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孩子反感父母的6大行为排行

孩子反感父母的6大行为排行

1、唠叨

说到对父母的反感和不满,几乎所有孩子都选择了唠叨。他们说:“很多话讲一遍就够了,但他们总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虽然我们也知道他们唠叨是为了督促自己,但说的次数多了,心里就觉得烦。”

我的一个学生说:“我妈简直就是一怨妇,整天埋怨、指责、唠叨,好像就没有一件让她顺心的事情,本来好好的心情,每天都被她的唠叨破坏了,现在 我一听到她唠叨就有发疯的感觉,我真的受不了,我快要崩溃了。”这个学生刚刚说完,另一个学生接过话茬说:“父母说多了,自己会产生逆反情绪。每次只要一听到妈妈的唠叨,我就把自己的门锁住,再在耳朵里塞上小纸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数落自己的家长,就好像在开控诉大会一样。由此可见,唠叨是家庭教育的一大杀手。孩子们是如此反感唠叨,而父母却喜往往欢唠叨,可以说矛盾突出。那么,为什么大多数父母都爱唠叨,而孩子又这么反感唠叨呢?父母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总希望孩子事事顺自己的心愿,若有不顺心就不停地说教,翻来覆去,便成了唠叨。父母唠叨一般总是指责的多,批评的多,报怨的多,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孩子当然不爱听,甚至会感到厌烦。

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后,我们做家长的就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把握孩子的心理状态,学会尊重孩子,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提醒,不要大事小事都喋喋不休唠叨个不停,不要引起孩子的反感,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谈话指导孩子,这样的教育才易于被孩子接受,才是有效果的教育。

2、脾气暴躁,不问是非,逮住就骂

这种情况虽不是普遍现象,却排在了第二位,足见孩子们对父母粗暴态度的反感。我的一个学生说:“真不知道我爸爸的脾气为什么那么差,稍不顺心就会发作。我在家里,只要他看不顺眼,不问青红皂白逮住就大吵大骂,根本就不许我解释、申辩。我实在反感爸爸的做法。”另一个学生说:“我父母的脾气都不好,他们自己经常吵架。对我也一样,经常为一些小事骂我,让我很伤自尊。”还有 一个学生说:“我邻居某某的父母,经常为小事情对孩子大喊大叫,还体罚孩子,我觉得这个家长修养太差,不配做家长。”看,孩子是如此不喜欢脾气暴躁、方法简单的家长。所以,为了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也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家长应当加强自我修养,尽量克制自己、提醒自己,不要为一丁点小事大动肝火,更不要拿孩子作为发火的对象。当孩子需要提醒、需要教育的时候,家长也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千万不要简单粗暴,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

父母不要阻止孩子以下行为

6岁前孩子掰手指数数 别制止

在3-5岁这个阶段,孩子可以学习数字的加、减计算,但一般还离不开借助具体的实物进行运算。这时,适当运用手指等实物进行教育,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依靠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认知来增加认识,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该阶段的孩子,对于心算这样的“凭空想象”是很困难的,这阶段里孩子出现掰手指的现象是正常的。如果家长对此表现得过分敏感,予以严厉制止,反而可能影响他们用更直观的方式掌握运算方法。

▍孩子追求完美 别制止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完美敏感期”,即做事情讲究完整性。在他们的设想中,事情应该是这样办,一旦他们设想好的东西被打断,便不愿接受。这是他们从初步建立计划做事的意识,到掌握较强的思维能力的一个过渡。这时家长在给予必要的指导时,不妨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宽容一些。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孩子实施小破坏 别制止

经常能够遇见孩子将家里的东西拆开或是毁坏,家长看到孩子这种破坏行为往往都是试图制止孩子,其实,孩子在玩弄物品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孩子的智力发育,需要不断地信息刺激,他们四处探寻各种事物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从成人的角度看,他是毁坏了一件物品,而实际上孩子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所以,父母不可轻易阻止孩子的探索过程。对的确不能让孩子尝试的事情,也要尽量向孩子说明道理,并找出替代的事情给孩子做。如果父母经常粗暴地阻止孩子做事,孩子就会渐渐地失去好奇心,失去了探索的动力。

