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便秘怎么推拿治疗
婴儿便秘怎么推拿治疗
婴儿实秘推拿方法
治疗原则:理气行滞,清热通便。
推拿方法:清大肠,退六腑,按揉膊阳池,运内八卦,摩腹,推下七节骨,揉天枢,按弦走搓摩,按揉足三里。
推拿功效:清大肠,揉天枢以荡涤大肠腑之气,邪热积滞;运内八卦,摩腹,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和胃,行滞消食;按弦走搓摩可疏肝理气行滞;推下七节骨,按揉膊阳池,退六腑以清热通便。
婴儿虚秘推拿方法
治疗原则:益气养血,滋阴润燥。
推拿方法:补脾经,补肾经,清大肠,推三关,揉二马,按揉膊阳池,揉肾俞,捏脊,按揉足三里,推揉涌泉。
推拿功效:补脾经,推三关,捏脊,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和中,补养气血,强壮身体;清大肠,按揉膊阳池以理肠通便;补肾经,揉二马,揉肾俞,推揉涌泉以滋阴润燥。
小儿便秘推拿有用吗 小儿虚秘推拿手法
主证:面色㿠白无华,神疲气怯,哭声无力,大便怒挣难下,舌淡苔薄,指纹色淡。
操作方法:
1.补脾经:以左手将患儿拇指屈曲,以右手拇指指端循患儿拇指指尖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100-500次。
2.补肺经:以左手拇指,食指二指夹持固定患儿左手无名指,使其指尖朝外,掌心朝上,用右手食指,中指二指夹持固定患儿的腕部,以拇指桡侧面自无名指之间推向第二之间关节横纹100-200次,
3.补肾经:用右手握患儿的左手,使其掌心朝上,以左手拇指指端,从阴池穴推至小指尖100-200次。
4.清大肠:以左手托住患儿的左手,使其手掌侧置,右手食,中二指夹持主其拇指,以拇指桡侧面由虎口直推至食指尖100-200次。
5.推三关:患儿左手臂伸直,掌心向内,以左手握住患儿腕关节尺侧,食指在下伸直,托住患儿前臂,右手食指,中指并拢,用拇指桡侧,自大横纹桡侧阳池直推至曲池穴。
6.揉二马:以左手握住患儿的左手,使其掌心向下,以右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揉二马穴100-150次。
7.捏脊:患儿俯卧位,充分暴露脊背,以拇指恢复与食,中指二指指腹相对用力,由尾部向颈部轻轻提捏脊背皮肤,提捏3-5遍。
8.揉膊阳池:用左手托住患儿右手,使其掌心向下,以右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揉膊阳池穴100-150次。
9.揉足三里:患儿仰卧位,以拇指揉足三里穴1-2分钟。
10.推下七节骨:患儿俯卧位,以拇指或食,中指指腹自第2腰椎棘突向尾骨尖推100-200次。
小儿推拿便秘图解 小儿推拿治便秘常见手法
以肚脐为圆心,用食、中指或者全手掌在顺时针在宝宝的肚子上缓缓转圈。可以一边摩腹一边给孩子讲故事,这样孩子更容易配合,妈妈也不累。
用大拇指指腹揉腹中部、肚脐旁开2寸的天枢,可舒调大肠、理气消滞。
用拇指或者食、中二指指面自上向下,从宝宝腰部最低点的凹陷处开始推,推至尾椎骨。
用手顶住宝宝尾骨最下端,往上方按揉,力度适中,不要太轻,也不要太重。
这个方法主要针对大便成“羊屎蛋”的宝宝,可以在上面提到的手法上,退六腑300次,推三关200次。
用拇指面或食、中二指面,自肘部推向腕部。六腑位于前臂靠小拇指一侧,肘至阴池成一条线处。
用拇指面或食、中二指面,自腕部推向肘部。三关位于前臂靠大拇指一侧,阳池至曲池成一条线处。
如果便秘时间超过3个月,这是长期便秘,需要补水,光按上面的穴位是不够的,需要加按揉二马穴3~5分钟,有利于补水补肾阴。
二马穴位于手背无名指及小指关节凹陷处,可用中指或拇指端按揉,坚持1~2周效果明显。
婴儿便秘推拿手法 婴儿便秘日常保健
