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酸药的作用及分类 该什么时候用
排尿酸药的作用及分类 该什么时候用
排尿酸药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从而迅速持久地降低血尿酸浓度。适用于有关节炎急性发作史而无痛风石及肾结石、肾功能正常、血尿酸增高及24小时尿尿酸<4.2mmol(700mg)的痛风患者。一般认为,正常人24小时尿尿酸为3.6mmol(600mg),如果患者已有尿酸性结石形成或24小时尿尿酸>5.4mmol(900mg)者不宜使用此类药物。常用排尿酸药有以下几种:
(1)丙磺舒(Probenecid,羧苯磺胺)
丙磺舒可抑制尿酸盐在近曲小管的主动再吸收,增加尿酸的排泄而降低血尿酸的浓度;从而缓解或防止尿酸盐结节的生成,减少关节的损伤,促进已形成的尿酸结节的溶解;但丙磺舒无抗炎、镇痛作用。丙磺舒口服吸收完全,代谢及排泄较慢,适用于痛风间歇期的治疗。开始剂量0.25g,每日1—2次口服,两周内逐渐增加至0.5g,每日2-3次;最大剂量不超过每日2如丙磺舒的主要副作用为过敏性皮炎,少数患者可有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等;对磺胺药过敏;肾功能减退者忌用。由于丙磺舒能抑制青霉素和对氨基水杨酸等药的排泄,故该药不宜与水杨酸钠、利尿酸、双氢氯噻嗪、保泰松、吲哚美辛和口服降糖药同服。超剂量服用时可引起中枢兴奋、惊厥、呼吸抑制,须严格注意。
(2)苯磺唑酮(Sulfmpyrazone,苯磺保泰松,磺吡酮)
苯磺唑酮为保泰松的衍生物,可竞争性抑制尿酸盐在近曲小管主动再吸收,增加尿酸从尿中排泄,从而降低血尿酸浓度,减缓或预防痛风结节形成和痛风性关节炎发作;还有抑制血小板凝集、增加血小板存活时间的作用,因此被认为可减少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危险;同时还有微弱的抗炎镇痛作用。苯磺唑酮的半衰期约3小时,大部分由肾脏排泄,口服吸收迅速且完全;每次口服0.1-0.2g,每日1-2次,剂量町递增至每日0.4-0.8g,时间可用至1周;维持量为每次0.1-0.2g,每日2次。苯磺唑酮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约为10%-15%,与食物或碳酸氢钠同服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临床还有用药后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报道。本药应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控制2周后方可使用,不可与水杨酸钠同服,以上均应注意。
尿酸多少算高 尿酸降不下来怎么办
若经生活调整、饮食控制6个月以上,血尿酸仍持续超标,即使没有痛风发作,吃药也是不能避免的。“断舍离”降尿酸 ↓↓↓
断:从源头上断绝尿酸的过多生成,用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减少嘌呤摄入等;
舍:排泄已经生成的过多尿酸,用促排尿酸药物、多喝水等;
离:脱离高尿酸血症,维持体内正常尿酸值的达标状态,要坚持用药.
