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宝宝不爬就走或致走姿异常

宝宝不爬就走或致走姿异常

万事万物都有客观规律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跳过”了有些环节或许不是好事。“从专业角度来说,不爬就走的孩子貌似抢了先手,实际上欲速则不达,可能像小鸭子般走路很不稳当,而这个过程可能维持时间较久,而经过一段时间爬行锻炼的孩子,走起来很快上手且步伐较坚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家长应该从小就关注孩子的走姿,帮助他们迈出未来漫长人生路最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先爬再走”是规律,不可投机取巧跳过

父母们先是惦记孩子什么时候能坐,接着是爬,然后是走。然而不少宝宝偏不喜欢爬,肚皮老挨着地,脊背就是挺不起来,后来干脆摇摇晃晃直接学起了走路。对此,不少家长引以为傲,觉得这是孩子聪颖的表现。“都会走了,爬这个过渡阶段还重要吗?”

“爬行很重要,对于刚学会走路又不会爬的孩子,我甚至会帮助他们补上这一课。”人类的脊椎发育是循序渐进且需要一步步锻炼而成的,当孩子可以自己坐稳的时候,就意味着脊椎已经发育到可以支撑其独立安坐的阶段;而学会爬行,则能帮助孩子锻炼脊椎弯曲度和腰部肌肉以及身体活动能力;在能完成自由爬行,随意坐躺之后,才是学习走、跑、跳等。他认为,现实观察结果表明:爬得越好,走得也就越好。

然而,现在很多家长一心想着让孩子快快走,很早就用上了学步车。“我们不建议婴幼儿太早使用学步车,因为此时其脊椎发育还不充分、腰力也不太够,如果长时间处于站立走动状态,腿部会过早地长期承受全身重力,对孩子发育反而有影响。”

他指出,不经爬行、早早在学步车里长大的孩子很容易蹬着腿走路,形成的走姿不太自然,且像小鸭子般左右摇晃,容易跌倒。反而是熟练掌握爬行技巧的婴儿,由于在此“过渡期”内他们的头、颈、手、臂、腿、脚和肘、腕、膝、踝关节,及全身肌肉特别是腹肌与胸肌,都参加了活动锻炼,所以再由四肢受力发展为两肢受力时,能平稳顺利地完成从爬到走的过渡。

小时走路“内八、外八”,长大易腰酸腿痛

四岁男孩城城属于走路顽皮、老摔跟斗型。但父母观察后发现,他既不缺钙,也不是故意为之,也没有被小石头绊倒,纯属双脚“内八”,越走越靠里,最后左脚绊倒右脚。无论父母怎么训诫,他都难以改变现状。最后经专业训练矫正以及在鞋底上下工夫,严重“内八”才得以缓解。

“孩子刚开始走路时多少有点‘小鸭子’现象,但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走路时是否手脚协调,如果步态异常,则要考虑排查是否患有脑部疾病;如排除脑部患病,则可能是脚部结构异常或走路方法不对,身体力学线条改变所致,建议从医学康复训练的角度予以及时纠正。”

如何简单有效地发现孩子步态异常?王楚怀告诉家长们一个简易识别小窍门:除直接观察走姿外,还可以看鞋底。“正常的步态通常产生压力较为均匀,一般来说,足跟、外侧、脚的大拇指的部位受力大,磨损较多,而中间及内侧受力小,磨损较少。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鞋子内侧磨损也很严重,或者鞋跟两边磨损相差非常大,一边还很厚,一边早磨没了,那就说明孩子走路姿势很成问题!”

