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静脉血栓预防

静脉血栓预防

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静脉血栓栓塞(VTE)是住院病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PE是最常见且可预防的院内死亡病因,预防PE也是降低住院患者死亡率的最重要策略。大块PE发生前通常没有先兆,因此这类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极低。住院期间因PE死亡的患者中,70-80%在死亡前根本没有考虑到PE的可能。

大多数住院患者存在一种或多种VTE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通常混和存在。例如,髋关节骨折患者通常存在年龄较大、下肢近端损伤、手术修复及术后需制动数周等危险因素,因此这类患者有发生VTE的高度危险。如同时合并肿瘤则发生VTE的危险更高。对于住院病人应常规进行VTE危险因素的评价并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VTE的危险因素,见下表。

危 险 分 层

预防VTE首先应该将病人进行危险分层并采取分组预防的策略,分层的标准主要包括:年龄、疾病性质和患者自身的因素等。

外科住院病人

影响外科手术患者发生VTE的因素主要包括为手术类型和手术时间,以及患者自身的因素,根据上述因素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见表-2

危险因素:VTE病史、肿瘤、凝血因子高凝状态。

合并以下危险因素如高龄、恶性肿瘤、存在神经功能障碍、既往VTE史或经前径路手术时。

内科住院病人

VTE除了与手术或创伤等有关外,事实上50-70%有症状的血栓栓塞事件和70-80%致命性PE发生在非手术患者。一般内科住院患者如不预防时有低到中度发生VTE的危险,无症状DVT的发生率5-7%,且大多局限于下肢远端静脉。但某些严重的内科疾病患者发生VTE的危险明显增加,包括:因充血性心力衰竭(纽约心功能分级III级和IV级)或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化)住院的患者,卧床并伴有一个或多个其它危险因素:活动期癌症、静脉血栓栓塞病史、脓毒症、急性神经系统疾病(中风伴下肢活动不便)以及炎性肠疾病等,许多内科患者往往有多种危险因素,也较为复杂。

除住院患者外,其他特殊情况,如长途旅行也会增加VTE的危险,飞行时间超过6小时,无论有无VTE的危险,应该注意避免下肢和腰部穿着紧身衣物,避免脱水,并且经常进行腓肠肌伸缩;有VTE危险者应该考虑分级加压袜或行程前应用一剂LMWH或磺达肝癸钠。

药 物 预 防

预防血栓策略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对出血并发症的顾虑。然而,大量荟萃分析及安慰剂对照、双盲、随机临床研究已证实预防剂量的低剂量普通肝素(LDUH)、低分子量肝素(LMWH)、或维生素K拮抗剂(VKA)几乎不增加有临床意义出血并发症的危险,新的抗凝药物如戊糖的证据也越来越多。有很好的证据表明采取正确预防策略能够达到理想的危险/获益和费用/效益。预防血栓策略不仅能改善患者预后,而且还能降低住院总费用。

一、抗血小板药物

阿斯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对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或高危人群的主要血管事件非常有效。有证据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对合并VTE危险的住院患者有保护作用,但不建议单独使用阿斯匹林预防VTE,主要的原因是支持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研究规模小,设计有缺陷,结果不一致,其疗效较其他预防方法差,如肝素。

二、抗凝治疗

1.普通肝素

在静脉血栓的预防中,有大量研究证实了皮下注射普通肝素的疗效,但皮下注射普通肝素较静脉用药生物利用度减少。皮下注射低剂量的普通肝素LDVH适合中、高危的患者,如:普通外科手术、内科住院病人、妇产科和泌尿外科手术。但对于极高危的患者,不适于单独应用,如髋和膝关节置换术的预防,以及其他外科手术伴有多重危险因素的病人等。

剂量:根据患者的危险级别不同,推荐两种剂量,无需监测APTT。

中危剂量: 5000U 每天两次,皮下注射。

高危剂量: 5000U 每天三次,皮下注射。

治疗开始的时间:

内科:没有抗凝禁忌证即可开始用药。

外科:大多数预防研究术前1-2小时给予LDUH 5000U皮下注射,

术后开始用药的时间:术后12-24小时,给予5000U Bid或Tid皮下注射。

2.低分子肝素

尽管不同LMWH的药理特性有显著区别,而且每种LMWH都应被当作一种独立的药物,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LMWH的疗效没有明显差别。目前还没有直接比较不同LMWH在外科手术患者中疗效的研究,不同制剂需要参照产品说明书中的推荐。

