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反应症用药
麻风反应症用药
瘤型麻风反应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的症状是皮肤损害,特点是数目多,分布广泛而对称,边缘模糊不清,倾向融合,表面油腻光滑。皮肤的颜色除浅色斑外,大多由红色向红黄色、棕黄色发展。感觉障碍很轻。在较早期就有眉睫毛稀落的表现,先由眉的外侧开始脱落,以后睫毛亦稀落,这是瘤型麻风的一个临床特点。
沙利度胺片的主要药用功能是用于控制瘤型麻风反应症,沙利度胺片作用机制推测有免疫抑制、免疫调节作用,通过稳定溶酶体膜,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性,产生抗炎作用。尚有抗前列腺素、组胺及5-羟色胺作用等。
使用沙利度胺片治疗瘤型麻风反应症的,但是由于肿瘤是一种危害健康的疾病,因此患者的在日常的饮食中要注意的事项有以下的几种:
一、严格执行科学证实的忌口,达到初步祛邪的目的。少吃或不吃这类食物,祛除这些致癌促癌的食物,给细胞减负,使每个细胞不再增加有毒物质的侵害和粘泥不爽的代谢负担。具体食物见得癌原因中的饮食部分。
二、严格执行科学证实的有益食物,达到彻底祛邪和初步扶正的目的。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维生素A是重要的防癌抗癌维生素,它在动物肝脏、蛋黄、牛奶中含量高,在植物性食品中含有β-胡萝卜素及类胡萝卜素,进入人体能转化成维生素A,如芦笋、芥蓝、胡萝卜、菠菜、红辣椒、西红柿、山芋等蔬菜,杏、桃、柿子、芒果、樱桃等水果。在两类食物中,植物性食物中的维生素A更好,一是因为动物性食品中通常含有较多脂肪。
炎琥宁不良反应
静脉滴注后多见皮肤过敏反应和小儿泄泻,偶见过敏性休克及肝功能损害等报道。炎琥宁注射剂的严 重不良反应以全身性损害为主。主要症状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寒战、高热等,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表现为皮疹,其中,53%的患者为14岁以下儿童,38%的死亡患者因为药品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对于炎琥宁的不合理使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了第二十三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指出,主要是超剂量用药、超适应症用药和过敏体质用药三方面表现。
麻风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麻风病可分为5个逐渐移行的类型:由免疫力强的结核样型(tt)至细胞免疫力低的瘤型(ll),其间有免疫性不稳定的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中间界线类(bb)和界线类偏瘤型(bl)。此外,早期麻风皮损无特异性病理变化,称未定类(i)。
世界卫生组织技术报告(who trs 675,1982)将五级分型归纳为皮肤涂片细菌阳性的多菌型(mb,包括ll,bl,bb及部分bt)和细菌阴性的少菌型(pb,包括i,tt及部分bt)麻风。各型麻风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见附录b。
4 治疗原则
为了迅速消除传染性、缩短疗程,防止耐药性和复发需要用多仲杀菌药物联合化疗(mdt,multidrug therapy),治疗方案见附录f。
部分患者在治疗的前、中后可出现免疫变化,临床上称麻风反应。对麻风反应及时予以抗炎症治疗,防止畸残,但不能停mdt。麻风反应的症状及处理见附录g。
5 停药后监测、临床治愈标准和复发判定
5.1 停药后监测
各型麻风在完成mdt疗程后,均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临床(包括附录d内容)和细菌检查;mb连续10年,pb5年。停药时应嘱患者在出现新皮损或原有皮损红肿、有外周神经疼痛或者麻木区扩大时应及早主动就诊,以便及时判断是否出现了麻风反应或复发,并予以适当治疗。
5.2 临床治愈(非活动)标准
mb完成疗程后,在监测期内活动性症状(皮损红肿、外周神经粗大、疼痛)消失,细菌指数持续下降,至阴转后再每三个月查菌一次,即在6个月内连续三次阴性;pb治疗后活动性损害消失,皮肤查菌仍为阴性者,即可判为临床治愈。对临床不活动者仍应完成每年一次的临床和细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麻风反应或复发。
5.3 复发判定
患者经治疗达到临床不活动后,又出现麻风病的活动性症状和/或皮损查菌又呈阳性(某部位皮损查菌又较停药时增加≥2+),或者皮损活检又重现特异性麻风病理改变时即为复发。当疑为复发时应核实服药是否规则,并应注意与i型麻风反应(见附录c),或与其他皮肤病鉴别。临床不活动的病例查菌阴转后又呈阳性时,必须认真核实前后查菌结果。
