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绒毛状腺瘤

绒毛状腺瘤

引起绒毛状腺瘤的原因有哪些呢?有许多患上该病的女性朋友,仍然不解自己为何会患上绒毛状腺瘤,针对绒毛状腺瘤病因,我们请专家为我们具体分析。

乳头状腺瘤绝大多数呈广基型生长,无长蒂型息肉,瘤体稍高出于正常粘膜面,向周边蔓延面积较大,典型病例可累及肠管周径的大部分,瘤表面呈丝绒或粗颗粒或粗毛形状,颜色较一般息肉状腺瘤略淡,常覆盖一层粘液。

瘤体结构质地较软,用钳子轻触似海棉状,呈块状并有蒂的乳头状腺瘤发生极少,病理观察其瘤的特点是多数纤细的乳头状分支,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表面呈单层柱状或复层上皮及杯状细胞,腺体成分的结构较少,可有散在分化较差区,病变主要限于粘膜层,很少多发,可并存息肉状腺瘤。

绒毛状腺瘤怎么回事

1、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在2006年消化疾病周上报告副作用,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与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相比,糖尿病加肥胖可使结直肠腺瘤和更晚期阶段发现的腺瘤的风险增加一倍以上。

2、Jill E Elwing博士治疗及其同事对进行结肠镜筛查的100例2型糖尿病女性和500名非糖尿病女性进行了研究。糖尿病组努力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岁,41%为白种人,10%与结直肠癌有一级亲缘关系不见。平均体重指数为34.4,29%使用胰岛素。非糖尿病对照组的激素状态相当。平均年龄是59岁,68%是白种人,平均BMI 是28.5,7%与结有一级亲缘妙手关系。

3、任何反而绒毛状或管绒毛状很好并且直径大于1cm的腺瘤或晚期腺瘤或指导任何高度增生3、不良都符合这项研究腺瘤的定义。女性的腺瘤发生率为37%,非糖尿病女性为24%。所以几率为1.80。糖尿病女性的晚期腺瘤发生率为14%,非糖尿病女性为6%,几率为2.4.与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炎症比较,肥胖糖尿病女性发生任何心情腺瘤和晚期腺瘤的几率分别为2.6和3.5.

4、连接糖尿病和结直肠腺瘤的可能原因,高胰岛素血症作用可能是穷人原因。胰岛素本身是一种生长因子。它一年可能具有直接为人的促瘤形成搭理作用,或者通过生长因子-1间接发挥作用。

大肠息肉分哪几类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组织学分类:

(1) 腺瘤性息肉:是最多见的一种,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3种。

(2) 炎症性息肉:是肠粘膜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病人。

(3) 错构瘤型息肉:多发生在儿童。

(4)增生性息肉。

大肠息肉大多没有临床症状,仅在肠镜、钡灌肠或尸体解剖中偶然发现。少数病人可有以下症状:

(1) 便血:粪便常呈鲜红色,以绒毛状腺瘤及幼年性息肉较多见。

(2) 粪便改变:有时粪便中有较多粘液。

(3) 腹痛:比较少见。

盲肠腺瘤性息肉的症状

1. 结肠脂肪瘤是一种比较多见的结肠良性肿瘤,常见于中年以上或老年,多发生在盲肠,从升结肠以下逐渐减少。大多是单发的,偶可多发。绝大多数脂肪瘤发生在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约2/3有蒂,少数在浆膜下,可能起源于脂肪垂。肿瘤常呈分叶状圆形或卵圆形,直径通常为 1-10cm, 黄色,质软,偶尔粘膜面发生溃疡而引起便血,或因肿瘤诱发结肠套叠而引起腹痛、产生腹块等。

2. 绒毛状腺瘤腺瘤性息肉中约 10% 是绒毛状腺瘤,一般都是宽基底,表面如乳头状,轮廓不规则的上皮细胞肿瘤。好发部位为直肠和盲肠。绒毛状腺瘤由肠粘膜面上长出,有的分布在肠壁上犹如绒毯状,有的则纠集在一起呈不规则分叶状。肠的粘膜下层及肌层均无改 变。绒毛样腺瘤的临床症状与其他腺瘤性息肉相同,常见有便血、便秘以及腹泻。当肿瘤较大时,可有大量粘液排出。绒毛样腺瘤极易恶变,发生率高达30-60% , 手术切除往往不易彻底,术后易复发。