专家提醒,千万别忽视了婴幼儿的走路姿势,因为长此以往或影响其日后生长发育,甚至会为其中老年腰酸背痛埋下伏笔。“幼儿走路无论是‘内八’还是‘外八’,如果不纠正都可能导致不断跌倒等继发问题,走习惯了还可能影响到脚、膝、髋、肩等部位,以致成年后一走远路就脚痛、头痛或腰酸腿痛。”

此外,走路高一脚低一脚或左右摇晃等,久而久之就可能导致骨盆倾斜、脊柱侧弯等问题,不但成年后“有碍观瞻”,还会导致日后行动吃力或走久了就身体疼痛。

专家提醒:受力线出问题可逐步矫正

“当人站立时,身体的脚、膝、髋、肩都处在同一条受力线上。而走姿有毛病者,都可能源于身体受力线出了问题。”这就是为何此类人群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躺着不痛走着痛的原因。即使进行按摩推拿,也只是一时的“缓兵”之策。

对于爱穿高跟鞋的女性来说,应该深有体会:高跟鞋虽美观,但走路远不如跟高适中的鞋子,而且脚部容易胀痛,人很容易劳累。“这是因为穿上高跟鞋后,人体重心前移、骨盆前倾,脊柱弯曲增大,腰椎和颈椎受力也更为集中,此时受力线发生改变,使得膝关节软骨磨损加重,相关肌肉紧张所以疲惫感容易产生。”专家表示。

无论是婴幼儿还是成人,如果感觉到走路步态异常,久走出现腰酸腿痛不适,且检查确定为受力线问题,可接受专业康复训练及配鞋矫正等措施,假以时日可有效矫正。目前市面上有不少可帮助改变受力线的鞋垫或鞋子,但建议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购买使用。

宝宝不爬就走路怎么办 注意事项

宝宝不会爬行就会走路了,也不用担忧,这类孩子的智商是没有问题的,他们是由于大脑控制中枢出现失调或者训练不足才导致的以上问题。但如果孩子姿势异常、不对称,动作不协调,运动技能明显落后,则有必要进一步评估有无医学和发育问题。

5大因素影响宝宝爬行

5大因素影响爬行

爬行属于人体控制运动的本能发展,当宝宝的脑部发育到达一定程度,周边神经系统连结也达到阶段性需要,脑神经及肌肉协调都足够成熟,又没有外力限制的时候,宝宝自然就开始学爬行。

而影响宝宝爬行的因素大致可以分成内、外两个方面。

3大内在因素

神经细胞功能正常

如果脑细胞出现缺损,例如脑性麻痹,或者肌肉张力有异常,例如唐氏症,那么宝宝要正常爬行就比较困难。

神经系统与肌肉骨骼关节合作顺畅

当宝宝的身体发育和动作协调发展到达一定程度,在相互合作下才能出现爬行。

宝宝的个性

如果是活泼好动的宝宝,学习爬行走路的意愿就比较强烈。而较胖的宝宝可能因为身体的负担太重,所以显得有些裹足不前。

2大内在因素

环境

即使宝宝准备好了要爬,但是照顾者经常给予活动空间的限制,例如经常坐学步车、被抱着或背着等,因此宝宝体验爬行的乐趣就被剥夺啦。

教养

指的是父母亲或照顾者的观念,因为有些人认为人类是行走的动物,“爬”只是一个过程,略过爬行之后还是会走路。而有些父母则认为爬行非常重要,所以会鼓励、诱导宝宝去爬行。

宝宝爬行2大疑问

Question1 略过爬行正常吗?

的确有少数宝宝几乎完全没有爬行就学会走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正式的医学研究可以证明,不爬的宝宝会对日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只要以后的发展(例如走路)都正常,父母就无需担忧。

Question2 多爬有积极作用吗?

宝宝爬行最好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下自然发展,至于传说中的“多爬或者多抬头会帮助脑部发育”,其实并没有科学根据。

宝宝爬行3要点

时间

6-7个月可说是预备期,有些宝宝会先翻身,然后开始出现爬行动作,通常在7~10个月时开始爬行。如果宝宝到了1岁还没有爬行迹象出现,就应求助于小儿脑神经医师,以确认是否出现发展迟缓等问题。

方式

宝宝爬行的方式因人而异,对此不必太在意。刚开始爬行时,宝宝可能会出现后退、横行、单手爬、双手爬等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奇怪的姿势,此时不需要刻意矫正,只要最后能成熟进步到双手前进爬行即可。

Creeping:蠕动、缓慢前进、贴地式匍伏前进,或者以单手或双手往前挺身移动,也就是躯干接触地面,两下肢伸展在后的爬行方式。

Crawling:双手双脚触地爬行,或将躯干高抬的爬行动作,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爬行方式。

安全

会爬行之后,代表宝宝的活动空间变大了,父母及照顾者要高度注意居家环境的安全。除了保证爬行空间的清洁之外,油漆、碎屑以及其他容易误食呛伤的小东西最好都要远离宝宝!