诊断复发须经省级皮肤病防治研究所进行临床、细菌和组织病理的检查,加以确认。如确为复发,应在重复mdt(mb重复三联,pb由二联改为三联)前做活检,并由指定实验室接种鼠足垫,以确定菌株是否对mdt中的某种药物耐药,然后再决定是否更换治疗方案,在活检后应立即开始mdt,判断复发前后仅宜做一次活检。
6 麻风畸残临床分级
麻风患者在外周神经受损的情况下,可出现相应部位皮肤麻木和肌肉麻庳,神经功能检查和畸残分级见附录c。对所有麻风患者均应进行眼、面、手、足自我保护,以及受损神经相应部位肌肉功能锻炼的健康指导。
7 防治管理
为了早期发现病人,避免残疾发生,在各种体格检查中均应有检查麻风病的内容,即:在室内自然光线条件下,仔细检查全身皮肤有无麻木性皮疹和外周神经粗大等情况。如有可疑体征,应请皮肤科会诊。对可疑皮肤损害的边缘应刮取组织液,涂片做抗酸菌检查和/或做皮损的病理检查。
没有麻风专业机构的地/州和县应在防疫站内指定专人负责日常麻风防治工作(临床、细菌检查、组织活检、治疗、疗后监测以及接触者定期体检等),并向省或地/州上报流行病学统计、向基层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并对患者家属/接触者在治疗和监测期应每年查体一次。我国的麻风防治指标见附录e。
8 消毒方法
麻风菌尚不能在体外培养,其生长活力低于结核菌,勿需特别防护和消毒。检查病人后仅需用肥皂和流水洗手;污物可煮沸(30min)、曝晒(2h),常规消毒可与结核菌类似(用75%的酒精或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1~2h),只要尽早发现病人,予以联合化疗,即可立即阻断传染。
鸡矢藤的功效与作用 解毒
鸡矢藤解毒之功颇强。外用可治湿疹瘙痒、疥疮溃烂、疮疡肿毒、牛皮癣、电旋光性结膜炎,内服可治有机磷农药中毒、慢性骨髓炎、瘤型麻风反应等。
治疗麻风的化疗药物
(1)氨苯砜(4,4-diamino-diphenylsulfone,DDS):具有抑菌作用和微弱的杀菌作用。口服吸收迅速,在体内排泄缓慢,半衰期为10~50h,1次口服100mg后其抑菌作用可持续10天左右。在体内大部分从尿中排出。用标准剂量口服后在3~4个月即可杀灭99.9%的活菌。细菌指数(BI)每年平均下降约1个对数单位。由于疗效确实、价格低廉、耐受性良好和服用简便,长期以来氨苯砜(DDS)一直是治疗麻风病的首选药物。其副作用有:贫血、药疹、颗粒白细胞减少症、肝脏损害、急性中毒、精神障碍等。成人口服每次50mg,每天1~2次。
(2)利福平(rifampicin,RFP):实验化疗研究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口服吸收良好,服后2h血中浓度达到高峰,迅速分布到全身组织。血中有效浓度可维持8~12h,空腹服用可增加吸收。主要通过肝脏经胆汁排泄。每次口服600mg或1200mg在4天内即可杀灭99.9%的活菌。为联合化疗中的主要药物。细菌形态指数下降比氨苯砜(DDS)快。副作用有皮肤反应、胃肠道不适、肝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少见的副作用有“流感”综合征、溶血性贫血等。一般成人连续疗法口服每次450~600mg,早晨1次空腹服下,用药后尿显淡粉红色。
(3)氯法齐明 (氯苯吩嗪):本药不仅具有抑制和杀灭麻风杆菌的作用,而且还有抗炎作用。制成微粒状胶囊口服,吸收率约为70%。其排泄极为缓慢,在人体中的半衰期至少为70天,近50%以原型从大便中排出。以常规剂量50~100mg/d口服,一般在治疗3个月左右麻风杆菌即丧失感染性。本药对ENL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治疗所需剂量为100~200mg/d,严重反应可增至300mg/d,有时氯法齐明(B 663)与泼尼松30~40mg/d联合治疗,病情稳定后即可缓慢地减少至维持量。副作用有皮肤色素沉着、鱼鳞病样改变、消化道反应等。治疗麻风病一般成人口服每次50~100mg/d。治疗麻风反应用量较治疗量大。
麻风病有哪些常见治疗方法
麻风病有哪些治疗措施
一、化学药物
1、氨苯矾(DDS)为首选药物。开始剂量每天50mg,4周每天100mg,连续服用。每周服药6天,停药1天,连服3个月后停药2周。副作用有贫血、药疹、粒性细胞减少及肝肾功能障碍等。近年来,由于耐氨苯砜麻风菌株的出现,多主张采用联合疗法。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风杆菌,且可抗Ⅱ型麻风反应。100--200mg/日,口服。每周服药6天,停药1天。长期服用可出现皮肤红染及色素沉着。
3、利神平(RFP)对麻风杆菌有快速杀灭作用。450~600mg/日,口服。
二、免疫疗法
正在研究的活卡介苗加死麻风菌的特异免疫治疗可与联合化疗同时进行。其他如转移因子、左旋咪唑等可作为辅助治疗。
