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新生儿腹泻的中医辨证治疗

新生儿腹泻的中医辨证治疗

穴位激光照射

(1)取穴

主穴: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神阙、止泻。

(2)治法

每次选2~3穴。用氦氖激光器,波长6328埃,功率1.5毫瓦,光斑直径1~2毫米,出光口离皮肤30厘米,每穴照射3~5分钟。每日照射1~2次。

(3)疗效评价

本法治疗婴儿腹泻,总有效率在92%~95%[12,13]。

耳穴压丸

(1)取穴

主穴:大肠、直肠下段、胃、交感。

配穴:盆腔、小肠、脾、神门。

(2)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效不显酌加配穴。用王不留子贴敷上穴,由家长协助行压丸刺激。每日3~4次,每次3分钟。

(3)疗效评价:共观察114例,结果痊愈62 例,显效25例,有效18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91.1%[14]。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

1、湿热蕴郁中焦,发为阳黄

症状:精神倦怠,饮食不佳,身热,头痛厌食,恶心呕吐,胃脘不适,大便白如陶土,小便深黄,眼睛及周身发黄。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

中医方药:茵陈10克、栀子6克、犬黄6克、黄柏6克、郁金6克、砂仁2.4克、滑石12克、苡仁10克、青皮6~11克、炒三仙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药方分析:本方症为黄疸,属于急性传染性肝炎.本病大多由于饮食不洁,湿热熏蒸,症状表现为厌食油腥,脘腹不适,大便色白,皮肤发黄.故治以茵陈蒿汤加味,疗效尚稳妥.本方采用茵陈,栀子,黄柏,滑石,苡仁清利湿热;青皮,川朴,炒三仙,砂仁调气化滞;大黄,郁金逐热散瘀行血退黄.全方组方合理,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效。

2、湿热内蕴,气滞血瘀

症状:患儿神疲易倦,食少恶心,舌质微红,苔薄白,上腭乳黄,脉弦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调气活血。

中医方药:青黛3克、紫草9克、乳香6克、白芷6克、焦楂9克、茜草9克、绿茶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药方分析:本方症为黄疸性肝炎,实热型,湿热郁于肌肤,气不得运,血不得行,胆汁外溢,以致皮肤巩膜发黄.对于此类黄疸,医生除常用青黛,紫草,乳香等清解热毒,活血化瘀药退黄外,还常用绿茶来降转氨酶.名老中医认为,绿茶主治肝胆湿热,有清肝,醒脑,祛湿,利水,退黄之功。

3、湿邪内蕴,肝脾失和

症状:皮肤,巩膜发黄,色泽晦暗,尿黄染尿布,大便色浅黄,稀粘不成形,食纳不佳,舌质淡,苔白微腻。

治疗原则:健脾化湿,利胆退黄。

中医方药:生麦芽9克、茵陈15克、金钱草9克、穿肠草6克、通草3克、黄柏3克。

用法:水煎服,茵陈后下,每日一剂,早晚三次分服。

药方分析:肝胆湿热蕴郁于里,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瘀遏,浸于肺,发于皮,则周身发黄;或由于湿邪内阻,脾阳不振,胆液为湿所困阻,浸淫肌肉,溢于皮肤.故治疗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同时注意护脾胃之气,升发胃气.方以生麦芽配伍茵陈既是此理;金钱草,穿肠草,通草,黄柏均为通利之品.对于黄疸较重或日久不愈者,考虑湿热夹杂,内蕴与血分.血瘀不行则黄疸日深,可用活血化瘀之品,加丹参,血竭,广角之类,多可获效。

4、茵陈丹参汤

中医方药:茵陈15克、丹参15克、车前子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取汁80~100毫升,分3~5次分服。

