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老年人血糖监测注意事项

老年人血糖监测注意事项

根据血糖监测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随机血糖等,不同时间检测到的血糖,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空腹8小时以上,早餐前采血测定的血糖值。午餐前、晚餐前测定的血糖不能叫空腹血糖。餐前血糖:是指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测定的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2小时测定的血糖值。随机血糖:是指一天中其他任意时间测定的血糖值,如睡前血糖、午夜血糖等。至于每一位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合适时间和频率,首先要与医生咨询,尽量做到针对病情合理安排。

一般说来,当近期血糖较高时,应该检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因为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能较准确地反应出患者血糖升高的程度。而当近期经常出现低血糖时,则最好检测餐前血糖和夜间血糖,因为低血糖更常发生于餐前和夜间。此外,人在进食后约5分钟,便有食糜排入十二指肠。排空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有关。稀的流体食物比稠的或固体的食物排空快;在三种主要营养物中,糖类排空是最快,蛋白质其次,脂肪最慢。胃内容物的总体积较大时,排空的速度较快。对于一餐混合性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4-6小时。而老年人胃排空速度下降,导致排空时间延长,血糖监测可出现假阳性。

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糖尿病为首的慢性内分泌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升。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或者靶细胞对机体胰岛素反应迟钝所致的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因目前没有特效治愈方法,临床上主要通过控制血糖延缓疾病发展[1]。如何预防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发生成为临床备受关注话题。针对此问题,特进行了如下研究,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并且发生夜间低血糖的11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7例,女患者4例,年龄在61~84岁,平均为(73.17±2.33)岁,以上全部患者经相关临床检查均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病程2~42年,平均为(148.59±2.67)年。其中3例合并有糖尿病肾病、7例合并有高血压、1例合并有冠心病。

1.2 临床表现 4例患者自觉心慌、无力、烦躁,观察患者面色苍白,震颤、大汗淋漓。5例表现为反应迟钝、表情淡漠、语言表达不清,四肢乏力,甚至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表现;2例患者无自觉症状,夜间监测血糖时发现数值过低。测血糖,以上全部患者值在2.8~3.9。以上全部患者发现后,立即给予甜食如点心、糖果、高浓度葡萄糖液口服,经处理,全部患者均恢复正常,未发生不良事件。

1.3诱因分析 4例患者因口服降糖药物或者注射胰岛素后进食不足所致;1例因口服降糖药物或者注射胰岛素后剧烈运动所致;3例因调整降糖药物用量所致;2例因使用降糖药物过量所致,1例原因尚不明确。

2方法

2.1紧急处理方法

2.1.1低血糖反应较轻,意识仍清醒者,主要通过口服糖类制剂提高血糖。发现后,给其20g糖类制品,如糖块、葡萄糖等,并随时监测血糖改变,一般为10min/次,若血糖仍不达3.9mmol/L,继续口服葡萄糖15g,直至病情缓解。

2.1.2血糖过低,出现意识障碍时,应以迅速提高血糖浓度为主。主要措施为静脉注射20ml50%的葡萄糖或肌肉注射0.5~1.0mg胰高血糖素,并随时监测血糖,若处理后血糖值仍不达3.0mmol/L,继续静推50%的葡萄糖60ml,直至血糖升高。患者意识恢复后,仍需监测48h,无异常情况方可停止。

2.2预防措施和护理。

2.2.1加强夜间巡视,及时识别问题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尤其注意夜间巡视,观察其活动情况和神志反应。老年患者因感觉功能减退,部分患者不能及时感知病情变化,在无警觉的状态下出现昏迷或诱发心梗。因此,护理人员应详细观察患者反应,尤其是血糖不易控制患者,孤寡老人等,必要时增加夜间血糖测量次数[3]。

2.2.2加强睡前血糖监测,适当放宽血糖控制范围。睡前进行血糖监测,了解当前血糖水平,可为是否加餐或继续降糖提供依据,为临床用药调整提供指导。有研究称,若睡前血糖低于6mmol/L,患者易发生夜间低血糖。因老年血糖调节机制随着年龄增长反应迟钝,因此,平日使用降糖药物时不宜将血糖将至正常低值,一旦出现低血糖反应时,不易调节[4]。

