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咽管瘤的分类表现
颅咽管瘤的分类表现
1.颅内压增高表现
颅咽管瘤的体积较大,作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它可直接通过占位效应引起颅内压升高,颅咽管瘤还可压迫第三脑室,阻塞室间孔而使颅内压升高,这可能为其引起高颅压最主要的原因,颅内压增高症状在儿童多见,最常见的表现为头痛,可轻可重,多于清晨发生,伴有呕吐,耳鸣,眩晕,畏光,视盘水肿,展神经麻痹等,也可有发热,颜面潮红,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头痛多位于眶后,也可为弥漫性并向后颈,背部放射。
在儿童骨缝未闭前可见骨缝分开,头围增大,叩击呈破罐声,头皮静脉怒张等,引起颅内高压者大多为较大的囊肿,肿瘤压迫第三脑室,阻塞室间孔还可引起阻塞性脑积水,由于囊肿内压力可自行改变,有时使颅内高压症状出现自动缓解,偶尔瘤内囊肿破裂,囊液溢出渗入蛛网膜下腔,可引起化学性脑膜炎和蛛网膜炎,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呕吐,伴脑膜刺激症状,如颈项抵抗,Kening征阳性,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有发热等,晚期颅内高压加重可致昏迷。
2.视神经受压表现
表现为视力,视野改变及眼底变化等,鞍上型肿瘤因其生长方向无一定规律致压迫部位不同,使视野缺损变异很大,可为象限性缺损,偏盲,暗点等,肿瘤压迫视交叉可引起视野缺损,常见的为两颞侧偏盲,如见双颞侧下象限性偏盲,提示压迫由上向下,两侧受损程度可不一致,如肿瘤只压迫一侧视束,则产生同向偏盲,如果肿瘤严重压迫视交叉,可引起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如肿瘤侵入第三脑室,引起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则可产生继发性视神经萎缩,眼运动神经可受累,产生复视等症状,鞍内型肿瘤由下向上压迫视交叉,产生视野缺损与垂体瘤相同,视力减退与视神经萎缩有关,有时可因视交叉处出血梗死,血循环障碍而致突然失明,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者一般很少再发生视盘水肿,肿瘤向一侧生长时可产生Foster-Kennedy综合征,儿童对早期视野缺损多不引起注意,直至视力严重障碍时才被发觉。
3.下丘脑症状
颅咽管瘤压迫下丘脑及垂体还可引起多种内分泌代谢紊乱和下丘脑功能障碍:肿瘤破坏视上核或神经垂体,可引起尿崩症,其发生率约20%;肿瘤侵及下丘脑口渴中枢可引起病人烦渴多饮或口渴感丧失;肿瘤侵及饱食中枢,可引起多食或厌食;肿瘤侵及体温调节中枢,可出现发热;肿瘤损及垂体门脉系统或直接侵及腺垂体可引起腺垂体功能减退,肿瘤破坏下丘脑TRH,CRH,GnRH神经元可分别引起TSH,ACTH和促性腺激素的不足;肿瘤损及下丘脑抑制性神经元,则可引起垂体功能亢进,常见的表现有性早熟,肢端肥大症,皮肤色素加深,皮质醇增多症等;部分病人有肥胖,嗜睡,精神失常,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等症状。
揭秘颅咽管瘤治疗难度大的原因
一、颅咽管瘤易复发
颅咽管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它与普通的良性肿瘤不同,没有包膜,有侵润性生长的特点。虽然在显微镜下看达到完全切除肿瘤,但是仍然有极少部分肿瘤细胞残留,造成后期肿瘤复发。颅咽管瘤对放射治疗和化疗都不敏感,一旦复发了治疗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二、颅咽管瘤不容易早期发现
颅咽管瘤是罕见的颅内肿瘤,各个年龄段都可以发病,当病人开始有症状的时候常常被忽视,不能及时发现。颅咽管瘤病人常见的症状是视力下降。学龄儿童在出现视力下降时,家长首先想到的是近视,就去配眼镜,配眼镜后孩子的视力仍然下降,眼科检查发现视神经萎缩后才想到颅内有肿瘤,耽误了治疗时机。3岁以内的小儿在视力下降时,家长甚至难以察觉,有的直到完全失明后才发现。
颅咽管瘤患者的心理护理
颅咽管瘤患者的心理护理不可忽视:颅咽管瘤是一种良性先天性肿瘤,从胚胎期颅咽管的残余组织发生。发病率颅咽管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但在儿童却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肿瘤,占鞍区肿瘤的第一位。专家表示,颅咽管瘤患者心理护理非常的重要。
