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三种方法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三种方法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传授者、解惑者,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被教师占为己有,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改变这一状况。学生如何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和充分发展,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收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关键是我们教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观念。教师只有确定学生是课堂认识活动的主体,才能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高考前调整状态的心理处方
注意力不集中不必过于自我苛求
可以采取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注意力不集中就不集中吧,只要集中的时候我能听好课就行”。不要因为所谓的注意力不集中,就过分关注这件事,强迫自己甚至为此而焦虑,不要使心理能量过分固着在这件事上,以致形成恶性循环。正确的态度是,带着这种注意力不太集中的感觉,该干什么干什么,尽力学就是了。
认识上课的重要性并适应老师的讲课方式
因为每堂课的内容都有它的重要性和意义,都有一部分新的知识要我们去掌握。而且老师常常会讲些书本以外的知识,有经验的教师还能教给学生怎样去学习知识和发展自己的能力。要认识到没有老师的授课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困难就会增大,甚至学不下去。作为学生,多想这些重要性,并以此引起我们对课堂的兴趣和注意。我们就能专心听讲。
排除干扰不受内外影响
当你发现自己有轻视学习内容的苗头,或教师讲课方式不适合自己口味,或思想不自觉开小差的时候,要及时纠正过来,不能任其发展。当课堂上出现不安静,其他同学干扰或外界的影响时,也要排除干扰,不受影响,保持集中注意的心理状态。上课不是看电影听故事,没有强烈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形象,去吸引着你的注意。课堂讲授的各种科学知识有它的知识体系,概念系统,比较抽象概括,它需要借助意志力的帮助,自我控制,去战胜分散注意的各种内外干扰因素,做到有意识地注意,有目的地学习。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一些同学因学习负担重,因此,一到晚上便贪黑敖夜,有的同学甚至在宿舍打电筒读书,学到深夜;有的同学不能按时睡眠,在宿舍和同学闲聊等等。结果早晨不能按时起床,即便勉强起来,头脑也是昏沉沉的,一整天都打不起精神,有的甚至在课堂上伏桌睡觉。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任务要在白天完成,白天无精打采,必然效率低下。所以,如果你是“夜猫子”型的,奉劝你学学“百灵鸟”,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养足精神,提高白天的学习效率。
学会自我减压
现在的学生特别是高三毕业班的学习任务确实很重,再加上老师、家长的高期望,又给孩子心理加上一道砝码;一些同学自己对成绩、考试等看得很重,无异是自己给自己加压,必然不堪重负,变得疲惫、紧张和烦躁,心理上难得片刻宁静。因此,同学们要学会自我减压,保持一颗平常心,别把成绩的好坏看得太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我们平日努力了,付出了,就问心无愧,也必然会有回报,又何必让忧虑占据心头,去自寻烦恼呢?诸葛亮说:“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果同学们希望注意力更集中,那么就需要让自己的心灵更宁静,不是说完全没有杂念,而是说尽可能减少左右为难的心理冲突。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虽然尽力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但是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只有摆正位置,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意识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中存在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差异。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很难把握,但也绝不能进入牵着学生鼻子转的误区。那种一节课下来学生将课文读了若干遍,师生问答也接连不断的做法,并不能证明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得不错,它不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优劣的根本依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二是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师的责任就是通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个明确认识,掌握读懂类似文章的方法,而不是记住文章的字词句段及其他。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课文,是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小短文,结构紧凑,层次清晰,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有写景的,有状物的,有记人的,有叙事的。每篇课文在写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因此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善于指导学生,启迪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去琢磨文章的写法特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这样学生读出味道来了,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例如,小学语文第四册看图学文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具有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学生对课文内容很感兴趣。教师在讲解第二自然段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后面的三、四自然段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学,独立解答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去想,去发挥,去创造,不断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和思维领域。要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例如,教学《称象》一文,启发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称大象的体重,可想象几个情景,让学生动脑筋。如:①当时没有船。②附近没有足够的石头。③没有足够的人搬石头、称石头。学生也许会想出可笑甚至荒唐的办法,学生回答得是否合理不是关键,主要是要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举一而反三,由此而及彼。
