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儿耳聋竟是因为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

小儿耳聋竟是因为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

近年来的调查表明,我国每年有三万儿童因不恰当使用耳毒性药物(95%以上为氨基糖甙类药物)而造成耳聋。氨基糖甙类药物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新霉素。

有关部门曾对八所聋哑学校进行调查,这些学校中的410例后天性聋哑儿中有404例为药物所致,其中链霉素致聋310例、庆大霉素致聋39例、卡那霉素致聋20例、链霉素加庆大霉素致聋35例。这些孩子致聋的年龄分布为:0~6个月占22.5%,6个月~1岁占24.3%,1~2岁占26.5%,2~4岁占19%。由此可见,氨基糖甙类药物的耳毒性副作用有多么严重,这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临床上,氨基糖甙类药物属于抗菌药,用于治疗某些细菌(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和结核杆菌)感染,这类药物现在在儿科还较为常用。研究表明,该类药物耳毒性副作用的发生机理是内耳淋巴液中药物浓度过高,损害内耳柯蒂氏器,最终导致具有听力作用的毛细胞功能受损。

耳毒性副作用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前庭功能受损,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平衡障碍;

另一类为耳蜗神经损害,表现为耳鸣、听力减退,严重者可致耳聋。而耳聋常发生在耳鸣之后,可在用药期间出现,也可在用药后数月乃至半年后才出现。若发生在婴幼儿时期,对于孩子今后的发育、语言和学习技能的发展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成为终身聋哑。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约有50%的听力损伤是能够预防的。

儿科专家指出,6岁以下儿童应该避免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因为即使最近出产的氨基糖甙类药物,也不是无耳毒性的。年龄稍大的儿童患病时应慎重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尽可能选用其他类抗生素代替氨基糖甙类药物。

必须使用时,一定要使用正确的剂量和疗程。用药期间孩子若出现高音调耳鸣、耳胀、眩晕及步态不稳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对此,药店药师也应该熟知,这样才能在遇到患儿家长前来咨询或购药时为其做好用药指导。

孕妇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

目前,大部分医生对不恰当的妊娠期尿路感染患者的用药都十分谨慎,唯恐用药不当而引起畸胎。

目前临床上治疗尿路感染的常用药物有:①氨基糖甙类: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这些药物可损害胎儿的听神经,从而可引起胎儿的先天性耳聋,故此类药物不宜给孕妇使用。②复方新诺明:此药在孕妇妊娠16周以前使用可能会导致畸胎,如在孕妇临产前2周时使用,可能会引起新生儿核黄疸。故此药只适合孕妇在妊娠中期使用。③呋喃坦啶:该药对个别使用者可引起溶血性贫血,但是该副作用发生率较低。故该药一般可以给孕妇使用。④氨苄青霉素:对青霉素不过敏的该病患者可以使用。⑤头孢菌素类:此类药物属于安全类药物。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拉定)疗效较差 第二代头孢菌素对尿路感染的疗效甚好,但对青霉素过敏者要慎用。⑥喹诺酮类:目前使用的第三

代喹诺酮类药物有氟哌酸、氟嗪酸、环丙氟哌酸和左氧氟沙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方便,对尿路感染的治疗效果好。但是动物试验表明,氟哌酸可引起幼犬和胎鼠的软骨损害,故学者们普遍认为该药不宜给孕妇和儿童使用。

服用哪些药物会引发耳聋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应抗生素使用不当导致耳聋的事件在各大新闻媒体早已有报道,如庆大霉素、卡那雷素、新霉素、链霉素等使用过量均有致聋的可能。据有关资料统计,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耳聋症状,约占近年发生耳聋患者的1/3左右。这些药物不仅全身应用有耳毒性,中耳局部使用对内耳也有毒性。在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过程中,发现有听力下降迹象时,可使用维生素a、维生素b类、细胞色素c、辅酶a、三磷酸腺苷等进行治疗,这些药物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维生素a还可促进神经上皮的生长,这样听力可保持稳定,不再继续下降。

利尿药

很多利尿药也是导致耳聋的罪魁祸首,如速尿、利尿酸、丁尿氨等,这些药物引起的听力损失多是双侧对称性的,患者常常还会伴有耳鸣。

抗肿瘤药

常见的抗肿瘤化疗药物,如顺氯胺铂、长春新碱、氮芥等,均可损伤内耳毛细胞,其所引起的耳聋是不可逆的。

解热镇痛药

能导致耳聋的最常见的解热镇痛药是阿司匹林,它可引起40分贝的双侧对称听力损失,且这种损害是可逆的,也可遗留严重耳鸣和永久性听力损伤。

此外,临床常用的镇静催眠类药物如苯巴比妥等,重金属制剂如砷、铅、汞剂等,避孕类如萘普生等也都可以致聋。大家在使用这些药物时要提高警惕,严格按照医嘱服用,避免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