2.2.3做好用药护理,加强健康宣教 指导患者正确遵医嘱用药,掌握用药剂量、用药途径、注意事项等,保证药物正常发挥疗效。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呼叫医务人员。另外,告知家属准备一些甜食,以备不时之需。教会患者正确使用血糖监测仪,加强日常自身监测。

2.2.4重点观察 护理人员应尤其注意老年糖尿病患者,注意收集血糖监测结果,日常活动、饮食情况,是否合并其他易引发低血糖的疾病,如消化功能不全、肾功能受损等。护理人员更换班次时,注意此类人群的交接工作,严防工作疏忽造成的不良后果。

3讨论

糖尿病作为常见的内分泌失调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居高不下,并呈上升趋势发展。因血糖水平主要靠饮食和药物控制,其稳定与否和外界控制因素直接相关,一旦控制失衡,极易发生低血糖。老年人作为患病人群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其年龄较大,器官组织功能减退,食物消化能力、药物代谢能力均受明显下降,这就给降糖药物正常发挥作用造成了阻碍。此外,老年人认知能力、记忆能力不足,对药物用量、方法掌握不够充分,用药不足或用药过量均不利于血糖调节,这也是低血糖发生的重要原因。老年患者多合并其他疾病,在其他疾病用药可能对血糖水平造成一定影响,这对血糖控制也有一定负面影响作用。针对以上原因,护理人员应更加提高警惕,重点关注、加强了解、时刻监测,将老年患者的血糖值控制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防止意外事件突然发生。

如何监测血糖可以达到最佳效果

自我血糖监测(SMBG)是糖尿病管理中的一个特殊概念,指糖尿病患者在家中采用便携式的血糖仪监测自己血糖的波动情况,医生和患者在此基础上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案进行调整。但在我国,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医院还没有做到使用医院专用的快速床边血糖监测系统来监测住院患者的血糖变化,而是使用个人使用的血糖仪监测血糖。此外,由于许多糖尿病患者不能负担购买血糖仪和血糖试纸的费用,在医院的门诊也使用个人血糖仪检测门诊病人的血糖。

自我血糖监测在现代糖尿病的治疗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个人用血糖仪的年销售量接近80万台,血糖试纸的消耗量也接近3亿条。血糖仪多测量指尖的全血,可在5~20秒内获得血糖的数值,方便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血糖管理。此外,SMBG 还是患者了解饮食和运动对血糖影响的感性工具。因此,在糖尿病的管理中,科学和合理地使用血糖仪和SMBG是糖尿病管理中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据专业研究显示,自我血糖监测在使用胰岛素患者的血糖管理中是必不可少的。研究中,将患者分为两组:强化组和对照组,两组注射胰岛素的强度不一样,主要根据血糖监测的数值来决定胰岛素的注射量。强化组要求每天自我血糖监测4次以上,并根据此结果调节胰岛素剂量、饮食和运动。研究完成之后,积累下来的血糖监测次数是30多万次。在另外一组,主要目标是控制高血糖,让病人没有症状,每天注射胰岛素1~2次,或者进行血糖监测,或者是尿糖监测。在这种不同的治疗模式下,人们看到了强化血糖控制的益处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同时研究也提示我们,在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病人中,血糖的监测目的不仅是要发现高血糖,而且越接近于正常的血糖控制的时候,越要注意发现低血糖。根据低血糖发生的情况来调整治疗,和发现高血糖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糖尿病的血糖监测方式是什么

1.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是评价长期控制血糖的金指标,也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标准的HbA1c 检测方法的正常值范围为4%-6%,在治疗之初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3-6个月检查一次。对于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性疾病的患者,HbA1c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可用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价血糖的控制。

2. 自我血糖监测

自我血糖监测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家中开展的血糖检测,用以了解血糖的控制水平和波动情况,是指导血糖控制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

自我血糖监测的方案如下:

①因血糖控制非常差或病情危重而住院治疗者应每天监测4-7次血糖或根据治疗需要监测血糖,直到血糖得到控制。

②仅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血糖的患者,可根据需要有目的的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来调整饮食和运动。

③使用口服降糖药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或在就诊前的一周内连续监测三天,每天监测7点血糖(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和睡前)。

④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

1)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并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的剂量。

2)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并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和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

