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杼为什么叫骨会
大杼为什么叫骨会
骨会是八会穴之一,《难经·四十五难》中提到:骨会大杼。大杼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与肾相表里,肾主骨,且该穴位位于第一胸椎两旁,是肩部负重着力之处,而支撑重量则赖于骨,所有大杼又叫骨会,一般骨病、脊椎不利、虚劳发热、肾可酌情取用骨会穴。
艾灸颈椎病灸哪里
治疗颈椎病可艾灸风池,大椎,大杼,天宗四大穴位。
风池醒脑开窍,疏风清热,大椎解表通阳,补虚凝神,大杼强筋骨,清邪热,天宗舒筋活络,理气消肿,四个穴位搭配施灸,可增强舒筋活络,通络止痛之功效,缓解颈椎病以及该病引起的颈骨疼痛,头痛等病症。
大杼的准确位置视频 大杼的按摩手法
1.正坐,头微微向前俯,双手举起,掌心向后,食指和中指并拢,其他手指弯曲,并越过肩伸向背部。
2.将中指的指腹放在颈椎末端最高的骨头尖(第七颈椎)下的棘突下方,食指指尖所在位置。
3.举手抬肘,用中指的指腹按压,每次左右两侧穴位各按揉1-3分钟,或者两侧穴位同时按压。
颈椎病艾灸做哪些部位 颈椎病艾灸常用方法
悬灸大杼穴,每次10-30分钟,每日1次,5-7日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可进行下一个疗程。
大杼穴位置在上背部,正坐低头或俯卧,在第1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艾灸该穴位有强筋骨,清邪热的功效。
悬灸天柱穴,每次5-15分钟,每日1次,5-7日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进行下一个疗程。
天柱穴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后颈处突起的肌肉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2厘米左右,艾灸该穴位有化气止痛的功效。
大杼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大杼穴配伍疗法
以中指或拇指指腹按压大杼和曲池穴各3-5分钟,力度以产生酸胀,微痛感为宜,或用按摩槌轻轻敲打两穴各3-5分钟,每日按摩1-2次,坚持按摩,可以缓解风热感冒所致头胀痛,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等症。
巨骨的意思是什么 巨骨的配伍疗法
1.肩背痛:巨骨穴配天牗、缺盆、神道、大杼、天突、水道。
2.臂不举:巨骨穴配前谷。
3.咯血:巨骨穴配孔最、尺泽、鱼际。
4.肩痛:巨骨穴配肩髃穴、肩髎穴。
艾灸颈椎病的方法图解 颈椎病艾灸穴位位置
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腧穴之一,能够提神醒脑,通利官窍,平肝熄风,对颈椎病,外感风寒,内外风邪引发的头痛以及眼部疾病均有治疗效果。
位置:位于项部,当枕骨直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大椎属于督脉,是督脉与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艾灸本穴可祛风散寒, 截疟止痫。主治头项强痛,胸背疼痛,五劳七伤,腰脊强等病症。
位置: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足太阳,手太阳之会,八会穴之骨会,艾灸该穴位可祛风解表,宣肃肺气,强筋骨,清邪热,使颈肩部气血畅通,有效防治颈椎病。
位置:位于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宗穴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肩胛区,颈肩综合症这一职业病主要表现为颈肩部僵硬,发紧,甚至出现五十肩,颈椎病等,艾灸该穴位可以行气宽胸,舒筋活络,使整个颈肩部肌肉放松,有效防治颈椎病。
位置: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斑秃的刮痧疗法
斑秃是一种以头部毛发突然发生局限性斑状秃落,局部皮肤正常的皮肤病。
本病以头皮突然出现圆形、椭圆形脱发为特征,边界清楚,脱发区为一个或多个,病区皮肤光滑而柔软。脱发区边缘的毛发比较牢固,不易拔出,说明病情已基本稳定,周围发根松动,用手抓一抓掉下几根,说明病情还会有所发展,秃块可逐渐增大,数目也逐渐增多。多数患者在发生斑秃前是没有预兆的,但也有部分患者在脱发前头皮局部有异常的感觉,如灼热、刺痛、压迫感、麻木感、蚁走感、瘙痒感。本病临床分为风盛血燥、气滞血瘀、气血亏虚3型。
一、风盛血燥
(一)症状
临床特点为局部脱发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等,边界明显,局部皮肤平滑、柔软,伴头晕口干。
(二)治法
(1)选穴大椎、大杼、肺俞、膈俞、脾俞、肝俞、胆俞、肾俞、外关、血海、合谷。(见图9-2-l、图9-2-图9-2-3)
(2)定位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外关:在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3)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大椎及背部大杼,然后刮背部从肺俞至肾俞,再刮前臂外关、合谷,最后刮下肢血海。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及背部大杼,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上肢外侧外关穴、手部合谷和和下肢内侧血海,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
