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菇的形态特征
草菇的形态特征
菌丝体
菌丝无色透明,
草菇 细胞长度不一,46~400 μm,平均217 μm,宽6~18 μm,平均10 μm,被隔膜分隔为多细胞菌丝,不断分枝蔓延,互相交织形成疏松网状菌丝体。
细胞壁厚薄不一,含有多个核,无孢脐,贮藏许多养分,呈休眠状态,可抵抗干旱、低温等不良环境,待到适宜条件下,在细胞壁较薄的地方突起,形成芽管,由此产生的菌丝可发育成正常子实体。
子实体
由菌盖、菌柄、菌褶、外膜、菌托等构成。外膜:又称包被、脚包,顶部灰黑色或灰白色,往下渐淡,基部白色,未成熟子实体被包裹其间,随着子实体增大,外膜遗留在菌柄基部而成菌托。
菌柄:中生,顶部和菌盖相接,基部与菌托相连,圆柱形,直径0.8~1.5 cm,长3~8 cm,充分伸长时可达8 cm以上。
菌盖:着生在菌柄之上,张开前钟形,展开后伞形,最后呈碟状,直径5~12 cm,大者达21 cm;鼠灰色,中央色较深,四周渐浅,具有放射状暗色纤毛,有时具有凸起三角形鳞片。
菌褶:位于菌盖腹面,由280~450个长短不一的片状菌褶相间地呈辐射状排列,与菌柄离生,每片菌褶由3层组织构成,最内层是菌髓,为松软斜生细胞,其间有相当大的胞隙;中间层是子实基层,菌丝细胞密集面膨胀;外层是子实层,由菌丝尖端细胞形成狭长侧丝,或膨大而成棒形担孢子及隔胞。子实体未充分成熟时,菌褶白色,成熟过程中渐渐变为粉红色,最后呈深褐色。
担孢子:卵形,长7~9 μm,宽5~6 μm,最外层为外壁,内层为周壁,与担子梗相连处为孢脐,是担孢子萌芽时吸收水分的孔点。初期颜色透明淡黄色,最后为红褐色。一个直径5~11 cm的菌伞可散落5亿~48亿个孢子。
草果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
茎丛生,高达3米,全株有辛香气,地下部分略似生姜。
叶片长椭圆形或长圆形,长40-70厘米,宽10-20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渐狭,边缘干膜质,两面光滑无毛,无柄或具短柄,叶舌全缘,顶端钝圆,长0.8-1.2厘米。
穗状花序不分枝,长13-18厘米,宽约5厘米,每花序约有花5-30朵;总花梗长10厘米或更长,被密集的鳞片,鳞片长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5-7厘米,宽2.3-3.5厘米,顶端圆形,革质,干后褐色;苞片披针形,长约4厘米,宽0.6厘米,顶端渐尖;小苞片管状,长3厘米,宽0.7厘米,一侧裂至中部,顶端2-3齿裂,萼管约与小苞片等长,顶端具钝三齿;花冠红色,管长2.5厘米,裂片长圆形,长约2厘米,宽约0.4厘米;唇瓣椭圆形,长约2.7厘米,宽1.4厘米,顶端微齿裂;花药长1.3厘米,药隔附属体3裂,长4毫米,宽11毫米,中间裂片四方形,两侧裂片稍狭。
蒴果密生,熟时红色,干后褐色,不开裂,长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5-4.5厘米,宽约2厘米,无毛,顶端具宿存花柱残迹,干后具皱缩的纵线条,果梗长2-5毫米,基部常具宿存苞片,种子多角形,直径4-6毫米,有浓郁香味。花期:4-6月;果期:9-12月。
草鱼的形态特征
草鱼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草鱼的俗称有:鲩、鲩鱼、油鲩、草鲩、白鲩、草鱼、草根(东北)、厚子鱼(鲁南)、海鲩(南方)、混子、黑青鱼等。英文名:Grass carp 。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
草鱼幼鱼期则食幼虫,藻类等,草鱼也吃一些荤食,如蚯蚓,蜻蜓等。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生殖季节亲鱼有溯游习性。已移殖到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因其生长迅速,饲料来源广,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草鱼,鲤科。体延长,亚圆筒形,体长大1m余。体青黄色。头宽平,口端位,无须。咽齿梳状。栖息水的中下层,以水草为食。3-4龄成熟,在江河上游产卵,可人工繁殖。生长快,最大个体达30kg左右。为中国主要淡水鱼类养殖对象。分布于中国各大水系,肉味美,鱼胆有毒 。
蘑菇的形态特征
