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耳石症与哪些疾病有关

耳石症与哪些疾病有关

●全身性疾病当肾病、肝胆疾病、糖尿病、结核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导致全身功能紊乱时,常会出现耳鸣症状,其特点与药物中毒引起的耳鸣一样,都是高音调、双侧性。

这种耳鸣一般会随上述疾病的康复而消失。此外,有资料表明,耳鸣可能是冠心病的先兆。据统计,在有耳鸣的冠心病患者中,86.7%的患者耳鸣比心绞痛先出现,8.6%的患者心绞痛和耳鸣同时出现。这是因为耳蜗对缺血缺氧比较敏感。

专家指出:耳鸣可作为早期心脏病的重要标志。因此,一个原来没有耳鸣症状的中老年人,在近期内突发耳鸣,应及时检查血脂、血压及心电图,以明确是否患有隐性心脏病。有些人长期耳鸣,但如果近期耳鸣加重,也应该检查心脏。

●身体虚弱这种耳鸣多没有器质性病变,常由于血管张力不足、局部供血差引起。中医认为,它是肾虚的表现。

●神经衰弱这种耳鸣音调高低不定,多为双侧性,常伴有头痛、头昏、失眠、多梦等症状。这种耳鸣还与忧郁有关,调节情绪可使之好转。

耳石症的最佳治疗方法有什么呢

1、保守治疗

此症预后良好,可在一年左右不治自愈。个别长期不愈者可采用对症疗法,如口服安定、谷维素药物。亦可采用强迫体位锻炼,利用具有疲劳反应的特性,每日固定在诱发体位上进行长期锻炼,久之即可适应而不再有眩晕感。如眩晕严重,应用4%利多卡因、硫酸链霉素做鼓室内注射,可收良效。

2、手术治疗

耳石病诱发眩晕症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囊斑脱落的耳石随着头位的运动而撞击半规管,而后产生刺激传至前庭中枢产生的位置感错觉。因此,其间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即耳石漂移的流体动力学和耳石撞击半规管产生神经冲动的传导基础。根据这种推论,可以将BPPV的手术治疗分为流体动力学和神经阻断两类,前者包括半规管阻塞术,后者为单孔神经或 前庭神经切断术。

半规管阻塞术正常情况下,半规管的内淋巴液处于膜迷路内,能够随着头部的运动而沿管腔的轴线发生流动,这种流动冲击壶腹端的嵴帽偏斜形成半规管感受器的刺激。由于膜性半规管位于骨半管内,所处的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内淋巴液具有不可压缩的物理特征,因此,半规管内淋巴液的流动必须形成流体的循环。

假如半规管存在阻塞的话,头部的运动就不能够形成有效的流动,感受器也难以得到足够的刺激产生神经信号。根据这个原理,我们采用手术方法造成BPPV责任半规管的阻塞以破坏内淋巴液的有效流动,能够有效缓解这类患者的眩晕症状。

3、复位手法治疗

耳石症虽然痛苦,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治疗方法。该方法不需服药,效果奇特,可以说是立竿见影。这种治疗方法叫做“手法复位治疗”。

该疗法的有效率为71%~92%。管石复位法主要用于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BPPV的治疗,通过手法使患者变换5个位置,从而使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的管石碎片通过总脚进入椭圆囊。虽然本病有一定的自限性,但一般要经过数周或数月甚至数年症状才能缓解,发作期可伴恶心、呕吐,但一般无听力障碍、耳鸣等症状,无中枢神经症状及体征,缓解 期可无任何不适。而予手法复位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耳石复位成功后症状随即消失,快速为患者解除眩晕所带来的痛苦。

因此,出现眩晕症状的患者应首选神经内科就诊,排除其他急需处理的危重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如确诊耳石症可接受手法复位治疗。但由于目前许多神经内科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极容易被当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即使被介绍到耳鼻喉科,也容易被基层医院或者大医院的年轻医生误诊为“梅尼尔病”。有人多个医院奔波,前后花费好几万也没有获得确诊。

其实耳石症能占到日常门诊眩晕病人的30-50%,而误诊率很高,目前医学界尤其是神经内科医生应当加强耳石症的教育。

耳石症手法复位一般一次见效,个别患者需要多次复位才能治愈。一般门诊治疗即可,个别需住院多次复位。患者复位时会诱发眩晕,偶尔会发生呕吐(需有家属陪同),但一般持续时间短暂,无明显不良后果。复位成功后需休息半小时后再离开,并禁忌开车。复位后三天内最好避免平卧。建议睡硬板床,用荞麦皮枕头。