高尿酸血症应该如何治疗和用药
(一)急性发作期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一般应休息至关节痛缓解72小时后始可恢复活动。药物治疗越早越好,早期治疗可使症状迅速缓解,而延迟治疗则炎症不易控制。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种:
1.秋水仙碱 对本病有特效,开始每小时0.5mg或每2小时1mg,至症状缓解或出现噁心、呕吐、腹泻等肠胃道副反应时停用,一般约需4~8mg,症状可在6~12小时内减轻,24~48小时内控制,以后可给0.5mg每日二、三次维持数天后停药。肠胃道反应过于剧烈者可将此药1~2mg溶于200ml生理盐水中于 5~10分钟内缓慢静脉注入,但应注意勿使药物外漏,视病情需要6~8小时后可再注射,有肾功能减退者24小时内不宜超过3mg。由于临床疗效卓著,对诊断困难病例可作试验性治疗,有助于鉴别诊断。在秋水仙碱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白细胞降低及秃发等反应。
2.保泰松或羟基保泰松 有明显抗炎作用,且能促进尿酸排出,对发病数日者仍有效,初剂量为0.2~0.4g,以后每4~6小时0.1g,症状好转后减为0.1g每日3次,连服数日停药。本药可引起胃炎及水钠潴留,在活动性溃疡病患者及心脏功能不全者忌用。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的副反应偶有发生。
3.消炎痛 初剂量25~50mg,每8小时一次,症状减轻后25mg每日2~3次连服二、三日,疗效与保泰松相仿,副作用有胃肠道刺激、水钠潴留、头晕、头痛、皮疹等,有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者禁用。
4.布洛芬(ibuprofen异丁苯丙酸) 为非固醇类消炎止痛药,0.2~0.4g每日2~3次,可使急性症状在二、三天内迅速控制,本药副作用较小,对血象及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偶有肠胃道反应及转氨酶升高。
5.炎痛喜康(piroxicanum) 药效时间长,每日20mg一次顿服,偶有肠胃道反应,长期用药应注意血象及肝肾功能。
6.萘普生(naproxen消痛灵) 非固醇类消炎止痛药,抗炎作用为保泰松的11倍,镇痛作用为阿司匹林7倍,胃肠道反应较小,口服每天500~750mg,分两次服用。
7.ACTH及强的松 对病情严重而秋水仙碱等治疗无效时,可采用ACTH25mg加入葡萄糖中静脉滴注,或用40~80mg发次肌内注射,此药疗效迅速,但停药后易于“反跳” 复发,可加用秋水仙碱0.5mg一日二三次,以防止“反跳”。也可用triamicinolone hexacetonide 5~20mg,注入关节炎区治疗。口服强的松亦有速效,但停药容易复发,且长期服用激素易致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因此尽量不用。
(二)间隙期及慢性期治疗 为了预防痛风急性发作。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在此阶段仍须积极治疗。
1.一般处理 饮食控制很重要,避免进食高嘌呤饮食。动物内脏、骨髓、海味、蛤蟹等含嘌呤最丰富;鱼虾类、肉类、豌豆、菠菜等亦含一定量嘌呤;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则不含嘌呤。肥胖患者必须减少热卡的摄取,降低体重。宜多饮水以利尿酸排出。避免过度劳累、紧张、饮酒、受冷、受湿及关节损伤等诱发因素。
2.降低血尿酸药物的应用 在经饮食控制而血尿酸浓度仍在7~8mg/dl以上者;每年急性发作在两次以上者;有痛风石或尿酸盐沉积的X线证据者;有肾结石或肾功能损害者;均有应用降血尿酸药物的指征,用药后如能使血尿酸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常可防止痛风急性发作,防止痛风石形成,减轻肾脏损害。抗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有促进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合成两组药物,此两组药物均无消炎止痛作用,且在使用过程中有动员尿酸进入血液循环,诱致急性关节炎发作的可能,因此不宜在急性期应用。在选择哪一组药物上,常根据患者肾脏功能及24小时尿酸排出量决定,每日排出尿酸量低于600mg及肾功能良好者,可用排尿酸药,在肾功能减退及每日排出尿酸量高于600mg者,选用抑制尿酸合成药,在血尿酸增高明显及痛风石大量沉积的病人,亦可两者合用,有使血尿酸下降及痛风石消退加快的作用。
