮连接,偶见瘤团与外毛根鞘接触。瘤团周围层常示栅状排列,而其中细胞核则无一定方式。
(2)角化性基底细胞癌(keratotic basal cell carcinoma):亦称毛发型,除未分化细胞外,有角化不全细胞和角囊肿。角化不全细胞有长的胞核和轻度嗜酸性胞浆,与未分化细胞的深嗜碱性胞浆不同。角化不全细胞排列成束,同心性旋涡状或围绕角囊肿。这些细胞可能是初期毛发角化细胞,有些类似正常毛干角质生成细胞区的有核细胞,由充分角化细胞组成的角囊肿则代表倾向毛干的形成。正如毛干的角质化,角囊肿的形成无颗粒层细胞中间阶段。角化性基底细胞癌与毛发上皮瘤均有角囊肿,故有时二者难以区分,要借助临床资料确定。此外,也不能将角囊肿与鳞状细胞癌的角珠混淆。
(3)囊性基底细胞癌(cystic basal cell carcinoma):瘤小叶内有一或数个囊腔,大都由于瘤岛中央瘤细胞的渐进性坏死所致。在罕见病例中瘤岛中央细胞在崩解前表现为空泡状,提示向皮脂腺分化。
(4)腺样基底细胞癌(adenoid basal cell carcinoma):表现为管状腺样结构。细胞排列成相互交织索并呈放射状围绕结缔组织岛,使肿瘤呈花边状。
(5)色素性基底细胞癌(pigmented basal cell carcinoma):银染色,可见瘤细胞团中有散在的黑色素细胞。这些黑色素细胞的胞质及其树状突内有很多黑色素颗粒。瘤细胞常含极少量黑色素,但在瘤团周围结缔组织间质内却有很多噬黑素细胞。
(6)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morphealike carcinoma):此型中结缔组织的参与要比其他类型基底细胞癌多得多。无数个排列成长索状瘤细胞群,嵌于致密纤维性间质中。大多数细胞索狭窄,常只有一层细胞厚,类似乳腺癌转移的铠甲癌所见。
(7)表浅性基底细胞瘤(superficial basal cell carcinoma):此型基底细胞癌表现为瘤组织呈芽状而不规则增生的瘤组织附着在表皮下面。瘤组织周围的细胞常呈栅状,在大多数情况下瘤组织很少穿透到真皮内,其上被覆表皮常萎缩。成纤维细胞常相当多,围绕瘤细胞增生处排列。真皮上部有轻至中等量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浸润。
(8)纤维上皮瘤型基底细胞癌(epithelioma type basal cell carcinoma):此型瘤细胞排列呈细长并分支吻合的条索,嵌于纤维性间质中,大多数条索与表皮连接,沿上皮索周围到处可见呈栅状排列的深染细胞。肿瘤位置浅,下界鲜明。
2.免疫组织化学 基底细胞癌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染色阳性。alpha-2和β1intergrin染色亦呈阳性,但细胞间黏附分子1(1CAM-1),白细胞功能抗原la(LFA-la)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阴性。有时肿瘤细胞HLA-DR抗原阳性。大多数肿瘤细胞P53蛋白表达阳性。
X线摄片、CT和MRI等检查,对估计癌肿的范围和侵犯层次有帮助。
丘疹诊断详述
(1)头部丘疹见于:脂溢性皮炎、银屑病、头癣、毛囊炎、疖、疣等。
(2)面部丘疹见于:痤疮、扁平疣、溢脂性皮炎、湿疹、色素德粟丘疹、多形性红斑、结节性硬化、毛发上皮瘤、颜面粟粒性狼疮、汗管瘤、睑黄疣、胶样粟丘疹、基底细胞上皮瘤、脂溢性角化等。
(3)颈部丘疹见于:神经性皮炎、毛囊炎、疖、接触性皮炎、日光性苔癣、皮肤结核等。
