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艾灸哪个位置 经量少的人适当艾灸
痛经艾灸哪个位置 经量少的人适当艾灸
如果经量每次都比较少的话,经期的时候适当的艾灸可以借助其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效果来促使经量增加,排除体内的一些瘀阻,缓解痛经。
痛经可以艾灸吗
经量多的人不能艾灸
有的人来月经期间经量比较多,艾灸主要是起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作用,这个情况下艾灸的话,会促进活血化瘀的功效,导致经血增加。
经量少的人适当艾灸
如果经量每次都比较少的话,经期的时候适当的艾灸可以借助其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效果来促使经量增加,排除体内的一些瘀阻,缓解痛经。
痛经艾灸哪个位置
子宫穴
子宫穴位于脐下4寸,旁开三寸除,艾灸该穴位,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子宫下垂崩漏,子宫内膜炎,腰痛等症,具有调经止带,理气和血,升提下陷的功效。
次髎穴
取俯卧位,在腰骶部两凹陷处连线上,自正中线向左右两侧用户食指比一横指处取穴。艾灸该穴位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腰痛等症,有补益下焦,强腰利湿的功效。
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采用仰卧的姿势,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艾灸该穴位主治彭抢眼,月经不调,痛经,腰痛虚劳,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症,具有调补肝肾,调经止带,调理肠道, 强身健体的功效。
三阴交穴
正坐屈膝成直角,找到足内踝尖,向上取3寸作为X轴,与胫骨内侧后缘作为Y轴,两轴线相交处即为三阴交穴。艾灸该穴位主治痛经,腹胀,腹痛,便溏,肠鸣等,具有通经活络,滋阴补肾,疏肝理气,调和气血,健脾利湿的功效。
痛经施灸方法
艾条温和灸:悬灸子宫,次髎穴等穴位,每次灸10到20分钟,每日1次,3到5日为一个疗程,每次月经前3到5日进行。 艾炷隔姜灸:取姜片放在子宫,关元,三阴交穴上,然后将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每次3到5 壮,每日灸治一次,疼痛停止即可。 艾灸的疗程比较长,治疗痛经需要坚持一段时间,可用四孔,六孔艾灸盒进行施灸,或艾条温和灸法,每次取三到五个穴位,艾条温灸各穴10到15分钟,艾盒灸各穴位15到3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艾灸完一个疗程之后,间隔2到3天再开始下一个疗程。
痛经如何艾灸
一、艾灸痛经原理
相关专家介绍,艾灸是治疗痛经很常用的一种方法,艾灸痛经原理为:艾叶具有特殊的气味与温热,这种特殊的气味与温热能起到调整人体体内机能的功能,这样就可以起到缓解女性子宫肌肉反射性痉挛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达到帮助女性朋友月经期间缓痉活血通络止痛的目的。即人们常说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就是艾灸痛经原理。需要女性朋友们注意的是,要想通常艾灸治疗痛经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选择艾条时一定要注意,最好选择治疗好的艾灸,但是,现如今,市面上的劣质艾条非常多,因此,痛经患者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小心。
二、怎么用艾灸来治疗痛经
有很多痛经的女性朋友会通过艾灸这种方法来治疗痛经,这种方法主要是治疗那些没有器官病变引起的痛经,妇科专家提醒,女性朋友在做艾灸之前,一定要先明确痛经的原因,然后再找准相应的穴位进行艾灸,从而达到对症治疗艾灸治疗痛经的目的,通常取中极穴(在脐上一寸左右的位置)和关元、三阴交等穴位进行艾灸,在腹部取穴的时候,女性患者可以呈仰卧姿势,把3毫米大小的姜片放在痛经患者的腹部穴位上面,这时再取少量艾绒放在姜片上面,将其点燃以后施灸。
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感觉温度有些高,要移动一下位置,否则会烫伤皮肤,如果采取三阴交穴位,那么可以采用悬灸的方法来进行施灸,通常在痛经患者月经开始的前几天开始做艾灸,一直到月经停止以后再持续灸数日,大家要注意,每个穴位灸20分钟到30分钟。
助你彻底摆脱痛经的8种中医针灸
