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胰岛素的代谢

胰岛素的代谢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

先分泌的是由84个氨基酸组成的长链多肽—胰岛素原(Proinsulin),经专一性蛋白酶——胰岛素原转化酶(PC1和PC2)和羧肽脢E的作用,将胰岛素原中间部分(C链)切下,而胰岛素原的羧基端部分(A链)和氨基端部分(B链)通过二硫键结合在一起形成胰岛素。

成熟的胰岛素储存在胰岛β细胞内的分泌囊泡中,以与锌离子配位的六聚体方式存在。

在外界刺激下胰岛素随分泌囊泡释放至血液中,并发挥其生理作用。

胰岛素的分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帮助维持空腹血糖正常而分泌的胰岛素,称为基础胰岛素,另一部分则是为了降低餐后血糖升高、维持餐后血糖正常而分泌的胰岛素,称为餐时胰岛素。餐时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控制了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其主要的作用是抑制肝脏内源性葡萄糖的生成。通过该作用机制,血糖在任何时间均被控制在接近空腹状态的水平;餐后血糖的峰值在7.0 mmol/L以下,并且血糖水平高于5.5 mmol/L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1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之前,大部分患者胰岛β细胞发生自身免疫性破坏,导致餐时和基础胰岛素分泌均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进展缓慢,常常表现为外周胰岛素抵抗,但是也同时存在胰岛素一相分泌减少,因而可以出现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升高的情况。最终,餐后血糖水平可达到非糖尿病的生理状态时的4倍,并且在进餐后血糖升高持续数小时,以至于在下一餐前仍然显着升高。弥补餐时胰岛素分泌不足的胰岛素制剂有诺和灵N,胰岛素类似物制剂有诺和锐等。基础胰岛素是胰岛细胞24小时持续脉冲式分泌的胰岛素,主要用于维持空腹血糖水平的正常。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与欧洲糖尿病学会(EASD)指南均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糖尿病治疗后,如果血糖控制仍不满意,应尽早开始胰岛素治疗,且首选基础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合用。若此疗法仍不能控制血糖,根据该指南的治疗线路图,建议在此基础上在就餐时再加用速效胰岛素。目前用于弥补基础胰岛素不足的制剂主要有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地特胰岛素等。

胰岛素由胰岛素降解酶(Insulin Degrading Enzyme, IDE)降解。胰淀素和β淀粉样多肽也是IDE的底物。

胰岛素的纤维化:经过大量的临床医学以及科学研究,胰岛素的淀粉样纤维化与II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瘦人也会得糖尿病

虽然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引起糖尿病的基本原因有两个: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肥胖只是环境因素中的一种。我在临床上发现,“瘦糖友”多为1型糖尿病患者,而2型糖尿病则“有胖有瘦”,这是因为超重或肥胖的人,出现代谢紊乱的可能性更大。一般来说,瘦人得糖尿病多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所致。胰岛素缺乏,人体不易储存能量,身体也不容易发胖。此外,现代社会节奏快,工作和心理压力大,极易导致体内胰岛素代谢紊乱。在此作用下,清瘦型的人也有可能患上糖尿病。

既然糖尿病不是胖人的“专利”,那么,哪些瘦人风险更高呢?主要有:

1.有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2.向心性肥胖或“隐性肥胖”的人。他们看上去不胖,但肚子上的脂肪却很多。体质指数看似正常甚至偏低,但内脏脂肪含量却过高,这类人需尤其警惕,更应注意监测腰围、腰臀比;

3.有巨大儿生产史的女性。很多孕妈妈营养过剩,胎儿过大,这不仅加大了产妇分娩时的困难,而且也增加了产妇日后患糖尿病的危险。怀孕期间要注意检测血糖,做到营养均衡最重要,并非吃得越多越好;

4.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育龄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内分泌激素代谢紊乱有一定的关系,而这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生活中,瘦人与胖人的糖尿病管理略有差异。消瘦的糖尿病患者要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摄入比例,运动量方面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药物治疗上,建议根据患者的胰岛功能、血糖波动以及兼顾体重等方面,选择适合自己的降糖方案,因为有些胰岛素或降糖药物,会对体重产生一定的影响。

