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三岁到六岁幼儿的学前教育

三岁到六岁幼儿的学前教育

三岁到六岁幼儿的学前教育内容简介之一: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怎么一开始就要教孩子劳动呢?很多父母都不是很理解,因为劳动不仅可以开发孩子的大脑智力,还可以很好的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只要有了身体,孩子以后的学习也就不再是问题了,劳动最光荣,因为简单的劳动可以让幼儿学会正确的对待生活,还可以适当的帮助父母减轻压力。例如:扫地、拖地、摆放鞋子、整理衣服、浇花、擦桌子等等的简单劳动不会让孩子累坏的,只会帮助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的。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是受益匪浅的,小到做什么事情都不用求人,大到做事情可以为家庭减轻压力,还可以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活和思想上的压力,对于劳动一定要让孩子在三岁到六岁之间去学习,这段时间学习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

三岁到六岁幼儿的学前教育内容简介之二:培养艺术特色,挖掘孩子的潜能

三岁到六岁之间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高峰期,此时培养的艺术特色可能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涯的,尤其是艺术特色在这个阶段可以很好的进行培养,挖掘潜在的能力,让孩子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还可以很好的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陶冶孩子的情操,让孩子的个性更加的温和,可以被社会所认可。在孩子三岁到六岁期间一定要细心的发觉孩子的兴趣爱好到底是什么就可以往这个方面去学习和认知,尤其是艺术特特色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心和展现自己的才华,让更多的人受到影响,也会结交到一群和自己有着共同爱好的朋友,生活就会更加的有意思。利用周末的时间和在幼儿园的老师意见的反馈,让孩子可以更好的学习知识,去舞蹈兴趣班、音乐兴趣班、写字、绘画等等的各种各样适合自家孩子个性特征和孩子喜欢的项目去进一步的学习和深化,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丰富童年生活。

三岁到六岁幼儿的学前教育内容简介之三:减轻孩子的生活压力和思想负担

有些父母为了可以让孩子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尽可能的让孩子去各种各样的机构培训,项目繁多,孩子也很不耐烦,又学习不到什么知识,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只会是一种压力和负担,这时候就要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摒弃父母灌输的多余的压力,从多个方面去进行学习和探讨,例如:孩子喜欢跳舞,可以让孩子多学习几种舞蹈,但是不要让孩子一会学习舞蹈,一会学习绘画,这样会混乱了孩子的思想,对孩子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给孩子减压就是给自己减压,一定要让孩子快乐而有效的过着童年,不要让孩子的童年成为一种压力和包袱。

为什么学前教育很重要

三岁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前教育最重要的时候。这时教的是孩子的行为习惯、做人及做事的原则、自理能力的培养。一旦孩子的性格形成,不去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隐患将随终生。

学前教育会为将来的课堂学习打基础。学前教育就是为了将来孩子九年义务教育做一个基础。让孩子有如课堂教育一些坐息时间及生活有规律及集体意识,这是单一的家庭教育所无法给予的。

学前教育包括交际、情感、求知诸多内容。有很多人会以成人的意识来看待学前教育。功利性很大,只看到表面,却没看到隐性的内容。学前教育不是以提升能力为主。而是以全面培养孩子性格及行为习惯为主的。有些可以说是受益终生的。比如交往能力,人的成功是百分之七十的交往,百分之三十的知识。交往力是学前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

学前教育是每个家庭所要面临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家庭是421家庭。独二代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刻不容缓。但是大多数家庭教育孩子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与通病。这个不得不去正视。

思想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成功。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么就要在学前教育中投入时间与精力。与幼儿园配合给孩子一个良好成长环境。

深圳配合单独二孩的政策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长期以来人口的增长都是靠外来人口的增加,而非自然出生率的变化。因此,开放“单独二孩”所带来的人口增长,在整个城市发展中可能不会很明显。

台湾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开放生育政策之后,人们并没有出现想像中的生育潮,生育率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深圳是否会因为“单独二胎”政策而带来出生率的提高,尚未可知。

因此,对“单独二胎”潮可能给城市公共服务带来的考验,政协委员们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要及早完善设施应对,有人则认为可以先观察一两年再说。

民革深圳市委认为,国家开放“单独二胎”政策后,最先在教育方面受到挑战的就是教育公共服务,而学前教育又是迎接人口出生大潮的首个教育阶段。如何更好地规划和配置幼儿园,逐步解决“入园难”问题,将是对学前教育公共配套是否完善的考验。