中危剂量:LMWH≤3400U,每天一次

高危剂量:LMWH>3400U/天,每天一次

表-3 不同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治疗的剂量

治疗开始时间:

治疗开始的时间受患者手术和出血危险的影响。要充分评估某种抗凝药物的效果、出血风险来确定开始预防的时间,麻醉方式也可能对预防药物的选择和开始时间产生影响。

1.一般普外科、妇产科和泌尿外科手术,术前1-2小时皮下注射适宜剂量的肝素,术后每日早晨皮下注射,直到患者可活动,一般需5-7天或更长。

2.创伤:对大多数中危和高危创伤患者,一旦最初的出血控制后,即可开始。早期应用LMWH预防的禁忌证包括:颅内出血、进行性出血、不能控制的出血、无法纠正的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以及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伴可疑或已证明的脊柱周围血肿。不伴明显出血的头部损伤、内脏器官(如肺脏、肝脏、脾脏或者肾脏)的撕裂伤或挫伤、骨盆骨折后的腹膜后血肿以及完全性脊髓损伤等,在排除可能存在的进行性出血后,不是应用LMWH的禁忌证。绝大多数患者能够在创伤后36小时内开始应用LMWH进行预防。

3. 矫形外科:LMWH在术前与术后应用的差别不大,这两种方式均可采用。对于择期THR患者,LMWH术前12小时或术后12-24小时开始使用,或术后4-6小时首次给予较高预防剂量的半量,次日应用较高预防剂量。

4. 髋部骨折:如果HFS未立即手术,建议术前即开始采取预防措施,给予短效抗凝剂如LDUH或LMWH,

5.对有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首次应用LMWH的时间应延迟到术后12到24小时,直到经检查确认手术部位出血已基本停止。

6.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用LMWH预防,并且一旦成功进行基本的止血就应该开始应用,如果CT扫描或MRI检查提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存在脊髓周围血肿,应该延迟1-3天再开始应用LMWH。

治疗持续时间:

● 对于绝大多数患者包括手术和内科住院病人,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最佳疗程没有明确。

● 总的原则:中危和高危患者用药直至患者恢复活动或出院即可。

● 极高危患者需要出院后继续应用2-4周,根据情况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 内科患者血栓预防的理想时限尚不清楚,有证据的给药时间一般为2周。

延长治疗:下列情况需要延长抗凝治疗:

1.普通外科手术的肿瘤患者,出院后继续使用LMWH 2-3周似乎可以减少无症状DVT的发生率。

2.对接受妇科大手术的高危患者,如接受恶性肿瘤手术、年龄>60岁或既往有VTE病史等,建议出院后继续抗凝2-4周。

3.THR或HFS患者建议延长预防时间至28-35天。

矫形外科大手术的患者如有以下因素则易发生VTE,如有VTE史或肥胖、活动较少、高龄或癌症等。其它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危险因素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或COPD病史及女性等。出院后可选择VKA(INR目标值为 2.5,范围:2.0-3.0)代替LMWH进行预防。

4.急性脊髓损伤期后,建议在康复阶段继续用LMWH预防或改用口服全剂量VKA

如何有效预防血栓性静脉炎

血栓性静脉炎好发于长期卧床的中老年病人,由于长期卧床使下肢血液回流受阻,造成血栓形成,形成血栓性静脉炎。要预防血栓性静脉炎就要长期活动,保持下肢血液回流通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与手术的关系最密切,因此在预防上,特别是施行下腹部、盆腔、下肢人工关节置换等大型手术的病人,可采用以下预防措施:

(1)卧床休息 患者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过度活动、挤压、搬动患肢,防止血栓脱落并发肺栓塞。

(2)情志调节 精神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均可造成五脏气机紊乱,气血功能失常,而加重病情。人的情绪受人的思想和情志变化的影响,心情舒畅,五脏功能正常。生理活动协调,有利于气血运行及疾病的康复。因此应保持良好的精神与情绪。

(3)功能锻炼 急性期过后应下地活动,并且应穿着医用弹力袜或捆绑弹性绷带,促进患肢静脉血液回流,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