▍孩子重复一件事 别制止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就是同一个故事,孩子重复听好多遍还是会继续要家长讲给他听,对此很多家长不解,孩子都非常熟悉的故事为何还要反复呢?认为这是在浪费孩子的时间,不如开始一个新故事对孩子意义大。

重复是孩子学习的一个特点。孩子的智力发展,不是知识在头脑中的堆积,记住知识本身,而是通过刺激、记忆来促进脑部的发育。孩子的智力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重复作为力量,当重复到达了一定程度时,新的状态就会爆发出来。另外,孩子在听熟悉的事物时,对事物的预见会给他们带来信心与安全感。

▍孩子粘着家长 别制止

有些家长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很小的就让其自己吃饭、穿衣,甚至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让孩子粘着自己。家长为了孩子能够独立自主所做出的事情可以理解,但是孩子粘着父母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的阶段,他们从对父母的依恋中感受亲情,认识世界。经过了这一阶段,孩子才能逐渐建立起健全人格。从心理发育上说,孩子粘父母,并从父母那里获得相应的重视,有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与逆反期孩子沟通的六个技巧

尊重孩子平等对待

孩子慢慢的长大,会有自己的主见,会不愿意跟父母沟通交流,这时候就是孩子的逆反期;这个时候家长们该怎么去跟孩子就留沟通呢?早教小编为您解答:与逆反期孩子沟通的六个技巧!

父母应避免对孩子的行为过多的不必要的限制,尊重孩子,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对待孩子,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去自由探索,这是从源头上治理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的办法,让孩子感受到被了解、被接纳、被理解。不要用高压手段或恐吓威胁。逆反心理的发生,正是出于孩子对父母的不满或愤怒。压服和威胁虽然一时可以使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减少,但却增加了孩子的内心的愤怒,助长了潜在的矛盾。

对孩子先说“是”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在剖析人性弱点时指出:人的思维有惯性,当你的思维朝某一方向倾斜时,就倾向于一直延续下去。我们如果牢记这一原理并巧妙地加以利用,就可能有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具体来说,和孩子谈话或讨论问题时,不要一开始就批评孩子,或反驳孩子的意见,那样会将双方的观点对立起来,接下来你说什么孩子都可能说“不”。

相反,尝试先谈论一些你可以和孩子达成共识的话题,营造和谐愉快的谈话氛围,让孩子在温和的情绪中,从心理上接受父母。一旦从心理上接受了父母,对父母的观点就会认同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再逐渐过渡到双方可能存在分歧的话题。此时,由于前边的谈话氛围和心理定势做基础,孩子对于父母有分歧的问题反应就不可能太强烈,双方的沟通就容易进行下去。

让孩子感觉他是“大人”

有些父母习惯于在谈话开始便提出批评或不同意见,认为这样可以显示出自己的重要或权威。事实上,这是许多家庭亲子沟通陷入僵局的一个常见原因。要学会和孩子交朋友,放下父母的架子,坦开自己的胸怀,尊重孩子的观点,和孩子平等地交谈。给孩子营造一种他已是大人的气氛,让他享受大人的部分权利,同时引导他自觉地履行大人的义务。如果做到这些,他与父母的共同语言就多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自然就更容易了。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什么都告诉你的,父母和孩子就会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问题、考虑问题、处理问题,同时也让孩子做做当父母的角色,让他体验一下做父母的难处,角色的互换就很容易赢得相互的理解和信任。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不妨试试和孩子轮流做家长,让孩子体验一把做家长的感觉,负责整个家庭某一段时间的日常事务。到时候,他不和你们沟通,恐怕也不行了。

顺势方法化解孩子情绪

这是一种心理学方法。当孩子对父母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时,他会故意做一些事情来气父母,目的是激怒父母,如果父母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就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使亲子关系陷入僵局。但是父母出乎意料地接受了他的行为,平静地接受他的反抗情绪,孩子就会感觉一拳打到棉花上,使不出力,从而转变态度,达到与父母沟通。

