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脏病的八个误解
关于心脏病的八个误解
1、心脏病是中老年人疾病
尽管常见的冠状动脉变窄、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一般都发生在中老年阶段,但其“祸根”却在青少年时期就种下了。甚至幼儿期的主动脉也可形成比例很高的“脂肪条层”——这是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先兆。曾有人对非正常死亡(车祸、事故等)的年轻人做尸解发现,高达75%的人有冠状动脉变窄的现象。所以,从两三岁幼儿起就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参加体育锻炼,这可以降低成年以后患心脏病的危险。
2、男人比女人更易患心脏病
以往研究认为,乳腺癌是造成妇女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最新研究证实:妇女死于心脏病的可能性比死于乳腺癌的可能性高10倍。如果说男子在年龄较轻时易出现诸如胸闷、胸痛等心脏病的“早期症状”的话,那么妇女在停经以后患心脏病可能性同男性一样高。而注意均衡饮食、经常运动、不吸烟少喝酒,男女都可以大大降低患心脏病的危险。
3、一旦得了心脏病,只会越来越严重
不少人认为,一旦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就开始变窄。改变生活方式、吃药或利用诸如搭桥手术等也许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但最终病情会趋于严重。然而近年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遵循均衡的低脂肪饮食、服用降胆固醇药物的同时,参加必要的体育锻炼,往往可以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甚至能在某种程度上使病情大大好转。
4、患了心脏病,生活将必然走下坡路
事实上,不少患了严重心脏病的人只要稍微改变生活方式,就可以安然无恙地恢复正常的生活,像常人一样能处理好自己的工作或学习。现代医学重视对心脏病施行康复治疗计划,从药物治疗到医生具体指导下开展的锻炼、改变饮食、戒烟、控制体重等等,都十分有助于使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等心脏病患者过上富有生气的生活。遗憾的是,如今能参与实施心血管康复治疗的患者还不多。
5、锻炼要达到大汗淋漓的程度才能使心血管受益
曾有不少报道认为,一般人每星期进行至少3天、每天至少30分钟的高强度锻炼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增氧能力。但对于预防心脏病来说,并不需要高强度运动,每天能有30分钟中轻度运动量就能大大降低患心脏病的危险。这些运动包括裁花种草、打扫房间、定时散步等等。运动也可每天分几次完成,每次持续10~15分钟,其效果与一次较长时间的锻炼同样有效。
6、进行高强度锻炼运动者很少会得心脏病
原因是心脏病常常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经常从事高强度运动的人(如运动员)可以减少某一种危险因素,但并不能防止诸如家庭心脏病史或高胆固醇史等危险因素。因此,经常做大运动量的人也有可能出现心肌梗塞或其他心脏问题。这类人也要重视并知道自身有哪些危险信号(如胸痛、气短、眩晕等)。
7、肥胖只是一种普通的常见疾病
肥胖不仅是一种疾病,还是许多疾病的诱因。有研究表明,当体重超过正常标准20%(肥胖的临床定义)其患心脏病的危险增加1倍。肥胖还同引起心脏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具有强大的负面的相互作用,比如有超过50%的高血压病人和85%以上的糖尿病病人都是由肥胖引起的,而高血压和糖尿病最终都可损及心脏。
8、当出现胸部疼痛时,休息一下症状就会自行消失
有的疾病靠休息可能症状会缓解或消失,但突然的胸痛胸闷是心脏病发作的一个典型症状。如果对其视而不见或期望症状自行消失,无疑是很危险的。因为不少心肌梗塞致死者往往就是错过了那短短的几分钟。如果你或家人出现了心脏病发作的任何症状,切记要立即打电话叫救护车急送医院救治。
人们对心脏病认识的几个误区
1.瘦人不会得心脏病
