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孩子们自己独立吃饭
鼓励孩子们自己独立吃饭
陈宇骞是我们班上的一位小男生,长得很可爱,平时也不太爱讲话。我刚到他们班时,也不觉得他和别的小朋友有什么不同,但时间一长,我发现他吃饭不是很好,每到吃饭时,小朋友都能大口大口地把饭和菜都吃下去,只有陈宇骞小朋友总是挑一点点菜,吃半小勺饭,还时不时地看看别人,舔舔勺子,要不然就是看着一个地方发呆。当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吃饭时,他也不理老师。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总是耐心地跟他讲道理,告诉他菜里面有很多很多营养,只有吃下去,身体才会健康,否则会生病的。但是,这些话用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也就不管用了。
我和主班老师决定用鼓励的方式激励他多吃饭。我和他说只要你每天吃饭的时候,都能大口大口的吃,而且在吃饭时不东张西望,不挑食,把碗里的饭和菜都能吃干净,桌子和地上不掉饭菜。我就会奖励你一颗小星星,如果凑够了十颗小星星,就可以到老师这里换一个礼物。刚开始这种方法对他很有效,几乎每天他都能按时按量的吃完,而且桌子和地上也都很干净。但是这个方法只坚持了一个星期,到了第二个星期又和以前一样了。这让我很苦恼,真的不知道要用什么方法帮他了。
后来我和班长研究了一下,决定和他的妈妈说一下他在幼儿园吃饭的情况。他妈妈告诉我们,陈宇骞在家也是这样的情况,不爱吃菜,还要用家里人喂他,从来都不会自己动手吃。我们就和他妈妈进行了沟通,告诉他平时在家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而且还要让他把饭和菜都吃下去,不要太依着他,否则就会害了他。经过我和他妈妈的努力,陈宇骞爱发呆和挑食的坏习惯已经慢慢的改正了。这让我们很高兴。这样使陈宇骞的健康有了保证。妈妈和我们都放心了!
孩子的健康,与家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幼小的包办,到现在的依恋,才使孩子丢失自理的能力,因此家长应放弃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使孩子自由健康的成长。
五招教你改掉孩子挑食毛病
“你一定要多吃几口”要不得 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相对婴幼儿期有所减慢,因此进食量也会受到影响。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在心理上开始对各种食物形成自己独特的爱好,他们会更偏向于自己进食。此时家长们需要做的不是逼孩子顺从大人的意志(比如家长说“你一定要多吃几口”,反而会使孩子更加厌恶进食),而是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其实,孩子只是对新食物的外观、口感等不熟悉而暂时无法接受而已,慢慢习惯就好了。
多带娃去超市蔬菜区 下次给孩子们准备食物时,不妨先问问他们想吃什么,或带他们到超市挑选一些喜欢的蔬菜。根据他们的喜好准备食物,不仅能满足孩子独立的需求,且能让孩子更乐意接受你做的菜。不过,遵循并不等于迎合,家长如果有其他想准备的菜,比如偏辣的泰国菜,孩子的那份只要少放点辣椒即可。
鼓励孩子尝试新食物 不要逼孩子吃他们不喜欢的食物,对于新食物,他们需要一段适应期。为了鼓励孩子多吃并不喜欢的蔬菜,英国的研究专家测试了多种方法,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家长每天坚持给孩子做该食物的菜肴并且带头吃(孩子通常喜欢尝试某样新鲜食物,最好将食物做成小份),同时给予一些小小的精神奖励(如小贴纸等)。采用这些方法,哪怕孩子刚开始不接受,在重复10~15次后,也能渐渐接受了。