目前深圳市部分地区公共学前教育配套未跟上发展步伐。尤其是一些老城区的改建类幼儿园办学条件极其简陋。学前教育阶段为非义务教育,故在国土规划时容易忽略规划配套幼儿园。

国土规划部门在旧城改造和新地区规划设计时,必须要将配套幼儿园纳入规划设计范围,否则在本轮城市更新过程中,忽视政府配套设施,尤其是公共教育设施,对未来城市的长足发展非常不利。

但也有政协委员认为,“单独二胎”政策开放将带来多少生育率尚未可知,深圳对“单独二胎”带来的新出生率是否有必要新增公共服务的开支,还要观察一两年时间。

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早教市场在1998年开始萌芽,经过10多年的发展,早教机构已经走过了一波迅速扩张期。以东方爱婴、红黄蓝等为代表的本土早教机构和以金宝贝、天才宝贝等为代表的海外品牌共同占据着当前的早教市场。

据《前瞻中国学前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0 年,我国共有幼儿园15.04万所,较上年增加1.22万所;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2976.67万人,比上年增加318.86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130.53万人,比上年增加17.75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56.6%,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

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师资队伍不健全,一些地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比较突出。

“十二五”时期,学前一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到2020年,学前教育一、二、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95%、80%、70%。

充实队伍,强化师资。幼儿是娇嫩的花朵,幼师是护花的园丁。截止到2013年4月全国在园幼儿近3000万,幼儿教师只有130万,有较大缺口。今后10年,我国学前三年适龄儿童人口将增至约5000万。必须扩大充实幼儿教师队伍,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立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培训体系。今后3年,教育部将对1万名园长和骨干幼儿教师实行国家级培训,5年内各地将对园长和幼儿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

加大投入,保障经费。2013年,学前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总量比重一直在1.2%至1.3%之间徘徊,远低于3.8%的世界平均水平。必须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今后3年要有明显提高,为破解入园难铸牢“资金链”。中央财政已设立专项经费,2011年将投入3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此外,还必须强化幼儿园准入、安全、收费和保教质量等方面管理,合理制定公办园收费标准,加强民办园收费管理,坚决查处乱收费。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针对0--6岁学前儿童的一种教育。它包含儿童心理、营养保健、儿童教育等方面的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的投资。这就直接导致了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这个专业良好的就业情况和薪酬待遇。本专业的大专、本科生更是供不应求,可以供职于大中型幼儿园、早教机构或相关幼教行业。如婴幼儿音像、书籍、服饰行业等。

学前教育是21世纪幼儿教育的大趋势。据最新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显示,中国0~3岁的婴幼儿共计7000万人。2004年全国在园幼儿达到2089.4万人,同比增长了4.5%;幼儿园比2003年增加了4638所,增长率为4%。幼教事业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与之配套的幼儿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需求激增,幼儿师范毕业生供不应求。尽管各地一些院校增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但仍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

孩子不上幼儿园父母需要做好这些事

上幼儿园益处多多 应重在玩耍

跟托儿所相比,幼儿园接收的孩子年长一些,而且不光提供托管服务,还重在早期教育。在幼儿园里,专业的幼教老师教三四岁的孩子识字、算术等,现在热门的“双语”、“国际”幼儿园还强调外语启蒙。

大量研究显示,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益,不但让他们提前熟悉学校的环境,为以后长达十几二十年的求学生涯做好准备,还提供了发展社交技能等重要生活能力的机会。教育方法得当的幼儿园对孩子的学习可产生长远的积极作用。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前院长、教育学教授凯思琳·麦卡特尼博士称,在学前教育机构里,孩子接触到数字、文字和图形,而更重要的是学会与人交往,通过和其他孩子相处学会分享和参与。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心理行为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郭沈昌教授认为,最好让孩子上幼儿园,因为小孩愿意跟小孩一起玩,从中学习人际交往,这比学唐诗、英语还重要;幼教老师不光会唱歌跳舞,还懂得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指导他们进行互动交流。幼儿园的良好环境让孩子懂礼貌,守规矩,例如小孩随地大小便、吐痰,就会受到同伴的压力和老师的管教。

