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儿流涎喝栗枣粥

小儿流涎喝栗枣粥

1岁以内的婴幼儿口腔容积小,唾液分泌量大,一般都会流口水。随着生长发育,1岁左右流口水现象就会逐渐消失。如果孩子到了两岁仍在流口水,就可能出现异常了。

中医认为,小孩流口水不止,主要与体质虚弱、脾肾阳虚相关。脾主运化水湿,肾为水之下源,脾肾阳虚,运化失职,不能摄纳涎唾,水邪泛溢,故流口水不止。治疗宜温补脾肾,推荐食用栗子茯苓枣粥:取栗子、大枣各10枚,茯苓15克,大米50克;将茯苓研细,大枣去核;大米煮沸后下大枣、茯苓、栗子等,煮熟服用即可。

栗子味甘,性温、平,入脾、胃、肾经,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常用于水肿尿少、脾虚食少、腹泻便稀、心神不安等。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效。此粥可以暖胃、健脾、补肾,对于因脾肾阳虚而流口水的小儿,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需要提醒的是,此粥大枣较多,含糖量很高,不宜长期食用;服用退热药时,不可食用红枣;如果小儿流口水严重,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排除细菌感染性口炎、疱疹病毒性口炎、黏膜充血或某些先天性疾病。

小儿流口水也有外治偏方

小儿流口水 也有外治偏方。小儿流口水,专业术语就是小儿流涎,是指口中唾液不自觉从口内流溢出的一种病症。当小儿有脑瘫、先天性痴呆、口腔溃疡或脾胃虚弱时,会流口水。下面介绍一剂小儿流口水外治偏方。

外治偏方:取胆南星1克,吴茱萸3克。将以上两味药放微波炉里烘干,待冷,共研极细粉末,贮瓶备用。

使用时,将药粉加少量面粉、少许米醋调成糊状,临睡前敷于小儿两足心(涌泉穴)处,外用纱布包扎,每次敷12小时,次日清晨弃去。连用3-4次可获良效。

巧用食疗法治宝宝流口水

一、摄涎饼

【来源】经验方

【原料】炒白术20-30克 益智仁20-30克 鲜生姜50克白糖50克 白面粉适量

【制作】先把炒白术和益智仁一同放入碾槽内,研成细末;把生姜洗净后捣烂绞汁;再把药末同白面粉、白糖和匀,加入姜汁和清水和匀,做成小饼15-20块,入锅内,如常法烙熟,备用。

【用法】早晚2次,每次1块,嚼食,连用7-10天。

【功效】健脾摄涎。适用于小儿口角流涎。

【宜忌】对小儿口腔溃疡、小儿口疮所致的流涎忌服。

二、益智粥

【来源】《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原料】益智仁30-50克 白茯苓30-50克 大米30-50克

【制作】先把益智仁同白茯苓烘干后,一并放入碾槽内研为细末;将大米淘净后煮成稀薄粥,待粥将熟时,每次调入药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汤调药粉3-5克稍煮。

【用法】每日早晚2次,每次趁热服食,连用5-7天。

【功效】益脾,暖肾,固气。适用于小儿遗尿,也可用于小儿流涎。

三、姜糖神曲茶

【来源】民间方

【原料】生姜两片 神曲半块 食糖适量

【制作】将生姜、神曲、食糖同放罐内,加水煮沸即成。

【用法】代茶随量饮或每日2-3次。

【功效】健脾温中,止涎。适用于小儿流涎。

小儿流涎的食疗方法

一、摄涎饼

【来源】经验方

【原料】炒白术20-30克 益智仁20-30克 鲜生姜50克白糖50

克 白面粉适量

【制作】先把炒白术和益智仁一同放入碾槽内,研成细末;把生姜洗净后捣烂绞汁;再把药末同白面粉、白糖和匀,加入姜汁和清水和匀,做成小饼15-20块,入锅内,如常法烙熟,备用。

【用法】早晚2次,每次1块,嚼食,连用7-10天。

【功效】健脾摄涎。适用于小儿口角流涎。

【宜忌】对小儿口腔溃疡、小儿口疮所致的流涎忌服。

二、益智粥

【来源】《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原料】益智仁30-50克 白茯苓30-50克 大米30-50克

【制作】先把益智仁同白茯苓烘干后,一并放入碾槽内研为细末;将大米淘净后煮成稀薄粥,待粥将熟时,每次调入药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汤调药粉3-5克稍煮。

