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水分是关键!健康度夏:中暑VS冷气病 免于冷气病就靠这3点
温度、水分是关键!健康度夏:中暑VS冷气病 免于冷气病就靠这3点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冷气温度调高,保持26~28度之间即可,切勿贪图凉爽。
生活在冷气房之中,身体的水分会被冷气带走,使得宝宝口干舌燥、皮肤干燥,此时爸妈得随时提醒宝宝补充水分,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避免脱水的可能性。
有些人吹冷气会感到身体局部部位酸痛,此时建议可以让宝宝披着一件薄外套、套上长裤或穿上袜子,借以保暖。
夏季中医养生小常识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在谈到夏天如何养生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这是它的病理特点。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津伤时,即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如果不及时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由此观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
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热又多雨。人们所说的湿病就多见于这个季节。这个季节里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合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
中医还认为,湿邪重浊,故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又因湿邪粘滞,病损往往着而难易,若其侵犯肌肤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处,故有“著痹”之称。一般他说,湿邪为病,病程较长,如湿温病,常有如油入面难分难解之临床特征。风湿夹杂,侵犯肌肤,关节所形成的风湿痹症则往往反复发作。内湿病常见其病理性产物多呈秽浊不洁之物,如皮肤病变之渗出物,湿热带下之分泌物,质粘而腥臭。因此,人们常称湿为“有形之邪”,其性秽浊。
由于湿的形成往往与地之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临床所见之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带下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
“又防因暑取凉”,这是告诫人们在炎热的夏天,人们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春夏养阳”,那么,在夏天又怎样注意保护阳气呢?
首要的一点是,人们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冷过夜,或饮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不少农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养生之道的。《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这些都是宝贵的养生经验,符合夏季“养阳”的精神。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样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其次要谨防冷气病: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更加明显。
脚气不能吃什么食物
1)南瓜
民间多视之为“发物”。明.李时珍就曾指出:“多食发脚气。”《本草求真》亦云:“凡人素患脚气,于此最属不宜。”清代食医王孟英也说:“脚气痞闷,皆忌之。”
2)鸡蛋
根据清代食医王孟英的经验,脚气患者忌吃鸡蛋。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明确告诫:鸡蛋“多食动风阻气,脚气皆不可食。”
3)鸭肉
根据前人经验,患有脚气之人,不宜多吃鸭肉。如清代食医王孟英曾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多食滞气,滑肠,凡为阳虚脾弱,痞胀脚气,皆忌之。”《饮食须知》亦云:“鸭肉味甘性寒,滑中发冷气,患脚气之人忌食之。”
4)甜瓜
根据古代医家经验,患有脚气病者应当忌吃甜瓜。如《孙真人食忌》中早有记载:“患脚气病人食甜瓜,其患永不除。”《随息居饮食谱》中也说:“凡虚寒多湿,脚气,皆忌食。”
5)荸荠
又称乌芋。性寒,味甘,但患有脚气病人忌食之。如清代名医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指出:“乌芋,盖以味甘性寒,力善下行,是以冷气勿食,食则令人每患脚气。”
6)南瓜
民间多视之为“发物”。明.李时珍就曾指出:“多食发脚气。”《本草求真》亦云:“凡人素患脚气,于此最属不宜。”清代食医王孟英也说:“脚气痞闷,皆忌之。”
7)鸡蛋
根据清代食医王孟英的经验,脚气患者忌吃鸡蛋。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明确告诫:鸡蛋“多食动风阻气,脚气皆不可食。”
8)鸭肉
根据前人经验,患有脚气之人,不宜多吃鸭肉。如清代食医王孟英曾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多食滞气,滑肠,凡为阳虚脾弱,痞胀脚气,皆忌之。”《饮食须知》亦云:“鸭肉味甘性寒,滑中发冷气,患脚气之人忌食之。”
9)甜瓜
根据古代医家经验,患有脚气病者应当忌吃甜瓜。如《孙真人食忌》中早有记载:“患脚气病人食甜瓜,其患永不除。”《随息居饮食谱》中也说:“凡虚寒多湿,脚气,皆忌食。”
10)荸荠
又称乌芋。性寒,味甘,但患有脚气病人忌食之。如清代名医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指出:“乌芋,盖以味甘性寒,力善下行,是以冷气勿食,食则令人每患脚气。”
此外,脚气病患者还应忌吃大蒜、莼菜、蚕蛹、虾子、螃蟹等。
小满养生
夏天,指阴历4月至6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说到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则应该是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那么,步入5月,马上进入小满,我们在小满节气又要怎样注意保护阳气呢?