排尿酸药目前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1)羧苯磺胺(probenicid 丙磺舒):主要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而致利尿酸作用。为防止尿酸自肾脏大量排出时有引起肾脏损害及肾结石的副作用,应用此药常自小剂量开始,初用 0.25g每日2次,两周内增至0.5g每日3次,最大剂量每日不超过2g,约5%病人发生皮疹、发热、肠胃刺激、肾绞痛及激起急性发作等副作用。
(2)苯磺唑酮(sulfinpyrazone):是保太松的衍生物,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排尿酸作用较丙磺舒强,自小剂量开始,50mg每日2 次,渐增至100mg每日3次,每日最大剂量为600mg,和丙磺舒合用有协同的疗效,此药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溃疡病患者慎用。
(3)苯溴马龙(benzbromarone):为强有力的利尿酸药,在欧洲广泛应用已有多年,每日一次25~100mg,毒性作用轻微,不影响肝肾功能,很少发生皮疹、发热,但可有肠胃道反应、肾绞痛及激发急性关节炎发作。
在排尿酸药物治疗过程中,须口服碳酸氢钠每日3~6g,以碱化尿液,并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以利尿酸排出。
抑制尿酸合成药物至目前为止只有异嘌呤醇(allopurinol),此药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使次黄嘌呤及黄嘌呤不能转化为尿酸,其本身则在人体内渐渐氧化,生成易溶于水的异黄嘌呤(oxipurinol)经尿排出,并能在PRPP存在下转变成相应核苷酸,消耗了PRPP,还可以抑制PRPPAT,使 IMP合成减少,因而能迅速降低血尿酸浓度,抑制痛风石及肾尿酸结石合成,并促使痛风石溶解,剂量100mg每日3次,可增至200mg每日3次。与排尿酸药物合用可加强疗效,但一般不需联用。个别病人可有发热、过敏性皮疹、腹痛、腹泻、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甚而肝功能损害等副作用,停药及给予相应治疗一般均能恢复,偶有发生坏死性皮炎则病情严重,应即抢救治疗。用药期间也可发生尿酸转移性痛风发作,可辅以秋水仙碱治疗。
3.秋水仙碱的应用 在痛风反复发作的病人,慢性炎症不易控制,虽经上述治疗,有时仍有局部关节酸痛或急性发作,此时可用小剂量秋水仙碱维持,每日0.5mg或1mg往往足以使症状得到控制,但应注意秋水仙碱对骨髓的抑制和对肝肾功能的损害。
4.其他 对有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尿路感染、肾功能衰竭等伴发或并发症者,须进行对症治疗。关节活动困难者须予以理疗和锻炼。痛风石溃破成瘘管者应予以手术刮除。
(三)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各家意见不一,一般认为血尿酸盐的浓度在8~9mg/dl以下者不须药物治疗,但应避免过食(特别是高嘌呤饮食)、酗酒、过劳、创伤及精神紧张等诱致急性发作的因素。血尿酸过高者应予异嘌呤醇治疗。
(四)继发性痛风的治疗 除治疗原发疾病外,对痛风的治疗原则同前述,降低血尿酸以异嘌呤醇为首选,由于尿酸生成和排出较多,排尿酸药易加重肾脏负担而不取。
有效控制痛风急性发作的方法是什么
痛风病程可大致分为急性期(又称发作期)和缓解期(又称间歇期),缓解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但急性期,突发单个关节红肿热痛,却又痛得惊天地、泣鬼神,用一个病友的话来说:“痛风、痛风,痛起来真的像发疯似的。”可见痛风的痛,非同小可。在痛风急性发作期,主要还是依靠药物治疗。
控制急性炎症:选用NSAIDs治疗痛风,一般都有十分明显的疗效。秋水仙碱0.5mg/片,1/h,直至缓解或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最大<12片/d.维持1片,tid。也可静脉应用。初期降尿酸疗效越好,痛风的发作可能越频繁。为预防急性发作,尚考虑同时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秋水仙碱,持续应用至少4-6周,甚至半年以上。