【用法】每日早晚2次,每次趁热服食,连用5-7天。

【功效】益脾,暖肾,固气。适用于小儿遗尿,也可用于小儿流涎。

三、姜糖神曲茶

【来源】民间方

【原料】生姜两片 神曲半块 食糖适量

【制作】将生姜、神曲、食糖同放罐内,加水煮沸即成。

【用法】代茶随量饮或每日2-3次。

【功效】健脾温中,止涎。适用于小儿流涎。

四、白术糖

【来源】《江苏中医》

【原料】生白术30-60克 绵白糖50-100克

【制作】先将生白术晒干后,研为细粉,过筛;再把白术粉同绵白糖和匀,加水适量,调拌成糊状,放入碗内,隔水蒸或置饭锅上蒸熟即可。

【用法】每日服10-15克,分作2-3次,温热时嚼服,连服7-10

天。

【功效】健脾摄涎。适用于小儿流涎。

宝宝流口水的食疗方法

对于非身体正常生长所导致的流口水,除了接受治疗外,妈妈们还可以通过一些食疗的方法来改善。食疗的方法天然又健康,对宝宝没什么伤害,是不错的选择。下面推荐几种宝宝流口水的食疗方法。

1、益智粥

【原料】益智仁30~50克,白茯苓30~50克,大米30~50克

【制作】先把益智仁和白茯苓烘干,后一并放入碾槽内研为细末;将大米淘净后煮成稀粥,待粥将熟时,每次调入药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汤调药粉3~5克稍煮。

【用法】每日早晚2次,每次趁热服食,连用5~7天。

【功效】益脾,暖肾,固气。适用于小儿遗尿,也可用于小儿流涎。

2、摄涎饼

【原料】炒白术20~30克,益智仁20~30克,鲜生姜50克,白糖50克,白面粉适量

【制作】先把炒白术和益智仁一同放入碾槽内,研成细末;把生姜洗净后捣烂绞汁;再把药末同白面粉、白糖和匀,加入姜汁和清水和匀,做成小饼15~20块,放入锅内,如常法烙熟,备用。

【用法】早晚2次,每次1块,嚼食,连用7~10天。

【功效】健脾摄涎。适用于小儿口角流涎。

【宜忌】对小儿口腔溃疡、小儿口疮所致的流涎忌服。

3、白术糖

【原料】生白术30~60克,绵白糖50~100克

【制作】先将生白术晒干,后研为细粉,过筛;再把白术粉同绵白糖和匀,加水适量,调拌成糊状,放入碗内,隔水蒸或置饭锅上蒸熟即可。

【用法】每日服10~15克,分作2~3次,温热时嚼服,连服7~10天。

【功效】健脾摄涎。适用于小儿流涎。

如何辨别宝宝三个月流口水正常

小宝宝从三个月开始,由于唾液腺的发育和功能逐步完善,口水的分泌量逐渐增多,而此时宝宝们还不会将唾液咽到肚子里去,也不会象大人或大小孩一样必要时将口水吐掉。因此,从三个月开始,小儿往往会出现流口水现象,有的宝宝口水很多,下巴和胸前衣服常常是湿湿的。同时,因过多的口水积储在口腔和咽喉部,小儿无论在白天还是晚上,经常可以听到喉咙处发出“咕噜、咕噜”或“呼哧、呼哧”的“痰”声,仰卧躺着时或者在小儿体位发生变化时,这种声音可能加重,有时还会伴有一声半声的呛咳,尤其在小儿醒着手脚用力乱动时这种“痰”声和呛咳声更为明显。

以上这些都是正常现象,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主动吞咽口水后,这种现象就会慢慢好转或消失,但好转或消失的时间每个小儿都不一样,早的在8~9个月就消失了,迟的到2岁左右可能还流着口水。如果过了正常时期还在流口水的婴儿,应该及时到医院找医生诊治。

值得引起家长们注意的是:有些婴儿流口水是病理性的,预示婴儿患了某些疾病。

小儿流涎较多且伴有口角破溃发炎的,则属口角炎引起的流涎症;若伴有口腔粘膜充血或溃烂,拒食烦躁等,则称口腔炎所致的流涎症;若伴有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萎缩、咀嚼无力,这是由于消化不良、肠道蛔虫症所致的流涎症;若伴有智力发育不全、痴呆,这是脑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所致。以上病理性流涎症需到医院检查治疗,一般来说原发病因消除了,小儿流涎症也会好转或痊愈。 由于唾液中含有消化酶和其他物质,因此,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常流口水的孩子,由于唾液经常浸泡下巴等部位的皮肤,也会引起局部皮肤发红,甚至糜烂、脱皮。

