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带脉的作用 带脉穴的准确位置
艾灸带脉的作用 带脉穴的准确位置
位于侧腹部,章门穴下1.8寸,当第十一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带脉的准确位置图 带脉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侧腹部,第11肋骨游离端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取穴:腋中线与平脐横线之间交点即是本穴,按压时有酸胀感。
通带脉后什么感觉 带脉怎么疏通
方法:平躺在床上,用双手轻捶自己的腰部(叉腰的位置)两侧5分钟,敲完后感觉整个腹部有点微微发热,很舒服。
注意:
用力适度,不要过轻或过重,手下有内脏震动感最好,女性在生理期的时候请暂停,准妈妈不可以使用此法。
带脉和肚脐平齐,像一条带子缠在腰间,捏住腰两侧的肉肉(大拇指在上,四个手指在下),用力向两外侧拉开,再松手,反复200次。如果一开始做不了那么多,可以先从50、100、150,循序渐进。
双手轻轻握拳,从背后腰中部开始,向两侧沿着带脉按摩,至肚脐为一圈,每晚睡觉前进行30-50圈,并重点在腰部两侧的带脉穴上敲击50-100下,对于恢复带脉的约束能力、减除腰腹部的脂肪,有非常好的作用,坚持一个月左右,就能看到效果。
艾灸罐艾灸15-30分钟,或用艾条悬灸带脉穴10-20分钟,需在专业的艾灸人士下进行,以免烫伤自己。
白带量多发黄怎么办 白带多发黄-穴位按摩
位置:带脉穴在第11肋骨游离端直下,与肚脐水平交界处。
按摩方法:两手中指分别暗语两侧带脉穴出,顺时针方向按揉2恩重,已有酸胀感为度。
功效:按揉带脉穴可以治疗月经不调、白带多发黄、白带气味腐臭、疝气、腰背无力、胸肋疼痛等。
带脉的准确位置图
带脉穴为带脉之所过,又主治带脉及妇人经带疾患,脉穴同名,故称带脉。
带脉穴位置:在侧腹部,当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肝经章门穴下1.8寸处;侧卧取穴。
带脉不通的身体表现 找带脉的简单方法
带脉穴位置:在侧腹部,第11肋骨游离端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腋中线与平脐横线之间交点即是本穴,按压时有酸胀感。
找带脉的方法:两手叉腰,手掌在后,拇指在前,放在腋下且与肚脐处于同一条线上,按压时有酸胀感,即为带脉穴。而带脉就是横向绕腰部一圈运行的经脉。
艾灸带脉可以减肥吗 艾灸带脉穴的配伍作用
治带下病∶带脉,白环俞,阴陵泉,三阴交,有健脾渗湿止带作用。
治痛经,经闭∶带脉,中极,地机,三阴交,有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作用。
治月经不调∶带脉,血海,膈俞,有通经活血作用。
艾灸哪里治妇科病 带下
取穴:取任脉,带脉和足太阴经穴为主;湿热下注导致带下色黄粘腻,或夹血液,阴部瘙痒,小便短赤,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者配取带脉,气海,三阴交,行间,阴陵泉等穴位施灸;带下色白,或淡黄,无臭,质地稀薄,连绵不断,伴随腰重酸痛,小腹冷感,食欲不振,舌苔淡,苔白滑,脉沉迟者配取带脉,气海,三阴交,关元,足三里等穴位施灸。
好处:艾灸以上穴位,可健脾益肾,清热利湿,改善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气,脾虚运化失常,水湿下行导致的带下症状;或因肾气不足,肾阳不能温化水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所形成的带下症。
艾灸让白带异常无所遁形
中医艾灸白带异常的方法有脾虚型、肾虚型两种。
肾虚型
患者白带清冷,腰膝酸软,乏力,少腹冷坠,溲清便溏,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可灸带脉、三阴交、关元、肾俞、次髎等穴。带脉、三阴交补肾健脾,益气固摄;关元与肾俞配伍可强肾培元,固涩止带;次髎疏理下焦,清散郁热,补益虚损。诸穴合用以达到滋阴补肾,培元固涩之功。
脾虚型
患者带下色白,淋漓不断,面色萎黄少华,神疲肢冷,食欲不振,小腹发凉,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滑,脉缓而弱。可取带脉、三阴交、足三里、脾俞、隐白等穴。灸带脉能益气固摄,调理任督两脉;三阴交平肝健脾利湿,补肾强精;足三里调理脾胃,利于气血化生,增强体质,促进康复;脾俞振奋中阳,健脾以助升清降浊,运化水湿;隐白补脾、益气摄血。诸穴合用可起到健脾益气,升阳除湿的作用。
在治疗白带异常时,将艾条点燃后,右手持艾条与局部皮肤成45°角,点燃一端的艾头对准穴位处,相距约1寸左右,以局部皮肤感到温热、泛红为度。每天艾灸一次,每穴施艾条温和灸15分钟,连续10天为一疗程。
中医治白带异常选穴很重要
白带异常中医称为“带下病”。中医认为,“带下病”是因患者肝脾不和,肾气素虚,又受到湿热之邪侵袭胞宫、阴器,导致任脉失固,带脉失约引起的。治疗上可采用艾灸方法,辨证取穴,疗效较好。
中医艾灸白带异常的方法有脾虚型、肾虚型两种。
肾虚型
患者白带清冷,腰膝酸软,乏力,少腹冷坠,溲清便溏,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可灸带脉、三阴交、关元、肾俞、次髎等穴。带脉、三阴交补肾健脾,益气固摄;关元与肾俞配伍可强肾培元,固涩止带;次髎疏理下焦,清散郁热,补益虚损。诸穴合用以达到滋阴补肾,培元固涩之功。
脾虚型
患者带下色白,淋漓不断,面色萎黄少华,神疲肢冷,食欲不振,小腹发凉,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滑,脉缓而弱。可取带脉、三阴交、足三里、脾俞、隐白等穴。灸带脉能益气固摄,调理任督两脉;三阴交平肝健脾利湿,补肾强精;足三里调理脾胃,利于气血化生,增强体质,促进康复;脾俞振奋中阳,健脾以助升清降浊,运化水湿;隐白补脾、益气摄血。诸穴合用可起到健脾益气,升阳除湿的作用。
在治疗时,将艾条点燃后,右手持艾条与局部皮肤成45°角,点燃一端的艾头对准穴位处,相距约1寸左右,以局部皮肤感到温热、泛红为度。每天艾灸一次,每穴施艾条温和灸15分钟,连续10天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