促进尿酸排泄药:国内目前主要是排尿酸药物和抑制抑制尿酸合成药物治疗痛风,前者丙磺舒病房好像已经无药了,而代替以较安全的苯溴马隆。而服用排尿酸药物要大量饮水,最好同时服用碳酸氢钠。
痛风的第三类药物:促进尿酸分解药包括拉布立酶(rasburicase)和聚乙二醇尿酸酶(pegloticase),也在研究和进展。临床上,应提倡根据痛风患者所并发的疾病来选择“一箭双雕”的药物。有高血压的痛风患者可选择氯沙坦或氨氯地平,国内外研究已肯定了氯沙坦兼有降尿酸和降压作用。伴高血脂症的痛风患者可选择非诺贝特(fenofibrate)或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
血尿酸高的饮食方面应该注意什么
1.一般处理:饮食控制很重要,避免进食高嘌呤饮食。动物内脏、骨髓、海味、蛤蟹等含嘌呤最丰富;鱼虾类、肉类、豌豆、菠菜等亦含一定量嘌呤;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则不含嘌呤。肥胖患者必须减少热卡的摄取,降低体重。宜多饮水以利尿酸排出。避免过度劳累、紧张、饮酒、受冷、受湿及关节损伤等诱发因素。
2.降低血尿酸药物的应用:在经饮食控制而血尿酸浓度仍在7~8mg/dl以上者;每年急性发作在两次以上者;有痛风石或尿酸盐沉积的X线证据者;有肾结石或肾功能损害者;均有应用降血尿酸药物的指征,用药后如能使血尿酸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常可防止痛风急性发作,防止痛风石形成,减轻肾脏损害。抗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有促进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合成两组药物,此两组药物均无消炎止痛作用,且在使用过程中有动员尿酸进入血液循环,诱致急性关节炎发作的可能,因此不宜在急性期应用。在选择哪一组药物上,常根据患者肾脏功能及24小时尿酸排出量决定,每日排出尿酸量低于600mg及肾功能良好者,可用排尿酸药,在肾功能减退及每日排出尿酸量高于600mg者,选用抑制尿酸合成药,在血尿酸增高明显及痛风石大量沉积的病人,亦可两者合用,有使血尿酸下降及痛风石消退加快的作用。
老年人痛风如何用药
老年痛风患者多数属于脾肾两虚,阴阳失衡。以中草药强补脾,平衡阴阳为主,辅助少量用点降尿酸的西药,不但增强了西药降尿酸作用,而且还可以达到防治痛风肾病的效果。
因老年痛风年龄大、肾结石和肾脏功能损害率高,降尿酸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选抑制尿酸生成的药——别嘌醇或奥昔嘌醇,因为这类药对肾脏损害极小。
●如果用药后血尿酸浓度有较明显下降,但不能将血尿酸降到理想水平时,同时少量口服促排尿酸药苯溴马隆。
●如已确定是排尿酸障碍型老年痛风患者,应首选促尿酸排泄药——苯溴马隆等药;用促尿酸排泄药的同时,应适当服用一定量的碱性药物。
为降低药的不良反应,应从最小有效量用起。
痛风患者应该如何规律使用降尿酸药物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及(或)尿酸排泄减少而致血液里尿酸增多,尿酸盐沉积到关节或者身体其他部位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而尿酸盐的沉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日积月累,慢慢的沉积在关节腔、软骨表面,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诱发痛风。痛风一旦发作预示着关节腔已经沉积很多尿酸盐结晶了,如果不规律降尿酸治疗,以后肯定会经常复发痛风。所以,一旦有痛风急性发作,就需要规律降尿酸了。降尿酸的第一步,就是饮食控制,如果饮食控制不好,所有的降尿酸药物都没有价值,同时还需要多喝水,只要在饮食控制做好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药物降尿酸治疗。
痛风的治疗也很简单,就是要想办法把沉积在关节或身体其他组织的尿酸盐结晶再排出体外。尿酸在血液中的饱和浓度是360μmol/L左右,那我们要让关节腔里面的尿酸盐结晶溶解出来,就必须保证血液里面的尿酸小于360μmol/L,最好小于300μmol/L,所以单纯的靠饮食控制多喝水是很难达到这个目标的,需要服用降尿酸药物,目前降尿酸的药物,在国内大概有以下几类:
1、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比如说苯溴马隆,主要的作用机制就是让更多的尿酸从尿液里面排出去,所以吃苯溴马隆需要多喝水,多喝水有尿才能排尿酸。但是大家要注意,有肾结石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苯溴马隆。
2、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比如说别嘌醇和非布司他,这类药物主要是让身体少产生尿酸,从源头控制尿酸的生产,别嘌醇相对于非布司他的副作用更大,而且别嘌醇有一个非常大的副作用,可能引起全身性的剥脱性皮炎,这是有生命危险的,所以在用别嘌醇的时候,需要检查一个容易过敏的基因HLA-B*5801,如果HLA-B*5801是阳性,最好不要用别嘌醇,考虑使用其他的降尿酸药物。非布司他,是一个近年来新研制出来的药物,在中国刚上市2、3年,降尿酸效果好,副作用相对小,但是就是价格相对比较贵。
3、碱化尿液的药物,比如碳酸氢钠,是一个非常好的药物,能够让尿液变碱性,可以促进尿酸排泄,防止结石形成,同时还能保护肾功能,而且价格便宜副作用非常小。在痛风的治疗上来说,基本是一个锚定的药物。
那我们该如何应用这些药物呢?一般来说,在痛风急性发作后,需要等关节疼痛完全缓解后1-2周,才能加用降尿酸药物。如果太着急用降尿酸药物,可能会诱发痛风。一般在关节疼痛完全缓解2周后,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加用降尿酸药物,一般2周后复查尿酸,根据复查的结果调整降尿酸药物到一个合适的水平。
由于关节腔里面的尿酸盐结晶是慢慢溶解出来到血液,然后再通过尿液排出,所以血尿酸需要控制在300μmol/L左右,而且需要维持6-12个月,这期间主要是为了让关节里面的尿酸盐结晶慢慢的全部溶解出来,这样,痛风就完全控制好了,然后可以考虑慢慢减药。
有部分特殊的患者,肾脏功能不好,降尿酸的药物可以选择的就不多了,在碱化尿液的同时,可以考虑用非布司他降尿酸,药物以小剂量为主,注意一定要根据病情调整药物。
痛风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饮食控制、需要适当运动、需要多喝水、还需要坚持服药、还需要忍受痛风复发,但是人就是这样“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真的希望广大患者朋友能够坚持,很多痛风是可以痊愈的。
尿酸偏高的治疗方法
1、尿酸处方的药
排尿酸药主要包括丙磺舒、磺吡酮、苯溴马隆等。该类药物可以阻止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的排出,从而起到降低人体内血尿酸水平的作用,副作用就是多排尿酸的同时也把人体其它微量元素也排出体外,会造成低血钠、低血钾、低血钙,所以不能长用,而且还对肝、肾有副作用,更不能长用。
2、制尿酸生成的药物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是别嘌醇。该药是一种强力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它也是迄今为止惟一能有效减少尿酸生成、降低人体内尿酸水平的药物。虽然别嘌呤醇的不良反应较少,但肝肾功能不全者也应慎用。
3、化尿液的药物
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本无降尿酸作用但可碱化尿液,增加尿酸在血中的溶解度,使尿酸不易在尿中积聚而形成结晶。
4、尿酸功效的茶
可以恢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能力,实现多排尿酸的效果。
尿酸偏高用什么药
尿酸偏高用什么药好呢?一般来说,可以用三类药物,分别是排尿酸处方药、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和碱化尿液的药物。
第一类:碱化尿液的药物
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本无降尿酸作用但可碱化尿液,增加尿酸在血中的溶解度,使尿酸不易在尿中积聚而形成结晶。
第二类: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