降糖药是否能取代胰岛素

口服降糖药要降低血糖,最终需要依赖胰岛素的存在,无论是协助胰岛素作用,还是促进胰岛素分泌,都不能没有胰岛素的参与。因此,仅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前提是:患者的胰岛细胞必须有较好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口服降糖药主要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胰岛素的分泌仅为正常人的一半,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年以3%—4%的速度下降。所以口服降糖药在开始治疗5—10年疗效较好,但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渐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甚至需要以胰岛素为主来控制血糖。

是否使用胰岛素要根据病情决定。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很多情况下只需短期使用,如妊娠分娩、外科手术前后、出现急性糖尿病并发症和各种感染等。此外,人们新近发现,在2型糖尿病的早期,使用一段时间的胰岛素,能使已经受损的胰岛细胞得到休息,功能得以恢复。

如果由于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口服降糖药不能有效控制血糖,则可能需要长期加用或单独使用胰岛素。有部分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胰岛素治疗后,可以停用,恢复口服降糖药治疗。

口服胰岛素

对于初患糖尿病的患者,口服胰岛素降糖无疑是首选,但口服胰岛素并不是完全安全有效的,并不是人人都能适应胰岛素。下面由专家来简单谈谈口服胰岛素的缺点,希望广大患者趋避来调整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1、低血糖反应。一般都是由于胰岛素用量相对过大所致。为了避免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出现低血糖反应,必须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密切的监测血糖,逐渐调整胰岛素的用量,使胰岛素的用量逐渐的达到既能将血糖控制满意,又不至于出现低血糖的合适剂量。

2、体重增加。这也是胰岛素常见的副作用。胰岛素可以促进体内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如果糖尿病病人采取胰岛素治疗后不进行饮食控制,摄入热量过多,则造成体重的逐渐增加。

3、屈光不正。主要出现在胰岛素使用初期,且在胰岛素使用之前血糖水平较高的糖尿病病人。这种副作用是暂时性的,随着胰岛素使用时间的延长,血糖控制平稳后,这种副作用就会逐渐消失。

4、水肿。胰岛素轻微的造成体内水钠潴留的副作用,一部分病人注射胰岛素后可出现轻度的颜面和肢体的水肿。

5、过敏反应。见于部分使用动物胰岛素的病人,分为局部与全身过敏。局部过敏仅为注射部位及周围出现斑丘疹瘙痒。全身过敏可引起寻麻疹,极少数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6、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见于长期使用动物胰岛素的病人,如果使用动物胰岛素的病人长期在一个部位注射更易出现。

7、胰岛素抗药性。见于使用动物胰岛素的病人,由于体内产生了对抗胰岛素的抗体,使注射的胰岛素作用效力下降。一般当糖尿病病人每日胰岛素用量超过100单位时就需要考虑发生了胰岛素抗药性。如果改用人胰岛素则可克服胰岛素抗药性的问题。

故选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外有关胰岛素口服制剂的报道虽已很多,但至今尚未见到实际应用在糖尿病治疗的临床报告,其主要因为是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低,制剂的质量标准及稳定性问题尚未解决。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要提高胰岛素口服给药的体内吸收,需加入吸收促进剂、蛋白酶抑制剂以及选择适当的载体材料,此外,如能解决口服胰岛素制剂在胃肠道的活性稳定性问题,将是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剂型研究的重大突破。