1.注意饮食调节,多给孩子喂食蔬菜,训练孩子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
2.如果婴儿腹泻推拿较长时间无明显好转,应做进一步检查,就医治疗。
小儿便秘推拿手法图解 小儿便秘推拿方解
清大肠,揉天枢,涤肠腑邪热积滞;清脾胃,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健脾和胃,行滞消食;按弦走搓摩疏肝理气,顺气滞;揉龟尾,推下七节骨,退六腑,以通便清热;补脾经,推三关,捏脊,按揉足三里补养气血,健脾调中,强壮身体。
婴儿便秘推拿手法 婴儿实秘推拿方法
治疗原则:理气行滞,清热通便。
推拿方法:清大肠,退六腑,按揉膊阳池,运内八卦,摩腹,推下七节骨,揉天枢,按弦走搓摩,按揉足三里。
推拿功效:清大肠,揉天枢以荡涤大肠腑之气,邪热积滞;运内八卦,摩腹,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和胃,行滞消食;按弦走搓摩可疏肝理气行滞;推下七节骨,按揉膊阳池,退六腑以清热通便。
便秘推拿手法图解法 足部推拿治便秘
1,选择肾,肾上腺,脾,胃,肛门,直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反射区。
2.屈曲食指第一指间关节按推脾及肾反射区,然后垂直点压肾上腺反射区,屈曲食指第一指间关节按推胃反射区,屈曲食指第一指间关节按压肛门反射区,拇指直推脾反射区;屈曲食指第一指间关节直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反射区,每反射区操作2分钟,每日1次,推拿结束多饮水,促进剂代谢废物的排出。
婴儿便秘推拿图解步骤 婴儿便秘病因病症
素体阳盛,过食辛热食物,以致肠胃积热,气滞不行;或热病后耗伤津液,肠道失于濡润,而致大便干结,难于排出。
症状:大便干结,身热而赤,烦渴口臭,胸胁痞满,饮食减少,腹部胀满作痛,噫气频作,小便短赤,苔黄燥,脉弦滑,指纹色紫。
先天不足,脾胃素虚,气血生化不足;或病后体虚,气血亏损,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则津少,不能滋润大肠,以致大便排出困难。
症状:面色苍白无华,神疲气怯,虽有便意,而努挣乏力难下,舌淡苔薄白,脉细或细涩,指纹色淡。
小儿推拿治疗便秘
1、清大肠
治疗小儿便秘推拿方法 小儿便秘临床表现
实秘:面红身热,口臭心烦,口干欲饮,纳食减少,噫气泛酸,胸胁痞满,腹中胀满,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虚秘:面唇发白,指爪无华,形瘦气怯,便秘不畅,便不坚硬或软,小便清长,腹中冷痛,喜热恶冷,四肢不温。
小儿便秘推拿有用吗
小儿推拿通过对穴位,经络,脏腑刺激,以达健脾和胃,调节脏腑功能,且能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从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促进肠胃蠕动,加强消化道功能,以缓解便秘症状。
小儿实秘推拿手法
主证:患儿面赤身热,口渴欲饮,小便短赤,纳食减少,腹部胀痛而硬,苔黄燥,指纹色紫。
推拿方法:
1.清脾经:以左手拇指置于患儿的左拇指掌侧,以食指,中指置于其拇指末节背侧,以右手拇指指腹或其桡侧面自拇指根向拇指尖推200-300次。
2.清胃经:以左手握患儿左手,拇指,食指二指夹持固定其左拇指及掌指关节,以右手拇指指腹或桡侧面,自掌根推向拇指根300-500次。
3.清肺经:以左手拇指,食指二指夹持固定患儿左手无名指,使其指尖朝上,掌心朝外,以右手拇指指腹自无名指尖向无名指第二之间关节横纹推100-200次。
4.清大肠:以左手托住患儿的左手,使其手掌侧置,右手食,中指二指夹住其拇指,以拇指桡侧面,由虎口直推至食指尖200-300次。