平常叫做蘑菇的是真菌中的一类,即担子菌的子实体。子实体是担子菌长出地面的地上部分,样子很像插在地里的一把伞。地下还有白色丝状,到处蔓延的菌丝体,这是担子菌的营养体部分,即非繁殖器官。在一定温度与湿度的环境下,菌丝体取得足够的养料就开始形成子实体。子实体初期像个鸡蛋露出地面,迅速发育成子实体,有菌盖、菌柄、菌托、菌环等。成熟子实体的形状、大小、高低、颜色、质地等差别很大。大的直径可达40厘米左右,高可达50厘米左右;小的直径不过半厘米,高不过1厘米。
现将它各部分的性状说明如下:菌盖是子实体最明显的部分,好像一顶帽子。形状多种多样,一般常见的有钟形、斗笠形、半球形、平展形、漏斗形等。菌盖颜色十分复杂,虽然可以基本上辨别出白、黄、褐、灰、红、绿、紫等颜色,但是各类颜色中又有深、浅、淡、浓的差异,更常见的是混合色泽。幼小与老熟时它们的颜色可以不同,周边有全缘而整齐的,也有呈波浪状而不整齐或撕裂的。
菌盖表面有皮层。在皮层菌丝里含有不同的色素,因而使菌盖呈现各种不同色泽。皮层下面便是菌肉,一般由长型的丝状菌丝组成,有的则由膨大的泡囊状菌丝组成。菌肉颜色以及受伤后颜色的变化,常因种类不同而不同。一般菌肉多呈白色或污白色,有的呈淡黄色或红色等。[3]
有些蘑菇菌柄处会有囊状体,称为柄生囊状体。,特别是一些牛肝菌的菌管处还可能有管缘囊状体,这些囊状体都是细胞组成的,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到,它们一般生长在菌髓里。
许多蘑菇还会有鳞片,大部分存在于菌盖上或者菌柄上,它们一种是纸质,由大量纤维细胞和少量膨大细胞组成;而有的蘑菇鳞片是容易破碎的膜质,它们由少量纤维细胞和大量膨大细胞组成。膨大细胞相当于水泥,纤维细胞相当于钢筋,因此很多蘑菇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的鳞片软硬、脱落程度、颜色、形状来分辨蘑菇种类。
甘草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状,直径1-3厘米,外皮褐色,里面淡黄色。具甜味。
茎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鳞片状腺点、刺毛状腺体及白色或褐色的绒毛。叶长5-20厘米,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两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叶柄密被褐色腺点和短柔毛;小叶5-17枚,卵形、长卵形或近圆形,长1.5-5厘米,宽0.8-3厘米,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两面均密被黄褐色腺点及短柔毛,顶端钝,具短[1] 尖,基部圆,边缘全缘或微呈波状,多少反卷。
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4毫米,褐色,膜质,外面被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花萼钟状,长7-14毫米,密被黄色腺点及短柔毛,基部偏斜并膨大呈囊状,萼齿5,与萼筒近等长,上部2齿大部分连合;花冠紫色、白色或黄色,长10-24毫米,旗瓣长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短于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状腺体。
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密集成球,密生瘤状突起和刺毛状腺体。种子3-11,暗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毫米。花期6-8月,果期7-10月。[1-2] 直立属,叶互生,奇数现状复叶,小叶7~17枚,椭圆形卵状,总状花序腋生,淡紫红色,蝶形花。长圆形夹果,有时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密被棕色刺毛状腺毛。扁圆形种子。
草莓的形态特征
1、 根
草莓是须根系,系浅根植物,没有主根与侧根之分,根系由新茎和根状茎上的不定根组成,在土壤中根系分布较浅,距地表20cm深的土层内,最深达35cm左右。新根呈乳白色至浅黄色,,老根呈黑褐色,当其生长到一定粗度后就不再加粗生长,加长生长也逐渐停止。新茎于第二年成为根状茎后,须根就逐渐衰老枯死,而从上部根状茎再长出新根系代替。随着新茎的部位不断升高,发生不定根的部位也相应升高,甚至露出地面,影响新根的产生和正常生长。草莓根的生长比地上部早10天左右,初生根支撑植株并同细根一起吸收肥料,根毛吸收水分。通过根系吸收的无机营养和水分,经叶柄、果梗运向叶片和果实。根系以春季生长最旺盛,其次是晚秋。