艾条灸: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的腹部、腰骶部及小腿内侧等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每次每穴艾条灸2~3分钟,每次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附子饼灸:将附子研细,制为饼状,放置于患者疼痛部位,如腹部、腰骶部等,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附子饼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盐灸:将食盐适量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食盐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结束。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姜灸:将生姜切片,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来潮、疼痛消失为止。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盐隔姜灸:将食盐适量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而后将姜片放置于食盐上,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结束。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药灸:取红花、蒲黄、川芎、延胡索各等量研为细末,加黄酒少许制成药饼,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药饼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经来出现疼痛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疼痛消失为止,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中成药药液灸:取复方丹参液,或当归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等适量,用棉签蘸药液外搽患者疼痛部位。再取关元穴、肚脐处,用点燃的艾条在搽药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每次约10~30分钟,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中成药药酊灸:取云南白药酊,或麝香风湿油,或正红花油适量,用棉签蘸药液外搽患者疼痛部位。再取关元穴、肚脐处,用点燃的艾条在搽药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每次约10~30分钟,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宝宝拉肚子半个月了还不好怎么办 第六步:艾灸止泻
艾灸是中医一种传统的治病方式,宝宝拉肚子半个月了还不好时,家长可以试一试给宝宝进行艾灸。但是注意要在宝宝没有哭闹的情况下进行,为了避免烫伤宝宝,如果是温和灸最好两人协作进行。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5-10分钟。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肚脐两侧三指宽处(约2寸),与肚脐齐平。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两侧天枢穴均需要灸。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痢,便秘,腰脊痛,及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等。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10分钟左右。
位置: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腰痛,腹胀,泄泻,痢疾,遗尿,消渴及膀胱炎等。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疱疹性咽峡炎艾灸哪里 疱疹性咽峡炎发烧艾灸哪里
位置: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功效: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艾灸方法:手持艾条温和灸,2岁以内的孩子,每穴艾灸5分钟左右,用手感应热度,温热潮红即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艾灸时间可以适当延长。成人一般每穴15分钟左右。
位置: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主治咳嗽、喘息;脊背强痛;癫狂、小儿风痫。
艾灸方法:身柱穴为起始点上下循经往返灸。
位置:人体风门穴位于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艾灸风门穴即可起到祛风寒的作用,风门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风疾,故名风门,是驱风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艾灸方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位置: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属膀胱经。
功效:肺俞穴是肺脏之气出于背部之所,还是主宰全身在表之卫气,固护人体之正气不受邪气侵犯。