让孩子当当“助理厨师” 大人做饭时,切菜时可叫孩子在一旁洗菜,或整理一下餐桌都不错。研究表明,全家参与到做饭中来,能让进餐时刻更轻松,而那些参与了做饭的孩子,其进食的态度往往更积极,因为他们更愿意吃自己参与做的菜。给孩子起一个“助理厨师”的小称号,可以鼓励他们吃更多健康的食物,并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家长要以身作则 作为家长,如果自己不吃某样蔬菜,指望孩子吃就更难了!研究表明,在父母饮食习惯健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更不容易挑食,且更愿意尝试更多不喜欢的蔬菜,同时养成吃蔬果习惯的可能性更大。
好莱坞第一保姆的育儿经
好莱坞第一保姆育儿法
旅居英国数年,期间怀孕生子,遂有幸接触到英国超级保姆Tracy Hogg的育儿方法,受益匪浅,现介绍给国内父母共享。
Tracy Hogg还被称为“好莱坞第一保姆”,因为在她照顾的5000多个婴儿中,包括许多好莱坞知名人士的孩子,如美国影星朱迪·福斯特、迈克尔·J·福克斯和超模辛迪·克劳馥等。一位前制片厂执行官看形容她:“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能让宝宝平静下来。”还有一位好莱坞执行官在看到Hogg女士照顾她得了疝气的新生宝宝时,联想到1998年《马语者》电影而亲切地称Hogg为“儿语者”
Tracy Hogg撰写的书籍一直十分畅销。她还喜欢用可爱的首字母缩写法表达她养育内容的基本模式。
EASY:适合新生宝宝
Tracy Hogg建议为新生儿建立一个有规律的作息,按照Eating(喂食)Activity(玩耍)Sleeping(睡觉)You(你自己的时间)的顺序,每隔几个小时,当宝宝睡觉时也就是你休整的时间了。
我的体会:这对于新手妈妈来讲确实是个很有效果的方法,尤其在欧美国家,新任妈妈们多是独立带孩子,所以可以在宝宝睡觉的时候给自己身体和心理一个休整的机会。超级保姆也强调用EASY程序帮助宝宝养成自己入睡的好习惯。
HELP:鼓励宝宝独立
初学走路的孩子,当他有安全感的时候,也就更愿意独立探索。H(Hold yourself back)稳住自己,家长不要过多的干涉,只需观察环境,传递给宝宝你相信他的信息,适时提供帮助。E( Encourage exploration)鼓励宝宝,鼓励他尝试接触新的物和人。L(Limit)确定限度,适当警示,确保宝宝在安全的范围内。P ( Praise)赞美宝宝,强化宝宝学习、探索的愿望。
我的体会:在国内,家长最不易做到的就是第一点H。大人们总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往往干涉过多,把孩子笼罩在自己的影子下。我就接触过一个典型的受此影响的4岁孩子,他做任何事情都不自己做决定,画画涂色,总是问老师“我涂什么颜色呢?”
HELP:鼓励宝宝独立
初学走路的孩子,当他有安全感的时候,也就更愿意独立探索。H(Hold yourself back)稳住自己,家长不要过多的干涉,只需观察环境,传递给宝宝你相信他的信息,适时提供帮助。E( Encourage exploration)鼓励宝宝,鼓励他尝试接触新的物和人。L(Limit)确定限度,适当警示,确保宝宝在安全的范围内。P ( Praise)赞美宝宝,强化宝宝学习、探索的愿望。
我的体会:在国内,家长最不易做到的就是第一点H。大人们总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往往干涉过多,把孩子笼罩在自己的影子下。我就接触过一个典型的受此影响的4岁孩子,他做任何事情都不自己做决定,画画涂色,总是问老师“我涂什么颜色呢?”