父母要熟记的宝宝禁用药物清单

小儿并不是成人的缩影。小儿从对药物的反应、代谢、药物作用的器官、副作用、对药物的耐受性等等都有其特点,在成人身上的轻微副作用在小儿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应,如抗菌素中的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氯霉素等对小儿都有不同的危害。

1、氨基糖甙类可引起小儿耳聋、肾脏功能损伤;

2、喹诺酮类可引起小儿软骨发育障碍;

3、磺胺类可引起小婴儿黄疸,肾脏功能损害;

4、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症,粒细胞减少症;

5、一些感冒药小儿也不能随便服用,如银翘片、感康、康必得、速效感冒胶囊等成人感冒药;

6、还有镇静助眠药;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可以);抑酸剂;泻药;氯霉素滴眼液不宜长期使用;滴鼻净等。

7、风油精虽然没有什么严重的副作用,但小儿很容易把其弄到眼睛里或口中。

宝宝有其特殊的一面,给孩子使用药物最好请教医务人员,即使是曾经用过的药,这次有与上次相同的症状服用时也要小心。因为在您看来相同,可宝宝却患的是不同的病。宝宝许多种传染病在发病前期都类似感冒的症状,但是有经验的医生却能从一般中鉴别出不同点,及时发现其他病症。因为您看到的是表面现象,孩子有什么感觉您是不知道的。

成年人可通过自己的感觉,初步鉴别出自己这次患病与以往是否一样,是重还是轻,可以说儿科是哑科,即使小儿会叙述,也大多不够准确。虽然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也很难成为孩子的疾病专家。有病看医生,这是儿科的特点,而且不但要看,还要勤看——宝宝病情变化较快,可以小时计算疾病的变化。

非处方药是自疗药,宝宝在使用非处方药时,缺乏自疗这个环节,仍然是他”疗,他”疗就要慎之又慎。

预防耳硬化症的措施有什么

1、年轻人不能过多、过长时间听MP3,过多使用耳机,也会引起听力的慢性损伤。如果确实需要持续使用耳机,应每隔半小时适当休息一下。

2、应尽量避免给新生儿、儿童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

3、有聋儿生育风险的夫妇,应接受遗传指导和产前咨询。

4、应预防耳外伤和感染。

5、应预防感冒。

6、应注意避免引起耳聋的可能诱因,比如:连续熬夜或觉得身心疲惫、精神紧张时,就应注意调整和休息。

7、慢性中耳炎应尽早治疗,避免耳聋继续发展。

注意耳聋可能遗传

同糖尿病、癫痫等很多遗传性疾病一样,耳聋也具有遗传倾向。耳聋可以发生在出生前期、出生期和出生后期的任一时期,甚至老年性聋也与个体的遗传因素有关。遗传性听力障碍占发达国家儿童听力障碍发病率的60%,在亲缘关系高的国家尤其显著;许多迟发性听力下降也与自身基因缺陷有关,或者因基因缺陷和多态性造成患者对致聋因素易感而致病。但在发展中国家,因感染因素造成的听力障碍更为普遍,所以遗传性听力障碍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在我国,遗传性耳聋也占到60%)。漯河医专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侯军才

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其中听力残疾2780万人,占各种残疾的首位,并以每年约2.3万新生聋儿的速度增长,其中重度和极重度聋占80%左右,可见遗传因素是导致新增聋人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预防遗传因素致聋应该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耳聋防治工作的重点。

1.耳聋是怎样遗传的

人类遗传的物质基础是染色体,它存在于细胞核内,共有23对,其中22对称常染色体,1对与性别有关,称性染色体。这些染色体,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也就是说,父母在向子女传递遗传信息时,首先把自己的染色体分成相等的两组,然后再两两随机组合传给下一代,这样,父母的一些特征就传给了子女。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些先天性聋的父母所生的孩子并无听力障碍,而有些听力正常的父母却生下了耳聋的孩子?有的家族中可以有几个先天性聋的孩子,而有的家族中只有一个聋人呢?答案就是个体遗传背景即遗传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临床表象的不同。