现在幼儿园、学前班的孩子面临不小的学习压力,要提前学语数英等知识,而且还要定期测验。这些做法有拔苗助长之嫌,研究显示在学前阶段应以玩耍为主,对大脑的发育起到关键的作用,可增强学习成绩,对身心发育都有很大帮助。美国语言学及儿童教育专家安·登斯莫尔博士认为,学前教育要有恰当的、有老师指导的玩耍活动,从而培养谈话技巧,分享复杂的想法。她建议,家长要找教学以玩耍为中心的学前教育机构。

家庭条件较差 孩子上幼儿园最受益

孩子有没有必要上幼儿园?这个问题没有“一刀切”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不上幼儿园的话,在家得到怎样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环境。

学前教育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孩子具有重大意义。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一个研究追踪了600对双胞胎,其中一个孩子参加了学前教育,另一个孩子没参加,研究人员发现前者在一年后数学和阅读的测验成绩比后者高出一截。这说明,学前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孩子在教育上的劣势。究其原因,可能是家庭贫困、妈妈的受教育程度低的孩子上幼儿园后,每日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和老师进行长时间高质量的互动。

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区别

“学前教育”与“幼儿教育”内涵存在某些重合,但差异也很明显。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区别,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区别1

“学前教育”的“学”是指“学龄”

实际上,“学前教育”之“学”不是指学校或学制,而是指“学龄”,“学前教育”的本义是“学龄前教育”。

“学龄”和“学龄前”都是历史概念,在近代以前并不存在。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对社会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的重要规定之一是儿童达到一定年龄即应当进入小学接受学校教育,这就出现了“学龄”概念。至于“学龄”从几岁起,各国规定不一,但通常是在5—7岁之间,而以6岁为多。之后,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教育过程是一个整体,对人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不应满足于从“学龄”起或在“学龄”中,而应前推至“学龄”前,甚至出生时。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母亲离开家庭外出工作,社会上出现了照管和教育幼小儿童的机构。以往以家庭为主要场所的儿童早期教育,逐渐被社会化的幼儿教育机构所取代,因此逐渐形成了“学龄前”和“学龄前教育”概念和实施规则。

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区别2

幼儿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校

杜威认为,学制体系中各个阶段、各种类别的教育机构各有宗旨,如幼儿园的旨趣是“道德的培养”,而小学是“实际的功用”。同时,杜威批评这些教育机构之间缺乏整体性和连接性。但是,这些教育机构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一些功能和目标定位。例如,针对当前我国常见的将小学低年级的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以及计数、算术等)下放至幼儿园实施的状况,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严加禁止,以防过早增加幼儿课业负担,妨害其身心健康发展。可见,作为学校教育最初阶段的小学,与幼儿园在教育宗旨方面完全不同,将幼儿园也称作“学校”并不妥当。总之,幼儿园是一种教育机构(严格地说,是保育和教养机构),但并非学校。

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区别3

幼儿园因是“学”之前阶而被列入学制

既然幼儿园不是学校,为何被列入学制系统?从逻辑上说,写进学制的所有部分,都应当是“学”(学校)。学制是国家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应的办学规定和依据,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当在学制系统中得以体现。幼儿园进入学制系统,体现了人们对“学龄前教育”作用和意义的充分认识。然而,幼儿园又是个特殊的教育机构,其目标主要是保育,而不是教育。因此,幼儿园向来与大、中、小学校有所区别:幼儿园阶段并未进入义务教育范畴;幼儿园不像大、中、小学那样归属于教育行政部门,而是可以归属于教育局、妇联、民政部门甚至地区街道;幼儿园也从未像中小学校那样划分为年级,学校的年级序列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尤为重要的是,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不像中小学校那样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是通过游戏发展儿童的身体和心智,为之后的教育奠定基础。因此,幼儿园之所以被列入学制,并非因为其是“学”,而是因为其是“学”之前阶。

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区别4

“学前教育”与“幼儿教育”不能相互取代

“学前教育”与“幼儿教育”内涵存在某些重合,但差异也很明显。“幼儿教育”更多地是从人的自然发展过程对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的教育作出界定,其主要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学前教育”更多地是从学校教育的立场对儿童的教育阶段作出界定。“幼儿教育”更为古老,人类早期对幼小儿童所施行的教育影响即为“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在近代出现“学龄”概念后才逐渐产生。“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关注的都是幼小儿童的教育问题(3—6岁甚或0— 6岁),但“学前教育”是从当下的幼儿教育是未来学校教育的前一阶段、是从有利于幼儿未来接受学校教育的立场考虑幼儿教育。可见,两个概念存在区别,所指有所侧重,无法相互替代。比较而言,“学前教育”内涵更为丰富,蕴涵如下理念对儿童的教育“学龄前”与进入学龄后应整体地、有差别地予以考虑。因此,不能用“幼儿教育”概念取代“学前教育”。事实上,二者也无法相互取代。