1、心理护理颅咽管瘤多发于儿童及青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被确诊,心理负担很重,易产生恐惧、悲观心理。另外,开颅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病人往往感到不安、害怕和烦躁,影响休息和睡眠,甚至拒绝手术。为此护士要耐心解答病人的各种疑问,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并介绍成功病例,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视力视野的评估颅咽管瘤因直接压迫视神经、视交叉及视束,有70~80%的病人出现视力、视野障碍。护士可通过粗测初步了解病人的视力、视野情况,具体方法:让病人平视前方,用手指在上、下、左、右四个方位等距离活动,检查患者视野情况。在病人前方的不同距离(如1 m、2 m、3 m等处)用手指数评估视力,记录后与术后视力进行比较。
3、下丘脑损害的观察颅咽管瘤向鞍上发展增大至第三脑室底部,下丘脑受压,其结果可出现尿崩症、高热、昏迷等症状,以尿崩症多见,记录病人术前3日尿量,为术后观察尿崩症提供数字依据。
4、对高颅压者应立即给予脱水剂和利尿剂,以降低颅内压,此类患者应尽快做术前准备,行手术治疗。
5、术前有腺垂体功能减退者,应注意补给足量的糖皮质激素,以免出现垂体危象。对其他腺垂体激素可暂不补给,因不少病人于术后腺垂体功能可得到恢复;如术后仍有腺垂体功能减退,应给予相应的治疗。
以上就是颅咽管瘤的心理护理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对于颅咽管瘤患者来说,饮食极为重要,颅咽管瘤患者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饮食禁忌,谨遵医嘱。在合理饮食的基础上做好颅咽管瘤的术后护理。
脑垂体囊肿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垂体囊肿是起源于垂体囊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又称上皮粘液囊肿、上皮样囊肿、Rathke袋囊肿和垂体胶样囊肿等。
1.临床上与鞍区囊性颅咽管瘤非常相像,有的作者将垂体Rathke囊肿归为颅咽管瘤三种病理分型中的一种,称为上皮样囊肿型或Rathke囊肿型
2.但由于Rathke囊肿与颅咽管瘤临床治疗效果、愈后差别很大,多数作者仍将二者区分开。病理上,垂体囊肿的囊壁被覆单层立方纤毛柱状上皮,内含粘液,而囊性颅咽管瘤的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有实性上皮细胞巢,常常伴有钙化。临床上垂体囊肿很少复发,愈后良好,而囊性颅咽管瘤容易复发,预后不良。胚胎期的垂体囊大多数退化消失,只有个别的没有退化,形成Rathke囊肿。
垂体囊肿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以手术治疗为首选。大多数病人会并发头痛、视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手术后能得到缓解或改善;但易并发表现垂体前叶功能低下,性功能减退及尿崩症等并发症。
颅咽管瘤术后护理常识
颅咽管瘤为先天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5%。多见于儿童及少年,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大多位于鞍上区,可向第三脑室、下丘脑、脚间池、鞍旁、两侧颞叶、额叶底及鞍内等方向发展,压迫视神经及视交叉,阻塞脑脊液循环而导致脑积水。主要表现有视力障碍、视野缺损、尿崩、肥胖、发育延迟等。成年男性有性功能障碍,女性有月经不调,晚期可有颅内压增高。颅咽管瘤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颅内良性肿瘤,能够越早治疗越好,手术治疗后要注意做好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颅咽管瘤多发于儿童及青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被确诊,心理负担很重,易产生恐惧、悲观心理。另外,开颅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病人往往感到不安、害怕和烦躁,影响休息和睡眠,甚至拒绝手术。为此护士要耐心解答病人的各种疑问,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并介绍成功病例,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保护视力视野
