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骨折复位方法 拔伸牵引法

骨折复位方法 拔伸牵引法

拔伸牵引法主要是克服肌肉拉力,矫正重叠移位,恢复肢体长度。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

方法:开始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来的位置,沿着肢体纵轴,由远近骨折段对抗牵引,把刺入骨折部周围软组织内的骨折断端慢慢地拔伸出来,牵引用力以病人肌办强度为根据。

注意:小儿、老年人及女性患者,牵引力不能太大,反之,青壮年男性患者,肌肉发达,则需要使用大力。对肌群丰厚的患肢如股骨干,则应结合骨牵引,以帮助矫正重叠移位。肱骨干骨折,虽肌肉比较发达,但在麻醉下重叠移位比较容易矫正,若用力稍大常易招致断端分离,拔伸手法可为下一步手法创造条件,且在施行其它手法时仍须维持一定的拔伸牵引力,直到贴敷膏药妥善后方可停止。

治疗膝关节骨质增生膏药及方法

1.手法复位:治疗骨折方法中,手法复位应用最广泛,也较安全。复位后,必须认真地检查患肢骨折部的外形、长短,是否已恢复正常。在给予适当有效的外固定后,进行x线透视或摄片,以确证复位结果。如复位不良,根据需要,再予以矫正。

2.牵引复位:牵引既可用为复位的方法,又是维持复位的措施。主要用于手法牵引不能复位、或复位后不稳定的骨折。

3.切开复位:是骨折不愈合的重要原因,应慎重选择,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防止滥用。如下几种情况可做为切开复位的参考指征:

累及关节面的骨折,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关节面良好对位者。

骨折后,因附着在骨片上的肌肉收缩,使骨片移位,不易对合者。

骨折端剪式伤力大,血液供应差,骨断端需要严格固定才能愈合者,如股骨颈囊内骨折。

骨折断端间有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骨膜、神经等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

一骨上有多段骨折,手法复位困难者。

长骨骨干不稳定性骨折,手法复位不满意,又不宜应用牵引方法治疗者,而用内固定又有较好的疗效。

骨折伴有肢体主要血管断裂,治疗中应首先重建骨支架者,如部分性和完全性肢体断离。

骨折不连接或发生畸形愈合,功能恢复不良者。

固定

合适有效的固定,是骨折愈合的关键之一。它可继续维持骨折复位后的对位对线,又可以防止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剪力旋转力和成角的活动。常用的固定方法有两类,骨折复位后,用于伤肢外部固定的为外固定,有小夹板、石膏绷带、持续牵引等。骨折复位后,用于伤肢内部的固定为内固定,有螺丝钉、钢板、三刃钉、髓内针等。内固定后,常需借助外固定作短期或长期的协同固定,使疗效更为确实。

骨折治疗原则

(一)骨折的复位

1.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

(2)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功能复位的标准是:1)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2)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l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2cm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

3)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地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肱骨干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则要求对位、对线均好,否则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4)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l/3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左右。

2.复位方法

(1)手法复位:大多数骨折均可采用手法复位的方法矫正其移位。进行手法复位时,其手法必须轻柔,并应争取一次复位成功。

手法复位的步骤为:

①解除疼痛:可用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后者多用于儿童;

②肌松弛位:麻醉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肌松弛位,以减少肌肉对骨折段的牵拉力;

③对准方向:骨折复位时,是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所指的方向;

④拔伸牵引:在对抗牵引下,于患肢远端,沿其纵轴牵引,矫正骨折移位。

术者用两手触摸骨折部位,根据X线片所显示的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分别采用反折、回旋,端提、捺正和分骨、扳正等手法予以复位。

(2)切开复位:

1)切开复位的指征:

①骨折端之间有肌和肌腱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

②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不良,将影响关节功能者;

③手法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者;

④骨折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修复血管、神经的同时,宜行骨折切开复位;

⑤多处骨折,为便于护理和治疗,防止并发症,可选择适当的部位行切开复位。

中医怎么推拿治疗肩关节脱位

中医推拿治疗肩关节脱位

治则治法:活血祛瘀,理筋整复。

常用手法:按揉、捏拿、拔伸、摇法等。

推拿操作步骤:

(1)患者仰卧,术者坐于患侧床边,按揉肩髃、臂脯、手三里、曲池等穴,再拿肩井及肩部诸软组织,使痉挛缓解。

(2)用手牵足蹬复位法:医者两手握住患肢腕上,用一脚伸入患肩腋下(膝关节伸直),两手用力,沿患肢的纵轴方向,使患肢在外展,稍外旋位拔伸,继而徐徐内旋、内收,同时足蹬,利用足跟为支点,将肱骨头挤放关节盂内,当听到“咯噔”一声时,即表示复位已经成功。

(3)再按揉肩关节周围及曲池、手三里等处。

(4)固定:上臂贴于胸壁,腋下垫一棉垫,将上臂用绷带固定于胸壁,前臂屈肘90°,使上臂保持在内收内旋位,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固定时间1~2周。

治疗肩关节脱位的几种手法

1.仰卧位拔伸足蹬整复肩关节脱位:(1)患者仰卧位,以右肩为例,术者立于病者患肢侧,双手握住患肢腕部,右膝伸直用足蹬于患者腋下,顺势用力牵引患肢,持续1~3分钟,先外展、外旋,后内收、内旋,伤处有滑动感,即表明复位成功。(2)患者仰卧,以左肩脱位为例,助手位于患者左膝侧,用左足后跟蹬着患者的左腋下,用绷带一端缚患者左手腕上,另一端系于助手的腰部,助手扶平病人肘,身体向前倾,然后徐徐拔伸患上肢,术者用拇指按肩,以四指端托肱骨头使之入臼。

2.侧卧位拔伸足蹬整复肩关节脱位:患者侧卧,用凳子一条靠紧患者背固定,助手弯腰坐于椅子上,用绷带缚住病者的前臂,而另一端系于助手的肩上,用足蹬患者腋下,同时挺腰带动病者前臂,徐徐用力牵引患肢,术者用手按捺脱出的肱骨头使之归臼。

3.仰卧位牵引过顶足踏整复肩关节前脱位:在复位前肌注地西泮或哌替啶。患者平卧位,在适度牵引下将患肢由胸前牵引到外展位,再至过顶位,牵引过程中尽量使患肢外旋位。然后,术者用另一侧足弓抵住患者脱位的肩峰处,患肢外旋位拔伸,可以感觉到肱骨头入臼的滑动感,在适度牵引下将患肢再由过顶位牵引到胸前。撕脱性骨折大多也能同样复位。

4.拔伸足蹬法结合牵抖手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患者平躺于治疗床一侧,患侧腋窝垫毛巾保护,术者立于患侧,双手握住患肢手腕,术者同侧足抵于患者腋窝,先在外展外旋位持续缓缓用力牵引,视患者粗壮程度持续约3~10分钟,维持牵引下再缓缓内收内旋,以术者足跟为支点,把肱骨头顶入肩关节。对整复未成功者,结合牵抖手法,维持牵引下牵抖患肢数次,使其复位。

5.足蹬皮带牵引整复肩关节脱位:以右肩关节脱位为例,患者端坐凳上,身后有人扶持,以保持稳定。术者面对患者,将准备好约2米长的皮带对叠、打结。将打好结的皮带一头牵扎于患肢腕部,使患臂处旋位,另一端套术者的右足上,术者双手拇指置于患肩峰处,两手余4指扣在脱位的肱骨头上,右足缓缓向身后伸开牵引患肢,力量逐渐加大;同时两手拇指向下按压肩峰,余4指向上外提托肱骨头,即可听到肱骨头入臼的声音。

骨折治疗原则

1.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

2.固定即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

3.功能锻炼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地恢复患肢肌、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

(一)骨折的复位

1.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

(2)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功能复位的标准是:1)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2)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l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2cm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

3)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地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否则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肱骨干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则要求对位、对线均好,否则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4)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l/3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左右。

2.复位方法

(1)手法复位:大多数骨折均可采用手法复位的方法矫正其移位。进行手法复位时,其手法必须轻柔,并应争取一次复位成功。

手法复位的步骤为:

①解除疼痛:可用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后者多用于儿童;

②肌松弛位:麻醉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肌松弛位,以减少肌肉对骨折段的牵拉力;

③对准方向:骨折复位时,是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所指的方向;

④拔伸牵引:在对抗牵引下,于患肢远端,沿其纵轴牵引,矫正骨折移位。

术者用两手触摸骨折部位,根据X线片所显示的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分别采用反折、回旋,端提、捺正和分骨、扳正等手法予以复位。

骨折怎么治疗

骨折早期并发症:1.休克:骨盆骨折等。 2.脂肪栓塞综合征:引起肺和脑脂肪栓塞,表现为:呼吸功能不全、发绀,X片肺部为广泛性肺实变。 3.重要内脏器官损伤:肝睥破裂,肺损伤,膀胱和尿道损伤,直肠损伤。 4.重要周围组织损伤:重要血管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脊髓损伤。 5、骨筋膜间室综合征:间室内肌肉及神经因急 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征候群, 结果:濒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性肌挛缩 ——坏疽

骨折晚期并发症:1.坠积性肺炎:长期卧床的老年、体弱的病人。 2.褥疮:身体骨突起处受压,局部循环障碍,最常见于骶尾部、足跟等出处。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下肢骨折(卧床制动致血流缓慢、创伤致高凝状态),加强活动,预防发生。 4.感染:软组织感染及骨髓炎。 5.损伤性骨化:又称骨化性肌炎,常见于肘关节及髋关节。脑外伤后更为常见。 6.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或关节不稳。 7.关节僵硬:关节长期制动及固定(关节纤维粘连)。 8.急性骨萎缩: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 9.缺血性骨坏死: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 10.缺血性肌挛缩: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后果。

骨折急救:1.全身情况的处理:抗休克、保持呼吸道通畅。2.包扎止血3.骨折固定:减轻疼痛, 避免继发神经血管损伤。 3,迅速转运。

影响骨折愈合因素:1.全身情况:年龄及健康状况。2.局部情况:骨折的类型、血运情况、软组织损伤程度、软组织嵌入及感染等。3.治疗情况:骨折复位欠佳、血运破坏、内外固定不可靠及术后康复不恰当等。

骨折复位: 1、解剖复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和对线完全良好。 2、功能复位:骨折复位已尽了最大努力,移位仍未完全矫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

骨折的固定:1,外固定 v小甲板:一般不用超关节2,石膏:超关节固定3,持续牵引:骨牵引及皮牵引,4,外固定架: ,5,内固定,:钢板螺钉系统及髓内钉系统

右腓骨骨折严重吗

一、稳定型胫腓骨折:包括靑枝骨折、裂纹骨折和横形骨折。不论骨折形态如何,一般移位不大,用中药外敷后,再用夹板固定治疗。

也可以用中药口服药进行治疗。

二、不稳定型胫腓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复位后不易保持位置,应先行根骨穿针再复位,小夹板固定后,再牵引。用中药

口服药进行配合治疗。

三、开放性胫腓骨折:处理好伤口,再行复位。或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牵引治疗。在用接骨散口服药进行配合治疗。伤口好了,

在用小夹板固定。伤口好了,如果还有疼痛肿胀症状,可以用中药外敷治疗。

以上所描述的就是关于右腓骨骨折的相关问题,大家看看是不是觉得患有这类骨科疾病也非常的重要呢,希望各位朋友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尽量不去做高难度的动作,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

股骨头骨折怎么治疗

1.牵引复位

采用胫骨结节骨牵引(1/7体重),在1~2天内使骨折复位。牵引的方向一般为屈曲、外展各30°,如有向后成角,可在髋伸直位做外展牵引。同时应做全身检查排除严重的伴发病和伴发损伤。经床边摄片证实骨折已复位后尽早做内固定术。

2.闭合复位内固定

对术前已通过牵引使骨折复位的患者,可在麻醉后以骨科牵引手术床保持伤肢于外展、内旋位,在透视或摄片指导下做内固定。应避免在术时做强力手法复位,以免进一步损伤股骨头血供。

3单钉固定:

以三翼钉为代表。三翼钉内固定曾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安放过程中损失骨量较大,且单钉固定较难同时对抗股骨颈内侧的压应力和外侧的张应力,现在已较少应用。有人采用单根较粗大的加压螺钉作内固定,该钉的螺纹部分必须全部留在近侧骨折段,不能越过骨折线,否则将失去加压作用。

4滑动式钉板固定:

由固定钉与侧方的带套筒钢板组成。优点是有利于保持骨折端的紧密接触,更常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

不同类型骨盆骨折治疗方法如何选择

骨盆骨折的治疗不同类型的骨折其治疗方法不同。

1、撕脱性骨折的治疗治疗原则为采取使牵拉肌肉松弛的体位,使骨块尽量复位,促其愈合。

髂前上棘骨折乃由缝匠肌急骤收缩引起,采取屈膝屈髋位,卧床休息2~3周即可,即使骨折片未完全复位,功能恢复也多满意。髂前下棘骨折乃由股直肌猛烈收缩引起,采取屈膝屈髋位,卧床休息2~3周,无手术治疗之必要。坐骨结节撕脱或骨骺分离系由于胭绳肌急骤牵拉所致,患者采取伸髓伸膝位,卧床 2~3周后,即可完全恢复。

2、稳定性骨折的治疗因其骨折不涉及骨盆主弓,一般移位不多,可使患者略屈膝屈髓,休息4~6周即可,一般2~3月内可完全恢复。耻骨联合分离严重者,可用布兜悬吊骨盆卧床休息。

对骶骨横断骨折,如骨折片向前有明显移位,则可用手指从肛门内向后推挤,使其复位,然后以气圈保护,卧床休息4~6周即可。在推挤时慎勿损伤直肠。

对尾骨骨折脱位者,如无明显移位,卧床体息2~3周即可,有移位者,可甩手指从肛门内推挤复位后卧床休息。如“尾骨痛”症状难以消退时,则行尾骨切除术。

3、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治疗一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如下方法:

(1)一侧骶髂关节半脱位者,可用手法整复,用手压髂骨翼向前方,使向右旋转移位得到纠正,然后用布兜牵引或石羔裤固定2~3月。

(2)骨折段移位多,如耻骨联合分离合并骶髂关节脱位,耻骨上下枝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耻骨联合分离合并骶髂关节附近的髂骨骨折或骶骨骨折等。均可采用骨牵引法,可行单侧股骨下端或胫骨结节牵引,根据需要也可双侧牵引,在牵引中可配合骨盆部的布兜垂直牵引,纠正骨盆侧向分离移位,也可配用髋人字石羔协助牵引,利用牵引力使骨折脱位逐渐复位,并维持骨折端的良好位置。

还有所谓“90一90一90”牵引法,即是髓、膝、踝三个关节均屈曲90。,在股骨下端做骨牵引,利用臀肌牵拉骨盆,使骨折复位。适用于伸直位牵引难以复位的病例。

对其他不稳定骨折,可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判断,灵活应用上述诸法,予以治疗。

所有牵引复位者,2日后应拍x光片,复查对位情况,即时调整牵引方向和重量。

一般牵引应维持6~8周以上,使其达到骨性愈合。若因故不能长时牵引,也可于5~6周后移去牵引改用髋人字石羔固定:

骨盆骨折绝大多数可采用保守疗法,使之坚固愈合,而无需手术治疗。对因未整复而有持续性疼痛的骶髂关节脱位,半脱位,其它疗法无效时,有人主张可经后路行骶髂关节融合术。移位的骨折断端刺破膀胱、直肠或其他脏器者,在修补软组织同时,也可切除骨折尖端。

骨折后用哪些方法复位

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骨折不是一个小的疾病,有的骨折不是上上药水就可以好的,需要手术和复位,而且复位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

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复位是将已发生移位的骨折断端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包括临床复位和解剖复位两种,如果两骨折端复位后对位欠佳,对线基本良好,愈合后肢体功能正常则属于功能复位。常用的复位方法有手法复位、手术复位和持续牵引复位三种。