首要的一点是,人们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冷过夜,或饮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
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不少农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养生之道的。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样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其次要谨防冷气病。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更加明显。
脚气患者不应该吃什么食物
1)南瓜
民间多视之为“发物”。明.李时珍就曾指出:“多食发脚气。”《本草求真》亦云:“凡人素患脚气,于此最属不宜。”清代食医王孟英也说:“……,脚气痞闷,皆忌之。”
2)鸡蛋
根据清代食医王孟英的经验,脚气患者忌吃鸡蛋。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明确告诫:鸡蛋“多食动风阻气,……脚气皆不可食。”
3)鸭肉
根据前人经验,患有脚气之人,不宜多吃鸭肉。如清代食医王孟英曾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多食滞气,滑肠,凡为阳虚脾弱,……痞胀脚气,皆忌之。”《饮食须知》亦云:“鸭肉味甘性寒,滑中发冷气,患脚气之人忌食之。”
4)甜瓜
根据古代医家经验,患有脚气病者应当忌吃甜瓜。如《孙真人食忌》中早有记载:“患脚气病人食甜瓜,其患永不除。”《随息居饮食谱》中也说:“凡虚寒多湿,……脚气,皆忌食。”
5)荸荠
又称乌芋。性寒,味甘,但患有脚气病人忌食之。如清代名医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指出:“乌芋,盖以味甘性寒,力善下行,是以冷气勿食,食则令人每患脚气。”
6)南瓜
民间多视之为“发物”。明.李时珍就曾指出:“多食发脚气。”《本草求真》亦云:“凡人素患脚气,于此最属不宜。”清代食医王孟英也说:“……,脚气痞闷,皆忌之。”
7)鸡蛋
根据清代食医王孟英的经验,脚气患者忌吃鸡蛋。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明确告诫:鸡蛋“多食动风阻气,……脚气皆不可食。”
8)鸭肉
根据前人经验,患有脚气之人,不宜多吃鸭肉。如清代食医王孟英曾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多食滞气,滑肠,凡为阳虚脾弱,……痞胀脚气,皆忌之。”《饮食须知》亦云:“鸭肉味甘性寒,滑中发冷气,患脚气之人忌食之。”
9)甜瓜
根据古代医家经验,患有脚气病者应当忌吃甜瓜。如《孙真人食忌》中早有记载:“患脚气病人食甜瓜,其患永不除。”《随息居饮食谱》中也说:“凡虚寒多湿,……脚气,皆忌食。”
10)荸荠
又称乌芋。性寒,味甘,但患有脚气病人忌食之。如清代名医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指出:“乌芋,盖以味甘性寒,力善下行,是以冷气勿食,食则令人每患脚气。”
此外,脚气病患者还应忌吃大蒜、莼菜、蚕蛹、虾子、螃蟹等。
温度、水分是关键!健康度夏:中暑VS冷气病 预防中暑就靠这3点
许多爸妈都怕宝宝着凉,甚至在高温炎热的夏季也让宝宝穿太多衣服!其实夏天气温非常高,并不太需要担心宝宝会受寒。
至于怎么穿较为合适?爸妈以自己穿什么宝宝跟着穿为原则,亦即当大人都只穿短袖的时候,宝宝也着短袖即可。
或是根据体温状况,在没有发烧生病的情况之下,如果宝宝体温达37度多快38度,就表示穿太多了,应该36度多才是正常的。
如果在室内,建议将冷气空调设定于26~28度之间,以避免过于闷热,较容易中暑。
倘若身处户外,避免在大太阳底下活动太久,适时到阴凉处休息。
造成中暑的要素有一个为水分,但宝宝很容易玩性一来,就忘了要喝水,尤其是艳阳之下的户外活动时,不知不觉就流失许多水分。
千万不要等到宝宝自己感觉口渴才喝水,爸妈一定要主动提醒宝宝多喝水。
注意:温差过大也会中暑,从艳阳高照的30多度户外环境突然进入冷气开得很强的室内环境,宝宝的血管快速收缩,不容易散热,也是造成容易中暑的条件,这是一般爸妈较为容易忽略的部分!
