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进补宜用黄芪
立秋进补宜用黄芪
立秋之日,我接到一个电话,是劝我喝黄芪粥的。打电话的是我数十年在乡村行医的大姨夫。老先生80多岁了,很关心我的健康。大姨夫在电话中说:今日立秋,立秋后还是伏天,暑气仍然强劲,伏天最耗伤人的正气。气温高,出汗多,体内正气随着汗水往外走,造成气津两虚。伏天湿气重,也影响脾胃的运化,导致脾气虚,消化功能减弱。所以,民间有句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虚者补之,要增强人体的正气,就需要在三伏天进补。此时进补是缓补,不是大补。所谓贴秋膘,大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此时最适宜服用的是黄芪。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它是“补药之长”;《本草求真》中,黄芪被推崇为“补气诸药之最”。黄芪补中气,相对温和,效果却很突出,比人参的固表作用更好更强。此外,黄芪还有扩血管、降血压、防治中风、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等作用。吃黄芪, 宜用清淡之方,而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喝黄芪粥。用黄芪水配以薏米、绿豆、扁豆、莲子以及红枣、枸杞熬制的粥,补而不烈,循序渐进,益处很大。
大姨夫以为我不懂,其实,黄芪或黄芪粥,对我来说,早就不是陌生之物,许多年前我对它就有了粗浅的认识。记得那是1985年的初秋,我作为《空军 报》的记者,去内蒙古的一个边防雷达连采访。连队驻扎在戈壁沙漠深处,环境很艰苦,物质条件也很差。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连队几十号人身体都棒棒的,两年 多竟没有出过一个病号,没有一位战士因身体不适影响战备训练。我问指导员有什么经验,指导员没多说什么,就领着我去了野外。野外到处都是低矮的红柳丛和一 些不知名的植物。他指着红柳旁边生长着的一株羽状复叶、开着串串黄花的植物说:“野生黄芪,就是这东西帮了大忙。这地方什么都不长,但野生黄芪很多。”指 导员是江苏人,出身于中医世家。他说,当一名连队的主官,保障战士的健康是最重要的任务。他知道黄芪的滋补功能,就经常让伙房煮些黄芪水,规定全连干部、 战士每天至少喝一碗;有时还用黄芪水做汤、熬粥、下面条。黄芪水和用黄芪水做成的食物微甜,味道也不差,战士们很是喜欢。
黄芪常见的副作用
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迅速出现“上火” 症状,如面红、心烦、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压升高或头晕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转病势。临床上,一般人经常单独使用黄芪进补或一次性大量进补,那是没病找病或加重疾病的危险行为。
使用黄芪进补,一般要由少逐渐增加,边服边观察有无上火的表现或身上原有疾病有无加重或是否出现闷、痛的感觉,一旦有则应停用或配药才能用;如果乏力、多汗或气喘等症状减轻,精神和体力改善而又无上述副作用,可增加用量。更安全的办法则是先用党参,有效而无副作用后再加用或改用黄芪,使用黄芪时采用逐步加量的办法,以身体能耐受而无副作用为度。最安全的办法是配方使用。
白参的使用方法
白参的功效较红参缓和。李言闻在《人参传》中记载,人参“生用气凉”,为“高秋清肃之气,天之阴也,其性降”。并强调“如上虚火旺之病,则宜用白参,以泻火而补土,是纯用其气也”。现代医药研究已经确认,白参的功效与作用适用于气阴不足者。在我国南方许多地方喜欢服用白参,或者主张秋冬进补用红参,春夏进补用白参。也有人提倡,体质虚弱者进补宜用红参,体质较佳者进补宜用白参。
磨粉;将人参磨成细粉,每天吞服,用量视个人体质而定,一般每次2克。
炖煮:人参在食用时常常伴有一定的苦味,如果将人参和精瘦猪肉、鸡、鱼等一起烹炖,可消除苦味,滋补强身用方法
蒸服:将人参切成2cm薄片,放入瓷碗内,加满水,封密碗口,放置于锅内蒸炖30分钟左右(也可蒸的时间再长点)即可服用。
冲茶:将人参切成薄片,放在碗内或杯中,用开水冲泡,闷盖5分后即可服用。
熬粥:将人参切成薄丁片,早餐熬粥时放少许 大补
嚼食;将人参切成薄丁片,取2~3片含于口中细嚼,生津提神,甘凉可口,是最简单服用方法。
泡酒。将整根人参可切成薄片装入瓶内用50~60度的白酒浸泡,每日斟情服用。
进补的最好时机是秋季 秋季进补最好
秋季进补最好,但是一定要避开初秋,一般寒露节气过后再进补为宜。晚秋进补宜以益气散寒为主,既要加强身体营养的补充,增加事物热量的摄入,又要注意润肺祛燥,这样能够帮助预防冬季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秋季进补可以多吃:百合、红枣、山药、扁豆、鹅肉、香蕉、葵花子等等。
体质虚弱的分类
气虚
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体虚多汗影响发育 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胃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补气虚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可经常交替食用。
补气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玉珍鸡:母鸡一只洗净,鸡肚内放入桂圆、荔枝干、黑枣、莲子、枸杞各30g,加调味蒸食,可补气养精: 黄芪蒸鹌鹑:黄芪6-9g,鹤鹑2只共蒸食,可补气虚。
血虚
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补血虚食品: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可经常交替选用。
补血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当归乌骨鸡:当归、黄芪各15g放入纱布袋中与乌骨鸡一只共蒸煮,吃鸡肉喝汤,可补血虚。 阿胶糯米粥:阿胶9g(打碎)与黑糯米60g共煮粥服食,可补血虚。
阴虚
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进补宜采用补阴、滋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
