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的辨证施治
上火的辨证施治
.辨别虚实论治
(1)实火实火指阳热亢盛实热证,以肝胆、胃肠实火为多见。多由于火热之邪内侵或嗜食辛辣所致,精神过度刺激、脏腑功能活动失调亦可引起。证候:高热,头痛,目赤,渴喜冷饮,烦躁,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干或起芒刺,脉数实,甚或吐血、鼻出血等。治则:采用苦寒制火、清热解毒、泻实败火的原则和方法。常用中成药有三黄片、黄连上清丸、牛黄清胃丸、清热解毒口服液等。
(2)虚火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脏腑失调、虚弱而生内热,内热进而化虚火。根据病机不同,一般将虚火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气虚内热)两种证型。阴虚火旺治疗时应以生津养血、滋阴降火为原则。常用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气虚火旺者治疗时应以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为原则,建议就医后使用汤药调理,常用中成药主要是补中益气丸等。
2.按脏腑类型的辨证论治
(1)心火虚火证候: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治则:滋阴清热;实火证候:反复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治则:清心泻火。
(2)肺火证候: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疼音哑、潮热盗汗等,治则:滋阴清肺。
(3)胃火虚火证候: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治则:养阴清热;实火证候: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舌苔黄腻等,治则:清胃泻火。
(4)肝火证候:口干舌燥、口苦、口臭、头痛、头晕、眼干、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治则:清肝泻火。
(5)肾火证候:主要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治则:滋阴清热。
3.常用中药方剂
(1)常用方剂导赤散、黄连解毒汤、百合固金汤、知柏地黄汤、白虎汤、大承气汤、二至丸等。
(2)常用滋阴中药天冬、麦冬、玄参、生地、女贞子、旱莲草等。
(3)常用清热泻火药大黄、黄连、黄柏、山栀子、石膏等。
(4)常用清热解毒药连翘、金银花、大青叶等。
辨证施治
1.肺阴虚证
证候:干咳,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咽喉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养阴润肺,佐以清肺热。主方: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常用药:沙参、麦门冬、百合、玄参、天花粉、玉竹、白扁豆、桑白皮、浙贝、桔梗、太子参
2.心阴虚证
证候: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心悸,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滋养心阴,佐以清心热。主方:天王补心丹。常用药:天冬、生地、玄参、丹参、酸枣仁、远志、茯苓、当归、淡竹叶;
3.脾胃阴虚证
证候:不思饮食,大便硬结,口干唇燥,甚或干呕,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养阴和胃,佐以清胃热。主方:益胃汤。常用药:沙参、麦冬、白芍、淮山药、石斛、天花粉、蜂蜜、葛根;
4.肝阴虚证
证候:两目干涩,头痛头晕,视物不明,舌红少津,脉弦细数。治则:滋养肝阴,佐以清肝热。主方:四物汤,一贯煎。常用药:生地、白芍、当归、何首乌、木瓜、女贞子、旱莲草、牡丹皮、枸杞、菊花、钩藤。
5.肾阴虚证
证候: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遗精健忘,尿少,头发皮肤干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则:滋补肾阴,佐以清下焦热。主方:六味地黄丸。常用药:熟地、淮山药、枸杞、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知母、黄柏、菊花、麦冬、五味子。
