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6种情况容易性猝死

6种情况容易性猝死

性爱有利健康,但有时也会威胁健康,甚至引发猝死。性生活中发生的猝死有两种情况,一是达到性高潮时,二是性生活后。以下是6种在性生活中可能会导致猝死的诱因,中老年人尤其要警惕。

1.过度劳累。长期分居、长途乘车归来或长时间体力劳动后,如果马上进行性生活,可能让心脏和血液系统疲于奔命,发生猝死。因此夫妻久别重逢,不要过分激动,在长途旅行归来后,应先休息消除疲劳。

2.年龄相差悬殊。男女间年龄相差过大,年龄较大一方容易心率快速上升,从而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令血管收缩和血压上升,在极端情况下血管甚至会破裂,导致性猝死。

3.患有基础性疾病。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的患者,因为高度兴奋,可能造成血压骤升、心脏超负荷,引发脑血管破裂,发生出血性中风而猝死。因此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者,在性生活时不要过分兴奋激动;有心绞痛症状的病人,性生活前宜服用硝酸甘油或消心痛等药物。

4.酒后同房。有人认为酒能助性,但酒精本身也可使血流加速、血压升高,再加上性兴奋的刺激,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在性生活前不应饮酒、咖啡等兴奋性饮料或大量吸烟。

5.婚外性行为。这时当事人会因心理压力大而出现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性生活猝死。

6.药物影响。有些人为了提高性欲,滥用壮阳药物。服用药物后可能造成过分性冲动,使人在性交时过分用力、性动作猛烈,发生猝死。

预防性猝死,最主要的在于性生活要适时适度,根据双方年龄、精力进行。另外,性生活后最好在床上躺卧休息,不要立即起床。

长期焦虑容易猝死

每个成年人时刻都在面临着来自事业、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容易紧张与焦虑。最新的研究表明,它使男性容易患上心脏病、心律失常以及其他一些威胁生命的疾病;焦虑还使女性的寿命明显缩短。

每个成年人时刻都在面临着来自事业、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容易紧张与焦虑。最新的研究表明,它使男性容易患上心脏病、心律失常以及其他一些威胁生命的疾病;焦虑还使女性的寿命明显缩短。

美国切里流行病学研究所专家对3682名平均年龄在48.5岁的人进行了10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有大约25%患上了心脏病,而且他们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23%。这些男性中有24%的人患上一种容易使人抽搐和死亡的叫心房纤维性颤动的疾病。对于女性而言,这10年中高焦虑女性的死亡率比其他人高了23%。

由此可见,焦虑与紧张情绪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是非常大的。要想在现代紧张而忙碌的生活中保持健康的身体,我们要在以下几点多注意。研究表明,焦虑常以疲劳、头晕和心脏不适等病理方式体现出来;而紧张则常以不安和神经质等方式表现出来。因此,要求助于专业医疗机构,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尽快从紧张、焦虑中走出来。

再有,在产生了焦虑和紧张情绪的情况下,应正视事实,不要回避。提醒自己放慢步伐,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处境,并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之道。

这六种性爱方式容易猝死

1、疾病缠身

患有疾病的人,器官的生理调节功能已不再处于正常状态,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者,性冲动可使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兴奋,血压升高,血管痉挛,易诱发心肌梗塞或脑出血。

2、过度劳累

夫妻两地分居,长期出差、旅游归来之夜或较长时间参加体力劳动,身心十分疲劳,这时过性生活容易发生猝死。

3、酒后性交

有些人试图通过少量饮酒以兴奋自己的中枢神经系统,增强性欲,这是不可取的。

酒精对心血管系统的刺激作用可使血管痉挛,血流加速,血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而酒精的作用与性冲动的刺激作用协同起来,更易发生。

4、精神紧张

在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性交,尤其是发生婚外性关系,由于精神紧张,怕他人发现或情绪异常激动,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性生活猝死。