中暑和空调病的区别 关在冷气房里,生出冷气病
其实在医学上并没有冷气病这一名词,大概就是从高温环境进入低温冷气房,或是经常出入冷气房,也就是与温差太大、温度过低或湿度低有关。
有些宝宝对于温度变化十分敏感,因而出现如打喷嚏、皮肤搔痒等过敏症状,也是因为温度太低,血管突然收缩,影响血液循环之后,也可能造成头晕不适、身体这里痛那里不舒服的症状。
预防夏季感冒切莫贪凉过度
贪凉饮冷,耗伤阳气,极易导致夏季感冒——热伤风。这种体内有热,又受了风寒的热伤风,主要症状有头痛、咽喉痛、流鼻涕,时而伴有发烧。热伤风虽是一种普通感冒,一般来说也没有传染性,但是它可以诱发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气管炎、哮喘等。
中医五行学说中,夏季属火,火曰炎上,即火有炎热、向上的特点。夏季气温高,人体汗液大量耗失。正因为夏季的这样种种特点,所以该季节的疾病有自身的特点,而与其他季节不尽相同。夏季感冒中医又称为暑湿感冒,与冬天的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是有区别的。暑湿感冒的特点就是因为夏季闷热,湿度比较大,在这个时候大家都比较贪凉,比如吹空调等,感受了风寒之邪。从症状上来说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的症状都有鼻塞、流涕、发烧。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热伤风是感受了六淫邪气中的暑邪而致病的。因此热伤风的发热和感受寒邪而产生的秋冬季感冒是有区别的,《内经·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热病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出”。其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一般病人没有寒冷的感觉,只是发热,出汗多。因此如果夏天的热伤风如果还像冬天感冒一样吃退热药效果就会不好,而且还有一定副作用。治疗这类感冒,中医首选藿香正气水(另有液、丸、胶囊、滴丸等剂型)。此方疗效确切,使用广泛,至今不衰,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一枝独秀的千古良方。全方外解表邪,内化湿滞,兼调理气机脾胃,对胃肠型感冒、急慢性胃肠炎伴有体温升高恶寒者、流感等都有一定效果。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呢?预防夏季感冒的关键是切莫贪凉过度。在炎热的夏季里,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多吸收清新空气;要注意休息,避免体力过度消耗;要保持精神愉快,精力旺盛;要多饮水,多吃瓜果蔬菜等食物;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但不要因天热而睡在露天处;衣着要随凉热及时添减,不要因天气突然变化而受凉;可坚持冷水洗脸、擦身,但不能在出汗时用冷水冲洗;要注意避暑降温,但不能一出汗就去吹空调或风扇,更要避免将冷风直接吹向身体。凡此种种,对热伤风都能起到预防作用。患热伤风后能出汗最好,如果汗出透了,热伤风可以不药而愈,患者也可以喝些姜糖水来帮助排汗。
同时推荐几款自制保健品饮用。①藿香叶粥:鲜藿香叶20克,煎汤加白糖,每天服3-4次;或先用粳米100克煮粥,加藿香汁煮沸,即成藿香粥,适量服用。②三花汤:白菊花15克,金银花20克,白扁豆花15克,放搪瓷容器内,加水煎汤代茶饮。③三汁饮:柠檬汁、葡萄汁、鲜橘汁,三汁等量,加温开水等量,放凉饮用。④绿豆稀粥:绿豆20克,粳米30克,先将绿豆煮沸,待稍软后加入粳米,再煮至米熟为度,加适量冰糖食用。
“秒杀”夏日冷气病的六大招数
第1招:分段穿梭室内外 减缓头痛
带着一身酷热进冷气房,脑血管快速收缩,极易引起头痛,更严重的甚至引发心脏病或脑中风。建议进入冷气房可採分段式:踏入冷气房先待3∼5分钟,旋即走出室外阴凉处再待几分钟,之后再步入室内,反覆2∼3次,等身体较能适应室内低温,就可留在冷气房工作。
这种分段进出冷气房的方法,特别适合年纪偏大的人,尤其有高血压、糖尿病,最好避免猛然进出冷气房。如果出现头痛症状时。可****耳朵四周,调整脑部血液循环,减缓头痛。
预防夏日吹空调引起的头痛最根本的方法,还是平时多运动,增强血管弹性,让毛细孔恢复正常排汗调节体温功能,增强人体对抗温差的耐受力。这才是根本之道。
第2招:控制温差和湿度
控制室内温、湿度也很重要,尤其当小孩有过敏体质,很会流汗,怕热,一踏入室内经常闯到电扇或冷气口前吹风,结果立刻打喷嚏、流鼻水。年纪稍大的人,流汗情形会稍微轻微一些,这时候你该担心的就是关节问题了。年龄偏大,身体代谢率也渐缓,血液循环比较差差,关节对温度、湿度的变化很敏感,不利于久坐冷气室的上班族。
从医学观点,室内外温差最好维持在3∼5度,室内湿度控制在60左右,温度在摄氏25∼26度间,最适合人体。当室内湿气过重,易诱发过敏性症状。
第3招:多喝温水
经常在冷气房工作,容易流失水分,造成鼻腔和黏膜过乾,甚而引发支气管炎,需要多补充水分,但究竟喝冷水或热水才适当?