除上述方药外,可随症加减。潮热加鳖甲、地骨皮;盗汗加五味子、乌梅、牡蛎、浮小麦;烦躁不安加黄连、淡竹叶、栀子。根据阴阳互根、阳中求阴理论,加少量补阳之品,如肉桂、附子、菟丝子、巴戟天、寄生、牛膝等。
阴虚病证由于病因不一,首先导致相关某脏病变,五脏互关,久则可累及它脏,症状表现多端,治疗大法当滋养阴液,佐以清虚热。
厌食的辨证施治
(一)内治法
1.脾运失健
证候:厌恶进食,饮食乏味,食量减少,或有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偶尔多食后脘腹饱胀,大便不调,精神如常,舌苔薄白或白腻。治则: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1)主方:金不换正气散加减。方药:苍术、藿香、陈皮、砂仁、鸡内金、焦山楂。舌苔白腻加半夏、佩兰。
舌苔黄腻加薏苡仁、青蒿;腹胀便干加枳实、厚朴;大便偏稀加山药、焦建曲;乳食不化加麦芽、莱菔子。
(2)中成药:小儿香橘丹。
2.脾胃气虚
证候: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或有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苔薄白。治则: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1)主方:异功散加味。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焦建曲。
舌苔白腻加苍术、扁豆;脘腹作胀加木香、香附;大便稀溏加煨姜、益智仁;水谷不化加山药、焦山楂;多汗易感加黄芪、防风。
(2)中成药:儿康宁口服液。
3.脾胃阴虚
证候:不思进食,食少饮多,口舌干燥,大便偏干,小便色黄,面黄少华,皮肤失润,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治则:滋脾养胃,佐以助运。主方:养胃增液汤加减。方药:沙参、石斛、玉竹、乌梅、白芍、甘草。佐以香橼皮、谷芽、麦芽。
脾气薄弱加山药、扁豆;口渴引饮加天花粉、芦根;大便秘结加火麻仁、瓜蒌仁;阴虚内热加丹皮、知母;夜寐不宁加酸枣仁、莲子心。
(二)外治法
1.外敷
将神曲、麦芽、山楂,莱菔子、鸡内金,烘干后共研为细末,加淀粉,用开水调成糊膏,纱布包裹,于晚上敷神阙穴,次晨取下。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2.针灸治疗
针刺四缝、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等穴。
3.推拿疗法
刮四逢、捏脊、推三关、揉足三里、分推腹阴阳等穴。
辨证施治预防
辨证施治
1.肺实热证(1)证候发热,口渴,咳嗽,胸痛、咯黄痰或腥臭脓痰、咽喉红肿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2)治则清热宣肺。(3)主方轻症可用桑菊饮加减、重症可用清金化痰汤加减。
2.肺阴虚证(1)证候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稠,不易咳出,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2)治则养阴清肺。(3)主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预防
1.素体易上火之人,平时饮食宜清淡为主,多吃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多喝水,少抽烟喝酒,平时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2.注意四时季节变化,根据气候特点适当调整饮食结构,特别是在夏秋燥热之季,勿嗜食辛辣煎炸肥腻之品,以免助生火热之气。尽量不要太晚休息,以免耗伤阴精,加重虚火上炎。
3.出现肺火的症状时,如果症状较轻,可适当选食梨、荸荠、枇杷等偏凉性的食物,或用菊花、金银花、麦冬、罗汉果等甘寒生津之品泡水饮用,如果症状较重,须到医院就医,对症治疗。
胎毒的辨证施治
1.胎毒发热
(1)证候 见壮热,面赤口闭,呼吸气热,眼泡浮肿,气急喘满,啼叫惊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2)治则 泻火解毒。
(3)主方 凉膈散。
(4)方药 大黄、朴硝、甘草、山栀仁、薄荷、黄芩、连翘等。
2.胎毒发寒
(1)证候 面色青白,昏昏欲睡,吮乳泻白,呼吸气冷,身起寒栗,曲足握拳,啼哭不休,或口噤不开。