适应病症:新生儿黄疸,出生后4周内的新生儿,出现目黄,身黄,尿黄。

药方分析:新生儿黄疸日久不愈,多是因为肝胆湿热兼血瘀所致.方中茵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药理研究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并用降低血中胆红素及解热的功能;丹参活血化瘀,古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近代研究其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肝脏生理机能好转及缩小肝脾肿大的功能;车前子性寒降泄,能清利湿热下行而利小便,有较强的利尿作用;甘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四味药配伍,清热去湿利胆,治血化瘀退黄之功尤佳。

新生儿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1.风寒袭肺型

症候:哭声低弱,口吐白沫,喉中痰鸣,面白肢冷,口周微紫,鼻翼轻度煽动,点头呼吸,体温正常或稍低,舌质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红,达风关或气关。

治法:辛温散寒,宣肺止嗽。

方药:三拗汤加减。炙麻黄1g,杏仁、前胡各5g,陈皮、半夏、炙甘草各3g。鼻塞流涕加荆芥、防风;喘憋明显加苏子、炒白果;面白肢冷加桂枝。

2.风热犯肺型

症候:发热咳嗽,气急痰鸣,吮乳困难口唇微紫,点头呼吸,舌质红,苔黄,指纹紫红。

治法:辛凉清热,宣肺止嗽。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1g,生石膏lOg,杏仁、前胡、芦根、炙甘草各5g。热重加黄芩;痰多加黛蛤散;口唇发绀加丹参。

3.肺热血瘀型

症候:精神萎软,咳嗽拒食,呼吸浅快,肢端及口唇发紫,面色灰黯,体温不稳定,甚至出现黄疸或皮肤瘀点,舌质微紫,舌苔黄,指纹紫滞。

治法:清肺化痰,活血化瘀。

方药:泻白散加减。桑白皮、地骨皮、知母各6g,黄芩、鸡血藤各5g,芦根、杏仁各3g。精神萎软加太子参;皮肤瘀点加丹参;喘促明显加苏子、蝉蜕。

中医辨证治疗秋燥

1、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前人有云∶六气之中,惟燥不为病,似不 尽然。盖以《内经》少秋感于燥一条,故有此议耳。如阳明司天之年,岂无燥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气候较夏冬之偏寒偏热为平和,其由于冬夏之伏气为病者 多,其由于本气自病者少,其由于伏气而病者重,本气自病者轻耳。其由于本气自病之燥证,初起必在肺卫,故以桑杏汤清气分之燥也。

桑杏汤方(辛凉法)

桑叶(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 沙参(二钱) 象贝(一钱) 香豉(一钱) 栀皮(一钱) 梨皮(一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再一次煮成三杯,其二、三次之气味必变,药之气味俱轻故也)。

2、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此条较上二条,则病深一层矣,故以甘寒救其津液。

沙参麦冬汤(甘寒法)

沙参(三钱) 玉竹(二钱) 生甘草(一钱) 冬桑叶(一钱五分) 麦冬(三钱) 生扁豆(一钱五分) 花粉(一钱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

中医辨证治疗斜视

斜视患者常见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的疾病,并会有眩晕、呕吐、步伐不稳等症状。多由于眼球位置不正或眼睛平衡失调所致。

人类两只眼球各有6条眼外肌主宰眼球运动,它们是4条直肌和我2打斜肌,根据其在眼球上的附着位置分别称为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上斜肌、下斜肌,当这6条肌肉的作用不平衡时,便会导致斜视。

斜视的种类很多,包括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及下斜视。斜视的病因复杂,现代西医学除针对病因及手术的,对病因不明者,尚无一日三餐方法。中医学治疗斜视可利用针灸为主,同时配合内服药为辅的方法进行调理治疗。