一般来说,胖人的血压、血糖和血脂都偏高,因此胖人患心脏病的几率就高,所以医生经常要求人们要减肥瘦身、保持适当的体重。但身体偏瘦的人绝对不可因此而放松警惕,因为能够引发心脏病的因素很多,如人体内高半胱氨酸过多、情绪长期抑郁或紧张、不爱运动等,这些因素与人的体形关系不大。另外,高血压、高血 糖和高血脂等疾病也不是胖人的“专利”,瘦人同样会得这些疾病。
2.预防心脏病
很多人为了预防心脏病而拒 绝吃高脂肪的肉类食品,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实践证明,人如果长期坚持只食用蔬菜和水果等低脂肪食品,会导致糖类的摄入量过高,使人体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帮助消化糖类,从而会引起人体内一连串的变化,如可导致高密度脂蛋白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含量降低、甘油三酯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含量升高。这些变化会损 害血管,其结果与患有高脂血症一样,都会引发心脏病。由此可见,人们只有在饮食中遵循荤素菜搭配、粗细粮结合的原则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心脏病。
3.心脏病预防时期
有人说,儿童的心脏病都是先天的,只有中老年人才会得后天的心脏病。这话不全对。儿童的心脏病确实多是先天的,心脏病的许多表现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大都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但如果追根溯源的话,许多心脏病患者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得了心脏病。研究证明,许多心脏病患者在儿童时期其动脉血管内壁上会 出现一些紫色条纹,这些紫色条纹就是日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也就是说,心脏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发展了。因此,正常人应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注意饮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来预防心脏病。
你了解自己的心跳吗
人类随着自身机体的衰老,身体里的一些脏器功能也会随之减低,在这其中心脏就是重中之重,那么人们对心脏有多少认识呢?
误解一:心跳快=压力大
压力大会增加静息心率(休息时的心率,正常为70—80次/分钟),有时会导致心率增加到每分钟100多次,造成心动过速。但是压力只不过是心跳加快的一种原因,吸烟、大量摄入咖啡、脱水、发烧以及贫血也会导致心跳加快。
误解二:心律失常=心脏病
只要不伴有胸闷、胸痛或气短,偶尔感觉心跳快或心跳加速属正常现象。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教授戈登·F·托马塞里表示,虽然绝大部分心律不齐不构成危险,但是如果新近发现心律失常且频繁发生,那么就应就医。
误解三:心跳慢=心脏弱
人们往往认为,心跳太慢,会增加心跳停止的危险。事实恰恰相反。如身体其他肌肉一样,心肌也通过锻炼得以增强。心肌越强壮,心脏效率越高,跳动次数更少,就可以向全身输入血液。静息心率60次以下的人(心搏徐缓)心脏特别健壮。但一些老年人心搏徐缓可能是心脏病的症状。
关于心脏病的八个误解
1、心脏病是中老年人疾病尽管常见的冠状动脉变窄、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一般都发生在中老年阶段,但其“祸根”却在青少年时期就种下了。甚至幼儿期的主动脉也可形成比例很高的“脂肪条层”——这是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先兆。曾有人对非正常死亡(车祸、事故等)的年轻人做尸解发现,高达75%的人有冠状动脉变窄的现象。所以,从两三岁幼儿起就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参加体育锻炼,这可以降低成年以后患心脏病的危险。