艾灸方法:手持艾条温和灸,2岁以内的孩子,每穴艾灸5分钟左右,用手感应热度,温热潮红即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艾灸时间可以适当延长。成人一般每穴15分钟左右。
如何采用艾灸治疗痛经
相关专家介绍,艾灸是治疗痛经很常用的一种方法,艾灸痛经原理为:艾叶具有特殊的气味与温热,这种特殊的气味与温热能起到调整人体体内机能的功能,这样就可以起到缓解女性子宫肌肉反射性痉挛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达到帮助女性朋友月经期间缓痉活血通络止痛的目的。即人们常说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就是艾灸痛经原理。需要女性朋友们注意的是,要想通常艾灸治疗痛经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选择艾条时一定要注意,最好选择治疗好的艾灸,但是,现如今,市面上的劣质艾条非常多,因此,痛经患者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小心。
有很多痛经的女性朋友会通过艾灸这种方法来治疗痛经,这种方法主要是治疗那些没有器官病变引起的痛经,妇科专家提醒,女性朋友在做艾灸之前,一定要先明确痛经的原因,然后再找准相应的穴位进行艾灸,从而达到对症治疗艾灸治疗痛经的目的,通常取中极穴(在脐上一寸左右的位置)和关元、三阴交等穴位进行艾灸,在腹部取穴的时候,女性患者可以呈仰卧姿势,把3毫米大小的姜片放在痛经患者的腹部穴位上面,这时再取少量艾绒放在姜片上面,将其点燃以后施灸,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感觉温度有些高,要移动一下位置,否则会烫伤皮肤,如果采取三阴交穴位,那么可以采用悬灸的方法来进行施灸,通常在痛经患者月经开始的前几天开始做艾灸,一直到月经停止以后再持续灸数日,大家要注意,每个穴位灸20分钟到30分钟。
宝宝拉肚子可以艾灸吗 宝宝拉肚子艾灸哪里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5-10分钟。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肚脐两侧三指宽处(约2寸),与肚脐齐平。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两侧天枢穴均需要灸。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痢,便秘,腰脊痛,及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等。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10分钟左右。
位置: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腰痛,腹胀,泄泻,痢疾,遗尿,消渴及膀胱炎等。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宝宝拉肚子几天了吃药也不见好怎么办 方法四:艾灸止泻
艾灸是中医一种传统的治病方式,宝宝拉肚子几天了吃药也不见好时,家长可以试一试给宝宝进行艾灸。但是注意要在宝宝没有哭闹的情况下进行,为了避免烫伤宝宝,如果是温和灸最好两人协作进行。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5-10分钟。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肚脐两侧三指宽处(约2寸),与肚脐齐平。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两侧天枢穴均需要灸。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痢,便秘,腰脊痛,及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等。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10分钟左右。
位置: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腰痛,腹胀,泄泻,痢疾,遗尿,消渴及膀胱炎等。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艾灸哪里对心脏好
艾灸以下穴位对心脏是有好处的:艾灸神门-补益心经气血足
艾灸功效: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神门意指心经的气血物质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艾灸神门能补益心经气血,让心脏充满活力并为心脏搏动提供能量来源。
艾灸取穴:取此穴位时应采用正坐位,仰掌的取穴,神门位于手腕部位,位于腕关节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艾灸方法:手臂上伸,自己或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将艾条燃端对准穴位所在部位,距离皮肤2-3厘米,灸治5-10分钟。
艾灸少府-清心泻热祛水湿