(一)取穴

主穴:正光1、正光2、风池。

配穴:据辨证分型取穴。

肝血不足型

眼斜,发病与高热抽搐有关,目干畏光、急躁头痛、口苦多梦,脉细稍弦或小数,苔薄白。

肝俞、胆俞、内关、百会。

脾气虚弱型

眼斜,视物不清,面色(白光)白,神倦纳少,头晕体瘦,时有便溏,脉细弱或缓,苔薄白。

脾俞、胃俞、中脘、百会、内关、足三里。

肾虚型

眼斜,多自幼发病,屈光度较薄,视力较差,头晕发枯,面色欠华,常有遗尿,苔薄或净,舌质淡或尖红。

肾俞、肝俞、胆俞、大椎、腰椎两侧、内关。

调理巩固:眼位已正或基本恢复,视力未达到正常。

胸椎8~12,腰椎两侧,百会、大椎、肝俞、胆俞、脾俞、肾俞、中脘。

小儿腹泻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穴位疗法:

通用取穴:推上七节骨200次;揉板门200次;补脾经200次;补大肠200次;清小肠200次;运内八卦200次;摩腹200次。

(二)中药泡澡疗法

(1)木瓜白头翁秦皮小茴香各30克

(2)熬成的中药水取适量加入到热水中泡洗身体,且浸没到肚脐以下。

(3)泡澡治疗时间为20分钟左右。

注:若患儿肛周潮湿,可用六一散擦其部位;若肛周出现糜烂,可用止疮膏擦其部位。

调护:

1、在推拿过程中,应注意护理。喂养要定时定量,不吃不洁食物,注意保护腹部,勿使受凉,每次便后用温水洗净肛门,勤换尿布。

2、本病推拿治疗有效,但并不排除其他疗法,特别是有感染因素的,可同时应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如出现脱水和中毒症状时,更应及时静脉输液等治疗。

3、平时可服用马齿苋山楂粥

用料配方:新鲜马齿苋250克,山楂25克,粳米100克。

操作:

(1)把马齿苋洗净切碎,山楂洗净去核,备用。

(2)粳米淘净,用大火煮沸投入山楂,改为小火煮至米开花,投入马齿苋,再煮沸即成。

功效:清热利湿

用法: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食,连服数日。

新生儿破伤风的中医辨证治疗

新生儿破伤风多因严重痉挛导致窒息、全身衰竭和继发感染而死亡 ,故在治疗上应把住三大关 ,即痉挛关、营养关和感染关。前者是导致后两者的根本所在。镇静剂过量可造成软瘫、呼吸抑制 ,而镇静剂不足则难以有效控制痉挛并使病情拖延。因此 ,根据患儿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不同 ,恰当使用镇静剂是西药治疗的关键。同时 ,利用止痉汤中蝉蜕、僵蚕祛风止惊 ,蜈蚣、全蝎熄风止痉 ,其疗效十分显着。

此外,每日西药镇静剂 2~3次 ,均应在扎针、吸痰、局部护理等处置前 15分钟给予;鼻饲时要采用小吊瓶形式,每分钟15滴均匀进入;治疗后的第三天,开始鼻饲奶水,把住营养关;鼻饲时要保持适当温度,过凉或过热都可能诱发抽搐;吸痰时动作要快而轻,不要求一次把分泌物吸净。

新生儿腹泻的原因

新生儿腹泻是什么原因,其实引起新生儿腹泻的原因往往有生理性稀便、喂养不当以及感冒和病菌感染。

生理性稀便

在给宝宝腹泻下定义以前,首先应考虑宝宝是否真正得了“腹泻”。

由于正常新生儿的肠道功能尚未健全,不同喂养方式的宝宝大便性状也存在明显区别,因此,当宝宝出现大便次数多及稀便等“腹泻”表现时,可能还无法断定宝宝得了“腹泻”。

如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可多达7—8次,甚至10—12次,大便通常较稀薄,如果宝宝精神好,吃奶好,体重增长正常,就不必担心。