TLC:开始学习说话
Talk谈论,谈论任何事任何物。描述你的一天,他的活动……
Listen聆听,关注孩子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让他感觉到被聆听,并学会如何去关注别人。
Clarify阐明,通过重复正确的词讲述观点,不要带有指责或让孩子感觉到他是错的。
Tracy强调,不必等到孩子能够回应。即使当小家伙咿咿呀呀,发出一串听不懂的声音时,你都可以跟他交谈。通过一些加重语气的短句鼓励他。
我的体会:交谈是建立在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一座桥梁。我和我先生在孩子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跟他讲话,宝宝三个月大的时候已经能清晰地发出“ma”的音节,八九个月能说“狗、鸭、门门、爷爷”等简单的词。有些父母觉得跟宝宝说话看上去很傻,或是因为觉得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很少跟宝宝交谈,这些都会延迟宝宝说话的能力。
给孩子喂饭备“四把勺”
对于很多家长都头疼的宝宝吃饭问题,Tracy Hogg也有办法。
她建议,喂宝宝辅食时准备四把勺子,两把给宝贝,两把给自己。当宝贝们第一次吃固体食物的时候,幼儿往往咬住勺子然后抓住它。那就把第一把勺子给他。用第二把勺子喂第二口食物。但他很可能扔掉第一把勺子抓住第二把,这就是为什么要准备三到四把勺子。这就像传送带,用一把勺子代替另一把被宝贝抓住的勺子。
此外,她提出让宝宝参与大人们的就餐来获取就餐经验。坐在餐桌旁有助于孩子明白大人们在就餐时是怎么做的,以及对他的期望是什么。家长应该做到:
早点开始引导你的孩子。一旦他能坐着,就已经为加入家庭聚餐做好了准备。当他第一次从你手中抓走勺子,就是鼓励他自己吃饭的契机。
和宝宝一起进餐。即使你不饿,也吃一点蔬菜或一片面包,并坐在桌边和宝宝一起。这样比起你只是坐在那里尽力把食物塞进他的嘴里,会让就餐表现得更像一个互动过程。这样也会减轻他的压力———你也和他一样在吃饭!
不要把整个碗放在宝贝面前,除非你打算让碗落到你的膝盖上。把一些手指状食物放在托盘上让他自己拿着吃。把碗放在你的盘子上,当他打算喝时再给他喝。
如何教两岁小孩刷牙
1、提供奖励
家长可以适当的给予奖励,当孩子刷牙前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刷的干净可以得到他想要的小礼物或小点心。当孩子刷完牙时家长要兑现奖励并表扬孩子。
2、鼓励独立
有些孩子不是不想刷牙,只是不愿意自己刷,他们总是希望得到家长的帮助才会刷牙。这时家长们可以考虑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可以尝试做一张奖励表,如果孩子自己独立刷牙,就可以得到一张小贴画,积攒到几张后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小礼物。这样就会激发孩子独立刷牙的积极性,使孩子更愿意尝试独立刷他的牙齿。
3、情感教育
当您的孩子不想刷牙时,您可以尝试与孩子进行沟通,使用情感教育。比如,您的孩子就是讨厌刷牙这件事,您可以说:“我知道你不喜欢刷牙。”如果您的孩子是不想因为刷牙而影响自己玩耍,您可以说:“我知道你想做一些比刷牙更有意思的事情。”总之,家长可以试图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对刷牙的真实感受,让孩子知道家长了解他的感受,为接下来的沟通减少阻力。当孩子看到父母真正理解他的想法时,孩子也就不那么倾向于反抗了。
孩子的口味为何愈发像老人
孩子口味像祖父母的原因
1.祖父母把饮食文化传递给孩子
现在有很多家长都忙于上班,所以,孩子一般都是拜托家里的老人帮忙照顾着。孩子从小让祖父母抚养大,祖父母可能会把自己的饮食文化传递给孩子,而且由于经常生活在一起,受到祖父母的饮食喜好影响,因此,孩子的口味就可能变得和祖父母比较相似了。
2.祖父母迁就孩子的饮食选择
有些祖父母比较宠爱孙子,为了让孩子多吃一些既营养又好吃的食物,祖父母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来迁就孩子的饮食选择,这样一来,久而久之,祖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口味也会变得比较相似。
如何养成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1.三餐要有规律性
有些孩子吃饭不定时,甚至吃饭时还需要边玩边吃或者边跑边吃,这不仅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而且也给家长增添了麻烦。因此,要养成规律性的就餐习惯。
2.不可以暴饮暴食
对于孩子喜欢吃的东西,家长不可以让孩子没有节制地吃,否则会影响到肠胃健康。此外,暴饮暴食可能会导致孩子患上肥胖症,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
3.不可以挑食偏食
孩子有挑食偏食的坏习惯,容易导致孩子营养不良,因此,平时不可以迁就孩子的饮食习惯,应该教会孩子多吃各种营养食物。
4.不强迫孩子进食
如果孩子没有食欲,那么家长千万不要强迫孩子进食,应该了解清楚孩子食欲不佳的原因,并且对症治疗,从而改善孩子的食欲,使得孩子的饮食恢复正常。
5.多鼓励孩子独立就餐
家长尽量不要经常喂孩子,多鼓励孩子独立就餐,这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饮食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独立性。
母亲教孩子自立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方式。我曾经地日本早稻田等大学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中国人与日本 人心理比较研究,对日本家庭教育作过观察。日本的家庭教育有如下突出特点:
一、 重视礼仪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礼仪教育。母亲做好了饭不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 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离家或归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和母亲、父亲说一声“我走了”;每当回 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了”。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
二、 重视对孩子的自立教育
日本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后的帮忙、烧饭;让孩子 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日本家长非常支持孩子在党校里学好烹饪、缝纫课等。在日本 ,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比较高,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都比较强。
