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掏耳朵的方法 耵聍栓塞
正确掏耳朵的方法 耵聍栓塞
这是耳屎多且硬的结果,而不是耳屎多的原因。因为这些耳屎的特性,它们会成块,甚至堵塞耳朵,产生炎症。这种的病的症状很明显,耳闷,眩晕,听力下降,耳鸣。这些症状足以让你去找医生了。
宝宝耳屎多正常吗
耳屎在医学上称之为耵聍,又称耳垢,是外耳道皮下组织内的耵聍腺分泌的黏糊状物质,它可维持耳道润滑,保持一定的湿度。耵聍在外耳道内,能和外耳道生长的耳毛一起黏附和阻挡尘土、局部皮肤代谢产生的脱落细胞、飞虫等异物,起着保护外耳道和耳鼓膜的作用。
正常外耳道内均有一薄层浅黄色的耵聍附着。一般情况下,只要小孩耳朵不痛、不痒,听力好,耵聍不必人工清除。在说话、吃东西或打喷嚏时,随着下颌的活动,耳道内的片状耵聍便会慢慢松动脱落,而不知不觉地被排出。
有少数小孩耵聍腺分泌旺盛,其外耳道相对狭长、肌肉较松弛,咀嚼东西时颌关节的力量不够,平时耵聍不易被排除;若再常用带有细菌的手指去掏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造成炎症时,耵聍就会增多,与外界尘土相互聚集,结为较大的团块,甚至变硬,形成棕褐色的耵聍栓塞,紧紧堵塞在耳道内。耵聍栓塞会压迫耳鼓膜,引起耳痛、耳鸣甚至眩晕。在洗澡、洗头时一旦将水灌入耳道内,耵聍栓塞就会被泡软变大,加重堵塞,引起外耳道、耳鼓膜炎症。有的家长为清除小孩耳内较多的耵聍,便常用发夹、牙签、火柴棒、掏耳勺等掏挖孩子耳朵内的耵聍,这反而有损健康。
1、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引起小孩外耳道发炎或疖肿。
2、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使皮肤瘀血,反而使耵聍分泌增多。
3、如果掏挖耳朵过深,孩子不配合,挣扎或刺激外耳道引发咳嗽反射,可伤及耳鼓膜,发生慢性炎症;或造成耳鼓膜穿孔,引起中耳炎。
由此可见,发现小孩耵聍多,家长在掏挖耳朵内的耵聍时,必须慎重、轻拭;若难以取出耵聍,应在医生指导下,先向耳内滴几滴香油或一般的滴耳油,然后由医院五官科医生在额镜、耳镜配合下直视取出。
如经常有较多的耵聍,可酌情定期到医院取出,平时注意保持外耳道的干燥,避免发生耵聍栓塞,引起局部的感染。耵聍特别多的小孩,常伴有外耳道炎症,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经常掏耳朵易导致耳朵发炎
上理发店洗头、掏耳朵已成为一些人的必选项目,眯着眼睛,任凭洗头小姐拿着棉签往耳朵里转,发出“嗦嗦”的声音,是件很享受的事。可时间一长,有些人的耳朵就不对劲了,外耳道开始发炎,有时甚至还有黄色的液体流出。耳鼻喉科医生说,现在,理发店里掏耳朵掏出问题的患者太多了,差不多每天都有。耳朵的保健,你知道吗?