当然,如果是人工喂养的宝宝,如何每天大便超过五次,或者是大便中出现暗鼻涕状黏液,亦或者是含有大量水分的话,则应该及时找专家进行检查治疗。

喂养不当

给新生儿喂食的奶粉过浓、奶粉不适合、奶粉中加糖、奶液过凉、或过早添加米糊等淀粉类食物,都容易导致新生儿积食,从而引起宝宝腹泻。

对奶粉过敏

100名婴儿中有2—7名会对奶粉蛋白质过敏,这种症状多出现干2—3个月的婴儿。有遗传性过敏体质的新生儿更容易产生对奶粉蛋白质的过敏症状。

患感冒

新生儿患上感冒的时候,往往是会伴有腹泻症状的。因此,如果是感冒因为腹泻的话,则将感冒治疗,腹泻也就会随着变好。如果担心宝宝出现脱水情况的话,则可以适用一些口服补液。

病毒或细菌感染

因病毒或细菌感染而造成的腹泻中具代表性的是肠道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干燥季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

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约占干燥季节小儿腹泻的70%—80%,所以人们常把它称作秋季腹泻。2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多,尤其是6个月—7岁的婴儿。

传染性很强,能在家庭、幼托及儿科病房流行。发病时伴有呕吐发热,若不及时处理可出现脱水症状,因此要格外注意。

新生儿腹泻的中医治疗

(1)取穴

主穴:天枢、止泻、足三里。

配穴: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腹泻重加长强。

(2)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据症而加。以30号1寸针直刺,捻转提插半分钟后即出针。针毕,令患儿俯卧,用常规捏脊法沿长强至大椎的督脉段提捏3~6遍,着重提捏关元俞和大肠俞。再由膀胱俞至风门的膀胱经线边捏 边提放3~6遍,双拇指同时揉双脾俞、胃俞各1分钟。上法每日1次。

(3)疗效评价

共治575例,全部获愈,平均治愈时间为2.64天,较采用药物治疗为优[15]。

头针

(1)取穴

主穴:额旁二线。

(2)治法

额旁二线取穴方法为在临泣穴以下至前发际向下1厘米处,分上、中、下三点。针刺时,令患儿取半坐位,由家长双手捧住患儿两颞部,常规消毒皮肤后,术者左手拇指压穴旁,右手持1寸毫针,刺上、中、下三点。采用半刺法,浅刺而疾出针,针刺深度为患儿同身寸之一分,破皮即为得气。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3)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治愈:经治疗后,大便次数一天内不超过2次,性状正常;好转:经治疗后,大便次数较治疗前减少一半以上,大便性状渐趋正常;无效:经治疗一个疗程,大便次数和性状无变化者。

小儿秋季腹泻偏方

秋季是婴幼儿腹泻的多发季节,其中多为饮食不注意而导致肠胃功能紊乱而导致腹泻。对于这类腹泻患儿,单纯使用助消化药是不够的,应采用中医中药疗法,往往可获得事半功倍的疗效。中医讲究辨证治疗,对于不同的腹泻要采取不同的药物。

因为过食生冷,感受风寒引起的腹泻,中医称为寒泻,其症状是发烧、腹痛腹胀、大便清稀、肠鸣。用药可以选服藿香正气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

患儿肠胃积热,外受暑湿引起热泻急促而量多,大便稀黏、酸臭,小便黄。可选用“葛根芩连微丸”每次1克,每日服3次。

由于过食或添加辅食不当引起腹胀腹痛,中医简称伤食泻,其表现为便前哭闹,大便酸臭,或见奶瓣或不消化食物,口臭气促,食欲不振,夜卧不安。可服“至宝锭”每次1丸,每日2次。

对于脾虚泻,就是患儿久病久泻引起身体虚弱,面色发黄,疲倦无力,大便松散不成形或次数多。可用“启脾丸”每次1丸,每日2次。

除了上面几种腹泻外,当小儿贪食生冷食物时容易引起水泻不止,每天大便次数多,肠鸣腹胀,大便如稀水或不成形,泻后、肠鸣后腹胀减轻的患儿,病情很容易加重,有可能发生脱水。因此,这类患儿一般应到医院请医生治疗,不能擅自吃药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