1.手法复位:适用于四肢闭合性骨折。手法复位具有损伤小、有利于骨折的愈合,且方法简单不需要较复杂的设备,因此使用较广泛。复位方法:先进行局部麻醉,消除患者疼痛;助手握住骨折近端,术者握远端,进行对抗牵引,几分钟后肌肉疲劳而松弛即可复位。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反折、回旋、端提、按正、分骨、板正等手法。

2.手术复位:手术复位又称切开复位,其最大的优点是能达解剖复位,缺点是增加了局部损伤,不利于骨折的愈合,有潜在感染的危险,适用于开放性骨折、关节内骨折、骨折不愈合、合并血管和神经损伤以及手法复愤失败的骨折。

3.持续牵引复位:持续牵引复位既能达到复位作用,又有外固定作用。牵引有皮肤牵引和骨牵引两种。皮肤牵引简称皮牵引,利用胶布粘贴于骨折远段的皮肤上。此种牵引简单、方便,缺点是对胶布过敏者在贴胶布处出现水疮,因此对胶布过敏者不宜使用;骨牵引是利用钢针贯穿于骨干内的牵引,此种牵引力大是其最大优点。缺点是要求严格的无菌操作,否则可致骨髓腔感染。牵引重量:上臂骨折骨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1/15—1/20、股骨骨折为1/7—1/10、小腿为1/10—1/15、颅骨牵引为l/6—1/10。

综上所述,是骨折复位常用的三种方法,同时还需要患者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这样自己的骨折才能更好的愈合,让自己远离痛苦回归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祝福广大的骨折患者早日康复。

相关推荐

骨折后进行骨折牵引术的适应证和牵引方法

一)适应证 多用于肌肉发达的成年人及需要较长时间或较大重量的牵引。如成人肌力较强大部位的骨折,尤其是不稳定性骨折、开放性骨折、骨盆骨折、髋臼骨折及髋关节中心脱位等。它能有效地纠正骨折重叠或关节脱位所造成的畸形,同时也利于肢体检查,局部伤口的处理,近远端关节的功能锻炼。另外,某些手术前的准备,如陈旧性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前,关节挛缩畸形患者术前等。5岁以下的儿童骨折,如需采用骨牵引,骨圆针的贯穿处应避开骨骼,以免影响骨的生长发育。 (二)注意事项 1.牵引重量应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肌肉发达情况、骨折

骨折分类有哪些

治疗 骨折病人的典型表现是伤后出现局部变形、肢体等出现异常运动、移动肢体时可听到骨擦音。此外,伤口剧痛,局部肿胀、淤血,伤后出现运动障碍。 治疗骨折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伤肢体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因此,在骨折治疗中,其复位、固定、功能锻炼这三个基本原则十分重要。 1.复位 是将骨折后发生移位的骨折断端重新恢复正常或接近原有解剖关系,以重新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复位的方法有闭合复位和手术复位。 2.固定 骨折复位后,因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其固定在满意的位置,使其逐渐愈合。常用的固定方法有:

骨折需要怎么治疗

骨折的治疗首先要做的就是复位:是将骨折后发生移位的骨折断端重新恢复正常或接近原有正常位置,以重新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复位的方法有闭合复位和手术复位、外固定架复位。 然后骨折的治疗就是固定:骨折复位后,因为其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其固定在满意的位置上,使其逐渐愈合。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固定支架、牵引制动固定等,这些叫外固定。如果通过手术切开上钢板、钢针、髓内针、螺丝钉等,就叫内固定。 最后,骨折的治疗就是功能锻炼:通过受伤肢体肌肉收缩,增加骨折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促

腕关节劳损怎么治疗有效

腕部损伤大多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亦有因腕关节长期反复操劳积累或超负荷过度劳累而引起,受直接或间接暴力撞击的必须排除腕骨骨折或尺、桡骨下端骨折。 临床上腕关节的急性扭伤可见腕部肿胀疼痛,功能活动障碍,动辄加剧,局部压痛,慢性劳损者肿胀疼痛不明显,仅有乏力或不灵活感觉。 按摩能松解粘连,解除痉挛,促进血肿消散,减轻疼痛,治疗腕关节的软组织损伤与劳损。 取坐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患侧上肢阳溪、阳池、合谷、腕骨、养老穴各1分钟,以有较强的酸胀感为度。 取坐位,一手将患肢手部牵引固定,另一手以掌擦患腕部2分钟,以透