艾灸功效:少府为手少阴心经的荥穴,意指本心经气血在此聚集,本穴为少冲穴的高温水湿之气传至本穴后呈聚集之状,如云集府宅,故名少府,艾灸少府能清心泻热,减轻心脏负担,让心脏从里到外焕发活力。
艾灸取穴:仰掌屈指,在第四,第五掌指关节后方,小指端与无名指端之间取穴。
艾灸方法:举起或平放上臂,另一手持点燃的艾条,将艾条燃端对准少府,距离皮肤2-3厘米,灸治5-10分钟。
艾灸少海-益心安神平和心境
艾灸功效:少海为手少阴心经的合穴,意指心经的地部经水汇合于本穴,本穴为青灵水湿云气的冷降之雨和极泉穴的下行止血汇合处,艾灸少海能益心安神,从而调节心情。
艾灸取穴:举起上臂,屈肘,在肘横纹尺侧纹头凹陷处取穴。
艾灸方法:举起上臂,屈肘,另一手持点燃的艾条,将艾条燃端对准少海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灸治5-15分钟。
艾灸极泉-健脑强心
艾灸功效:极泉穴为手少阴心经第一穴,穴在腋下,心经经穴中,位置较高,艾灸刺激该穴位有理气活血,疏通经络,健脑强心的功效,主治胁肋痛,胸闷,干呕,心悸,冠心病等病症。
艾灸取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艾灸方法:用艾条温和灸法灸极泉穴5-20分钟,以出现循经传感现象为度。
艾灸通里-清心安神通经活络
艾灸功效:通里穴属手少阴心经,是心经之络穴,与小肠相络,心主神,艾灸该穴位能宁心醒神,通经化瘀,平时受到惊吓或情绪不宁,突然生气,刺激该穴位能安心舒缓。
艾灸取穴: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脘横纹上1寸。
艾灸方法:用艾条雀啄灸法灸通里穴5-20分钟,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度。
艾灸阴郄-清心安神
阴郄穴是手少阴心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善于沟通心肾,心火必须下降到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炎于心,使心火不亢,如果心火盛,就会向下耗损肾水,经常刺激本穴,可调和心肾。
艾灸取穴: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艾灸方法:用艾条雀啄灸法灸通里穴5-20分钟,以出现循经传感现象为度。
治疗痛经不同的艾灸方法
有明显的止痛之效。以下介绍几则供选用:
艾条灸
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的腹部、腰骶部及小腿内侧等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每次每穴艾条灸2~3分钟,每次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细,制为饼状,放置于患者疼痛部位,如腹部、腰骶部等,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附子饼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盐灸
将食盐适量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食盐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结束。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姜灸
将生姜切片,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来潮、疼痛消失为止。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盐隔姜灸
将食盐适量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而后将姜片放置于食盐上,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结束。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隔药灸
取红花、蒲黄、川芎、延胡索各等量研为细末,加黄酒少许制成药饼,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药饼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 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5天经来出现疼痛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疼痛消失为止,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艾灸技术的分类
一、艾条灸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用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一端燃烧,在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艾条分无药艾条(清艾条)和有药艾条两种。无药艾条用薄棉纸(长28cm、宽6cm)像卷烟卷一样将艾绒卷成直径1.5cm、长20cm的艾卷。卷的松紧要适中,太紧不宜燃烧,太松易掉火星,一般每支质量约 10g,可燃烧约1小时。有药艾条用肉桂、干姜、丁香、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乳香、没药、川椒各等分,研末,每支艾条在艾绒中加人药末6g,用三层厚棉纸卷制成药条,胶水封口,两头的纸拧个结即成。