针对病理性的楼口水,局部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1、平时可用柔软质松敷料垫在颈部以接纳吸收流出的口水,并经常更换;

2、经常用温水清洗面部、下颌部及颈部,寒冷季节可涂油脂类护肤。

婴幼儿流涎与健康

婴幼儿流涎俗称流口水。婴幼儿流口水的原因很多。总所周知,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唾液腺尚还不完善,加上幼儿半岁左右处于出牙期,且婴儿口腔浅,唾液的分泌略有增加,孩子不会调节口腔内过多的液体。随着乳牙的出齐和年龄的增长,口腔深度增加,唾液的分泌量也会逐渐转为正常,流涎也会自然停止。

病理性流涎是指婴幼儿不正常的流口水。

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们喜爱捏压幼儿颊部,导致腺体机械性损伤。腮腺有损伤的儿童,唾液的分泌量和流涎现象大大超过正常;另一方面患有口腔疾病,如口腔炎、粘膜充血或溃烂或舌尖部、颊部、唇部溃疡等也可导致儿童流涎。

小儿流口水,常常打湿衣襟,容易感冒和并诱发其它疾病,有的不经治疗可数年不愈。有的流涎是由脑炎后遗症、呆小病、面神经麻痹而导致调节唾液功能失调,因此应去医院明确诊断。

流涎多,不论是生理的或是病理的,都要做好局部的护理,注意清洁,避免皮肤刺激。同时根据小儿的特点,采用一些方法治疗,这里介绍二则验方,可根据条件选用。

处方一:山药粉20克、鲜茨菇30克、捣烂如泥、红糖适量(以甜为度,下同),加白开水调成糊状,煮服。每日分2次,连服5天为一疗程。

处方二:鲜茨菇一枚(重约30克)、藕粉3克、冰糖适量。用法同上或加入稀粥同服。

三个月宝宝流口水怎么回事

小宝宝从三个月开始,由于唾液腺的发育和功能逐步完善,从三个月开始,小儿往往会出现流口水现象,有的宝宝口水很多,下巴和胸前衣服常常是湿湿的。同时,因过多的口水积储在口腔和咽喉部,小儿无论在白天还是晚上,经常可以听到喉咙处发出“咕噜、咕噜”或“呼哧、呼哧”的“痰”声,仰卧躺着时或者在小儿体位发生变化时,这种声音可能加重,有时还会伴有一声半声的呛咳,尤其在小儿醒着手脚用力乱动时这种“痰”声和呛咳声更为明显。

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主动吞咽口水后,这种现象就会慢慢好转或消失,但好转或消失的时间每个小儿都不一样,早的在8~9个月就消失了,迟的到2岁左右可能还流着口水。如果过了正常时期还在流口水的婴儿,应该及时到医院找医生诊治。值得引起家长们注意的是有些婴儿流口水是病理性的,预示婴儿患了某些疾病。

小儿流涎较多且伴有口角破溃发炎的,则属口角炎引起的流涎症;若伴有口腔粘膜充血或溃烂,拒食烦躁等,则称口腔炎所致的流涎症;若伴有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萎缩、咀嚼无力,这是由于消化不良、肠道蛔虫症所致的流涎症;若伴有智力发育不全、痴呆,这是脑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所致。以上病理性流涎症需到医院检查治疗,一般来说原发病因消除了,小儿流涎症也会好转或痊愈。

巧治宝宝流口水的食疗方

一、摄涎饼

【原料】炒白术20~30克,益智仁20~30克,鲜生姜50克,白糖50克,白面粉适量

【制作】先把炒白术和益智仁一同放入碾槽内,研成细末;把生姜洗净后捣烂绞汁;再把药末同白面粉、白糖和匀,加入姜汁和清水和匀,做成小饼15~20块,放入锅内,如常法烙熟,备用。

【用法】早晚2次,每次1块,嚼食,连用7~10天。

【功效】健脾摄涎。适用于小儿口角流涎。

【宜忌】对小儿口腔溃疡、小儿口疮所致的流涎忌服。

二、益智粥

【原料】益智仁30~50克,白茯苓30~50克,大米30~50克

【制作】先把益智仁和白茯苓烘干,后一并放入碾槽内研为细末;将大米淘净后煮成稀粥,待粥将熟时,每次调入药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汤调药粉3~5克稍煮。