不应有的东西:电线、插头、绳索、尖物,以及会让宝宝吞入嘴巴的东西都要小心提防。

不能去的地方:浴室和厨房的危险物品较多,一定要避免宝宝单独爬入。

宝宝学爬行三个阶段

刚开始宝宝学爬有3个阶段:有的宝宝学爬时向后倒着爬;有的宝宝则原地打转,只爬不前进;还有的是在学爬时匍匐向前,不知道用四肢撑起身体;这都是宝宝爬的一个过程,因此,爸爸妈妈应该根据宝宝的特点耐心教宝宝练习爬行。

通常,在5~6个月时,宝宝就会为爬行做准备了,他会趴在床上,以腹部为中心,向左右挪动身体打转转,渐渐地他会匍匐爬行,但腹部仍贴着床面,四肢不规则地划动,往往不是向前爬而是向后退。

大概在宝宝6~7个月大,能够不用支撑独自坐稳后,可能很快就可以开始爬了。宝宝会把头抬来,向四周看。这时候他的手臂、腿和背部的肌肉也足够强壮有力,在用双手和双膝支撑身体时,不至于摔倒。

宝宝会逐渐(在几个月内)学会充满信心地从坐姿转换为四肢着地的姿势,而且很快就会意识到,如果自己伸开四肢,让身体和地板平行,就可以前后晃动身体了。

到大概9~10个月的时候,宝宝会发现借助膝盖用力推动身体,就能向前移动了。随着动作越来越熟练,宝宝还能学会从爬的姿势转到坐下的姿势。宝宝甚至还能掌握一种高级爬行技巧:交叉爬行,就是向前爬的时候移动一只胳膊和另一侧的腿,而不是同时移动同侧的胳膊和腿。在这之后,只要多加练习,宝宝就可以熟能生巧。到1岁左右时,他爬得就非常好了。

宝宝学会爬之后,距离完全行动自如只有一步之遥,那就是学会走路。为了完成这最后一步,宝宝很快就会开始撑着所有能够得着的东西努力站起来,不管是家里的茶几还是你的腿。一旦小家伙找到了双腿站立、保持平衡的感觉,他就能够独立站起来,并扶着家具走上几步。之后,宝宝学会行走、跑、跳,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宝宝背带能用到多大

宝宝背带能用到多大

如今市面上的婴儿背带种类比较多,功能大同小异,一般分为婴儿背带巾和婴儿背带,婴儿背带巾不适合年龄大的宝宝,而1岁以下的使用一般是横抱式,宝宝过了4个月了就可以考虑从使用背带了,使用婴儿背带要注意姿势, 6-10个月的宝宝,还不能很好地独坐,所以最好还是采用前背式,但可以让他们脸向外,以满足宝宝对外界的好奇心。10个月以上的宝宝就可以采用后背式了。但无论是前背还是后背,父母都要随时观察宝宝,避免因挤压出现危险。

虽然有的背带可以使用到宝宝两岁,但是在宝宝一岁之后应该逐渐减少用背带背宝宝的次数。一般来说,当宝宝七八个月的时候,开始学爬,而在一岁的时候,便开始学习走路了。很多家长都因为担心宝宝会摔着,而选择背着宝宝,其实这对宝宝的健康成长是没有好处的。在宝宝学爬的时候,应该让宝宝多爬行,这样有利于宝宝骨骼的发展,而在宝宝开始学走路的时候,家长应该鼓励宝宝多练习走路。

所以,虽然背带可以用到宝宝两岁,但是在宝宝一岁之后,应该让宝宝多练习走路,慢慢减少使用背带背宝宝的次数,在锻炼宝宝走路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宝宝的独立性。

宝宝几个月可以扶站 生长应循序渐进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生长轨迹,无论是坐、爬还是站、走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随着宝宝的发育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

而且宝宝的骨骼钙化不完全,骨质较软,一般在10个月后宝宝下肢骨骼的强度才能支撑起身体的重量,若在此之前,宝宝不是自己会站了,家长万不可强迫宝宝长时间练习站立。

另外,家长也不要以“孩子喜欢”为由,过早让宝宝站、蹦、走,小宝宝不懂事,所以孩子的生长引导,应该由家长主导和负责!