避免长篇大论的说教

批评孩子就事论事,不算旧账,不对孩子发出过多的指令。沟通的问题要具体化。家长有一种习惯就是容易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却又特别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学习”,这种语言表达是无益的。因为这些话缺乏明显的可操作性,孩子把握不住,反倒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积极的方式是要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地与孩子沟通,这样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动的方向。

给孩子做好表率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严以律己,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父母是最棒的,并为有这样的父母而引以自豪。这就给父母与孩子进行正常的交流和沟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不要把工作和夫妻间的压力发泄到孩子身上,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随便对孩子发脾气,不要喜怒无常。如果父母自身在情绪处理上有问题,先要解决好自身的情绪问题。

如何与叛逆期的孩子沟通 学会引导

父母的作用是引导,而非复制。

随着时间的变迁,父母很多年轻时候的经验已经并不适用与孩子,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参考的价值。如果强制把自己的经验灌输给孩子,不仅孩子反感,实际效果也可能并不算好。

因此,当孩子面临问题时,不要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可以把自己当初的方式说出来作为参考,让孩子自己选择。

孩子别管太严他们才能更快成长

你是否为抱什么兴趣班而忙前忙后?你是否为升学问题而忐忑不安?你是否因为一点小事非要和孩子争得面红耳赤?中国的父母总是为孩子的事情操碎心,而且往往还费力不讨好地引起孩子的反感,父母有没有想过?只要孩子方向正确,其实也可以不干涉他们的选择,让他们活出自我来呢?

  1.放手是另一种爱

  “你怎么能一个人出去玩呢?来,宝贝,妈妈陪你去。”、“这种事情你做不来的,爸爸来帮你做好了。 ”这些话都是父母经常会说的话,中国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把孩子想得太过弱小,太需要他们的保护, 以至于什么事情都帮孩子打点好,其实父母大可以甩开手,让孩子自己做、亲身体验,孩子会感到被认可、被需要,从而得到成长。

  2.限制会起反作用

  有的父母当孩子出去玩的时候,会有一个规定的回来时间,到了那个时间点孩子就必须要回家,从表面上看,定点回家可以让孩子不会玩得太晚,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孩子的安全,但事实上呢?你有没有发现,只要是你规定的那个时间,孩子一般都是踩着点回来?回来的时候多数会带着玩得不尽心的表情?如果这时候,父母对孩子说,“出去尽情地玩吧,但是不要太晚,注意安全。”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被充分信任,即使其他小伙伴们玩得很晚,他们也会主动回家的,因为被信任了,就不愿意辜负父母的信任。你看这样的结果,不比强制的规定好么?

  3.适当的保护措施

  让孩子自己去做、去探索周围的一切,难免会有些危险因素,父母就可以提前做好一些防护措施,比方说如果孩子要独自去某个没去过的陌生的地方,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手机。如果孩子找不到的话,便可以拨打电话,向父母求助。放开并不意味着彻底地不管,孩子最起码的安全还是要保障的。

  被关在笼子里的鸟是不会飞的,在父母的掌控下的孩子,是无法真正成长的,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应当适当的放手,让孩子拥有自由、拥有天空、拥有随意飞翔的翅膀,而不是只有笼子。父母们要懂得:“放手,其实是另一种深爱!”

父母7种言行影响着孩子

1、总问“爸爸亲还是妈妈亲”。父母或出于“竞争”心理,或仅仅觉得好奇而提出这样的问题,对孩子来说却是艰难的选择。面对这种问题,有的孩子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巨大矛盾和斗争;有的孩子可能会见爸爸说爸爸亲、见妈妈说妈妈亲,学会耍滑头,长大了说话也言不由衷;还有的孩子会慢慢变得傲慢自负,产生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导致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甚至不断碰壁。有研究发现,从小就会讨巧的孩子,长大了在婚姻情感中也会过分强调利益,更容易出轨、花心。因此,家长要尽力保护孩子的纯真。家人之间态度要一致,不能互相比较,甚至埋怨。如果发现孩子被其他长辈“争宠”又不方便明确劝阻,则要及时参与进来,引导孩子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做选择。