2、男人比女人更易患心脏病以往研究认为,乳腺癌是造成妇女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最新研究证实:妇女死于心脏病的可能性比死于乳腺癌的可能性高10倍。如果说男子在年龄较轻时易出现诸如胸闷、胸痛等心脏病的“早期症状”的话,那么妇女在停经以后患心脏病可能性同男性一样高。而注意均衡饮食、经常运动、不吸烟少喝酒,男女都可以大大降低患心脏病的危险。
3、一旦得了心脏病,只会越来越严重不少人认为,一旦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就开始变窄。改变生活方式、吃药或利用诸如搭桥手术等也许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但最终病情会趋于严重。然而近年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遵循均衡的低脂肪饮食、服用降胆固醇药物的同时,参加必要的体育锻炼,往往可以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甚至能在某种程度上使病情大大好转。
4、患了心脏病,生活将必然走下坡路事实上,不少患了严重心脏病的人只要稍微改变生活方式,就可以安然无恙地恢复正常的生活,像常人一样能处理好自己的工作或学习。现代医学重视对心脏病施行康复治疗计划,从药物治疗到医生具体指导下开展的锻炼、改变饮食、戒烟、控制体重等等,都十分有助于使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等心脏病患者过上富有生气的生活。遗憾的是,如今能参与实施心血管康复治疗的患者还不多。
5、锻炼要达到大汗淋漓的程度才能使心血管受益曾有不少报道认为,一般人每星期进行至少3天、每天至少30分钟的高强度锻炼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增氧能力。但对于预防心脏病来说,并不需要高强度运动,每天能有30分钟中轻度运动量就能大大降低患心脏病的危险。这些运动包括裁花种草、打扫房间、定时散步等等。运动也可每天分几次完成,每次持续10~15分钟,其效果与一次较长时间的锻炼同样有效。
6、进行高强度锻炼运动者很少会得心脏病原因是心脏病常常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经常从事高强度运动的人(如运动员)可以减少某一种危险因素,但并不能防止诸如家庭心脏病史或高胆固醇史等危险因素。因此,经常做大运动量的人也有可能出现心肌梗塞或其他心脏问题。这类人也要重视并知道自身有哪些危险信号(如胸痛、气短、眩晕等)。7、肥胖只是一种普通的常见疾病肥胖不仅是一种疾病,还是许多疾病的诱因。有研究表明,当体重超过正常标准20%(肥胖的临床定义)其患心脏病的危险增加1倍。肥胖还同引起心脏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具有强大的负面的相互作用,比如有超过50%的高血压病人和85%以上的糖尿病病人都是由肥胖引起的,而高血压和糖尿病最终都可损及心脏。
8、当出现胸部疼痛时,休息一下症状就会自行消失有的疾病靠休息可能症状会缓解或消失,但突然的胸痛胸闷是心脏病发作的一个典型症状。如果对其视而不见或期望症状自行消失,无疑是很危险的。因为不少心肌梗塞致死者往往就是错过了那短短的几分钟。如果你或家人出现了心脏病发作的任何症状,切记要立即打电话叫救护车急送医院救治。
告诉你关于心跳的五个误解
关于心跳的五个误解,你知道多少?心脏跳动伴随着人类生命的始终。健康的心脏每天跳动10万多次,每年3700万次,一生则平均跳30亿次。如果不了解心跳的事实,就很容易受骗上当。美国载文揭开了“心跳五大误解”的真相。下面,一起去看看吧。
误解一:心跳快=压力大。压力大会增加静息心率(休息时的心率,正常为70—80次/分钟),有时会导致心率增加到每分钟100多次,造成心动过速。但是压力只不过是心跳加快的一种原因,吸烟、大量摄入咖啡、脱水、发烧以及贫血也会导致心跳加快。
误解二:心律失常=心脏病。只要不伴有胸闷、胸痛或气短,偶尔感觉心跳快或心跳加速属正常现象。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教授戈登?F?托马塞里表示,虽然绝大部分心律不齐不构成危险,但是如果新近发现心律失常且频繁发生,那么就应就医。
误解三:心跳慢=心脏弱。人们往往认为,心跳太慢,会增加心跳停止的危险。事实恰恰相反。如身体其他肌肉一样,心肌也通过锻炼得以增强。心肌越强壮,心脏效率越高,跳动次数更少,就可以向全身输入血液。静息心率60次以下的人(心搏徐缓)心脏特别健壮。但一些老年人心搏徐缓可能是心脏病的症状。