目前有部分医院的神经内科和耳鼻喉科可行该项治疗。外地患者如果当地未能确诊,或者确诊后不能正确复位,也可联系到大医院诊治。

严重颈椎病、颈椎外伤、颈部动脉夹层、严重心脏病的患者需谨慎治疗以防止病情加重。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耳石症手法复位看似简单,但是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患者不宜自行复位,以免发生危险。

耳石症本身药物治疗不能阻止眩晕发作。但是有的老年患者合并脑血管病可能需要同时给予输液治疗。有的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失眠或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需要给予相应药物治疗,防止耳石症复发。

耳石症的注意事项

1、耳石症由于多在头位变动的时候产生,而且现在伏案工作的人群增多,所以很多患者一拍颈椎片都有问题,就容易简单地把这种眩晕和颈椎病画上等号。所以眩晕患者一定要到耳鼻喉科检查一下。[6]

2、此病虽为耳鼻喉科疾病,但常首诊于神经科,易误诊为高血压。耳石症患者即使能到耳鼻喉科就诊,也很容易被误诊为耳水不平衡。耳石症患者的眩晕与耳水不平衡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因为耳石症患者只是在头部倾向某一方向时感到眩晕,而且持续时间不过数十秒。耳水不平衡的患者除了眩晕外,还会出现弱听、耳鸣等症状,看到物体时眩晕会更明显,而且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分钟甚至一天。[7] 6]

耳石症复位后仍头晕

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个别病人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及漂浮感。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

人耳朵最深的部分是内耳,不但负责听力,还有平衡功能。一旦内耳出现问题,人就会感到天旋地转。内耳的椭圆囊和球囊上有囊斑,表面覆有一层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称为“耳石”。某些情况可引起椭圆囊的囊斑蜕变,导致耳石脱落。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治疗1.前庭抑制剂的应用,如脑益嗪、非那根等。2.继发性耳石症应进行病因治疗。3.体位疗法。4.管石解脱法。5.管石复位法。6.Epley复位法:本法一般只需一次,简单效果佳。7.CH~BPPV耳石复位法。以上各种治疗有效率不等,也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如上述治疗无效,且影响生活、工作质量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耳石脱落后,有可能掉到内耳中的半规管,产生眩晕。耳石症病因不明,通常多见于老年人,但一些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的年轻人也会患病。特别是年终赶任务,很多白领一族过度疲劳,耳石症的发病率也会升高。

虽然耳石症不是很麻烦的疾病,但因为眩晕可能反复发作,且发作时会有头重脚轻、漂浮感或不稳定感,对日常工作和生活或多或少都有影响。因此,即使是偶尔发病,也应该及时就诊和治疗。如果确诊耳石症,主要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就行。手法复位,就是通过一系列体位改变使“不慎”掉入半规管的耳石重新回到属于它的地方———椭圆囊,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病因: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特发性称之为耳石病,另一类为继发性,继发于梅尼埃病、突聋、病毒性迷路炎、内听道动脉缺血、偏头疼、头部外伤、中耳和内耳术后,人工耳蜗术后,耳毒性药物损害,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及颈性眩晕等,上述各种疾病导致了半规管的炎症或缺血损伤而致耳石脱落。

是什么让你莫名其妙的眩晕

说到眩晕很多人都会说:“我也不知道自己的症状是不是眩晕,就是有时候觉得晕。”其实,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目眩主要是指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头晕主要是感觉天旋地转不能站立,往往这两种情况同时出现。很多人莫名其妙地出现眩晕时,都以为是贫血或是血压不稳造成的,很少想其他原因,其实造成眩晕的原因很多,耳石症和颈椎疾病就位列其中。

耳石症引发眩晕的原因

耳石症的医学名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它是指当头位快速移动到某一特定的位置时激发的伴随水平型或旋转型眼震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

人内耳中有一个维持平衡的器官——球囊和椭圆囊,这个两个“囊”的表面有一个耳石膜,耳石膜上黏附着一层碳酸钙结晶,这些钙酸结晶被称之为耳石。正常情况下这些耳石是附着在耳石膜上,人们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比如,头部外伤、或者局部结构退化等耳石掉落下来,耳石正好会掉在椭圆囊相连的三个半规管中,这些掉落的耳石会随着头位的变化而发生位置的改变,导致内淋巴的流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眩晕。

颈椎病引发眩晕的原因

除了耳石症会莫名其妙的引发眩晕外,还有一种疾病也会引发眩晕,常常被人忽视,那就是颈椎疾病。颈椎病为什么会引发眩晕呢?据专家介绍,颈椎骨病引发晕眩主要是以下五个原因:

一、因颈椎病累及颈部肌群,引起颈部肌肉持久痉挛、收缩,导致肌肉的血流循环障碍,可游离出乳酸、5-羟色胺等炎性致病物质而引起头晕。

二、病变刺激、压迫或损伤第一、二、三对颈神经,尤以枕部为重,也可通过延髓或脊髓三叉神经核的反射作用,而使疼痛放射至头部,出现头晕。

三、因病变直接累及椎动脉,使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而产生头晕。

四、颈椎病直接刺激、压迫或牵拉头部头痛敏感组织而引起头晕。

五、病变可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或颈部其他交感神经,使椎—基底动脉系统或颅内外动脉舒缩障碍而产生头晕。

耳石症的症状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

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耳石症多发于中年人,女性略多,发病突然,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变化有关。

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秒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秒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个别病人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及漂浮感。

耳石症是怎么引起的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仍不明确,但与下列疾病有关:

①耳石病,曾有证实在后半规管壶腹嵴内有颗粒状嗜碱性物质。嵴顶的沉淀物(嵴顶沉石症)可能是来源于耳石的一种碳酸钙结晶,正常时植入在内耳的球囊和椭圆囊斑上,椭圆囊位觉砂膜的自发性蜕变、迷路震荡。

②外伤,头外伤、甩辫子伤等伤后数天或数周发生。也可见于镫骨手术后及内耳气压伤。

③前庭动脉前支阻塞。

④耳部疾病,中耳及乳突感染、迷路炎、前庭神经炎、突聋、梅尼埃病缓解期等可能是椭圆囊斑梗死所致,或双侧前庭功能不对称所致。

什么是耳石症呢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眩晕,眩晕的时间一般较短,往往少于一分钟,这仅相对于绝大多数管结石而言,为数较少的嵴顶结石的眩晕时间常在数分之上。这种症状的出现常与位置变化有关,故现阵发,这就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低头族眩晕不仅是颈椎有病

虽然春节的假期已经结束,但是不少在过年抢红包者出现的后遗症却有增无减。比如市民金女士因为低头抢红包抢得头脑发晕,她以为是颈椎疲劳的问题,到按摩店按摩了一周也没有效果。后来到医院就诊才发现,她的眩晕与耳内的问题有关。

眩晕不都是颈椎的事儿

医生检查后发现,金女士的眩晕并不是因为颈椎问题,而是耳石症所致。耳石症也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的短暂性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大部分患者发病的表现为休息或起床时,在床上向某一方向翻身,引起天旋地转,伴恶心、呕吐,必须保持强迫睡姿。像金女士一样的患者还有不少,以为自己的眩晕是颈椎疾患,但实际上是耳石症。

中老年女性易发生耳石症

人类之所以能够正常活动,是因为双侧耳内有调节身体平衡的器官。其中重要的结构之一就是球囊、椭圆囊。因为在球囊、椭圆囊结构内有感受重心变化的碳酸钙盐结晶,形状像石头,故称为耳石。正常情况下耳石附着于耳石膜上,只有20~30微米。因各种原因导致耳石从原来的位置上脱落,就会引起眩晕。

50~60岁的女性为耳石症高发人群,一般通过手法复位就能治好。大部分患者经过1~2次复位即可恢复,少数患者则需多次复位。需要指出的是,患者要找专科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复位。因为,如果复位方法不当有可能导致患者耳石异位,眩晕加重。

相关推荐

头晕和眩晕怎么辨别

眩晕在临床上分为前庭性眩晕和非前庭性眩晕。前庭性眩晕又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是指是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皮质和小脑的前庭代表区病变引起。中枢性眩晕的患者常感到旋转、恶心、呕吐、出汗,头部眩晕持续时间长,但程度较轻。脑出血、脑梗塞、脑瘤病变多引起中枢性眩晕。 周围性眩晕是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经颅外段病变引起,周围性眩晕患者头部晕的程度比较重,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患者常表现出不停地呕吐、出汗、面色改变,有些患者形容自己的症状时常说“胆汁都吐出来了”。周围性眩晕常见的疾病

经常眩晕警惕患有内耳疾病

内耳被称为“迷路”,发生在内耳的一系列眩晕疾病无法借助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因此临床诊断较困难,治疗效果往往欠佳,而受过眩晕疾病专业训练的医生的经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俗称“耳石症”,该病是眩晕最常见的病因,约占外周性眩晕的20%~40%,多发于30~60岁人群。此病原因不明,部分可能与头部外伤、化脓性中耳炎、突发性耳聋及偏头痛等有关。临床表现为从床上坐起、躺倒、弯腰及平卧位翻身或转头时发作短暂眩晕,其持续时间一般均小于60秒,可伴有恶心、呕吐及头昏等感觉。体位试验是诊断良