目前也有市售的无烟艾条或微烟艾条,燃着时基本无烟,气味芳香,可供使用。紧急情况下得不到艾条时,也可用香烟代替。制成的艾条应放于干燥处,防止受潮发霉或生虫。
艾条灸法可分为悬起灸与实按灸。
1)悬起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其中有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固定不移,直至皮肤稍有红晕的温和灸;有艾火距施灸部约3cm,回旋或左右往返移动,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的回旋灸;有点燃的艾在施灸部位上下移动,呈麻雀啄米似的雀啄灸。此法能温通经脉、散寒祛邪,适用于病位较浅、病灶局限的风寒湿痹及神经麻搏、小儿疾患等。
2)实按灸:用药艾条点燃后,垫上纸或布.趁热按到穴位或患处,使热气透达深部的一种施灸方法。即在施灸部铺上10层绵纸或5~7层棉布,再将点燃的药艾条隔着纸或布,紧按其上,稍留1~2秒即可。若艾火媳灭,应重新点燃后再灸,如此反复施灸10次左右。也可将点燃的一端,用7层棉布包裹,紧按在穴位或患处,余同前操作。本法适用于病位较深的风寒湿痹、痿证及寒证。
二、 艾炷灸
艾炷是用手捏捻制作。将加工好的艾绒搓捏紧实,用拇、食、中三指边捏加捻,做成上尖下大的圆锥形艾绒团,即是艾炷。艾炷一般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者高1cm,炷底直径0.8cm,重约0.1g,中者为大炷之半,如枣核大;小者如麦粒。
艾炷的制作方法主要为手工制作:把适量的艾绒放在桌面上,用拇、食、中三指反复旋转,把艾绒捏紧即成规格大、中、小不同的艾炷。
艾灸时,用火柴或燃着的线香点燃艾顶部即可。艾炷燃烧一个,称为一壮。施灸的壮数、艾炷的大小,以疾病性质、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年龄大小、治疗部位以及是否化脓而定。大凡久病、体质虚弱者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初病、体质强壮的艾炷宜大,壮数宜多;肌肉浅薄的头、面、颈、四肢末端宜小壮少灸;肌肉深厚的腰、背、腹、股、肩宜大壮多灸。艾炷灸的操作方法,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1)直接灸
直接灸又称着肤灸,古代称为“着肉灸”,是将艾炷直放在施灸部位皮肤上点燃施灸的一种技术。这是艾灸技术中最基本、最主要而常用的一种传统灸法。根据施灸部位灸后是否化脓留下瘢痕,又分为瘢痕灸、发疱灸、瘢痕灸三种。
无瘢痕灸: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用中、小艾炷施灸,当艾炷燃烧到1/3至1/2,病人稍感灼痛时,立即更换艾炷再灸,防止皮肤烧伤,对昏迷、小儿及感觉麻痹者尤应小心。
发疱灸:用于哮喘、瘰疬、皮肤疣、眩晕、皮炎、肺结核等。用小艾炷施灸,待患者感到发资时继续灸3~5秒。此时施灸部位皮肤可出现黄斑,1~2小时后局部发疱,一般不需挑破,3~4日后可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可用消过毒的毫针点刺数孔,放出液体,局部涂擦甲紫即可。一般短期内留有色素沉着,不遗瘢痕。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主要适用于哮喘、肺痨、癫痫、溃疡病和发育障碍等。对高血压.预防中风及防病健身有较好的效果。用小艾炷直接安放在穴位上施灸,灸后局部皮肤被烧伤,产生无菌性化胺现象,故又称化脓灸。选择平整而舒适的体位,在选好的穴位上涂些蒜汁后,立即将小艾炷黏上.点燃施灸,直至艾炷全部烧尽,艾火自媳,除去艾灰。根据病情所需壮数,更换新炷再灸。每灸完一灶,重新涂蒜汁1次,一般灸3~5壮,小儿及体弱苦灸1~3壮。施灸过程中,如感到灼痛,可在穴位周围用手轻轻按摩、拍打,以减轻疼痛。灸毕,于施灸部位敷贴灸疮膏药(淡膏药)或一般膏药,封护灸疮,大约1周可化脓,如不化脓,可吃些羊肉、鱼、虾等物促使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药膏一次,4~5周疮口结痂,脱落而形成瘢痕。施灸时谨防晕灸,若有继发感染,则应积极对症治疗。
(2)间接灸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药物,不使其直接接触皮肤的一种施灸技术,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本法火力温和,易于被患者接受,临床运用广泛。根据其衬隔物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炎法。
隔姜灸:此法最为常用。适用于因寒所致的呕吐、腹痛、泄泻、胃痛、痛痹、痛经、面瘫等病症。取新鲜生姜一块,切成约3~4mm厚的姜片(姜片大小根据施灸部位及所用艾炷的大小而定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施灸部位上,在其上置1个或数个炷,点燃施灸。如病人感到灼烫难忍,可将姜片向上提起,稍缓,再放下续灸,可灸3~7壮,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