2.耳聋的遗传方式及特点

遗传性耳聋中有70%为非综合征型耳聋,即除听力受损外基本无其他异常;30%为综合征型耳聋,除听力障碍以外伴有其他多型症状和体征,如伴有皮肤系统、眼疾、中枢神经系统、颌面及(或)骨骼系统等疾病。在非综合征型耳聋中,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为主,占80%左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占20%左右,性连锁遗传模式及母系遗传模式仅占1%~2%。

2.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在两组染色体中,只要有一组有聋的成分,就会表现出耳聋。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些规律;

(1)父母双方有一方是聋人,他(她)们的子女出现耳聋的可能性为50%;如果父母均是聋人,则子女出现耳聋的可能性为75%。

(2)耳聋子女的下一代仍可能是聋人,不聋子女的下一代不会再出现遗传性聋。

(3)这种遗传性聋,没有性别差异。

2.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聋:只有来自父母双方的染色体均含有致聋信息时,才表现耳聋。如果只有一方染色体有问题,子女不会出现耳聋,而成为携带者。同样可以找出一些规律:

(1)如果父母双方不聋,但均为携带者,那么,其子女出现耳聋的可能性为25%,成为携带者的可能性为5O%,完全正常的可能性为25%。如果一方是聋人,另一方为正常人,则其子女均不出现耳聋,但均是携带者。如果双方均是聋人,则其子女出现耳聋的可能性为100%,所以要避免相同原因致聋的人婚配。

(2)耳聋的子女如果同正常人结婚,其下一代不会出现耳聋,但均是携带者。不聋的子女的下一代是否会出现耳聋,则要看他(她)本人是否为携带者,同时还要看他(她)的配偶的情况,也就是说,不聋的子女的下一代,也可能会有聋。

遗传性耳聋的众多类型中,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致聋基因的机会是很少的。而同血统者,则相同几率要大的多。理论上,表兄妹结婚生出先天性聋子女的可能性比非近亲结婚的人多78倍。而三代之内的堂(表)兄妹结婚所生后代的遗传病发病率比随机婚配者的后代高150倍。近亲结婚能极大的增加遗传性耳聋的发病率。

3.基因检测技术现状及意义

由于导致语前聋的环境因素的存在,有时无法判断患者是否为遗传性聋,因此对常见基因突变的常规筛查与鉴定,给遗传咨询带来很大帮助。

3.1目前,在美国和欧洲的遗传性聋人群中,已发现数个耳聋重点基因,其中GJB2基因及PDS基因检测被美国哈佛大学儿童医院以及爱荷华大学医学中心列为常规临床检测项目。在我国,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已将GJB2基因、PDS基因及线粒体DNAA1555G基因列为耳聋基因检测的常规项目。我国学者目前的研究表明,线粒体DNAA1555G基因、GJB2基因、PDS基因突变引起的耳聋约占整个遗传性耳聋的80%。进行这三种基因的检测,可以明确大部分遗传性耳聋的原因。

3.2聋病基因检查还有以下意义:

(1)指导抗生素(氨基糖甙类)的应用:抗生素用于预防感染和抗炎治疗,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丁胺卡拉霉素等,因其价格便宜和疗效好的原因,在临床被广泛应用,用药途径包括静脉、肌肉和局部,抗生素都均有一定的副作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可导致耳聋和肾毒性,其中一部分患者(线粒体DNAA1555G基因突变)对上述氨基糖甙类药物极其敏感,少剂量、短时程应用此类抗生素后也有可能发生耳聋,即所谓“一针致聋”。在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前进行耳聋基因检测是非常必要的。除了明确耳聋的病因,尚可指导携带线粒体DNAA1555G基因突变但未发病的母亲家族中的亲属用药,几乎每一个先证者(第一个就诊者)的弟妹及其所有母系成员都可能是突变基因携带者,他们是潜在的药物性耳聋的最大受害者,避免他们因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也发生耳聋的悲剧。

(2)可指导部分耳聋患者减缓耳聋的发展: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是PDS基因突变导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是一种内耳发育畸形,即联系前庭和颅腔的管道变得异常扩大,颅腔内微小的压力变化可以转化为小小内耳腔内翻江倒海式的冲击,破坏内耳结构,引起听力下降。这就是轻度头部外伤可能导致大前庭水管患者听力下降的原因。此类患者应尽量避免头部外伤等原因引起颅压增高,损伤内耳,从而可减缓耳聋的发展。

