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的护理措施
原发性高血压的护理措施
一、并发症的护理
1、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的处理半卧位:避免活动、安定情绪、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开放静脉
通路:血压高时首选硝普钠静点治疗。
2、发生心力衰竭时处理吸氧,4~6l/min,急性肺水肿时乙醇湿化吸氧,6~8l/min.
二、用药注意事项:药物一般从小剂量开始,可联合数种药物,以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应遵医嘱调整剂量,不得自行增减和撤换药物。
一般患者需长期服药;降压不宜过快过低,因可减少组织血液供应,尤其老年人,可因血压过低而影响脑部供血;某些降压药物可造成体位性低血压,应指导患者在改变体位时要动作缓慢;当出现头晕、眼花、恶心、眩晕时,应立即平卧,以增加回心血量,改善脑部血液供应。
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而且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一般都需要终身治疗,所以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一定要坚持治疗。目前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如果有原发性高血压的症状,患者不能盲目的服药治疗。
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方法一:改善生活行为。
可以通过改善生活行为达到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目的。如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盐和钾盐,限制饮酒,增加运动。良好的生活行为有利于稳定血压水平,改善血管损害,提高心血管适应调节能力。
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方法二:降压药物治疗。
原发性高血压也可以用降压药物来治疗。目前常用降压药物可归纳为五大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以上降压药物能降低血压,减少心、脑、肾损害和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同时,由于各类降压药有不同的适应证、禁忌证,要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基础上发挥其降压疗效。此外,须考虑药物对合并症的作用,例如: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的治疗,应该合理确定血压控制目标值,并根据合并症的特点选择几种降压药物联合应用。因为联合用药较单药治疗更容易实现血压的控制,联合用药使每种药不需用很大剂量,这也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可能,患者的耐受性更好。因此,降压药物的选择对于每位患者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而定,即个体化治疗原则。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一般需要终生坚持,经治疗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的病人若自行停药,其血压(或迟或早)终将回升到治疗前水平或更高。但病人的血压若已长期得以控制,可以尝试小心、逐步地减少服药次数或剂量。尤其是认真地进行着非药物治疗,改进生活方式的病人。病人在试行这种“逐步减药”时,应十分仔细地监测血压,并征询医师的建议。
产后高血压该怎么办
原因一
原发性高血压。部分病人由于本身有高血压易患因素存在,妊娠期激发引起妊高征,产后即成为原发性高血压。妊娠是促发因子。如生育期患过妊高征的妇女,到中老年得高血压的有50%--70%。
原因二
肾性高血压。原来患有肾脏疾病,如肾炎或慢性肾盂肾炎。妊娠前未曾发现患有该病,或因病情轻未引起注意,妊娠后激发表现出来,发生妊高征。虽然妊娠终止了,但原有肾性高血压加重了,产后的高血压也不能降至正常。
原因三
神经系统激发性高血压。由于产后精神紧张,孩子哭闹,劳累,睡眠不足,或家庭纠纷,月子里精神不愉快等因素激发引起产后高血压。
原因四
产期应用升压药物引起的。可能由于妊高征在分娩时大出血,血压下降,医生用过升压药物,使血管对这种药物及其他因素敏感性增加而致产后高血压。
家庭治疗方法可通过干预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不同环节使血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并对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有利。[1]?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降压药是从不离手的,但到是血压计和降压护腕也应不离身。特别是血压不稳定的患者,建议每天测量2~3次血压,以观察自己早中晚的血压变化,避免因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在生活中可以用来调节血压的措施有许多,比如饮食、情绪等都对高血压的病情具有很大的影响。当然医疗器械对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是尤为重要的,其中降压护腕的降压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需要高血压患者积极运用。它在平时对任何发病阶段的高血压患者都是适用的,对防治高血压有特别明显的作用,任何高血压患者都可以使用。据北京地区调查,长期使用降压护腕的50-89岁老人,其血压平均值为134.1/80.8毫米汞柱,这明显低于同年龄组的普通老人。
对于产后高血压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大家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里还需要提醒的是,产后高血压除了药物治疗,还需要积极的配合饮食调理,此外新手妈妈还需要积极的运动,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这样对于产后高血压也是有一点的调理作用的。
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的区别
继发性高血压一般有非常确定的疾病,或者是病因,比如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肾血管性高血压、肾素分泌瘤等。 而原发性高血压一般病因不明,继发性高血压的患者一般比较年轻,血压一般为中到重度, 加药联合治疗效果比较差,或者是治疗过程中血压曾经控制良好,但近期内有明显升高。 部分患者有急进性或者是恶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可以通过手术得到根治或改善,而原发性高血压只能延缓进展。
