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静脉曲张的中医辨证治疗

静脉曲张的中医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证

治则:行气疏肝 活血化瘀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用:柴胡 12g 枳壳10g 白芍 15g 川芎 10g 制香附10g 丹参30g 鸡血藤15g 制乳香10g 水蛭粉3g 甘草6g

加减:疼痛加忍冬藤、地龙;扭曲块明显加三棱、莪术;患肢畏寒、麻木加附子、桂枝;患肢酸胀加威灵仙、地龙。

2.血燥筋挛证

治则:清肝滋阴 养血舒筋

药用:川芎15g 当归 10g 白芍10g 生地 15g 芦荟10g 昆布10g 木瓜15g 鸡血藤15g 防己10g 甘草6g

加减:耳鸣眩晕加酸枣仁,远志,肢体麻木加桂枝、路路通;两目干涩加菊花、玄参。

3.寒湿凝滞证

治则:健脾利湿 温经通络

方药:炙黄芪30g 桂枝10g 鸡血藤15g 党参 15g泽泻30g防己10g 白芥子10g 干姜 10g 木瓜15g

加减:下肢胀甚加茯苓;肿甚佳茯苓皮、淮山药;纳呆、腹泻加白术、砂仁。

小腿有点静脉曲张怎么办好的快

中医对下肢静脉曲张采用活血化瘀疗法治疗。中成药可用脉管炎片、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

汤药可用:桃 仁 10g ,红 花 6g ,川 芎10g , 当 归 10g ,赤 芍10g , 生地黄10g ,熟地黄10g , 丹 参15g , 王不留行10g ,益母草10g 元 ,胡10g , 茯 苓12g ,泽泻15g , 有溃疡者,加金银花15g ,连 翘10g ,土茯苓20g ,地 丁15g ,公 英15g ,水煎服。

外治法:取云南白药适量, 根据下肢静脉曲张局部大小而定。用白酒调成糊状,敷在患处,用塑料袋敷盖,胶有固定,每24小时更换1次,至局部肤色恢复正常,静脉隐退为止。对早期的下肢静脉曲张十分有效。

对于下肢静脉曲张中医疗法一定要重视,中医认为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肝肾不足、外感寒湿、气滞血瘀、筋脉失濡、肝络瘀滞、湿热下注,络 脉失和脾虚气陷、血运无力。而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是本病的关键。因此,多应从血瘀论治。可分为肾经亏虚、湿热郁结:气虚血瘀,肾阳不足等。可外贴龙凤 贴(安阳固本膏),贴于脐部治疗。内用:黄芪、赤芍、川芎、地龙、当归、丹参、人参、水蛭、白术、仙灵脾、巴戟天水煎服。

中医如何治疗静脉曲张

1、静脉曲张的针灸疗法

因为下肢静脉曲张属于外科病症,所以现在传统的针灸疗法已经很难达到疗效。经过长时间对针具、取穴及操作上进行较大的探索和改进,目前已基本上形成了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用得较多的是磁圆梅针和高频电针,两种针法安全、有效,在治疗对象上以轻症早期者为宜。

2、静脉曲张的刮痧疗法

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等。下肢静脉曲张以全身刮痧为主。

刮痧部位和主要经穴:

头部:全息穴区。

背部:膀胱经(双侧心俞)。

上肢:肺经(双侧太渊)。

下肢:膀胱经(患侧承山至委中);胆经(患侧外丘至阳陵泉);胃经(患侧足三里);阿是穴(自下而上补刮静脉曲张处局部皮肤)。

男性不育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药物治疗

常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

2.手术治疗

伴有精液常规异常的精索静脉曲张者需行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隐睾或睾丸下降不全者可行睾丸下降固定术,以促进睾丸的生精功能。

3.保持输精管道的通畅

积极治疗性功能障碍,保持正常的性生活。对于先天性输精管缺如、输精管道梗阻和输精管结扎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4.提高精子的功能

有生殖道炎症者应积极给予抗生素治疗;维生素E、维生素C和锌制剂皆可提高精子功能。

5.人工授精

包括供者精子人工授精和丈夫精子人工授精两大类。近几年来,体外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尤其是胞浆内单精子注入术已用于治疗少精子症、弱精子症和无精子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6.中医中药治疗

对于1度的精索静脉曲张、精液感染(含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输精管炎)、免疫性男性不育症,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或活血化瘀,或清肝补肾,或补肾益精,或疏肝调冲。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中医认为与水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肺、脾、肾,这三个脏器的功能失调是引起水肿发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治疗水肿,中医一般以宣肺、健脾、温肾为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治疗宣肺利水。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医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车前子、泽泻、白茅根、益母草等。