(3)可预测电子耳蜗植入的疗效:如基因诊断结果提示先天性耳聋是由于GJB2基因或PDS基因突变导致的,那么该患儿的听神经及传导通路以及听觉语言中枢应该是正常的,进行人工耳蜗移植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4).检测确诊为遗传性聋的患者及家庭可进行遗传咨询。评价再次生育的子女出现耳聋的几率。

作为耳科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耳聋基因诊断具有几个重要的特征:

(1)基因诊断技术可以对一定比例的耳聋患者进行准确的分子病因分析,而以往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耳聋诊断只能通过病史和排除法推测病因;

(2).基因诊断技术可以早于症状以及常规测听技术或影象技术发现耳聋易感人群;

(3).基因诊断可以作为部分病例常规测听或影象技术的辅助和补充,并实现远程诊断;

(4).基因诊断配合筛查技术和产前诊断可以减少聋病发生、避免聋儿出生,有效地阻断遗传性耳聋在聋人家庭中的传递。

4.先天遗传聋应以预防为主。

4.1严格执行婚姻法,绝对禁止近亲结婚;

4.2已育有遗传性聋儿父母的再次生育,因为其遗传风险为25%(隐性遗传规律),是预防耳聋患者出生的重点对象;

4.3耳聋青年男女,通过耳聋遗传咨询,判定其是否具有家庭遗传性。因同一基因突变导致耳聋的患者(如夫妻双方均为GJB2耳聋或均为PDS突变导致的大前庭水管耳聋,其后代100%会发生耳聋),尽量避免与相同基因耳聋患者结婚;若一方已查明致病的耳聋基因突变,其配偶或对象须进行相应基因的全序列分析以进行准确的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

4.4明确的遗传性耳聋患者家族内一级、二级亲属具有25-50%的机会成为耳聋突变基因携带者,这些亲属的再生育必须置于耳聋基因检测的监护下,

4.5线粒体DNA突变耳聋,因其母系后代肯定将携带母亲突变的线粒体基因,是他们成为环境因素特别是耳毒性药物致聋的敏感个体,在这样的家庭,将进行持续的宣教和监护,对其每一次就医,必须有严格的用药指导,远离氨基糖甙类药物。

小儿耳聋多与遗传有关

父母正常孩子也可能耳聋

遗传性耳聋可以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就是家族中每一代人中约50%会出现耳聋患者,男女均可以发病。这种遗传方式的耳聋往往在刚出生时没有表现出来,到青春期或中年出现逐渐加重的听力损失。这种耳聋很容易被认为是环境因素导致的,或者认为是偶然因素导致的,而忽略了遗传在其中的作用。因此,当发现家族中有两个以上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听力损失时,应该考虑存在遗传性耳聋的可能。

遗传性耳聋也可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出现。这种遗传的耳聋很常见,其比例占遗传性耳聋的70%~80%。隐性遗传的耳聋,往往在出生后就被发现为重度或极重度耳聋。

有一种耳聋与跑跳有关

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可以说是由遗传和环境互相影响导致耳聋发生的药物性耳聋,这种耳聋患者存在母系传递的线粒体基因突变,因此对氨基糖甙类药物极其敏感。如果发现家里有人因感冒发烧曾经用过氨基糖甙类药物后出现耳聋,要尽早到医院进行基因检测,看看是否有药物敏感的基因突变,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谨慎用药。

这么多耳聋中,有一种非常值得关注的耳聋,是与跑跳、摔倒和头部轻度外伤等相关的遗传性耳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这种患者刚出生时的听力损失不重,但是每次摔倒,甚至于跑跳运动或者是头部轻度外伤后均会出现听力下降。对于3岁以内的小儿,家长很难发现,只是发现孩子对声音迟钝,越来越不愿意对家长的指令产生快速的反应,但仍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听力出现了问题。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听力医学中心教授 王秋菊

听力基因筛查的作用

听力正常人群中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5%-6%

药物性耳聋敏感人群0.3%

每年出生0.1-0.3%听力障碍孩子,每年新发耳聋患儿6-8万名

我国听力言语残疾者中7岁以下的聋儿达80万人

GJB2

临床表现:GJB2基因突变所致的耳聋患者大多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学语前聋,临床表现为先天性中重度耳聋,前庭功能基本正常,双耳听力多成对称性,听力损伤大多数无进行性发展,但在少数病例也存在临床表型的异质性。

检测意义:GJB2基因突变所致的耳聋在儿童非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中占40% ,患病约80%为中重度耳聋,早期诊断极为重要,由于GJB2基因突变的特性,符合耳蜗移植的一些条件,在出生后18个月内可进行耳蜗移植。避免由聋致哑。

