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不承认错误怎么教育
孩子犯错不承认错误怎么教育
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问题:
有时候孩子不愿意承认错误,很大程度上是害怕受到惩罚,这是孩子通过之前的体验总结出来的。家长的气愤、责怪、唠叨、抱怨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掩饰错误。因此,家长要以平常心对待,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教育、沟通等方式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
通过全神贯注地聆听孩子的讲话,家长可以全面了解事情的经过,了解孩子是如何思考的,进而判断孩子是不是做错了事情。如果是孩子错了,家长要和孩子好好谈谈,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如何对事情进行补救。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有些孩子不愿意承认错误,是害怕更多的人知道,担心大家笑话自己。作为家长,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处理,以避免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伤害。
对孩子主动承认错误的行为进行表扬: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弄脏了玩具、把杯子里的水撒到了地上等,都会引起孩子的紧张。当孩子主动告诉父母自己这些行为时,家长可以这么说:“谢谢你告诉我这件事情,可见你是不小心才弄脏玩具的。妈妈希望你下次可以小心点,好吗?”如此的对话,既可以减轻孩子的内疚感,也可以提醒孩子下次可以怎么做更好。
通过故事、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如果大人做了错事却不愿意承认,孩子自然会如此。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另外,可以通过相关主题的童话故事,通过与孩子讨论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引导孩子思考什么是正确的做法、什么是错误的做法。
如何让孩子学会道歉
父母不该有的态度
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往往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认为孩子还小,犯点小错误没什么关系,对孩子的错误不管不问,或者代替孩子向别人道歉。 父母严格对待犯错误的孩子,当孩子犯错,家长就会责骂孩子,用粗暴的方式逼迫孩子道歉。
家长应遵循的原则
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应慎用批评的态度,更不要随意打骂孩子,因为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并不是恶意的。 尊重和理解孩子的行为,关注孩子当时的情绪,保持孩子的自尊心。 对孩子来说,从错误中学到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该怎么做,并指导孩子的行为。
让孩子学会认错
孩子不会道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懂得是非观念,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家长应耐心告诉孩子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需要如何做才正确。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道歉就显得顺理成章。但孩子有可能因为害怕承担后果而不敢承认错误,家长应鼓励孩子知错就改,给予孩子安全感,避免对认错产生畏惧感。 还有的孩子犯了错,总是寻找各种谎言来逃避责任,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这种行为,让孩子明白说谎是一种恶劣的行为,比犯错误更让人不可原谅。
鼓励孩子承担责任
勇于承担责任的孩子是受欢迎的,这是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传达给孩子的思想。当孩子做错事后,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是由于自己的过失才造成这样的后果。但错误不是不可挽救的,可以让孩子提出一些可行的补救办法,以增强孩子的责任感。一味的指责只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不仅要注意孩子的言语上的道歉,更要让孩子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想法,让孩子有愿意承担责任的勇气。
适度的惩罚与表扬
孩子犯错后,家长不可听之任之,除了让孩子明白错误的原因及补救方法外,还应该根据错误的严重程度给予孩子必要的惩罚。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后必须承受后果,从而牢记教训。家长可以通过目光注视、远离孩子、拿走孩子的玩具等惩罚措施,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产生内疚,从而减少再次犯错的行为。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主动道歉后,家长也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让孩子明白知错能改的行为是父母所希望的。
孩子犯错了试试4种有趣的惩罚方法
惩罚孩子的原则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孩子犯了错就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尽管如此,家长惩罚孩子也要有度哦。家长吃饭的时候,还可以“恐吓”孩子说:“要是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吃两天这个蔬菜,再犯就吃三天,以此类推,直到孩子真正能够改正错误为止。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养育孩子别忘了这个词尊重