答案是,喝常温水(如矿泉水)或温水(摄氏35∼40度)。太热的水恐伤食道,曾经胃出血的人更要避免直接饮用热水。而冷水过于冰凉,会刺激肠胃内壁,血管收缩,使得肠胃血流量降低,减少消化酵素的分泌,影响消化能力,相对地,营养吸收力也转慢。久而久之,容易引发肠胃疾病。
第4招:保湿工作不可少
长期受冷气袭击,肌肤容易乾皱,影响光泽和弹性。严重的话,皮肤还会发痒、起疹子。除了多补充水分,身体也要经常保湿。夏天容易出油出汗,建议使用清爽型乳液,避免乳霜或油性乳液,以免阻塞毛孔或排不出汗来。
人们经常误以为保湿就是皮肤很乾了,赶紧抹乳液即可,其实这只能维持不那么乾燥,保湿效果有限。平时,真正的保湿应该在浴室,趁身体含水量高时涂上一层乳液,让水分留在皮肤底下。抓住水分,才是保湿的关键。一旦身体因乾燥发痒起疹子,可不能只浇灌乳液,免得症状恶化。这时候应求助专业医师。
除了呵护身体,环境也得保湿。随时放一杯水在身旁,或适度栽种室内植物,也能增加环境湿气。室内植物可减少二氧化碳浓度,达到调节空气的功能。
第5招:给眼睛一点温暖
眼睛乾涩是另一常见冷气病,特别好发于戴隐形眼镜或有慢性结膜炎的人。
结膜是一层透明的薄黏膜,覆盖在眼睑内面和眼球表面。当缺乏维生素A、喝酒、抽菸、大气污染和空气调节出问题,都会出现结膜乾燥症状。在冷气房内除了适度点人工泪液外,不妨拿条温毛巾敷眼,给眼睛一点温暖,有助于减缓症状,并且消除疲劳。
中医师建议,补充维生素A,多吃柑桔类水果,如柠檬、葡萄、绿色蔬菜、鱼、鸡蛋等,能改善眼睛乾燥。
第6招:随时保持放鬆 调整呼吸
从传统养生观点,气候温度和情绪息息相关。太热,体内生燥火,情绪变得不安、暴躁易怒。一旦过冷,身体易浸湿,人也转为拘谨煺缩,放不开。所以当从外面高温进入冷气房,温度转化的同时,情绪也跟着起波动。
即使在冷气房,也要养成放鬆,调息的习惯。,静下心来工作,呼吸保持细慢长匀,可使体内充满温暖的感觉,能抵御“冷邪”入侵。
夏季养生的中医疗法
夏天,指阴历4月至6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
《黄帝内经》在描述夏天的节气特点时,这样写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意思是说,在夏天的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了,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
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在谈到夏天如何养生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这是它的病理特点。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津伤时,即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如果不及时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由此观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
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热又多雨。人们所说的湿病就多见于这个季节。这个季节里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合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
中医还认为,湿邪重浊,故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又因湿邪粘滞,病损往往着而难易,若其侵犯肌肤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处,故有“著痹”之称。一般他说,湿邪为病,病程较长,如湿温病,常有如油入面难分难解之临床特征。风湿夹杂,侵犯肌肤,关节所形成的风湿痹症则往往反复发作。内湿病常见其病理性产物多呈秽浊不洁之物,如皮肤病变之渗出物,湿热带下之分泌物,质粘而腥臭。因此,人们常称湿为“有形之邪”,其性秽浊。
由于湿的形成往往与地之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临床所见之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带下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
