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如何预防青少年心理疾病呢

如何预防青少年心理疾病呢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因为一直走处在被众多人呵护的环境中,许多事情都不用自己去做、去想,所以许多孩子往往都是唯我独尊,如果在成长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小挫折,往往就会倍受打击,出现心理问题,严重的,有些孩子深灰会以自杀结束自己花一样的年龄,所以青少年的心理疾病预防非常重要。

如何预防青少年心理疾病呢?

首先: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首先要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

其次: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能力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口服避孕药治疗青春痘不足取

目前,在很多青少年男女中,流行一种治疗青春痘的另类方法,即是口服避孕药治疗青春痘。让他们惊喜的是,那些依靠涂抹化妆品甚至吃药都无法清除的青春痘,居然依靠吃避孕药“治好”了。殊不知,青少年中流行的这种“战痘”法是不科学的,它虽然能暂时抑制青春痘的生长,却对人体健康有着较大危害。

青春痘的产生主要跟我们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失衡相关,吃避孕药的确能够调节人体的激素水平,正是因此,青春痘才被避孕药“制服”。然而,通过吃避孕药来维持人体体内激素水平的平衡,是扰乱人体正常生理规律的做法,尽管能在短时间内控制青春痘的生长,但是一旦停服药物,人体内的激素随即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青春痘会呈现“爆发”态势,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体内激素的变化剧烈,还会造成生长黄褐斑等症状。

另外,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假如长时间口服避孕药,生理周期就会被打乱,对正在发育的生理、心理都非常不利。尤其是青春期的女性,盲目地口服避孕药,还有可能导致不孕不育等严重后果。同时,吃避孕药还会给青少年心理上带来严重负担,容易诱发心理疾病等。

当然,放任青春痘生长的做法也不足取,因为青春痘是一种顽固的皮肤病,不注意控制会越长越多,这对青少年生理、心理健康都不利,同时,非常影响青少年的美观,而且,绝大部分的青春痘并不会因为青春期结束而消失,只能依靠食物调节及药物手段来治疗。譬如在饮食上注意不吃油脂性食物与辣椒、大蒜、葱等刺激性的食物等,注意摄取足够量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粗纤维等,还可以食用一些清热解毒、消肿化脓、活血化瘀类的药物。

青少年心理健康

1.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规则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课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唯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想象力无拘无束的发挥,让他们可以悠闲的看蜘蛛织网、研究萤火虫如何发光……,以他们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们所好奇的世界。也许,有时你也该放慢你的脚步,拋开你的行程表,跟着孩子的节奏享受生活。

2.教导他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

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问题中最常见也严重的要数青少年抑郁征,因为由其导致的自杀可给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如果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钝了、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应及早求教于专科医生,以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和疾病的进一步的发展。

对人恐怖症也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感到脸红、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对方的敏感部位,觉得别人能看出她(他)的表情变化和窘态,能洞察到他内心的想法等等,于是避开他人,影响和别人的交往,非常焦急痛苦,但往往因症状难于启齿而不敢就医,通常要到出来社会工作之后,感到实在无法忍受才寻求治疗,从发病到治疗已煎熬了多年甚至十余年,强迫症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

性烦恼的产生是由于性意识觉醒之后青少年的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所致。性困惑的由来是青少年对自身性发育、性成熟的生理变化产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对性教育的神秘化,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冲突。他们常认为“性是不好的”、“对异性长辈出现性幻想是可耻的”、“手淫对身体是有害的”等,出现对性的消极评价和过度的性压抑。

通过对各种神经质症的深入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由错误的性观念而引起的对手淫、性幻想等的严厉的自我惩罚(心理的或生理的)是导致产生神经质症状发生的心理温床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严重的自卑感、对人恐怖症等症状。男孩对手淫、遗精、性梦的错误认识,女孩对月经、性幻想、自己体象的消极认知和评价,偷看黄色录像,早恋及过早性行为等,是青少年期较为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

