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背拔罐位置与功效图 膏肓穴补虚损
后背拔罐位置与功效图 膏肓穴补虚损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平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拔罐功效:补虚损,理肺气,主治咳嗽,气喘,肺痨,盗汗,咯血,健忘,遗精,羸瘦,虚痨。
有支气管炎怎么治疗好
(一)基本治疗
1.实证
[治则]平喘降逆,宣肺化痰。
[处方]定喘、肺俞、尺泽、列缺、丰隆、天突
[加减]风寒犯肺加风池、风门;痰热壅肺加合谷、内庭。
[操作]以上诸穴均用泻法留针,因于风寒者,胸背部腧穴可酌加隔姜灸或艾条灸;风门、肺俞两穴针灸后,再加拔火罐。针天突时,病人采用平卧位,头向后仰,在天突穴处先进针0.2寸,然后针柄靠喉结,针尖紧沿胸骨柄后面刺入1寸。因于风热者,强刺激间歇留针,每隔5分钟行针1次,约30分钟左右,待喘促稍平后再出针。
2.虚证
[治则]扶正固本。
[处方]定喘、膏肓、肺俞、太渊、肾俞、太溪
[加减]肺气不足加气海、足三里;肺肾两虚加命门、关元。
[操作]以上诸穴针用补法,刺激宜轻,取穴宜少,以上取穴选穴较多者可采用分组交替轮用的方法。可久留针,还可在背部腧穴上拔火罐。可配合灸法。
后背拔罐位置与功效图 肺俞穴宣理肺气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拔罐功效:清热解表,宣理肺气。主治咳嗽,气喘,咳血,鼻塞,骨蒸潮热,盗汗,皮肤瘙痒,瘾疹。
肩胛骨缝是什么穴位
1、肩胛骨缝是膏肓穴
人体的肩背部有一个重要穴位——膏肓穴。中医典籍中有“运动膏肓穴,去除一身之疾”的说法。中医认为,病入膏肓,人便无药可救了。
膏肓穴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这个穴位比较隐蔽,刮痧渗透不进去,手也无法按到,想要活动膏肓,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艾灸和自我锻炼。肩胛骨缝是什么穴位
2、艾灸膏肓穴的作用
孙思邈是中国古代着名医药学家,亦是养生的实践家,百余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奕奕,可谓古之聪明博达长寿者也。孙思邈养生方法之一就是艾灸膏肓穴。
历代医家多认为,膏肓穴有补益虚损、养肺调心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肺气虚弱所致的咳嗽、气喘、盗汗、肺痨等病症;心气不足、心火上扰所致的癫狂、健忘、遗精等病症;各种原因所致的羸瘦虚损。
操作方法:用艾条悬灸此穴10-15分钟,或用艾灸仪在膏肓穴处施灸30-50分钟,每周3-5次,长期坚持会有很好的效果。
肾阴虚拔罐治疗的方法是什么
[呼吸系统适应症]
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水肿、肺炎、胸膜炎。主穴:大杼、风门、肺俞、膺窗。
[消化系统适应症]
急性及慢性胃炎、胃神经痛、消化不良症、胃酸过多症。主穴:肝俞、脾俞、胃俞、隔俞、章门。
急性及慢性肠炎。主穴: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
[循环系统适应症]
高血压。主穴: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足三里。重点多取背部及下肢部.