(4)躯干丘疹见于:银屑病、玫瑰糠疹、药疹、病毒疹、疾子、痤疮、传染性软疣、糠皮孢子菌性毛囊炎、湿疹、疱疹样皮炎、带状疱疹等。
(5)四肢丘疹见于:痒疹、皮肤淀粉样变、经性皮炎、湿疹、丘疹坏死性结核疹、扁平苔癣、过敏性紫癜、毛周角化症、银屑病、毛发红糠疹等。
(6)手足部丘疹见于:湿疹产经性皮炎、手足癣、癣菌疹、疥疮、多形性红斑、扁平疣、寻常疣、扁平苔癣、毛发红糠疹、路疣等。
(7)生殖器肛周丘疹见于:银屑病、扁平苔癣、尖锐湿疣、梅毒、疥疮、阴虱、念球菌感染、鲍温样丘疹病、湿疹产经性皮炎、萎缩硬化性。
汗管瘤相混的疾病有哪些
汗管瘤是生活最常见到的疾病了,这种疾病对健康造成的危害是很多的,我们要采取积极治疗的态度才行,很多的患者都对汗管瘤相混的疾病都掌握的不是特别的清楚,认真的做治疗,汗管瘤的疾病才会渐渐的消失,请看下面的讲解吧。
睑黄瘤:睑黄瘤是一种常见的黄瘤病,是代谢障碍性皮肤病。皮疹为浅黄至橘黄色、扁平柔软的斑片或稍隆起的斑块,针头到黄豆大,好发于眼睑内眦部,常对称分布,病程持久,可相互融合。中年人多见,尤其多见于患有肝胆疾患的妇女,常伴有其他型黄瘤病。汗管瘤皮损为皮色或棕褐色,表面有蜡样光泽的,半球形坚固丘疹,不相融合,可发于外阴。
皮肤纤维瘤:汗管瘤也易与皮肤纤维瘤混淆,尤其在男性,皮肤纤维瘤的皮疹为硬的结节,针帽至黄豆大小,高出皮面,呈扁球形或钮扣状,为褐红色或棕黄色至褐黄色。好发于四肢伸侧,无自觉症状。以上几种皮肤病各有临床特点,一般可以分辨清楚,但有些皮疹不典型时,一定要借助病理组织检查来诊断及治疗。
毛发上皮瘤:毛发上皮瘤的临床特点为多发、对称、正常肤色的小结节或丘疹,好发于面部的鼻唇沟,开始见于儿童或青年,有家族发病倾向。皮疹持续存在无变化,可慢慢发生新疹。汗管瘤主要发生于眼周围,可并发于颈部、胸背,通常皮损较少,大小一致,为肤色、淡棕黑色至棕黑色,皮损较毛发上皮瘤要小。有时这两种病可并发。
扁平疣:扁平疣多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表现为正常皮色或浅褐色的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境界明显。在初发病时,皮损发展及增多较快。因扁平疣的疣体中有大量活跃的病毒,当局部被搔抓时,疣体表面和正常皮肤可产生轻微的破损,这时病毒很容易被接种到正常皮肤上而产生新的疣体。扁平疣具有传染性,疣体在患处进行扩张当患者有意无意地搔抓患处,结果发现疣体越来越多,甚至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或密集成片。
对汗管瘤相混的疾病我们都清楚的掌握和认识了,只要在生活中加强疾病的护理,引起重视,相信汗管瘤就会渐渐的消失了,我们不要有太大的压力,压力越大的话,对健康的伤害就会越大,希望患者们在生活中引起重视,加强疾病的认识和护理。
汗管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一、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可见很多小导管,其壁由两排上皮细胞构成,大多扁平,但内排细胞偶或空泡化。导管腔含无定形物质,有些导管有小的逗点样上皮尾巴,呈蝌蚪状。此外尚见与导管无联系的嗜碱性上皮细胞束。邻近表皮处,可见囊样导管腔,管腔内充满角蛋白,囊壁衬以含透明角质颗粒的细胞。青春发育期的皮损中,真皮内可见大量成熟或接近成熟的皮脂腺,无皮脂腺导管,直接与毛囊漏斗相连,其上方的表皮呈疣状或乳头瘤样增生。婴儿及儿童期的皮损内仅有少许或无皮脂腺结构。