二、气滞血瘀
(一)症状
特点为毛发干枯少泽,情志抑郁或易怒,两胁胀痛,暖气则舒,舌紫黯有瘀点。
(二)治法
(1)选穴大椎、大杼、肺俞、脾俞、肝俞、胆俞、肾俞、行间、太冲、阳陵泉、三阴交。(见图9-1-图9-1-图9~1-图9-2-1)
(2)定位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行间:第一、第二趾问,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太冲: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阳陵泉: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三阴交:在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
(3)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大椎、背部大杼,再刮背部从肺俞至肾俞,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刮下肢外侧阳陵泉,最后刮太冲至行间。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及背部大杼,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然后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穴、外侧阳陵泉穴,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最后刮足部太冲至行间穴,重刮,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
三、气血亏虚
(一)症状
特点为毛发干枯,面色白光白,体倦乏力,舌质淡。
(二)治法
(1)选穴大椎、大杼、肺俞、脾俞、肝俞、肾俞、足三里、气海、关元。(见图9-1-图9-2-图9-2-4)
(2)定位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3)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大椎、背部大杼,然后刮背部俞穴,再刮腹部关元
急性肠炎的刮痧治疗法
刮痧法常用的穴位及位置
1、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
2、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膏肓俞: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4、神堂: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5、天枢:脐旁2寸。
6、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7、上巨墟:足三里穴下3寸。
8、阴陵泉:胫骨内侧踝下缘凹陷中。
9、曲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
10、委中:横纹中点。
11、合谷(虎口):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简便取法:以一手的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
12、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13、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14、曲池: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15、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医解说
大椎穴属于督脉,督脉有总管、统率的意思,行于背部正中,其经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又称为“阳脉之海”;其次,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的联系。大杼、膏肓、神堂穴则属足太阳膀胱经,太阳者,天之巨阳也,膀胱与表气相通,“腠理毫毛其应”,外邪侵袭,首当其冲。
基于上述原因,治疗时首先刮拭的穴位是大椎、大杼、膏肓俞及神堂,配合刮拭的穴位是天枢、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曲泽及委中。腹痛甚者加刮合谷、三阴交;恶心、呕吐加刮内关;发热加刮曲池;里急后重加刮关元俞。
注意事项
凡刮拭出现紫块瘀点的穴位,7天后才能刮拭,其他穴位可刮拭1~2次。
大杼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大杼的作用
大杼穴是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是又为八会穴中“骨”的会穴,是人体背部非常重要的穴位,该穴有疏通太阳经气,散寒止痛的作用,可以帮助改善颈肩背肌肉的痉挛及疼痛,还能有效治疗颈肩胸腰骨关节疾病,经常对该穴进行按摩可以强筋骨,清邪热,帮助缓解肩周炎,肩部酸痛,颈椎痛等病症。