我们应当严谨、明晰地使用“学前教育”与“幼儿教育”这两个概念。笔者曾看到名为《中国学前教育史》的著作,如果该书仅反映中国近代产生幼儿园以来的教育历史,可谓名副其实;如果该书是从中国古代说起,那就是以今铸古,因为“学前”一词始出于近代,而以《中国幼儿教育史》作为书名,不仅更贴切,而且可以涵盖古今。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如“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说法就不妥当,中国古代的教育系统并没有相应的“高等教育”,而只有“大学”与“小学”之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学前教育与儿童的关系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顺应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是指以儿童发展规律为基础的,影响性绝对胜于遗传、家庭以及其他因素给幼儿带去的改变性教育活动,综合性非常强,包括学前智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教育内容。而幼儿时期是人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的关键形成期,良好的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性格,对幼儿的个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做好学前教育工作。

二、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前文已经写到了学前教育综合性很强,包括智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这就决定了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幼儿年龄尚小,可塑性较强,只要我们幼儿教师重视此阶段的教育,抓好学前教育工作,关注幼儿智力的开发,重视其他方面的教育,就一定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发展。

(一)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幼儿个性的发展提供可能

学前阶段是个体最先接触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相关的研究证明,幼儿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在出生后六个月逐渐开始发育,在2-4岁这个阶段是飞速发展阶段,所以,在学前教育这个关键时期,必须加强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表达能力、智力开发等,从而为幼儿接受新鲜事物提供充分的条件。而学前阶段,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可以通过多种实施途径。例如,游戏教学,教师可以将游戏融入学前教育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成长,展现自我个性。以捉迷藏游戏为例。幼儿的依赖性普遍较强,在进行此游戏时时常会因找不到同伴而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应该打击正在游戏中幼儿的积极性,直接让藏起来的学生出来,安慰“搜寻者”,这只会阻碍他们的成长,让他们更加依赖长辈,很难独立起来。反之,教师应该多鼓励幼儿,告诉他们遇到困难要不放弃、不气馁、迎难而上,先帮助幼儿重新振作起来,再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恒心完成任务,这样,当幼儿再次遇到困难时,他们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促使其健康、茁壮地成长。

(二)学前教育中性格培养对幼儿人格发展的必要性

学前期是个人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一个好的性格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教师必须重视孩子内心的认知变化,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培养,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形成健康人格。每个幼儿都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征,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把握,对不同的孩子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坚持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都得到鼓励与赞美,促进幼儿人格的发展。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幼儿教师要多提问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成长,变得勇敢,变得自信;对于性格外向的孩子,教师要巧妙利用其性格特征,让他们多交流,多交朋友,这样一来,他们不仅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锻炼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用活泼开朗的性格去带动一些内向孤僻的孩子,可谓一举多得。

学前教育有哪些原则

是对0岁至入小学前儿童实施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应互相渗透,有机结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依据0岁~6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前教育的原则可概括为:

(1)从胎教开始适应各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教育;

(2)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

(3)成人对学前儿童的照管与教育相结合;

(4)以兴趣诱发,在游戏中成长;

(5)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学前教育的成考专业

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

主干课程

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学概论、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社会学、学前卫生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声乐、舞蹈、美术、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保健学、幼儿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游戏学原理、教师口语等。

就业前景

随着婴幼儿生育高峰的临近,使得“幼儿园短缺”、“幼师短缺”等问题再一次进入大众视野,婴幼儿家长对此更是颇为担忧。“2007年我们国家要求儿童入园率需达到80%,但到2008年我国儿童入园率才达到47%,这个数字跟国家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幼教专家说:幼儿园短缺和幼师短缺是有一定关系的,“2011年北京市现有的资源只能满足一半的学生入园,也就是刚刚满足了50%的幼儿的需求,幼师的缺口一直以来都是基本存在的。”