5、年龄悬殊

男女之间年龄相差过大,年龄大者过性生活往往时间较长,性兴奋也比较强烈,因而易发生猝死。

日本专家做过专门调查,发现男性死亡者平均年龄46岁,而女性平均年龄为33岁,两者相差13岁。

6、药物作用

有些人为了提高性欲,滥用“春药”,而性欲的过分冲动,会使人在性交时过分用力、性动作猛烈,这样也会发生猝死。

中风猝死的四大原因

中风猝死的四大原因?猝死是突然死亡在发病之后6个小时内死亡为猝死。各种心脏病都可导致猝死,而心脏病的猝死有一半以上为冠心病所引起,一个人之所以猝死,说明他的病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如果仅仅是生活中遇到大喜大悲之事,或遭遇恶劣天气,没有严重的病理基础也不足以危及生命。

1.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由各种心脏原因所引起的、以急性症状开始1小时内骤然意识丧失为前驱的自然死亡。心脏性猝死最可能的原因是心血管功能的障碍,使脑血供突然停止而丧失意识,最后导致生物学死亡。这种猝死最为多见,多发生于起病后1小时以内,有的甚至仅数分钟,主要与严重心律失常有关。其中冠心病最为多见。有些人可以无心绞痛及其他心脏症状,冠心病隐匿存在,猝死为最早表现。不少所谓“健康者”猝死,即是这种情况。而高血压病累及心脏,引起左心室肥厚者,也易发生猝死。另外,吸烟、肥胖、糖尿病和生活方式也与猝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研究表明,吸烟使发生SCD危险性增加2-3倍,这是少数几个导致冠心病猝死危险成比例增加的因素之一,肥胖是第二个可导致冠心病猝死危险成比例增加的因素,不习惯运动的人猝死危险也比经常运动的人高。

2.中风性猝死

一般中风引起的猝死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可达数小时至1天。多见于止血量多、出血速度快,累及重要生命中枢部位的出血性中风。也可见于范国大、累及重要部位的缺血性中风。有冠心病心房颤动,伴有左心房血栓形成者,一旦血栓脱落进入脑循环,造成多发性脑梗塞,便发生猝死。原有中风病史、脑软化者,再度中风也易发生猝死。

3.肺源性猝死

肺源性猝死是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病人,可因为夜间严重低氧血症:呼吸性酸中毒而猝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如过量使用止喘气雾剂,可引起支气管痉挛收缩,出现窒息缺氧,导致猝死。长期卧床不起的老人,因体弱无法用力咳嗽排痰,可致痰栓阻塞气道,在继发肺部感染时更为加重,从而导致肺源性猝死。

4.噎食性猝死

噎食性猝死是指老年人咀嚼功能差,吞咽反射不敏感,在饮酒后反应更为迟钝,所以在进食、饮酒时常会发生“噎食”。大块食物团块可阻塞气管,引起窒息死亡。这种死亡常突然发生,病人无法言语,常用手指着喉部,随之脸面发紫,两眼上翻,猝然倾倒。

猝死的原因

从不同的角度可对猝死进行不同的分类,如临床上猝死可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从病理生理改变的角度可将心脏性猝死分为两种类型,即心律失常型猝死和循环衰竭型猝死。本文仅介绍临床角度做出的猝死分型。

1.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性猝死,它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患者突然死亡。目前多数人接受的有关心脏性猝死的概念是:“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非预见性的自然死亡,患者即往可以患有心脏病或无心脏病史,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在瞬间至一小时之内。”心脏性猝死在所有猝死患者中占绝大多数,长达26年的FraminghamStudy大规模的研究显示,在全部猝死患者中,心脏性猝死占75%。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猝死,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美国心脏协会研究指出:“25%左右的冠心病患者以心脏性猝死为首发临床表现。”国内文献指出:“在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中,80%的成人死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关[6]”。

