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妈妈怎样让孩子有爱心

妈妈怎样让孩子有爱心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妈妈所经历的“生、养、育”与爸爸不同。母爱往往是关怀更多,保护更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积极的人际关系。如果说父爱是带有规则性的,那么母爱则是温柔细腻的。妈妈要充分让宝宝感受到被爱、被关怀。与孩子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让他觉得妈妈就是“安全岛”。感受到充分母爱的孩子,将来独立的更加顺利,也会更爱他人,爱这个世界。对长大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很有帮助。

第二,情感模式的形成。妈妈跟孩子在一起时,会滔滔不绝地说话,并不断地跟他进行眼神、肢体的接触与交流,这些都能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情感模式。孩子的要求,母亲能立刻感知并做出反应,长大后,他也会敏锐地感受到他人的情绪。这一点,体现在男孩身上,就是责任心强,体现在女孩身上,就是温柔细腻。

第三,性别意识的形成。父母双方在孩子性别意识形成上的作用,各有侧重。女儿的效仿对象是妈妈,她会通过观察妈妈,了解女性的性别特征。

那么,妈妈怎样做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呢?首先要提醒妈妈,母爱无边,但千万不要过度保护和溺爱。好妈妈会随着孩子成长,学会放手,让他独立。

孩子3岁以前,妈妈需要和他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这一点与父亲不同,妈妈要花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这是个稍纵即逝的过程,妈妈需要将重心转移到孩子身上,成为孩子的第一养育者。

如果你要生二胎请做好这六件事

1、二娃不是来分蛋糕的

常听到有人说,假如有一块蛋糕,独生子女就能独自享受,两个孩子就只能分半了,如果孩子多了,各自分到的蛋糕就更少了。

但是想说,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一道数学题,有二胎或有更多孩子,都不能让老大觉得弟弟/妹妹是来“瓜分”父母的爱的。

2、不能一有了老二,就跟老大分床

很多父母一有了老二就立马跟老大分床,让还没有独立能力的老大自己一个房间!

站在老大的角度上想一下:为什么弟弟/妹妹一来,爸爸妈妈就不陪我睡觉了?自己一个在房间里好孤单......当然,除了老大已经到了分床的年龄,或者他自己愿意独自睡。

建议:如果真得要分开睡,请在老二出生前就分床,给老大一个适应期;或者让妈妈照顾老二,让爸爸陪老大睡;又或者改装一间榻榻米,一家人都睡在上面。

3、不要吓唬老大“我要弟弟,不要你了”

告诉老大:爸爸妈妈不会因为有了弟弟/妹妹而改变对你的爱!

有的父母爱开玩笑,虽然不是本意却也在无形中伤了孩子的心,比如:你看你弟弟/妹妹多可爱,妈妈不要你了!还有家里的长辈故意吓唬老大:你妈给你生了一个弟弟/妹妹,他们不要你了!

父母一定不要说这样的话来吓唬老大,否则幼小的心灵真的会以为父母要抛弃他。如果不能阻止别人开这样的玩笑,那爸爸妈妈一定要认真的告诉老大,有了弟弟/妹妹也一样爱你,你永远都是爸爸妈妈的小宝贝。

4、不要拿两个孩子作对比

永远不要拿两个孩子做比较,何况都是亲生的!

经常有意无意的在两个孩子之间做对比,只能让他们猜测父母更爱谁,更讨厌谁。尤其是有的孩子天生智力较高,另一个孩子各方面又相对薄弱的,父母不知不觉的会夸奖“聪明”的孩子,而忽视了薄弱的那一个。

作为父母应该接纳每个孩子的缺点和不同,让两个孩子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发挥自己的长处,共同进步。

5、老大就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吗?

答案是否定的。孩子之间避免不了会争抢东西、打架,这时做父母的会作何反应?到底该帮谁呢?

劝家长该干嘛就干嘛去,千万不要劝架!兄弟姐妹之间有天生俱来的相处模式,谁强势、谁妥协,和好或互不相让都是孩子的事情,不需要父母来做裁判。

最重要的一点,千万不能说:你是老大,要让着弟弟妹妹!否则,孩子容易产生不安全感,认为自己失去了享受父母爱的“资格”,他更加疑惑,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为什么要让着弟弟妹妹。

6、不要给老二穿老大的旧衣服

这个观点会有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反对,但淘妈还是想提一点建议......