补阴虚食品:甲鱼、燕窝、百合、鸭肉、黑鱼、海蜇、藕、金针菇、枸杞头、荸荠、生梨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补阴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银耳红枣羹(或百合莲子羹):银耳、红枣(或百合、莲子)适量共煮羹当点心服食,可补阴虚。 甲鱼二子汤:甲鱼1只与女贞子、枸杞子各20g同煮汤,加调味,食甲鱼饮汤,连食数剂,可补阴虚和治肝肾阴虚所致的腰痛,遗精、头晕、目花等症。 石斛河鱼;石斛6g,河鱼1条共蒸食,可滋阴。虫草老雄鸭:虫草9g与三年老雄鸭1只共煮,吃鸭肉喝汤,可补阴虚。
阳虚
又称阳虚火衰,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溥,苔白,脉沉细等。进补宜补阳、益阳、温阳: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鹿茸、杜仲、虫草、肉桂、海马等。
补阳虚食品:黄牛肉、狗肉、羊肉、牛鞭、海参、淡菜、胡桃肉、桂圆、鹌鹑、鳗鱼、虾、韭菜、桂皮、茴香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补阳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海马童子鸡:海马9g,童子鸡1只,共蒸食,可补阳虚。 韭菜白米虾:韭菜200g,白米虾(或虾仁)100g,共炒,加调味,常服食,可补阳虚。
两虚
体虚者亦常出现两虚之体,两虚之体有以下几种:
气阴两虚:既有气虚又有阴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这种体质称气阴两虚体质,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
阴阳两虚: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
气血两虚: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
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培补气血、气血并补。 对两虚之体的食补可分别选用上述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食品及药膳进行辨证辨体施补,更应根据虚弱的轻重交替选服,通过进补待虚弱的表现消失,恢复健康后应停服进补食品及进补药膳,到服食正常的平衡膳食即可,真正做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无虚不须补,避免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进补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反而对健康不利。
黄芪泡水放多了会怎么样 黄芪泡水不适合什么人喝
表实邪盛、湿阻气滞、食积停滞、阴虚阳亢、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的人群均禁用黄芪。
虽然黄芪是一味很好的补气药材,没有大的不适感,大部分体质虚弱的人群都可以服用,不过由于黄芪药性偏温,补气升阳,易于助火,又能止汗,因此有感冒发热、胸腹满闷等症状的人群不宜用黄芪;皮肤痈疽初起或溃后尚未完全康复人群也不宜用黄芪。
宝宝体虚的症状 宝宝体虚的表现
宝宝体虚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
气虚之体的宝宝主要表现为;少气乏力、语言低微、呼吸微弱、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腹泻或便溏,易出汗,怕风寒易感冒,脉弱等,胃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血虚之体的宝宝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疲劳乏力、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午后潮热、低烧、手足心热、盗汗、咽干口燥、烦躁不安、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质红,脉细数等。进补宜采用补阴、滋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等。
阳虚又称阳虚火衰,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食,食生冷则腹痛腹泻,乏力,小便不利,苔白,脉沉细等。进补宜补阳、益阳、温阳: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鹿茸、杜仲、虫草、肉桂、海马等。
秋季进补何时开始 仲秋进补宜和中
仲秋进补主要是要避开大辛大咸、大热大寒的食物,饮食应该饥饱、寒热适中,并且按时进餐,注意饮食量的均衡,不可过饱过饥。
秋季什么时候进补 晚秋进补宜益气散寒
晚秋进补主要是要益气散寒,这个时候气候寒冷,身体容易受外邪影响很出现虚证,多吃益气散寒的食物能够帮助预防冬季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秋季不同时候进补的原则
秋季分初秋、仲秋和晚秋三个阶段,不同阶段进补也不同:
1、初秋进补养生,清补为上。
建议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的食物或药物,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并调理脾胃功能,为仲、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如润肺生津的木耳、补而不滞的山药、润肠养发的芝麻、清心润肺的百合等。
2、仲秋进补养生,和中为要。
所谓“和”是指所食食品的性味不能大热大寒、大辛大咸,相互之间应协调和谐。另外,饮食应走中庸之道,如饮食时间、饥饱、寒热等要适当,饮食要定时,一日三餐不能忽早忽晚,饮食量不能忽多忽少。俗话说“饭后留一口,活到九十九”、“饭吃八成饱,病痛不找我”说的就是饮食不能过饱。
3、晚秋进补养生,益气散寒。
晚秋是接近冬季的月份,可以说阵阵北风阵阵寒,因肺主气,又为娇脏,很容易受到外邪而致虚,故养生时应注意吃些益气散寒的食品。在加强营养,增加食物热量的同时,要注意少食性味寒凉的食品,并忌生冷。为预防冬季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除选用具有补肺益气功效的食物外,还可用1~3个核桃肉与1~3片生姜同嚼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