儿童趣味数学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少儿趣味数学能够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能为孩子主动参与学习提供良好的铺垫。在孩子学习数学的时候,通过趣味教学的设计,能够将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变得更加形象化,简单化,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从而达到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课堂中,老师要让孩子具体实践,动手操作,才能不断地激发孩子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而少儿趣味数学能够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步步攀登,并乐于去动手,动脑,从而达到趣味教学的效果。老师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情境要合理、自然、恰当,也就是说创设的情境要符合教学内容,只有这样的情境才会发挥效果以及它的趣味性。当然,在课堂中,老师可以为孩子提供难度适当的趣味题,只要孩子经过努力独立地解出来,他们就会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功体验,如果他们能够不断地体验到这种成功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就能独立克服困难,同时也增强并不断巩固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对于少儿趣味数学,至慧学堂独创IDT多元趣味教学体系,融入“哈佛案例教学法”,综合拓展孩子的学习能力。IDT多元趣味教学体系是至慧学堂独创的趣味性、个性化、互动式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通过MINI小班授课,采用“哈佛案例教学法”,辅以“多元智能训练营”及“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综合拓展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另外,至慧学堂的课堂采用多媒体互动课件和多样化游戏道具,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教学中自然构建思维系统。
儿童趣味数学已经渗透到了数学的教学中,相信大家对儿童趣味数学的作用和意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专家体现家长,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都存在着差异,所以趣味数学的设计最好要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习主体位置。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预习、质疑等具体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1.指导预习。自主学习的预习,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的重要一环。指导预习按“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如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设计以下导学提纲: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异同点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的小数怎样确定③除到被除数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这样坚持训练并将预习要求,读书方法适时渗透,当学生对如何预习有一定的实践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杖,走上自学的道路。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有的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等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质疑问难,所以我们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
二、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交际能力。
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促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活动不仅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也增强了他的生活实践能力,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飞了自己想象力,使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三、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①设疑布难,激发学生好奇心理;②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③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如:教“正比例”时教师领学生到操场,问:现有一根米尺,要量出旗杆的高度,怎样测量根据旗杆的影子长也能算出旗杆的高度,影子和旗杆有怎样的关系此后,让学生量出几种不同的杆长和各自影长,进一步研究杆高和影长的关系,进而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生动的表演能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最后的练习可创设“售货员”与“顾客”的表演:一位学生扮售货员出示一根铅笔售价为2角7分,其余学生当顾客,谁先准备好付钱的方法,铅笔就卖给谁。”在有趣的买卖实践活动中,把认识和使用人民币有机结合起来,又培养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
四、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想象,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学习10的组成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10个扣子,要求学生先数一数有几个扣子,再把扣子分成两部分摆一摆有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发现10的组成的不同摆法。
如何实施智障儿童生活化教学
智障儿童因其智力上的缺陷,导致生活技能相对较差,因此,如何使他们通过教学能够走进生活、适应生活、学会生活,便显得更为重要。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贯穿和实施“生活教育”的理念呢?