3) 使用餐时胰岛素者应监测餐后血糖或餐前血糖,并根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的胰岛素剂量。

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监测和控制

2型糖尿病的治疗除了降糖之外,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也至关重要。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方法

1.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是评价长期控制血糖的金指标,也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标准的HBA1C检测方法的正常值范围为4%-6%,在治疗之初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3-6个月检查一次。对于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性疾病的患者,HBA1C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可用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价血糖的控制。

2.自我血糖监测:自我血糖监测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家中开展的血糖检测,用以了解血糖的控制水平和波动情况,是指导血糖控制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

自我血糖监测的方案如下:

①因血糖控制非常差或病情危重而住院治疗者应每天监测4-7次血糖或根据治疗需要监测血糖,直到血糖得到控制。

②仅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血糖的患者,可根据需要有目的的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来调整饮食和运动。

③使用口服降糖药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或在就诊前的一周内连续监测三天,每天监测7点血糖(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和睡前)。

④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

1)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并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的剂量。

2)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并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和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

3)使用餐时胰岛素者应监测餐后血糖或餐前血糖,并根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的胰岛素剂量。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监测和控制:2型糖尿病的治疗除了降糖之外,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也至关重要。

高血糖的自我监测诊断方法

关于血糖监测,相信大家是既熟悉又迷茫。“熟悉”是因为血糖监测伴随着糖友的病程,而“迷茫”是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掌握血糖监测的诀窍。血糖监测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五大原则之一,由于受年龄、病情、顺从性等因素的影响,糖尿病病人往往很难坚持定期到医院进行血糖监测,可以在家进行自我血糖监测,这样做能够准确地反映身体内的实际血糖水平,更好地了解病情,及时调整治疗。

血糖仪可以让我们随时监测血糖,把握自身的微小变化,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生活的节奏、饮食的种类,了解各种治疗的效果,以摆脱糖尿病的困扰,强化控制血糖达标,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如何科学地监测血糖,成为糖尿病患者必须关注的热点。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血糖仪的准确性也是您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检测血糖仪的准确性可以采取用血糖仪测量您的毛细血管血糖(指尖血),同时抽取静脉血用生化仪测定静脉血糖,两种方法的血糖结果应该接近,误差应小于15%。血糖试条是影响血糖仪准确性的关键因素,有的血糖试条采用瓶装,试条瓶打开后试条必须在3~4个月内使用完,有的血糖试条采用单片铝箔包装,不易受潮,有效期长达一年。

所有的血糖仪均需要适当的保养,有的血糖仪需要更多的清洁和维护,需要更换专用电池,这也是购买仪器时需要考虑的内容。购买血糖仪,贵的并一定是最好的;最适合您使用的,才是最好的血糖仪。拥有适合您的血糖仪,就为科学监测血糖奠定了基础。

2、选对“时辰”准确测血糖

好的血糖控制应该是把全天的血糖值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因此,血糖监测的时间应包括空腹血糖,三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随机血糖,必要时加测凌晨1~3点时的血糖等。

同时,对于不同病情的糖尿病患者,所选择的时间点也有所侧重,例如新诊断的患者往往需要规律监测一段时间的血糖,从而指导治疗,一般每天应坚持测4-7次。血糖控制相对稳定时,每月监测2~4次;血糖控制未达标者,每周不同时间监测空腹、餐后血糖至少4次。尝试一种新的饮食方法,运动前后,旅行时,调整胰岛素剂量或次数,有低血糖症状时,怀孕或打算怀孕时要增加监测次数。

温馨提示:“糖友”在测血糖的时候不能光测“手指血糖”,还要测“糖化血红蛋白”,这样才能反映最近三个月来的平均血糖水平,这更有利于医生判断病情。“手指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就好比一个班级的两个成绩,“手指血糖”反映了一次考试的成绩,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3个月来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

低血糖对人身体有哪些危害

(1)如果患者出现低血糖昏迷过久未被及时抢救可造成死亡。

(2)低血糖还可以刺激心血管系统,增加心脑血管意外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危险性。

(3)低血糖反应如果长期反复发作,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造成脑功能障碍。

(4)反复发生低血糖会使病情变得难以控制。因为低血糖时,体内的升糖激素会增加,导致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苏木杰反应),造成血糖波动。