伤食型:伤食型腹泻有腹胀腹疼、泄前哭吵、大便酸臭如蛋花状、口臭、不思食等症状,治宜去积消食,主要采用消导之品,以助脾胃消化,同时应节制乳食,常用方剂为保和丸加减。

风寒型:风寒型腹泻有大便稀薄如泡沫状、色淡、臭气少、肠鸣腹痛,或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治宜祛寒化湿,主要采用芳香化湿药品,以疏风散寒化湿,常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湿热型:常见症状有泻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粘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恶,肢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治宜清热利湿,常用加味葛根芩连汤。

脾虚型:大便稀溏,多见食后作泄,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且常反复发作。治宜健脾止泻,主要采用健脾益气止泻药品,以健脾理气化湿,常用加味参苓白术散。

秋季腹泻的中医辨证治疗

治疗方药

秋季腹泻比较多见的证型是风寒证,可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常用药有藿香、苏叶、茯苓、泽泻、厚朴、大腹皮、神曲、半夏、马鞭草、铁苋菜、生姜等(用量视具体情况而定,应在中医生指导下应用。下同)。也可口服藿香正气液,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一般连续服用3~5天。

病程迁延,证属脾虚泻时,可选参苓白术散或七味白术散加减,常用药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陈皮、木香、丁香、诃子、黄芪、薏苡仁、扁豆、砂仁、焦神曲等。也可口服健脾八珍糕,每次2块,用开水调成糊状,每日2~3次,可连续服用10天左右。

出现气阴两伤证候,可选用人参乌梅汤加减,常用药有人参、炙甘草、乌梅、木瓜、莲子、山药等。

新生儿泪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辨证选方

1.风热停留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白薇丸(《审视瑶函》)加减,白蒺藜15g,石榴皮15g,防风12g,公英20g,白薇15g,赤芍10g,败酱草30g,连翘30g,漏芦9g。头晕、腰膝酸软者加枸杞、补骨脂、菊花。

2.心脾湿热

治法:清心利湿。

方药:竹叶泻经汤(《原机启微》)加减。柴胡12g,栀子69,羌活12g,升麻9g,炙甘草6g,黄芩10g,黄连10g,大黄9g,茯苓12g,赤芍15g,泽泻10g,决明子20g,车前子15g,竹叶10g。脓多去羌活,加花粉、漏芦、乳香、没药、桔梗以加强其清热排脓之功。3.正虚邪恋治法:扶正祛毒。方药:治风黄芪汤(《秘传眼科龙木论》)加减。黄芪15g党参10g,地骨皮10g,知母9g,大黄6g,防风10g,茯苓12g,远志6g,当归10g。

让孩子轻松远离肚子疼

随着夏季的到来,小儿腹泻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了,大多数都是孩子饮食不当或是着凉诱发出现的,腹泻让孩子们十分痛苦,肚子疼痛是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表示小儿腹泻的病因比较复杂,其治疗方法选择不一,那么,小儿腹泻中医治疗怎么样?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中医把小儿腹泻分为寒湿型、湿热型、食滞型、脾虚型、脾肾阳虚型。罗爱武医师认为,中医讲究辨证治疗,对于不同的腹泻类型要采取不同的治疗。其中小儿腹泻调整饮食非常重要,饮食调整得好,有利于缓解腹泻症状或止泻,促使脾胃肠道早日恢复正常生理状态,有利于机体较快康复。

一、辩证治疗:

1、湿热型小儿腹泻

湿热型小儿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呈水样蛋花状,酸臭,每天数次或达10 余次,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发热、呕吐、口渴、烦燥等症状。舌苔黄腻或薄黄,舌质红,脉滑数。饮食应忌刺激性食品、乳食及助湿生热的食物。