本身孩子长得快,很多衣服没穿坏但是小了,扔了吧怪可惜,那就留着给老二穿吧。但是如果老二已经都懂得审美,自己会选择漂亮的衣服时,给他穿哥哥姐姐的旧衣服他会想:为什么我总是穿旧衣服?妈妈却给哥哥姐姐买新衣服?妈妈是不是偏心?

建议:在宝宝小的时候,完全可以放心给他穿哥哥姐姐的旧衣服;当宝宝长大后,有了爱美之心,妈妈可以采取让“哥哥姐姐送衣服”的方式,就说:这件衣服很漂亮,哥哥姐姐送给你穿,希望你喜欢。这样一来,既避免了老二认为妈妈偏心,又能增进兄弟姐妹间的感情。

中国式逗小孩有哪些形式

一起来数一数中国式逗小孩还有哪些比较负能量的形式!

教小孩抽烟说脏话。2009年,网上一段“两岁男童吸烟说脏话”的视频引起极大反响,内容是重庆市万州周家坝一名两三岁男孩在一大群成人的围观和起哄下,吸烟、骂脏话。两岁的孩子还很懵懂,长辈们就放过孩子们吧。

教孩子抽烟喝酒。攀枝花2岁男童虽然是被父亲的三名朋友灌酒致死,据媒体报道,他平日就逗着儿子喝酒,在他的影响下,2岁多的儿子已经有近1年的喝酒史,并且还会抽烟。

逗孩子敬酒。大人拿着筷子在盅里蘸酒,让孩子舔一舔,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男孩子,有的则直接让孩子抿几口甚至鼓励其干杯“敬酒”。

此外还有,“爱爸爸还是爱妈妈”“你爸妈不要你了”“你妈妈有了小弟弟,不管你了怎么办?”“这孩子胆子真小”等不太良性的逗乐行为。

宝宝爱黏人妈妈应该这样做

刚做爸爸妈妈的父母们经常很烦惑,孩子到了某个阶段会特别黏人,甚至妈妈上厕所也要跟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应该如何解决?下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朱冬生为大家支招,孩子老爱“黏人”怎么办?

孩子爱“黏人” 妈妈上班都得“偷溜”

李小姐发现,1岁多的女儿琳琳这段时间特别爱黏人,除了睡觉,一刻都离不开妈妈,像个“小尾巴”似的甩也甩不掉。有时玩得好好的,转头突然发现妈妈不在了,马上丢下手中的玩具到处找妈妈,一旦找不到人时,就开始哭着喊着“我要妈妈”,让人妈妈感到非常烦恼,每次上班都得偷偷地溜走,不然就脱不了身了。

宝宝爱黏人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在育儿过程中,有些妈妈(或者是与孩子亲密接触的照料者)会发现,孩子在一个阶段会显得特别爱黏人,走到哪,孩子就像小尾巴似的跟到哪,一刻都离不开,有时也会让家长因此而感到特别的烦恼。

其实,宝宝爱黏人,主要是由于宝宝内心“不安全”的感觉所致,而这又多与平时的家庭照看方式有关。有一些家庭从孩子出生开始,就由妈妈、奶奶或者外婆等一个人照顾,一般来说,孩子跟谁的时间长,就会与这个密切接触的看护者之间形成一种依恋关系,这些依恋者能够给到他们内心一种“安全”的感觉,一旦分离时,就像失去了感情依托,使他们出现一些焦虑的情绪,尤其是内心情感丰富的孩子,会表现得更加强烈一点。

宝宝爱黏人 妈妈应该这样做

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爱“黏人”的现象会慢慢消失,但家长过分的紧张或任其发展,也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日后的性格,那么,如何帮助宝宝从爱“黏人”的“小尾巴”顺利过渡呢?