中医辨证治疗利水消肿,需要健脾化湿。利水消肿临床表现为全身凹陷性水肿,腰以下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纳呆,胸闷,苔腻、脉濡。常用方剂为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下半身肿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湿热壅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加大黄、木通、小蓟等。

此外,对于肾阳衰微者,主要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讽白,尿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常用方剂有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药物有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等。

温馨提示:中医辨证治疗水肿,相信通过以上阅读大家对此都有所理解了吧。水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疾病问题哦,所以患者要及时治疗,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中医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方法

湿热瘀阻证治则清热利湿,化瘀通络。方药防己泽兰汤加减。方用防己、萆薢利湿;茵陈清热利湿;泽兰、牛膝、赤芍、丹皮、丹参活血化瘀,以通血脉;荔枝核、川楝子、柴胡疏肝理气;青陈皮理气健脾燥湿。若湿邪较重见厌食加苍术、麦芽;阴囊肿物明显,加乳香、夏枯草。瘀血阻络证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方用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失笑散通利血脉、祛瘀止痛;元胡行气止痛;小茴香、干姜温通血脉。若团块状肿物较大加皂角刺、荔枝核;痛甚加三七、川楝子。治则补肾,佐以通络方药左归丸加味。方中熟地、山药、菟丝子、鹿角胶、龟版胶补肾填精;山萸肉、枸杞子补肝养筋,加乌药、小茴香行气止痛;当归、丹参、鸡血藤养血化瘀通络。寒滞肝脉证治则温经散寒,益气通络。方药当归四逆汤合良附丸加减。方用当归、芍药补血和血;桂枝辛温,合细辛、小茴香温散下焦寒邪;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既助归、芍和血、又助桂、辛通阳;柴胡、橘核、良姜疏肝理气止痛;以附片易香附,合通草以温通经脉,使经脉通,壮阳,客寒自除。气虚明显者如炙黄芪、党参;痛甚加丹参、乌药。

睾丸静脉曲张怎么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治疗

主要表现为翠丸坠胀不适,站久可有隐痛,阴囊局部青筋暴露,状若蚯蚓;或伴腰酸膝软,头晕目眩。舌谈苔薄,脉细无力。

方药:右归丸加味。熟地黄30克,山药15克,山茱萸10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20克,鹿角胶10克(烊化),当归10克,杜仲12克,肉桂3克。

功效:此方具有补益肝肾,理气通络。对于治疗肝肾亏虚型睾丸静脉曲张有一定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阴囊局部青筋暴露,状若蚯蚓,睾丸胀痛明显、持久,并痛引少腹、会阴等。舌暗,脉沉弦。

方药:桃红四物汤。熟地黄15克,当315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桃仁15克,红花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此方具有养血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适用于淤血阻络型睾丸静脉曲张患者。。

主要表现为阴囊坠胀、发凉,痛引少腹,阴囊青筋暴露,状若蚯蚓,久立加重。舌淡苔白,脉沉。

方药:甘姜苓术汤合桂枝茯苓丸。甘草10克,干姜12克,茯苓20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牡丹皮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此方具有散寒祛湿,温经通络的功效,适用于寒湿阻络型睾丸静脉曲张患者。

主要表现为阴囊坠胀、灼热,阴囊青筋暴露,状若蚯蚓,伴脘腹痞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药:三妙丸加味。黄柏12克,苍术15克,牛膝12克,惹苡仁18克,丹参18克,浙贝母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此方具有清热化痰,散结的功效,适用于痰热阻络型睾丸静脉曲张患者。

中医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方法

精索静脉曲张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男性疾病,而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导致不育,那么有什么比较好的治疗方法呢?下面给大家介绍中医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方法,供大家参考。

湿热瘀阻证

治则清热利湿,化瘀通络。方药防己泽兰汤加减。方用防己、萆薢利湿;茵陈清热利湿;泽兰、牛膝、赤芍、丹皮、丹参活血化瘀,以通血脉;荔枝核、川楝子、柴胡疏肝理气;青陈皮理气健脾燥湿。若湿邪较重见厌食加苍术、麦芽;阴囊肿物明显,加乳香、夏枯草。