(2)治则 温中祛寒解毒,回阳救逆。
(3)主方 四逆汤加减。
(4)方药 干姜、附子、甘草等。
3.胎毒发搐
(1)证候 频频作搐,身热面青,牙关紧闭,气逆痰鸣,腰直身僵,双目上视,啼声不出。
(2)治则 镇惊通络解毒。
(3)主方 牛黄八宝散。
(4)方药 牛黄、羚羊角、水牛角、珍珠粉、冰片、朱砂、玄参、浙贝母、黄连、羌活、雄黄、乳香、没药、青黛、紫花地丁、金银花、菊花、紫草、甘草等。
4.胎毒发黄
(1)证候 皮肤、面目、尿液皆黄,身热,不思乳食,啼哭不止等。
(2)治则 泄热利湿,退黄解毒。
(3)主方 茵陈蒿汤加减。
(4)方药 茵陈、栀子、大黄等。
肝火的辨证施治
1.肝经火旺
证候: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嗳气,口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症。治则: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主方:左金丸。方药:姜、黄连、吴茱萸。
2.肝火灼肺
证候:咳嗽痰中带血,痰质浓稠,咯吐不爽,心烦口渴,颊赤,便秘,舌苔黄,脉弦数等。治则:清热化痰,止咳止血。主方:咯血方。方药:青黛、瓜蒌仁、山栀、诃子、海蛤粉。
3.肝火郁结
证候:目赤肿痛,易惊多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者。治则:清泻肝火。主方:泻青丸。方药:当归、龙脑、川芎、生栀子仁、川大黄、羌活、防风。制成蜜丸,煎竹叶汤同砂糖化下。
血热的辨证施治
1.温热病,热邪入血证候:身热夜甚,心烦失眠,或有谵语,或口渴,或发斑疹,舌绛而干,脉细数等。治则:养阴清热,解毒透疹。主方:清营汤。方药:犀角、生地黄、麦冬、玄参、丹参、竹叶心、银花、黄连、连翘。2.血热妄行证候:吐血,尿血,便血,斑疹颜色紫黑,或蓄血发狂,便色黑等。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方:犀角地黄汤。方药:犀角、生地黄、丹皮、赤芍。3.热毒入血证候:高热神昏,斑疹颜色紫黑,舌绛起刺等。治则:清热凉血,解毒透疹。主方:犀角大青汤。方药:犀角、大青叶、栀子、淡豆豉。4.皮炎见血热证候:皮肤或黏膜发红斑,颜色鲜红,甚有血疱、水疱,口腔、阴部黏膜糜烂,或伴有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薄,脉弦细数。治则:清热凉血,佐以利湿。方药:生地、赤芍、丹皮、紫草、生槐花、银花、蒲公英、土茯苓、土大黄、车前草、生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5.胞宫血热证证候:阴道突然大量下血,或淋漓日久,血色深红或红,质黏稠,口干喜饮,头晕面赤,烦躁易怒,便秘尿黄,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治则:清热凉血止血。主方:清热固经汤加炒蒲黄、血余炭、益母草等。方药:炙龟板(研粗末,先煎)、牡蛎粉(包煎)、清阿胶(陈酒炖冲)、大生地、地骨皮、焦山栀、生黄芩、地榆片、陈棕炭、生藕节、生甘草。
肺上火的辨证施治
1.肺实热证
(1)证候发热,口渴,咳嗽,胸痛、咯黄痰或腥臭脓痰、咽喉红肿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2)治则清热宣肺。
(3)主方轻症可用桑菊饮加减、重症可用清金化痰汤加减。
2.肺阴虚证
(1)证候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稠,不易咳出,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2)治则养阴清肺。
(3)主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胃寒的辨证施治
1.胃虚寒(胃阳虚)
证候: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治则:温中健胃。主方:理中汤。亦可以用小建中汤证、理中汤证、香砂六君子汤证、香砂养胃丸。方药:党参、白术、桂枝、干姜、高良姜、荜澄茄、白及、海螵蛸。
2.胃实寒
证候:胃脘冷痛,痛势急剧,遇寒加重,得温痛减,脘痞作胀,恶心呕吐,吐后痛缓,口淡不渴,口泛清水,脘腹水声漉漉,舌苔白滑,脉弦或沉紧。治则:温胃散寒止痛。主方:厚朴温中汤。方药:厚朴、陈皮、甘草、木香、干姜、茯苓、草豆蔻。
口干的辨证施治
1.外感风热
证候:口干而饮水稍多,伴发热恶风,脉浮,多见于外感温热病得初期,津液损伤较轻。主方:银翘散加减。
2.胃火炽盛
证候:口干而喜冷饮,伴烦躁易怒,大便干燥,小便发黄,面红,舌红,脉实有力。主方:白虎汤加减。