1.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下除照料者以外的其他人

除照料者外,家庭中其他成员也应该多点跟孩子接触,如多跟孩子一起玩游戏,建立一种融洽的亲子关系,让他知道,除了妈妈外,在其他家庭成员身上同样也是可以建立这种安全感的。待孩子再长大一点后,可以带他出去外面转转,多与家庭成员以外的人接触,尤其是同龄的小朋友,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学会与人交往,提高其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

2.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

有些孩子由于曾受到惊吓,或经历了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化而变得很敏感、很爱黏人,因此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不要让孩子单独呆在一个黑暗或是有激烈冲突的环境里,也不要总是说一些“妈妈不要你了”、“别去那,会被坏人抓走”之类恐吓孩子的话语。

3.与孩子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

有些家长对待爱黏人的孩子,要么是表现得难以割舍,离开时一步三回头,要么是采取骗孩子再偷偷溜走的行为,其实这些都是不太合适的。这样会让孩子以为妈妈要永远消失了,妈妈再不喜欢他、不要他了,这种分离的感觉会让他们没有安全感而产生了焦虑情绪。如果妈妈要暂时离开,最好事先告诉孩子,让孩子知晓,并告诉他妈妈正要忙的事情,妈妈什么时候还会再回来陪宝宝一起玩,并且要履行诺言,回来后,要跟宝宝打一声招呼,告诉他你回来了,几次下来,他就会感觉到你是可信任的,而不是因为不爱他而要离开他了。

4.通过转移注意力来降低“黏度”

小宝宝是很容易被新事物吸引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培养他一些兴趣爱好,来转移他们对依恋者的过分注意力:如玩游戏、画画、看图画书等。

5.适当培养孩子的“独立”

有些孩子太过于依赖父母而喜欢黏着父母,无论什么事情都希望父母可以帮助他去完成,对于这种不够独立而喜欢黏人的孩子,日常生活中要鼓励他们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对宝宝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通过以上的分享,我们了解到孩子怕陌生人、黏人,其实到二岁半会好很多,但如果持续的时间长、程度影响到孩子适应环境,影响到日常生活,就应该去作心理咨询,看看是否需要通过亲子游戏等治疗方式以改善其相应的社会功能。

不是什么玩笑都可以对孩子开

前不久的优酷盛典上,作为颁奖嘉宾的郭德纲在沙溢、胡可夫妇陪伴安吉和阿拉蕾上台领奖的时候,一度开玩笑说,安吉是他和胡可的孩子。网民称“东北宋仲基”安吉更是一脸闷闷不乐的样子。

其实孩子虽然心智不全,但是也是一个值得被尊重的个体,正是因为他们心智不全,才更不是能让成年人随便开玩笑的!

并不是什么玩笑都可以对孩子开的?你说对吗?

孩子的情绪是最直接最不会被影藏的,所以5岁安吉的听了郭的玩笑之后,脸上不高兴的神态完全显露——紧紧皱着的眉间,微微嘟起来的小嘴。

大人之间轻松平常的玩笑话,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却有可能是很深刻的伤害。像这样的玩笑话会让孩子感受到不适合不愉快,会让他不明白为什么可以对着爸爸妈妈说这样的话,他的不理解会造成自己的困顿和伤心。

还有的“熊亲戚”会对着准备生二胎的老大说,爸爸妈妈要生弟弟了,生完就会不要你了!你的爸爸妈妈不爱你了!

你以为是玩笑,可以试探心智不全的孩子面对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回答,可是你却没有意识到,这对思维方式相对单一的和反应直接的孩子来说,这些话对于孩子的伤害其实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

就发生过对家里的大宝被身边的大人开了这样的玩笑话,结果大宝很害怕自己的爸爸妈妈会丢弃自己,不再爱自己了,于是把弟弟从楼梯上面推了下来,导致弟弟身亡的悲剧。

孩子的思想单纯,只知道爸爸妈妈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所以失去父母的爱是他所不能容忍的,缺乏辨识力的孩子做出了这样的不可回头的事!