目前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以助听器和电子耳蜗治疗为主!避免强噪声,避免头部外伤,禁用庆大霉素、链霉素等耳毒性药物。

线粒体12S rRNA

AmAn致聋的病人分两类:一类因接受了毒性剂量的AmAn而致聋,这类病人多无遗传背景。另一类接受了常规剂量或极小剂量的AmAn而致聋,这类病人多有母系遗传背景。

临床表现:母系遗传,药物性耳聋,大部分表现为出生时听力正常。文献尚有报道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性耳聋、迟发性耳聋。如果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后,即便很小剂量,也可导致不可逆的致残性耳聋发生,年龄越轻,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出现的听力损失越重,甚至一针致聋。

检测意义: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者及其母系家庭成员应禁用氨基糖甙类药物。通过对基因突变的检测,可以控制药物致聋的风险。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的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2-3万的速度递增 。

PDS

临床表现:PDS基因突变能够导致前庭导管扩大,这是已明确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双侧波动或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耳聋,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提示前庭水管扩大或内淋巴囊扩大,大部分患者出生时即可表现为重度、极重度耳聋,少部分患者出生时可能听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极少数甚至可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但随着年龄增长听力逐渐下降,最终至全聋。因坠床、儿童玩耍或体育活动中的轻度碰撞或感冒可以造成明显的听力下降,亦存在物明显诱因而发生听力下降的情况。

检测意义:有利于及早指导患者的生活,早期预防控制耳聋的进展,患者需严格防止头部外伤,不参加剧烈体育活动,防止头部倒立,尽量防止感冒,不要用力抠鼻或咳嗽,勿用耳毒性药物,远离噪声。

GJB3

临床表现:语后高频听力下降。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

检测意义:携带率低,基因型与表型关系不紧密,甚至在临床上发现纯合突变携带者的听力正常,因此此突变可能不是耳聋的唯一病因。

小儿耳聋病因

为什么孩子出生后会耳聋呢?很多家长都存在这个疑问,家里没有耳聋病史,父母也不是耳聋,为什么孩子一出生就会耳聋了呢?小儿耳聋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呢?引发小儿耳聋的病因有很多种,疾病,特殊环境,自身因素等等都会造成孩子耳聋。下面由专家为我们讲解一下。

小儿耳聋病因,孩子为什么会耳聋?

先天性原因

先天性耳聋与遗传因素、孕期和产程有关.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过风疹、巨细胞病毒、单纯性疱疹病毒、梅毒都可能导致新生儿患有先天性耳聋。

孕妇在怀孕期间服用过抗糖尿病药物如降糖灵、氨基糖甙类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也可以导致胎儿耳聋.孕妇在怀孕期间接触过放射线、做过放射线治疗或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也可能引起新生儿耳聋.

噪声

噪声是直接造成听力损失的重要因素,也是小儿耳聋的重要诱因。胎儿妈妈肚子里时,如果长时间待在噪音环境下,出生后孩子小儿耳聋的几率很大。也有这样的病例。出生后的宝宝一个月左右就会形成不较为完善的听觉,如果周围化境噪音严重,往往会给孩子造成听力影响。噪音大小的衡量标准是用分贝为单位,在家里轻轻谈话的声音为30分贝,普通谈话声为40分贝,高声说话为80分贝,大声喧哗或高音喇叭为90分贝。40分贝以下的声音对儿童无不良影响,超过70分贝的噪音会对小儿的听觉系统造成损害。

疾病

后天性耳聋有的与新生儿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溶血、产时外伤有关。新生儿在出生后如果感染过流脑、乙脑、麻疹、猩红热、伤寒、结核性脑膜炎、流感、腮腺炎、风疹、水痘等病毒,也会导致耳聋。

中耳炎

之所以着重提出中耳炎是因为儿童患上慢性中耳炎后如果不及时治疗,往往会演变成感应神经聋。而生活中家长经常因为各种疏忽而导致孩子患上中耳炎。感冒是引起中耳炎主要原因之一,预防感冒就能减少中耳炎的发病的机会。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可导致中耳炎。正确的擤鼻涕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处擤出另一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侧。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因此母亲给孩子喂奶时应取坐位,把婴儿抱起呈斜位,头部竖直吸吮奶叶。