这类患者是死于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突发的心肌缺血造成患者心脏的电活动紊乱,进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多为室颤),此时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心肺复苏或复苏失败,就会发生猝死。急性心肌缺血刚刚发病时最危险,急性心肌梗死第1小时内发生心室颤动的概率较24小时后高25倍。在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的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死于发病的第一个小时之内。这是由于突然发生的心肌缺血使患者猝不及防,其心脏电生理活动无法适应这种突发的代谢紊乱,故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这个时间段患者往往没在医院,因此处在生死关头。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通过自我调整,将逐渐适应这种缺血情况,形成了新的动态平衡(心电重构),加上医学干预措施的应用等,使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逐步下降,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其他心脏疾病有两类,一类是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炎、肺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另一类是非器质性心脏病,即心肌离子通道缺陷性疾病造成的猝死。如Brugada综合征、QT间期相关综合征(QT间期延长及缩短等)、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综合征、马方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还有某些心肌病等。这类患者大都属于基因缺陷造成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多与家族及遗传有关。这类患者的心脏没有直观的形态和结构异常,故不属于器质性心脏病。只有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方能查出问题所在。多数患者在30岁前后就因心源性猝死而结束了生命。因为心脏搏动是由血清离子(K+离子、Na+离子、Ca+离子等)进出心肌细胞膜内外造成的,故一旦发生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离子无法正常出入心肌细胞,就可能促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进而导致猝死的发生。

2.非心源性猝死

也称非心脏性猝死,指患者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约占全部猝死的25%。临床常见的主要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如肺梗死、支气管哮喘,神经内科疾病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此外还有主动脉夹层、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内源性高血钾)等。

揭6种易猝死的夏日洗澡方式

1、不要洗冷水澡

专家指出,洗冷水澡时因水温过低,人体会感到寒冷,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收缩,神经紧张等,不但不能消除疲劳,还易引起感冒,应尽量避免。女性因其特殊的生理原因,特别是在经期,哺乳期,怀孕期间的女性朋友,遇到冷水的刺激会引起女性内分泌失调,闭经,腹痛,而且许多细菌也会进入阴道引发阴道炎等妇科疾病,严重的对女性以后怀孕、生理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

2、血压过低时不宜洗澡

因为洗澡时水温较高,可使人的血管扩张,低血压的人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发生虚脱。

3、酒后不宜洗澡

酒精会抑制肝脏功能活动,阻碍糖原的释放。而洗澡时,人体内的葡萄糖消耗会增多。酒后洗澡,血糖得不到及时补充,容易发生头晕、眼花、全身无力,严重时还可能发生低血糖昏迷。

4、饱餐后不宜洗澡

饱餐后洗澡,全身皮表血管被热水刺激而扩张,较多的血液流向体表,腹腔血液供应相对减少,会影响消化吸收,引起低血糖,甚至虚脱、昏倒。

5、劳动后不宜立即洗澡

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后,均应休息片刻再洗澡,否则容易引起心脏、脑部供血不足,甚至发生昏厥。

6、发烧时不宜洗澡

当人的体温上升到38℃时,身体的热量消耗可增加20%,身体比较虚弱,此时洗澡容易发生意外。

什么是性猝死 哪些人容易性猝死

性猝死不仅易发生于中老年男子,也可发生于妇女及各种年龄的人。据科学家研究,30岁左右男人发病率最高,其次按顺序分别为50岁、40岁、20岁与60岁左右,多数为心源性猝死。因此,无论男女,如果反复发生性生活后的剧烈头痛,应去医院进一步检查。有些脑动脉瘤病人在性冲动时因颅内压升高引起头痛、恶心呕吐,这种病人易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危及生命,甚至发生猝死。

心脏性猝死虽突然但有迹可循

今天是著名作家王小波逝世十周年。十年前,他正当壮年,才华横溢,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心脏性猝死夺去年仅45岁的生命,而他,只是全球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心脏性猝死患者之一。他身后的十年里,古月、高秀敏、马季……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也先后因为这个冷酷的字眼而离世,心脏性猝死(SCD),一次又一次进入我们的视野。