脚趾粉碎性骨折要如何处理

第一步、复位:是将骨折后发生移位的骨折断端重新恢复正常或接近原有正常位置,以重新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复位的方法有闭合复位和手术复位、外固定架复位。 第二步、固定:骨折复位后,因为其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其固定在满意的位置上,使其逐渐愈合。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固定支架、牵引制动固定等,这些叫外固定。如果通过手术切开上钢板、钢针、髓内针、螺丝钉等,就叫内固定。 第三步、功能锻炼:通过受伤肢体肌肉收缩,增加骨折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缩,通过主动或被

​脚骨折了怎么办?这样应对恢复效果最佳

第一步、复位: 是将骨折后发生移位的骨折断端重新恢复正常或接近原有正常位置,以重新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复位的方法有闭合复位和手术复位、外固定架复位。 第二步、固定: 骨折复位后,因为其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其固定在满意的位置上,使其逐渐愈合。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固定支架、牵引制动固定等,这些叫外固定。如果通过手术切开上钢板、钢针、髓内针、螺丝钉等,就叫内固定。 第三步、功能锻炼: 通过受伤肢体肌肉收缩,增加骨折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缩,通过主

股骨颈骨折并发症

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可采用以下方法: 1.牵引复位 采用胫骨结节骨牵引1/7体重,在1~2天内使骨折复位。牵引的方向一般为屈曲、外展各30°,如有向后成角,可在髋伸直位做外展牵引。同时应做全身检查排除严重的伴发病和伴发损伤。经床边摄片证实骨折复位后尽早做内固定术。 2.闭合复位内固定 对术前已通过牵引使骨折复位的患者,可在麻醉后以骨科牵引手术床保持伤肢于外展、内旋位,在透视或摄片指导下做内固定。应避免在术时做强力手法复位,以免进一步损伤股骨头血供。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方法大致分以下几类: 1单钉固定:以

四肢长骨一骺板以上粉碎性骨折怎么办

骨折治疗中,其复位、固定、功能锻炼这三基本原则十分重要。 第一步、复位:是将骨折后发生移位的骨折断端重新恢复正常或接近原有正常位置,以重新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复位的方法有闭合复位和手术复位、外固定架复位。 第二步、固定:骨折复位后,因为其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其固定在满意的位置上,使其逐渐愈合。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固定支架、牵引制动固定等,这些叫外固定。如果通过手术切开上钢板、钢针、髓内针、螺丝钉等,就叫内固定。 第三步、功能锻炼:通过受伤肢体肌肉收缩,增加骨折

骨折复位的方法 屈伸收展法

目的:屈伸收展法主要是矫正骨折断端间成角畸形。靠近关节附近的骨折容易发生成角畸形,这是因为短小的近关节侧的骨折段受单一方向的肌肉牵拉过紧所致。 适应症:伸址型肱骨髁上骨折,需要在牵引下屈曲;而屈曲型则需要在牵引下伸直,伸直型股骨髁上骨折可以利用胫骨结节穿针做膝关节屈曲牵引;而屈曲型则需要在股骨髁上穿针做膝关了伸直位牵引,骨折方能对位,对多轴性关节,(如肩、髋关节)附近的骨折,一般有三个平面上的移位,(水平面、夭状面、冠状面)的骨折复位时要改变几个方向,才能将骨折整复,如内收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病人在仰卧位

骨折并发症怎么办

1.复位 是将骨折后发生移位的骨折断端重新恢复正常或接近原有解剖关系,以重新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复位的方法有闭合复位和手术复位. 2.固定 骨折复位后,因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其固定在满意的位置,使其逐渐愈合.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固定支架、牵引制动固定等,这些固定方法称外固定.如果通过手术切开用钢板、钢针、髓内针、螺丝钉等固定,则称内固定. 3.功能锻炼 通过受伤肢体肌肉收缩,增加骨折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缩,通过主动或被动活动未被固定的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