很多家长容易犯了一个错误,觉得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的,孩子错了自己打骂是天经地义的,而且自己不教育孩子的话,那还有谁能教育得了孩子啊?错错错,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孩子犯错了家长有权利和义务去惩罚,但是有个前提,家长也要学会尊重孩子啊。
一、哪些做法容易伤害孩子自尊
1.家长爱埋怨孩子,把自己失去的东西都怪罪到孩子身上,比如自由、金钱、工作等等,甚至总是和孩 子说自己不舒服都是因为被孩子气了才会的,这样对孩子的自尊心伤害大。
2.在孩子面前,总是表扬别人,批评自己的孩子。小孩子最讨厌大人拿别人和自己对比了,家长经常这 么做的话,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创。
3.家长鄙视孩子,认为孩子一无是处。
4.家长和孩子交流相处的时候,总是高高在上的,和孩子之间产生了很大的隔阂。
5.家长喜欢对孩子说粗口,甚至以谩骂讽刺的口气对孩子说话。
6.家长工作不顺利或者生活不顺心,就把脾气发泄在孩子身上。
7.家长过分管制孩子,不让孩子有自由成长的机会,导致自理能力低下。
8.家长只管养大孩子,不注重对孩子的教育。
9.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帮助孩子掩饰,这样孩子永远都不知道自己错了,甚至觉得自己所作所为都是 正确的。
10、家长过分包办孩子的一切,剥夺了孩子动手动脑能力。
11.家长之间在孩子面前经常吵架。
二、家长该如何尊重孩子
1.有事情多和孩子商量讨论,而不是总以命令的口气要求孩子完成任务。
2.孩子犯了错误,要多引导孩子改正错误,必要的时候给点小惩罚,而不是简单的训斥孩子,这样反而 让孩子觉得家长蛮不讲理。
3.给孩子保留一点隐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
4.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认真对待回答,不可以敷衍了事。
5.不要随便给孩子许下承诺,要做个言而有信的好家长。
6.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讲礼貌,互相尊重对方,家长有错的时候也要主动认错。
7.孩子有话要说,家长要多倾听,不要随便打断或者中断孩子说话,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在和朋友交谈一 样轻松。
8.孩子作为家里的一份子,家长有些决策要让孩子加入参与。
9.要尊重孩子的隐私,不可以偷拿偷看孩子的东西,这种做法是不文明的。
10.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急于惩罚,要了解清楚孩子犯错的原因,让孩子被惩罚得心服口服的。
如何教育总犯错误的孩子
1、不要急于批评孩子的错误。
当孩子犯错误的那一刻,其实他们内心是有受惊的,如果父母马上过来批评他,不仅不会让孩子犯错的行为减少,反而会增加发生的机率。父母要做的是蹲下来跟孩子保持同等水平的高度,这样会让孩子从犯错的惊吓中得到安全感,然后关心地询问孩子,再后认真听孩子讲述过程,最后指出孩子做得不对的地方。
2、跟孩子好好地解释。
当孩子犯错后,家长也许也生气地指责孩子,但事后又会后悔。很多家长在意识到自己错了之后又不想在孩子面前道歉,况且本来就是孩子犯了错误,所以也不会因为自己对孩子的惩罚过激而去弥补什么。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家长的想法和观念就错了,我们不一定要给孩子道歉,但至少应该对自己的过于严重的批评向孩子解释。说之所以发那么大火是因为怕她受伤,担心她等一些尽量从为孩子着想的角度去跟她说。然后,要耐心的听孩子讲述犯错的情况,这样也可以帮着给孩子分析,解释,告诉她下次需要小心。
3、重视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自控力是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从小培养将有益于终生,要让孩子学会自控,首先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如晚上收看电视节目,一家人各有所好,不能让孩子独揽收视大权,懂得照顾别人;家长要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指明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孩子在理解行为准则的基础上学会约束自己,进而发展到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
4、家庭教育要做到爱中有教,教中有爱。
孩子做了错事,家长不可听之任之,一定要认真处理。必须向孩子严厉指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去做的,并要根据孩子错误情节的严重性给予必要的惩罚,让孩子体验到做错事后所引起的不愉快,从而牢记教训。对孩子故意的破坏性错误不能任其发展下去,要认识到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教育也需要一个较长过程,不能性急,帮助孩子逐步明白道理,学会自尊、自律。
5、对孩子进行强化训练。
家长可利用孩子模仿力强的特点,有意识地让孩子重复练习正确的行为,以克服和纠正不良习惯,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6、改善亲子关系,多花些时间关注孩子的点滴成长和进步。
不管孩子犯的是什么错,父母都应给予包容,不能把错无限扩大,上纲上线地批评孩子。父母可以指出孩子的错误,但指出错在哪不等于批评。而在孩子一错再错时,可以跟孩子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告诉他爸爸、妈妈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情时是怎么处理的。通过这样的言传身教,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教育孩子找对良策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发现宝宝撒谎 别忙着发火
1.孩子为什么会撒谎
根据长期以来的研究表明,三至四岁以下的儿童根本无法掌握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23个月大的宝宝会把自己的行为解释的一塌糊涂,因为在她心里已经真的认为,偷偷的喂养小猫是猫自己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是把猫作为一个假想的朋友或密友。根据儿童中心,许多幼儿把想象中的朋友作为替罪羊,这样的发展实际上是帮助他们在慢慢学会欺骗。在某些方面,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学会说谎,实际上可能是道德开始变质的问题。这表明,幼儿要试着理解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行为之间的区别,说谎让他用行动和我们保持距离,不过,这不是我们鼓励孩子说谎的理由。