改变对性的态度应是人生心理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净化社会风气,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组织各种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高尚情操以及家长改变传统观念,早期给孩子予健康的性教育等,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必要时应接受专业心理咨询,不要耽误孩子。

学习压力

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整个社会、整个学校都在比较的氛围中,要学生真正做到放弃比较,接纳自己的确不易。

考试焦虑、厌学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问题等,是青少年及家长前来咨询的常见问题。这些情况在期末、期中、升中、高考、周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父母关系发生突变等)时更为集中和突出。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甚至消极自杀。现在全社会都在呼吁给中小学生减压,希望情况会有所好转。

人际交往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

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自尊心又极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感和孤独感,被这种心理阴影笼罩而不能自拔。家长、教师或心理工作者应帮助青少年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认知和态度,引导青少年客观分析自己的现状。

学会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可能丢面子,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过分苟求自己,也不要对外界寄托过多过高的期望,在行动和实践中增强信心培养技巧。沾染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

青少年期虽然心身发展较快,但此时他们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现在有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能自拔,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因交损友甚至走向偷窃等违法犯罪之路。另外,具有行为问题(如反社会行为、家庭内暴力、出走、自杀等)的青少年,通常遭到过太多的批评、指责,他们对成年人几乎都充满敌意和不信任,往往较难纠正。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年轻人睡眠不足易致自杀

睡眠模式紊乱是心理健康杀手

新研究发现,如果睡眠时间持续低于平均水平(7—8小时),那么不健康的心理则会发展成为一种慢性心理疾病。新研究主持人,尼克·格罗泽尔教授说,辗转反侧心神不安的睡眠障碍是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一大重要“前驱症状”(疾病征兆或预感)。研究人员还表示,大量证据表明,缺乏睡眠同样会增加年轻人患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症的危险。

格罗泽尔教授建议,改变生活方式有利于解决睡眠不足导致的诸多健康问题。但是研究发现的证据充分说明,睡眠模式紊乱是导致多种心理疾病的罪魁祸首。

年轻人睡觉少易患抑郁症

新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年轻人自述睡眠时间与其常见和持续性心理疾病发病率及严重程度成反比例关系。即,睡眠越少心理疾病危险越大也越严重。因此,年轻人应该保持充足睡眠,积极改善睡眠质量,既有益身体健康也可降低心理疾病危险。

美国进行的 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父母早上床睡觉,他们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较其他晚上床的青少年相比患抑郁症或者产生自杀想法的几率更低。根据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在午 夜的时候上床睡觉或者更晚,他们的孩子较晚上10点或者更早上床睡觉的同辈相比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提高24%,产生自杀想法的可能性则提高20%。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表明充足睡眠可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些保护,使其免受抑郁症侵袭同时减少自杀倾向。研究显示,与每晚睡眠时间达到8小时的青少年相比,通常每晚睡眠时间只有5个小时或者更少的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风险提高71%,产生自杀想法的可能性则提高48%。

参与此项研究的研究员、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疗中心的詹姆斯·冈维斯克博士指出:“我们的研究发现与睡眠不足乃抑郁症危险因素这一理论相符合。”研究过程中,冈维斯克及其同事收集了有关15659名青少年及其父母的数据。所有这些人均参与1994年至1996年针对7年级至12年级在校生进行的国家青少年健康纵向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53分钟。他们指出,青少年每天睡眠时间需要达到9个小时。有近70%的青少年表示遵守父母设定 的周一至周五上床时间规定。研究人员表示,睡眠不足可能让青少年变得情绪化,削弱其应对日常生活压力的能力,同时影响他们与同辈以及成年人之间的关系。教 育青少年及其父母了解健康睡眠的益处可能收到喜人的效果。

研究人员指出,青少年的父母应该尽早上床睡眠同时保证他们的孩子获得充足的睡眠。据参与此项研究的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的加里·扎密特博士透露,此项研究获得葛兰素史克以及其它制药公司的支持。他同样表示在参与睡眠研究的两家公司拥有财务利益。