2、 茎
草莓有三种茎,即新茎、根状茎和匍匐茎,前两种生长在地下,也称地下茎。
⑴新茎?? 为草莓当年生茎,新茎加长生长速度缓慢,年生长仅0.5-2cm,加粗生长较旺盛,为短缩茎状态,呈弓背形,下部产生不定根。新茎的顶芽到秋季可形成混合花芽,成为主茎的第一花序,花序均发生在弓背方向,栽植时常根据这一特性,,确定苗的定植方向,新茎上密生具有长柄的叶片,每叶片的叶腋部位着生腋芽,腋芽具有早熟性,当年形成的腋芽,有的当年就发出新茎分枝或萌发成匍匐茎。
⑵根状茎? 是草莓多年生茎,因新茎上叶片枯死后,其外观形状如根状而得名。一般上一年的新茎就是当年的根状茎。它是具有节和年轮的地下茎,是贮藏营养物质的器官。根状茎上着生很多的初生根,木质化程度随着年龄增加而提高,其生理功能逐渐减弱。草莓根状茎的老化程度是草莓植株壮和弱、盛和衰的标志器官。老化的根茎则完全处于营养消耗状态,栽植草莓时,如果选用二年生以上的苗木,必须去掉多年生的根状茎,促进新茎的产生,提高新根的发生率,增强草莓的生产能力。
⑶匍匐茎? 匍匐茎是草莓营养繁殖的主要器官,栽培草莓时多用以培养子株。匍匐茎由草莓新茎的腋芽萌发形成,草莓植株都具有抽生匍匐茎的能力,抽生匍匐茎的数量多少是因品种、植株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异。草莓生产中的苗木,主要通过匍匐茎无性繁育而来,1年生植株利用匍匐茎的繁殖系数在20条以上,每条匍匐茎至少能形成4株匍匐茎苗。匍匐茎都是偶数节(第二、四、六节)的部位向上长出正常叶,向下形成不定根,不定根接触地面进入土壤,形成新苗的根系,在同一母株上早期抽生的匍匐茎苗能形成高质量的幼苗,靠母株越近的幼苗生长发育越好。匍匐茎的第一节和第三节有的可产生匍匐茎分枝,匍匐茎分枝的偶数节上同样能抽生匍匐茎(称第二次匍匐茎),形成草莓幼株。
3、叶
草莓的叶为三出羽状复叶,由短茎的颈部作簇状发生。托叶明显,叶柄细长,着生于新茎。叶柄基部有鞘状托叶,不同品种的托叶颜色不同,草莓托叶的这一特性成为区别不同品种的标志之一。随着新茎生长,老叶相继枯萎,陆续出现新叶。不同时期长出的叶,其寿命长短也有较大差异。从着果到采果前的叶片较典型,能反映该品种的特征。新呈展开后约30天达到最大叶面积,叶片平均寿命60-80天。草莓叶片具有常绿性,秋季长出的叶片,在环境适宜和保护下,能保持绿色越冬,其寿命可延长到200-250天,翌年春季生长 一段时间后才枯死,为新叶所代替。越冬叶片保留多,对提高产量有显著作用,草莓叶片表面密布细小茸毛,小叶多数为椭圆形,因品种不同也有圆形、长椭圆形、棱形等。叶缘有锯齿状缺口,有的边缘上卷,呈匙形;有的平展;也有的两边上卷、叶尖部分平展等到形状,这些都反映了品种特征。
4、 花
花芽是花的前体,要开花就必须有花芽。草莓花芽的形成是有规律的,草莓的生长点在生育前期是形成叶,只有条件具备以后才能形成花芽,草莓形成花芽的条件有外部条件和内在条件。草莓形成花芽的外部条件是低温和短日照,花芽分化时的温度17℃-24℃,日照时间昼长8-12小时。但也有在低温短日照条件下不能形成花芽的,如吸氮过多,叶色浓绿,苗过旺时就不易形成花芽,也有苗小细弱也长时间形成不了花芽,因此推迟花芽的形成,这都是由于草莓的体内营养条件影响了花芽形成。
草莓花序为聚伞花序或多歧聚伞花序。品种间花序分歧变化较大。一个花序上可着生3-30朵花,一般为7-15朵。通常第一级序的一朵中心花最先开,其次由这朵中心花的两个苞片间形成的两朵二级序开放,其余类推。由于花序上的级次不同,开花先后不同。开花早的结果早,开花晚的往往不结果,成为无效花。草莓花序的高低,因品种而异。草莓花为白色,少数黄色,5-8瓣,大多数品种为两性花,自花能结实。少数品种雄蕊发育不完全,或没有雄蕊,生产上应注意配置授粉品种。草莓开花期遇连阴雨天,会使花药开裂受,花粉传播不良。滞留在花中间的雨水也会影响雌蕊柱头受粉,造成不受精或畸形果。
5、 果实
草莓的果实是由花托膨大形成 ,植物学上称为假果,栽培上称为浆果。草莓的真果是种子,它是由子房增大形成,草莓从开花、受精、果实膨大到成熟所需的天数,因品种、栽培方式和气候条件而有差异,同一品种、同一栽培方式,因开花早晚不同,成熟需要天数也不一样。一般的规律是,冬天成熟得慢,约需50-60天;秋天和早春可缩短到45天;春天露地栽培温度适宜,草莓开花后35天即可成熟。