对于湿,现代科学用湿度来表示,是指空气中的含水量,物体潮湿的程度。空气的湿度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人体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对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60%,当气温高于25℃时,适宜的相关湿度为30%。秋天,天气凉爽,湿度适中,人的精神倍增;而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易发生胃肠炎、痢疾等。若湿度太低,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从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不仅如此,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也会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在长夏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
“又防因暑取凉”,这是告诫人们在炎热的夏天,人们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春夏养阳”,那么,在夏天又怎样注意保护阳气呢?
首要的一点是,人们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冷过夜,或饮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不少农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养生之道的。《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这些都是宝贵的养生经验,符合夏季“养阳”的精神。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样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其次要谨防冷气病: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更加明显。
冷气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是,人们由于每天多次出入冷气环境,这样人体多次经受冷适应的条件反射,促使交感神经对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无形中给心脏增加了负担。而在中医理论中,早就有夏季宜养心的说法,因为五脏应五时,具体到夏季是心与之相应。夏季人们室外活动多,活动量也相对增大,加之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炎热,故睡眠时间也较其他季节少一些。因此,体内消耗的能量多、血液循环加快、汗出亦多。显而易见,在这个季节,心脏的负担是很重的,倘若不注意对心脏的保养,很容易使心脏受到伤害。由上可知,夏季人们多次反复出入冷气环境,于心脏是不利的,而心属火,伤心即伤阳气。
第二点是,在久处冷气环境中的人,一旦进入炎热的自然环境时,体内就要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除体温迅速上升外,皮肤开始出汗,而带汗的皮肤又往往粘有许多细菌。当人们再回到冷气环境中时,皮肤和血管马上收缩,细菌很容易利用开张的毛孔进入人体内而引起感染。
鉴于上述情况,人们在酷暑一定不要贪凉,谨防冷气病的发生。办法是:
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以不超过5摄氏度为好。室内温度不少于25摄氏度。
入睡时,最好关上冷气机;冷气房里不要长期关闭,有条件时要常使室内空气与外界空气流通。
当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
若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病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长期呆在冷气环境里,患有关节痛的人亦不要老在冷气环境里生活。
还有,要防湿邪侵袭:如前所述,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在盛夏是心与之相应,而在长夏,则是人体五脏之一的脾脏和其相应。所以,长夏的湿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中医营养学认为,长夏的饮食原则易清淡,少油腻,要以温食为主,如元代著名养生家邱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大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也就是说,长夏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大寒凉;亦不要吃的大多,但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在我国一些南方地区,不少人有食辣椒的习惯,这是因为吃辣可以促使人体排汗,在闷热的环境里增添凉爽舒适感。另外,通过吃辣,可帮助消化,增加食欲,增加体内发热量,从而有助于防止在高温、高湿的时候,人们常有的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现象。