(4)防止各种感染 注意防止外伤,保持患肢清洁,预防感染,避免病情加重或复发。

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后,一般可能持续3~4周。浅静脉炎尽管可能蔓延到深静脉,但发生肺梗死罕见。相反,浅静脉血栓常常继发于深静脉血栓,特别是踝部有溃疡的患者。对于发生在下肢静脉曲张后的血栓性静脉炎,不切除病变的静脉段,可能有较高的复发率。

深静脉血栓预防更重要

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病例逐年增多。此病是一种较常见的下肢静脉阻塞性疾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甚至导致截肢和肺栓塞(PE)。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主要有外科手术和创伤。另外,还与年龄、妊娠、下肢受寒、久站久蹲、劳累等因素有关。

下肢肿胀、疼痛和浅静脉曲线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症状。许多病人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客观依据。约64%的初发病人没有临床症状,特别是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有时只有轻度的患肢肿胀和腓肠肌压痛,加上损伤后的疼痛等原因,很容易被症状掩盖,从而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

预防深静脉血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纠正贫血。

·疾病或外伤、手术后需长期卧床时,注意采用足高头低体位,有利于下肢血液的回流。

·鼓励患者早期下肢活动和下肢按摩,避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止血药物。

·提高医护人员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意识,并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讲解。

目前治疗静脉血栓有药物溶栓、手术取栓、介入治疗等,其中微创介入治疗由于疗效理想、创伤小等优点被广泛采用。

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静脉血栓以及血栓脱落后导致的的肺栓塞是西方国家致死疾病中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的一类常见病。在我国,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近年来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发生肺栓塞的人数也在增加。但因患者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很容易漏诊、误诊,并因而失去了早期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其中,致死性肺栓塞临床表现常被误诊为急性心梗,死亡率极高。但如果能早期发现静脉血栓,并给予积极、正确的治疗,就可以阻止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

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主要有三大要素: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其中静脉壁损伤可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促进血栓形成。长期卧床、制动、妊娠后期以及左髂总静脉被夹 在右髂总动脉和骶骨峡之间的解剖因素等均可造成血流淤滞。外伤、术后、肿瘤以及一些遗传或获得性因素均可致高凝状态。因此,处于以上几种状况的人属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应提高警惕,特别注意预防血栓的发生。西安唐都医院介入科郭卫平

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上肢或下肢,多发于下肢,特别是左下肢。这和左髂总静脉特殊的解剖结构有关。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按照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三种类型:(图示下肢静脉解剖)

周围型:指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仅表现为膝以下小腿肿痛;

中央型:指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肿痛往往先从大腿开始自上而下延伸;

混合型:指全下肢深静脉及肌肉静脉丛内均有血栓形成,整条腿肿痛。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种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周围型和中央型如果不能及早发现,正确治疗,往往可以发展成混合型。当静脉血栓引起的下肢肿胀压迫并影响到与深静脉伴行的动脉血流时,下肢还会并发因缺血导致的坏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症状: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图示下肢肿)

下肢肿胀:我们常可根据肿胀平面初步估计静脉血栓的上界,

?静脉----小腿以下;股浅静脉--膝以下;股静脉----大腿中部以下;

髂总静脉?臀部以下;下腔静脉--双下肢以下

疼痛:多为坠痛或钝痛。

浅静脉曲张:多为慢性期侧支循环建立的表现。

遗传性与获得性易患因素:

1、 年龄与性别: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年龄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尸检资料证实,儿童患病率约为3%,60岁以上者可达20%,50-65岁年龄组最多见,90%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症发生在50岁以上。20-39岁年龄组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比同龄男性高10倍。患者的男女性别比值为1.24。

2、 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曲张:在我国血栓性静脉炎和静脉曲张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原因。静脉血栓的好发部位是静脉瓣和静脉窦,特别是深静脉,如腓静脉、?静脉、髂静脉、股静脉、盆腔静脉等。血栓部位与肺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之间有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累及腓静脉、股静脉和盆腔静脉的肺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分别为46%、67%和77%,大部分严重的肺血栓栓塞症栓子来自近端血栓,但通常血栓是起源于腓静脉并在肺血栓栓塞症发生前逐步发展至近端静脉。静脉血栓脱落的原因可能与静脉压急剧升高或静脉血流突然增多有关,如用力大便,长期卧床后突然活动等。活动期的血栓性静脉炎,血栓比较松软,易于脱落,脱落的血栓迅速通过大静脉、右心到达肺动脉,发生肺血栓栓塞症。也有沿中心静脉导管形成血栓达右心房、室,直接延伸到肺动脉引起堵塞。约10-20%的病例,其栓子来源于上腔静脉区域,70-90%的病例栓子来源于下腔静脉血流区域。

