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杼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大杼和大椎
大杼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大杼和大椎
大椎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又称百劳穴,在大杼平对的上一个棘突凹陷,大椎穴有助于防治感冒,治疗落枕和肩颈不适等,大椎和大杼配伍还有助于治疗哮喘。
大杼的准确位置视频 大杼穴名解析
大,多的意思,杼,在古代指织布的梭子。“大杼”的意思就是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处穴位吸热后迅速上行,此处穴位的物质是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冷缩为水湿成分多的凉湿水汽,但在本穴位进一步吸热胀散,并化为上行的强劲风气,上行之气中水湿犹如支部的梭子一样向上穿梭,故而得名。
大椎的准确位置图视频 按摩大椎作用
大椎为督脉之穴,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该穴位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被称为“阳中之阳”,具有统领一身阳气,联络一身引阴气的作用,刺激这一穴位,可以调节全身阳气,起到解表退热,温经通络之功,能帮助维持生命机能,保卫机体,抗御外邪,是防治呼吸,神经,血液系统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力,保健养生的要穴;此穴位于肩项部,因此也可以用于防治颈项和脊柱病症。
大陵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大陵准确位置图
标准定位: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于掌后第一腕横纹中,用力握拳,可见两条大筋(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在两条大筋之间即是本穴。
小儿捏脊治疗什么 小儿感冒
捏脊方法:患儿俯卧或侧卧,以舒服为主,操作者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对应钳形用力,从第2腰椎(也就是腰背部正中间,俗称腰眼的位置),即两腰眼正中开始,沿脊椎向上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一直到第1胸椎两侧肌肉为止,反复操作4-6遍,从第2遍开始,家长在捏脊过程中加入重提手法,捏3下,提1下,当按捏至背部大杼穴时,稍用力向上提3次,然后配合按,擦大杼,擦上背部。
常用按摩方法:两手拇指分别放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的大杼穴,用指端点按,要有一定力度,一按一松,重复21次;再用两手拇指指腹推擦大杼1分钟;最后家长两手张开,分别按放在背部两侧,做推擦活动,从颈后的后脑勺开始,沿着脊椎骨椎一直擦至第12胸椎处,连擦3分钟。
大椎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1、温通诸阳,解表发汗
大椎为督脉的腧穴,督脉为诸阳经之海,阳者主卫主表,凡风寒之邪外束肌表,而现头痛、恶寒、发热之表证,可针刺大椎穴,起到振奋阳气,疏风散寒,解肌发汗,驱邪外出的作用,为治疗伤风感冒之有效穴。
2、温经活络,通阳散瘀
大椎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会穴,而督脉统督一身之阳,阳主表,凡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致气血阻滞,经络不通,发为痹阻,形成疼痛麻木之风寒湿痹诸症,刺激大椎穴可通经络、和气血、散瘀滞、止疼痛等,对于半身不遂,小儿麻痹,及督脉疾病如脊柱强直、角弓反张、腰背疼痛等症也有一定疗效。
3、回阳固脱,散寒救逆
凡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肢冷脉伏等阳虚欲脱的症候,以及寒邪中于肌表,阳气被寒邪所遏,不能外达,而呈现四肢厥逆,寒战鼓慄,脉微细或伏,皆可温灸大椎穴,以收回阳通脉、散寒救逆之功。
4、清热开窍,镇惊安神
大椎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主通一身之阳气,可治邪客于表,致三阳经气闭遏之发热,以及热极生风,惊悸不安等症。小儿为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气血未盛,神气未充,肌肤薄弱,外感六淫之邪,极易发热,热极生风,而致惊风抽搐。
5、增强卫气,驱邪截疟
大椎穴为诸阳之所会,性善向上向外,泻之能宣通阳气,祛邪达表,而介通阳截疟之功,可治疗各种疟疾,根据不同证型的疟疾配用相关穴位运用,是治疗疟疾之效验穴,常用配伍为大椎配陶道、间使、后溪治疗疟疾。另外在《肘后歌》有:“疟疾寒热真可畏,须知虚实可用意;间使宜透支沟中,大椎七壮合圣治。”的说法论证。
6、固卫安营,清热敛汗
凡肺气虚,卫阳不固,表虚易感风寒,而致发热、咳嗽、倦怠、午后潮热、夜出盗汗之患者,刺激大椎有益气固表、济阴安营、清热敛汗之效;另在《玉龙歌》有:“满身发热痛为虚,盗汗淋淋渐损躯,须得百劳椎骨穴,金针一刺疾俱除。”的说法,可见此穴强壮身体,扶正祛邪,清热敛汗的作用。
大杼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大杼的作用
大杼穴是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是又为八会穴中“骨”的会穴,是人体背部非常重要的穴位,该穴有疏通太阳经气,散寒止痛的作用,可以帮助改善颈肩背肌肉的痉挛及疼痛,还能有效治疗颈肩胸腰骨关节疾病,经常对该穴进行按摩可以强筋骨,清邪热,帮助缓解肩周炎,肩部酸痛,颈椎痛等病症。
大椎的准确位置图视频 大椎准确位置图
大椎属于督脉的穴道,位于人体背部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快速取穴:坐位,在颈背交界处椎骨的最高点即为第7颈椎,它的下缘凹陷处即为大椎穴,按压有酸胀感。
大椎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大椎的准确位置图
大椎位于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后正中线中。俯卧或正坐低头,于颈后隆起最高切能屈伸转动者为第7颈椎,于其下间处取穴。
膈关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膈关常用配伍疗法
胸闷嗳气可配内关,太冲;胃腑诸疾可配中脘,内关,足三里;脊背强痛可配大杼,大椎。
大杼为什么叫骨会