【用法】每日早晚2次,每次趁热服食,连用5~7天。

【功效】益脾,暖肾,固气。适用于小儿遗尿,也可用于小儿流涎。

三、姜糖神曲茶

【原料】生姜两片,神曲半块,食糖适量

【制作】将生姜、神曲、食糖同放罐内,加水煮沸即成。

【用法】代茶随量饮或每日2~3次。

【功效】健脾温中,止涎。适用于小儿流涎。

四、白术糖

【原料】生白术30~60克,绵白糖50~100克

【制作】先将生白术晒干,后研为细粉,过筛;再把白术粉同绵白糖和匀,加水适量,调拌成糊状,放入碗内,隔水蒸或置饭锅上蒸熟即可。

【用法】每日服10~15克,分作2~3次,温热时嚼服,连服7~10天。

【功效】健脾摄涎。适用于小儿流涎。

栗子茯苓枣粥 治小儿口水多

现将其介绍如下:栗子、大枣各10枚,茯苓15克,大米50克。将茯苓研细,大枣去核,先将大米煮沸后,下大枣、茯苓、栗子等,煮至粥熟服食,每日1剂,连续5~7天。

点评:小儿流口水,中医称之为“滞颐”(流涎不收),此证主要是由于脾脏虚冷(或脾胃积热),津液不收所致。多见于3岁以内小儿,其主要表现有:唾液增多,或流涎不断,浸渍于两颐及胸前,不仅衣服被浸润而常湿,且口腔周围可发生粟样红疹及糜烂。

据中医临床所见,流涎日久不止,当以脾虚居多。栗子茯苓枣粥是一个较佳的补脾食疗方。方中栗子(板栗)性温、味甘,入脾、胃、肾经。能健脾益肾、厚补胃 肠;大枣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补益气血功效;茯苓性平、味甘淡。有补脾利湿,宁心安神作用;大米乃“五谷之首”,性平、味甘,能补中益气、健脾养胃。诸 味合用,能共奏健脾燥湿、和胃摄涎之功。此方更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流涎症。

脾胃虚寒证主要表现:涎液清稀,多如漏水,下巴湿烂作痒,面白唇淡,四肢不温,啼声低弱,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指纹色淡红等。

因此,家长们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来治疗小儿的,这样就可以让孩子摆脱流口水的现象,让孩子健康成长。

相关推荐

流口水是什么原因

流口水医学上称流涎症或唾液增多。引起流涎症的原因很多。 一般6个月~3岁流口水较常见,大部分是正常现象。 新生儿流口水比较少见。因为新生儿的唾液腺不够发达,唾液分泌也比较的少,3~4个月唾液分泌增多,6个月以后因为饮食转变,刺激神经引起唾液分泌增加,才开始出现流口水的现象。 且婴儿口腔浅,不会调节口内过多的液体,因而就发生流口水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萌出,口腔深度增加,婴幼儿逐渐学会以吞咽来凋节过多的唾液,这种流口水现象就逐渐消失。 但有的小儿流口水的时候,还哭闹不安,拒食,进食的时候哭闹加重,或者

茯苓要怎么吃

1.开胃汤:茯苓15克,淮山药12克,谷麦芽各30克,鲜、干鸭胗各1个,煮汤饮服。治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 2.茯苓薏米:茯苓、薏米各25克,陈皮5克,粳米适量,煮食。治小儿脾虚泄泻,小便不利。 3.茯苓薏米饼:茯苓、薏米、白面粉各30克,白糖适量,研成细末和匀压成饼,蒸熟。适合小儿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4.茯苓陈皮姜汁茶:茯苓25克,陈皮5克,水煎,饮服时加入生姜汁10滴。有健脾和胃之效,可治妊娠呕吐。 5.茯苓:茯苓15g,子25g,大10个,粳米100g。加水先煮子、大、粳米;茯

胃寒的人吃什么调理 山药

山药15-30克,子50克,大2-4枚,粳米100克。山药洗净去皮切成小块,子去壳,大与粳米洗净,一起同煮成。 作用:山药,性味甘平,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子性味甘温,养胃健脾、补肾壮腰、强筋活血;红,健脾养胃,补血益气。胃寒患者平时可常,来帮助养胃暖胃。