心脏性猝死,医学上的定义为:由于各种心脏原因,没有人为或外伤的因素,不可预料的,在一小时内突然死亡。以往,人们每每提到猝死总以为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发生,但记者日前从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会议上却了解到,最新研究表明,80%的心脏性猝死者在事发前会有先兆。能否捕捉到这些“蛛丝马迹”,往往是救命的关键。

心脏性猝死“盯上”中青年

据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吴书林介绍,心脑血管疾病是西方工业国家人口的第一死亡原因,而心脏性猝死又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西欧,心脏性猝死每年发病人数大概有30万,而平均生还率却只有2%~3%。在我国一个关于心脏性猝死的研究项目中,参与研究的专家在北京市、广州市和新疆分别选取20.6万、14.9万、16万的城市居民、在山西选取16.2万农村居民进行心脏性猝死发病情况的监测。监测时间从2005年7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监测总人群共67.8万,最后总死亡人数为2983人,其中心脏性猝死人数284人,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第一次得出我国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万/年。该监测还显示,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发生率分别为44.6/10万和39.0/10万。

然而,由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健全,多数心脏性猝死者来不及抢救,心脏性猝死的平均生还率会比欧美更低。

吴书林告诉记者,传统上认为,心脏性猝死有两个多发人群,一个是从出生至六个月的新生儿,另一个是45岁~75岁的中老年,其中,男性居多。而据吴书林介绍,现在心脏性猝死已经愈发“年轻化”,运动员猝死,青少年运动后猝死,中青年白领猝死的案例屡见不鲜。

据研究,心脏性猝死和吸烟、肥胖、体力活动少等生活方式有关,抑郁、精神负担重的人发病率也相对较高。现在中青年白领大都生活节奏快,脑力劳动居多,缺少锻炼,压力较大,容易疲劳,可能有一定的心脏疾患也浑然不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不注意休息和定时检查,总认为自己身体非常好,能扛得住,最容易被心脏性猝死“盯牢”,发生“过劳死”。而对于青少年来说,许多青少年喜欢运动,感冒或者身体不适的时候也带病进行剧烈锻炼,容易引发病毒性心肌炎或其他心脏病变,导致猝死。

相关推荐

女人性生活猝死有这6种原因

1、疾病缠身 患有疾病的人,器官的生理调节功能已不再处于正常状态,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者,性冲动可使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兴奋,血压升高,血管痉挛,易诱发心肌梗塞或脑出血。 2、过度劳累 夫妻两地分居,长期出差、旅游归来之夜或较长时间参加体力劳动,身心十分疲劳,这时过性生活容易发生猝死。 3、酒后性交 有些人试图通过少量饮酒以兴奋自己的中枢神经系统,增强性欲,这是不可取的。酒精对心血管系统的刺激作用可使血管痉挛,血流加速,血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而酒精的作用与性冲动的刺激作用协同起来,更易发生

6类人群要小心疲劳引发猝死

1.冠心病患者 这是猝死的最高危险因素,约20%~25%的冠心病以猝死为首发表现。患心肌梗死者中有75%可发生心脏性猝死。不少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会有心脏疾病的表现。 2.“三高”患者 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的人,也易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3.吸烟者 目前心脏性猝死者中,有90%以上的人都吸烟。足见吸烟在心脏猝死上的危险系数之高!而且,比吸烟者更无辜且严重的受害者,是被动吸烟的“二手烟”者。 这是因为当吸烟者将烟放在口中吸入时,烟前端燃烧时的最高温度有1200摄氏度,足以将有害物质杀死;

青少年需警惕心肌病诱发的运动猝死

心肌病是一组与病毒感染、免疫、自由基、遗传有关的以心肌本身病变为主的疾病。按病理可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等。目前我国青少年中每年因心脏病引发的猝死事件不在少数,而导致青少年心脏猝死的主要元凶就是心肌病。 运动员或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称之为运动性猝死。运动猝死有很多种原因,心源性猝死是其中的一个最常见的原因。心脏性猝死指由于心脏的原因意外引起的猝然死亡。它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很短,一般不超过1个小时,有的甚至短到30秒钟,而且没有任何前兆。导