小儿低血糖的原因是什么

高胰岛素血症包括新生儿一过性高胰岛素血症、婴幼儿和儿童持续性高胰岛素血症以及药物性高胰岛素血症。由于胰岛素瘤或胰岛细胞增生造成,低血糖发作严重,手术治疗有效。临床高胰岛素血症的患儿空腹6-8小时后通常发展为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试验用5(Vg/kg胰高血糖素激发葡萄糖反应。高胰岛素血症患儿血糖>2.2mmol/L反映其存在足量肝糖原和完好的酶通路。酮症性低血糖2-5岁小儿多发,低血糖发生时存在酮血症,血乳酸和丙酮酸正常,丙氨酸低。酮尿症通常提示酮血症,在一定环境下测定血中酮体(P-羟丁酸)有助于确诊存在酮血症。胰高血糖素缺乏。垂体、甲状腺及肾上腺功能不全。先天性代谢缺陷:①碳水化合物代谢缺陷(糖原累积症;肝糖异生缺陷;半乳糖血症;遗传性果糖不耐受);②氨基酸代谢缺陷(枫糖尿症;甲基丙二酸尿症);③脂肪酸代谢缺陷(肉毒碱缺乏症;肉毒碱酰基转移酶缺乏病。

红豆糖尿病人能吃吗

能吃。

糖尿病人是可以适量吃红豆的,红豆是物美价廉的降糖食物,可以帮助胰岛素代谢血糖,将葡萄糖转化成能量,适量的食用对于病情恢复是有帮助的,但要注意,糖尿病患者在吃红豆时候不要加糖。

长期打胰岛素有危害吗 胰岛素过敏

胰岛素过敏往往是因为注射了非纯化胰岛素或动物胰岛素导致的。胰岛素过敏分为局部过敏与全身过敏。

局部过敏表现为注射部位及其周围出现斑丘疹瘙痒。全身过敏可能会出现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甚至部分患者会出现休克的现象。

蜂皇浆能降血糖吗

1、类胰岛素多肽比降糖药更显著。胰岛素是降血糖和治疗糖尿病比较有效的物质,研究发现,活性蜂王浆中含胰岛素样肽类,对Ⅰ、Ⅱ型糖尿病有治疗效果。

2、蜂王浆修复胰岛比任何药物更直接。蜂王浆快速修复受损胰岛细胞,促使胰岛β细胞代谢恢复正常,维持胰岛素正常分泌,从而发挥正常的糖代谢,降低血糖。

3、常量和微量元素辅助降血糖。活性蜂王浆含多种常量和微量元素,比如:铬具有降血糖的作用。镁元素参与胰腺β细胞调节功能、可改善糖代谢。镍、钙、锌等能维持胰岛降血糖的功能等等作用。

4、维生素降糖更稳定。蜂王浆中含多种维生素,对脂肪和糖代谢起到良好的平衡,把肥胖者的高血脂、高血糖调节到正常水平。特别是含丰富的乙酰胆碱,具有明显降血糖、血压的作用。

5、活性蜂王浆保肝护肾。肝脏和肾脏是维持血糖恒定的重要器官,活性蜂王浆能保肝护肾,并且能使肝肾在糖代谢中发挥作用,并促进外源性葡萄糖合成肝糖原,从而降糖。

老喝酒易得糖尿病

醉酒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大大增加2型糖尿病危险。《科学转化医学》杂志近日刊登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常喝酒的人,尤其是每周喝醉一次的人,血糖水平更糟糕。

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糖尿病肥胖症与代谢研究所研究人员发现,酗酒会导致大脑丘脑下部区域炎症,进而干扰胰岛素受体信号。当细胞对胰岛素的正常作用失去反应的时候,就会出现胰岛素抵抗(IR)。

新研究负责人,内分泌学、糖尿病和骨科疾病专家,医学教授克里斯托弗·比特纳表示,胰岛素抵抗是导致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关键代谢缺陷。多年来,经常醉酒(包括每周一次)的人处于胰岛素抵抗状态的时间会越长。

研究人员发现,常喝酒的实验组,血浆胰岛素浓度明显高于不喝酒的一组。这表明,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葡萄糖耐受减弱的关键原因。

血浆胰岛素水平偏高是代谢综合征的一大关键要素。代谢综合征是指包括增加2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卒中危险的一系列风险因素。