误解四:健康心率=60—100次/分钟。60—100次/分钟是成年人的正常心率范围。但托马塞里表示,大量研究表明,即使在正常范围之内,较高的心率也与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及心脏猝死有很大关联。挪威近期研究发现,心率每增加10次/分钟,心脏病风险就分别增加10%和18%。
误解五:心率正常=血压正常。心率和血压是两码事,两者之间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静息心率正常的人也可能会出现高血压。
以上,是专家们征对关于心跳的五个误解的解析,怎么样,你现在知道了吧。有些人心率不正常,但其血压却很正常。费劲的身体活动会导致心率飞速加快,但血压变化却不大。最后,希望这篇小文章能够帮到你吧。
了解避孕药的八个误区
误区一避孕药会增加癌症的机率
事实上,口服避孕药可以提供额外的保护,使你能够抵抗癌症的侵害。有不少研究证明,女性在服用避孕药一年以后,得宫颈癌的机率降低一半;而服用超过一年以上,则可以使得卵巢癌的机率降低40%;据台湾一份新近的统计资料显示,女性在服用避孕药十年之后,得乳腺癌的机率并不会高于从不服用此药的女性。宫颈癌主要是由通过性行为传播的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所引起,避孕药没有隔离功能,而服用避孕药的女性一般是性生活较活跃者,即属于感染此病的高危人群,所以容易对避孕药产生误解。
误区二避孕药会让人发胖
有关医学报告显示,经常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和几乎不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其体重的增减并无差异。女性体重的增加,除了年龄等生理原因之外,主要因为饮食、睡眠等生活习惯以及忧虑等精神原因。
误区三避孕药会降低性欲
“一旦对怀孕的恐惧消除之后,大多数女性真的会更加能够享受性的乐趣。”一位著名医生说。其实采取药物避孕和采取别的什么方式并无不同,倒是不同的避孕药之间存在一些差异,有些配合女性荷尔蒙分泌周期的避孕药可以提高性欲。
饮茶9个误解
误解一:白茶和红茶来自不同植物。白茶和红茶都来自茶树,但加工方式不同。红茶多了发酵过程,而白茶的嫩叶被采摘后,只经过杀青,不揉捻,之后晒干或文火干燥。
误解二:白茶绿茶不分上下。在所有茶中,白茶的抗氧化剂含量最多,咖啡因含量则最少。
误解三:牛奶不会抵消茶的健康功效。《欧洲心脏杂志》上一项近期研究发现,牛奶中的酪蛋白会结合茶叶中的儿茶酚,因此,喝茶加牛奶会破坏茶叶预防心脏病的功效。
误解四:茶叶的咖啡因含量比咖啡高。美国农业部研究发现,一杯茶所含的咖啡因是一杯咖啡所含咖啡因的1/3。
误解五:喝茶太多容易导致脱水。虽然茶是利尿剂,但由于咖啡因的缘故,茶的利尿作用会逐渐下降。另外,茶水中99%为水,可以保持身体有足够的水分,防止脱水。白茶为身体补水的效果最好。
误解六:喝茶损害牙齿。茶是氟化物的自然来源,而氟化物可增强牙珐琅质,防止龋齿。常喝茶还有助于防止牙菌斑与口腔中的糖分结合产生酸性物质,避免牙齿损伤。
误解七:喝茶导致胃酸过多。茶属于碱性食物,“喝茶导致胃酸过多”之说纯属无稽之谈。其实,红茶有预防胃溃疡的功效。
误解八:煮过的茶叶味道更好。茶叶只需要热水冲泡即可,无需沸水煮,煮过的茶水味道会更苦。
误解九:喝茶会导致失眠。茶叶中含有咖啡因,的确有提神作用,过量摄入会影响睡眠。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茶叶中的氨基酸L-茶氨酸具有提高睡眠质量的积极作用。
五大有关心跳的误解
心脏跳动伴随着人类生命的始终。如果不了解心跳的事实,就很容易受骗上当。健康专家揭开了“心跳五大误解”的真相。
误解一:心跳快=压力大。压力大会增加静息心率(休息时的心率,正常为70—80次/分钟),有时会导致心率增加到每分钟100多次,造成心动过速。但是压力只不过是心跳加快的一种原因,吸烟、大量摄入咖啡、脱水、发烧以及贫血也会导致心跳加快。
误解二:心律失常=心脏病。只要不伴有胸闷、胸痛或气短,偶尔感觉心跳快或心跳加速属正常现象。虽然绝大部分心律不齐不构成危险,但是如果新近发现心律失常且频繁发生,那么就应就医。
误解三:心跳慢=心脏弱。人们往往认为,心跳太慢,会增加心跳停止的危险。事实恰恰相反。如身体其他肌肉一样,心肌也通过锻炼得以增强。心肌越强壮,心脏效率越高,跳动次数更少,就可以向全身输入血液。