耳屎是保护耳朵的防线
人们把耳朵的分泌物叫做“耳屎”,潜意识上,是把它当成了人体的废弃物。其实,耳屎还有个学名叫耵聍,“它对耳朵有保护作用。”有关专家说。
人体外耳道的长度大约有2.5cm至3cm,耳屎只占外耳道的三分之一,另外靠近鼓膜的那三分之二并无耳屎占据。耳屎呈酸性,它使外耳道保持酸性环境,和耳道壁上的耳毛一起,抵御外部的细菌侵袭。频繁掏耳朵,将耳屎一掏而尽,等于拆除了耳朵的外部防线,任由细菌侵入耳道和鼓膜,会引起慢性炎症,出现耳朵疼痛、流脓的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听力下降。
耳朵是人体很敏感的部位,每个人耳道的深浅都各不相同,任由一个不了解你身体的人来掏,一不小心,棉签就伤到了耳道旁的皮肤,甚至伤到鼓膜。如果用来掏耳朵的棉签不干净,上面沾有细菌,耳朵的健康就更难保证了。
耳屎自己就会掉出来
有时,我们会用“你是不是耳屎堵住了耳朵?”来形容一个人“耳背”。然而,在正常情况下,即使不掏,耳屎自己也会掉出来。
专家说,耳屎会缓慢地从耳道内向耳道口移动,累积到一定程度,通过咀嚼时下颌关节的运动,它就会不断脱落排出耳朵外面,因此根本不用担心堵塞耳道。
■ 专业提醒
耵聍堵塞或由外耳道结构决定
临床中,确实有些人的耵聍块较大,在外耳道中形成堵塞,陈崇学解释,之所以形成这种堵塞,与外耳道先天生理结构有关,外耳道较长,外耳道口较小,导致外耳道分泌物难以排出,容易形成耵聍栓并在外耳道中形成堵塞。堵塞形成后,如果人们在洗澡、游泳等时导致耳朵进水,耵聍栓吸水后会膨胀,容易影响听力。这种情况出现后,如果耵聍栓形成后长时间没有得到处理,则会对外耳道产生长期刺激,容易引发外耳道炎和骨膜炎。
有些人耵聍腺分泌旺盛,分泌物较多,容易形成耵聍栓塞,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数与炎症刺激有关,张延平建议,这种情况最好交由医生处理。如果自行处理,难以确保工具卫生,有可能会传播微生物病毒,造成病毒感染。有些人借助手指及指甲掏耳朵,反而容易将耵聍推入耳道深处,更不易排出。
至于哪些人更容易出现耵聍栓堵塞?陈崇学介绍,这与人耳的先天结构有关。正常情况下,人体外耳道呈现“喇叭状”,即里小外大,这有利于耵聍的排出,但有些人的外耳道恰好相反,耵聍形成后不易排出,形成堵塞,这就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清理,一般每半年或一年一次即可。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外耳道结构的形成是先天的,并不需要治疗。
经常掏耳等于给细菌敞开了大门
健康的外耳道本身就有自洁功能。一味去掏,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让耳屎出不来了。”因为用棉签掏耳朵,有可能不仅掏不出耳屎,还会将它们往里推,令耳屎不能自己排出。一旦洗头、洗澡时耳朵不小心进了水,耳屎吸水膨胀,酸性的耳屎会腐蚀耳道深度的皮肤,引发炎症。
而且,经常掏耳朵还会引起耳屎的分泌异常,耳屎可能越长越多,新分泌的耳屎会由原本的片状变为碎屑状,从而降低保护耳朵的能力。
最好不要自己掏耳朵,洗头洗澡时湿了耳朵,最多只能用棉签擦拭一下耳廓的位置。假如出现耳屎堵住耳道的情况,可以上医院处理。耳鼻喉科医生会在额镜直视的情况下,用专业的镊子将耳屎取出。
怎么掏耳朵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感到耳朵内很痒就会想起掏耳朵,殊不知掏耳朵也是十分有讲究的,错误的掏耳朵方式是十分损害我们耳朵的健康。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掏耳朵呢?今天,三九养生堂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关于掏耳朵的相关知识。
“耳屎”,医学名称叫“外耳道耵聍”。外耳道皮肤中有许多汗腺及皮脂腺,它们不断地分泌液体至外耳道中,这些液体量很少,但黏性很大,能将灰尘及皮肤的脱悄粘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聚即形成“耳屎”。