心脏供血不足。主穴:心俞、膈俞、膏肓俞、章门。
[运动系统适应症]
颈椎关节痛"肩关节及肩胛痛、肘关节痛。主穴:压痛点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髋痛。主穴:根据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膝痛、裸部痛、足跟痛。主穴:在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用小型玻璃火罐,进行拔罐。
[神经系统适应症]
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垫)、至阳。
肋间神经痛。主穴:章门、期门、及肋间痛区拔罐。
坐骨神经痛。主穴:秩边、环跳、委中。
因风湿劳损引起的四肢神经麻痹症。主穴;大椎、膏肓俞、肾俞、风市,及其麻痹部位。
颈肌痉挛。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腓肠肌痉挛。主穴:委中、承山及患侧腓肠肌部位。
面神经痉挛。主穴:下关、印堂、颊车,用小型罐,只能留罐6秒钟,起罐,再连续拔10次到20次。
隔肌痉挛。主穴:隔俞、京门。
治疗肾阴虚的办法是有很多种的,拔罐的方法是其中一种,及时的按照正规方法拔罐治疗,是能有效的让肾阳虚症状得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可以让病人的肾阴虚症状得到很好的改善。对于预防一些其他的身体疾病,也是很有好处的。但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伏贴哮喘贴哪里 三伏贴治哮喘贴哪里
1.位置:
膻中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取穴方法:
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膻中穴位于胸部,横平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上。约当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3.功效
募集心包经气血。膻中穴有理气宽胸、清肺化痰、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作用。
1.位置:
华盖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1肋间。
2.取穴方法:
华盖穴在膻中穴上4.8寸,胸骨中线上,平第三类间隙,仰卧取穴。
3.功效
收引水湿,宽胸利肺、止咳平喘,华盖穴有清肺止咳、宽胸利膈的作用。
1.位置:
肺俞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的背俞穴。
2.取穴方法:
俯卧位,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功效
散发肺脏之热。肺俞穴有解表宣肺,清热理气,调肺和营、补劳清热的作用。
1.位置:
俯卧位或正坐低头,穴位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
2.取穴方法:
患者俯卧位或正坐低头,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定大椎穴,旁开0.5寸处。
3.功效
止咳平喘,通宣理肺
1.位置:
颈百劳穴在颈部,第七颈椎棘突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2.取穴方法:
先找到大椎穴以上两寸的位置,在往两旁挪1寸即是,两边各有一个颈百劳穴。
3.功效
疏通血管,通筋活络。
1.位置:
膏肓俞穴(简称膏肓穴)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2.取穴方法:
寻找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膏肓穴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或左右四指宽)处,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
3.功效
散热排脂。膏肓俞有补肺健脾、宁心培肾、治痨益损、补虚益损、调理肺气的作用。
背部拔罐位置与功效图 脾俞穴
位置: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功效:主治腹胀、腹泻、呕吐、痢疾、便血、背痛等病症,现在常用于治疗胃溃疡、胃炎、胃痉挛、肠炎等。
中医针灸治疗膝盖疼
1 小骨空贴压法
取4x4cm胶布,中置一粒磁珠或王不留行子备用。在患侧小骨空穴(位于小指背侧第一指关节之中央)附近用火柴棒或特制的按压棒按压,找到压痛点后,将磁珠或王不留行子贴在上面,然后用手按压,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时间约1—2分钟。按压时嘱患者活动患膝。本法对膝关节疼痛、畏寒效果最为明显。
2 交经巨刺法
根据患膝疼痛位置的不同,取对侧肘部之曲池、尺泽、天井、小海等穴。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泻法,至患处疼痛减轻或消失为止,并留针30分钟。
3 针刺内关法
取患侧内关穴,进针得气后,持续缓缓捻针,同时嘱患者活动患膝或以手按压患处,疼痛减轻或消失后,留针20分钟。
4 膏盲穴刺络拔罐法
取背部患侧膏肓穴,以拇指在其附近按压,找到压痛点后,以三棱针点刺数下或以皮肤针叩刺出血后,加拔火罐,留罐10分钟。拔出瘀血后,往往数年之疾,立见轻快。
5 局部刺络拔罐法
在膝关节疼痛部位寻找青色之静脉,以三棱针点刺后,则出血如豆,然后加拔火罐。为了预防火罐漏气,可在罐口涂上超声耦合剂。留罐10分钟。若无静脉,则可在压痛点上以皮肤针叩刺后再拔火罐。本法对久痛不愈及扭伤所致者,疗效显著。
6 委中刺血法
患者取俯卧位,在患膝下塾上塑料纸、草纸或药棉。如见委中附近有怒张之络脉,则以三棱针点刺,任其血液流出,始为深紫色,渐变为淡红,后自停止。以75%酒精棉球揩去污血。
7 腹部敏感点针刺法
膝痛患者在腹直肌第4节处可有明显的敏感点,且多以患侧为明显。患者取仰卧位,以拇指在其腹部找到敏感点后,以1.5寸针缓缓刺入,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咳嗽拔罐部位图解 咳嗽拔罐操作方法
1.病人取俯卧位和仰卧位。
2.选用1.5cm口径的火罐(小儿用较小的火罐)。
3.大椎,风门,肺俞,肝俞,肾俞,脾俞,膏肓等穴采用留罐法,两侧各拔火罐5-6个,至皮肤瘀血为度,中府,关元拔罐力度宜轻,时间不宜过长。
4.各背俞可以采用走罐法,在罐口涂以凡士林油膏,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旋转一圈立即退出,再迅速将罐具扣在一侧肺俞,待3-5分钟后将火罐向背部下方滑动至脾俞等穴;待器官后同法施行于另一侧肺俞与脾俞。
5.鱼际用小硅胶罐或小火罐蘸递质从腕侧向拇指端方向走罐6-8次。
6.足三里,丰隆选择用小火罐,留罐时间不宜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