误解四:心率正常=血压正常。心率和血压是两码事,两者之间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静息心率正常的人也可能会出现高血压。有些人心率不正常,但其血压却很正常。费劲的身体活动会导致心率飞速加快,但血压变化却不大。
误解五:健康心率=60—100次/分钟。60—100次/分钟是成年人的正常心率范围。大量研究表明,即使在正常范围之内,较高的心率也与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及心脏猝死有很大关联。
胆固醇的5个误解
误解1.高水平的HDL能直接保护身体,预防心脏病
虽然长久以来大家都认为高水平的HDL对身体是具有保护性的,但是《柳叶刀》的一项新研究提示,这也并非是绝对的。研究跟踪了拥有高水平HDL遗传标示的人们(即其HDL胆固醇水平较高),当然他们都与那些没有该基因标示的人们一样,拥有同样的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因素。虽然认为高水平HDL有助降低13%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但是研究者发现,HDL水平高的一组人员,他们的心脏病患病率并没有比另一组无高HDL水平的遗传倾向的人低。这不意味着高水平HDL不是件好事——拥有高HDL也许仅是身体正常运转的一个标志而已。健康习惯,比如运动,以及摄入足够的纤维和健康的单不饱和脂肪酸,都能在防止心脏病发作方面发挥作用,这些习惯恰好也会升高HDL水平,这使得很难辨别HDL本身到底提供了多少保护。
误解2.如果你的胆固醇高,最好别吃河虾(以及其它高胆固醇食物)
以前的情况是,如果你的胆固醇高,无论如何都要忌口那些含膳食胆固醇的食物。现在不再是这样了。我们都知道饱和脂肪酸对升高胆固醇水平的影响比膳食胆固醇还要大。所以,适当吃鸡蛋、龙虾以及其他含有胆固醇的食物也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
误解3.薯片也含有胆固醇
膳食胆固醇只来源于动物性食物。薯片、水果、蔬菜,以及全谷类食物都不含有胆固醇。尽管如此,一定记得看薯片包装袋上的营养标签,看看其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因为饱和脂肪酸会引起机体制造更多的胆固醇。而且薯片还含有很高的热量。最后,控制吃的量,做好计算:如果你吃上两份,那你摄入的热量和饱和脂肪酸是翻倍的。
误解4.烤燕麦是一种很好的降胆固醇食物
某些烤燕麦的包装盒上都会声称,烤燕麦能降低胆固醇。虽然烤燕麦确实含有一些可溶性纤维,有助降低胆固醇,这点没错,但是你可以从其它食物中获得更多的纤维,如燕麦、球芽甘蓝、香蕉、梨、豆类,以及柑橘。另外,如果你很喜欢燕麦,可以在早餐燕麦中加入一些水果,摄取额外的纤维。
误解5.如果你想降胆固醇,多吃豆制品
研究者称,大豆蛋白降胆固醇的功效很小,如果有的话,也只在脂类水平。最实际的益处还是将豆制品做为高饱和脂肪食物的替代品。一些研究显示,饮食中富含大豆蛋白、纤维、植物固醇以及坚果(如杏仁)的人们胆固醇偏低。
最后,一个关于胆固醇的真相:采取那些能自然降LDL和升高HDL的行动吧:规律的运动,吃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菜籽油,以及鳄梨)来代替含饱和脂肪酸以及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多吃可溶性纤维。
心脏病患者切忌6个错误用药
1.漏服:这种情况主要见于年龄大、记忆力不好的老年人和粗心大意的中青年人。应该每天服用的药物没有按时服用,或应该一天服用数次的药物没有按照规定的次数服用等。
2.用药剂量不正确:包括有意增减剂量或无意中弄错剂量两种情况。不管出于何种想法,有意增减剂量的做法非常危险,会影响疾病的预后,甚至造成生命危险。
3.擅自停药:患者出院后没有按照医嘱疗程用药,而是在症状减轻或消失后即停止继续药物治疗,从而导致疾病未彻底康复,甚至复发加重。
4.未按规定的时间和方法服药:如阿斯匹林应该在早餐后服用;他汀类调脂药应该在睡前服用。不宜用茶水、牛奶或饮料服送药片等。
5.用药不对症:由于各种原因,为数不少的患者在未经过系统全面的检查及获得正确诊断的前提下,服用了医生开具的药物。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很难得到正确合理的治疗,达不到治疗的目的不说,还很可能耽误病情。