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

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直肠息肉肛肠科常见疾病,直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直肠粘膜上的新生物,一般是因为粪便刺激形成的,会出现脱垂、便血等明显症状,下面看下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

肠息肉危害大不?肠息肉危害怎样了解?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肉常见的所在,更由于易于发现和处理,因而受人重视。

凡是大肠黏膜上任何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学类型如何,临床均统称为“息肉”或“多发性息肉”,也称“息肉病”属于肿瘤的范畴,部分为类癌;介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癌]之间。病理检查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临床上息肉可为单个多个,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什么是直肠管状腺瘤

腺瘤是腺上皮组织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无疼痛及其他自觉症状,体积小,直径多在2cm以内,界限多清楚,可活动。

病理改变中肉眼观察: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剖面呈棕黄色,可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粘液。显微镜观察:实质:肿瘤由柱状或立方上皮组成,双层排列,并互相吻合成不规则的小管状或狭长的小梁状。细胞核大,卵圆形,大小一致,胞浆嗜酸性。管腔或小梁外周无肌上皮细胞。管腔内含PAS阳性分泌物。

间质:疏松,其中有大量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实质和间质间有基底膜分隔。多见于肠道、乳腺、甲状腺、卵巢等处。粘膜的腺瘤多呈息肉状,腺器官内的腺瘤则多呈结节状,且常有被膜,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腺瘤的腺体与相应正常组织腺体结构相似,而且常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

根据腺瘤的组成成分或形态特点,又可将之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囊腺瘤、纤维腺瘤、多形性腺瘤等类型。

(一)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多见于结肠、直肠粘膜。呈息肉状,故常称为腺瘤性息肉。两种成分都有时,称为管状绒毛状腺瘤。腺瘤可有蒂(与粘膜相连,但也可以是比较平坦的。绒毛状腺瘤恶变率较高。

(二)囊腺瘤:是由于腺瘤的腺体分泌物淤积,腺腔逐渐扩大并互相融合的结果,肉眼上可见到大小不等的囊腔。常发生于卵巢等部位。

哪些大肠息肉必须早期切除呢

事实上,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是肿瘤性息肉(又称大肠腺瘤),统计表明,80%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的。而大肠息肉和大肠腺瘤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息肉≠腺瘤

大肠息肉是指自黏膜表面突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可以带蒂或不带蒂。在大肠息肉中,有些是肿瘤性息肉,有些是非肿瘤性息肉。其中,肿瘤性息肉占70%~80%,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而非肿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它们的发生、发展与大肠癌关系不大。

肿瘤性息肉分三种,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这三种腺瘤是病理上的三种分类。一般地说,小的息肉多数是管状腺瘤,大一点的息肉是混合性腺瘤,再大一点的息肉则是绒毛状腺瘤。不同种类的腺瘤,癌变机会不一样,管状腺瘤较低,混合性腺瘤稍高,绒毛状腺瘤最高。另外,腺瘤癌变率也与大小有关,1厘米大小者为1%~2%,1~2厘米大小者为10%,2厘米大小者为40%。

癌变时间为5~10年

从癌变时间上来看,腺瘤发生癌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至少5年,平均5~10年。另外,有资料表明,单个腺瘤者29.7%发生癌变,2~5个腺瘤者的癌变率为51.7%~76.9%,6~48个腺瘤者的癌变率为80%。

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中的绒毛状腺瘤发生癌变概率很大,如果不治疗,百分之百会癌变。因此,一旦病理检查发现该息肉是绒毛状腺瘤,必须及早摘除。而家族性息肉病是与遗传有重要关系的疾病,属癌前病变,如果不做任何治疗,最后发展成大肠癌的风险很高,也必须积极切除。

手术、检查需谨慎

目前,大肠腺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内镜下手术和开腹手术。内镜下手术切除大肠腺瘤创伤不大,但技术要求高,出血和穿孔危险性大。更重要的是,内镜手术切除前,如果还不能完全肯定所切组织是大肠腺瘤还是大肠癌,病人就将面临肿瘤未切干净、容易复发,以及切除过程中肿瘤扩散、转移、种植等后果。