2、总说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从谁家孩子个儿高,到谁的孩子会背唐诗、弹钢琴、写书法……“别人家的孩子”是不少孩子长大后最痛恨的人。爱攀比的父母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但盲目攀比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发展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成长动力来自心理上的自我肯定,父母的肯定是原动力。缺乏自信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变得碌碌无为。攀比还会使孩子失去安全感,产生被抛弃的恐慌。这样的父母不妨换位思考,如果孩子对你说“楼上的张伯伯开宝马,你为啥骑自行车”,“同学的妈妈身材比你好”,你的感受会如何?

3、总说这也不准,那也危险。在有些父母的眼里,孩子缺乏本能的自我保护能力,需要父母撑起保护伞亦步亦趋。然而,这样的言行会导致孩子自我封闭,性格怯懦,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还有一部分孩子“物极必反”,长大后可能胆大妄为,性格极度逆反。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总是疑神疑鬼,害怕的事情就往往真会发生。与其过度保护,倒不如给孩子定几条基本原则,然后放手,让他在一定范围内体验自由。

4、希望孩子的朋友都是“好学生”。有些家长勒令孩子只准跟好学生一起玩,不允许接近“坏学生”。但首先,成绩好的孩子不一定品德优秀,成绩差的学生不一定没有优点。家长的命令让孩子单纯的世界蒙上了功利的色彩。其次,总跟比自己强的朋友在一起,事事被人压制,不利于孩子进步。其实,一个或善解人意或幽默诙谐的人,都可以是好朋友。

5、决不能吃一点亏。“谁打你,你就打回去,千万别吃亏。”这成了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学前教育”。可另一方面,社会上许多人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自我中心、缺乏团队精神、不懂得“宽忍”。受这种言传身教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刻薄自私,难以获得团队认可。因此,家长要给孩子“有容乃大”的身教,对孩子间的小摩擦一笑了之,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处理矛盾。

6、说话不算数。“你答应我考前三名就给我买赛车,现在为什么不给我买!”这样的对话在家庭中不少见。家长三番五次言而无信,即便事出有因,也会对孩子的心灵和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这种做法给孩子树立了坏榜样,孩子长大后可能变得不守承诺,喜欢找客观原因而不从自身找原因,甚至从不道歉。

7、太喜欢看电视、玩手机。有的父母白天忙工作,晚上回家不是盯着电视,就是玩手机,忽略了孩子对陪伴的心理需求,这样的做法对亲子关系伤害很大。家里不妨每周设置两到三天“关电视日”或者“丢掉手机日”,一家人共同阅读或游戏。看电视时可以选择适合孩子的节目,比如杂技、魔术、音乐、教育类,大家一起看。

父母的哪些行为影响孩子吃饭

1、让孩子觉察到自己的焦虑情绪。察觉到父母对他不肯吃饭的行为产生担心及焦虑的心态时,聪明的孩子便会抓住父母的弱点,以不吃饭的行为做为与父母交换条件的筹码。

2、放任孩子边吃边玩。孩子边吃边玩,会延长吃饭的时间,等到下一顿吃饭的时刻到了,宝宝却还不饿,当然就不肯乖乖地坐下来吃饭了。

3、不愉快的吃饭时刻。 许多职业父母在自己赶着去上班或是工作忙碌的时候,便会不自觉地要求宝宝吃快一点,如此便会使孩子对“吃饭”这件事产生不愉快的经验,因而排斥吃饭。

4、以利诱的方式对待。父母如果以利诱的方式叫孩子吃饭,久而久之,便会让孩子以“吃饭”这件事当作交换条件,造成孩子成就的价值观。

5、大人本身饮食习惯不好。“言教不如身教”。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如果大人们本身的饮食习惯不正常,或者常常随便以零食裹腹,自然没有理由去要求孩子遵守定时吃饭习惯。

