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俞针刺多深 针刺肾俞功能主治
肾俞针刺多深 针刺肾俞功能主治
肾俞穴居第2腰椎下两旁各1.5寸处,是肾气转输,输注的地方,又是治肾之重要腧穴,本穴具有益水壮火,滋补脑髓,明目聪耳,强健腰膝,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之功。用于治疗遗精,尿频,尿闭,月经不调,带下,腰酸腰痛,眩晕,耳鸣,耳聋,水肿,食不消化,肚腹胀满诸症。
针灸能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吗
一、针刺肘髎、手三里和尺泽穴。适用于寒湿外侵,肘部漫痛,症状在温暖时减轻、劳累时加重,不能旋臂,提物困难,并且苔薄白、脉浮缓的患者。
二、针刺尺泽和合谷穴。适用于气血瘀阻(可因突然挥动手臂引起发病),疼痛剧烈,如同针刺,向前臂及腕部放射,持物困难或者握物无力,伴头晕目眩耳鸣,腰酸膝软,查体见苔薄白,脉弦紧的患者。
三、针刺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和手三里穴。适用于肝肾两亏,肘部疼痛,早晨症状轻,晚上加重,持物无力,伴有头晕、目眩、耳鸣症状,感觉腰酸膝软,查体可见舌红少苔,脉细弱的患者。
四、针刺肾俞、白环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和阳陵泉穴。每次选用以上其中3-5个穴位,以常用穴为主,根据其疼痛可加夹脊穴、阿是穴。
五、针刺肾俞、环跳、委中等穴。方法:用中强刺激,留针10余分钟。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腰阳关的针刺深度 针刺腰阳关功能主治
功能:补益阳气,强壮腰肾,温经通络。
主治病证:
1.肾阳虚衰之遗精,月经不调,带下,腰痛诸病证。
2.经脉痹阻之腰骶痛,下肢痿痹诸病证。
常用配伍:
1.配肾俞,志室,关元,八髎,三阴交,针刺补法,补益肾经,治疗肾虚遗精,白浊等。
2.配肾俞,关元,三阴交,太溪,针刺补法,补肾调经,治疗肾虚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
3.配命门,膀胱俞,三阴交,针刺补法,温阳行水,治疗肾阳虚遗尿,尿频等。
4.配肾俞,志室,命门,太溪,委中,针刺补法,温肾壮阳,壮骨止痛,治疗肾阳虚腰痛。
5.配肾俞,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针刺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治疗寒湿腰腿痛,下肢痿软酸痛,下肢痿痹等。
肾俞能不能艾灸 肾俞能刺多深
0.5-1寸。
肾俞针灸一般是直刺,进针0.5-1寸,针刺肾俞时腰部可能会有酸胀感或是麻电感想臀部及下肢放射,该穴位尽量不要进针太深。
腰阳关怎么针刺
腰阳关的针刺方法
简易取穴:俯卧位,在腰部,两髂嵴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取穴。
进针方向:从背侧面向腹侧面直刺,与背面成90°。
进针深度:针1.0-2.0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服向周围,如捣针则放射至两侧。
针刺腰阳关功能主治
功能:补益阳气,强壮腰肾,温经通络。
主治病证:
1.肾阳虚衰之遗精,月经不调,带下,腰痛诸病证。
2.经脉痹阻之腰骶痛,下肢痿痹诸病证。
常用配伍:
1.配肾俞,志室,关元,八髎,三阴交,针刺补法,补益肾经,治疗肾虚遗精,白浊等。
2.配肾俞,关元,三阴交,太溪,针刺补法,补肾调经,治疗肾虚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
3.配命门,膀胱俞,三阴交,针刺补法,温阳行水,治疗肾阳虚遗尿,尿频等。
4.配肾俞,志室,命门,太溪,委中,针刺补法,温肾壮阳,壮骨止痛,治疗肾阳虚腰痛。
5.配肾俞,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针刺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治疗寒湿腰腿痛,下肢痿软酸痛,下肢痿痹等。
注意事项
腰阳关穴深部为脊髓的马尾神经,针刺过深,可针到神经,故禁止直刺过深;当有触电样针感走窜至下方,此时应立即停针,不可再进行强烈的提插捻转,不可刺激过强。
肾俞针刺怎么操作
肾俞针刺方法
取穴法:俯卧,平第2,3腰椎棘突间水平,背正中线旁开1.5寸,(平腰部两侧最凹陷连线水平)。
简易取法: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背正中线旁开约2横指(食指,中指)处是穴。
进针方向:从尾端斜刺向头端,与背侧面成45°。
进针深度:针0.5-1.0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功能主治
肾俞穴居第2腰椎下两旁各1.5寸处,是肾气转输,输注的地方,又是治肾之重要腧穴,本穴具有益水壮火,滋补脑髓,明目聪耳,强健腰膝,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之功。用于治疗遗精,尿频,尿闭,月经不调,带下,腰酸腰痛,眩晕,耳鸣,耳聋,水肿,食不消化,肚腹胀满诸症。
注意事项
针刺肾俞穴时,腰部可有酸胀感或有麻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该穴禁深刺,直刺,因穴下内部是肾脏,进针时应防止深刺伤及肾脏。
针灸分型治疗黄褐斑
针灸治疗黄褐斑多采用局部和整体的方法。首先在黄褐斑的局部用多针围刺的方法。然后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辨证加上体针,同时配合耳压的方法。
肝气郁结型症见情志抑郁,胸胁胀满,面部烘热,喜太息,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经行腹痛。针刺选穴:血海、足三里、肝俞、太冲。通过针刺后,气机调畅,瘀血消散,色斑消退。
气滞血瘀型症见慢性疾病及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多见皮肤灰褐发青,兼有肝区胀痛不定。针刺选穴: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行间。5穴共奏化瘀生新之功效。