2013年临床上常用的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是别嘌醇。该药是一种强力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它也是迄今为止惟一能有效减少尿酸生成、降低人体内尿酸水平的药物。虽然别嘌呤醇的不良反应较少,但肝肾功能不全者也应慎用。
第三类:排尿酸处方药
排尿酸药主要包括丙磺舒、磺吡酮、苯溴马隆等。该类药物可以阻止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的排出,从而起到降低人体内血尿酸水平的作用,副作用就是多排尿酸的同时也把人体其它微量元素也排出体外,会造成低血钠、低血钾、低血钙,所以不能长用,而且还对肝、肾有副作用,更不能长用。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本病的防治,不论原发或继发性,除少数由于药物引起者可停用外,大多缺乏病因治疗,因此不能根治。临床治疗要求达到以下四个目的:①尽快终止急性关节炎发作;②防止关节炎复发;③纠正高尿酸血症,防治尿酸盐沉积于肾脏、关节等所引起的并发症;④防止尿酸肾结石形成。
(一)急性发作期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一般应休息至关节痛缓解72小时后始可恢复活动。药物治疗越早越好,早期治疗可使症状迅速缓解,而延迟治疗则炎症不易控制。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种:
1.秋水仙碱 对本病有特效,开始每小时0.5mg或每2小时1mg,至症状缓解或出现?心、呕吐、腹泻等肠胃道副反应时停用,一般约需4~8mg,症状可在6~12小时内减轻,24~48小时内控制,以后可给0.5mg每日二、三次维持数天后停药。肠胃道反应过于剧烈者可将此药1~2mg溶于200ml生理盐水中于5~10分钟内缓慢静脉注入,但应注意勿使药物外漏,视病情需要6~8小时后可再注射,有肾功能减退者24小时内不宜超过3mg。由于临床疗效卓著,对诊断困难病例可作试验性治疗,有助于鉴别诊断。在秋水仙碱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白细胞降低及秃发等反应。
2.保泰松或羟基保泰松 有明显抗炎作用,且能促进尿酸排出,对发病数日者仍有效,初剂量为0.2~0.4g,以后每4~6小时0.1g,症状好转后减为0.1g每日3次,连服数日停药。本药可引起胃炎及水钠潴留,在活动性溃疡病患者及心脏功能不全者忌用。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的副反应偶有发生。
3.消炎痛 初剂量25~50mg,每8小时一次,症状减轻后25mg每日2~3次连服二、三日,疗效与保泰松相仿,副作用有胃肠道刺激、水钠潴留、头晕、头痛、皮疹等,有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者禁用。
4.布洛芬(ibuprofen异丁苯丙酸) 为非固醇类消炎止痛药,0.2~0.4g每日2~3次,可使急性症状在二、三天内迅速控制,本药副作用较小,对血象及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偶有肠胃道反应及转氨酶升高。
5.炎痛喜康(piroxicanum) 药效时间长,每日20mg一次顿服,偶有肠胃道反应,长期用药应注意血象及肝肾功能。
6.萘普生(naproxen消痛灵) 非固醇类消炎止痛药,抗炎作用为保泰松的11倍,镇痛作用为阿司匹林7倍,胃肠道反应较小,口服每天500~750mg,分两次服用。
7.ACTH及强的松 对病情严重而秋水仙碱等治疗无效时,可采用ACTH25mg加入葡萄糖中静脉滴注,或用40~80mg发次肌内注射,此药疗效迅速,但停药后易于“反跳”复发,可加用秋水仙碱0.5mg一日二三次,以防止“反跳”。也可用triamicinolone hexacetonide 5~20mg,注入关节炎区治疗。口服强的松亦有速效,但停药容易复发,且长期服用激素易致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因此尽量不用。
(二)间隙期及慢性期治疗 为了预防痛风急性发作。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在此阶段仍须积极治疗。
1.一般处理 饮食控制很重要,避免进食高嘌呤饮食。动物内脏、骨髓、海味、蛤蟹等含嘌呤最丰富;鱼虾类、肉类、豌豆、菠菜等亦含一定量嘌呤;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则不含嘌呤。肥胖患者必须减少热卡的摄取,降低体重。宜多饮水以利尿酸排出。避免过度劳累、紧张、饮酒、受冷、受湿及关节损伤等诱发因素。