透明细胞汗管瘤中通常的汗管瘤巢与透明毛玻璃样物质围绕小而暗色卵圆形核的细胞巢混合存在。免疫组化分析角蛋白表达证明其为传统性汗管瘤的一种代谢性亚型。
二、鉴别
1、睑黄瘤 常见于上睑近内眦处,为黄色丘疹或斑块,常对称分布。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常伴有高脂蛋白血症。
2、扁平疣 主要见于青少年,多发生在面部,但下睑非好发部位,除面部外,也可见于手背,为表面光滑,质硬,粉红、淡黄、浅褐或正常肤色的芝麻至黄豆大小的扁平丘疹。散在或成群分布。一般无症状,偶有疼痛感。可自行消失,组织病理可以确诊。
3、疣状痣 皮损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为淡黄色或棕黑色疣状丘疹,表面角化过度,粗糙,多呈线状分布。组织病理检查为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棘层肥厚,基底层黑素增多,但无疣细胞。
4、乳头状汗管囊腺瘤 多发于头皮,皮损为单个乳头瘤状结节、斑块,表面有渗出、结痂。组织病理检查为表皮不同程度的乳头瘤样增生,并不规则地向真皮内陷形成乳头状囊腔。
5、幼年黑素瘤 皮损为单发的粉红色或红褐色坚实结节,直径1~2cm,表面光滑或疣状隆起,外伤后易出血。
6、硬斑病型基底细胞上皮瘤 皮损为扁平或略凹陷硬化淡黄色斑,光滑,表面有光泽,边缘常不清楚。组织病理完全不同。
7、毛囊瘤 皮损为多发的小圆形坚实丘疹和小结节,面部多见,向中心性分布,少数为单个发丘疹。
8、毛发上皮瘤 好发于鼻唇沟处,丘疹较大,往往呈半球形,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组织病理可以确诊。
9、发疹性汗管瘤 应与丘疹性环状肉芽肿和丘疹性梅毒疹鉴别,前者活检呈渐进性坏死,后者梅毒血清反应阳性,皮疹可自行消退。
以上关于汗管瘤应该做哪些检查的内容介绍,皮肤专家提醒:汗管瘤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不同的群体出现汗管瘤症状不一样,而是汗管瘤常常伴随其他的多种并发症一起出现,若不及时治疗汗管瘤会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痛苦,也给汗管瘤的治疗增加了难度。建议患者及早到正规皮肤医院做检查,及早查明病情及早治疗汗管瘤。
毛发上皮瘤有哪些表现
损害分多发或单发。
1.多发性毛发上皮瘤呈显性遗传性良性肿瘤皮损,为多发性,表面光滑稍透明的坚实性丘疹或结节。单个皮损直径2~4mm,呈肉色或淡红色,其中央轻度凹陷。常成群但孤立存在。皮损好发生于颜面,特别是上唇附近,鼻旁沟和眼睑,其他部位如头、颈和躯干亦可发生。皮损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女性多见。
2.单发性毛发上皮瘤为非遗传性肿瘤 较多发性毛发上皮瘤少见。常发生于颜面,但也可以发生头部、颈部、躯干、上臂和大腿,皮损为坚实性肉色隆起结节,常小于2cm。多见于儿童或青年。有时可见巨大孤立性毛发上皮瘤,皮损直径可达数厘米,常发生于股部或肛周。多见于中老年人。
单发性毛发上皮瘤的皮损,为坚实性肉样隆起结节,常小于2cm。多发于毛发上皮瘤,表面光滑稍透明的坚实性丘疹或结节。结合病理检查即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