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法
药物组成
干地龙200g,白酒500ml。
制备方法
将干地龙捣碎,与白酒一起置入容器中,密封浸泡,每日摇动1次,7日后滤过去渣即成。
用法
口服,每日早、中、晚各服1次,每次服10至15ml。
主治
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
目前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某些先天性遗传基因与许多致病性增压因素和生理性减压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多因素疾病,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遗传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患者的孪生子女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提高,尤其是单卵双生者;父母均患高血压者,其子女患高血压概率高达45%,相反,双亲血压均正常者,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仅为3%。
2.高钠、低钾膳食
人群中,钠盐(氯化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而钾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膳食钠/钾比值与血压的相关性甚至更强。
如何鉴别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诊断标准
高血压的定义是指体循环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的持续升高。流血病学的调查证明,人群中血压水平呈连续性分布,正常血压和高血压的划分并无明确界线,高血压的水平也是根据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认为界定的。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诊断为高血压。根据血压增高的水平,可进一步分为高血压第1、2、3级。
以上诊断标准适用于男女两性任何年龄的成人,对于儿童,目前尚无公认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但通常低于成人高血压诊断的水平。
实验室检查
(1)为了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了解靶器官的功能准备并正确选择治疗药物之目的,必需进行下列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肾功能、血尿酸、脂质、糖、电解质、心电图、胸部X线和眼底检查。早期患者上述检查可无特殊异常,后期高血压患者可出现尿蛋白增多及尿常规异常,肾功能减退,胸部X线可见主动脉弓迂延长、左室增大,心电图可见左心室肥大劳损。部分患者可伴有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亦常有血糖或尿酸水平增高。目前认为,上述生化异常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2)动态血压监测(ABPM)
与通常血压测量不同,动态血压监测是由仪器自动定时测量血压,可每隔15-30分钟自动测压(时间间隔可调节),连续24小时或更长。可测定白昼与夜间各时段血压的平均值和离散度,能较敏感、客观地反映实际血压水平。
正常人血压呈明显的昼夜波动,动态血压曲线呈双峰一谷,即夜间血压最低,清晨起床活动后血压迅速升高,在上午6-10时及下午4-8时各有一高峰,继之缓慢下降中、轻度高血压患者昼夜波动曲线与正常类似,但血压水平较高。早晨血压升高可伴游有关血儿茶酚胺浓度升高,血小板聚集增加及纤溶活性增高等变化,可能与早晨较多发生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有关。
原发性高血压的检查
1.尿常规及肾功试验:可为阴性或有少量蛋白和红细胞,急进型高血压患者尿中常有大量蛋白,红细胞和管型,肾功能减退时常有大量蛋白,红细胞和管型。
2.肾功能减退时尿比重低而固定,酚红排泄率减低,血中肌酐和尿素氮增高,尿素或内生肌酐廓清率低于正常。
3.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两者可正常,增高或降低,亦可测血浆心钠素浓度,常降低。
4.X线检查:左室肥厚扩大,主动脉增宽,延长和扭曲,心影可呈主动脉型改变,左心功能不全时可见肺淤血征象。
5.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为左室肥厚,劳损,此外,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图形,并发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则可出现相应心电图改变。
6.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显示早期左室壁搏动增强,合并高血压心脏病时,多见室间隔肥厚,左心室后壁肥厚及左心房轻度扩大,超声多普勒于二尖瓣上可测出舒张的早期血流速度减慢,舒张末期速度增快。
7.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动脉痉挛和(或)硬化,严重时出血及渗出,视盘水肿。
8.动脉血压监测:近10多年来获得迅速发展的诊断新技术,有助于诊断高血压及判定治疗效果。
什么是原发性高血压
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的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不同地区、种族及年龄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不同。工业化国家较发展中国家高,同一国家不同种族之间也有差异,例如美国黑人的高血压约为白人的两倍。
血压水平随年龄而增高,尤其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人较为常见。5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的三次普查结果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1959年为5.11%,1979年为 7.73qb.1991年为11.88%,呈明显上升趋势,推算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约一亿人,但与西方国家相比(平均15%~20%),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仍较低。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还显示,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高原少数民族地区患病率较高。男女两性高血压患病率差别不大,青年期男性略高于女性,中年后女性稍高于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