视力视野的评估颅咽管瘤因直接压迫视神经、视交叉及视束,有70~80%的病人出现视力、视野障碍。护士可通过粗测初步了解病人的视力、视野情况,具体方法:让病人平视前方,用手指在上、下、左、右四个方位等距离活动,检查患者视野情况。在病人前方的不同距离(如1m、2m、3m等处)用手指数评估视力,记录后与术后视力进行比较。
3、尿崩症护理
下丘脑损害的观察颅咽管瘤向鞍上发展增大至第三脑室底部,下丘脑受压,其结果可出现尿崩症、高热、昏迷等症状,以尿崩症多见,记录病人术前3日尿量,为术后观察尿崩症提供数字依据。
4、降低颅内
对高颅压者应立即给予脱水剂和利尿剂,以降低颅内压,此类患者应尽快做术前准备,行手术治疗。
5、糖皮质激素
术前有腺垂体功能减退者,应注意补给足量的糖皮质激素,以免出现垂体危象。对其他腺垂体激素可暂不补给,因不少病人于术后腺垂体功能可得到恢复;如术后仍有腺垂体功能减退,应给予相应的治疗。
温馨提示:康复期间需注意观察颅咽管瘤病人有无水、电解质失衡的症状反体征,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量。淮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时抽血查电解质,监测血生化,防止高血钠及低血钠的发火。
脑瘤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尚未发现确切的病因。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目前根据某些肿瘤发病特点、病理以及一些基础实验研究,提出几种学说。
(1)遗传学说:在神经外科领域中,某些肿瘤具有明显的家族倾向性,如视网膜母细胞瘤、血管网织细胞瘤、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等,一般认为它们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外显率很高。
(2)病毒学说:实验研究表明,一些病毒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若接种于动物脑内可诱发脑瘤。
(3)理化学说:物理因素中被确认的具有致肿瘤可能的是放射线,已有许多关于头颅放疗后引起颅内肿瘤的报道。在化学因素中,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和硝酸化合物,如甲基胆蒽、苯并比、甲基亚硝脲、亚硝基哌啶,在一些动物实验中都可诱发脑瘤。
(4)免疫抑制学说:器官移植免疫抑制药的应用,会增加颅内或外周肿瘤发生的风险。
(5)胚胎残余学说:颅咽管瘤、上皮样及皮样囊肿、畸胎瘤、脊索瘤明显发生于残留于脑内的胚胎组织,这些残余组织具有增殖分化的潜力,在一定条件下可发展为肿瘤。
2.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颅内肿瘤分类方法很多。Bailey和Cushing的分类能反映肿瘤组织的来源及恶性程度,长期以来被世界多数地区的神经外科和病理科所采用。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些新的分类方法,如Kernohan的Ⅰ-Ⅳ级分类法,Russell的胶质瘤分类。较有影响的是Kernohan提出将胶质瘤,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和神经源肿瘤等,按其分化程度分为Ⅰ-Ⅳ级,根据这个分类似乎能够容易地判断肿瘤的发展和病人的预后,因此受到临床医师欢迎,在国内国际上使用多年。但此分类法也有缺陷,如同一肿瘤在不同部位,细胞分化即可不同,有些混合瘤无法分级,而有些肿瘤分级意义不大。在此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新的分类法,其特点是分类细致,包括了颅内发生的各种肿瘤类型,吸收了既往各种分类的特点和长处,既反应了肿瘤的形态学,又表明肿瘤的来源,并采用间变这一概念,可认为是目前最好的分类。
颅咽管瘤的发病机制
颅咽管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70%是发生在15岁以下的儿童和少年。颅咽管瘤亦称垂体管瘤,是胚胎期颅咽管的残余组织发生的良性先天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占鞍区肿瘤的第一位,发病高峰为15岁或13岁,女性稍多于男性。颅咽管瘤病因不清,诱发因素可能为:遗传因素、物理和化学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
一、发病原因