2.家长该怎么做
在孩子犯错后,家长不应该严厉的管教撒谎的孩子。同时,家长也应该着重鼓励孩子保持诚实。告诉他只要是孩子都会犯错,让他知道,在他做了一些错事后,跟我们和盘托出是没关系的。一些育儿专家建议家长避免训斥或惩罚承认自己缺点的幼儿。当一个孩子向我们承认错误时,我们要耐心对待,控制住情绪,不要大脑一冲动就对孩子进行惩罚。因为处罚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让他犯下另一个错误。
3.父母不要轻易发怒
所有的父母都一样,都是不完美的。打个比方说家里的孩子扔了一盘食物在地板上,当孩子看到大人愤怒的反应后,无意识地继续把责任推卸给猫。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怒火更会勾起孩子撒谎的欲望。自己的孩子开始说谎可能会让我们感到非常愤怒,但考虑到孩子未来的发展,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应该耐心的纠正孩子的错误,鼓励孩子保持诚实的品德和基本的道德观念。他最终会掌握事实与虚构之间的区别。当你问是谁撕毁的书页时?两个十岁的孩子可能会撒谎,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他十七岁的时候还会撒谎。
孩子犯错家长该怎么教育
心理学家:孩子犯错是学习的过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著名心理学家于东辉表示,孩子天生就是要从犯错误中慢慢成长的,孩子有犯错误的权利,而且他们会在犯错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成长,犯错就是学习的过程。
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而不是地想到怎么惩罚,更不能以打骂的方式来惩罚孩子。于东辉解释说,从心理学来讲,打骂对孩子是绝对没有好处的,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有研究表明,经常被打骂的孩子长大后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是在父母关爱下成长的孩子,则出问题的几率会小很多。因此,家长们千万不要认为打骂孩子是为他好,打骂是最失败的教育方式。
孩子犯错是教育的好时机
每一个孩子都会犯错,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大声呵斥,去阻止孩子犯错,而是应该考虑,如何将其“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和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出“犯错”在什么地方,告诉他下次正确的做法,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控和反思,孩子会在自我修正的过程中逐渐成熟。
孩子犯错时家长应遵循7个一原则
1、避一避
批评孩子不能伤害其自尊心,切忌当众训斥孩子。
2、缓一缓
家长在气头上批评孩子,难免会言语和行动过激。此时,最好先尝试着让自己放松,心平气和后再选择适当的方式教育孩子。
3、选一选
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来批评孩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在融洽的氛围中,孩子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批评,并认真思考、改正。
4、绕一绕
借助讲述寓言、故事、童话等加以引申、发挥,含蓄委婉地教育孩子,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冷一冷
有时候采取“冷处理”的方式,能够使孩子感受到无声的惩罚,从而反省自己的过失。
6、激一激
根据孩子好胜心强的特点,用激将法激励孩子,使之改正缺点。
学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一、对待孩子应该真诚
在与孩子的交往中,没有任何虚假。要求父母能客观地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感受什么以及做什么。除了自我意识,真诚还意味着向孩子敞开你的思想和感受。当你的工作没有做好时,你可以说你很灰心。如果对孩子很生气,直接对他表露这种感受比用隐讳的方式更好。
二、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
承认错误,包括准确地承认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果对这些过失的发生,能对孩子用疏导讲理、慈爱的态度 来解决,那么他们就能够接受,而且不会有无法挽回的损害。重要的是父母本身怎样去做,应该直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与孩子交谈和向孩子道歉,而不要使孩子 形成“父母不会有错误”或“父母犯错后从来不承认“的印象。做到这一点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因为承认了无知和错误,却增加了孩子的信任,井激发了他们自己寻 求答案的愿望。
三、树立榜样,始终如一
始终如一的意思,是指每当某事或某种情况发生时,都同用一种方式处理。对待孩子的一致性,是孩子对父母信任的基础。当孩子预先知道父母的意图,以及父母会怎样反应时,他们就会感到比较安全。这种安全也是构成孩子对你信任的重要基础。
小编有话说:父母和孩子之间不是主人与奴隶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尊重、关心和信任的友谊关系,要尊重与理解孩子,互相爱护、互相了解,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友谊。
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打吗
尽管打孩子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但是有会出现不得不通过体罚来教育孩子的情况,不少家长会因为一时生气而打孩子。家长要学会掌控住情绪,尽量避免打孩子,可以借小朋友不听话带来的自然后果来教育他。