三、 重视孩子抗挫折的教育
日本的小孩走路时摔跤,父母从不主动扶他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起来。大一点的孩子受到挫折,父母鼓励他们自 己去克服困难。在东京我家的小公园里,一次看到一个小学生在玩悬挂的游戏,由于她没有抓牢距地面2米多高的木杠而重重 地摔在地上,她的父亲及姐姐都没有去扶她,而是跟她说了些什么,她的泪水含在眼里,但母于自己站了起来,又继续玩。在 日本,小学生在冬天里穿短裤,有的孩子腿冻得都发紫了,父母并不“心疼”,而是支持鼓励孩子那样做。
四、 重视创新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从小重视对孩子创新入格的培养,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父母都尽 量解答。从小就鼓励孩子提问题,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和看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参观,鼓励孩子到社区图书馆去 看书,借阅图书,玩各种创造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日本父母很重视对孩子买来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角度组装各 种各样的模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与创造性。
怎样帮助儿童消除心理焦虑
1.提供爱和关心、支持,帮助幼儿处理矛盾。如尽量不用或少用惩罚的手段对待儿童的过错,以正面教育为主;支持儿童的独立活动,鼓励、维护他的独立性;帮助儿童正确处理愿望和原则的冲突。 2.满足儿童安全感和自尊心的需要,支持他们为实现这种合理需要的行为。当儿童在行动上受到挫折时,要予以鼓励,并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克服困难。 3.鼓励独立性和创造性,回避会引起儿童怀疑、羞耻、内疚的行动。对儿童不成熟的行动、言论要耐心指导,不包办代替。 儿童焦虑症的患病机制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患了此症也并不可怕。作为父母,首先要带孩子接受心理治疗,心理医生可以帮你找出孩子焦虑的原因。相信通过心理医生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焦虑期”。
怎样鼓励孩子多运动
孩子们的天性都是喜欢玩乐和活动的。家长们应该为孩子们选择合理的并且孩子们能够接受的运动方式,不应该强迫孩子们进行过量或者难度较 大的运动。在孩子们进行运动锻炼时,家长应为孩子们创造安全、舒适、轻松 的运动环境。同时多多鼓励孩子,适时进行表扬,并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参与 到运动中,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孩子们参加一些运动夏令营等活 动,让孩子们与同龄人一起在玩乐中得到运动锻炼。
着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
着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
自立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走向成功的前提。自立自强应该从儿童时期培养,那么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呢?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研究会曾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大城市开展了一项有关幼儿独立性的调查。调查选择了4464名3~7岁幼儿的父母,内容包括家庭教育状况、父母教育观念与行为、父母对孩子的评价、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幼儿个性发展现状、家庭教育基础及环境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从3~6岁,四大城市孩子自己穿衣服的比例由25%增长到45%,而不愿自己穿衣服的比例,从3岁的21%下降到6岁的11%。从数据来看,能自己穿衣服的孩子随年龄的长大而明显增加。但是实际上,幼儿在两岁就开始有自己穿衣服的愿望和能力,到3岁就可以独立穿衣服了。从调查结果看,到了6岁,仍有相当比例的幼儿不自己穿衣服,无论是什么因素,都不利幼儿成长。
此外,有相当一部分显示幼儿独立性的指标,没有随幼儿年龄的变化而有明显的差别。无论3岁还是6岁,有主见的孩子都在40%左右,而不大有主见的则在8%左右;当孩子做事的时候,3~6岁的孩子,有20%左右,即使自己可以干,也希望得到大人的帮助。
不希望得到大人帮助的,仅占全体孩子的8%,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而略有下降;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半左右的孩子都要求别人帮助,基本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此外,20%左右孩子3岁的时候经常哭,到了6岁依然如此。
因此,专家们普遍认为,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包办太多,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意识严重不足,幼儿在这些方面没有明显的进步,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
独立能力培养的关键
珍惜孩子的自我独立意向
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其独立性不断发展。
尊重孩子
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父母同住。孩子学走路时,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从兴趣上培养
让孩子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幼儿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幼儿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量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不爱劳动,害怕艰苦,怎么能够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呢?