还有的新朋好友会和孩子说,你的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还是跟我走吧;你爱爸爸还是妈妈,你只能选一个你要选谁等等。

其实并不是什么玩笑都可以对孩子开的。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开这样的玩笑话很正常孩子的反应很有趣,孩子很快就会又很开心的玩耍,不会记得那么多的。其实并不然。

开放二胎以来,我们常常能从新闻上看见孩子因为担心二娃影响自己在爸妈心中的位置,而威胁父母的。甚至有的孩子以死相逼。

其实归根究底,问题出在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作为孩子的最亲近的人,我们因为不要被所谓的面子所牵绊,我们要做孩子最坚定的保护伞。不要让那些所谓的玩笑话伤害了孩子的心,孩子的内心充满未知和不安全感。这样的伤害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震慑的。

在亲戚朋友说这样的玩笑话的时候,作为爸妈们就应该及时的制止这样的行为,并且告诉孩子,那不是真的,表明自己的立场——爸爸妈妈永远都爱你。

还有一点就是中国人比较少表达自己的情感。即使是自己对孩子的爱,也是很少表达的。所以当别人开这样的玩笑的时候,孩子的内心才会充满怀疑和恐惧。

爱要大声说出来!让孩子最直接地知道你,作为他的爸爸妈妈妈妈,你们都爱他!即使生了弟弟妹妹,也只是多了一个人来爱他,并不会对他造成伤害。别人说的那些玩笑话都是不对的!

如何机智的制止别人的玩笑话

1、客观地拒绝

告诉那些喜欢这样开玩笑的人说,以后不要这样说了,孩子会听话了,他会害怕的。

2、用孩子的视角表达

用孩子的角度,说:你说的不对,爸爸妈妈都很爱我。你答应宝宝,以后不要不要开这样的玩笑了好不好呀,我会伤心的呢~并不是什么玩笑都可以对孩子开的?你说对吗?但是遇见屡教不改的怎么办?我想,为了孩子不受到伤害,严肃认真地和他好好说吧!毕竟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小心中招 溺爱孩子4种典型方式

袒护孩子

很多爸爸妈妈们以为自己的孩子做的都是对的,当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时,爸爸妈妈往往只是去责备别人的孩子,而忽视了自己孩子犯的错误。或者有时候家庭成员教训孩子时,另一方就会袒护孩子说:“他还小呢!还不懂事,以后长大了就好了。”很多爸爸妈妈总是以孩子小为借口,为孩子的错误找合适的理由,这样导致孩子们犯错时都肆无忌惮。这种袒护孩子的行为是溺爱的典型方式。

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

很多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在家简直就是“老板的范”。小宝宝们从来不会自己吃饭,都是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追在孩子的后面,央求孩子多吃几口饭菜;宝宝们也不会自己穿衣,他们醒来后只会大声叫嚷:“妈妈给我穿衣服。”孩子们连自己的琐事都做不了,就更不用说做家务活了。父母们为孩子们做好了一切。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他们只会变得自大而又自私,但是却没有一点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这种溺爱孩子的方式会毁了孩子的前程,爸爸妈妈要小心了哦。

只要是孩子的要求都答应

父母溺爱孩子的一个最典型的方式就是答应孩子的一切要求。当孩子看见好的玩具时,孩子们只要说:“我要。”爸爸妈妈就乖乖的给孩子买了;当孩子看见好看的衣服,爸爸妈妈也爽快给孩子买来。这种有求必应的方式,让孩子们变得无法无天,导致孩子们没有任何理财观念,而且受挫感也不强。爱孩子固然是好事,但是没有原则的溺爱孩子,只会毁了我们的孩子。

甜腻称呼孩子

很多爸爸妈妈在称呼上就显露出了自己对孩子的溺爱。有的爸爸妈妈称呼孩子为:“我的心肝肉。”有的叫:“我的祖宗。”爸爸妈妈的这种称呼,会导致孩子们变得没有礼貌,他们即使看到长辈也不会喊叫别人。称呼虽然是小事,但是不当的称呼会让孩子变得没有规矩。爸爸妈妈们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对孩子的称呼记得要恰当。

孩子献爱心并不简单

家长做法

我这样培养孩子的爱心

做完好事作记录:“儿子是上天赐予我的最好的礼物。”辰辰妈在“爱心博客群”里写道,“儿子每天都带给我快乐,我希望他长大后会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从宝宝1岁开始我就有意识地每年做一次好事,比如资助贫困大学生之类的。我计划每年把这些资料都记录下来,等到儿子18岁的时候,作为‘成人礼’送给他。”