小儿腹泻治以清解热邪、化湿止泻, 方选黄芩滑石汤、葛根芩连汤化裁,黄芩、滑石、茯苓、大腹皮、葛根、黄连、银花、陈皮、山楂、甘草、薏苡仁。

2、寒湿型小儿腹泻

寒湿型小儿腹泻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色淡,清浠有泡沫,臭气不重,或伴有形寒身热,鼻塞流涕等症状。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脉浮或濡。此症多因腹部受寒或食后吹风、或过食生冷,或食物属性过寒引起。饮食上应避免再进食属性寒凉的食品和难消化的食物。

小儿腹泻治以疏风散寒、化湿止泻。方选藿香正气散化裁,藿香、苏叶、茯苓、陈皮、半夏、厚朴、泽泻、苍术、补骨脂、生姜、大枣、甘草。

二、暖脐止泻:

由白胡椒10克,肉桂6克,茴香9克,干姜6克,公丁香6克组成,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功用。用于小儿腹泻属于虚寒或风寒留中而致腹泻者。小儿腹泻临床症状表现为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兼恶寒发热,舌苔白腻。用法为将上药烘干共研细末,混均装瓶备用,每次取药末1.5~3克,以热醋调成糊状,将药贴于脐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3日为一疗程。

温馨提示:小儿腹泻属于常见的疾病,家长们不必担心,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患者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对症治疗,希望上述的文章可以帮助到患者们。

相关推荐

面瘫的中医辨证治疗

面瘫是临床上比较难治的疾病之一,临床医生对面瘫的研究也较多。中医针灸在治疗面瘫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在取穴、手法和针法方面都有相应的治疗法则,正确应用能够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针灸的穴位有地仓、承泣、颊车、太阳、阳白、鱼腰、患侧合谷、风池,以及头针等,针刺可采取透穴疗法。一般在针刺过程中不用电针,当患者有酸麻胀痛等得气的表现后,留针大约20~30分钟。 手法也就是推拿,其取穴与针刺的穴位基本相同。手法上一般会在双侧面部轻柔地按摩与推拿,重点按摩的部位是患侧,推拿时

散光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眼与全身脏腑、经络联系密切,针灸通过激发机体反应机能而起作用。针刺与耳穴治疗作用,可使痉挛疲劳的睫状肌、眼外肌放松恢复,增强其调节能力和眼球壁弹性从而缓解散光。 治疗时选择球后、承泣、攒竹、四白、风池、翳明、睛明、合谷等穴位,每天针刺1次,留针30分子,每次4~5穴,交替使用。 疗程中配合耳穴疗法,选眼、目1、目2、肝、肾、神门耳穴点,每次选其中3~4穴,找到敏感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令患者每日早、中、晚自行按压耳穴3~4次,每次每穴50~100下。 针刺与耳穴治疗无毒副作用,能显著缓解肌群痉挛,

咳嗽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外感咳嗽 1、风燥咳嗽: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2、风热咳嗽: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 3、风寒咳嗽: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二、内伤咳嗽 1、痰热郁肺: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方药:清肺化痰汤加减。 2、肝火犯肺:治法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3、痰湿蕴肺: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4、肺阴虚证: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5、综合治疗:散毒清热,

崩漏的中医辨证治疗

⑴ 实证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 中极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⑵ 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配穴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操作

盗汗的中医辨证治疗

盗汗,《内经》称为“寝汗”,是熟睡后汗液窃出,醒来即止的一种临床常见症状。本症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因某些疾病所引起,临床以睡眠出汗,醒后即止,五心烦热,舌红口干等为主证。男女老幼,均可见之。本症以虚热为多见,但气虚、阳虚、湿热亦间或有之。 治疗本症,根据盗汗的特点,以滋阴敛汗为法,采用加减当归六黄汤治之。笔者用此方治疗不少的男女老幼盗汗者,取得良好的效果。药用当归10克,生地黄20克,熟地黄20克,黄连3克,黄柏10克,乌梅10克,五味子10克,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每日水煎服1剂,每剂煎