过早干预宝宝站立、走路,会对宝宝的脊柱和下肢造成一定损伤,长此以往,就会出现腿部异常现象(如O型腿、X型腿),一旦养成习惯,还会影响到宝宝走路的姿势(如足内翻、足外翻、内八字、外八字等)。

因此,家长万不可过早去干预宝宝的大动作发育。

学步车的危害有哪些

1、加大了意外伤害的概率

有些家长认为使用学步车不容易发生磕磕碰碰,但实际上学步车容易使宝宝在大人眼皮底下受伤。学步车赋予了原本不擅移动、不知危险的婴儿以快速运动的能力,孩子有可能会快速进入危险地带,比如迎头撞向手持热水的你,可能就会导致宝宝烫伤,这些危险时常令妈妈猝不及防。一旦照料者对宝宝出现的反应稍慢,或跟不上宝宝在学步车里的移动速度,宝宝很容易因地面不平而倾倒或从台阶上翻下,导致宝宝磕破。

另外,学步车的应用缩短了宝宝“爬”的时间,过早使用可能相应减少宝宝的爬行经验,易导致手脚协调度不佳、触觉经验不足,或是日后离开学步车时容易跌倒。

2、影响走路姿势:踮脚走

要学会走路,跟神经、肌肉发育的成熟程度及视力发育密切相关,并不是单纯的帮宝宝直立起来就能学会走路。要知道行走是负重运动,当关节肌肉还未达到负重的要求时,过早起步会影响孩子下肢的发育。如才满7个月的小宝宝就坐学步车,因个子小,坐垫过高,由于脚不能完全着地只能用脚尖触地滑行,长久以后就形成前脚掌触地的踮脚走路姿势。

3、宝宝性格变古怪

宝宝1岁前学习爬行,对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协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宝宝整天呆在学步车中,就会错过1岁前的爬行学习期,容易罹患感觉统合失调综合征,表现为好动、任性、脾气暴躁、不易与人沟通等,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阅读跳行等。

宝宝还不会爬怎么办

如果到了宝宝会爬的阶段,但是宝宝还是没有爬行的欲望或者还不会爬怎么办呢?不少妈妈开始担心焦虑,害怕会不会是宝宝四肢或者是大脑的问题影响导致不会爬行。爸爸妈妈们不要过于担心,赶紧和小编一起了解到底宝宝还不会爬怎么办!

一般来说,6个月开始宝宝就可以学习爬行了,但很多宝宝到了7、8个月左右才会爬,还有一些宝宝迟迟都没有学会爬行,对比其他提前学会爬的宝宝,妈妈当然非常担心了,怕宝 宝会不会发育不完善等等。

其实爬行不能作为宝宝发育的一个准则,因为不是每个宝宝都会经历爬行这个阶段,在网上不少妈妈也晒出自己宝宝没有经过爬行就学会了走路了的。

如果到了9、10个月宝宝还不会爬行,爸爸妈妈先不要过于担心,对宝宝进行密切观察再说。宝宝学习爬行都有个阶段的,从刚开始在地上贴着肚子爬动,到后来会往后方、往侧边 方向爬行但就不往前的现象都是宝宝正在努力学习爬行的表现。

如果发现宝宝借助膝盖,然后手脚并行的姿势出现的话,距离学会走路就不远了。专家建议我们直到孩子会走了以后都还要鼓励宝宝多爬爬,特别是剖腹产的宝宝。爬行可以很好得 锻炼宝宝的平衡能力,认知能力,是非常好的运动。

宝宝学走路时需注意什么

1. 注意时机

学走路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随着宝宝肢体运动能力的日益增强,在经历翻身、坐、爬、站之后,走路就被提到日程上来。