慢速分解动作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水平决定提供何种程度的支持。比如吃饭,孩子可能在开始独立进餐时并不知道怎样拿勺,怎样往嘴里放,父母可以将吃饭的动作分解,一步一步地教给孩子。
语言指导必不可少
尽管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并不很高,但如果清楚的示范动作配以适当的语言讲解,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直观的形象动作是诠释语言含义的最好工具。
独立能力培养的要点
1、要有耐心。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所以进行这项工作,家长应有耐心。例如,教孩子自己穿鞋、系扣子,家长要先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耐心观察,还要及时地鼓励,耐心地帮助。这比家长亲自替孩子穿鞋、系扣子自然要麻烦些,又费时间,但是要知道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就是从一件件生活小事中培养起来的。
2、要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在培养孩子独立吃喝方面,1岁时教孩子用小勺吃饭,到1岁半左右,就要教孩子左手扶碗,右手拿勺自己独立吃饭,还要教他用双手拿着茶杯喝水,饭后用餐巾擦嘴。到两岁半,孩子就能干净利落地吃完一顿饭。
3、通过游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例如,教三四岁的孩子自己洗脸,可以采用游戏的口吻:“今天妈妈和小明比赛,看看谁把脸洗得又快又干净。”然后,给孩子一块毛巾,边示范,边讲解洗脸、洗手的顺序。
4、要求一致,持之以恒。
幼儿园要求小朋友做的一些事情,回家后家长不要替孩子做,或者父母要求孩子做的,奶奶却来包办,这都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只有老师、家长协调一致,共同要求,反复强化,形成巩固的联系,才能使孩子早日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5、对孩子晓之以理。
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每天除了上班以外,回到家还要做很多事情,孩子也应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就能逐步形成劳动的习惯。
哪些事情家长一定要陪着孩子做
陪孩子吃饭
研究发现集,发现父母陪孩子吃饭好处很多。首先,常和家人吃饭的孩子成绩好。其次,父母可教会孩子餐桌礼仪,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喜好。最后,在大人的陪同下,孩子会吃得更健康。
陪孩子写作业逛书店
父母“陪读”可以帮孩子平稳起步、养成好的习惯。父母要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而不要代写。父母带孩子到书店“泡”半天,告诉他们哪些书是有意义的,激发孩子对书籍的兴趣。
陪孩子玩游戏
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但许多孩子没有家长引导,导致游戏上瘾。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并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玩的时间和内容。还要引导孩子玩玩户外游戏和手工,不容易上瘾,还能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陪孩子运动
运动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还有助心理健康。父母最好每周抽出一天陪孩子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爬山等。这样能鼓励孩子多运动,发现孩子擅长的运动并加以发掘。除运动外,也可陪孩子听音乐、绘画等,让他们抒发内心的感情。
陪孩子参加比赛或集体活动
孩子参加重要的比赛,父母加油鼓劲很重要。孩子的集体活动父母也可陪同,能增加孩子的群体意识和自信,鼓励他们主动与小朋友交往。但有的孩子独立意识强,不喜欢家长陪同,此时不要勉强。
陪孩子待着
孩子需要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家长可以陪孩子坐在楼前,看蚂蚁搬家、蜘蛛结网,或者给星星取名字……引导孩子探索世界,发挥他们无拘无束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