青春期孩子神经衰弱怎么治疗

神经衰弱是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也是青少年心理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生在青少年求学与就业时期,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发病率远比其他人群高。患者常常情绪不稳、失眠、乏力、抑郁寡欢。有时发现知觉错乱现象,对极重要的事物会茫然无所知觉,对声音极度敏感,即使轻微的声音也会使其惊恐得心跳、冒汗。这类患者往往忧虑过多,学业、职业、前途、名誉、地位、婚恋等总是盘旋于他们的脑际。尤其容易背上“病”的包袱,总爱陈述自己的病痛之或苦。当医生劝其摆脱精神压力时,他觉得别人不理解他,不同情他,内心很委屈,进而责怪医生不负责任,医术太差。

患者极易疲劳,因此感到一天到晚精力疲乏,学习与工作效率很低。注意力难以集中,头昏脑胀,记忆力下降。容易激怒,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发生强烈情绪反应。对神经衰弱症的心理调适与治疗,要以预防为主,改变不良习惯,加强锻炼,生活宁静而有规律。对于睡眠习惯不好的,要协助父母或教师给予纠正或指导,进行自我纠正。首先旋以心理治疗法,克服紧张焦虑情绪,正确认识这种疾病的本质和发病原因,树立起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把消极情绪转变为积极情绪,是治疗的关键所在。

对于真正的失眠性神经衰弱,可适当辅以药物治疗。

青少年心理健康

1、情绪问题

青少年时期,表现情绪不稳定 、情绪脆弱,受到挫折易出现情绪问题,表现如下:(1)抑郁情绪:主要表现情绪低、自卑、对任何事物不感兴趣、并有轻生之念 。(2)情绪不稳定:主要原因是从小养成不良性格,从小娇惯、任性、以我为中心、稍不如意而发脾气,此外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离异,造成性格苦闷、孤独、猜疑等。(3)强迫症:由于平素性格胆小、拘谨、呆板、对任何事思虑过重,易出现强迫行为,表现反复关门、煤气、电灯、反复洗手、强迫性怀疑,如怀疑患艾滋病、性病等。

情绪问题,青少年时期情绪会不稳定很容易误会一些事从而表现失落

2、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主要表现:说谎、逃学、不守纪律、打架动殴、痴迷电子游戏机、网吧,通宵不归。据我们调查初中生行为问题占16.1%,最近报道,武汉有12万中小学生几乎天天玩游戏机,南京报道,17岁的中专生猝死在游戏机室。

3、早恋问题

早恋绝不是性机能的发育,往往是一种个体与社会交往的尝试

由于青少年期处于性机能发育期,有的同学往往流露出爱的倾向,而产生早恋现象,但是这种早恋绝不是性机能的发育,往往是一种个体与社会交往的尝试,心理学的观点说,是因为青少年期社会意识增强,所以在寻找自己生活的价值,探索人生的意义,当发现异性之间的联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富有的情感联系时,便不顾一切地企图亲自构建它,有的男女同学之间虽然表达了爱慕之情,但随时间的推移,一方对另一方逐渐疏远、冷淡,又与另一同学要好,这样就感到失恋、被抛弃感、沮丧、苦闷、怨恨,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可产生自杀行为。

4、如何讲究心理卫生

掌握心理学知识,培养自己坚定、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调节自己的情绪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有理想和信念 ,热爱生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青少年常见心理疾病

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问题中最常见最典型也严重的要数青少年抑郁症,因为由其导致的自杀和灾害可给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

如果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突然变得乏味;思考行为能力下降、脑子变得迟钝了、注意力难专注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

应及早求教于专科医生,通过心理上的辅助与治疗,以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和疾病的进一步的发展。

交往恐惧症

对人的恐惧也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感到脸红、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对方的敏感部位,觉得别人能看出她(他)的表情变化和窘态,能洞察到他内心的想法等等。

于是时常主动避开他人,不与他人说话交流,影响和别人的交往,内心非常焦急痛苦,但往往因症状难于启齿而不敢就医,通常要到出来社会工作之后,感到实在无法忍受才寻求治疗,从发病到治疗已煎熬了多年甚至十余年,强迫症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学习压力