每个宝宝开始学走路的时间都不相同,甚至可能出现较大的差距。因此,学走路并没有所谓最适当的时机,必须视自身的发展状况而定。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宝宝在11~14个月时开始学走路。如果在11个月以前就有学走路的意愿,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只要宝宝在1岁6个月之前能独立走路,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宝宝还没有到达学走路的年龄,而且本身也缺乏走路的意愿,那就不能强迫宝宝去学走路,否则很可能对肢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2. 注意姿势

在学走路的时候,由于下肢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容易出现不正确的走路姿势,但大多数都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宝宝逐渐成长,大多会慢慢自行调整,恢复正常的走路姿势。

偏内八字的姿势可说最为常见。除此之外,有些宝宝也可能出现脚板重心偏内而出现脚丫外侧翘起的现象。这是由于宝宝的筋很柔软,而且还不会完全控制脚板的肌肉,所以会在脚板内侧发力,造成外侧有些翘起,对此父母不需要过于担心。

在宝宝刚出生时,小腿多会向内弯。另外,在人体发育初期,大腿骨会偏向内旋,导致宝宝两腿与膝关节向外远离,形成O型腿,也就是医学上所谓的“膝内翻”。在开始学站或学走路时,宝宝O型腿的情形会更加明显,但随后便渐渐好转,会自行调整回来,在1岁半以前几乎都会恢复正常。如果宝宝的O型腿超过2岁仍未改善,就需要请医师诊断治疗。

有些宝宝学走路时经常跌倒,让父母十分担心。事实上,这是由于宝宝的平衡感及肌肉运动协调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容易出现重心不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请在平时多多观察,只要宝宝跌倒的情形在逐渐改善,或是跌倒次数日益减少,那就表示宝宝一直在进步,也就不用太过紧张。

3. 注意异常

O 型腿大多属于生理性的表现,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自然恢复正常。不过,仍有小部分宝宝是因为腿部发育异常所导致,必须接受治疗。如果O型腿现象持续到2岁以上,或是发现有其他不正常症状出现,例如宝宝走路时膝盖部位的稳定性不佳、走路时有疼痛的感觉等,就应该尽早就医诊断,必要时还要转诊到小儿骨科,做更详细的检查与治疗。

在宝宝学走路时,父母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观察原则,来检测宝宝腿部发展是否出现异常。最基本的就是观察宝宝的双腿(整个下肢),看外观有无异常,比如单侧肥大、大小肢、长短脚等。一旦发现宝宝双腿皮肤的纹路出现不对称的情形,那就很可能出现了长短脚。另外,注意宝宝的髋关节在走路时是否能顺利张开、有无发出声响。如果有这种情形,很可能是有先天性的问题,比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在经过检查确诊之后,如果宝宝腿部发育的确出现异常,医师会根据骨骼异常程度以及年龄来选择最适当的治疗方式。一般来说,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穿戴矫正支架和手术矫正。需要手术矫正的情形大多由疾病所引起,并不常见。

宝宝学走路家长不宜太急

婴儿,从无力翻身,到四处乱爬,再到蹒跚学步,是一个令父母兴奋不已的过程。但有的宝宝已经会独自走路,却一定要人扶着才走,不扶着就爬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宝宝学走路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家长可以适当帮助,但是不宜强制,否则会适得其反。

宝宝要人扶是怕跌倒

为什么宝宝明明会走路但是却要人扶着走路呢?这是宝宝对这项新学技能没信心,或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次跌倒所造成的。

宝宝学走路是有过程的,从扶着东西慢慢地站起来,到扶着东西移动,再到迈出第一步,对宝宝来说都不容易,需要学习。有的宝宝在还没掌握好平衡的技巧时,就尝试着往前冲,结果很容易就跌倒,跌倒的次数多了,宝宝就开始害怕,很自然地就不敢独自走路,要人扶着走了。

此时,父母千万不能强迫孩子自己走路,或摔开宝宝的手,这会让孩子更没有安全感,更难自己走路。父母可以适当地以一些玩具引孩子走过去拿,并且在刚开始的时候所设的距离不要太远,当孩子成功地走出第一步后,再慢慢拉开距离。让孩子重建独自走路的自信。