需要提醒的是,在同一个病人身上,腺瘤可能只有一个,也可以发生多个,发生多个的机会在30%左右。因此,医生大多会仔细检查病人身上可能存在的其他大肠腺瘤。另外,大肠腺瘤很容易复发,据统计,病人再发腺瘤概率为30%~50%。因此,腺瘤摘除后并非一劳永逸,定期做肠镜检查非常必要。通常,病人手术后头1年应随访1次,以后每2~3年随访1次,有的需要终身随访。

大肠息肉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大肠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有哪些?大肠息肉对身体的危害多不?大肠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怎样了解呢?直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肉常见的所在,更由于易于发现和处理,因而受人重视。

凡是大肠黏膜上任何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学类型如何,临床均统称为“息肉”或“多发性息肉”,也称“息肉病”属于肿瘤的范畴,部分为类癌;介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癌]之间。病理检查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临床上息肉可为单个多个,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绒毛状腺瘤检查

有部分女性朋友疑问,如果患上了绒毛状腺瘤要做什么检查呢?针对绒毛状腺瘤的检查,接下来,我们请专家来具体的讲解一下,该病临床诊断中大多数乳头状腺瘤经直肠指检,直肠镜或结肠镜检发现。

由于腺瘤很软,而直肠指诊时腺瘤很软,需仔细检查,否则容易被忽略,发现乳头状腺瘤要进行仔细扪诊全腺瘤,质地均匀而很软的,属良性结构的可能性较大,扪及乳头状腺瘤有小结节及质硬者须高度警惕癌变的可能。

扪诊检查绒毛状腺瘤有否癌变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可行性,扪诊不十分清楚的绒毛状腺瘤可经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及结肠纤维窥镜检诊,为确定肿瘤有无癌变可能,须在腺瘤表面及基底不同部位采取组织做活检。

绒毛状腺瘤症状

绒毛状腺瘤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排出粘液及解大便未尽的感觉,常易误诊为粘液性结肠炎及菌痢,较大的绒毛状瘤可排出多量粘液。可与粪便一起排出或单独排出大量粘液的腹泻物,每天排出量高达3000mL以上。

绒毛状腺瘤常导致患者严重脱水,解质紊乱,循环衰竭酸中毒等症状而危及生命。由于肿瘤细胞的异常功能,而致大量液体及粘液排出。

绒毛状腺瘤是增生的上皮向粘膜突起,形成绒毛状和乳头状,乳头中央可见由纤维组织及血管构成的中心索。组织学上至少50%以上的成分是绒毛状结构才能给此诊断。

绒毛状腺瘤常较大,无蒂,上皮有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绒毛状腺瘤易恶变,文献报告高达40%的绒毛状腺瘤有浸润性癌灶。

大肠息肉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大肠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怎样了解呢?直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肉常见的所在,更由于易于发现和处理,因而受人重视。

凡是大肠黏膜上任何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学类型如何,临床均统称为“息肉”或“多发性息肉”,也称“息肉病”属于肿瘤的范畴,部分为类癌;介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癌]之间。病理检查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临床上息肉可为单个多个,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结肠息肉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增生性息肉的鉴别 增生性息肉外形和组织结构与管状腺瘤或微小腺瘤相似,若不仔细分析会造成误诊。 约20%的增生性息肉有灶状的管状腺瘤成分,特别在息肉的底部。有1/3绒毛状腺瘤,也可发现有灶状增生性息肉成分。这些混合形态出现应诊断为管状腺瘤或绒毛状腺瘤,以利临床做出正确处理。

2.息肉综合征的鉴别 息肉综合征是指肠道有多发性息肉或息肉病,在肠外特定组织同时或先后出现病变者。主要包括:Gardner综合征、Turcot综合征、Cronkhite- Canada综合征和Peutz-Jeghers综合征。

相关推荐

胃息肉和胃癌之间有什么区别

胃息肉不是胃癌,但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定期随访,及时处理。 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 1% 。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和肿瘤性息肉( 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 )两大类,前者的恶变机会不高,而后者有很高的恶变倾向。 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错构瘤性和异位性息肉很少发生癌变。增