2.降低血尿酸药物的应用 在经饮食控制而血尿酸浓度仍在7~8mg/dl以上者;每年急性发作在两次以上者;有痛风石或尿酸盐沉积的X线证据者;有肾结石或肾功能损害者;均有应用降血尿酸药物的指征,用药后如能使血尿酸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常可防止痛风急性发作,防止痛风石形成,减轻肾脏损害。抗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有促进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合成两组药物,此两组药物均无消炎止痛作用,且在使用过程中有动员尿酸进入血液循环,诱致急性关节炎发作的可能,因此不宜在急性期应用。在选择哪一组药物上,常根据患者肾脏功能及24小时尿酸排出量决定,每日排出尿酸量低于600mg及肾功能良好者,可用排尿酸药,在肾功能减退及每日排出尿酸量高于600mg者,选用抑制尿酸合成药,在血尿酸增高明显及痛风石大量沉积的病人,亦可两者合用,有使血尿酸下降及痛风石消退加快的作用。
排尿酸药目前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1)羧苯磺胺(probenicid 丙磺舒):主要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而致利尿酸作用。为防止尿酸自肾脏大量排出时有引起肾脏损害及肾结石的副作用,应用此药常自小剂量开始,初用0.25g每日2次,两周内增至0.5g每日3次,最大剂量每日不超过2g,约5%病人发生皮疹、发热、肠胃刺激、肾绞痛及激起急性发作等副作用。
(2)苯磺唑酮(sulfinpyrazone):是保太松的衍生物,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排尿酸作用较丙磺舒强,自小剂量开始,50mg每日2次,渐增至100mg每日3次,每日最大剂量为600mg,和丙磺舒合用有协同的疗效,此药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溃疡病患者慎用。
(3)苯溴马龙(benzbromarone):为强有力的利尿酸药,在欧洲广泛应用已有多年,每日一次25~100mg,毒性作用轻微,不影响肝肾功能,很少发生皮疹、发热,但可有肠胃道反应、肾绞痛及激发急性关节炎发作。
在排尿酸药物治疗过程中,须口服碳酸氢钠每日3~6g,以碱化尿液,并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以利尿酸排出。
抑制尿酸合成药物至目前为止只有异嘌呤醇(allopurinol),此药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使次黄嘌呤及黄嘌呤不能转化为尿酸,其本身则在人体内渐渐氧化,生成易溶于水的异黄嘌呤(oxipurinol)经尿排出,并能在PRPP存在下转变成相应核苷酸,消耗了PRPP,还可以抑制PRPPAT,使IMP合成减少,因而能迅速降低血尿酸浓度,抑制痛风石及肾尿酸结石合成,并促使痛风石溶解,剂量100mg每日3次,可增至200mg每日3次。与排尿酸药物合用可加强疗效,但一般不需联用。个别病人可有发热、过敏性皮疹、腹痛、腹泻、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甚而肝功能损害等副作用,停药及给予相应治疗一般均能恢复,偶有发生坏死性皮炎则病情严重,应即抢救治疗。用药期间也可发生尿酸转移性痛风发作,可辅以秋水仙碱治疗。
3.秋水仙碱的应用 在痛风反复发作的病人,慢性炎症不易控制,虽经上述治疗,有时仍有局部关节酸痛或急性发作,此时可用小剂量秋水仙碱维持,每日0.5mg或1mg往往足以使症状得到控制,但应注意秋水仙碱对骨髓的抑制和对肝肾功能的损害。
4.其他 对有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尿路感染、肾功能衰竭等伴发或并发症者,须进行对症治疗。关节活动困难者须予以理疗和锻炼。痛风石溃破成瘘管者应予以手术刮除。
(三)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各家意见不一,一般认为血尿酸盐的浓度在8~9mg/dl以下者不须药物治疗,但应避免过食(特别是高嘌呤饮食)、酗酒、过劳、创伤及精神紧张等诱致急性发作的因素。血尿酸过高者应予异嘌呤醇治疗。