红小豆糖尿病人能吃吗

红小豆是降糖的,糖尿病人可以吃。

红小豆是物美价廉的天然降血糖药物,能帮助胰岛素代谢血糖,是将葡萄糖转变成能量的“红珍珠”。红小豆中所含丰富的B族维生素可以帮助身体有效运用各种已摄取的营养素,使其发挥最大功效。

糖尿病三多一少指什么 糖尿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缺乏、胰岛素绝对不足或者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多而造成胰,岛素的相对不足以及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所致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糖尿病还是一种代谢性疾病,能造成体内各种代谢紊乱。

红豆糖尿病人能吃吗

糖尿病人是可以适量吃红豆的,红豆是物美价廉的降糖食物,可以帮助胰岛素代谢血糖,将葡萄糖转化成能量,适量的食用对于病情恢复是有帮助的,但要注意,糖尿病患者在吃红豆时候不要加糖。

长期打胰岛素有危害吗 胰岛素水肿

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病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由于自身体内的失水、失钠、细胞外液减少。

一旦患者开始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患者会在血糖控制后的4~6天内,出现体内水钠潴留的现象,造成四肢水肿的现象。

相关推荐

糖尿病胰岛素

糖尿病人要懂得怎样存储胰岛素。对于使用中的胰岛素笔芯常温下最多保存28天。冷冻结冰的胰岛素不能再解冻使用。还没有用的胰岛素应放置在2~8度的冰箱冷藏室内保存。 身体的不同部位吸收胰岛素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腹部吸收最快,大腿、臀部、上臂较慢。胰岛素的使用如果是用来控制餐后血糖的,首选腹部注射胰岛素;如果是晚上注射的基础胰岛素,用来控制空腹血糖的,建议选用大腿、臀部或上臂注射,以免吸收过快,引发低血糖。但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的具体部位,也要具体分析。糖尿病患者注射的部位也最好经常轮换,大概两周内也不要使用同一点

小儿糖尿病要补锌吗

研究表明绝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体内锌有不同程度的缺乏。锌是胰岛素结晶体的成分之一,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合成、储存、分泌、结构的完整和活性的发挥;也是人体内多种糖代谢酶的辅助因子和激活剂,直接参与葡萄糖的代谢;锌还参与调节胰岛素受体水平,其本身就具有胰岛素样作用。缺锌还会引起脂代谢紊乱,与视网膜、肾、微血管和神经病变关系密切。 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糖尿病人补充锌,可使血糖和血胆固醇水平显着降低,血浆类胰岛素生成因子增加。也就是说,在治疗糖尿病时,如果能辅助补锌,对避免症状恶化是有一定帮助的。

糖尿病人为什么容易发生高血压

①由于糖代谢紊乱可加速肾动脉和全身小动脉硬化,使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②高血糖可使血容量增加,肾脏超负荷,水钠潴留,最终可引起血压升高。 血压升高与心输出量及外周阻力有关。心输出量增加不伴有外周改变即可引起血压升高;外周阻力增加不伴有心输出量或血容量改变,也可使血压升高,而糖尿病患者这两种变化都有,所以会使血压迅速升高,并引起严重并发症。 另一方面,高血压又可加重糖尿病引起的损害,包括它对小血管和肾脏的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为了打断此恶性循环,必须积极控制糖尿病,尽量改善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还应

老人糖尿病病因

老年糖尿病的发病存在三方面因素:遗传、环境因素和生理性老化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作用不足。 1、遗传因素 多数学者认为,糖尿病属多基因——多因子遗传性疾病。据国外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的兄弟姐妹若能活到80,则大约有40%发展为糖尿病,一级亲属发展为糖尿病的比例为5%—10%,发展为糖耐量受损的比例为15%—25%。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老年糖尿病的发病中也有重要作用,老年人全身代谢低,能量需要量小,特别是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小,结果使葡萄糖耐量逐渐降低。随着人的衰老基础代谢率也逐渐降低,机体代谢葡萄糖能