教学内容生活化
针对中重度智障儿童的教学目标是掌握以衣、食、住、行为主的各相关领域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让他们走上社会后尽可能独立地适应家庭和社区生活。为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目前我们学校主要使用的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语文》、《实用数学》等教材,对程度较轻、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主要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并有选择地使用普教教材。即使这样,各班内的学生残疾程度、接受能力差距仍然很大,我们又在每个班里实行分类与个别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每个教师手里至少有二至三套教材供教师根据学生需要选择使用。为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我们编写了以生活化为主旋律的综合康复训练校本教材。教材分为《新同学》和《小学生》两大主体部分,主要包括能力形成和能力提升两大主板块。
教学语言生活化
智障学生由于脑功能发育障碍,认知能力较差,生活经验缺乏,普遍缺少沟通的动机,交往能力比较差。对于智障学生而言,沟通和交往能力更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技能,较强的沟通与交往能力更能够帮助他们较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立足社会。因此,我们就要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生活资源,创设生活化的课堂语言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使用生活化的语言,教师在使用生活语言时要了解他们的语言基础和语言特征,同时生活化的语言语句要简短,语速要适中,要突出质朴、直白、常用,甚至要口语化,或者借助生活中地方性的语言。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听的能力、理解能力方面降低难度,让学生感到亲切,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为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供交流的基础。
教室环境生活化
中重度智障学生认识事物主要靠形象思维,对于他们来说,熟悉的、具体直观的材料比较容易领会掌握。教室是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也是最为熟悉的环境之一。一个美丽幽雅、充满知识情趣的教室环境布置,不但能给智障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知识范畴,提高学习积极性。构建生活化校园,布置与学科教学、与生活内容息息相关的教室环境,是培智课堂教学面向生活的需要,要考虑培智学生的特点,结合课堂实际,用教学积累的字词卡片、生活用具、标签等来装点教室,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对课堂学习的内容能够进行巩固,激发沟通交流的激情。
教育实践生活化
智障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特别差,怎样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从而达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目的呢?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让学生来模拟,但是效果并不好。现在,我们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入生活进行实践。
同时,我们还经常带领智障孩子走出校园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给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为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主体。
判断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是以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恰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而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考虑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学生内在的能力情感等等应出现的变化,为促使学生发生这些变化应该让学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这其实就是一个备课问题。目前状况下,多数老师的教案目标陈述的是"老师做些什么",而不是"学生做些什么",也就是只有教的方案,没有学的方案,我认为这是需要改进的。教案与学案必须合一设计,但应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相长,"怎么学"应与"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设计,这种符合教学规律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案,其具体做法几下个方面:⑴知识要点要表解化,以表解的形式系统归纳梳理各节知识,以此作为文化素质的基石。⑵以方法、思路作为主线,以问题和例题形式引导学生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知识框架和支撑。⑶围绕教学目标,椐认知规律,选择精当的训练题,突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这是文化素质的面。⑷教与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点、线、面构建的立体,涵盖全部知识的教学学法设计,抓住重点、难点的讲练编排,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着鲜活和翔实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提高综合能力。否则,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也谈不上教育的改革,课堂教学的优化。同时,还应注意教学目标设计的具体性,使目标的实施过程是可控的,目标的达成也是可测的。唯有这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预见性、针对性。
二、时间的安排上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教学过程以注入式为主,以教师为主,教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这样,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都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成为"听客"和"看客",而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于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失落,积极性下降,到最后教师授课,学生唯命是从,更谈不上大胆质疑,向权威挑战。而素质教育是一种主动性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师将"讲堂"变成"学堂",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学习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现在提倡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就是要求教师在"导"字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放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时对学生适时、适度的点拔和指导上,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才能把重心由"教"转到"学"的方面,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才能使学生能获得独立自主地去探求和掌握新知识的本领,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式教学的转变,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向深刻理解的意义学习的转变。