让宝宝赢在起跑线上早教班不可少

科学研究证明,宝宝一出生,脑重量400克,达到成年人智力的25%,六个月迅速发展为50%,1岁达66%,3岁达80%,俗话说“三岁定终身”,也就意味着:宝宝三岁的智力、体能、个性能已经定型80%以上。而同时0-3岁还是运动、语言等能力发展最快的敏感期,此时让孩子在父母的鼓励和参与下,完成有针对性的智能开发训练,事半功倍。

大部分家长都选择在孩子2.5岁---3岁时送孩子上幼儿园,而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入园初期都会产生“分离焦虑”的不适应现象,部分孩子会持续2-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对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及生理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而3岁前让孩子参加幼儿园亲子班婴幼衔接潜能开发课程后,孩子会在非常自然轻松的状态下熟悉接受幼儿园环境及作息时间,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一起游戏、活动的集体生活,从而为正式入园做好更为充分的准备,大大缩短孩子入园不适应时期。

独生子女在三岁未上幼儿园前,在家庭教养方式下,普遍缺乏与同龄孩子交往的社会性经验,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从而对其将来的集体生活造成困扰.因此,让孩子在0-3岁这一个性品质形成最重要的时期进入亲子班,是对孩子社会性发展需要的一个促进手段,同时,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对孩子完整的人格个性形成将有重要的帮助.

而一谈到早教,我们的父母就想到如何开发智力,提高孩子的智商,如何让孩子聪明等等;其实孩子从一出身都比我们成年人聪明,所以从智力的角度来说,我们做父母的大不可必操心,而我们恰恰忽略的是孩子性格行为习惯方面的培养。对于家长的困惑和早教观,有专家表示,教育往往不能立竿见影,它具有潜在作用。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模式也不同:是通过孩子活动——玩、摸、走来增长他们的一些能力,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学前教育的一个指导思想应该是:在游戏中教与学。有业内人士提醒家长不要陷入早教误区:早教机构不是幼儿园。不少家长把早教机构当成了幼儿园、游乐场,带孩子到早教机构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互相接触。带着这种思想让孩子上课,不会起到什么作用。

其次,早教不是万能的。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早期教育变成超常儿童,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早期教育首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应过度强调技能。

此外,孩子父母是早教成功与否的关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要把在早教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对孩子进行真正的早期教育。

现在,咱们国内当下有句特别时尚的话,叫“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特别同意这句话,但关键是要弄明白“起跑线”在哪儿?眼下“起跑线”太多,有点把人弄得找不着北了。你看:办英语班的说在他们那儿;办电脑班的说在他们那儿;还有卖矿泉水的,卖书包的,连治大舌头的都来凑热闹,说他们那儿也是起跑线。这些五花八门的“起跑线”,有多大帮助,笔者没有考察和实践,不敢枉加评论,但有一点儿,家长们一定要瞪大眼睛,那就是与钱沾边的事儿,千万别轻意就“掏腰包”。因为,被弄到他们“起跑线”上的孩子,没听说一下子各方面成绩就提高了多少多少这样的成功案例,但受骗上当,赔钱又耽误孩子时间的倒霉事儿,却常见于报端。因此,做父母别听有关商家的瞎忽悠,此时多在安装优良心理软件上下功夫比啥都强。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是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是谁说的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里蕴藏的育人道理,不但为多少代中国人的实践所证明,有趣的是外国人也为其找到了证据。而且还把“看老”的年龄提前了4年。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每名幼儿都被问了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

2003年,也就是当他们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为“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卡斯比教授指出,3岁幼童的言行能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不过,他也承认,一个人的性格到成年后又改变的情况的确存在,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中国的父母都知道这个理儿,可是真去躬行的却不多。因为他们心里大多有这样一个误区,也可以说是两个“担心”。一个是孩子太小,不懂事儿,告诉他什么也不会往心里去,担心白费劲;另一个是有的个别父母,甚至还有怕把孩子“脑子”累坏了的担心。实际上不是这样。人的脑神经细胞大约有140亿个,其中70%~80%是在3岁前形成的。小孩到了6岁时,脑重量就能发展到1250克,达到成人的90%,基本接近成人脑重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曾做过对近千名儿童从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5岁前为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做100%,4岁前就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8岁间获得的,剩余的20%则在8~17岁间获得。由此可见上述的担心是没必要的。