药物

耳毒性药物也是导致孩子耳聋的重要因素,致聋的药物主要包括氨基糖甘类、水杨酸类、抗肿瘤类、酒精类。常见的有链霉素、双氢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紫霉素、托布霉素、巴霉素、多黏菌素B、奎宁、阿司匹林等。虽然现在医院大多都已禁止这些药物,但在医疗水平比较低的地方仍有使用,所以家长也要注意。

外伤

孩子淘气时,有些父母盛怒之下大力给孩子几个巴掌;喜庆佳节,燃放的鞭炮突然在孩子耳边爆炸,巨大气浪直冲耳道内鼓膜;游泳时耳朵撞击水面,以上外力都会造成鼓膜破裂、穿孔,直接造成听力减退。

耳周病变

耳朵周围邻近器官的病变,有时也会涉及到中耳腔,从而引起听力减退。如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等。

引起小儿耳聋的病因现在就说这几点,希望广大父母及准妈妈们注意。

以上是给大家介绍的一些健康信息,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要是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就请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我们的专家会为您做详细的介绍,最后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耳硬化症的预防

1、年轻人不能过多、过长时间听MP3,过多使用耳机,也会引起听力的慢性损伤。如果确实需要持续使用耳机,应每隔半小时适当休息一下。

2、应尽量避免给新生儿、儿童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

3、有聋儿生育风险的夫妇,应接受遗传指导和产前咨询。

4、应预防耳外伤和感染。

5、应预防感冒。

6、应注意避免引起耳聋的可能诱因,比如:连续熬夜或觉得身心疲惫、精神紧张时,就应注意调整和休息。

7、慢性中耳炎应尽早治疗,避免耳聋继续发展。(参考网站:健康一线)

老年性肺炎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在治疗方面,抗生素应用合理是非常关键的,应用不好,会加重病情。因此,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病人或亲属选用抗生素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用杀菌剂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衰退,免疫功能低下,病原菌的杀灭主a要依靠杀菌作用。因此老年人宜用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钠)、喹诺酮类(如环丙杀星)等。

避免使用氨基糖甙类(如卡那霉素等)等毒性大的药物老年人肝肾功能较成年人差,尽量避免应用毒性的药物例氨基糖甙类,如病情需要一定要用则减量使用。

轻中度肺炎,无基础疾病者用药时首选青霉素;如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林可霉素;也可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拉定胶囊)、氨基糖甙类(如卡那霉素)、喹喏酮类(如环丙杀星)。

轻中度肺炎,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肺等基础病者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如头孢呋肟),氨基糖甙类(如卡那霉素),军团菌感染用红霉素或喹喏酮类(如环丙杀星)药物。

中重度肺炎选用第二代、三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如头孢噻肟三嗪)或β-内酰胺类加内酰胺酶抑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卡西林-舒巴坦,氧哌嗪-他唑巴坦等。

药物中毒性耳聋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药物中毒性聋地临床表现---耳聋多在用药后1--2周出现,逐渐加重,半年后逐渐稳定。

药物中毒性聋地临床表现---耳聋多双侧对称,以高频听力损失开始,渐向低频扩展,少数人会继续恶化,至全聋。

药物中毒性聋地临床表现---耳鸣多经久不息,加重患者痛苦。耳毒性药物还可造成肝、肾、造血、内分泌、神经系统等全身性损伤。

不同药物致聋各有其特点,氨基糖甙类抗菌素致聋表现为早先出现4kHz以上高频听力下降,因语言频率尚未受累,患者常不觉耳聋,此时立即停药和采取治疗措施有可能制止耳聋发展。此外,该类药有明显的家族易感性,用药量与中毒程度极不相称,少量用药即可导致不可逆的重度聋。利尿剂致聋多为可逆性的,早期停药后听力可恢复,但肾功能不良或与氨基糖甙类抗菌素合并使用则会造成永久性聋。阿司匹林、心得安、肼笨达嗪等致聋也为可逆性的,及时停药耳聋也可恢复。

抗感染药孩子不能乱用

抗感染药孩子不能乱用: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快速时期,身体的免疫能力很低,很容易就会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对于孩子疾病的治疗,家长们习惯性的使用药物性的治疗,由于孩子的各脏器发育尚未完全,因此抗感染药对脏器造成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下面就列举儿童禁用或者慎用的抗感染药物:

儿童禁用或者慎用的抗感染药1、氨基糖甙类氨基糖甙类药包括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链霉素等。卫生部已明确规定6岁以下的儿童禁止使用这类药品。这类药品具有较强的耳毒性和肾毒性。故儿童使用这类药后,可发生耳聋或肾功能衰竭等病症。