最伤肾行为排行榜

1、吃海鲜,喝啤酒

吃大量的高蛋白饮食,如大鱼大肉等,会产生过多的尿酸和尿素氮等代谢废物,加重肾脏排泄负担。而大量饮酒容易导致高尿酸血症,这些习惯同时可引起高血脂等代谢疾病,引发肾脏疾病。很多人喜欢边吃海鲜边喝啤酒,这种方式曾被肾内科医生称为"最伤肾的吃法"。

2、网虫持续熬夜

长期熬夜、工作压力大、爱喝浓茶和咖啡,很容易出现肾功能问题。肾病最容易侵袭哪些职业?一般都是学生,老师,长期从事电脑工作者,办公室人员。从事电脑的人群集中特点为:每天工作与电脑打交道,长时间坐在电脑旁工作,缺乏运动,长期的加班、熬夜、失眠是最大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肾病所容易侵袭的重点人群。长期持续熬夜上网,可导致免疫机能降低,引发肾炎。当他们出现腰酸背痛,疲惫乏力时,很多人认为这种症状很正常,"常坐办公室的,哪个不腰酸背痛的"结果到医院一检查竟然是肾病。专家提醒网虫上网要注意休息,如果出现一些症状如眼睛颜面浮肿、身体乏力、长期贫血、腰痛等,及早就医检查。

3、不喝水、憋尿

很多白领平日在单位,一上午三四个小时坐在位子上一动不动,水都不喝一口。还有不少白领,宁可放弃上厕所的一两分钟,也要争分夺秒地工作,形成了憋尿的不好习惯。

这些坏习惯都是肾脏的"隐形杀手"。如果长时间不喝水,尿量就会减少,尿液中携带的废物和毒素的浓度就会增加,容易引发肾结石、肾积水等。经常憋尿。尿液在膀胱里时间长了会繁殖细菌,细菌经输尿管逆行到肾,导致尿路感染和肾盂肾炎。一旦反复发作,能引发慢性感染,不易治愈。

4、呆在空调环境

办公室女性长期处在不通风的空调环境中,四季不分明,又长期处于缺氧的状态下,使得肾脏虚弱。另外,空调房的空气中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碳、有毒粉尘等含量过高,会诱发肾等器官的免疫功能下降,长期发展下去,就可能形成肾炎。

而饮食习惯偏咸,会导致血压升高,肾脏血液不能维持正常流量,从而诱发肾病。如果长时间不喝水,尿量就会减少,尿液中携带的废物和毒素的浓度就会增加,容易引发肾结石、肾积水等。

5、吃太咸

饮食习惯偏咸,会导致血压升高,肾脏血液不能维持正常流量,从而诱发肾病。

长期高盐饮食可导致肾脏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大约80%的肾脏病患者,也是高血压患者。而这种肾脏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0%是容量依赖型高血压,即其体内钠离子浓度过高。这是因为钠离子可以留住水,医学上叫"钠水潴留"。因此,肾脏病的临床治疗要求,所有的肾脏病患者都应是低盐饮食。

应酬饭局多或者口味较重的人,应多吃水果和蔬菜,每周保证两次出汗运动,因为出汗可以排盐。此外,可每周吃一顿无盐餐,这样有利于平衡细胞内外渗透的压力,从而逐渐将口味调淡。

失败父母的八大典型行为

一、没有原则(Parents fail at setting limits)

没有原则的父母,最终会被子女控制住。曾有位母亲一旦听到孩子说“我不上学了”,立刻投降,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这位母亲最终陷入绝望的境地。

二、过度保护(They're overprotective)

父母保护的越多,孩子越无能。尼采说过,最大的善往往包含最大的恶。

三、唠叨、说教、罗嗦、嚷嚷(They nag. Lecture. Repeat. Then yell)

这样的父母通常是低智商的父母,因为不会说些有用的话,因此,只会重复些无用的话。

四、赞扬泛滥(They praise too much—And badly)

对于4岁以上的儿童,“知心姐姐”式的赞扬已经不起作用了。你不能总是用“孩子,你真棒”这样毫无营养价值的话语“忽悠”自己的孩子。

五、惩罚过重(They punish too harshly)