3.阴虚
证候:口干而不多饮,伴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弱。主方:知柏地黄丸加减。
4.湿热
证候:口干而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黄腻,脉滑数力可。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5.痰饮内停
证候:口干不喜饮,或喜热饮,但饮水不多,甚至口干欲饮水,水入即吐,舌胖质淡苔润滑,脉弦无力,或沉迟,或沉缓,或沉弱。主方:补中益气汤合理中汤加减。
6.瘀血内停
证候:口干,但仅漱水润口而不下咽,舌紫暗有淤斑或瘀点,脉涩。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7.寒热错杂
证候:口干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不欲食,脉弦。主方:乌梅丸加减。
肺火的辨证施治
1.肺实热证
(1)证候发热,口渴,咳嗽,胸痛、咯黄痰或腥臭脓痰、咽喉红肿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2)治则清热宣肺。
(3)主方轻症可用桑菊饮加减、重症可用清金化痰汤加减。
2.肺阴虚证
(1)证候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稠,不易咳出,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2)治则养阴清肺。
(3)主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肺实热证多是因感受外邪,如六淫中的风、寒、暑、湿、燥均可化火(即五气化火),也可因机体素来阳气旺盛,加之情志因素中的喜、怒、思、忧、恐在一定条件下化火(即五志化火),火热导致邪热内盛于肺,肺失清肃而表现的肺经实热证候。肺阴虚证多由久咳伤肺,肺阴受损;或因外感热病伤及肺津;或其他劳损,致肺阴不足,失于清肃所表现的肺失清肃和阴虚内热的症状。
肺气虚辨证施治
1.肺脏虚损、肺气不足
(1)证候气短喘促,或咳嗽,声音低微,神疲乏力,血压偏低,面色淡白或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者。
(2)治则补益肺气。
(3)主方保元汤加五味子。
(4)方药人参、黄芪、生姜、五味子、炙甘草,加水煎煮,取汁,日服3次;或用开水浸泡,代茶饮。也可用人参胡桃汤加五味子:人参、胡桃仁、生姜、五味子,加水煎煮取汁,日服3次。
2.易患风寒感冒者
(1)证候鼻塞、头昏头痛、恶风寒、疲倦乏力、舌苔薄白、脉浮无力者。
(2)治则全身疲倦,恶寒无力。
(3)主方玉屏风散加紫苏。
(4)方药黄芪、白术、防风、生姜、紫苏。加水煎煮取汁,日服3次。未患感冒,当益肺气固表,宜用玉屏风散(前方去紫苏)煎汤口服,1日2次。或用玉屏风丸1次6克(或冲剂),1日2次。也可用北芪片1次片,1日2次;或用人参北芪片,1次片,1日2次。
3.虚寒性慢性鼻窦炎
(1)证候头昏、恶寒、自汗等。
(2)治则以补肺气为主,兼以通窍、解毒。
(3)主方鼻通宁滴剂滴鼻,或用鼻通丸,均加服北芪片。
(4)方药辛荑、苍耳子(鼻通宁滴剂)。用法:1次~2滴,每日3次。辛荑、不食草、白芷、薄荷、黄芩、甘草(鼻通丸),用法:1次丸,1日2次。
4.肺气阴两虚兼肾阴不足
(1)证候阴虚内热、舌红口干、干咳少痰、手足心发热、失眠盗汗、梦遗失精、大便干燥等症状。
(2)治则滋肾润肺、清虚热止干咳的作用。
(3)主方补阴煎加减。
(4)方药生地、麦冬、天冬、北沙参、地骨皮、女贞子、天花粉、甘草。
5.肺气虚兼肾阳不足
(1)证候形寒而畏冷、清涕不收、小便频数、余沥不禁者。
(2)治则补气温肾。
(3)主方保元汤。
(4)方药人参、黄芪、肉桂、生姜、炙甘草。加水煎煮取汁,口服1日~3次。
血虚的辨证施治
1.心悸病中见血虚证
证候:心悸,头晕,失眠多梦,面白无华,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脉细弱。治则: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主方:归脾汤。方药: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炒、党参、木香、甘草炙、生姜、大枣。
2.虚劳病中见血虚证
临床表现每以心、肝血虚症状为主。
(1)心血虚 证候: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淡、脉细或结代。治则:养血安神。主方:养心汤。方药: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党参、麦门冬、五味子、炙甘草、柏子仁、茯神、灯芯草、莲子。