三、麻风反应的治疗
酌情选用反应停(酞咪哌酮)、皮质类固醇激素、氯苯吩嗪、雷公滕、静脉封闭及抗组胺类物物等。
四、并发症的处理
足底慢性溃疡者,注意局部清洁,防止感染,适当休息,必要时须扩创或植皮。畸形者,加强锻炼、理疗、针灸,必要时作矫形手术。
得了麻风病有哪些征兆
第一型麻风反应属免疫反应或迟发型变态反应。主要发生于结核样型麻风及界线麻风。其临床表现为原有皮损加剧扩大,并出现新的红斑、斑块和结节。浅神经干表现为突然粗大疼痛,尤以夜间为甚。原有麻木区扩大,又出现新的麻木区。旧的畸形加重,又可发生新的畸形。血液化验无明显异常,常规麻风杆菌检查阴性,或者查到少量或中等量麻风杆菌。本型反应发生较慢,消失也慢。根据细胞免疫的增强或减弱,分为“升级反应”和“降级反应”。
第二型麻风反应是抗原、抗体复合物变态反应,即血管炎性反应。发生于瘤型和界线类偏瘤型。反应发生较快。组织损伤亦较严重。其临床表现常见者为红斑,严重时可出现坏死性红斑或多形红斑。常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等此外尚可发生神经炎、关节炎、淋巴结炎、鼻炎、虹膜睫状体炎、睾丸附睾炎、胫骨骨膜炎、肾炎以及肝脾肿大等多种组织器官症状。化验检查,可有白细胞增多、贫血、血沉加速、丙种球蛋白增高、抗链球菌溶血素“0”水平明显增高。反应前后查菌无明显变化。以颗粒菌为主。
第三型麻风反应呈混合型麻风反应,系由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反应同时参与的一种混合型反应。主要发生于界线类麻风。其临床表现兼有上述两型的症状。
麻风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麻风病的早期症状是什么?下面给大家介绍介绍,麻风病的早期症状,希望通过介绍,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第一型麻风反应属免疫反应或迟发型变态反应。主要发生于结核样型麻风及界线麻风。其临床表现为原有皮损加剧扩大,并出现新的红斑、斑块和结节。浅神经干表现为突然粗大疼痛,尤以夜间为甚。原有麻木区扩大,又出现新的麻木区。旧的畸形加重,又可发生新的畸形。血液化验无明显异常,常规麻风杆菌检查阴性,或者查到少量或中等量麻风杆菌。本型反应发生较慢,消失也慢。根据细胞免疫的增强或减弱,分为“升级反应”和“降级反应”。
第二型麻风反应是抗原、抗体复合物变态反应,即血管炎性反应。发生于瘤型和界线类偏瘤型。反应发生较快。组织损伤亦较严重。其临床表现常见者为红斑,严重时可出现坏死性红斑或多形红斑。常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等此外尚可发生神经炎、关节炎、淋巴结炎、鼻炎、虹膜睫状体炎、睾丸附睾炎、胫骨骨膜炎、肾炎以及肝脾肿大等多种组织器官症状。化验检查,可有白细胞增多、贫血、血沉加速、丙种球蛋白增高、抗链球菌溶血素“0”水平明显增高。反应前后查菌无明显变化。以颗粒菌为主。
第三型麻风反应呈混合型麻风反应,系由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反应同时参与的一种混合型反应。主要发生于界线类麻风。其临床表现兼有上述两型的症状。
酒精过敏吃什么药
吃药是目前酒精过敏治疗中最常用到的方法。治疗过敏常用的是抗组胺类药物以及激素,这些药物一般都能迅速缓解过敏症状、甚至解决同时存在炎症、改善血管通透性等,但是,服用药物的弊端在于无法彻底解决过敏问题,当遇到过敏原刺激,过敏疾病还会继续发作。药物还可能出现嗜睡、疲倦、肥胖、感染等多种副作用,甚至造成肝、肾损害。下面就列举一些治疗药品。
1、息斯敏
适应症:慢性和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慢性荨麻疹和其他过敏性反应症状。
不良反应:少数病人出现嗜睡、倦怠。长期用可增进食欲,增加体重。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2、扑尔敏
别名:氯苯比胺;氯苯比丙胺;氯非那敏;氯屈米通;马来那敏;马来酸氯苯比胺;马来酸氯苯那敏;曲吡那敏。
适应症:用于各种过敏性疾病、虫咬、药物过敏反应等。
禁忌:癫痫病人,婴儿及哺乳期妇女禁用,高空作业,机器操作者禁用。
不良反应:有轻微口干、眩晕、恶心、嗜睡,心悸或皮肤淤斑,出血倾向,但都很少见。
注意事项:幽门梗阻、前列腺肥大、膀胱梗阻、青光眼、甲亢及高血压病人慎用。老年病人使用本品易致头晕、头痛、低血压等,故应慎用。本品易致中枢兴奋而诱发癫痫,故癫痫病人忌用。
3、赛庚啶
适应症:用于荨麻疹、湿疹、过敏性和接触性皮炎、皮肤瘙痒、鼻炎、偏头痛、支气管哮喘等。皮肤瘙痒通常在服药后2~3日内消失。
不良反应:有嗜睡、口干、乏力、头晕、恶心等。
注意事项:青光眼病人忌用。机动车驾驶员、高空作业者以及年老体衰者慎用。尿潴留、消化道溃疡、幽门梗阻病人忌用。早产及新生儿勿用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