记得初中时,我的一个朋友的妈妈太想让她的儿子优秀,曾经让她的儿子跪了一夜作为惩罚,结果,我的这个朋友从此精神失常。

六、剥夺孩子的感受(They tell their child how to feel)

父母往往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衡量孩子的行为,结果孩子失去了感受、判断的机会。

七、成绩与创造力本末倒置(They put grades ahead of creativity)

绝大多数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成绩,不知道孩子还有比成绩更重要的部分需要关心。

八、 忽略了乐趣(They forget to have fun)

乐观的天性是父母送给孩子最有价值的礼物之一。

父母哪些行为影响孩子吃饭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任由父母在上面涂画,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父母影响的结果。对待孩子吃饭问题,父母的一些错误行为会导致孩子越来越不爱吃饭。

1、让孩子觉察到自己的焦虑情绪。察觉到父母对他不肯吃饭的行为产生担心及焦虑的心态时,聪明的孩子便会抓住父母的弱点,以不吃饭的行为做为与父母交换条件的筹码。

2、放任孩子边吃边玩。孩子边吃边玩,会延长吃饭的时间,等到下一顿吃饭的时刻到了,宝宝却还不饿,当然就不肯乖乖地坐下来吃饭了。

3、不愉快的吃饭时刻。 许多职业父母在自己赶着去上班或是工作忙碌的时候,便会不自觉地要求宝宝吃快一点,如此便会使孩子对“吃饭”这件事产生不愉快的经验,因而排斥吃饭。

4、以利诱的方式对待。父母如果以利诱的方式叫孩子吃饭,久而久之,便会让孩子以“吃饭”这件事当作交换条件,造成孩子成就的价值观。

5、大人本身饮食习惯不好。“言教不如身教”。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如果大人们本身的饮食习惯不正常,或者常常随便以零食裹腹,自然没有理由去要求孩子遵守定时吃饭习惯。

相关推荐

学生有出走、自损行为、自杀意念,家长应该怎么办

学生由于来自两个方面的压力,如今很容易引起抑郁症,而出走、自损行为、自杀意念等,很可能是抑郁的表现。引起上述行为的主要原因可能有考试失利,不服管教等。有相当多的孩子因为考试失利而有上述行为的,他们对自我有苛刻的要求,一旦考试成绩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即使已经考得很好了,也觉得不理想,不能面对现实,给自己造成压力。另外还有家庭的压力,家长的目标太高,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就会感到恐惧。 发生上述行为孩子,家长要慎重处理,这个时候,家长不太容易和孩子沟通,孩子更愿意、也更容易与父母以外的人沟通。建议可以去看心理门

学龄前儿童到了逆反期怎么办

1、缺乏安全感 缺少父母关爱和陪伴的孩子在情感上会感到十分饥饿,即使物质条件再好也弥补不了他们内心的空虚和不安,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以逆反和沉默来表示自己的不满。另外,爸妈缺乏与孩子经常的感情沟通,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以不尊重来对待爸妈。 2、压抑了好奇心 对于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充满神奇的,他们四处摸摸碰碰,以探索位置的世界。但是不少爸爸妈妈们认为孩子的这种举动是在搞破坏,或者教训孩子要讲卫生而不能摸来碰去。长此以往,孩子的好奇心就得不到满足,自然而然地产生抵触情绪。 3、家长

宝宝逆反怎么办

父母常常会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施压,很多家庭会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回到家督促孩子写作业、给他安排更多的课外的辅导材料、希望孩子听话一点再听话一点。一旦孩子不听话,没有按照安排执行,父母们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跟孩子对抗,想着如何“修理”不听话的孩子。此时,孩子往往有两种反应,依然我行我素或者屈服。 不服从的孩子父母可能就形成了对立的关系,形成更恶劣的亲子关系;而表面上的屈服,也不见得是完美的。当孩子父母的教育之下,变得很乖巧、很听话的时候,父母可能会得意与终于把孩子转换到他一直期待的方向了,但是这样的