(2)肝血虚 证候:头晕、目眩、耳鸣、胁痛、惊惕不安、月经不调、经闭,甚则肌肤甲错、面色苍白、舌质淡、脉弦细。治则:补血养肝。主方:四物汤加味。方药: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
3.眩晕病中见血虚证
证候: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白无华,唇甲苍白,常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失眠等。治则: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主方:归脾汤。方药: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炒、党参、木香、甘草炙、生姜、大枣。
4.头痛病中见血虚证
证候:头痛头晕,隐隐作痛,遇劳加重,面色少华,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治则:补养气血。主方:八珍汤。方药:晒人参、白茯苓、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5.便秘病中出现血虚证
证候:大便干结,排出困难,乏力,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口唇色淡,脉细。治则:养血润肠通便。主方:润肠丸。方药:当归、生地黄、桃仁、火麻仁、枳壳。
6.出血性疾病中见血虚证
证候: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耳鸣,心悸,脉细无力等。治则:补气摄血。主方:人参归脾汤。方药:黄芪炒、白术、当归、白茯苓、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炒、晒人参、木香、甘草炙、生姜、大枣。
7.发热病中见血虚证
证候:发热,夜重昼轻,心悸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脉细数。治则:清热养血。主方:当归补血汤。方药:当归、黄芪。
精浊的辨证施治
1.湿热下注
(1)证候小便频数,灼热涩痛,腰骶及会阴部胀痛,阴囊及会阴部潮湿、臊臭,或见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治则清化湿热。
(3)主方前列化浊汤加减(郭军经验方)。
(4)方药茵陈、黄柏、赤白芍、当归、栀子、车前子、甘草。
临床前列腺液若见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者,加蒲公英、夏枯草、土茯苓、以清热解毒消痈,利湿消肿。
2.气滞血瘀
(1)证候小便淋漓或滞涩,淋漓不畅,胁腹胀满,或会阴及少腹部刺痛、胀痛,精神烦躁、抑郁,或见早泄,阳事不举,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涩。
(2)治则活血化瘀,利尿通淋。
(3)主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3)方药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白芍、蒲黄、五灵脂等。
若小便淋漓较重者,加车前子、泽泻、金钱草,以清热通淋。若气虚乏力者,加黄芪、党参以补气行血。
3.肾气不固
(1)证候肾气不固。病程日久,耗气伤肾,临床见小便频数而清,夜间尤甚,尿后余沥,或小便淋漓如膏脂,涩痛不显,或早泄,滑精,腰膝酸软,舌淡胎薄腻,脉沉细无力。
(2)治则补肾固涩。
(3)主方菟丝子丸加减。
(3)方药菟丝子、泽泻、肉桂、附子、石斛、干地黄、白茯苓、牛膝、续断、山茱萸、补骨脂、五味子、桑螵蛸、川芎、覆盆子等。
4.肾阳不足
(1)证候尿频清冷,会阴部及小腹冷痛,得暖缓解,腰骶酸冷,畏寒喜暖,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或阴冷、勃起功能障碍(ED),舌淡白,脉沉细。
(2)治则温补肾阳。
(3)主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3)方药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等。
若排尿困难,或点滴难下,加肉桂、车前子、川牛膝以温阳化气、活血通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