低血糖对人体是有害的,尤其是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危害有时更甚于高血糖。因为老年人对低血糖往往不敏感,发生低血糖时常常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且老年人多有心脑血管疾病,一旦发生低血糖而又没及时发现,往往会导致严重后果。

低血糖的危害虽然较大,但它是可以控制的。加强日常血糖监测,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日常饮食、运动等,并定期到医院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另外,外出时做好防范措施,如随身携带病情卡及糖果、点心等,以备应急之需。

血糖值正常范围是多少呢

血清中的糖称为血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葡萄糖。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浓度为80~120毫克%。空腹血糖浓度超过130毫克%称为高血糖。如果血糖浓度超过160~180毫克%,就有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这就是糖尿。血糖浓度低于70毫克%称为低血糖。小粒径负离子,则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易于透过人体血脑屏障, 进入人体发挥其生物效应。对于降糖有良好的疗效。同时建议患者对血同(血同型半胱氨酸)进行检测。较低的血同值能大幅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风险。

正常值

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正常值

①一般空腹全血血糖为3.9~6.1毫摩尔/升(70~11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为3.9~6.9毫摩尔/升(70~125毫克/分升)。

②空腹全血血糖≥6.7毫摩尔/升(12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2次重复测定可诊断为糖尿病。

③当空腹全血血糖在5.6毫摩尔/升(100毫克/分升)以上,血浆血糖在6.4毫摩尔/升(115毫克/分升)以上,应做糖耐量试验。

④当空腹全血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时,表示胰岛素分泌极少或缺乏。因此,空腹血糖显著增高时,不必进行其它检查,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餐后血糖正常值

① 餐后1小时:血糖6.7-9.4毫摩/升。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200mg/dl)

② 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升。

③餐后3小时:第三小时后恢复正常,各次尿糖均为阴性

孕妇血糖正常值

①孕妇空腹不超过5.1mmol/L

②孕妇餐后1小时:餐后1小时血糖值一般用于检测孕妇糖尿病检测中,权威数据表明孕妇餐后1小时不得超过10.0mmol/L才是血糖的正常水平;

③孕妇餐后2小时:餐后正常血糖值一般规定不得超过11.1mmol/L,而孕妇餐后2小时正常血糖值规定不得超过8.5mmol/L。

通过对血糖正常值的检测,了解血糖标准值有助于您提高做好糖尿病防治。

血糖值正常范围

血糖值正常范围

血糖值是针对糖尿病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所以对很多糖尿病人来说,就很关心了,其实在诊断糖尿病时要从空腹血糖值和饭后两个小时血糖值两方面来判断。 空腹正常血糖值:空腹血糖正常范围是 3.9-6.1mmol/L(70-110mg/dL),高于7.0mmol/L(126mg/dL)诊断为糖尿病。 那么空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 7.0 mmol 或者是 126 毫克这个标准,你可以看出正常值和糖尿病的空腹诊断是有差距的。有的人既不是正常的,也没到糖尿病。我们管这种症状叫做空腹血糖增高(受损)。饭后正常血糖值:正常餐后两小时血糖范围是 3.9-7.8mmol/L(70-140mg/dL)。餐后血糖的诊断标准是11.1 mmol 或200 毫克以上。那么140 和200 之间也有一个差距。如果血糖在这个阶段,我们管它叫做餐后血糖增高。这种人既不是糖尿病人,也不是正常人。不过这种人血糖增高是很危险的,很容易得糖尿病。这种人一定要小心。帽子就悬在他的头上。若不加注意,很快就会戴上糖尿病的帽子。即使是血糖完全正常的人,如果具备一些高危因素,还得要注意预防糖尿病。高血糖也是通常大家所说“三高”中的一高。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许多人都可能会血糖偏高,如不及时发现及时控制,就有演变为糖尿病的危险了。另外,冠心病患者有八成都有高血糖,而且高血糖一般还会伴随高血脂,对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冠心病伴随高血糖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脑中风、放支架后再狭窄、猝死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因此,民众体检中心心血管专家李广仁教授呼吁所有冠心病患者,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龄大于40岁、吸烟、高血压、高血脂、曾发生妊娠糖尿病或生出巨大儿的患者,每年都要化验血糖、做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值正常范围