我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朱庆澜先生,对早期教育亦有真知灼见。他说:“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在家里养活6年,好似第一道染缸;6岁进入学堂,好似第二道染缸;20岁以后出了学堂,到世界上来同人办事,好似第三道染缸。”他认为关键是“第一道染缸”。“第一道染缸”打上“红底子”,以后再受到好的教育和影响人就会变成“大红”、“朱红”,即使是后来受到不良的影响,“红底子”也不会很快变化。假如“第一道染缸”染成了“黑底子”,以后就是后来受到好的教育和影响,原来的“黑底子”也很难褪去。朱老先生的“三道染缸”理论,形象地说明了一个孩子6岁以前安装的软件,能关系到孩子今后一生。

中国的朱先生和英国的卡斯比教授,虽然生于不同年代,不同国度,但他们对人“基本定型”年龄、作用、意义的理论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一古训,便是我认为父母们给孩子们安装软件应拿捏得“及时”。“一个萝卜顶一个坑儿”。人的基本软件的种子都应在7岁以前,撒进孩子大脑的“坑”里,也就是放进我说的“抽匣”里。如果有谁忽略了这个期限,错过了这个时机,这会对孩子的成长相当不利,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五岁孩子如何教育

五岁宝宝都是数学天才

五岁儿童的典型行为:开始学习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一想对方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已经能够懂得遵守规则,也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但是,他会超越界限试探你,看看你有什么反应;虽然距离理想的目标还很远,但是与以前比较,孩子到了5岁就能够更好地控制住自己的冲动。如果他们的欲望不能够得到满足,他们也很少摔门、打人或者大哭一场了。

在这个阶段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教育,对她们将来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是入学之前的准备阶段,如果没有适当的教育,那会不利于将来的发展。有关五至六岁儿童的教育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采用游戏的方法发展儿童诸方面的能力。游戏的选材应由成人来决定,但注意游戏的内容要适合五至六岁儿童的心理特征。这一点,成人要慎重的选择。

第二,利用生活中的机会,让儿童懂得更多的道理。如住在楼上,应告诉她们不要在楼上跳,否则会影响楼下的正常生活。五至六岁儿童喜欢问问题,在这方面,成人应该有耐心,有可能的话每个都应该回答。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幼儿爱问问题的好习惯,才能使幼儿明白更多的道理。

第三,提供条件让儿童做感兴趣的有益的活动。五至六岁儿童已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当发现儿童有某一方面的兴趣倾向时,我们应该尽力去培养。但前提是这些兴趣是有益的,如果这些兴趣有害无益,我们应该去转移她们的注意力,逐渐使这一兴趣淡化。有的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逼迫孩子学习,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做法。

第四,减少担心,让儿童多做些活动。五至六岁儿童喜欢运动,这是家长最头疼的。殊不知运动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还可以促进骨骼肌肉的快速增长。所以,家长们,不要去在乎孩子的衣服有多脏,让她们自己去运动,但同时也应做好保护措施。

第五,做好幼小衔接。六岁儿童即将进入小学,因此,在这个阶段,应培养她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她们更好的保护自己。

相关推荐

幼儿早期该如何教育

早期教育的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对于早期教育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同时那在早教的重要性的也是非常关键的就是是人体儿智力发育的最关键的事情,应该抓紧早期教育对于婴幼儿时期的主要是神经系统发展最快。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有人幼儿早期教育 认为,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5-5岁半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

你该给孩子什么样的学前教育

“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中国谚语跟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类似,都认为儿童的早期心理特点和性格是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幼年时期的经历将影响人的一生。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学前教育对孩子今后成长的重要性,孩子刚出生就报名参加早教班,竭尽所能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并早早学习各种特长……孩子的早期教育就是要上各种早教课吗?孩子的学前教育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我们家长应该在早期教育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6岁前孩子该具备的能力 学会表达、思考、实践、协作和创造 瑞士儿童第一协会秘书长Monica S

婴儿过早教育易患精神病

韩国婴儿学哲学被逼出精神病 据报道,韩国前几年刮起周岁婴孩补习英语之风,最近又兴起婴儿学瑜伽、学哲学,甚至学走路的风潮。这股早期教育热潮终于出了偏差,产生了不少婴儿精神病患者。 精神科医生表示:“韩国婴幼儿的精神病患者,已占总体精神病患的30%至40%。这些婴儿患病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家长的强迫性早期教育的压力。这些婴幼儿的症状有情绪不安、注意力障碍、认知发达不均衡等。” 专家解读 婴幼儿过早接受培训易出现行为倒退现象 韩国出现的这种现象在我国近几年也有这种趋势,不少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甚至有些是害