本病为先天性疾病,生长缓慢,正常胚胎发育时,Rathke囊与原始口腔相连接的细长管道即颅咽管,此管随胚胎发育而逐渐消失,Rathke囊前壁的残余部分,前叶结节部,退化的颅咽管的残存鳞状上皮细胞都可能成为发生颅咽管瘤的起源,因此颅咽管瘤可发生于咽部,蝶窦,鞍内,鞍上及第三脑室,有的可侵入颅后窝。
大多数颅咽管瘤起源于颅颊管靠近漏斗部的残余鳞状上皮细胞,故肿瘤位于鞍上,形成所谓“鞍上型”颅咽管瘤;少数肿瘤起源于中间部的残余细胞,则肿瘤位于鞍内,形成所谓“鞍内型”颅咽管瘤,部分颅咽管瘤在鞍上和鞍内都有,则肿瘤呈哑铃形。
二、发病机制
1先天性剩余学说
这是被人们比较广泛接受的组织发生学说,Erdheim最早观察到正常垂体的结节部有残存的鳞状上皮细胞,认为颅咽管瘤起源于这些残余的上皮细胞,在胚胎时期的第2周,原始的口腔顶向上突起形成一个深的盲袋,称为Rathke袋,随着进一步发育,Rathke袋的下方变窄而呈细管状,即称之为颅咽管或垂体管,在正常情况下,胚胎7~8周颅咽管即逐渐消失,在发育过程中常有上皮细胞小巢遗留,即成为颅咽管瘤的组织来源。
2鳞状上皮化生学说
1955年Luse和Kernohan观察了1364例尸检的垂体腺,结果发现仅24%有鳞状上皮细胞巢,其出现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20岁以下者鳞状上皮细胞巢出现率很低,因此,他们认为鳞状上皮细胞巢是垂体细胞化生的产物,而不是胚胎残留,另外,还有人观察到垂体腺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的混合,并且见到二者之间有过度,这一发现也支持化生学说。
温馨提示:颅咽管瘤体积一般较大,肿瘤形态常呈球形,不规则形,或结节状扩张生长,无明显包膜,界限清楚,范围大小差异明显,大多为囊性多房状或部分囊性,少数为实质性手术牵拉肿瘤时可能造成丘脑下部损伤,实质性肿瘤多位于鞍内或第三脑室内,体积较囊性者为小。
如何预防儿童颅咽管瘤
儿童颅咽管瘤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内先天性肿瘤。据了解,在我国人群中的颅咽管瘤发病率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7-6.5%。其中,70%为15岁以下的儿童。由于儿童颅咽管瘤首发症状表现为视力下降,极易被误诊,因此家长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预防儿童颅咽管瘤家长需做到下面五点:
一、优生优育
为了孩子的健康,新婚夫妇或计划生育的未来父母应该注意生殖健康。长期接触化学物质、电离辐射或放射治疗的父母,应该在脱离接触一段时间后生育;某些慢性或感染性疾病患者,应该在完全康复后再考虑生育;尽量避免在服用避孕药或长期服用激素后停药不久即受孕。
二、孕期保护
未来母亲在将为“人之母”而欣喜和骄傲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妊娠时期的卫生保健,预防各种感染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性照射、超声检查,注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服用药物时必须谨慎,就诊时主动向医生表明自己正处于妊娠期。
三、先天病及早治疗
一些可能引起癌变的先天性畸形或疾病,如骶尾部畸胎瘤、隐睾、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等均应及早手术治疗;而巨大黑色毛痣、迅速增大的交界痣、甲状腺瘤等疾病,也应在密切观察的基础上争取早期治疗,防患于未变。
四、远离污染
环境污染、辐射污染、生物污染是小儿肿瘤的主要根源。新居装修、新置家具、各种辐射、汽车尾气等不良刺激对原本免疫力相当低下的婴幼儿的危害往往会比成人严重。请加强环保意识,避免污染接触,让你的宝宝在阳光下、绿化中茁壮成长。
五、安全用药
正常饮食、合理摄入、勤晒太阳、多加活动是孩子健康生长的要素。药物和一些含有激素或其它不良成份的补品,往往对孩子的生长有许多不良影响,就别给孩子滥用了。
温馨提示:颅咽管瘤是一种良性先天性肿瘤,但其生长常累及下丘脑重要结构,所以需要彻底切除,以免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但遗憾的是,由于家长或一些非专科医务人员缺乏相关知识,使患儿就诊太迟或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如果当患儿视力严重损害后,即使开颅手术切除肿瘤,视力的损害也不能完全恢复,甚至失明,生活中要做好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