大杼为什么叫骨会 大杼的配伍
夹脊穴位于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有17个穴位,大杼配夹脊有强筋骨、通经络、调气血的作用,主治颈椎病。
列缺在人体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尺泽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大杼配列缺、尺泽有理肺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
大杼的定位在哪里
大杼穴在人体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简便取穴:
1.正坐低头或俯卧,于第1胸椎棘突下,先取陶道穴,旁开1.5寸处即是大杼穴。
2.正坐低头,或是俯卧,双手垫于胸前,屈颈,从颈背部交界处椎骨的高突,即第7颈椎向下推1个椎体,即第一胸椎,从其棘突下缘旁开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该穴。
大杼的作用
大杼穴是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是又为八会穴中“骨”的会穴,是人体背部非常重要的穴位,该穴有疏通太阳经气,散寒止痛的作用,可以帮助改善颈肩背肌肉的痉挛及疼痛,还能有效治疗颈肩胸腰骨关节疾病,经常对该穴进行按摩可以强筋骨,清邪热,帮助缓解肩周炎,肩部酸痛,颈椎痛等病症。
按摩手法
1.正坐,头微微向前俯,双手举起,掌心向后,食指和中指并拢,其他手指弯曲,并越过肩伸向背部。
2.将中指的指腹放在颈椎末端最高的骨头尖(第七颈椎)下的棘突下方,食指指尖所在位置。
3.举手抬肘,用中指的指腹按压,每次左右两侧穴位各按揉1-3分钟,或者两侧穴位同时按压。
小儿捏脊治疗什么 小儿感冒
捏脊方法:患儿俯卧或侧卧,以舒服为主,操作者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对应钳形用力,从第2腰椎(也就是腰背部正中间,俗称腰眼的位置),即两腰眼正中开始,沿脊椎向上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一直到第1胸椎两侧肌肉为止,反复操作4-6遍,从第2遍开始,家长在捏脊过程中加入重提手法,捏3下,提1下,当按捏至背部大杼穴时,稍用力向上提3次,然后配合按,擦大杼,擦上背部。
常用按摩方法:两手拇指分别放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的大杼穴,用指端点按,要有一定力度,一按一松,重复21次;再用两手拇指指腹推擦大杼1分钟;最后家长两手张开,分别按放在背部两侧,做推擦活动,从颈后的后脑勺开始,沿着脊椎骨椎一直擦至第12胸椎处,连擦3分钟。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疗法是什么
1、刮痧治疗
有效经穴:发病关节附近膀胱经:大杼
经穴释义:类风湿关节炎一般是在发病关节附近取穴,以达到行气血通经络的日的,使发病关节功能恢复正常。膀胱经的大杼为骨会,有舒筋壮骨之功。
刮拭顺序:①发病关节附近②脊背部
2、物理疗法
可选用热疗、蜡疗、超声波、中药熏洗、离子导入等治疗,能缓解疼痛和伴发的肌肉痉挛,有助维持及恢复关节功能。但某些疗法极易对人体产生副作用。
3、预防治疗
在进行正规治疗的同时,辅助治疗方法比不可少,患者需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和护理。首先做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减轻类风湿关节炎的侵害;其次要避免风寒的侵袭,不要长期居住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防止淋雨、受寒。气候变化如关节受寒可使症状加重,因此老人到了秋冬季,要特别注意关节保暖防寒,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
4、止痛西药治疗
只能止痛,不能治痛,长期服用易产生依赖性和毒副作用,关节炎患者刚开始的时候都会使用这种方法治疗关节炎,但是这种方法治疗关节炎度对人体的肾脏影响太大。
5、中药治疗方法
中医对于关节炎病理病机的认识已经有几千年之久,治疗经验丰富,主要是中药调理机体阴阳平衡、调养肝肾功能等效果,补益机体正气,改善体质,因而从根本上解除病机。
牙痛针灸扎哪里 大杼穴
定位: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刺法:患者取端坐位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快速斜刺入皮肤0.5-0.7寸,然后先慢后快,提插捻转,待患者有针感后,接电麻仪两极于针柄上,开机调频率和波型,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间隔5分钟停电1次,留针30分钟,在无针或患者畏针时,可用双手拇指尖压迫穴位,使患者有酸麻,胀,重感。
点评:大杼穴是太阳膀胱经穴位,联络肾脏,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另大杼为八会穴之骨穴,是骨精气会聚的地方,电针使气血运行通畅,通则不痛,症状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