3、 心肺脑血管疾病:慢性心肺脑血管疾病是主要易患因素之一,25-50%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同时有基础心肺疾病,特别是心力衰竭拌心房颤动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有下肢瘫痪)分别是12%、5-35%和30-60%。

4、 创伤:尸检发现胫骨骨折45-60%、髋骨骨折50-75%、脊髓损伤50-100%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创伤患者约15%并发肺血栓栓塞症。骨盆骨折25%、脊柱骨折14%的患者并发肺血栓栓塞症。大面积烧伤和软组织创伤也可并发肺血栓栓塞症,可能与受伤组织释放某些物质影响了肺血管内皮凝血-纤溶过程有关。

5、 肿瘤;肺血栓栓塞症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已逐渐被认识。今期研究表明,10%所谓特发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随后发生恶性肿瘤。根据尸检资料,胰腺癌患者35%、肺癌20%、泌尿道癌19%、结肠癌15%、胃癌16%、乳腺癌15%合并肺血栓栓塞症。

6、 制动:各种原因所致不适当的长期卧床,肢体固定姿势不活动,包括长途乘车、乘飞机、手术后等,肢体活动减少,丧失肌肉的按摩动作,降低静脉血流的驱动力,血流轴向运动减慢,血液停滞,连续卧床7天,血流速度减慢到最低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与卧床时间相关。有报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中为47.1%,疝修补术后5%,腹部大手术后15-30%。大约3/4的术后肺血栓栓塞症发生在出院前,1/4发生于出院后。

7、 妊娠和避孕药:孕妇血栓栓塞的发病率比同龄未孕妇女多7倍,易发生于妊娠的头3个月和围产期,75%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于分娩前,66%的肺血栓栓塞症发生于分娩后。服避孕药的妇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不服药者高4-7倍。最新研究结果强有力提示:第三代口服避孕药使用者中,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加至每年1/10 000-2/10 000。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使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增加三倍。

8、 遗传因素:对小于40岁出现原因不明的血栓栓塞事件的患者,以及反复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和肺血栓栓塞症及有阳性家族史的患者应认真考虑先天性易患因素的可能性。已被确定的最常见的基因缺陷是:对激活的蛋白C不敏感(90%的病例中由于Ⅴ因子突变所致)、因子Ⅱ20210A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和蛋白S的缺乏。

9、 肥胖:超过标准体重20%的肥胖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增加。

10.解剖结构:左髂总静脉受右髂总动脉的压迫,影响左下肢静脉回流,易在受压处或其远侧发生血栓形成。有些患者有程度不等的腔静脉分叉处异常,呈局限性纤维素带。

11、化学性损伤:静脉输液中含抗生素、高渗葡萄糖、有机碘溶液等可不同程度损伤血管内皮。

12、机械性损伤:反复静脉穿刺、注射针或塑料输液导管留置在静脉腔内等均可并发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如何预防

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如下腹部、盆腔和下肢手术后减少卧床时间,尽早下地活动,有困难者,可采取按摩下肢、穿着弹力袜或充气泵等措施加强小腿肌肉舒缩运动,加速静脉血回流,减少静脉血栓形成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尤其对于肥胖、老年、癌症或心脏病患者,必要时术前、术后预防性给予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应该如何预防

静脉血栓形成后,若局限于小腿静脉内,血栓可渐渐机化,血流再通,多数不遗留症状,少数向上蔓延至股静脉或髂股静脉,因此过程常为渐进,不易及时诊断,最终发展成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肢体肿胀不易消退。因深静脉瓣膜在血栓形成及炎症过程中受到破坏,即使血流再通,重力作用产生的静水压力,使组织内纤维素积聚,脂肪结缔组织硬化,皮肤产生淤滞性皮炎的改变,甚至发生静脉淤滞性溃疡,造成肢体一定程度的病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易于脱落。若栓子大,栓塞于左右肺动脉主干,可造成大片肺栓塞,这常是猝死的原因之一。因此,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十分重要。