白术的用药禁忌

①《本草经集注》:"防风、地榆为之使。" ②《药品化义》:"凡郁结气滞,胀闷积聚,吼喘壅塞,胃痛由火,痈疽多脓,黑瘦人气实作胀,皆宜忌用。" 宜:脾胃气虚,不思饮食,倦怠无力,慢性腹泻,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者宜食;自汗易汗,老小虚汗,以及小儿流涎者宜食。 忌:胃胀腹胀,气滞饱闷者忌食。 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鱼。 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

小儿流口水是什么原因

流口水医学上称为流涎或唾液增多。引起流涎的原因很多。一般6个月至3岁流口水较常见,大部分是正常现象。 新生儿流口水是较少见的。因新生儿唾液不发达,唾液分泌很少,3―4个月开始唾液分泌增多,6个月以后由于饮食转变,刺激神经引起唾液分泌增加,才开始发生流口水现象。 婴儿口腔浅,不会调节口腔内过多的液体,因而就会发生流口水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萌出,口腔深度增加,婴幼儿逐渐学会用吞咽来调节过多的液体,这种流口水现象逐渐消失。以上流口水现象是正常的。 但有的小儿流口水同时哭闹不安,拒食,进食时哭闹加重或伴有发

儿童健脾养胃

健脾养胃,能补中益气,滋阴润肺,健脾开胃。它非常容易消化乃天下第一补品,健脾养胃有养生功效。那儿童健脾养胃有哪些? 枸杞山药汤 材料:土鸡腿1只,山药200公克,枸杞1大匙,盐1/4匙,鸡精粉1/4茶匙,料理米酒1大匙,水600毫升。 做法:鸡腿剁块,山药切块,分别以滚水汆烫过后捞起洗净。上述材料全部放入炖锅中,加入枸杞、料理米酒、水混合均匀放入电锅中蒸约40分钟。 功效:山药有健脾益气、养阴之功。用于小儿脾虚气弱、食少便溏或泄泻等。 材料:大米1小碗、子3个。盐少许。 做法:将子剥去

子的5个食用禁忌

1、脾胃虚寒者,不宜生吃子,应该煨食、炒食,也可用子、大、茯苓、大米煮。 2、患血症者,如吐血、便血等,宜生吃子。 3、因其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糖尿病人吃子应适可而止。 4、无论是生吃还是炒食、煨食,均须细细咀嚼,连津液吞咽,可以达到更好的补益效果。 5、产妇、小儿便秘者不宜多吃子。

宝宝流口水的食疗方法

1、益智 【原料】益智仁30~50克,白茯苓30~50克,大米30~50克 【制作】先把益智仁和白茯苓烘干,后一并放入碾槽内研为细末;将大米淘净后煮成稀,待将熟时,每次调入药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汤调药粉3~5克稍煮。 【用法】每日早晚2次,每次趁热服食,连用5~7天。 【功效】益脾,暖肾,固气。适用于小儿遗尿,也可用于小儿流涎。 2、摄涎饼 【原料】炒白术20~30克,益智仁20~30克,鲜生姜50克,白糖50克,白面粉适量 【制作】先把炒白术和益智仁一同放入碾槽内,研成细末;把生姜洗净后

赤茯苓的食用方法

(一)开胃汤。茯苓15克,淮山药12克,谷麦芽各30克,鲜、干鸭胗各1个,煮汤饮服。治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 (二)茯苓薏米。茯苓、薏米各25克,陈皮5克,粳米适量,煮食。治小儿脾虚泄泻,小便不利。 (三)茯苓薏米饼。茯苓、薏米、白面粉各30克,白糖适量,研成细末和匀压成饼,蒸熟。适合小儿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四)茯苓陈皮姜汁茶。茯苓25克,陈皮5克,水煎,饮服时加入生姜汁10滴。有健脾和胃之效,可治妊娠呕吐。 5(五)茯苓:茯苓15g,子25g,大10个,粳米100g。加水先煮子、大

小儿为什么爱流口水

流口水医学上称流涎症或唾液增多。引起流涎症的原因很多。一般6个月~3岁流口水较常见,大部分是正常现象。新生儿流口水是很少见的。因为新生儿的唾液腺不发达,唾液分泌很少,3~4个月开始唾液分泌增多,6个月后由于饮食转变,刺激神经引起唾液分泌增加,才开始发生流口水现象。且婴儿口腔浅,不会调节口内过多的液体,因而就发生流口水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萌出,口腔深度增加,婴幼儿逐渐学会以吞咽来凋节过多的唾液,这种流口水现象就逐渐消失。 以上流口水是正常现象。但有的小儿流口水同时哭闹不安,拒食,进食时哭闹加重,或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