三、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能有自由学习、自由讨论的组织形式,这种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要改革这种现状,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例如在教学中,一些学校变换学生的座位形式,由"秧田型"变化为"圆桌型"、"马蹄型"等,由全班划一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读读、圈圈、做做,同桌议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甚至走出课堂--这些都正好是我们现代教育理论所提倡的。物理课堂教学在组织教学的形式上,我认为应突出一个"练"字,训练的形式有多种,可以先讲后练,也可以先练后讲,也就是"讲练法"。为了做到以练为主,以讲助练,最佳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练--讲--练",这是因为采用"讲练法",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虽然掌握了知识,但由于缺少了一个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即"练"的过程,因而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只是"停留在记忆或初步的理解"的水平。有了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改变,促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投入,真正做到成为学习的主人。再从另一层面看,更利于学生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更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特征,更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因学施教",以"教"导"学",实现四个转变:①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②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成以深刻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③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成知识方法、能力、态度的多方面的学习;④侧重基础学为形式的学习转变成基础学力、发展型学力、创造型学力相结合的学习。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行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判断一个教师的优劣应以是否启发学生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为标准,而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那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问题都没有,这样的教师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优课的标准应该满足以下要求:①有利于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②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③有利于学生个性特征、特长、爱好的发展。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用"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问题全面吗?为什么?"等问题,把学生推上评判席,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听,认真想,大胆说……。通过学生进行争议,相互评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疑难问题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思辩能力。
总之,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考试中的变数越来越多,但是,如果真正做到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他们就能从容应试。我想,这是实施教育改革,减轻学生负担,提倡素质教育的初衷。
手机对中学生的危害介绍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获得手机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亲人当作奖励赠送的。这种大多是学生考个好点成绩,或者是学生离开家在校住宿。
二就是学生用零用钱自己私自购买,现在的学生家庭条件好的较多,手机也便宜了,而且由于有攀比的心理 有的条件稍差点的也会用一些零花钱来买手机。
在通过与学生和家长的交流中发现,中学生使用手机存在很多弊端。一是聊天影响休息,耽误学习,更有把手机带到课堂上玩的学生。
二是一些不良信息带给学生负面影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现在的网络很发达,但真正能用的不太多。
三是让学生带来攀比心理,使一些家庭经济略差的学生都会产生一种虚荣心。
四是考试都变的不公平了,有些学生现在用手机发送答案,而且还可能上网查阅 答案。
五更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手机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对中学生的发育有害,平时使用手机过程中姿势会让学生的颈椎和腰椎产生变形。
怎么样才能控制这种情况呢,这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结合才可能会控制的了。学校老师要多注意管理,并认真引导学生如何使用手机,必要时要切断学生使用来源。
家长尽量不要给学生购买手机,如需要联系,多和老师沟通就可以了。即使买了也要注意孩子的使用情况。
社会,应该多塑造一些正能量,来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使用手机的问题。
减轻学生负担的措施之浅见
造成学生心理负担的因素有三点。一是来自社会的压力。即高学历、高文凭是竞争理想职业的“通行证”这一观念,已过早地深入儿童少年之心。二是来自家庭的压力。家长“望子成龙”的夙愿每天萦绕于孩子的耳际。三是来自学校的压力。其一是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对教师产生的心理压力,自然迁移到学生身上;其二是教师的按成绩排学号、捧座位等“激将法”,对自尊心较强的孩子来说,产生的心理压力更是巨大的。
以上所述的心理负担,在现实中毫无保留地转化成了学生的体力负担。教师的“题海战术”,家长的“车轮战术”(休息日带孩子穿梭于各补习班之间),使一个个弱小的身躯不堪重负,几岁的孩子便产生了“我什么时候能退休?”的企盼,十几岁的少年便道出了“人活着真累!”的感叹。这不是幽默,实属教育的一种悲哀!