骨会是八会穴之一,《难经·四十五难》中提到:骨会大杼。大杼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与肾相表里,肾主骨,且该穴位位于第一胸椎两旁,是肩部负重着力之处,而支撑重量则赖于骨,所有大杼又叫骨会,一般骨病、脊椎不利、虚劳发热、肾可酌情取用骨会穴。
大敦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大敦的准确位置图
精确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脚趾内侧指甲角旁,距趾甲角0.1寸。按压有酸痛感处即是大敦穴。
简易取穴:正坐伸足或仰卧位,从拇趾趾甲外侧缘与基底部各作一线,于交点处取穴。
预防颈椎病首先要气血通畅
保持大杼穴气血畅通,颈肩部经脉气血的流通就有了保证,颈椎病的症状就能得到改善。
在开始感觉到颈部有时酸痛,肩部不适的时候,经常按摩、揉擦大杼穴,沿着大杼穴上下拍打,每天抽时间做2~3次,每次10分钟,可以促进气血的畅通,避免在大杼穴形成气血的淤阻。按摩大杼穴时会觉得酸痛感比较明显,但按摩之后会觉得舒服。
每天用梅花针敲打大杼穴一带3~5次,每次5分钟,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疼痛持续出现时,还可以在梅花针轻度敲打后在穴位处拔火罐5~10分钟。在这一阶段如果避免过度紧张,避免长时间的坐姿和长时间的眼睛疲劳,这样的自我保健可以使颈椎病免于继续发展,趋向好转。
如果颈椎病已经形成,出现明显的颈肩背部疼痛时,此时,仅靠按摩或用梅花针刺激大杼穴就不够了,自我保健还需要配合风池、肩井、外关等穴位,可以用按摩、梅花针敲打以及拔火罐的方法。平时要放松身心,睡眠充足,避免长时间疲劳等,颈椎病还是会有相当程度的恢复,能够控制颈背部的疼痛,保证生活质量。
但如果颈肩背部疼痛加重,甚至手臂麻木、疼痛、酸软无力,或出现头晕的症状,这时,就应该到医院就诊,按照疗程进行规律的针灸、砭石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的颈肩疼痛,伴有颈肩肌肉的肿胀的,则不可强力刺激大杼穴,以免加重肌肉的肿胀,使疼痛更严重。只可以用梅花针轻刺激穴位一带,起到促进穴位微循环好转的作用。
大杼穴的取法,找到第七颈椎(颈椎下部最高的骨头尖),再往下的一个骨头尖是第一胸椎的棘突,从第一胸椎棘突下骨头缝之间旁开大约两横指的肌肉凹陷处。
斑秃的刮痧疗法
斑秃是一种以头部毛发突然发生局限性斑状秃落,局部皮肤正常的皮肤病。
本病以头皮突然出现圆形、椭圆形脱发为特征,边界清楚,脱发区为一个或多个,病区皮肤光滑而柔软。脱发区边缘的毛发比较牢固,不易拔出,说明病情已基本稳定,周围发根松动,用手抓一抓掉下几根,说明病情还会有所发展,秃块可逐渐增大,数目也逐渐增多。多数患者在发生斑秃前是没有预兆的,但也有部分患者在脱发前头皮局部有异常的感觉,如灼热、刺痛、压迫感、麻木感、蚁走感、瘙痒感。本病临床分为风盛血燥、气滞血瘀、气血亏虚3型。
一、风盛血燥
(一)症状
临床特点为局部脱发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等,边界明显,局部皮肤平滑、柔软,伴头晕口干。
(二)治法
(1)选穴大椎、大杼、肺俞、膈俞、脾俞、肝俞、胆俞、肾俞、外关、血海、合谷。(见图9-2-l、图9-2-图9-2-3)
(2)定位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外关:在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3)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大椎及背部大杼,然后刮背部从肺俞至肾俞,再刮前臂外关、合谷,最后刮下肢血海。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及背部大杼,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上肢外侧外关穴、手部合谷和和下肢内侧血海,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
二、气滞血瘀
(一)症状
特点为毛发干枯少泽,情志抑郁或易怒,两胁胀痛,暖气则舒,舌紫黯有瘀点。
(二)治法
(1)选穴大椎、大杼、肺俞、脾俞、肝俞、胆俞、肾俞、行间、太冲、阳陵泉、三阴交。(见图9-1-图9-1-图9~1-图9-2-1)
(2)定位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行间:第一、第二趾问,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太冲: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阳陵泉: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三阴交:在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
(3)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大椎、背部大杼,再刮背部从肺俞至肾俞,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刮下肢外侧阳陵泉,最后刮太冲至行间。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及背部大杼,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然后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穴、外侧阳陵泉穴,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最后刮足部太冲至行间穴,重刮,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
三、气血亏虚
(一)症状
特点为毛发干枯,面色白光白,体倦乏力,舌质淡。
(二)治法
(1)选穴大椎、大杼、肺俞、脾俞、肝俞、肾俞、足三里、气海、关元。(见图9-1-图9-2-图9-2-4)
(2)定位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3)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大椎、背部大杼,然后刮背部俞穴,再刮腹部关元
大杼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大杼穴配伍疗法
以中指或拇指指腹按压大杼和曲池穴各3-5分钟,力度以产生酸胀,微痛感为宜,或用按摩槌轻轻敲打两穴各3-5分钟,每日按摩1-2次,坚持按摩,可以缓解风热感冒所致头胀痛,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