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的中医辨证治疗
痱子的中医辨证治疗
痱子患者的中医治疗原则应以消暑解热为主,方用消暑汤加减。痱子的中医外治疗法如下:
1、马齿苋煎水温洗后,外扑痱子粉;
2、痱子草30克、鲜丝瓜叶15克,水煎取汁,待冷湿敷或沐浴;
3、脓痱者选用玉露散、鹅黄散植物油调成糊状外涂;
4、六一散或滑石粉加入少量冰片外扑。
5、其他:绿豆适量,小火煮烂、频饮之;鲜冬瓜皮或鲜西瓜皮,外搽患处。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
针灸是我国医学的瑰宝,中医针灸辨证治疗失眠具有良好的效果,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1、心脾两虚
【诊断要点】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多梦;心悸,健忘,头晕,肢倦乏力,腹胀,便溏,面白无华;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
【处方】心俞、脾俞、足三里。
2、阴虚火旺
【诊断要点】心烦不寐,或稍入睡即醒;头晕,耳鸣,腰酸膝软,遗精,健忘,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脉细数。
【处方】太溪、大陵、肾俞、心俞。
3、肝郁化火
【诊断要点】烦躁易怒,难以入睡;头晕头痛,胸胁胀痛,口苦,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处方】肝俞大陵行间。
4、胃腑失和
【诊断要点】睡眠不实;胸膈满闷,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苔厚腻,脉滑。
【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
5、心胆气虚
【诊断要点】失眠多梦,易惊醒,胆怯心悸;善惊易怒,气短倦怠;舌质淡,脉弦细。
【处方】心俞、胆俞、阳陵泉、丘墟。
中医辨证治疗斜视
斜视患者常见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的疾病,并会有眩晕、呕吐、步伐不稳等症状。多由于眼球位置不正或眼睛平衡失调所致。
人类两只眼球各有6条眼外肌主宰眼球运动,它们是4条直肌和我2打斜肌,根据其在眼球上的附着位置分别称为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上斜肌、下斜肌,当这6条肌肉的作用不平衡时,便会导致斜视。
斜视的种类很多,包括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及下斜视。斜视的病因复杂,现代西医学除针对病因及手术的,对病因不明者,尚无一日三餐方法。中医学治疗斜视可利用针灸为主,同时配合内服药为辅的方法进行调理治疗。
(一)取穴
主穴:正光1、正光2、风池。
配穴:据辨证分型取穴。
肝血不足型
眼斜,发病与高热抽搐有关,目干畏光、急躁头痛、口苦多梦,脉细稍弦或小数,苔薄白。
肝俞、胆俞、内关、百会。
脾气虚弱型
眼斜,视物不清,面色(白光)白,神倦纳少,头晕体瘦,时有便溏,脉细弱或缓,苔薄白。
脾俞、胃俞、中脘、百会、内关、足三里。
肾虚型
眼斜,多自幼发病,屈光度较薄,视力较差,头晕发枯,面色欠华,常有遗尿,苔薄或净,舌质淡或尖红。
肾俞、肝俞、胆俞、大椎、腰椎两侧、内关。
调理巩固:眼位已正或基本恢复,视力未达到正常。
胸椎8~12,腰椎两侧,百会、大椎、肝俞、胆俞、脾俞、肾俞、中脘。
咳嗽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外感咳嗽
1、风燥咳嗽: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2、风热咳嗽: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
3、风寒咳嗽: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二、内伤咳嗽
1、痰热郁肺: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方药:清肺化痰汤加减。
2、肝火犯肺:治法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3、痰湿蕴肺: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4、肺阴虚证: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5、综合治疗:散毒清热,化痰通气。
中成药:万灵定咳方。
中医辨证治疗秋燥
1、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前人有云∶六气之中,惟燥不为病,似不 尽然。盖以《内经》少秋感于燥一条,故有此议耳。如阳明司天之年,岂无燥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气候较夏冬之偏寒偏热为平和,其由于冬夏之伏气为病者 多,其由于本气自病者少,其由于伏气而病者重,本气自病者轻耳。其由于本气自病之燥证,初起必在肺卫,故以桑杏汤清气分之燥也。