对年老、肥胖及既往有血栓性静脉炎的患者尤应注意加强预防。鼓励骨折、外伤及术后患者主动活动肢体,行深呼吸运动促进静脉回流。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盆腔及下肢手术时,操作应轻柔,避免损伤血管,术后穿着弹力袜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对手术的患者,为对抗术后可能发生的血液高凝状态,可使用肝素或右旋糖酐以降低血小板的活动。深静脉血栓形成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可减轻疼痛,促使局部炎症消退。为防止血栓蔓延,应用肝素及香豆素类药物进行抗凝治疗。为防止血栓引起静脉功能不会,在发病早期就应开始溶栓治疗,常用药物为链激酶和尿激酶。

为预防肺栓塞,髂静脉血栓形成后48小时内可行静脉血栓取除术。对病程稍长,血栓不易取除而又有肺栓塞危险者,可在下腔静脉腔内或腔外安置滤栓装置以防止发生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

专业指导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可以引发致命性的肺栓塞,而且其后遗症对病人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针对有危险因素的病人采用一系列预防措施,能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目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主要有2类:药物预防和机械物理方法。

药物预防

(1)小剂量肝素:肝素具有明确的抗凝作用,在体内及体外均能防止血栓形成,但肝素有引起出血的副作用,术前或术后用肝素,可能造成创面渗血,术中失血加大,鉴于此,目前主张小剂量法,减少出血危险,具体方法是术前2h,肝素5000U皮下注射;术后每隔8~12h,肝素5000U皮下注射,由于人种的不同,我国肝素的用量应适当减小,一般为3000U皮下注射,统计显示,小剂量肝素法能明显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以及肺栓塞的发病率,不增加术中,术后大出血,但伤口局部血肿较常见,用药期间,一般无需检测出凝血功能,但应监测血小板,以防发生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2)低分子量肝素:肝素是一种混合物,其分子量组成从4000~20000,平均为15000,而低分子量肝素是从肝素中提取出来的,分子量组成为4000~6000,抗凝作用表现在对抗Ⅹa和Ⅱa因子,相对于肝素,其抗Ⅹa因子的作用强于抗Ⅱa因子(两者作用比为2:1~4:1,而肝素为1:1),因此它出血倾向较肝素小,而半衰期较肝素长,皮下注射后生物利用度较肝素高,目前低分子量肝素在国外已广泛用于临床,并代替肝素成为预防血栓形成的首选药物,由于各个厂家出品的低分子量肝素其组成各不相同,具体剂量应参照各产品的说明书,低分子量肝素由于半衰期较长,1天仅需皮下注射1~2次,低分子量肝素也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症,但较肝素发病率低,由于两者之间有交叉作用,因此对于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人,不能用低分子量肝素来替代,使用低分子量肝素一般无需监测出凝血功能,低分子量肝素如过量,同肝素一样,可用鱼精蛋白与之对抗。

(3)口服抗凝药:主要为香豆素类药,最常用的为华法林,为预防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在术前及术后用药,需注意的是华法林起效时间一般在服药后3~4天,由于华法林个体差异很大,治疗窗较窄,因此用药期间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应控制在2.0~3.0,有学者建议针对不同的手术华法林的用量应不同,对于髋关节,膝关节成形术,华法林剂量稍大些,而对于一般的腹部手术,下肢骨折复位手术,用药量可减小,华法林如过量,其出血的危险性加大,此时可用维生素K1对抗。

(4)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最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定等,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反应,口服抗血小板药能减少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但临床使用后发现,由于阿司匹林主要针对血小板作用,对于凝血因子几乎无作用,因此手术中创面渗血较多,但其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不如低分子量肝素及华法林。

(5)其他:低分子右旋糖酐(平均分子量为4万)的抗凝作用主要包括:①血液稀释作用;②降低血小板的黏附作用;③提高血栓的易溶性,手术中及术后每天静脉滴注500ml右旋糖酐40,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一定的作用,其副作用主要有出血倾向,过度扩容及过敏反应等。

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

着眼于发生肺栓塞的严重威胁,对所有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均应提前进行预防。

股骨头骨折、较大的骨科或盆腔手术,中老年人如有血粘度增高等危险因素,在接受超过1小时的手术前大多采用小剂量肝素预防。

术前2小时皮下注射肝素5000U,以后每8-12小时一次,直至患者起床活动。

急性心肌梗死用肝素治疗也同时对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有利。华法林和其他同类药物也可选用。