瘀血阻络证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方用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失笑散通利血脉、祛瘀止痛;元胡行气止痛;小茴香、干姜温通血脉。若团块状肿物较大加皂角刺、荔枝核;痛甚加三七、川楝子。

治则补肾,佐以通络

方药左归丸加味。方中熟地、山药、菟丝子、鹿角胶、龟版胶补肾填精;山萸肉、枸杞子补肝养筋,加乌药、小茴香行气止痛;当归、丹参、鸡血藤养血化瘀通络。

寒滞肝脉证

治则温经散寒,益气通络。方药当归四逆汤合良附丸加减。方用当归、芍药补血和血;桂枝辛温,合细辛、小茴香温散下焦寒邪;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既助归、芍和血、又助桂、辛通阳;柴胡、橘核、良姜疏肝理气止痛;以附片易香附,合通草以温通经脉,使经脉通,壮阳,客寒自除。气虚明显者如炙黄芪、党参;痛甚加丹参、乌药。

下肢静脉曲张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对下肢静脉曲张采用活血化瘀疗法治疗。中成药可用脉管炎片、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

汤药可用:桃 仁 10g ,红 花 6g ,川 芎10g , 当 归 10g ,赤 芍10g , 生地黄10g , 熟地黄10g , 丹 参15g , 王不留行10g ,益母草10g 元 ,胡10g , 茯 苓12g ,泽泻15g , 有溃疡者,加金银花15g ,连 翘10g ,土茯苓20g ,地 丁15g ,公 英15g ,水煎服。

外治法:取云南白药适量, 根据下肢静脉曲张局部大小而定。用白酒调成糊状,敷在患处,用塑料袋敷盖,胶有固定,每24小时更换1次,至局部肤色恢复正常,静脉隐退为止。对早期的下肢静脉曲张十分有效。

对于下肢静脉曲张中医疗法一定要重视,中医认为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肝肾不足、外感寒湿、气滞血瘀、筋脉失濡、肝络瘀滞、湿热下注,络脉失和脾虚气陷、血运无力。而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是本病的关键。因此,多应从血瘀论治。可分为肾经亏虚、湿热郁结:气虚血瘀,肾阳不足等。可外贴龙凤贴(安阳固本膏),贴于脐部治疗。内用:黄芪、赤芍、川芎、地龙、当归、丹参、人参、水蛭、白术、仙灵脾、巴戟天水煎服。

中医怎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指病变范围仅在下肢浅静脉,因其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壁薄弱,影响血液回流,引起静脉延长、弯曲、扩张。大多发生在大隐静脉,少数合并小隐静脉曲张或单独发生在小隐静脉。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属于中医“筋瘤”范畴。《外科正宗》记载:“筋瘤者,坚而面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下肢静脉曲张并发溃疡属于“臁疮”的范畴。《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臁疮者,风热湿毒相聚而成,有新旧之别,内外之殊。”《外科大成》中谓:“臁疮,女人为裙风裤口”《外科正宗》曰:“臁疮者,生于两臁,初起发肿,久而腐烂或津淫瘙痒,破而脓水淋漓”都详细描述了下肢静脉曲张及其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疾病初期,症状轻而发作不频繁者,采用保暖措施,往往就能达到治疗要求;吸烟者应戒烟。药物治疗方面,首选能够削弱交感神经肌肉接触传导类药物,如胍乙啶,可与酚苄明(氧苯苄胺)合用,也可用妥拉苏林或利血平。利血平尚可作趾动脉直接注射(0.5mg溶于2—5m1等溶盐水中)。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筋瘤者,坚而面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下肢静脉曲张并发溃疡属于“臁疮”的范畴。《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臁疮者,风热湿毒相聚而成,有新旧之别,内外之殊。”《外科大成》中谓:“臁疮,女人为裙风裤口……”《外科正宗》曰:“臁疮者,生于两臁,初起发肿,久而腐烂或津淫瘙痒,破而脓水淋漓……”都详细描述了下肢静脉曲张及其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对后世认识本病有较深远的指导意义。

治疗静脉曲张的偏方

治疗静脉曲张的偏方虽然可以帮助治疗静脉曲张,但是对于静脉曲张患者来说,在疾病发生之前,最好可以到专业医院确诊,然后在选择治疗方案,这样才能治疗得当。

中医学将此病多辨证为气滞血瘀、脉络不通,治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法。下肢静脉曲张采用活血化瘀疗法治疗。中成药可用脉管炎片、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这里推荐两个小验方。