胃癌的中医辨证治疗

辨证施治中晚期胃癌未能手术,或术后复发有远处转移病人,或因各种原因而不作手术的病人,则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包括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施治按前述四型辨证治疗。 (1)肝胃不和型:辨证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治以舒肝和胃、降逆止痛。方药:柴胡、郁金、枳壳、旋复花(包煎)、代赭石、半夏、玫瑰花、杭芍、白屈菜、焦三仙、甘草。此证系患者肝郁气滞,肝失条达疏泄,乘侮脾胃,使脾胃功能失司,胃气上逆,嗳气频作,反胃嘈??,方中以柴胡、郁金、玫瑰花疏肝理气;枳壳、旋复花、代赭石、半夏降气平逆止呕;杭芍,甘草柔肝和中;焦三仙健

血热的中医辨证治疗

血热严重的人,可服用中药调理,或平时多喝点菊花水。必要时,可用生地10克、丹皮6克、槐花6克、菊花6克煎水喝,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表现选择牛黄解毒片、三黄片及知柏地黄丸等药物治疗。 清血热方代表方剂清营汤和犀角地黄汤。 清营汤 犀角生地黄麦冬玄参丹参竹叶心银花黄连连翘 主治:温热病,热邪入血引起的身热夜甚,心烦失眠,或有谵语,或口渴,或发斑疹,舌绛而干,脉细数等。 功用:养阴清热,解毒透疹。 犀角地黄汤 犀角生地黄丹皮赤芍 主治: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尿血,便血,斑疹颜色紫黑,或蓄血发狂,便色黑等。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1、肺热血热 面部痤疮以红色丘疹、粉刺和脓疱为主,伴油腻和少许红色结节,口干,心烦,失眠,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脉数。宜宣肺清热。方药为枇杷清肺饮加减,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2、脾胃积热 皮疹色红,伴有宿食不消,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宜清热化湿通腑。方药为三黄丸合茵陈蒿汤加减,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热毒 痤疮发生和轻重与月经周期明显有关,常伴有月经不调、情志不舒、乳房胀痛等不适,舌红苔微黄,脉弦细数。宜清热解毒。方药为二花汤加减,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4、血瘀痰

肝肿瘤中医辨证治疗

1、肝热血瘀型:上腹胀满,疼痛拒按,可触坚硬包块,胸胁窜痛,烦热口干,口苦欲饮,便干溺黄。或短赤,肤燥无华,舌质淡或暗红,时有齿痕,苔白厚,脉弦数或弦滑有力。治当清肝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培土固元。药用半枝莲、板蓝根、蛇舌草、七叶一枝花、蟾皮粉、蜈蚣、柴胡、白芍、元胡、田三七、丹参、干七、海藻、生牡蛎、夏枯球、白术、晒白参、茯苓、木香、另用人工牛黄引药入肝。便干结加知母、大黄,痛加威灵仙、五灵脂、蒲黄、徐长卿等,实际就是“华虎内攻汤”加减运用。 2、肝盛脾虚型:表现为上腹包块,胀顶不适,消瘦乏力,倦怠

水痘的中医辨证治疗

(1)风热夹湿证:属轻型,证见发热,咳嗽,流涕,水痘红润,分布稀疏,内含水液清澈明亮,伴有瘙痒,纳差,二便调和,舌苔薄白,脉浮数。治宜用疏风解表,清热祛湿法。方选银翘散加减。 (2)湿热炽盛证:属重证,多见于体质虚弱的患儿。发热重,表现为壮热烦渴,唇红面赤,精神萎靡,痘疹稠密色紫暗,痘浆混浊不透亮,甚至口腔亦见疱疹,伴有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黄厚而干,脉洪数或滑数。此乃邪盛正笃,湿热毒邪内犯。治疗当加大清热凉血解毒之力。方选加味消毒饮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