要求宝宝作奉献:“铛铛,把玩具车给小妹妹玩一会吧。”在小区的“宝贝乐园”,铛铛和一个不认识的小妹妹因为一个玩具车争抢了起来。玩具车本来是铛铛在玩的,可小妹妹看了喜欢,而铛铛又硬是不让。铛铛妈就赶紧说:“铛铛,你看小妹妹比你小,你怎么这么没爱心呢?快给小妹妹玩一下!”铛铛不情愿地把玩具车给了妹妹,伤心地哭了起来。

家长先要有爱心:每次在商场里见到“买一次产品就等于一次捐助”的字样,小媛妈妈就很容易心动。最近,看到超市里某品牌的纸尿裤在搞“帮助山区小朋友打疫苗”的活动,小媛妈妈一口气买回了一大箱纸尿裤。“有了宝宝以后就非常留意这样的公益活动,举手之劳能参与的时候一定会参与一下,能帮助别人是个好事,我相信只有家长有爱心,才能培养孩子的爱心。”

孩子说法

我这样看待培养献爱心

另一方面,记者采访一些小朋友了解到,面对家长要求自己“献爱心”,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看法不一。在幼儿园读中班的薇薇觉得“献爱心就是帮助别的人”,还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她刚和妈妈一起给有病的阿婆捐钱的事。但话音刚落,薇薇就和一个同班小朋友因为模型积木而争抢了起来。薇薇先拿到的,同班小朋友也想玩一下,就把薇薇惹急了。

而小学三年级的阿欣则觉得“捐出零花钱虽然很光荣,但平时自己都舍不得花,其实也有点舍不得”。上初中二年级的小全则觉得“有时候感觉这种形式有点虚伪。其实私下里都有自己的想法,但表面上还要表现出积极热情的样子去奉献”。同样读初中的军军对记者说,“感觉有时候大家去‘献爱心’其实是互相攀比,别人都献了,如果你没献,就很没面子。”

专家意见

让孩子拥有“爱心”并不简单

广州“心智源”教育中心主任刘中良认为,让孩子献爱心是好事,但家长永远不要强迫孩子作奉献,另一方面,家长的引导必须得法,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不要强迫孩子作奉献——让孩子“献爱心”是好事,但它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孩子需要有足够的心灵力量。“只有内心力量强大,爱才可能真正流动给别人,否则对于‘奉献’一方的孩子来说是有害的。”比如在孩子2岁左右的时候,对身边的事物占有欲很强,其实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感受到自信。如果家长强迫孩子对其他小朋友“作奉献”,比如,把自己的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等等,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别人才是重要的”,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对日后的成长非常有害。

“献爱心”需要心灵能量——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足够,也不能要求孩子“献爱心”。父母自己本身就缺少爱心,不关心孩子,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会因为得不到爱而缺少爱心。所以,培养孩子拥有“爱的能力”的关键是父母要学会爱孩子。孩子的心里爱是满的,才可能健康地溢出给别人,不然,孩子对人会非常冷漠,甚至养成“反社会”型人格。

传递爱心需要环境——“爱心”的培养不像知识的传播那样容易,需要持久和真实的“爱心环境”,这样,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呼声,而不是“此一时,彼一时”的矛盾。孩子时刻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着孩子。因此,要想让孩子真正有爱心,父母也必须是有爱心的人,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这样,真情实感才能很自然地流动到孩子的心中。

亲临其境有感性认识——带孩子身临其境,“爱心”才不是抽象的。如果有机会,可以带孩子去走访贫困山区或参与学校、少年宫等组织的“爱心夏令营”活动,这样孩子们就会自然涌起对于需要帮助的人的爱心。

不同年龄不同方法——很多家长认同“献爱心要从娃娃抓起”,但据黄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惠健介绍,3岁以前,孩子还没有完整的记忆力,这种情况下最好通过生动切实的感受来提升孩子的“爱心情商”,比如和孩子一起饲养小鱼、小鸡、小鸭等小动物等。而对于年纪稍长的孩子,家长就需要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锻炼孩子体察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让孩子学会“同情”,爱心就会不请自来了。