(四)继发性痛风的治疗 除治疗原发疾病外,对痛风的治疗原则同前述,降低血尿酸以异嘌呤醇为首选,由于尿酸生成和排出较多,排尿酸药易加重肾脏负担而不取。
有效控制痛风急性发作的方法是什么
控制急性炎症:选用NSAIDs治疗痛风,一般都有十分明显的疗效。秋水仙碱0.5mg/片,1/h,直至缓解或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最大<12片/d.维持1片,tid。也可静脉应用。初期降尿酸疗效越好,痛风的发作可能越频繁。为预防急性发作,尚考虑同时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秋水仙碱,持续应用至少4-6周,甚至半年以上。
促进尿酸排泄药:国内目前主要是排尿酸药物和抑制抑制尿酸合成药物治疗痛风,前者丙磺舒病房好像已经无药了,而代替以较安全的苯溴马隆。而服用排尿酸药物要大量饮水,最好同时服用碳酸氢钠。
痛风的第三类药物:促进尿酸分解药包括拉布立酶(rasburicase)和聚乙二醇尿酸酶(pegloticase),也在研究和进展。临床上,应提倡根据痛风患者所并发的疾病来选择“一箭双雕”的药物。有高血压的痛风患者可选择氯沙坦或氨氯地平,国内外研究已肯定了氯沙坦兼有降尿酸和降压作用。伴高血脂症的痛风患者可选择非诺贝特(fenofibrate)或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
痛风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进行准确的诊断
一、血,尿常规和血沉:
1、血常规和血沉检查急性发作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通常为(10~20)×109/L,很少超过20×109/L,中性白细胞相应升高,肾功能下降的痛风患者,可有轻,中度贫血,血沉增快,通常小于60mm/h。
2、尿常规检查痛风病程早期一般无改变,累及肾脏者,可有蛋白尿,血尿,脓尿,偶见管型尿。并发肾结石者,可见明显血尿,亦可见酸性尿石排出。
二、血尿酸测定:急性发作期绝大多数病人血清尿酸含量升高,一般认为采用尿酸酶法测定,男性416μmol/L(7mg/dl),女性>357μmol/L(6mg/dl),具有诊断价值,若已用排尿酸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则血清尿酸含量可以不高,缓解期间可以正常,有2%~3%病人呈典型痛风发作而血清尿酸含量小于上述水平,有三种解释,中心体温和外周关节温度梯度差较大。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分泌较多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血清尿酸排泄,而远端关节内尿酸钠含量仍相对较高。已用排尿酸药或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
三、尿尿酸含量测定:在无嘌呤饮食及未服影响尿酸排泄药物的情况下,正常男性成人24h尿尿酸总量不超过3.54mmol/(600mg/24h),原发性痛风病人90%尿尿酸排出小于3.54mmol/24h,故尿尿酸排泄正常,不能排除痛风,而尿尿酸大于750mg/24h,提示尿酸产生过多,尤其是非肾源性继发性痛风,血尿酸升高,尿尿酸亦同时明显升高。
治疗尿酸高的方法是什么
排尿酸处方药:排尿酸药主要包括丙磺舒、磺吡酮、苯溴马隆等。该类药物可以阻止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的排出,从而起到降低人体内血尿酸水平的作用,副作用就是多排尿酸的同时也把人体其它微量元素也排出体外,会造成低血钠、低血钾、低血钙,所以不能长用,而且还对肝、肾有副作用,更不能长用。
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2013年临床上常用的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是别嘌醇。该药是一种强力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它也是迄今为止惟一能有效减少尿酸生成、降低人体内尿酸水平的药物。虽然别嘌呤醇的不良反应较少,但肝肾功能不全者也应慎用。
碱化尿液的药物: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本无降尿酸作用但可碱化尿液,增加尿酸在血中的溶解度,使尿酸不易在尿中积聚而形成结晶。