小验方一:生地30g,当归15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6g,牛膝15g,柴胡10g,枳壳10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小验方二:桃仁10g,红花6g,川芎10g,当归10g,赤芍10g,生地黄10g,熟地黄10g,丹参15g,王不留行10g,益母草10g,元胡10g,茯苓12g,泽泻15g,有溃疡者,加金银花15g,连翘10g,土茯苓20g,地丁15g,公英15g加水煎服。

外治法:取云南白药适量,根据静脉曲张局部大小而定。用白酒调成糊状,敷在患处,用塑料袋敷盖,胶带固定,每24小时更换1次,至局部肤色恢复正常,静脉隐退为止。

针对其并发症的治疗,有如下静脉曲张的偏方:

(1)小腿慢性溃疡静脉曲张并发小腿慢性溃疡者较难愈合,除应积极治疗静脉曲张外,还应控制感染,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清洁疮面,减少分泌物以促进皮损愈合,中医学将此证辨证为气虚血瘀,治宜益气活血生肌法,方选补阳还五汤化裁。药用:黄芪15g,当归15g,川芎6g,牛膝15g,桃仁10g,红花6g,太子参15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局部可外涂蛋黄油。制法:鸡蛋煮熟5~6个,剥取蛋黄,取少量香油烧热,炸蛋黄至焦枯,取油去渣,涂于患处,每日2次。

(2)静脉曲张性湿疹中医学辨证本病多为湿热下注,血脉不通,治清热除湿,活血通络法,方选活血四妙汤化裁。药用:苍术6g,黄柏15g,生苡仁30g,川牛膝15g,桃仁10g,红花10g,生地20g,丹皮10g,赤芍15g。水煎服,每日1剂。

当然对于静脉曲张患者来说,治疗静脉曲张的偏方很多。除了选择一些偏方来治疗静脉曲张以外,为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最重要当然是注意需要治疗彻底,因为静脉曲张如果治疗不彻底的话,应该说容易复发,所以治疗应该要坚持。

中医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方法具体是什么

辨证治疗

瘀血阻络证: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方用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失笑散通利血脉、祛瘀止痛。元胡行气止痛。小茴香、干姜温通血脉。若团块状肿物较大加皂角刺、荔枝核。痛甚加三七、川楝子。

湿热瘀阻证:治则清热利湿,化瘀通络。方药防己泽兰汤加减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方用防己、萆薢利湿。茵陈清热利湿。泽兰、牛膝、赤芍、丹皮、丹参活血化瘀,以通血脉。荔枝核、川楝子、柴胡疏肝理气。青陈皮理气健脾燥湿。若湿邪较重见厌食加苍术、麦芽。阴囊肿物明显,加乳香、夏枯草。

寒滞肝脉证:治则温经散寒,益气通络。方药当归四逆汤合良附丸加减治疗精索静脉曲张。中医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方法具体是什么?方用当归、芍药补血和血。桂枝辛温,合细辛、小茴香温散下焦寒邪。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既助归、芍和血、又助桂、辛通阳。柴胡、橘核、良姜疏肝理气止痛。以附片易香附,合通草以温通经脉,使经脉通,阳气振,客寒自除。气虚明显者如炙黄芪、党参。痛甚加丹参、乌药。

单验方治疗

七厘散1g,用全枸橘6g,煎汤送下,1日2次。适于血瘀阻络之精索静脉曲张。

黄芪30g、鸡血藤30g,小茴香10g,丹参30g,红花10g,羌活10g,水煎,熏洗局部,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每剂药可用2天~3天。

中药治疗气滞血瘀证引起的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出现在我的脚上的,简直是不可思议但又觉得是意料中的事,因为工作需要,每天都要站着好几个小时。这样过度劳累造成的双脚的负荷过重,而且静脉曲张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在医生的诊断下,静脉曲张是由于气滞血瘀证,所以医生给我一个关于治疗气滞血瘀证引起的静脉曲张中药方子,坚持服用一个星期之后,静脉曲张的情况也渐渐好转了,于是我跟大家分享我的经验。

1首先,准备的药材有20g的川芎 20g 的制香附,40g的丹参,20g的鸡血藤 20g 的 制乳香 , 3g的水蛭粉 ,6g的甘草, 20g的柴胡 , 15g 的枳壳, 20g的白芍以及 600ml的清水。

2将这些药材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用文火熬煮一个半小时之后,便可服用,每天一剂,每天两次。