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何以减轻?从学校教育方面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树立教师的新意识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学生负担的轻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因此,要减轻学生的负担,首先应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以下四个意识:
1.全面发展的意识
素质教育是一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既体现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又体现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中。其中,占重要地位的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标所决定的。语文教学既要完成本学科的特有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要完成素质教育提出的各科共有的教学目标——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习惯等。
2.学生主体的意识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是目中无人,使学生论为考试的奴隶。素质教育则是一种尊重人、培养人的教育,以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使其健康成长为目的。
3.面向全体的意识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界线之一,即教学是面向全体还是面向少数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是否面向每一个学生,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衡量。
(1)教师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要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既要以教材为依据,又要以学生为依据。可以针对中等学生水平来确定重点难点,这样能兼顾两头。
(2)学生参与训练的面要广。重点训练内容,应该人人参与,都得到训练的机会。
(3)教师要抓住优、差两类学生,有针对性地培养。做到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提问分档,作业设计分类,讲评反馈分度。
4.提高效率的意识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效果意识,而无效率意识。提高教学效率问题,是当前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教学效率低,势必挤占学生课外活动和休息时间,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势必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体健康,这与素质教育思想是相悖的。
二、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
教师个人素质的好与差,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这里主要指的是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业务素质。
(1)教师的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应体现于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及对教学成效的不懈追求之中。在教师队伍中,“爱岗敬业”的楷模,之所以能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不凡的业绩,是因为他们有着积极向上的信念,出于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全身心地投入于自己的教学活动。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之重要。
(2)教师的文化、业务素质的高低,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做一名适应当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只具备在师范院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甚至发展自己的多项特长,方能胜任日益发展的教学工作。如今,多媒体教学已不鲜见;简笔画、弹唱等技艺也都常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学效率提高了,这是事实,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课堂教学将成为历史。培养一支多才多艺、文化业务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工程。
三、优化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是各科都需研究的课题,其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把本应属于学生的课余时间还给学生,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减下来。
就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应做到四个优化: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渠道。广大教师应明确课堂属于学生,教师要教学生读书;学生应在反复读书中掌握知识,养成习惯,形成能力;学生的求知欲应得到满足;学生的学习效果应当堂巩固,并得以验证。以此为依据,合理安排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改变一问一答贯穿课堂始终的旧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减轻学生负担的措施不止以上三点,改革考核评定方法,变百分制为等级制就是一项很有力的举措。如能在实践中抓好落实,严格控制,避免流于形式,使教师、学生、家长从根本上淡化分数,学生的负担自然会减下来。再如,各校对教师工作业绩评价改为以素质教育评价标准来衡量,教师便不再把压力转嫁给学生,学生的负担也能减轻。为使孩子们能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全面地发展,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一、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任何一堂课,只有先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让他情绪自然高涨。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的方法、师生的关系、教学效果、教学策略、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赏罚情况等。为此我从教材、教法、学生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从“好奇”入手。“ 好奇”是人遇到新奇事物时所产生的“探究反射”。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从而激起求知、探索、操作等学习意愿。 “好奇”可以促使儿童更多地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而与外界频繁地接触和交往,又反过来增强儿童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并且促进他们创造性的发展,所以“好奇”是一种成功的动力。陶行知先生曾对一个指责儿子拆卸闹钟的儿子的母亲予以“扼杀了一个爱迪生”形象比喻。教师更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学业有成。我曾听过一位老师讲《循环小数》,他一开始就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然后让全班学生接着讲这个大家都会说的故事,许多学生都很好奇,老师为什么让大家一直讲这个没有尽头的故事,由此注意力也很快集中到课堂上。
2、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注意力。
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有限,一节课堂教学有40分钟这么长。如果让成年人时时保持注意力集中,想必都很困难的事情,那么对于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来说更是不容易控制自己了。那么作为我们老师来说,要尽量保持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效办法就是时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除了让学生举手发言以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动笔练习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取得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让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动手摆一摆,多媒体教学的动态演示,并且通过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样多种学习方式与老师一味单纯地讲解比较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学习的印象也更深刻。
另一方面,学习中总是有一些枯燥无味的内容,在教学这些知识时,有赖于教师用新颖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有趣的内容与枯燥的内容交叉进行,并巧妙的把枯燥乏味的东西变为津津有味的东西。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十以内的加减法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中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注意力就无法维持,于是我采取了“我最快”,学生想最先回答就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然后老师再即使给予判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一只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逐渐过去,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最新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现在网络无所不有,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课件或购买一些教学软件,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变难为易,使他们在快乐中获得了知识,接受了教育,提高了能力。
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 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 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有效策略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定理,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我们要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与素质。具体策略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又如我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二)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王老师就是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体现了王老师精湛的阅读教学艺术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三)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