导致肠癌的主要原因

1、饮食因素 导致肠癌的主要病因,与大家的生活饮食有关,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饮食可增加患直肠癌的风险性。因为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可促进甲基胆蒽物质的分泌,致使胆酸分泌增加,被厌氧菌分解为不饱和的多不烃,因此这两种物质成为致癌物质。纤维素量少,导致粪便通过肠道的时间增加,从而致癌物质与肠结膜接触时间增加,癌变机会增多。 2、遗传因素 肠癌的患者中,有不少患者是具有癌肿的家族史,其中不少患者是属于消化道肿瘤,因为细胞的基因改变,患者遗传得到一种易感性,遇上激发此病的某种因素,组织细胞迅速生长,发展成为癌。所以

直肠癌诱发病因有哪些

1、脂肪、纤维素与热卡:脂肪消耗量的增加与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是平行的,直接测定饮食脂肪的含量显示消耗脂肪量高的人群,其结直肠癌的病死率也高。 2、维生素和矿物质:抗氧化作用的微营养素以及矿物质,具有清除或中和某些氧代谢产物称为氧自由基和单线氧的伤害作用。这些代谢产物形成于全身常规生化过程中,它们可能是危险的,因为它们可伤害DNA、脂质膜和蛋白质。对细胞的这种分子水平伤害如不受抑制就会促进癌肿的形成。有几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作用。 3、遗传因素:遗传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癌中是一重要因

怎么治疗结肠管状腺瘤

结肠腺瘤泛指结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其他型息肉、炎症医生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结论增生的后果。 区分结肠直肠腺瘤的性质,是幸运手术难忘治疗相信方案选择应该,以及患者中药预后一直好坏的重要比较保证。 结肠腺瘤泛指结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其他型息肉、炎症医生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结论增生的后果。 区分结肠直肠腺瘤的性质,是幸

胃息肉症状 腺瘤性息肉

是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直肠息肉怎么引起

直肠息肉是直肠良性肿瘤的一种,是直肠内有粘膜覆盖的肿物,呈小的结节状粘膜隆起或为大的带蒂的肿物,一般为单个,少数为多个,若很多息肉聚集直肠或累及结肠者谓之息肉病。息肉源于炎症的称炎性息肉;粘膜呈增生性改变的无蒂结节称增生性息肉;由肠上皮生长的有腺瘤性息肉,绒毛乳头状腺瘤息肉,此类息肉容易恶变。 1、管状腺瘤 最为常见,多数是单个,有蒂,直径一般在1cm以下,在肠黏膜表面隆起如米粒或黄豆大,表面光滑或呈细颗粒,颜色接近正常黏膜,质软;大腺瘤如樱桃或草莓,表面有浅沟或分叶状,色暗红,很少癌变。镜下形态可有不同

肠息肉到底会不会癌变

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

胃息肉与胃癌的关系

胃息肉不是胃癌 ,但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 ,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 ,定期随访 ,及时处理。 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 ,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 1% 。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 )和肿瘤性息肉( 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 )两大类 ,前者的恶变机会不高 ,而后者有很高的恶变倾向。 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错构瘤性和异位性息肉

肛门流血但是不疼是什么原因 可能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导致的肛门出血,一般呈间歇性,颜色鲜红,量不多,血液不与粪便混合。大多数为良性,不会发生癌变。但是极少数,如腺瘤样息肉、绒毛状腺瘤,可有癌变风险。 注意!早期直肠癌血色是鲜红的或暗红色,呈滴状附于大便表面,肛门无痛。

胃息肉如何作病理诊断

一、胃息肉和息肉病 (一)胃息肉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 胃息肉较结肠息肉少见,一般无症状,检查时偶然发现。胃镜见到的胃息肉是黏膜向腔内限局性隆起,注气后不消失。可单个或多个,大多数单个发生。息肉表面一般光滑或桑椹样,少数呈分叶状,或表面发红、糜烂、出血,约一半息肉的直径在0。5~1。0mm之间,少数直径小于2cm。息肉呈圆形或椭圆形。 病理上将胃息肉分为3类: (1)增生性或再生性息肉; (2)腺瘤性息肉; (3)错构瘤性息肉。 胃息肉主要是增生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及胃体下部,直径常小于2cm,有蒂或无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