心脏性猝死七类人风险最大

如果将心脏比喻为一幢房子,那么冠状动脉就好比房子的供水系统,而电信号的传导就像房子的供电系统,两者缺一不可。当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时,心脏的血液和氧气就会供应不足,导致心肌缺血,这就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大于80%的心脏性猝死由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引起。而心脏性猝死可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常没有先兆,心脏性猝死又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 哪些人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1. 冠心病、曾经发生过心肌梗死者。2.心脏射血分数过低者。3.心力衰竭(心脏泵出血液的能力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

睡眠不足容易猝死吗

1、应该承认,持续熬夜不眠不休的确是一些人猝死的诱因。熬夜猝死的人,大多数死于突发的心脏病。其原因是熬夜导致生物钟紊乱,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使心跳加速,引发室速、室颤,造成心源性猝死。还有一些人死于脑中风,其原因是血压过高使脑血管破裂。 2、但是,熬夜并非猝死的根源所在,只有那些已经表现出心血管症状或者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熬夜才容易引起猝死。有猝死家族史的人更是熬夜猝死的高危人群。深圳急救中心副主任医师郭小平指出,大多数猝死的白领患有心脏基础疾病或者脑血管先天畸形,但是往往在尸体解剖后才被发现。2014

什么是心脏性猝死

脏是一台永不停歇的动力泵,将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全身。 心脏的血液供应由冠状动脉承担。 心脏周而复始的跳动是电传导系统维持的。 当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时,心脏的血液和氧气供应不足,导致心肌缺血,这就是冠心病。 正常的心脏是如何跳动的? 心脏的“天然起搏器”—窦房结发出稳定的电信号,通过心房进入心脏中央的结合部—房室结,然后下传至心室,依此顺序激动整个心脏,周而复始。 休息状态下的心跳约60-80次/分钟,当活动量増加时,心跳随之加快。 什么是心脏性猝死? 突然发生的因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被称作心脏性猝。 大于8

频发性室性早搏的治疗有什么呢

一、无心脏病的病人,室早并不增加其死亡率对无症状的孤立的室早,无论其形态和频率如何,无需药物治疗。 二、心肌梗塞后或心肌病病人并发室早,心脏性猝死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当同时存在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应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肌梗塞后室早,猝死与心血管总死亡率反而显著增加。原因是这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如何预防心脏性猝死

专家表示,急性冠脉综合征会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进而导致心脏性猝死。而急性冠脉综合征一般包括我们平时熟知的冠心病、肥厚性心肌病以及扩张性心肌病等多种疾病。这些冠状动脉疾患是成人心脏性猝死最为重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特别是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左室功能受损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我们一般将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分为四个阶段:前驱症状、终未事件开始、心脏骤停、生物学死亡或存活。心脏性猝死的危险人群一般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软弱乏力、心悸及许多非特异性主诉。“而在临床上,心脏骤停是以缺乏适当的脑血流

猝死的最佳急救时间 什么是猝死

猝死就是指意外的,非意料中突然的死亡,在世界卫生组织组织即WHO的标准是24小时之内的死亡叫猝死。很多的心血管专家认为心血管是猝死的主要原因,而且心血管导致猝死比较危险又比较快,所以就把心血管病导致猝死叫做心源性猝死或心脏性猝死

熬夜后感觉心跳快正常吗

熬夜猝死的人,大多数死于突发的心脏病。其原因是熬夜导致生物钟紊乱,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使心跳加速,引发室速、室颤,造成心源性猝死。还有一些人死于脑中风,其原因是血压过高使脑血管破裂。因为熬夜会影响心血管健康,增加普通人群心源性猝死的风险。短期睡眠剥夺就足以使交感神经系统紧张,并导致血压升高、可的松和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分泌增加、糖耐量降低、心跳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