防止湿邪侵袭,在居住环境上就要切忌潮湿:中医认为,“湿伤肉”,即感受湿邪,易损伤人体肌肉,如常见的风湿关节炎等症。《黄帝内经》里又指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下,指人体下部。意谓湿邪伤人往往从人体下部开始,这是因为湿邪的形成往往与地的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如常见的脚气,下肢溃疡,妇女带下等。因此,在长夏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风、防潮、隔热,如果室内过于潮湿,空气污浊,不仅家具、衣物发霉、长毛而损坏。还能损伤人体阳气。有些国家对儿童风湿病的研究证明,50%以上的患儿,是由于住在潮湿的屋内造成的。
高温下上班族的养生法则是什么
俗话说,不过夏至不热,夏至的到来也预示着将迎来最热的时期,在这样的酷暑季节,上班族在防暑之余如何做到养生,保持健康体魄呢 ? 夏季高温,虽然白领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待在办公室,因此,在 出去时更应该小心谨慎以防中暑。那么,白领们如何防暑 ? 防暑方法有哪些 ?
夏至养生重在保护阳气
中医理论认为: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阳气在这一天强盛到极点,阴气自这一天开始滋长。养生就要顺着自然界的性子来,一方面保护阳气,不要让它过旺而引发上火,一方面也要滋阴调息,养护心脏。
宜做:静息调心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夏天是养心的季节。三国琴师嵇康是著名的养心学家,他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应 " 常如冰雪在心 ",即 " 心静自然凉 "。听慢音乐是一个调息的好方法。音乐中的音符也含有阴阳五行的元素,和节奏快的音乐能增强体内阳气、助人兴奋的效果相反,舒缓音乐可以帮助呼吸慢下来,让心脏得到休息。
夏至养生之起居
1. 夏季起居宜晚睡早起。
2. 中午睡眠很重要。
夏至后中午气温高,可用午睡补充夜里的睡眠不足,炎夏的午睡能降低脑溢血和冠心病的发生率。
白领心得 防暑的十二项措施
1、出门时戴太阳镜、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
2、穿透气性好的、浅色的棉质或真丝面料衣服,外出不要赤膊。烈日炎炎下长时间骑自行车最好穿长袖衬衫,或者使用披肩,戴遮阳帽。
3、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设定过低,如果与室外温差过大,会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出现不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硬化心肌梗死病人,更不要长时间呆在过冷的房间中,因为寒冷刺激会导致血管痉挛,血压升高,使旧病发作或病情加重。开空调的房间要注意通风换气。
4、如果外出要慢慢地适应气温的转变,从事户外活动的时候要放慢速度。长时间在户外者,要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如十滴水、人丹等。
5、高温环境下,肌体内蛋白质分解增加,因此要及时补充蛋白质。可以选择新鲜的鱼、虾、鸡肉、鸭肉等脂肪含量少的优质蛋白质食品,还可以吃些豆制品等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
6、出汗过多不仅使体内的水分丢失,而且还会丢失大量钠、钾,因此应该适当补充一些钠和钾。钠可以通过在食物中加食盐、酱油等补充,含钾高的食物有香蕉、豆制品、海带等。
7、随时喝水,不要等口渴了再喝。可以饮用自制的防暑饮料,如绿豆汤、西瓜汁、菊花茶等。
8、不要过多吃冷饮,以免胃肠道血管收缩,影响消化功能。
9、多吃各种瓜类:冬瓜利尿消炎、清热解毒 ; 丝瓜解暑祛风、化痰凉血 ; 苦瓜祛暑清心 ; 黄瓜中的纤维素可以排出肠道中腐败的食物,降低胆固醇 ; 南瓜补中益气,消炎止痛。多吃凉性蔬菜:如番茄、茄子、生菜、芦笋等。多吃苦味菜,苦瓜、苦菜、苦丁茶、苦笋都是夏季防暑的上乘食品。
10、不要饮用烈性酒。
11、多洗澡或用湿毛巾擦拭皮肤,以清除汗液,让水分蒸发帮助散热,。
12、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中午在强烈日光下过多活动。
一旦发生中暑,应采取下述应急措施:首先,立即将中暑者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休息 ; 其次,让中暑者仰卧,解开衣扣,脱去或松开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干衣服,同时开电扇或开空调,尽快使患者体温降至 38 摄氏度以下。还可以用凉湿毛巾冷敷患者头部、颈、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的部位,用温水或酒精擦拭全身。