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

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整个社会、整个学校都在比较的氛围中,要学生真正做到放弃比较,接纳自己的确不易。

考试焦虑、厌学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问题等,是青少年及家长前来咨询的常见问题。这些情况在期末、期中、升中、高考、周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父母关系发生突变等)时更为集中和突出。

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甚至消极自杀。现在全社会都在呼吁给中小学生减压,希望情况会有所好转。

青少年心理疾病怎么治疗比较好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及其治疗办法

1.自卑

( 1)自卑的表现及其危害

自卑对人的身心发展三大危害:

① 引起其他心理障碍,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都与自卑感有关;

② 容易消蚀人的斗志;

③ 自卑的情绪长期笼罩的人,还会诱发许多生理失调和病变,最明显的是对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有不良影响。

( 2)自卑形成的原因

自卑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没有形成成熟的自我概念而导致自卑。学前儿童一般不知道自卑,因为他们还不知道评价自我。他们的自我还停留在“自然我”的水平上;上了小学,“社会我”开始突现;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形成,然而自我意识还不能一下子成熟,不成熟的表现就是过高或者过低地要求“自我”。过低要求自我的人,得过且过,因而也不容易自卑。问题出现在过高要求自我的人身上。他们要求自己必须十全十美,必须时时处处都比别人强。可是现实中的自我达不到,因此就自卑起来。据研究,自卑的人智力水平和身材水平大都中等或者中上。可见,自卑的人之所以瞧不起自己,是因为主观评价标准太高的缘故。

②生活中的挫折导致自卑。哲学家斯宾塞说:“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有的人原本是豪情万丈,但是由于遇到了挫折,便觉得自己太无能,因而瞧不起自己。

上面就是小编列出的几种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如果你是家长,要经常和自己的孩子交流,多了解一下他心里的想法,多换位的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师,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学生喜欢怎样的上课方式,尽量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快乐,不过这不代表放纵。

如何预防青少年心理疾病呢

首先: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首先要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

其次: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能力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第三:认识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

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仅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

第四: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上,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五: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

第六: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

要培养他们严格自律能力,不为自己的利益火冒三丈,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本要求。

在孩子处于青春期的时候,正是他们叛逆的时期,这时候往往就会出现与家长对着干的情况,所以这时候家长更应该多关心孩子,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和谈心,这样可以及时的了解他们的心理,可以及时的掌握孩子的一些动向,发现问题,可以及早的解决。

孩子出新心理问题主要是哪些因素

青少年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是脆弱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及自身因素。这些因素的单独或综合作用,使青少年儿童出现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或障碍。

自身因素

孩子自身的个性特征,如:胆小、怯懦、敏感、青少年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是脆弱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及自身因素。这些因素的单独或综合作用,使青少年儿童出现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或障碍。

家庭因素

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对儿童的期望、父母的离异和再婚等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也会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学校风气、教师素质、师生关系、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等均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相关。

生物学因素

该因素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如:父母患有精神疾病,其子女患有精神疾病的可能性要大于父母正常的儿童;母孕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射线或患病等均有可能影响孩子神经系统发育,使孩子易于出现某些精神方面的疾病;癫痫、脑炎等疾病也会影响儿童的精神健康状况。

社会和文化因素

社会经济情况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卫生设施,并影响着家庭育儿的手段。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渲染,也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睡眠不足易忧郁

澳大利亚一项新研究发现,17—24岁的年轻人每晚睡眠平均不足5小时,其罹患心理疾病的危险比每晚睡8—9小时的同龄人高3倍。因此,年轻人应该保持充足睡眠,积极改善睡眠质量,既有益身体健康也可降低心理疾病危险。

澳大利亚一项新研究发现,17—24岁的年轻人每晚睡眠平均不足5小时,其罹患心理疾病的危险比每晚睡8—9小时的同龄人高3倍。这项新研究由悉尼大学大脑与心理研究所和乔治环球健康研究所合作完成。这项为期18个月的新研究涉及来自新南威尔士的20822名17—24岁的年轻参试者。研究结果清晰地表明,缺少睡眠与心理疾病之间存在极大关联。