草莓果实柔软多汁,果面有深红、浅红、橙红和白色,中间有髓,种子着于果面,同株草莓开花结果早的果头大,以后开花的果实个头逐渐变小,末期开花的果实没有采收价值,成为无效果实。在草莓生产中进行疏花疏果,可以节省植株营养,提高前期果品产量和质量。草莓鲜果中约有90%是水分,果实膨大期水分不足会使果实变小。果实膨大期适宜的天气条件是白天气温20-25℃,夜间气温10℃左右,日照充足。
甘草的形态特征
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状,直径1-3厘米,外皮褐色,里面淡黄色。具甜味。
茎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鳞片状腺点、刺毛状腺体及白色或褐色的绒毛。
叶长5-20厘米,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两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叶柄密被褐色腺点和短柔毛;小叶5-17枚,卵形、长卵形或近圆形,长1.5-5厘米,宽0.8-3厘米,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两面均密被黄褐色腺点及短柔毛,顶端钝,具短[1] 尖,基部圆,边缘全缘或微呈波状,多少反卷。
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4毫米,褐色,膜质,外面被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花萼钟状,长7-14毫米,密被黄色腺点及短柔毛,基部偏斜并膨大呈囊状,萼齿5,与萼筒近等长,上部2齿大部分连合;花冠紫色、
白色或黄色,长10-24毫米,旗瓣长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短于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状腺体。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密集成球,密生瘤状突起和刺毛状腺体。种子3-11,暗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毫米。花期6-8月,果期7-10月。[1-2]
直立属,叶互生,奇数现状复叶,小叶7~17枚,椭圆形卵状,总状花序腋生,淡紫红色,蝶形花。长圆形夹果,有时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密被棕色刺毛状腺毛。扁圆形种子。
菇茑的形态特征
酸浆为茄科酸浆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株高50-80cm,地上茎常不分枝,有纵棱,茎节膨
大,幼茎被有较密的柔毛。根状茎白色,横卧地下,多分枝,节部有不定根。叶互生,每节生有1-2片叶,叶有短柄,长1-3cm,叶片卵形,长6-9cm,宽5-7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不整齐的粗锯齿或呈波状,无毛。花5基数,单生于叶腋内,每株5-10朵。花萼绿色,5浅裂,花后自膨大成卵囊状,基部稍内凹,长2.5-5cm,直径2.5-3.5cm,薄革质,成熟时橙红色或火红色;花冠辐射状,白色,雄蕊5,花药黄色,长0.3-0.35cm,子房上位,2心皮2室,柱头头状,长1.0-1.1cm。萼内浆果橙红色,直径1.5-2.5cm,单果重2.5-4.3g,每果内含种子210-320粒,种子肾形,淡黄色,长约0.2cm,千粒重1.12g。[1]
茎叶
多年生草本,基部常匍匐生根。茎高约40-80cm,基部略带木质,分枝稀疏或不分枝,茎节不甚膨大,常被有柔毛,尤其以幼嫩部分较密。叶长5-15cm,宽2-8cm,长卵形至阔卵形、有时菱状卵形,顶端渐尖,基部不对称狭楔形、下延至叶柄,全缘而波状或者有粗牙齿、有时每边具少数不等大的三角形大牙齿,两面被有柔毛,沿叶脉较密,上面的毛常不脱落,沿叶脉亦有短硬毛;叶柄长约1-3cm。
花
花梗长6-16mm,开花时直立,后来向下弯曲,密生柔毛而果时也不脱落;花萼阔钟状,长约6mm,密生柔毛,萼齿三角形,边缘有硬毛;花冠辐状,白色,直径15-20mm,裂片开展,阔而短,顶端骤然狭窄成三角形尖头,外面有短柔毛,边缘有缘毛;雄蕊及花柱均较花冠为短。
果
果梗长约2-3cm,多少被宿存柔毛;果萼卵状,长2.5-4cm,直径2-3.5cm,薄革质,网脉显著,有10纵肋,橙色或火红色,被宿存的柔毛,顶端闭合,基部凹陷;浆果球状,橙红色,直径10-15mm,柔软多汁。种子肾脏形,淡黄色,长约2mm。花期5-9月,果期6-10月。