3. 夜晚睡觉空调温度不能太低。
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夏至养生之防暑
夏至过后,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就要到了。人的胃肠功能因受暑热刺激,其功能就会相对减弱,容易发生头重倦怠、胸脘郁闷、食欲不振等不适,甚至引起中暑,伤害健康。
1. 天气热,尽量避免在强烈阳光下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
2. 在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时,要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曝晒,同时采取防晒措施:穿浅色或素色的服装,带遮阳帽、草帽或打遮阳伞 ; 多喝水,特别是盐开水,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如:人丹、清凉油、风油精等。
后脑防晒是重点
夏天,我们不忘为皮肤和眼睛防晒,但有个地方容易被忽略,就是后脑。这里是我们全身阳气最盛的地方,西医的说法是体温调节中枢,后脑经常晒太阳等于身体不断聚集阳气,阳气过多就会出现中暑症状。所以,在户外最好戴上遮阳帽或打伞,阻挡太阳的热力。
夏至养生之运动
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
1. 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 ;
2. 锻炼时间: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
3. 运动过程中及运动结束后可多饮淡盐开水、绿豆汤,禁大量冷饮,以免胃肠道痉挛。运动后应稍事休息再用温水洗澡,切忌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以免体表扩张的血管骤然收缩损伤心脑血管系统。冷水刺激扩张的毛孔骤然收缩,身体的热量散发不出,也易致中暑。
4. 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小满节气起居养生 小满要谨防冷气病
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更加明显。
对策: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以不超过5摄氏度为好。室内温度不少于25摄氏度;入睡时,最好关上冷气机;冷气房里不要长期关闭,有条件时要常使室内空气外界空气流通;当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
夏季养生保健的常识
夏季保健常识:
1、在酷暑季节,为防冷气侵害,应注意室内外的温差不宜过大,以不超过5℃ 为好,室内温度不低于25℃;开空调的房间不要长期关闭,要经常通风;入睡后,最好关上空调。当在室内感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疾病的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和关节痛患者,不要长期呆在冷气环境里。
2、夏季暑热之邪,最常见是中暑。同时,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故宁心神尤为重要。一是要有事可做,可使精神不空虚;二是要有较好的精神修养,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
3、夏季人体阳气在外,阴气内伏,胃液分泌相对减少,消化功能低下,故忌暴饮暴食冷饮。另外,大汗之后不要多食冷饮,尤其是某些慢病患者,吃冷饮更要有所选择。如冠心病、哮喘、慢性气管炎,不宜吃冰冻食品;胃溃疡、胃酸过多的,不宜多用含酸味的冷饮;糖尿病,应不用含糖的饮料。还要注意,喝饮料不能代替饮水,解暑还是茶水为好,温热的茶水是夏季较理想的饮料。
OL牢记空调房肌肤保湿法
OL牢记空调房肌肤保湿法
一、空调房温度和湿度关系
空调房内的温度每低5度,空气中的湿度就会减少20%,所以如果可以的话,冷气的温度别调得太低,只需比室外温度约低5度就可以了,让湿度保持最少50%,令你和你的肌肤保持在最温和及舒适的状态。
二、冷气症候群的3种可能
1、肌肤水油失衡
经常出入空调房,在冷热室温交替下,脆弱的肌肤变得无所适从,不但会使油脂分泌失调,长久下来,更会使肤质变成“内干外油”型,难以维持原有的健康状态。
2、突发性皮肤炎
当肌肤备受冷气风的吹拂,便会突然出现红肿、痕痒,让人忍不住用手抓,因而导致脱皮或留下印痕。这种情况常出现于经常处于冷气状态下的肌肤上,原因可能是冷气机的滤网 不洁,以致细菌滋生,再加上肌肤长期被冷风 抽干水分 ,引发“干燥性皮肤发炎”问题。
3、冷气空调病
在缺乏新鲜空气下的办公室内工作, 不但影响肤质,甚至会引致病征与感冒或中暑类似的冷气病,出现关节酸痛、四肢无力、注意力下降等现象。
三、内外保湿抗干法你知道吗?