中国式逗小孩应辩证看待

“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旅游”,而今又来一个“中国式逗小孩”。应如何看待“中国式逗小孩”呢?笔者认为,应该一分为二、辩证看待。

爱逗小孩者,大多具有爱心,而且多为亲近之人。陌生人,不太可能逗你的小孩;没有爱心的人,一般也不太喜欢逗小孩。但是,逗小孩不要过度,过度了就不是逗、不是爱、不是喜欢了,而是伤害和摧残了。如果造成悲剧,那更是得不偿失。

别说,这样的事情还真的发生过:日前,在广西发生一起悲剧,二伯在逗侄子小思(化名)时,给年仅2岁的小思灌了一两自酿米酒,导致小思呕吐、抽搐、脸色发黑,醒来后变得痴痴呆呆,连妈妈都不认识了。医生表示,小思变痴呆是因酒精中毒,继发性脑损伤。无独有偶,同样令人唏嘘的悲剧还发生在四川攀枝花:父亲王某带着2岁的儿子小林(化名)到朋友家赴宴,用餐过程中,王某的3名朋友逗小林喝酒,结果小林真的喝下2两白酒,之后昏睡不醒,最终因急性酒精中毒抢救无效身亡。

发生这样的悲剧令人痛心,这固然有相关法律法规监管缺失,但更是“中国式逗小孩”惹的祸,不少人认为“中国式逗小孩”是陋习。不管是不是陋习,逗小孩必须要讲方式方法,必须要有个限度。

日常生活中,中国人逗小孩是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农村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中,一些大人像耍猴一样逗孩子做一些不合适的行为,怂恿孩子说脏话以取乐;在城市,一些大人常用言语逗小孩,比如说“你妈妈不回来了”。这样逗小孩的后果,是污染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不能区别善恶和是非,因缺乏安全感继而出现行为偏差,或攻击别人或伤害自己。

如何正确逗小孩,笔者认为要注意三点:第一,要以给孩子快乐、让孩子家长满意为第一准则;第二,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第三,学会尊重孩子,让孩子在逗趣中学到知识、健康成长。

“中国式逗小孩”不是洪水猛兽,方式方法运用得当,把握好了度,世间会充满欢乐,社会会更加和谐;相反,一味地“乱逗”,肯定会“逗”出问题,轻则伤害孩子自尊心,重则对孩子形成独立人格、健康心理造成影响,更有甚者会“逗掉”孩子的生命,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和遗憾。

宝宝犯了小错误可以惩罚他吗

妈妈可以提醒孩子,但不要教训孩子。妈妈可以和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懂得某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当孩子出现某种不良行为的时候,妈妈可以及时的给予提醒,如果是因为有意而造成的后果,也可以给孩子适当的教训。妈妈要态度坚决,同时又要充满爱心。有的妈妈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只记得要惩罚孩子,因此常常放弃了妈妈应该具备的爱心。当孩子没有按照事先说好的去做时,妈妈不是让自然后果去惩罚孩子,而是过于严厉,对孩子大声斥骂。这样的教育,不再是自然惩罚法,而变成了妈妈对孩子的惩罚行为,这样的方法会对宝宝的心理发育产生不好的影响。

做好性格教育让孩子拥有心灵之美

在教育方面,很多家长往往只看着儿童成绩优秀与否,并不是很在乎他的修养,品德,其实这是教育的弊端。事实上父母们应该教会孩子是非对错,爱与奉献,这才是最重要的,拥有爱心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报,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

  1.教育孩子孝敬老人

  父母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需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形象,至少要让孩子知道爱心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失的物质。所以在孝敬老人上,父母需要给孩子做一个典范,让孩子知道自己也需要敬重长辈,尊敬父母,不要摆公主少爷脾气,这并不是一个有礼貌的人应该做的。所以家长们需要教育孩子孝敬老人,自己也要做到孝敬长辈。

  2.让孩子学会分享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让他们学会分享,一些零食,玩具都需要分享给他人朋友,让孩子有奉献的意识,这才是最重要的。另外分享有助于孩子避免形成娇惯的性格,也可以让孩子学会交朋友,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奉献爱心。