儿童禁用或者慎用的抗感染药2、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类药包括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这类药对肝脏有较大的毒性作用。儿童长时间或大剂量使用大环内酯类药,可发生肝功能衰竭等病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儿童禁用或者慎用的抗感染药3、酰胺醇类酰胺醇类药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这类药的毒性较大,目前临床已经很少应用。儿童使用酰胺醇类药后,可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灰婴综合征等病症。

儿童禁用或者慎用的抗感染药4、喹诺酮类药喹诺酮类药包括诺氟沙星(氟哌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氧氟沙星(氟嗪酸)、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多氟哌酸)等。这类药可使儿童的骨关节发生病变。故喹诺酮类药具有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副作用。

遗传性耳聋有的能避免

曾生育过一个遗传性耳聋孩子的夫妇,如果想生育第二个孩子,理论上还会有25%的几率生育出相同基因型的耳聋儿童。但是,如果在母亲怀孕第十周的时候进行产前诊断,即通过取得少许胎儿组织进行基因诊断,就可以准确预测胎儿出生后的听力情况,从而避免生育出相同的聋儿。

那么,哪些遗传性耳聋可以预防或通过及时治疗来延缓听力下降呢?

首先是与药物性耳聋密切相关的母系遗传线粒体突变相关性耳聋。我们此前研究发现,国人出现线粒体基因的两种突变后,就可能会导致这些突变基因的携带者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敏感,这就是携带此突变的个体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可能导致或者加重耳聋的原因。但是如果通过基因检测能够提前知道自己和家族成员携带这种突变,从而避免接触氨基糖甙类药物,则完全可以避免耳聋的发生。这也正是耳聋基因检测的意义所在。

另外一种可以通过有效手段延缓听力下降的耳聋类型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此类耳聋的特点是出生时听力多正常,但患者成长过程中在诱发因素的刺激下,听力呈波动性下降,最终发展成重度耳聋或全聋。此类聋人一般在首次或多次听力下降发生后才会就诊,有可能耽误治疗时机。事实上,只要治疗及时,部分患者的听力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另外,在进行治疗后还要对患者进行预防听力下降的指导,如避免头外伤,不做剧烈运动,禁止倒立,预防感冒,尽量避免用力咳嗽和擤鼻等。在新生儿时期,如果通过基因筛查发现并通过颞骨CT证实个体患有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可对家长进行预防指导,及时进行干预。

相关推荐

婴儿肥打瘦脸针有效吗 不适宜打瘦脸针的人群

1.患有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等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的人群不宜打瘦脸针。 2.过于瘦弱的人群肌肉太过薄弱,打瘦脸针的话,肉毒素容易弥散到周围肌肉,导致副作用产生,所以不适宜打瘦脸针。 3.对白蛋白,肉毒素过敏的人群,本身就是过敏体质的人群不能打瘦脸针。 4.正在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人群不能打瘦脸针瘦脸。 5.患有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肺部疾病,患有结缔组织病的人不能打瘦脸针。

10大人群不能打瘦脸针

1、重症肌无力症患者。 2、肾上腺分泌异常患者。 3、心、肝、肾等内脏疾病的人。 4、过敏体质。 5、妊娠及授乳期。 6、患有神经肌肉疾病者。 7、在一周内有饮酒史者(包括啤酒)。 8、不能减少面部表情肌频 繁活动的人。 9、两周内服用过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者。 10、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者。

患上小儿肺炎后通常用哪些方法治疗

一、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1、抗生素的选择:针对病原菌选择用药。常用抗生素为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及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丁胺卡那霉素),重症感染可选用头孢类抗生素。 (1)肺部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肺炎链球菌肺炎,青霉素仍为首选。对青霉素过敏者改滴红霉素。 (2)肺部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一般可用氨苄青霉素或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绿脓杆菌肺炎可用复达欣、菌必治等。 (3)支原体肺炎:多采用红霉素,疗程2周为宜。 (4)对于细菌不明确的肺炎,应根据病情选择广谱抗生素,联合用药(其中一种应偏重于革兰氏阴性菌药物