脾虚湿热型黄褐斑以口唇色素沉着为主,以及鼻翼两侧,面色苍黄不润。兼有食少纳差,脘腹胀满,便溏。针刺选穴:血海、足三里、胃俞、脾俞。通过针刺使脾胃气充而湿邪自化,日久必见功效。
肾气不足型症见面呈深褐色,状如蝶形,晦暗无华,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针灸选穴:灸足三里、关元、肾俞、命门,针刺血海穴。
肾阴虚型症见面呈黑褐色,五心烦热,盗汗骨蒸,夜梦多,失眠。针刺选穴:血海、足三里、肾俞、照海。通过针刺达到能滋补肾阴,活血通络,祛斑悦颜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针灸治疗黄褐斑是在辨证基础上进行的,对全身具有调节功效,因此疗程相对较长,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坚持。
针刺带脉怎么操作正确
带脉针刺深度及方向
带脉位置: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简易取法:腋中线上,与通过其中的水平线相交处是穴。
进针深度及方向:直刺,针0.5-1.0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5-7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注意:带脉不宜深刺,忌猛力快速提插,以防刺破肠管。
作用主治
带脉穴为足少阳胆经穴,是胆经与带脉的交会穴,起于泻下,环形腰间一周,络胞而过,具有约束诸经之功,可固摄本经经气,起到调节止带,疏经活络,疏肝理气的作用,为治疗带下之要穴。常用于治疗经带病,腹痛,腰胁痛,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盆腔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带状疱疹等。
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调经止带,是治疗带下病的要穴。配中极,阴陵泉,下髎,行间,针刺泻法,治疗湿热带下;配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白环俞,针刺补法,治疗脾虚带下;配关元,肾俞,次髎,照海,针刺补法,治疗肾虚带下。
2.配三阴交,关元,归来,针刺平补平泻法,清利湿热,益气养阴,治疗湿热下注之阴挺。
3.本穴活血理气,调经止痛。配中极,四满,膈俞,太冲,针刺泻法,治疗气滞血瘀之月经不调;配太冲,三阴交,气海,膈俞,地机,针刺泻法,治疗血瘀经闭腹痛。
4.配侠溪,阴陵泉,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利胆,通经止痛,治疗肝气郁结之小腹减退,月水不通。
5.配大敦,期门,气海,阴陵泉,针刺泻法,散寒除湿,治疗寒湿疝气。
针刺三焦俞穴怎么操作正确
针灸三焦俞的操作方法
取穴法:俯卧。平第1,2腰椎棘突间水平,正中线与骶棘肌缘之间中点距背正中线1.5寸。
简易取法: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1个椎体,即为第1腰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指,中指)处是穴。
进针方向:从背面向腹侧面直刺,与背侧面成90°。
深度:进针0.3-0.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俯卧位取穴。
作用与功效
三焦俞穴位背俞穴,是三焦经经气输注之处,具有通调三焦,疏利水道,祛湿止泻之功,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腹泻等症;又因本穴位于腰部,能舒筋通络,强健腰脊,主治肩背拘急,腰脊强急。
注意事项
三焦俞穴处于肾脏的体表投影内,其局部解剖由浅入深,依次为胸腰筋膜浅层,腰方肌,肾筋膜后层,肾脂肪囊和肾脏。针尖向外侧深刺超过1.5寸,就有可能刺穿腹腔后壁而损伤肾脏。
大椎针刺注意事项 大椎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门,列缺,支正,合谷,外关,风池,针刺泻法,散寒解表,治疗风寒外袭之感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哮喘等。
2.配尺泽,鱼际,曲池,内庭,合谷,针刺泻法,解表清热,治疗风热外袭之感冒,头痛,咽喉肿痛,咳嗽,肺炎喘嗽等。
3.配合谷,肺俞,针刺补法,益气姑表,治疗表卫不固之感冒,自汗。
4.本穴清热泻火,解毒祛暑。配曲池,商阳,内庭,关冲,商阳,关冲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热病邪入气分;配曲池,曲泽,井穴,井穴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热邪蒙蔽心包之神昏谵语;配水沟,百会,十宣,曲池,委中,委中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中暑;配至阳,腕骨,阳陵泉,太冲,针刺泻法,治疗湿热蕴结肝胆之阳黄;配外关,合谷,内庭,三阴交,针刺泻法,治疗湿热呕吐;配合谷,太冲,阳陵泉,井穴,井穴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治疗小儿高热惊风。
5.配劳宫,水沟,大钟,本神,太冲,鸠尾,丰隆,筋缩,针刺泻法,熄风化痰,定惊宁神,治疗风痰阻窍,痰热扰心之癫狂,痫证,项强肢搐等。
6.配后溪或间使,针刺泻法,宣阳解表,祛邪止疟,治疗正疟;配内庭或合谷,针刺泻法,疏表清热,祛邪止疟,治疗热疟;配太溪或复溜,针刺补法,扶阳祛邪止疟,治疗寒疟;配合谷,足三里,针刺补法,益气健中,扶正止疟,治疗劳疟;配曲泽,委中放血,针刺泻法,清心解热,镇痉止疟,治疗脑型疟疾。
7.本穴振奋一身之阳气,鼓动,调动全身之气血,具有强壮补虚培元穴性。配关元,气海,足三里,脾俞,肾俞,针刺补法,治疗五劳七伤;配肾俞,太溪,涌泉,肺俞,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骨蒸潮热;配合谷,足三里,脾俞,针刺补法,治疗放疗或化疗引起的虚损。
8.配风池,天柱,大杼,肩髃,肩外俞,列缺,后溪,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湿,通经络,治疗风寒湿邪痹阻经络,筋脉拘急之痉病,颈项痛,肩背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