孩子学会道歉明辨是非得好开始

幼儿由于年龄的特性所致,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经常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再加上责任意识不足,通常在做错事后不懂得如何道歉。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学会道歉是一门不可少的功课。当孩子有错误的行为产生时,父母需要在第一时间教导孩子正确的行为以及勇于认错,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并让此习惯变成自然。 孩子需要道歉吗? 过去的孩子以“父母”为中心,因此顺从性较高,只要父母孩子做的事,孩子大部分会遵从。但是,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比较有自主性,顺从性减低、责任感减弱

孩子任性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有三种“任性手段”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3-8岁的孩子大都学会使用以下的四种“手段”。 手段排行第一:哭闹 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哭闹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父母怕的就是孩子这一招。一旦孩子哭闹起来,父母马上缴械投降,不但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常常“超额”完成“任务”。 手段排行第二:哀告 乞求孩子是可爱的,当他向父母哀告乞求要某样东西时,没有几个父母抵挡得住他的温柔进攻。 手段排行第三:死缠烂打 “持久战”的理论对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的目的是要用“磨”来让父母答应他的要求,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父母必看这7大行为必须制止

行为一:撕纸 解析:不用制止,让宝宝在撕纸中获得快乐! 宝宝没有缘由地撕纸,家长不必急于制止宝宝的这种行为。宝宝在六七个月大的时候,偶然的发现让他感受到撕纸的乐趣。宝宝通过手的动作改变纸的形状并发出一些声响,是宝宝一种基于好奇心的主动探索行为,也是宝宝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所以家长不必急于制止。 撕纸这种行为,一方面能够满足宝宝的好奇心,获得快乐的感受,另一方面还能够锻炼宝宝的小肌肉和手眼协调能力。家长可以鼓励他把纸撕成碎片甚至纸屑,宝宝的手部精细动作得到发展,有助于智力发育。等到宝宝年龄稍大一些,家长可以

孩子性格受父母言行的影响

人的性格构成因素如下:除了气质与遗传有关外,绝大部分都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而性格的基础部分是在幼年时期奠定的,所以幼年时期的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培养至关重要。 孩子的性格受父母言行的影响 在孩子生长的过程中,父母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常以父母为最直接的模彷对象,经过多次的模彷,从而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婴幼儿对父母的态度特别敏感,父母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而久之化为孩子的性格,所以,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性格,父母要保持常态的、稳定的情绪,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 父母

孩子品德教育父母需做好榜样

人性教育(品德教育)是父母的义务 在予取予求的父母下成长的孩子很难从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也很难对他人进行让步。这也是为什么聪明的孩子四处有,心灵美好的孩子却越来越少的原因。 品格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行动等的综合的表现。我们平时常说的人品好的人,就是指那些懂得从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尊重他人、知道自我约束、可以体会他人苦痛的人。以前都认为只有聪明的人可以获得成功。现在则更倾向于人品好的人,即使仅仅是为了可以让子女在以后的生活中顺利的同他人交往并从中获得幸福的角度来讲,这种人性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品

怎么改变吸吮手指的习惯

心理学专家娄骥表示:“想要帮助孩子改变吸吮手指的习惯,首先应了解孩子出现此行为的原因。”如果是触觉需求因素造成,就应由满足孩子的触觉需求开始,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父母亲可以提供孩子各种不同的感官刺激活动,例如:堆沙、玩水、捏黏土、玩泥巴,以及各种不同材质的触摸盒。或者增加亲子肢体间的接触、抚摸、拥抱等,都可以让孩子的感官获得满足。

父母教育孩子的禁忌

1、居高临下 这可能是传统遗留下的问题,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总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专家表示:在人格上父母孩子是平等的,如果父母总以父母自居,即使父母的批评有时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们也会“口服心不服”。因此,专家建议:父母们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样大家的感觉都会很好。 2、求全责备 毕竟还是个孩子还小,当他在整理被褥、画画或者投掷皮球时没有做好,父母不应苛刻对待他们的表现,如果父母们总是苛刻地对孩子说,“你还差得远呢”,就会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3、频频夸奖 别以为赏识教育就是要不停地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