预防耳聋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1、谨防外伤:鞭炮在孩子耳边爆炸或者游泳时耳朵撞击水面等等原因都会造成鼓膜破裂、穿孔,导致耳聋。 2、谨防掏耳:掏耳朵极容易戳破鼓膜,造成鼓膜破裂、穿孔,引起耳痛、出血,诱发感染,影响儿童听力,导致耳聋。 3、谨防噪声:耳聋的预防还包括避开噪声,生活环境噪声太大,往往在没有任何知觉的情况下使孩子的听力减退。 4、谨防耳周病变:耳朵周围邻近器官的病变,如鼻炎、副鼻窦炎、扁桃体炎等,有时也会涉及到中耳腔,从而引起听力减退,导致耳聋。 5、谨防药物中毒:化学药物等可能造成孩子耳聋,所以儿童用药要听医生的。 6、

老年人得了肺炎该怎么治疗

由于老年人全身反应能力差,肺炎常无典型症状,发病比较隐蔽,一般没有发热、咳嗽、胸痛、畏寒等年轻人肺炎的主要症状,而是以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疲乏、虚弱、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出现,不少人还出现意识障碍、脱水等全身症状,周围血象白细胞往往不增高,但半数以上可见中性粒细胞增高。这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因此,老年性肺炎的发现和诊断非常重要,这需要病人,特别是病人家属多了解老年性肺炎的常识,另一方面,医生常规对就诊的老年人行X线胸片以明确肺炎的诊断。 在治疗方面,抗生素应用合理是非常关键的,应用不好,会加重病情。因此,

哪些人不适宜打瘦脸针呢

1、患有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等的人群不能做瘦脸针注射瘦脸。 2、非常瘦弱的病人不能进行瘦脸针瘦脸。因为这类人群的肌肉太过薄弱,若是做了瘦脸针注射,就很容易弥散到周围肌肉,产生副作用。 3、肉毒杆菌毒素虽无致畸性,但妊娠、哺乳期妇女最好不用。 4、对白蛋白或对肉毒杆菌毒素过敏的病人和过敏体质的病人不能做瘦脸针瘦脸。 5、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病人不能做瘦脸针瘦脸。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拉霉素、丁胺卡拉霉素、妥布霉素等。 6、患有严重心、肝、肾、肺疾病和患有结缔组织病的病人不能

保护好耳朵让耳背找不到你

如何保护听力 让耳背晚找你 老年性耳聋一般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生的进行性听力受损,其中包括因动脉硬化造成的内耳缺血、代谢障碍等引起的耳聋。正常人的听力在20~30岁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渐有下降倾向。在65~75岁人群中通常有6%~10%的人自觉听力减退,甚至有部分老年人发生完全性耳聋。虽然老年性耳聋是人体衰老过程中的常见表现,可在高龄老人中仍保持视听不衰者却大有人在,这就需要掌握一些爱耳护耳的保健知识。 避免噪声刺激: 较长时间接触噪声,会使老年人已开始衰退的听觉更容易疲劳,内耳的微细血管常处

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病因有哪些

1、传染病源性耳聋。各种急性传染病、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化脓性脑膜炎、麻疹、猩红热、流行性感冒、伤寒等一类疾病均可损伤内耳而引起轻重不同的感音神经性聋。 2、药物中毒性耳聋。多见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其他药物如奎宁、水杨酸、顺氯氨铂等都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耳药物中毒与机体的易感性有密切关系。药物中毒性聋为双侧性,多伴有耳鸣,前庭功能也可损害。中耳长期滴用此类药物亦可通过蜗窗膜渗入内耳,应予注意。 3、老年性耳聋。后天感音神经性聋的病因多因老年血管硬化、骨质增生等,主要是使螺旋

哪些药影响儿童的健康

这些药可能影响儿童的健康 国内外已有资料表明,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有可能损害儿童的听神经,引起耳聋;多黏菌素、去甲肾上腺素能引起儿童的肾脏损伤;四环素、氟哌酸等药物能影响幼儿牙齿、骨骼的发育;感冒通能引起儿童血尿;鼻眼净(萘甲唑啉)能引起儿童中毒等,儿童用药的选择应特别慎重。 儿童在使用这类抗生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般的感冒发热不要上来就用抗生素,非用不可时,也应首选青霉素。在确需使用抗生素时,不可几个疗程连续使用。不要同时联合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如庆大霉素与卡那霉素联用,联用不仅不会增强疗效和抗

低钾血症补钾原则 排除钾向细胞内转移

(1)糖原合成增强:使用大量葡萄糖液(特别是同时应用胰岛素时)。 (2)急性碱中毒或酸中毒的恢复期:细胞外液钾急剧转入细胞内。 (3)周期性麻痹:如家族性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甲亢周期性麻痹等。 (4)某些毒物或药物氨基糖甙类抗菌药物、甘草类制剂、抗精神类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