  3.让孩子热爱生活

  孩子们都是非常开心的,所以父母们需要避免给孩子施加压力,不要让孩子变得不开心,或者是觉得生活劳累。家长对孩子的功课要求不要过高,因为一些知识等孩子上学的时候,或者慢慢长大的时候自然会知道,没必要让孩子三四岁就会七八岁的事情。而且在平时可以带孩子经常出去见世面,或者是接触不同的事物,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让他们能够对生活充满憧憬,充满爱。

  4.爱的奉献最伟大

  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让人们能够战胜挫折,困难,拥有温馨的家庭,成功的事业,所以家长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让他们能够获得好心情,充满感激的生活,热爱周围的环境,热爱大自然,这样才能让孩子拥有奉献精神,拥有更加饱满的精神境界。

相关推荐

7岁前的孩子是手巧心灵

问:我女儿3岁,是个听话活泼的孩子,就是不爱动脑筋。比如,看书遇到需要动脑子的地方就不看了,问她一些问题,她总是想都不想,回答“不知道”。时急了,我就会说她几句,她现在越来越不喜欢跟我看书了。请问,如何她成为一个爱思考、勤动脑的孩子? 答:其实,很多妈妈都面临这个问题,从前很听话,很自己满意的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带孩子学习的时候,发现孩子压根不爱思考,这个时候妈妈们就着急了,要是这样的话,将来上学可怎么办?!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看到,提问的妈妈已经给女儿下了不爱动脑筋的定义,而且,颇为心急生气。然而

二孩家庭要注意什么

1、不管是大宝、二宝,家长都要花时间单独陪伴着孩子,与每一个孩子单独相处的机会要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不仅疼爱着哥哥姐姐弟弟,同样也是关注着你。 2、爸爸妈妈要要大宝学会关怀和照顾弟弟妹妹,也要二宝从哥哥姐姐身上学会尊重和关心,不要给大宝太大压力,更不能一做错事就全怪到大宝身上,要公平对待。 3、若家里的两宝是令人不省心熊娃,那么吵闹冲突可是时时常!遇上两孩子起冲突该怎么办呢?父母要把自己当做一个旁观者和调解者,能两个人解决就不要参与进去。要给孩子交流相处的机会,教会他们相互理解,从而认识到错误。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在于哪些方面

超级理性的爸妈 理性的爸妈不仅将自己的事业、生活打理的井井条,而且在教育孩子上也比较现代;这样的爸妈不仅可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人生,而且还会带动孩子去面对挫折与困难。对教育孩子问题,他们会以鼓励、夸赞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而不是孩子一做错事就会打骂。在这样阳光、温暖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定是非常积极向上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会是乐观成长的。 期待性较强的爸妈 这样的爸妈多是非常认真,对孩子充满爱,将对孩子的爱发挥的淋漓尽致。所以这样的爸爸妈妈总会幻想孩子以后要过什么样的美好生活,相对来说对孩子的要求也就比较严

孩子摆脱孤独的5个技巧

技巧一: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孤独的孩子,通常都是缺乏自信心的孩子。他们没与他人交往的勇气,沉默寡言,活动能力差,进取心不强,经常回避群体活动。 妈妈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要孩子相信,任何人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管是学习方面,还是身体特征等其他方面。 好妈妈孩子知道,他具惹人喜爱的品质,自己的闪光点。而自卑犹如作茧自缚,不冲破自卑,就难以走出孤独的沼泽。一个人只充分相信自己,才能使别人相信你。 技巧二:鼓励孩子多与外界交流 妈妈可以为孩子创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如邀请他的伙伴,到自己家里来

孩子从小爱上阅读的几个好方法

第一、多带着孩子去图书馆 喜欢读书的父母肯定会一个爱阅读的孩子,这是因为孩子会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孩子阅读的好习惯,那么家长就要做好榜样,平日里跟孩子一起看看书,多带着孩子去图书馆感染下阅读的氛围,这对于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培养他们阅读好习惯很帮助。 第二、给孩子讲述一些著名作家的事迹 孩子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当爸爸妈妈给他们讲一个故事娓娓道来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跟父母在一起更加爱,而对于父母讲述的事物会加深印象,家长若是能够坚持给孩子讲述些名人的故事,相信他们也会在其耳濡目染之下对于书籍产生