桑杏汤方(辛凉法)
桑叶(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 沙参(二钱) 象贝(一钱) 香豉(一钱) 栀皮(一钱) 梨皮(一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再一次煮成三杯,其二、三次之气味必变,药之气味俱轻故也)。
2、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此条较上二条,则病深一层矣,故以甘寒救其津液。
沙参麦冬汤(甘寒法)
沙参(三钱) 玉竹(二钱) 生甘草(一钱) 冬桑叶(一钱五分) 麦冬(三钱) 生扁豆(一钱五分) 花粉(一钱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
疥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疥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发病率非常高。老百姓俗称它为“疳疮”、“闹疮”。它是由于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皮肤病,本病传播迅速。现在也有很多人采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
1、内服方
(1)当归、生地、酒炒白芍、黄芪、生甘草各2克,水二盅,煎八分,饭后2时服,每日一剂,早晚煎服。
(2)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炒白芍、白术、黑山栀、酒蒸大黄、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每日二剂,水煎服。
2、外用方
(1)大枫子10克(去皮)、巴豆3克(去皮)、核桃仁七个、水银6克,共捣如泥状,外擦患处。
(2)硫磺20克,土槿皮20克,苦参30克,蛇床子30克,黄柏3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30克,土茯苓30克,苍耳子20克,白蒺藜30克。如果继发感染加金银花30克,野菊花20克,蒲公英30克,严重感染,并用青霉素。每日一剂,水煎2次混匀,分两次外用温洗。治疗前先用热水和肥皂洗澡,然后擦药,自颈部以下,先擦皮损,后擦全身,连续4天为一个疗程。
(3)苦参10克,白鲜皮10克,百部30克,川楝子10克,蛇床子10克,石榴皮10克,藜芦10克,皂角刺20克,羊蹄根30克,硫磺20克,白酒3斤。将上述各药锉粗末,浸于酒中,加盖密封1周,即可。每晚睡前用纱布蘸药酒擦全身,连用10天。
面瘫的中医辨证治疗
面瘫是临床上比较难治的疾病之一,临床医生对面瘫的研究也较多。中医针灸在治疗面瘫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在取穴、手法和针法方面都有相应的治疗法则,正确应用能够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针灸的穴位有地仓、承泣、颊车、太阳、阳白、鱼腰、患侧合谷、风池,以及头针等,针刺可采取透穴疗法。一般在针刺过程中不用电针,当患者有酸麻胀痛等得气的表现后,留针大约20~30分钟。
手法也就是推拿,其取穴与针刺的穴位基本相同。手法上一般会在双侧面部轻柔地按摩与推拿,重点按摩的部位是患侧,推拿时手法不宜过重,同时还可向患侧施以牵正推拿,主要采取的手法为掌揉、拇指推拿及点揉穴位,包括上下眼眶等。
针眼的中医辨证治疗
1、风热外袭型
临床 :病初起,局部微红微痒微痛,或伴有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
2、热毒上攻型
临床 :胞睑局部红肿热痛加剧,形成脓肿但未溃破,兼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苔黄,脉数。
治则:清热泻火解毒。
3、脾胃伏热型
临床 :针眼反复发作,但诸症不重,口干,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滑。
治则:清解脾胃伏热。
4、时感外邪型
临床 :针眼反复发作或久不消退,纳呆神疲,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托里解毒。
针眼外治:
1、初起未酿脓时,可用湿热敷,以助消散。
2、用紫金锭或清火眼丸,调外障眼药水或其他消炎眼药水或冷开水,外涂患处皮肤;也可用如意金黄膏涂局部皮肤。注意:切勿将药物涂入眼内。
3、用新鲜一点红、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野菊花等的1-2味,洗净捣烂,外敷患处皮肤,注意勿涂人眼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