耳朵不适合宜常掏,常掏耳朵不仅不利于耳朵健康还会对耳朵带来伤害。
健康的外耳道本身有自洁功能,没有必要经常掏。耳屎的学名是“耵聍”,是外耳道软骨部上的耵聍腺所分泌的淡黄色黏稠液体。
耵聍可以阻挡从外界进入外耳道的污物,黏附灰尘和小虫,以保护耳膜;同时,它覆盖于耳道皮肤表面,能使皮肤保持一定湿度。
“耳屎”积聚较多时,会引起耳痒及堵塞感,因此应掏出来。
但是自己掏耳朵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有人用手指甲、发卡、挖耳匙甚至铁签掏耳朵,稍不小心就容易刺破外耳道皮肤,导致外耳道发炎、肿胀以及剧痛。
即使掏耳时十分小心,但如果形成习惯,频繁掏耳,也会引起肉眼难以看见的隐性破损,导致感染。如诱发霉菌感染,则耳内瘙痒剧烈,会使人坐立不安。
另外,如不小心刺伤耳膜,则可引起听力下降甚至中耳炎,要想恢复听力有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自己掏耳,但应做到如下两点
1.最好用棉棍,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则耵聍可自行出来;尽量做到不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
2.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适当短一点,可根据自己情况掌握。
如果长期不掏耳朵,则可能形成耵聍栓塞,这时自己就很难掏出来了,应到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取出后用滴耳剂滴耳2~3天预防感染。
挖耳朵却很容易对耳道造成伤害。如果方法不当,会将耳屎推向深部,堵塞耳道,影响听力;如果挖时用力过度,损伤了外耳道皮肤甚至耳膜,细菌趁机侵入,就会形成外耳道炎。
如果掏到鼓膜造成鼓膜穿孔而出血,会感到非常疼痛,此外,还有人挖耳时将异物如棉花、火柴头等遗留在耳道内。
多数情况下,耳屎会缓慢地从耳道内向耳道口移动,在空气中干燥而结成黄色薄片。
通过咀嚼时下颌关节的运动,不断脱落排出耳外,根本没有堵塞耳道的问题,也不会因耳屎多了而影响听力。
如何正确掏耳朵
一般耳道健康的人不需要频繁挖耳,只有在耳屎过多导致耳部不舒服时才需要掏耳朵。
但挖耳不能用发卡、火柴棒、牙签等尖利、不洁的器具,可以选择药房售卖的医用棉签轻轻把耳屎清理出来。
如果是油耳,耳屎不易自行干燥和排出,可以自己用医用棉签,蘸少许75%的酒精,平时经常擦拭清洁外耳道。不要经常掏,一般半个月左右掏一次耳朵合适。
患有慢性外耳道炎的人,耳屎分泌较多,不易排出会形成硬块,如果耳道内感觉有硬物阻塞,不舒服、特别痒,或者有流水、疼痛等症状时,可能是发生了耵聍栓塞或出现了炎症,应去正规的耳鼻喉医院进行就诊。
小孩耳屎多正常吗
正常外耳道内均有一薄层浅黄色的耵聍附着。一般情况下,只要小孩耳朵不痛、不痒,听力好,耵聍不必人工清除。在说话、吃东西或打喷嚏时,随着下颌的活动,耳道内的片状耵聍便会慢慢松动脱落,而不知不觉地被排出。
在洗澡、洗头时一旦将水灌入耳道内,耵聍栓塞就会被泡软变大,加重堵塞,引起外耳道、耳鼓膜炎症。有的家长为清除小孩耳内较多的耵聍,便常用发夹、牙签、火柴棒、掏耳勺等掏挖孩子耳朵内的耵聍,这反而有损健康。
1、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引起小孩外耳道发炎或疖肿。
2、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使皮肤瘀血,反而使耵聍分泌增多。
3、如果掏挖耳朵过深,孩子不配合,挣扎或刺激外耳道引发咳嗽反射,可伤及耳鼓膜,发生慢性炎症;或造成耳鼓膜穿孔,引起中耳炎。
若发现小孩耵聍多,家长在掏挖耳朵内的耵聍时,必须慎重、轻拭;若难以取出耵聍,应在医生指导下,先向耳内滴几滴香油或一般的滴耳油,然后由医院五官科医生在额镜、耳镜配合下直视取出。