睡眠模式紊乱是心理健康杀手

新研究发现,如果睡眠时间持续低于平均水平(7—8小时),那么不健康的心理则会发展成为一种慢性心理疾病。新研究主持人,尼克·格罗泽尔教授说,辗转反侧心神不安的睡眠障碍是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一大重要“前驱症状”(疾病征兆或预感)。研究人员还表示,大量证据表明,缺乏睡眠同样会增加年轻人患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症的危险。

格罗泽尔教授建议,改变生活方式有利于解决睡眠不足导致的诸多健康问题。但是研究发现的证据充分说明,睡眠模式紊乱是导致多种心理疾病的罪魁祸首。

年轻人睡觉少易患抑郁症

新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年轻人自述睡眠时间与其常见和持续性心理疾病发病率及严重程度成反比例关系。即,睡眠越少心理疾病危险越大也越严重。因此,年轻人应该保持充足睡眠,积极改善睡眠质量,既有益身体健康也可降低心理疾病危险。

美国进行的 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父母早上床睡觉,他们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较其他晚上床的青少年相比患抑郁症或者产生自杀想法的几率更低。根据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在午 夜的时候上床睡觉或者更晚,他们的孩子较晚上10点或者更早上床睡觉的同辈相比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提高24%,产生自杀想法的可能性则提高20%。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表明充足睡眠可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些保护,使其免受抑郁症侵袭同时减少自杀倾向。研究显示,与每晚睡眠时间达到8小时的青少年相比,通常每晚睡眠时间只有5个小时或者更少的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风险提高71%,产生自杀想法的可能性则提高48%。

参与此项研究的研究员、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疗中心的詹姆斯·冈维斯克博士指出:“我们的研究发现与睡眠不足乃抑郁症危险因素这一理论相符合。”研究过程中,冈维斯克及其同事收集了有关15659名青少年及其父母的数据。所有这些人均参与1994年至1996年针对7年级至12年级在校生进行的国家青少年健康纵向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53分钟。他们指出,青少年每天睡眠时间需要达到9个小时。有近70%的青少年表示遵守父母设定 的周一至周五上床时间规定。研究人员表示,睡眠不足可能让青少年变得情绪化,削弱其应对日常生活压力的能力,同时影响他们与同辈以及成年人之间的关系。教 育青少年及其父母了解健康睡眠的益处可能收到喜人的效果。

研究人员指出,青少年的父母应该尽早上床睡眠同时保证他们的孩子获得充足的睡眠。据参与此项研究的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的加里·扎密特博士透露,此项研究获得葛兰素史克以及其它制药公司的支持。他同样表示在参与睡眠研究的两家公司拥有财务利益。

相关推荐

如何预防青少年自杀

自杀是一种“卑贱的勇敢”(黑格尔语),是一种不负责任、不道德的愚蠢行为。但自杀是可以预防的,这需要家庭、社会、个人多方面的努力。 1、解除家庭矛盾和压力 家庭的矛盾和压力可导致青少年发生情绪危机。如父母离异、家庭不睦等。有人研究认为,体验过家庭成员自杀行为的青少年,其自杀的可能性是同龄人的九倍。 2、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有关数据表明,青少年自杀率目前全世界呈增长趋势。我国平均每年有20多万人自杀,其中80%以上是青少年青少年自杀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危机干预。帮助患者解除心理矛盾,多给予鼓励,使其热爱

青少年心理抑郁的自我调节

一、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青年时期是人智力发展的高峰阶段,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科学地分析周围所发生的情况,冷静地、妥善地对待事情,保证心理反应适度,防止心理反应失常。 二、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年轻人要正确地认识自身特点,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把主观的要求同客观条件的限制结合起来考虑,选择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并不断反省自己,调整“现实我”与“理想我”之间的差距。否则,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影响心理健康。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孤独