6.擅自服用药物:有些患者是看广告自己买药来治病。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个别医生为了经济利益给患者搭配一些并不需要的“贵重”药物,这些价格高昂的“贵重”药物并不具有特别的疗效,实际上是一种过度医疗,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只获得了一定的心理安慰。
解析心脏病病因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心脏病的患病率也呈递增趋势。这种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了解心脏病的致病因素有利于我们更好的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具体的导致心脏病的病因有哪些呢?希望大家可以清楚的了解心脏病的病因。清楚了心脏病的病因,可以有效的发现心脏病的治疗方法。
孕妇患有糖尿病而未经治疗和控制病情者,可致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性为2%,如果妊娠早期病情控制稳定,则危险性下降,这是诱发心脏病的病因之一,近亲婚配。近亲婚配是使胎儿致畸而发生先心病的高危因素。
心脏病的病因还可能是精神压力过大。事业至上,忽视减压。精神压力最大的冠心病患者比精神压力最小的患者死亡的可能性要大三倍。因此,每天沉思20分钟会减少你25%以上的焦虑和抑郁。
终日愁眉苦脸。哈佛大学的150位健康的男性长达十年,最后发现,在这次试验一开始态度就非常乐观的人得心脏病的可能性比那些态度比较悲观的人要小一半。因此悲观的心态是心脏病的病因之一。
具体的常见的导致心脏病的病因主要就是以上介绍的这些心脏病的病因。希望上面的这些关于心脏病的病因的介绍能够有效的帮助大家。
先心病患者能活几年
在人胚胎发育时期(怀孕初期2-3个月内),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而引起的局部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在胎儿属正常)的心脏,称为先天性心脏病。除个别小室间隔缺损在5岁前有自愈的机会,绝大多数需手术治疗。临床上以心功能不全、紫绀以及发育不良等为主要表现。先天性心脏病粗分为左向右分流、右向左分流和无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三类,每一种先天性心脏病的预期寿命都不一样,同一种先天性心脏病的病人,因为个体差异,其预后也不完全一样,因此,说先天性心脏病活不过三十五岁本身就是一种误解。
我国每年约有十五万新出生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但我国每年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加起来不到两万,因此,有大量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成为了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来源。
因为医疗条件差和医学常识的缺乏,有很多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人都是在出现心功能衰竭症状之后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先天性心脏病,这当中有很多人是在五十多岁才发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病饮食误区
对于心脏病,许多人并不陌生,但是,不陌生就代表熟悉了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为了提醒心脏病患者及其家属,下面特意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关于心脏病患者常见的饮食误区。
误区一:视鸡蛋而色变?
为了防胆固醇、预防心脏病,有些人闻鸡蛋而色变,很多人的观念是,每个人一天大约需要300mg的胆固醇,一个蛋就含有约250mg的胆固醇,因此轻易不敢吃鸡蛋。
鸡蛋有那么可怕吗?鸡蛋营养丰富不在话下,同时,蛋黄里面含的卵磷脂有健脑等保健功能,还有降脂的功效。他建议,成年人每星期可以吃三四个鸡蛋。尤其是小孩处于发育阶段,需要鸡蛋所含丰富蛋白质。
误区二:总胆固醇水平低就不会得心脏病?