诱发糖尿病的原因都有哪些

遗传因素 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易感性。但这种遗传性尚需外界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肥胖、体力活动减少、饮食结构不合理、病毒 感染等。 肥胖因素 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尤其易引发2型糖尿病。 特别是腹型肥胖者。其机理主要在于肥胖者本身存在着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可以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的亲和力降低,导致胰岛素作用受阻,引发胰岛素抵抗。这就需要胰岛β- 细胞分泌和释放更多的胰岛素,从而又引发高胰岛素血症。如此呈糖代谢紊乱与β- 细胞功能不足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β-细胞功能严重缺陷,引发2型糖尿

代谢综合征的病因

发病机制 代谢综合征的核心是胰岛素抵抗。 产生胰岛素抵抗的原因有遗传性(基因缺陷)和获得性(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基因缺陷可发生在胰岛素受体和受体后信号转导的各个途径,获得性因素包括胰岛素受体抗体、某些升糖激素、胰岛淀粉样多肽、慢性高血糖、高血脂毒性、生活方式西方化以及饮食结构不合理等。 从普通意义上来说,胰岛素抵抗即胰岛素促进葡萄糖利用能力的下降。由于葡萄糖利用减少引起血糖水平升高,继而胰岛素代偿性增多,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这是胰岛素抵抗的直接表现。 目前测量胰岛素抵抗水平的方法主要有:1、胰岛素钳夹试验

糖尿病患者必知6招提高胰岛素疗效

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常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有助于提高胰岛素疗效。 1、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可造成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体重,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保护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正常功能。 2、改善代谢异常:糖尿病患者同时存在高脂血症、血液高黏状态、高尿酸血症等多种代谢异常可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应积极改善。 3、适当增加运动量:适宜的运动有助于胰岛素发挥作用,加速机体有关组织如肌肉、脂肪等对于葡萄糖的利用,在一定程度可以增加胰

糖尿病和妊娠

糖尿病与妊娠: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合并妊娠 分类 孕前糖尿病患者的妊娠:1型与2型糖尿病者妊娠 妊娠期糖尿病(GDM) 妊娠期糖耐量减退(GIGT ):是以后转为GDM(约1/3GIGT)高危因素 妊娠期糖尿病 空腹及餐后血糖均高于正常妊娠,且胰岛素抵抗增加和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血脂类及氨基酸浓度高于正常孕妇,尤其是甘油三脂量 1型糖尿病合并妊娠 胰岛素不足或缺乏致空腹及餐后高血糖、高胰岛素、高脂血症 胰岛素治疗期间,较非孕1型糖尿病者发生低血糖比率增高,这与1型糖尿病孕妇的对抗及调节低血糖反应能力进一步受

尿毒症的危害有哪些

尿毒症,体内代谢废物蓄积可以累及身体很多系统。细胞功能下降,酶活性减低,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尿毒症对代谢影响主要表现在: 糖代谢紊乱:尿毒症患者血糖轻度升高,这种升高与糖尿病发病机制不同,糖尿病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而尿毒症患者的高血糖主要是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正常人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血清胰岛素也相应增高;如果是糖尿病患者,这种增高更明显,这说明需要比正常人更多胰岛素使细胞利用葡萄糖。据报道,尿毒症患者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正常,摄入的外源性胰岛素在体内维持的水平高于正常人,由于胰岛素在尿毒症患者血中

游离脂肪酸的功能

热量的直接来源:游离脂肪酸是中性脂肪分解成的物质。当肌肉活动所需能源--肝醣耗尽时,脂肪组织会分解中性脂肪成为游离脂肪酸来充当能源使用。所以,游离脂肪酸可说是进行持久活动所需的物质。例如:马拉松赛跑。 是导致氧化应激的物质之一: 高游离脂肪酸(FFA)刺激的后果是高活性反应分子性氧簇(ROS)和活性氮簇 (RNS)生成增多,从而启动了氧化应激机制(高活性反应分子产生和抗氧化作用之间长期失衡而引起组织损伤)。这些活性分子可直接氧化和损伤DNA、蛋白质、脂类,还可作为功能性分子信号,激活细胞内多种应激敏感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