教育女孩千万别犯这些错误

错误一:女儿很乖很温顺,就不用太操心吗? 好带的女宝同样需要父母花心思去陪伴 罗老师好。我女儿二岁多了,在家活泼开朗,出门不太爱说话,表现的很听话。我们工作忙,但是总体上感觉我女儿都是比较我们省心的。可是他们说,听话的孩子是因为家长比较厉害,要求太严格的原因,会对孩子伤害。我是不是做错什么了? 经过和妈妈的进一步交谈发现,这是老人带大的孩子,父母工作忙,也很少带孩子出门,顶多是在附近熟悉的公园玩玩。所以,孩子多半时间是待在家里。这样的教养环境很容易养出胆小、认生的宝宝,倒不一定是这位妈妈自己说的“严厉

如何正确照顾好两个孩子

一、生二胎时如何照顾大宝情绪 和大宝分享妈妈的怀孕经历 生二胎怀孕期间妈妈身体出现的任何变化都要喝大宝分享,不妨告诉大宝,你也是这样在妈妈肚子里面长大的,而在妈妈肚子里面的弟弟或妹妹,已经想见你了,等再过几个月我们就可以见到他了。同时,大宝观察妈妈的肚子变化,胎儿胎动时,不妨大宝俯在妈妈的肚子上,去感受一下新生命的力量,这是很好的生命和爱的教育。 大宝参与各项迎接新宝宝的准备 孩子最怕被父母忽略,所以父母们给弟弟或者妹妹取名字、准备物品的时候一定要大宝一起参与,如大宝帮弟弟或者妹妹取个乳名,或

孩子偏食的原因

1、孩子自身的原因 由于个人口味的问题,一部分的孩子不喜欢吃肉;还一部分的孩子不喜欢吃蔬菜或水果;另外还一些时候,因为孩子不小心吃了变质或口味不好的食物造成孩子偏食。情况是各式各样的。 2、爸爸妈妈孩子的影响 还一种情况就是爸爸妈妈平时炒菜的样式单一,造成孩子总是看到那些一直出现的菜色,所以就造成了孩子对于这种食物的厌恶之情也可能是讨厌新口味的食物;同时还一部分的爸爸妈妈自己也没均衡饮食的习惯,爸爸妈妈的偏食习惯潜移默化中引导了孩子,造成孩子也偏食;爸爸妈妈溺爱孩子孩子需要什么就一定会满足

怎么引导孩子交朋友方法

1、孩子学会共鸣 要孩子去寻找与同学伙伴的共同爱好,以共同爱好作为桥梁,建立同学间的良好同伴关系。 2、勇于去承担责任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犯一些错误,当出现错误时,要勇于承担责任,如果伤害到了对方,要诚恳道歉。这样不仅可以弥补过失、化解矛盾,还能促进双方的心理沟通,缓解彼此关系。 3、为他人着想 一般来说,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引导孩子学会为他人着想,学会爱自己的同时,也要学会爱他人。 4、积极主动 现在很多孩子因为被父母过度保护,所以不管是人际交往,还是其它方面,都不是很主动与积极

网易首页 > 亲子频道 > 正文 交友

一、担心焦虑型的妈妈 担心焦虑型妈妈通常活在未来里面,或者活在给孩子最好的爱的完美状态里面。这也是现在社会最普遍的情况,当妈妈总是担心孩子会生病,担心孩子会受伤,担心孩子会失败,担心孩子现在要是不怎样以后就会这个不好那个不好。 这时候妈妈就投射了很大的意念在孩子身上“你不要生病”,“你不要失败”,“你不要……”,当妈妈不断去担心某些事情发生,孩子会无意识地去往体验那些感受,因为那是父母无意识中引导孩子去体验的地方。 过度担心和焦虑的妈妈甚至会看不到孩子的感受,被担心和焦虑的情绪缠绕着,所的专注力都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