注意事项

1.血糖控制差的病人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监测 8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当病情稳定或已达血糖控制目标时可每周监测1-2次。

2.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每日至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自我监测血糖2-4次。

3.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每周监测血糖2-4次。

血糖监测时间:

4.餐前血糖检测,当血糖水平很高时空腹血糖水平是首先要关注的,有低血糖风险者(老年人,血糖控制较好者)也应测定餐前血糖。

5.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适用于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者。

6.睡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

7.夜间血糖监测适用于胰岛素治疗已接近治疗目标而空腹的血糖。

8.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检测血糖。

9.剧烈运动前宜监测血糖。

糖尿病患者每天至少要监测4次血糖

针对糖尿病的情况,进行血糖监测每天至少要监测4次,其中4次的时间分别为空腹、早餐后1小时,早餐后2小时,早餐后3小时。医生可根据血糖化验的结果调整用药,这样更有利于平稳控制血糖。

Tips——糖尿病患者每日血糖监测参考值

理想水平较好水平

空腹血糖≤6.1mmol/L≤7.2mmol/L

早餐后1小时血糖≤8.3mmol/L≤10.0mmol/L

早餐后2小时血糖≤7.2mmol/L≤8.3mmol/L

早餐后3小时血糖≤6.1mmol/L≤7.2mmol/L

糖尿病4种情况下必须及时治疗

1、新发现的1型糖尿病患者 新诊断的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起病急、血糖高。这种情况应该及早的控制高血糖,消除症状,帮助病人学习糖尿病基础知识,学会观察病情,并及时的调整饮食结构,正确用药开始治疗、及时预防并发症。

2、初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必须进行全天候的血糖监测,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迅速地控制病情,缓解症状。特别是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患者,通过住院,可以学会自我血糖监测,掌握胰岛素注射技术,并学会根据血糖、尿糖监测结果自行调整胰岛素用量,通过合理的治疗,加上合理科学的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态,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将来摆脱注射胰岛素的痛苦,摆脱糖尿病的并发症,象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3、血糖忽高忽低病情波动大或血糖长期居高不下者通过住院全面检查及严密监测,找出病人血糖居高不下的原因所在,调整治疗方案,对症下药。同时,患者可以得到科学指导,合理安排饮食、运动及生活起居,消除导致血糖波动的各种诱因,使血糖得到平稳控制。

4、糖尿病人在手术期(包括小手术在内)、妊娠期间或者是在妊娠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的时候,一定要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同时与专家及时联系,在专家的指导下正规治疗。

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应如何护理

1、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者神志和活动情况,有无脸色苍白、浑身无力、饥饿、发抖出虚汗、视力模糊、头晕嗜睡等。

2、做好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应监测睡前血糖,及时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最好做到每周二次全天血糖监测,根据血糖波动,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用量。

3、饮食平衡:患者饮食量和用药量要保持平衡,制订严格的、科学的饮食方案,老年患者如睡前血糖偏低,小于6.7mmol/L,要及时加餐,同时减少降糖药物用量,防止低血糖。

4、加强健康教育:加强糖尿病教育,认识低血糖的危害性,科学合理的应用降糖药,掌握夜间低血糖症状和防治措施。

5、及时调整药物:治疗中需严格把握降糖药物的剂量,降糖不宜过快、过低,当合并感冒、发烧、手术等应激状态影响进食或合并肾病、肾功能不全时,要及时下调降糖药物用量。

冬季低血糖三类高危人群

第一种是体型偏瘦的人群。因为体型偏瘦的人胰岛素抵抗轻,很容易造成低血糖,有条件可以定期进行动态血糖监测。

第二种是老年人。这是因为老年人消化吸收能力差;口服降糖药或是胰岛素容易造成使用不当或过量;另外,如果老年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会加重低血糖对机体的危害。

第三种是糖尿病病程长的患者。这样的患者长期打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感知能力差,很容易忽略低血糖症状。

冬季天冷,糖尿病患者首先要询问主治医生是否需要重新调整降糖方案,另外,定期监测也很关键。

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应如何护理

预防护理夜间低血糖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者神志和活动情况,有无脸色苍白、浑身无力、饥饿、发抖出虚汗、视力模糊、头晕嗜睡等。