有些人以为,总胆固醇水平很低就不会得心脏病。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总胆固醇水平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罹患心脏病的几率。因为从总胆固醇水平中,看不出低密度胆固醇(LDL)和高密度胆固醇的水平,但这却是关键所在。因为LDL含量高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相反的,如果HDL含量高,就能降低这种风险。
胆固醇又分为所谓的“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能帮助收集及运送血管内的坏胆固醇回到肝脏,避免血管阻塞,所以称为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容易囤积在血管内壁中,造成血管堵塞,所以称为“坏胆固醇”。在总胆固醇水平之外,还必须再进行更仔细的检验,以确定“好胆固醇”高于“坏胆固醇”,而不是“坏胆固醇”高于“好胆固醇”。
误区三:吃人造黄油无忧?
有些人对人造黄油十分放心,认为吃人造黄油可高枕无忧,因为不含胆固醇。
这是一个明显的误区,因为人造黄油其实含了不少反式脂肪。因为人造黄油中的植物油脂经过氢化加工后,成分被破坏了,产生了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反式脂肪。
对心脏有益的食物包括鱼、核桃、大蒜等,尤其是鱼,对心脏有很大好处,不少研究显示,鱼肉中的OMEGA-3脂肪酸能使人体中的HDL含量增加,让 LDL含量降低。值得一提的是,不同鱼类的omega-3脂肪酸含量不同,一般来说,鲑鱼、鲔鱼、三文鱼等深海鱼类,脂肪厚,鱼油多,omega-3脂肪酸含量较高。而淡水鱼的omega-3脂肪酸一般含量较低。同时,在鱼的吃法方面,选择清蒸最利于保存脂肪酸。至于核桃,常吃也可防心脏病。核桃中的脂肪酸可使坏胆固醇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自然也就相应地减少了。
误区四:植物性食物一定无害?
目前许多人为了预防疾病,宁可少吃肉,多吃植物性食物,但是,植物性食物一定无害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些植物性食物例如炸薯条由于吸收了很多反式脂肪,对人体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目前有许多研究发现,反式脂肪会提高人们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其对人体的危害甚至比一般饱和脂肪来得高。
误区五:橄榄油可大量食用?
目前有许多人偏爱摄取橄榄油,认为橄榄油可大量食用,因为橄榄油除了不含胆固醇外,还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氧化作用。橄榄油可以大量吃吗?橄榄油的确被认为是比较适合人体营养需求的食用油。但是,这两种油都含有单不饱和脂肪酸,这三种脂肪酸不能吃的太多。
你是不是也犯了以上的错误?如果有,就应该立即改掉,若患者出现不适,最好还是去医院做一下全面检查,确定身体状况,也不用整天提心吊胆的,就算目前没有,也该注意一下。
人们对心律失常的那些误解
误解一:心跳快=压力大。压力大会增加静息心率(休息时的心率,正常为70―80次/分钟),有时会导致心率增加到每分钟100多次,造成心动过速。但是压力只不过是心跳加快的一种原因,吸烟、大量摄入咖啡、脱水、发烧以及贫血也会导致心跳加快。
误解二:心律失常=心脏病。只要不伴有胸闷、胸痛或气短,偶尔感觉心跳快或心跳加速属正常现象。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教授戈登·F·托马塞里表示,虽然绝大部分心律不齐不构成危险,但是如果新近发现心律失常且频繁发生,那么就应就医。
误解三:心跳慢=心脏弱。人们往往认为,心跳太慢,会增加心跳停止的危险。事实恰恰相反。如身体其他肌肉一样,心肌也通过锻炼得以增强。心肌越强壮,心脏效率越高,跳动次数更少,就可以向全身输入血液。静息心率60次以下的人(心搏徐缓)心脏特别健壮。但一些老年心搏徐缓可能是心脏病的症状。
误解四:健康心率=60―100次/分钟。60―100次/分钟是成年人的正常心率范围。但托马塞里表示,大量研究表明,即使在正常范围之内,较高的心率也与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及心脏猝死有很大关联。挪威近期研究发现,心率每增加10次/分钟,心脏病风险就分别增加10%和18%。
误解五:心率正常=血压正常。心率和血压是两码事,两者之间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静息心率正常的人也可能会出现高血压。有些人心率不正常,但其血压却很正常。费劲的身体活动会导致心率飞速加快,但血压变化却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