内在保湿
1、最简单的内在保湿法当然是多喝水,让身体及肌肤直接吸收水分,对新陈代谢及排毒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建议每天要喝8杯水以上,令身体摄取足够的水分。
2、要注意喝水的方式,千万别待身体出现口干时才喝,因为在此时才补充水分已经迟了。对于经常忘记喝水的OL来说,可利用吸管的方式喝水,才能维持身体及肌肤的储水量。
3、咖啡及茶虽有利尿功效,但它们都会令肌肤变得干燥,应少喝为妙。而每天不要摄取多于1杯的分量。
外在抗干
1、有条件的话,在办公桌附近放一台电子加湿器,自动补充空气中的水分。
2、备一瓶保湿喷雾,为皮肤补水。活泉水喷雾有很好的舒敏、镇静作用,但补水、不保湿,短暂的舒缓之后,皮肤会缺水依旧,需不停地补喷。相对来说,添加了透明质酸、芦荟精华、玫瑰水等成分的保湿喷雾,保湿的效果会更持久些。每隔2小时,为肌肤喷上保湿喷雾,再以指腹轻拍,透过微温让肌肤吸收能力更佳。
3、涂上保湿霜前,谨记先以精华素打底,这样不仅可让保湿成分能更轻易渗入肌肤内,更可令锁水效果更佳,进一步将肌肤水分牢牢锁住。若属干性肌肤的话,建议选用含透明质酸、胶原蛋白等具高效保湿成分的产品,藉以维持角质细胞的健康,防止肌肤水分流失。
夏季如何预防感冒发烧
许多人为了贪凉,经常呆着空调房里,一不小心就患上夏季感冒。夏季感冒与冬春感冒相比虽发病率低,但症状较重,病程较长。多补充水分,避开高温,防风寒是预防夏季感冒的3个良方。
防夏季感冒 3个中医良方帮你。夏季感冒与冬春感冒相比虽发病率低,但症状较重,病程较长。因而预防夏季感冒对减少疾病维护健康很重要,那么怎样预防呢?中医教您3个高招。
补水分
天气炎热,人体水分挥发过快过多,使人体代谢失衡,抵抗力下降,易导致感冒等疾病。所以,应及时补充水分:适当增加些果汁,新鲜水果、蔬菜等;失水过多者,应急补糖盐水,补充身体必须的水液和微量元素,维持机体的抗病能力。
避高温
夏季天气炎热,身体散热困难,若长时间处于高温高热之中,余热蓄积,易患热感冒或中暑。所以,夏天应避免在阳光下工作或运动,上午十时至下午四时出行应采取避光措施;其次还要远离热源,或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防风寒
风寒侵袭是夏天感冒的重要原因。夏天人们适度享受空调、电扇、冷饮,防暑降温,对健康有益。若过度贪凉则容易导致风寒束表形成内热外寒型感冒;过食生冷容易导致寒凉直中脾胃形成胃肠型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