宝宝学会走路时间有差异

有的小孩1岁不到就学会走路了,但是有的小孩1岁半了还在到处爬。宝宝学走路的时间各有差异,基本上在17个月以内学会走路都属于正常的,家长不必担心。

建议:在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中,家长有几点可以做的:

第一,你可以跪在宝贝面前,伸出双手拉住他的手,鼓励他迈步,朝向你走来;

第二,你也可以站在孩子后面,用双手扶住他的腋窝处,跟着他一起走。开始时他或许需要你用力扶住,之后你只需用一点点力,他就能自己往前走了;最后,学走路也意味着摔跤和受伤的机会增多了,请为你的孩子准备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减少他磕碰的机会,并且尽量让他在你的视线范围内活动,而且随时做好 “救援”准备。

孩子如果在其他各方面都很正常,稍微延迟走路也许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被大人扶着站立时双腿像棍子一样发直或像剪刀一样交叉,有的孩子表现为双手发抖或双手不停地颤动,在运动方面表现出手脚运动不灵活,协调能力差,或者让人感觉到走路的姿势很别扭。

相关推荐

宝宝一岁一个月了还不会路怎么回事 正常情况

每个宝宝路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大部分宝宝会在12-14个月大时学会路。因此宝宝一岁一个月了还不会路是正常情况,因为个人的发育有差异,有的宝宝到一岁半的事后才会路,并且女宝宝通常会比男宝宝早一些学会路。 但是注意一岁一个月的宝宝虽然不会路,但是仍然会动,逗宝宝玩耍时也是比较活泼的,否则可能是不正常情况。

宝宝一岁不会怎么办 宝宝一岁不会直接好吗

做好让宝宝先学会,再学会宝宝不会直接是家长的抚养方式不当导的结果。 宝宝行、多行,可显著地帮助宝宝大脑发育,帮助大脑加强对手、足、眼的神经运动的调控,开发宝宝的智力潜能。 有研究资料显示:会、早与多宝宝动作举止比较灵敏,协调能力好,懂事快,求知欲强。行是孩子力所能及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喜行的宝宝多显迟钝、情绪低,协调性差,不爱接触新人、新事。同时,行好和好行的宝宝认知力强,看图识字、语音构成与发声能力,以及日后行、跑步的平稳程度均好于迟或少的孩子。

婴儿骨骼发育生长需要注意什么

宝宝长时间坐着。 很多家长一边要忙家务,一边又要待宝宝,很多时候常常只能让宝宝在车里坐着,这样既不会受伤,又可以做事,但是这样长时间的让宝宝坐着,对宝宝的生长发育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宝宝的骨骼比较柔软,骨骼中的钙含量不多,里面的胶质和皮肤肌肉不能承受宝宝长时间的坐姿,会导宝宝局部的血液不流通,还可能导脊柱变形等后果。 会的时候。 宝宝一般到会的时候骨头基本上是稳定了,但是骨骼的硬度还不够,如果过早的让宝宝路就可能出现O型腿和X型腿,但是随着宝宝的长大,这些都会缓解。在宝宝和学的过

宝宝路晚缺乏什么 宝宝路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宝宝路晚有部分责任在于父母。若父母不给宝宝创造良好的学习路环境,过度溺爱,不让他们有锻炼或实践路的机会,不是怕孩子累坏了,就是怕孩子摔着了,不敢让宝宝站,也不敢让宝宝,最终就会形成宝宝运动发育迟缓,路比同龄孩子晚。 性格是影响宝宝路早晚的最大因素。性格谨慎、胆小、害怕摔跤的宝宝,往往学会路的时间要比性格活泼、胆大、无所畏惧的宝宝要晚,因为当宝宝自己心理对路会摔跤产生了一定的自我意识时,他就迟迟不愿意迈开自己的脚步,所以路也就比较晚。 据调查数据显示,约有40%的宝宝学会路的月龄与其父母