2、做好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应监测睡前血糖,及时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最好做到每周二次全天血糖监测,根据血糖波动,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用量。

3、饮食平衡:患者饮食量和用药量要保持平衡,制订严格的、科学的饮食方案,老年患者如睡前血糖偏低,小于6.7mmol/L,要及时加餐,同时减少降糖药物用量,防止低血糖。

4、加强健康教育:加强糖尿病教育,认识低血糖的危害性,科学合理的应用降糖药,掌握夜间低血糖症状和防治措施。

5、及时调整药物:治疗中需严格把握降糖药物的剂量,降糖不宜过快、过低,当合并感冒、发烧、手术等应激状态影响进食或合并肾病、肾功能不全时,要及时下调降糖药物用量。

专家告诉您怎样自测血糖

1.问:何时进行血糖监测?

一般来说,何时进行血糖监测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决定,比如:1型还是2型、用药的剂量和次数、血糖波动。这些要由您的主治医生来为您制定一个血糖监测方案。一般平均每天至少一次。但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当你得了其他疾病或是处于应激状态,还有饮食、作息习惯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以及治疗方案变更时,必须增加血糖监测次数。

2.问:我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可以到医院检查以下,是否有必要做自我监测?

需要。因为你的感觉好坏并不代表你的疾病状况,一个血糖高出正常的病人可能感觉良好,但要是血糖一直处于未控制的状态,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

3.问:Ⅰ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方案一样吗?

不一样。一般来说,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要根据每天注射胰岛素的情况来决定。如果每天注射1-2次胰岛素,则至少每天检测一次,最好二次,一般在早餐或晚餐前进行。如果每天要注射2次混合型胰岛素且剂量要按规律调整,则应每天在早餐前、晚餐前及睡前各检测一次,以免血糖过高或过低。如果根据病情须进行强化治疗时,则每天都要在三餐及睡前各测一次血糖。

而对Ⅱ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刚开始治疗时需每天测四次血糖:三餐之前及睡前各一次,等到餐前血糖能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时可以开始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等餐前及餐后血糖均维持在稳定而理想水平时可以只在早餐前检测,每周1~7次。另外,每个月中你必须用1~3天时间重复检测三餐前及睡前的血糖,以便与以前的结果进行比较。不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要进行血糖监测,都应该向医生进行咨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4.问:血糖仪操作复杂吗?结果是否可靠?

血糖仪的操作非常简单。有了这种血糖仪,不论是在家或外出都可以带在身边,随时随地都能测量血糖,而且测量时间很短,每次不到一分钟即可得出结果。使用血糖仪检测血糖,只要操作正确,结果就不会有问题。

5.问:患者是否每天都要到医院进行血糖检测?

不用。患者可以自己购买一台袖珍血糖仪,在家中自己检测,不必天天上医院。

相关推荐

查尿糖和血糖哪个更重要

糖尿病人不检测血糖是不行的,因为糖尿病的基本特征是血糖高,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是控制血糖。一般显着的血糖增高,尿糖会呈阳性,化验尿就出现“+”号。血糖越高,尿糖的“+”号也越多,可以达到4个“+”号。 因此检查尿糖,发现“+”,可以提供一个血糖可能升高的线索。实际上尿糖和血糖的关系很复杂,个体差异很大,这与每个人的肾糖阀有关。 一般的糖尿病人血糖轻度升高时,尿糖可以是阴 性,即“一”,完全同正常人,当血糖很高的时候,尿糖 最多也只有4个“+”号。而有的人血糖很高,尿糖却 是阴性,没有“+”号,这时如果以尿糖为

血糖高怎么办

1、药物治疗 分为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注射两种,患者具体使用何种药物,需医生根据血糖情况、经济状况、自身体质等多方面考虑,不要乱用药,结果延误病情的最佳治疗时机。 2、适当运动,合理饮食 每位患者都知道适当运动和饮食控制,但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不能准确掌握自己的运动量和饮食热量规范,同时不能坚持下来。瑞京医院专设营养科,营养专家根据您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精细化饮食方案;瑞京专家还会根据您的年龄、体质制定最适合您的运动方案。 3、血糖监测同样重要 因为血糖监测有利于糖尿病控制,尤其餐后2小时血糖,而且血糖较尿糖测