对有出血倾向者可用右旋糖酐40。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无预防作用,对于明显有抗凝禁忌者,应采用保守预防方法,包括早期起床活动,穿弹力长袜。

定时充气压迫腓肠也较好的效果,但患者多难以接受。

深静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受到重视是由于其严重的致死并发症-肺栓塞,以及遗留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综合征。

脑血栓预防

1、生活起居

①饮食调整

按照多品种,适量与平衡的饮食原则,安排好一日三餐的食物,多吃对预防中风有益的食物,据报道,牛奶,鱼肉,黄豆,豆豉,花生,大蒜,洋葱,草莓等对预防血栓是有益的。

②饮水充足

每日正常饮水量应达2000~2500毫升,对老年人来说,更要多饮水,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其血液具有浓,粘,聚,凝的特点,多饮水有利于降低血粘度,减少脑血栓具有浓,粘,聚,凝的特点,多饮水有利于降低粘度,减少脑血检形成的危险性。

③戒降烟酒

要戒降烟酒,限制食盐摄入量,每天最好不超5克,同时饮食不要肥腻。

④劳逸结合

用脑要适度,不要持续时间太长,60岁以下者用脑一小时,应休息10分钟左右,60岁以上者用脑半小时,应休息5~10分钟,以免过于疲劳而诱发脑中风。

⑤生活规律

老年人生活要有规律,因为老年人生理调节和适应机能减退,生活无规律,易使代谢紊乱,促进血栓形成。

⑥忌饭后就睡

饭后血液聚集于胃肠,以助消化器官之血供,而脑部血供相对减少,同时吃过饭就睡,血压下降,可使脑部血供进一步减少,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因此,最好饭后半小时再睡。

⑦体位变化要缓慢

脑血栓形成往往发生于夜间,尤其是上厕所时刻,因为夜间本身血流缓慢,加上起床时体位变化,易造成心脑供血不足,所以夜间临厕时一定清醒后,缓慢起床,其实,平时做家务也要注意体位变化不要太快,以免引起脑部缺血。

⑧注意天气变化

老年人天气适应能力减弱,过冷过热皆可使血粘度增加,诱发脑中风,因此,气温变化骤冷骤热时一定要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⑨控制体重

通过运动消耗体内过多脂肪,以降低血脂减少脑中风危险性。

⑩慎用药物 久服催眠药,镇静药,抗精神药,止血药,利尿药,(清热药如复方氨基比林),(防哮喘药如氨茶碱),可使脑中风机会增多。

2、情志调养

情绪要稳定,经常保持乐观,豁达,愉快的心情,切忌狂喜,暴怒,忧思,悲痛,因为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易使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紊乱,引起心脑血液循环紊乱而诱发中风。

相关推荐

静脉血栓的饮食

低热量饮食:由膳食所提供的总热量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每日每千克体重约需30-35卡为宜。热量过剩容易使人发胖,而且通常血清胆固醇浓度亦升高。 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饮食:中老年人由于内分泌和脂质代谢失调等原因,过食含胆固醇、动物性脂肪食物,易使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低盐饮食:食盐的主要成分是钠离子和氯离子。钠摄入过多具有保持水分不经肾脏滤出的功能,因而可使循环血容量增加,升高血压和增加心脏负担。 多维生素和多纤维素饮食:维生素C有增强血管韧性、减少脆性和防止血管破裂出血的功能。含有

怎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根据症状体征,诊断不难,但需注意慢性肾病、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等也可导致双下肢的水肿,需借助影像学手段加以鉴别。同时应与血栓性浅静脉炎区别。后者局部常有皮肤发红、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可触及条索状或网状物,多发生在大隐静脉,往往伴发于静脉曲张。 最常见的部位为左侧下肢。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多在术后第2周发生,常为卧床少动的患者。全身症状不明显。小腿肌肉疼痛,用手压迫腓肠肌或足背屈时,小腿肌肉疼痛更甚。急性髂静脉血栓形成亦称疼痛性股白肿,常发生于产后,起病急骤,全身反应不重,整个患肢严重水肿,皮肤发白或略发绀,浅