如经常有较多的耵聍,可酌情定期到医院取出,平时注意保持外耳道的干燥,避免发生耵聍栓塞,引起局部的感染。耵聍特别多的小孩,常伴有外耳道炎症,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耳屎多是病吗
有少数小孩耵聍腺分泌旺盛,其外耳道相对狭长、肌肉较松弛,咀嚼东西时颌关节的力量不够,平时耵聍不易被排除;若再常用带有细菌的手指去掏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造成炎症时,耵聍就会增多,与外界尘土相互聚集,结为较大的团块,甚至变硬,形成棕褐色的耵聍栓塞,紧紧堵塞在耳道内。耵聍栓塞会压迫耳鼓膜,引起耳痛、耳鸣甚至眩晕。在洗澡、洗头时一旦将水灌入耳道内,耵聍栓塞就会被泡软变大,加重堵塞,引起外耳道、耳鼓膜炎症。有的家长为清除小孩耳内较多的耵聍,便常用发夹、牙签、火柴棒、掏耳勺等掏挖孩子耳朵内的耵聍,这反而有损健康。
如经常有较多的耵聍,可酌情定期到医院取出,平时注意保持外耳道的干燥,避免发生耵聍栓塞,引起局部的感染。耵聍特别多的小孩,常伴有外耳道炎症,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耳屎多该怎么治疗
1.最好用棉棍,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则耵聍可自行出来;尽量做到不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2.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适当短一点,可根据自己情况掌握。如果长期不掏耳朵,则可能形成耵聍栓塞,这时,自己就很难掏出来了,应到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取出后坚持用滴耳剂滴耳2--3天预防感染。
掏耳朵该不该
人们掏耳朵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清理耳屎,复旦大学附属耳鼻喉医院主任医师王武庆指出,耳屎在医学上被称作盯聍,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从理论上来讲,人是不用掏耳朵的,因为外耳道内耵聍可借咀嚼、张口等下颌运动以薄片形式自行排出。而且,耵聍也并非是一无是处的废物,其对外耳道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防止霉菌等有害菌种感染,并黏住进入耳道的灰尘等,而且耳屎的特殊味道,还可防止小虫接近。
也有不少人掏耳朵是因为外耳道瘙痒,或者干脆是为了享受掏耳朵的快感。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将工具深入耳道挖都容易造成耳道损伤。王武庆解释,耳道皮肤比较娇嫩,如果掏耳朵用力不当,最易造成外耳道损伤感染而成疖肿,引起耳部疼痛,严重者可致听力减退。
常掏耳朵还可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反而促进细菌生长,导致耳道奇痒、流黄水,并且使外耳道皮肤长期慢性充血,还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反而会更多。
另外,由于耳道较深,工具深入耳道后对深浅稍有控制不当就会触及鼓膜。鼓膜是一层非常薄的膜,厚度仅有0.1毫米。一旦鼓膜被刺破穿孔,人就会失去听力。
只有当某些人的耵聍过多,引起耵聍栓塞,堵塞耳道影响听力时,才是真正需要掏耳朵的时候。不过也最好去医院请耳科医生帮忙清理耳道。医生会在耳镜的帮助下,使用甘油将耵聍软化,在不伤害耳道的情况下清理。
耳屎不掏会堵塞耳朵吗
不会。
耳屎,也就是临床所称的外耳道耵聍,是外耳道皮肤耵聍腺的分泌物,平时不掏的话,耳道里面的耵聍碎片也会随着下颌运动,不断地自然排出耳道,因此不用去刻意的掏耳朵,以免导致耳朵加速分泌,以尽快产生新的耳屎作自我保护,而且不正确的掏耳朵方式还可能刺激耳朵发炎,甚至损伤耳朵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