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预防措施

对于低血糖症必须做到“防重于治”,并且预防低血糖发作是治疗糖尿病低血糖最佳治疗措施。在低血糖预防中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药物使用过多是低血糖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尤其是并发肾病、肝病、心脏病、肾功能不全者。掌握各种胰岛素的特点及正确的注射技术。定期轮流更换注射部位,防止产生皮下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 2. 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积极采用分餐制,一日至少进食三餐。易出现低血糖患者或病情不稳定的患

糖尿病人的饮食该注意什么

要素1:饮食 很多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少吃快餐和精加工食品,加入适量高纤维或全麦食品以降低饮食的总糖量并平缓血糖波动,同时增加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的摄入量。其次要减少脂肪摄入,因为高脂肪,尤其是高饱和脂肪酸的饮食,会减弱机体的葡萄糖耐受性,并增加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性。 要素2:减肥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体重超重的问题。超重甚至可使健康人出现糖尿病前期综合症。尤其是腹部过度肥胖可使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减肥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锻炼有助于体脂的燃烧,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锻炼,不应进

糖尿病怎么治疗最好 监测血糖

控制高血糖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措施,应该经常地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是否得到监测控制,并根据血糖监测信息,及时改进治疗方案。

血糖监测的正确方法

目前,很多家庭监测血糖多选择快速血糖仪,因为其具有操作简单、技术要求低、需血量小、测试结果比较准确等特点。但“武器”虽好,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无论是家用血糖仪还是医院的测血糖仪器,每次测出的血糖值都可能不一样。一般来说,只要误差不超过±20%,都属于正常范围。不过,一些由于人为处理、操作不当所造成的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1、用温水或中性肥皂洗净双手,反复揉搓准备采血的手指,直至血运丰富。用75%的酒精消毒指腹,待干。 2、打开血糖仪开关,用吸血的血糖仪,就取一条试纸插入机内;用滴血的血糖仪,

空腹血糖高怎么办

1、调整饮食 首先是调整前一天晚上的晚餐,饮食的数量和质量,整个热量要控制,控制到什么程度呢?晚上因为要睡觉了,活动比较少,控制到能够不饿就可以了。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不能准确掌握自己饮食热量规范,同时不能坚持下来。这是可以咨询医生,在医生的协助下制定适合的饮食方案。 2、调整药物 降糖药物要适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后容易造成夜间的低血糖老年人晚上发生低血糖是非常危险的。 药物治疗分为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注射两种。患者具体使用何种药物,需医生根据血糖情况、经济状况、自身体质等多方面考虑,不要乱用药,

预防低血糖注意什么地方

1.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药物使用过多是低血糖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尤其是并发肾病、肝病、心脏病、肾功能不全者。掌握各种胰岛素的特点及正确的注射技术。定期轮流更换注射部位,防止产生皮下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 2.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积极采用分餐制,一日至少进食三餐。易出现低血糖患者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还应在三次正餐之间增添2-3次加餐,即从三次正餐中匀出一部分食品留作加餐食用。糖尿病患者一般可在上午9:00-10:00,下

糖尿病4种情况下必须及时治疗

很多糖尿病患者和家属认为,只有发生急性并发症、有严重的慢性并发症或处于应激状态时,才需要治疗,因为这些急症有可能危及生命。但是,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即使没有急症,病情看似不严重,也需要治疗。倘若患者盲目自诊自医,往往会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一般说来,糖尿病患者具备下列情况时应该及时治疗: 1、新发现的1型糖尿病患者 新诊断的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起病急、血糖高。这种情况应该及早的控制高血糖,消除症状,帮助病人学习糖尿病基础知识,学会观察病情,并及时的调整饮食结构,正确用药开始治疗、及时预防并发

检查血糖的意义

1、控制糖尿病病情发展 合理的血糖监测就是良好的糖尿病控制基础,如果不测血糖,第一不知道血糖是多少,第二不测血糖也意味着没有重视这个结果是什么,这样的话并发症很快就会出现。在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不好或不测血糖的人,往往并发症的发生要提前5-10年。 2、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血糖监测能够直接了解机体实际的血糖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反映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3、不同时点血糖监测的意义 血糖值是直接反映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功能受损情况及治疗效果极为敏感的指标。检测空腹及餐前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