猴头菇的形态特征
猴头菇(学名:Hericium erinaceus),外形似猴子的头,因而得名。孢子透明无色,表面光滑,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大小约 6.5 - 7.5 & micro; m×5×5.5。菌丝细胞壁薄,具横隔,有锁状联合。菌丝直径为10-20。是四大名菜(猴头、熊掌、海参、鱼翅)之一。
子实体呈块状,扁半球形或头形,肉质,直径5-15cm,不分枝(与假猴头菌的区别)。新鲜时呈白色,干燥时变成褐色或淡棕色。子实体基部狭窄或略有短柄。菌刺密集下垂,覆盖整个子实体,肉刺圆筒形,刺长1-5cm,粗1-2mm,每一根细刺的表面都布满子实层,子实层上密集生长着担子及囊状体,但子上着生4个担孢子,并且野生的猴头菇一般成对生长。
甘草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状,直径1-3厘米,外皮褐色,里面淡黄色。具甜味。
相关图册 (11张)
茎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鳞片状腺点、刺毛状腺体及白色或褐色的绒毛。叶长5-20厘米,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两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叶柄密被褐色腺点和短柔毛;小叶5-17枚,卵形、长卵形或近圆形,长1.5-5厘米,宽0.8-3厘米,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两面均密被黄褐色腺点及短柔毛,顶端钝,具短[1] 尖,基部圆,边缘全缘或微呈波状,多少反卷。
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4毫米,褐色,膜质,外面被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花萼钟状,长7-14毫米,密被黄色腺点及短柔毛,基部偏斜并膨大呈囊状,萼齿5,与萼筒近等长,上部2齿大部分连合;花冠紫色、白色或黄色,长10-24毫米,旗瓣长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短于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状腺体。
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密集成球,密生瘤状突起和刺毛状腺体。种子3-11,暗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毫米。花期6-8月,果期7-10月。[1-2] 直立属,叶互生,奇数现状复叶,小叶7~17枚,椭圆形卵状,总状花序腋生,淡紫红色,蝶形花。长圆形夹果,有时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密被棕色刺毛状腺毛。扁圆形种子。
长根菇形态特征
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菇盖直径25-15 cm,幼时半球形,后期平展,中部微凸起呈脐状,并有深色幅射状皱褶,光滑,湿时微粘,淡褐色或茶褐色至棕黑色。菇肉白色,薄。菌褶白色,弯生,较宽,稍稀,不等长。菇柄近圆柱形,长10-20 cm,直径1-3 cm,色与盖同,近光滑,有纵条纹。
生长发育条件:(1)营养:长根菇是木腐菌可以利用杂木屑、棉子壳、玉米芯等农产品下脚料,同时能从土壤中吸收多种可溶性有机营养和无机营养,包抱土壤微生物的代谢产物。(2)水份:菌丝生长适宜含水量为65%-68%,出菇要求空气相对湿度85%-95%。(3)温度: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2-30℃,最适20-25℃,出菇温度15-28℃,最适才25℃。(4)空气:长根菇生长环境要求空气新鲜,二氧化碳浓度在0.03%以下。(5)光线:菌丝生长完全不需要光线,出菇时要有一定的光线才能促进原基分化和子实体发育。(6)酸碱度:培养基要求微酸性至中性,PH值在5.4-7.2皆可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