3这种针对气滞血瘀证的静脉曲张中医药能够很好地行气疏肝 ,活血化瘀。

静脉炎中医辨证食疗

1、气血两虚型患者(形体消瘦乏力,患肢肌肉萎缩,皮肤枯皱脱屑,创面经久不愈)宜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等。可用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炖牛肉食用。

2、血瘀阻络型静脉炎患者(喜暖怕冷,足趾端皮肤苍白,持续胀痛,无溃疡),可进食生姜羊肉汤、鸭、鹿血、山碴、桂枝、桂圆肉;忌生冷。

3、热毒伤络型静脉炎患者(反复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趾端可发生坏疽及溃疡),宜食清热解毒,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赤小豆、茶、梨、西瓜、马齿觅等。可饮用菊花茶、金银花露或用荷叶、竹叶、鲜车前煎汤代水。

外痔应该怎么治疗

外痔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比较常见的是静脉曲张性外痔、结缔组织外痔、炎性外痔等。静脉曲张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的治疗,既可手术也可非手术疗法。一般用手术方法剥离痔外静脉丛,而非手术疗法则用清热除湿、活血散瘀的方法,使患者保持大便通畅,临厕时勿用力努挣,在大便后轻按肛门数次,并收缩肛门20次。无炎症者不需外治,若发炎水肿时,可用苦参汤或高锰酸钾坐浴熏洗,熏洗后外敷消痔膏,每日1次。

一般情况下结缔组织外痔所带来的危害是有限的,如果病情不是太严重一般不需特别治疗,仅需作一般处理。要求患者调整大便习惯,避免蹲厕过久;大便后或睡前用温水坐浴;保持肛门皮肤干燥。当并发炎性肿痛时,可用熏洗坐浴,并外敷消痔膏、金黄膏等,还可适当给予抗生素。倘若外痔皮瓣过大影响肛周清洁卫生者,或反复炎症水肿者,可酌情进行手术治疗。炎性外痔:仅需调整大便习惯,防止大便秘结,忌饮酒及进食燥热有刺激性食物,便后高锰酸钾坐浴,或使用频谱照射治疗。必要时外敷消痔膏,每日1次。对于炎性水肿长期不退者,可进行手术切除治疗。在炎性水肿急性期,按中医辨证内服中药,配合熏洗、外敷等外治法。

相关推荐

鸡眼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治疗鸡眼的方法有很多,如敷贴、熏灼、火针。 1、中药贴敷 用鲜半夏、鸦胆子仁等中药捣烂贴敷,方法同上。此外,市售鸡眼膏在鸡眼上,外盖胶布固定,一般3日换药1次,至脱落为止。 2、熏灼法 睡前将纸烟、艾条、香条或易燃木棒点着,靠近鸡眼处熏灼,有灼痛感时可稍远离。表面硬化的,可用火头点触患处。每次连续熏烤3分钟,然后用热的淡盐水浸泡患处30分钟,连用数日,鸡眼能自行脱落。 3、火针法 常规消毒皮肤,取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2%盐酸利多卡因3ml,行鸡眼处局部浸润麻醉,麻药起作用后,左手持镊子夹一燃烧酒精

外痔疮治疗一定要进行手术吗

很多方法都可以治疗外痔疮疾病,但是你是否清楚外痔疮怎样治疗好呢?静脉曲张性外痔 静脉曲张性外痔的治疗,既可手术也可非手术疗法。 一般用手术方法剥离痔外静脉丛,而非手术疗法则用清热除湿、活血散瘀的方法,或配合应用麻仁丸、润肠片等中成药,使患者保持大便通畅,临厕时勿用力努挣,在大便后轻按肛门数次,并收缩肛门20次。 结缔组织外痔不需特别治疗,仅需作一般处理。当并发炎性肿痛时,可用熏洗坐浴,并外敷消痔膏、金黄膏等,还可适当给予抗生素。倘若外痔皮瓣过大影响肛周清洁卫生者,或反复炎症水肿者,可酌情进行手术治疗。 炎

针眼的中医辨证治疗

1、风热外袭型 临床 :病初起,局部微红微痒微痛,或伴有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 2、热毒上攻型 临床 :胞睑局部红肿热痛加剧,形成脓肿但未溃破,兼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苔黄,脉数。 治则:清热泻火解毒。 3、脾胃伏热型 临床 :针眼反复发作,但诸症不重,口干,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滑。 治则:清解脾胃伏热。 4、时感外邪型 临床 :针眼反复发作或久不消退,纳呆神疲,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托里解毒。 针眼外治: 1、初起未酿脓时,可用湿热敷,以助消散。 2、用紫金锭或清