耳石症的危害

1、引起中风偏瘫,甚至猝死:耳石症患者发作期会出现旋转、呕吐,同时还会造成迷路、前庭、耳蜗器官损害,造成耳蜗毛细胞死亡和前庭功能丧失,进而引起耳鸣、耳聋、共济失调等危害性。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引起思维下降、头痛痴呆、脑血栓、脑溢血、半身不遂、中风偏瘫,甚至猝死。 2、影响脑血管调节机能及大脑微循环:中老年患者,多次发作可影响脑血管调节机能及大脑微循环,加重脑供血不足,诱发脑梗塞等症。 3、影响交际,生活圈缩小,精神压力加大等。 4、大部分耳石症患者发病时表现为起床、向后仰头倒在床上或者在床上向某一方向翻身时

耳石症检查

临床上检查确诊耳石症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头位性眼震检查:令患者坐床上,先仰卧垂头位,观察10秒无眩晕及眼震后,令坐起再观察10秒,再令头侧向一方仰卧,观察10秒,再仰卧垂头向另一方,观察10秒,每次变动体位、坐起及躺倒均应在3秒钟内完成。 (1)如在某体位时出现眼震,应持续观察30秒,如眼震持续不消失即为试验阳性。 (2)如右耳向下时旋转眼震向右,眼向左侧凝视则出现垂直性眼震,反复试验均为阳性,称为非疲劳型;反之,反复测试不再出现眼震,称为疲劳型。 (3)在不同头位出现的眼震方向不变称为定向型;如出

耳石症的诊断与治疗

第一天:耳朵石头不安分,头晕闹通霄 “嗨,小卫!昨晚又通宵加班了?”大清早,遇见一脸憔悴的邻居,我不由关切地问道。 小卫道:“哪里!哎,昨天半夜,我妈又犯头晕了,折腾了个一宿……噢,对了,您是专家,帮我分析分析吧。” “别先叩高帽!她什么情况呢?”我问。 “头晕,天旋地转的。昨晚她向右侧翻了个身就突然发病了,但奇怪的是,正着身子10来秒就不晕了。可是,一转头马上又开始犯晕,还全身冒冷汗,吐个不停。就是动就晕,不动就好。”小卫回答道。 “平时有没发作过呢?”我接着问。 “有啊,平时也有过的。就是头转向右边时

耳石症能自愈吗

有部分患者的耳石症,在眩晕发作一次或数次后,因耳石碰巧复位,能不经治疗自愈。

耳石症的症状

临床表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在患者向一耳或另一耳侧卧,或当头往后仰向上看时发生,眼震可同样出现,但无耳聋或耳鸣伴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有5个特征: (1)潜伏期:头位变化后3~10秒后才出现眩晕。 (2)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 (3)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 (4)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 (5)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在数周到数月内消退,但可能在数月或数年后复发。

耳石症预防

如果被确诊为耳石症,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试用以下的康复操预防其反复发作。 步骤: 1、肩下垫枕,头向左45度角,后仰,保持至头晕消失后15秒; 2、向右转头,与右肩45度,保持至头晕消失后15秒; 3、向右转身侧卧,头随肩转,面向地面,保持至头晕消失后15秒; 4、坐起,保持至头晕消失后15秒; 5、头向左45度角,重复2遍。 以上所示的步骤适用于左耳病变(如向左转头时头晕)的患者,若为右耳病变,应由向右转头开始。每天早、中、晚各做5遍,每遍的不少于2分钟。同时,建议在家人的陪伴下进行,防止摔倒或

耳石症的病因

1、遗传性因素耳硬化症患者直系先辈后代中有相同病的较多,约为54%有家族史,有人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半数以上病例可以发现异常基因。 2、内分泌紊乱因素本病多见于青春发动期,以女性发病率高,且于妊娠、分娩与绝经期都可使病情进展加快,被认为与激素水平有关。 3、骨迷路包囊发育因素人类出生时骨迷路包囊已发育完成,唯独在前庭前边缘的内生软骨层内遗留有一发育和骨化过程中的缺陷,称窗前裂。裂内有纤维结缔组织束及软骨组织,成年后可继续存在或发生骨化而产生耳硬化病灶,临床及颞骨病理所见之耳硬化症病灶,亦多由此处

耳石症的表现

多发于中年人,女性略多,发病突然,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变化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秒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秒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个别病人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及漂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