要纠正宝宝这5种路姿势否则难以长高

宝宝呱呱落地起,他的一切都牵动着爸爸妈妈的心。看着他慢慢地成长,从指挥嚎啕大哭到学会摸打滚再到宝宝成功迈出自己的第一步,这一切都让爸爸妈妈感到非常的自豪和开心。 但是,对于宝宝路的姿势,却不容忽视了对身高的影响。有的宝宝路喜欢弯着小腿,有的宝宝得如同螃蟹般。这些不良的姿势都会影响着宝宝健康长高。如果你的宝宝是以下五种不良的路姿势,或许你就要采取一定的行动了。 1、宝宝路总跌撞 危害:排除影响身高的骨架问题 小米米自从学会路已经差不多一个半月了,但一直都跌跌撞撞的,米妈甚是担忧,便带小米去询

这些事影响宝宝骨骼发育

一、抱姿不正确 大人对宝宝爱不释手,长期抱着宝宝,再加上抱姿不正确,宝宝浑身不舒服就会哇哇大哭,对宝宝骨骼发育危害很大哦。因为婴儿时期骨骼发育还未定型成熟,如果宝宝的脊柱长期弯曲,发育就会畸形并难以矫正,以后变回出现驼背、脊柱侧弯等现象。此外,家长也要注意婴儿颈部肌肉支撑头部的力量很微弱,抱小孩时过多摇晃容易损伤婴儿大脑。 婴儿不会抬头时,大人的抱姿应该是一只手托住婴儿脑袋,另外一只手从两腿中间穿过去抱,等宝宝3个月后,就可以摒弃横着抱,多采用竖着抱的方式让宝宝的腿能自然伸缩。 二、宝宝、会时期发生

宝宝路踮脚怎么办

一、宝宝踮脚路怎么纠正 大部分情况下宝宝踮脚尖路是正常发育的,但也有可能受到一些外部因素影响,比如说鞋子不合脚,穿的袜子不舒服,还有可能是宝宝养成了这样路的错误习惯,需要纠正。 ▍告别学步车 有部分宝宝因为过早使用学步车,不仅在学步阶段用脚尖路,长大一些后路的姿势还是不正确。所以,爸妈注意,宝宝路,尽量少用学步车,并且不要长时间用学步车。一般告别了学步车,宝宝就不再垫脚路了。 ▍选择合适的鞋子 有的宝宝这样路也可能是因为鞋子的问题,所以给学步阶段的宝宝选择合适的鞋子也很重要。最好选择前掌

宝宝学步时的安全措施

现在有许多年轻妈妈因为不知道如何正确教宝宝路而万分苦恼。北京市海淀妇幼保健院幼儿早期教育专家李智主任说,宝宝的每一步、每个路姿势,以及该如何在他的过程中做好保护,妈妈都要特别关注,而不当的学步过程会使宝宝骨骼、脊椎变形。 一、不学就学两大影响 “宝宝真聪明,没学就开始学了。”很多妈妈都把宝宝过早学路看成是聪明健康的表现,不等经历的过程就直接教他路了。 李主任解释说,宝宝的脑神经及骨骼、肌肉发育都需要一个过程,由坐到、再到是这一过程的相应表现。之所以先让宝宝是因为这时候他的骨头特

训练宝宝路的方法

有的小孩1岁不到就学会路了,但是有的小孩1岁半了还在到处,白医生说,宝宝路的时间各有差异,基本上在17个月以内学会路都属于正常的,家长不必担心。 白医生建议,在孩子学路的过程中,家长有几点可以做的,第一,你可以跪在宝贝面前,伸出双手拉住他的手,鼓励他迈步,朝向你来;第二,你也可以站在孩子后面,用双手扶住他的腋窝处,跟着他一起。开始时他或许需要你用力扶住,之后你只需用一点点力,他就能自己往前了;最后,学路也意味着摔跤和受伤的机会增多了,请为你的孩子准备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减少他磕碰的机会

宝宝不会有关系吗

没关系。 在动作发展的评估中,“会”,并不是必要的过程;学“”的目的是为了之后能站、能。有些小孩可能跳过“”的阶段而直接学站学,甚至往往较同龄的小朋友更早学会路,这就是在发展里程碑的个别差异。 就医学的观点而言,只要宝宝其它心智动作的发展并未落后,并没有关系。况且,如果跳过“”的阶段而会,即代表宝宝的动作发展没问题,因“”所需的肌肉协调与平衡,和使用的肌肉群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