如何预防抑郁症 参加体育锻炼

通过锻炼不仅可以使骨骼、肌肉强壮发达,依能促进大脑和各内脏器官的发育,提高抵抗力,对于预防青少年抑郁症大有益处。

怎么预防青少年脱发

调整好使用电脑的时间,在电脑前每工作半小时,就应暂时休息片刻,可以离开电脑屏幕,向远处眺望几分钟,转动转动头颈,或者干脆闭目几分钟. 养成按摩头部的好习惯,每日早中晚次按摩太阳穴和头顶正中的百会穴,并且用双手的食中指沿额角和头部正中线做由前向后捋按,次数不限. 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平时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及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多食杂粮,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性食品,并保证大便通畅. 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论工作有多紧张,每日小时的睡眠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尽量保证睡眠质量,使大脑皮层的血液循环得到适时的调节.

如何预防抑郁症 不要带病用脑

在身体欠佳或患各种急性疾病的时候,就应该休息。这时如仍坚持学习用脑,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造成大脑的损伤。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青少年抑郁症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青少年心理特征 叛逆心理

随着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在摆脱依赖父母却又因现实,或者心理,不得不依赖父母之间挣扎。在现实中表现出来的往往就是叛逆行为,是为了彰显他们自己的个性,他们自己的成人感。

如何预防青少年肥胖

一般情况下,人体内的脂肪细胞数目,会从乳儿时开始逐渐增加,到成年后不再增加,但不注意饮食、起居等,导致脂肪不对在体内堆积,就会导致肥胖。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青少年肥胖人数越来越多,为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应尽最大可能,帮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肥胖的发生。 想预防青少年肥胖,需做到以下几点: 1、克服孩子惰性,培养其兴趣爱好,不要总想着吃,离不开零食。 2、多带孩子到室外做有氧运动,加快热量的消耗,增加身体免疫力,防止肥胖的发生。 3、培养孩子好的影响习惯,定时定量用餐,别让孩子过量进食,少让他们

怎么预防青少年驼背

如今因为含胸、驼背到医院就诊的学生越来越多,而导致此现象的,并非是人们一般认为的因为营养不良、缺乏钙片和维生素D,而正是学生们每天背的双肩书包。背双肩包并非一定会引发学生驼背,但面对沉重的双肩包,学生们长期用一种不正常的姿势来克服和背负重量,从而引发背部弯曲。事实上,双肩包的流行是为了解决“斜肩症”。在此之前,学生们大都背单肩包,利用一个肩膀承负所有重量。长期背重的单肩包,容易造成两个肩膀慢慢变得高低不平,一个肩膀向另一个肩膀倾斜,即“斜肩症”。 当时社会对“斜肩症”的关注就呼吁一种两个肩膀同时受力的包包

羽毛球适合什么人

羽毛球运动适合于男女老幼,运动量可根据个人年龄、体质、运动水平和场地环境的特点而定。青少年可作为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机能的有效手段进行锻炼,运动量宜为中强度,活动时间以40-50分钟为宜。适量的羽毛球运动能促进青少年增长身高,能培养青少年自信、勇敢、果断等优良的心理素质。老年人和体弱者可作为保健康复的方法进行锻炼,运动量宜较小,活动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达到出出汗、弯弯腰、舒展关节的目的,从而增强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预防和治疗老年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儿童可作为活动性游戏方法来进行锻炼,让

如何预防青少年驼背

对于驼背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方法还是有必要学习的,近些年来很多年轻人甚至小孩都出现了驼背的现象,这不仅是因为各种不良姿势造成的,还具有很大的心理因素,因此还是需要及时改正的。 一、预防驼背重点在青春期 青少年的骨骼有机物成分较多,这样的骨骼韧性较好,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若不注意坐立行走的姿势,易发生变形,形成驼背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体育锻炼。 二、如何预防驼背 注意端正身体的姿势,平时不论站立、行走,胸部自然挺直,两肩向后自然舒展。坐时脊柱挺直。看书写字时不过分低头,更不要趴在桌上。人们所说的要“站如松,坐如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