散光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眼与全身脏腑、经络联系密切,针灸通过激发机体反应机能而起作用。针刺与耳穴治疗作用,可使痉挛疲劳的睫状肌、眼外肌放松恢复,增强其调节能力和眼球壁弹性从而缓解散光。 治疗时选择球后、承泣、攒竹、四白、风池、翳明、睛明、合谷等穴位,每天针刺1次,留针30分子,每次4~5穴,交替使用。 疗程中配合耳穴疗法,选眼、目1、目2、肝、肾、神门耳穴点,每次选其中3~4穴,找到敏感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令患者每日早、中、晚自行按压耳穴3~4次,每次每穴50~100下。 针刺与耳穴治疗无毒副作用,能显著缓解肌群痉挛,

血热的中医辨证治疗

血热严重的人,可服用中药调理,或平时多喝点菊花水。必要时,可用生地10克、丹皮6克、槐花6克、菊花6克煎水喝,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表现选择牛黄解毒片、三黄片及知柏地黄丸等药物治疗。 清血热方代表方剂清营汤和犀角地黄汤。 清营汤 犀角生地黄麦冬玄参丹参竹叶心银花黄连连翘 主治:温热病,热邪入血引起的身热夜甚,心烦失眠,或有谵语,或口渴,或发斑疹,舌绛而干,脉细数等。 功用:养阴清热,解毒透疹。 犀角地黄汤 犀角生地黄丹皮赤芍 主治: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尿血,便血,斑疹颜色紫黑,或蓄血发狂,便色黑等。

面瘫的中医辨证治疗

面瘫是临床上比较难治的疾病之一,临床医生对面瘫的研究也较多。中医针灸在治疗面瘫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在取穴、手法和针法方面都有相应的治疗法则,正确应用能够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针灸的穴位有地仓、承泣、颊车、太阳、阳白、鱼腰、患侧合谷、风池,以及头针等,针刺可采取透穴疗法。一般在针刺过程中不用电针,当患者有酸麻胀痛等得气的表现后,留针大约20~30分钟。 手法也就是推拿,其取穴与针刺的穴位基本相同。手法上一般会在双侧面部轻柔地按摩与推拿,重点按摩的部位是患侧,推拿时

人流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人流患者后出现长期腹痛是由外因致胞宫气血受损,亏虚无法容养胞宫而导致的。对人流后腹痛的调理就要着重温养胞宫气血,由益母草、丹参、红花、当归、元胡等组成的方药可养血、调经止痛,对人流后腹痛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方药:益母草、丹参各30克,桃仁18克,红花、当归、元胡、白芍、五灵脂各12克,香附10克,黄芪24克,炙甘草6克,桂枝3克。 用法:加水适量,文火煎煮,去渣取汁,分3次服用,每日1剂。 功效:活血化淤、养血益气、调经止痛。主治人流后腹痛,症见人工流产后即闭经,伴周期性小腹剧痛、腰膝酸软,伴经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

针灸是我国医学的瑰宝,中医针灸辨证治疗失眠具有良好的效果,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1、心脾两虚 【诊断要点】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多梦;心悸,健忘,头晕,肢倦乏力,腹胀,便溏,面白无华;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 【处方】心俞、脾俞、足三里。 2、阴虚火旺 【诊断要点】心烦不寐,或稍入睡即醒;头晕,耳鸣,腰酸膝软,遗精,健忘,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脉细数。 【处方】太溪、大陵、肾俞、心俞。 3、肝郁化火 【诊断要点】烦躁易怒,难以入睡;头晕头痛,胸胁胀痛,口苦,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处方】肝俞

崩漏的中医辨证治疗

⑴ 实证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 中极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⑵ 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配穴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操作

肝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肝病的中医治疗: 【辨证】湿热邪毒内蕴,肝郁血瘀,脾肾两亏,营卫失调。 【治法】清化解毒,活血祛瘀,健脾疏肝,益气湿肾。 【组成】 方1:黄芪30克,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露蜂房15克,半枝莲15克,仙鹤草15克,土茯苓15克,仙灵脾15克,鹿衔草15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当归12克,生鸡内金12克,桂枝9克,甘草3克。 方2:雄黄30克(色赤如鸡冠者为上品,效高毒性小),生白矾(即酸矾)15克,五灵脂60克,共研细末装胶囊。 【用法】 方1煎服,先将诸药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沸后再煎5分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