5.退六腑:以右手持患儿的左手,以左手拇指自肘尖推至大横纹尺侧头之阴池100-150次。
6.摩腹:患儿仰卧位,以全掌或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腹,在上腹部顺时针方向摩3-5分钟。
7.分腹阴阳:患儿仰卧位,用两手拇指指腹自剑突沿肋弓向两旁分推50-100次。
8.揉龟尾:患儿俯卧位,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龟尾50-100次。
9.推下七节骨:患儿俯卧位,以拇指或食指,中指二指指腹自第2腰椎棘突向尾骨尖推100-200次。
10.揉膊阳池:左手托住患儿左手,使其掌心向下,以右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揉膊阳池穴100-150次。
小儿虚秘推拿手法
主证:面色㿠白无华,神疲气怯,哭声无力,大便怒挣难下,舌淡苔薄,指纹色淡。
操作方法:
1.补脾经:以左手将患儿拇指屈曲,以右手拇指指端循患儿拇指指尖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100-500次。
2.补肺经:以左手拇指,食指二指夹持固定患儿左手无名指,使其指尖朝外,掌心朝上,用右手食指,中指二指夹持固定患儿的腕部,以拇指桡侧面自无名指之间推向第二之间关节横纹100-200次,
3.补肾经:用右手握患儿的左手,使其掌心朝上,以左手拇指指端,从阴池穴推至小指尖100-200次。
4.清大肠:以左手托住患儿的左手,使其手掌侧置,右手食,中二指夹持主其拇指,以拇指桡侧面由虎口直推至食指尖100-200次。
5.推三关:患儿左手臂伸直,掌心向内,以左手握住患儿腕关节尺侧,食指在下伸直,托住患儿前臂,右手食指,中指并拢,用拇指桡侧,自大横纹桡侧阳池直推至曲池穴。
6.揉二马:以左手握住患儿的左手,使其掌心向下,以右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揉二马穴100-150次。
7.捏脊:患儿俯卧位,充分暴露脊背,以拇指恢复与食,中指二指指腹相对用力,由尾部向颈部轻轻提捏脊背皮肤,提捏3-5遍。
8.揉膊阳池:用左手托住患儿右手,使其掌心向下,以右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揉膊阳池穴100-150次。
9.揉足三里:患儿仰卧位,以拇指揉足三里穴1-2分钟。
10.推下七节骨:患儿俯卧位,以拇指或食,中指指腹自第2腰椎棘突向尾骨尖推100-200次。
推拿对便秘有效果吗 便秘推拿治疗注意事项
1.推拿较适宜治疗功能性便秘。
2.应注意排除器质性病变,必要时做大便常规,直肠镜检等检查。
便秘推拿手法图解法 穴位推拿治便秘
1.患者仰卧,术者站其右侧,用掌摩法顺时针方向摩腹5分钟左右,用一指禅推法由中脘穴慢慢推至气海穴,往返数次,用掌揉法重点在左下腹揉动2-3分钟。
2.患者俯卧,术者利于一侧,用掌推法从上至下在脊柱两侧膀胱经推动数次,腰骶部两侧骶棘肌及大肠俞,三焦俞弹拨,点揉各数十次。
3.仰卧或坐位,点揉支沟,足三里,上巨虚,俯卧位,从下向上推承山穴200次左右。
4.久病体虚者,加揉血海,三阴交,脾俞等穴,捏脊5次。
婴儿便秘推拿图解步骤 婴儿虚秘推拿方法
治疗原则:益气养血,滋阴润燥。
推拿方法:补脾经,补肾经,清大肠,推三关,揉二马,按揉膊阳池,揉肾俞,捏脊,按揉足三里,推揉涌泉。
推拿功效:补脾经,推三关,捏脊,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和中,补养气血,强壮身体;清大肠,按揉膊阳池以理肠通便;补肾经,揉二马,揉肾俞,推揉涌泉以滋阴润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