静脉血栓诊断

1.询问有无外伤史,受伤时间及治疗情况,有无长期卧床、手术、妊娠、分娩及口服避孕药物史,有无反复静脉穿刺或静脉内留置输液导管史。症状和病期是否一致,起病的部位及发展情况,疼痛的性质,有无发热、患肢肿痛等。 2.局部检查时应注意患肢有无压痛,压痛的部位,肿胀情况(须每日用卷带尺在最粗平面精确地测量周长,并与健侧同一平面作比较),皮肤的颜色和温度(与对侧相比,最好用皮肤温度测量器测量),肢体远端脉搏有无改变,能否在体表扪到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有无感染病灶存在及足靴区营养性改变,如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

毛细血管或静脉血栓形成如何预防

你好,真皮上部见一个或数个显著扩张的血管腔充以血栓,血栓内一个或数处可见成纤维细胞侵入,说明开始机化,血栓管腔周围可见红细胞外渗及含铁血黄素沉积。

下肢深静脉血栓

1.静脉血流滞缓 引起血液淤滞的原因很多,如长时间的制动、因病卧床、久坐、静脉曲张等。手术患者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

静脉血栓有效的预防怎么去做

基本预防措施: (1)规范使用止血带; (2)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 (3)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多饮水,避免脱水; 深静脉血栓预防 (4)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 (5)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控制血脂等。 (6)常规进行静脉血栓知识宣教,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物理预防措施: 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梯度压力弹力袜等,利用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推荐与

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方法有哪些

(一)机械预防方法:国外采取跳板装置或充气长统靴,或电刺激化使静脉血流加速,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全发病率。 (二)药物预防法:主要是对抗血液高凝状态。目前应用的方法有两种: 1、右旋糖酐1975年Grubr认为右旋糖酐的预防作用在于:①削弱血小板活动,降低粘稠性;②改变纤维凝块结构;③增加血栓易溶性;④有扩容作用,能改善血循环。常用的右旋糖酐70(平均分子量7~8万)和国内常用的右旋糖酐40(平均分子量2~4万),可在术前和术中应用,也可在麻醉开始晨用500ml,静脉滴注,术后再用500ml,然后隔日用1

电脑一族需谨防静脉血栓

电脑前久坐,易引发静脉血栓 久坐而缺乏运动是引发静脉血栓的因素之一。除了久坐以外,久站、血管壁损伤、血液黏稠度高等也会引发静脉血栓。办公室一族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 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一直在增高,多数都是由于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引起的。 血栓脱落,会引发栓塞 据悉,久坐的人群在腿部、腹部等部位容易形成静脉血栓,其中尤以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几率最高。如不及时治疗,血栓脱落后会随着血液在静脉流动,到达肺部时还很容易引发致命的肺栓塞。 电脑一族,工作间隙多运动 运动,几乎是治疗所有疾病的良药。对于经常在办公室久坐的

静脉血栓的病因

血流缓慢、凝血亢进和静脉内膜变化是静脉血栓症的3个重要因素。 1.血流缓慢 首先,老年人体力较差,活动较少而且卧床的机会多,从而减弱了静脉回流的肌肉弹力作用;此外,老年人患心脏病的较多、心脏功能较差,心搏出量明显减少,造成体循环淤血;再有,老年人腹部肿瘤发生率增加,平卧时腹腔脏器和肿瘤均可压迫静脉,同时在解剖学上两下肢静脉在某些部位受到肌腱、韧带及神经压迫而阻碍静脉血回流,老年人易患静脉曲张症,静脉迂曲扩张,弹性减退,大多数伴有静脉瓣及交通支受损造成下肢静脉血流淤滞。 2.凝血机制亢进 表现为血液凝固性增

​孕产妇养生 时刻警惕静脉血栓

我们中国的孕产妇坐月子,常常都是躺在床上不能下床活动,其实这样是不利于健康的,这样很容易染上“静脉血栓”,那么该如何孕妇静脉血栓呢?下面小编给孕妇朋友推荐一些预防高招,并且告诉孕产妇日常保健需要注意的事项,赶快看看吧。 孕产妇养生 时刻警惕静脉血栓 中国人“坐月子”的传统方式是1个月不下床,即使是在大力倡导孕产期保健的今天,仍然有许多老年人要求产妇卧床休息,更有甚者在怀孕期间就开始卧床,殊不知这恰恰是孕育“静脉血栓”的温床。 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静脉管腔内非正常的凝结,堵塞了静脉管腔,从而阻碍血液回流。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