如何为宝宝刷牙选择牙膏

第一阶段:三岁以前 这一阶段的宝宝尚不具备自己吞吐的能力,此时切忌使用成人牙膏,也不能混用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牙膏。因此在宝宝三岁前,可以选择纯天然原材料制成的,无氟可吞食的牙膏。 第二阶段:三岁到六岁左右 此阶段宝宝的吞咽能力已经成熟,可以自主的吐出牙膏泡沫了。这个时候可以选择纯天然原材料制成的,无氟可吞食入口的牙膏或使用含有少量氟的牙膏。不过在使用过程中,父母要在旁边监督,确保孩子不随意吞食。 推荐那些具有水果味,刺激性小的牙膏,不建议选用薄荷口味的,因为大多数宝宝都接受不了这种强烈的刺激性味道。含氟

小学入学:到底早好还是晚好

入学年龄规定引发争议 针对入学年龄早晚的问题,之前本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人士解释道,本市长期实行的“3岁入幼儿园,6岁入小学”的年龄不是随便定下来的,而是综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等科学因素做出的规定,《义务教育法》也明确要求年满六周岁的儿童才可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家长们最好让孩子按部就班入园、入学,如果过早地入学,无异于拔苗助长。 不过伴随“只晚几个月甚至是几天就要再等一年上学”、部分孕妇担心孩子月份小影响及时入学而提前剖腹产等现象的出现,社会各界对于入学年龄的早晚开始提出更多的意见和看法。除了维持法律刚性

幼儿家庭教育都有哪些技巧

幼儿期是最重要的教育时期 从1岁开始至满3岁称为幼儿期,这一时期是儿童智力的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是孩子的特殊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也是个性、品质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期个性的形成是以后个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培养孩子在德、智、体几方面更顺利、更健康地成长,以配合“四化”的需要,多出人才和早出人才,家长应特别注意幼儿期的教育。 幼儿教育与幼儿健康都很重要 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孩子身体健康,不生病,就算完成了抚养的责任,而教育则是幼儿园,学校老师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

幼儿早教应避免三个误区

什么是早教 所谓“早教”简单来说就是在孩子0岁-6岁,特别是0岁-3岁婴幼儿期大脑发育的快速增长期,挖掘其最大潜力,使孩子达到早慧的目的,同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 幼儿早教应避免三个误区 专家表示,目前家长对早教普遍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把早教简单地理解为“孩子智力的培养” 专家强调,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早期教育应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健康、聪慧、性格好”,而不是有些家长理解的仅仅为了智力发育好,人人夸孩子聪明,不参加早教班会让孩子低人一等。 2.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评估不足 有些

智力开发的重要性

早期智力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早期教育。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姆,通过对近千名婴儿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若以17岁时的智力为100,8岁时进行开发,只能开发20%,4岁时进行开发却能达到50%,而更大的潜能开发在3岁以前。 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也已成为世人的共识,它牵动着亿万父母的心。婴幼儿时期是大脑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利用其脑神经的敏感性,进行早期教育,确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婴儿失去早期教育,任其自然生长,就会浪费了宝贵时间。这是因为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一旦延误了大脑

BB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

8岁前婴幼儿教育非常重要 他提出,如果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做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岁到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的智力则是在8岁~17岁这个时期获得的。 尽管人们对布卢姆的这个假设还有争议,但是对从出生到8岁这一时期是人的智力发展最快时期的论点,看法都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婴幼儿期、童年期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最容易形成大脑神经联系。 我国儿童心理学工作者也认为:4岁前,是儿童发展形象视觉和口语语音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期;5岁~6岁是丰富口语词

宝宝5岁幼儿园早教内容有哪些

(1)熬炼孩子的感知觉 婴幼儿感知觉器官的成果;利用声音、语言玩具、早教书籍、实物等刺激其听、视、触、嗅觉等;不行应付;科学研究证实。数物对应艺术以及与创造,1岁半到3 岁末是表达语言阶段,从1岁到1岁半是明白语言阶段。婴幼儿1岁左右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不停与小儿举行语言交换。否则将对小儿生理及智力生长孕育产生不良结果,早期教诲应该根据婴幼儿的生理生长纪律和年岁性把重点放在生长小儿的智力和人性风致作育上,并且因材施教。认真简要而精确地复兴小儿提出的每个问题,故应早与孩子语言,可采取启蒙式或游戏式的要领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