为度。
隔蒜灸:适用于痈、疽、疮、疖、蛇咬、蝎螯等外伤疾患。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0.2~0.4cm厚的蒜片,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每灸4~5壮更换蒜片,每穴一次灸足5~7壮。也可取适量大蒜,捣如泥状,敷于穴上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灸之。
隔葱灸:适用于虚脱、腹痛、尿闭、疝气及乳腺炎等病。把葱切成0.3~4cm厚葱片,或捣如泥状,敷于脐中及四周,或敷于患处,不可太厚.上置大艾炷施灸,一般灸治5~7壮,以自觉内部温热舒适,不觉灼痛为度。
隔胡椒灸:适用于胃寒呕吐、腹痛泄泻、风寒湿痹及局部麻木不仁等病。取胡椒细末适量,加少量面粉和水调和,制成0.3cm厚的圆饼,中央凹陷,内置适量药末(丁香、肉桂、麝香等),将凹陷填平,放于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灸之。每次用艾炷5~7壮,以内部感觉温热舒适,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隔韭菜灸:取韭菜连根适量洗净.捣烂如泥状,制成币状圆饼,置疮面上艾炷点燃灸之,一般每次灸5~7壮,以局部觉温热舒适为度。本法适用于疮疡痛等症。
隔盐灸:适用于急性胃肠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疝痛、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虚脱、中署、尿潴留等病。取干燥纯净的食盐适量研细或炒温,填平脐孔,上置艾炷灸之。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也可于盐上放置姜片而施灸,以免食盐受火暴起而致烫伤。临床一般施炎5~9壮。
隔附子灸:适宜治疗各种阳虚病症,如阳痿、早泄、畏寒、遗精,以及疮疡久溃不敛或一些阴虚性病症。亦称附子灸。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切片0.3~0.5cm厚,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于施炎部位的皮肤上,上置艾炷点燃灸之。也可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做饼如五分硬币大,厚约0.4cm,中间扎孔,放于施灸部位的皮肤,上置艾炷灸之。
隔黄土灸:本法对湿疹、白癣及其他因湿毒而致的皮肤病有效。选取纯净黄色黏土,用水调和做成约0.6cm厚的泥饼,中间针刺数孔,放在施灸部位,把艾炷放于泥饼上点燃施行。
隔甘遂灸:适用于小便不通等症。取甘遂末适量,加入面粉用水调成膏状,敷于脐中,上置艾炷灸之。
隔皂角灸:适用于蜂螯、蚊叮、虫咬等。取皂角切成片状,放患处上置艾炷施灸。
隔陈皮灸:适用于胃脘胀满、饮食不振、呕吐、呃逆等症。取陈皮晒干研末,用姜汁调如膏状,敷于中脘、神阙穴,上置艾炷灸之。
隔蓖麻仁灸:取蓖麻仁适量,去壳,然后将蓖麻仁捣烂如泥膏状,制成饼如二分硬币大,厚约0.3cm,贴敷于穴位上,上置艾炷灸之。如灸百会穴治疗脱肛、胃下垂;灸印堂、下关、颊车、阳白治疗面瘫。
隔鸡子灸:适用于发背、痈疽初起诸证。取鸡蛋一个,煮熟,对半切开,取半个(去蛋黄)盖于患处,于蛋壳上置艾炷灸之,以局部感觉热痒为度。
三、灸器炎
灸器灸是利用特制工具施灸的一种方法。这种特制的金属灸具有称为“温灸器”或“灸疗器”、家庭常用的有艾条器灸和温盒灸。
艾条器灸:是一种特制的筒状硬塑灸具,内装点燃后的艾条,并可通过橡皮筋与灸具上的固定钩将灸具固定于施灸部位,还可通过灸具上的螺旋调节及时调节施灸高度,一般炎10~20分钟,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病人感到舒适为度。凡适用于艾条悬起灸者均可用此法施灸,尤其适用于老年保健。
温盒灸:是一种用特制的盒形木制灸具,内装艾绒或艾条,点燃后固定在一个部位施灸的方法。灸盒按其规格分大、中、小三种(大号:长20cm,宽14cm,高8cm;中号:长15cm,宽10cm,高8cm;小号:长11cm,宽9cm,高8cm)。温灸盒制作:取规格不同的木板(厚约0.5cm)制成长方形木盒,下面不安底,上面制作一个随时取下的盖(与盒的外径大小相同),并在盒内中下部安置金属窗纱(40目或60目)一块,距底边约4cm。施灸时,把温灸器安放在所选部位的中央,将艾绒平铺干窗纱上,点燃施灸,或将点燃的艾条,置于窗纱上,对准穴位施灸。每次灸15~30分钟,艾绒或艾条燃完,可加艾域或艾条继续施灸,直至达到所需的施灸时间。在施灸过程中如周部自觉灼烫时,可将温灸盒稍上移,也可在盒与皮肤之间垫上棉布或纸片数层,待温度下降时再移去,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烫伤为度。
四、艾熏灸
艾熏灸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将艾叶(或艾绒)适量放入容器内煎煮,然后盛于盆中,蒸汽熏灸之。也可将艾绒适量放入器皿中点燃,以烟熏灸之。
五、曰光灸
日光灸适用于风寒湿痹及慢性虚弱性疾病。将艾绒铺在穴位上或患处,在日光下曝晒(周围用物遮盖好,夏季要防止中暑),或借助聚光聚焦而施灸,以局部有温感为度。每次10~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