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最好的状态就是不要体罚孩子。如果孩子犯错了,家长不要一时冲动就打孩子,因为如果打孩子往往会有反效果。可以将内心不满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对孩子说:“你的做法让我很失望!”“我现在真的很难过!”。不仅能够让自己的心情平复,而且可以让孩子换位思考,自我反省。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用过于批评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来承担他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如果孩子还小,家长可以教会孩子如何修正错误。例如,将果汁打翻了不能喝了,孩子还需要清理地上的果汁。孩子可以从中了解到自己的错误造成怎样的影响,也会深刻反省,避免今后再犯这样的错误。
3.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家长不必过分追究孩子犯的小错误,而是通过给孩子警告的眼色、缩短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等方式来让孩子吸取教训。例如,孩子没有整理房间就没收孩子的零食。家长最好明确告诉孩子今后应该怎么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保准,表达对孩子的期望。
4.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多次警告后,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家长需要平复自己的情绪,沉着应对。如果情绪失控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孩子会感觉内心受到伤害。在这个时候,孩子注意到的是父母愤怒的情绪,而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5.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如果不得不打孩子,需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会挨打以及打多少下,如果下回犯错误应该怎么做。
不要打得过重,也不要把打孩子当做发泄的途径,更不要还没有搞清事情就打孩子。家长打完后一定要告诉孩子“打你我们也很难过”。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尽管他做了错事,但是父母的爱不会改变。打他只是希望他下回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6.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小于两岁的孩子由于各方面发育未成熟,没有规则意识。这个时候通过打来教育孩子,不仅没有效果,还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当孩子渐渐长大,不仅自我意识得到发展,自尊心也逐步增强。六岁的孩子已经明白道理,所以家长凡事要将理,切勿随意打骂。
批评孩子的话儿要悄悄说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被批评也是少不了的。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讲究艺术,爱护孩子的自尊心,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
贬词不要用,客观公正好好说
批评孩子要客观,就孩子所犯错误本身讲道理,提要求,不要加入过多感情色彩,张口闭口用侮辱贬低性语言:“你真没出息”、“你真蠢”。如此责骂不休,不仅不能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会让孩子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甚至走上邪路。批评应该恰如其分,在客观公正地指出错误后,用积极正面的语气给予引导。批评应对事不对人,孩子和大人,被批评者和批评者,人格应该平等,正是基于这一点,家长才能严肃认真又心平气顺地对待孩子。
盛怒不教子,和风细雨慢慢说
家长如在“气头”上教育孩子,难免会有一场“暴风骤雨”。容易把孩子的过错无限放大,上纲上线,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孩子犯错时,家长最好采用“延时冷却法”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即家长情绪激动时不要批评教育孩子。一个好家长在面对孩子犯错时,首先自己应该保持心平气和,批评孩子时应做到慢条斯理,轻言细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在真诚地关心帮助自己,而不是在体罚为难他。
人前不教子,批评话儿悄悄说
试想一下,家长大声当众训斥孩子,何尝不是把孩子推向尴尬境地?即使孩子想承认错误,也一时找不到台阶下。批评话儿如能悄悄说,既可体现父母与孩子友好协商的姿态,又能让孩子感到最终作出的决定是自己思考的结果,而不是父母强加给他的。
旧账不重提,就事论事明白说
不少家长批评孩子喜欢旧帐新帐一起算,以为这样才能让孩子深刻反思,实际这种做法极不可取。如果经常翻旧帐,难免让孩子心理上产生厌烦情绪,使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即便你说的有道理,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论事不提旧账。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和孩子坐下来一起分析一下考试失利的原因,提醒孩子以后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就比批评孩子不用功、上课不认真效果要好得多。批评教育孩子,最好一次解决一个问题,不要几个问题一起批评,让孩子无所适从;也不要翻“历史旧账”,使孩子惶恐不安;更不要一有机会就零打碎敲地数落,结果把孩子说疲塌了,最后却无动于衷。
孩子犯错误在所难免,不能一味责怪。批评孩子要讲艺术,只有父母教育得当,才能使孩子改正缺点和错误,快乐健康地成长。
要有智慧的去惩罚孩子
治国要讲究策略,治家也有策略,教育孩子也同样有策略。“惩罚”可以让孩子意识到事情的程度,也可以帮助孩子很好的规范自己,下面是心理专家传授你的惩罚孩子的智慧,帮助你做个更好的家长。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
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
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
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